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的认识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具体任务下达以后,学生便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有效防止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但必须时刻坚持“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仅需在解决途径和思路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项目完成时,每位同学需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做出点评。各实验小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目标达成的结果作出判断,还对小组成员目标达成的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教师依据各小组评价、任务完成过程、设计方案、调试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成绩。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第1题部分题目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对口令。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对一个数,使它们的和是100。
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58)
师:今天我们学习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0页例3。
师:你能读懂李叔叔后4天的出行计划吗?
师:试着自己列式并解答。把你的算法和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一下。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km)
=450(km)
师: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计算的顺序?(为了使计算变得更简便)依据是什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小结:一看,哪些数具有明显的特征;二想,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三算,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解答,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五、拓展提升
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每个书柜里的书各有多少。
(182+218)+(496+504)=1400(本)
(271+129)+(240+160)=800(本)
(167+233)+(315+285)=1000(本)
六、课堂总结
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我们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结合起来,使计算简便。
七、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及第2题。
学生和老师进行对口令游戏。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算式对应使用的运算定律。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看图独立思考,阐述李叔叔后四天的出行计划。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小组代表阐述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阐述在哪一步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km)
=450(km)
答: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行450
km。
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先加起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首先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要学生明确本节主要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然后课件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列式,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46-02
当前,部分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还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设置实验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无法通过实验教学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实验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因为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计算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主要因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很多专业知识难以利用口述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然而,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效果[1]。
其次,计算机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意识与观念。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为学生开展实验课程,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与观念,主要因为在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会将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后,可以灵活地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样,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的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2]。
最后,计算机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能力。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拓宽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一定的基础技术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2 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的措施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保证可以利用全过程管理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减少对学生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 计算机实验课前准备
在开展计算机实验课程之前,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为实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首先,计算机硬件准备。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硬件设备是较为重要的,保证计算机实验中所应用的硬件设备没有损坏,此时,教师可以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询问,确定实验室中的每一台硬件设备都能正常使用,避免在教学期间出现计算机故障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之前仔细检查多媒体教学设备,避免出现损坏的现象[4]。
其次,计算机实验教案的准备。计算机教师在实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准备好教学教案,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在此期间,计算机教师必须要根据计算机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并且全面分析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将其设计在计算机实验教案中,提高课前教学准备效率,提升计算机实验课程教案的设计质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预实验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之前,计算机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案内容的设置与顺序开展预验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练习了解实验室设备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预实验练习中,对计算机实验产生初步的认知,提高对计算机实验知识的学习兴趣[5]。
2.2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措施
在计算机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保证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操作错误之处,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操作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端正自身教学态度,注意教学中操作方式与手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操作问题,并且减少了计算机故障损坏率,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例如: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计算机解决计算机专业问题,或是自主探讨相关操作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计算机实验知识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由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拓宽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在多元化概念的影响下,计算机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的途径,还是学生拓宽计算机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保证可以利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计算机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软件操作”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摒弃传统的鼠标操作方式,而是应用键盘对其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验知识学习效率。
最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单一教学模式,不能凸显出学生的主置,学生也没有一定的发言权,导致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较差。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的时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机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增强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
2.3 计算机实验资源的整合
在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由的实验空间,而不只是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聊天将互联网切断。同时,计算机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兴趣,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优化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整合计算机教学资源,形成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慧.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效果的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4):170.
[2] 吴达志.关于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效果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3(5):286-287.
[3] 盛晓蕾.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效果[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30-132.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趋于多样化。在诸多培养方向中,大部分专业是基于软件理论与应用方向的偏软件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而在这些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又以软件教育为主。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应用范围广、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扎实的硬件知识基础是计算机类人才正确理解计算机,掌握软件开发机理的关键,也是本科教育人才区别于短期培训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同时,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在知识体系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相关设计和应用工作。其中,具体问题如下:
1.1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
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系统、结构不健全。
1.2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校中开设的硬件实验课程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往往提供了实验的所有环节,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对实验的实用性进行延伸思维,只按设定好的正确线路、程序、步骤、数据一一照做。这样的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理论学习,通过实验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不到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要求。
1.3在认识方面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再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努力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硬件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2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思路。
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盘考虑各门计算机硬件课程,把他们捆绑起来,统一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教学大纲,既要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现象的发生,又要做到各门课程的无缝衔接。在教师方面,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搞好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做好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加大兴趣导向的实验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建设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课程建设方法,按照“整合─分科执行─融合”三个阶段实施。在课程整合阶段,对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设计这几门课程进行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工作,并重点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整合:a.《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整合。在《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中,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b.《汇编语言》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整合。整合中侧重于硬件编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芯片的指令与功能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了解目前普遍使用的微机系统,并具备扎实的硬件编程基本功,有利于单片机和嵌入式相关课程的学习。在分科执行阶段,依照整合阶段所确定的大纲及教案,对学生实施理论知识教育,同时结合各课程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引入课程认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融合阶段,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例如万年历电子表设计、贪吃蛇游戏机设计等集趣味性、设计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此阶段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融合所学硬件相关知识,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
3结论
本文阐述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方法,本方法将硬件相关课程通过整合-分科执行-融合的过程,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晦涩的硬件知识,同时将硬件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竞赛,提高动手能力。为评价本学习系统的有效性,课题组将此系统引入了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系统的建立,学生对硬件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44-147.
[2]惠丽,吴玲,于丽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45-46.
[3]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孙晓燕.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4]惠丽,吴玲.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78-7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摘要: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方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谈谈对我校以培养面向应用,强化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所有专业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
一、现状与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些内容尽管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首先初、高中教学阶段主要以兴趣感知为前提,特别是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一般高中在高二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处于取消状态,进入中职的学生看似懂得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实际上对计算机硬件即主机和设备等实体认识率不足百分之五十,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除了打字好一点外,其它各项技术都很弱,实际上,对于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编辑操作也不能够独立完成。
就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入学成绩基本在200分到300分左右,可以说,自我控制力弱,学习兴趣弱,学习能力弱,要想让学生达到社会就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现在,尽管多数学校在授课方式上较多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是在授课过程中照样沿袭过去的授课方式,仍旧施行以“教”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仍旧以对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强调教师“教”这个过程,学生当然照样停留在被动地看、听、记、学的层次上,毫无疑问,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被忽视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只是一句空话,单纯的“模仿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中职学生的机械记忆力很强,抽象及逻辑推演的思维能力较差,学生拘泥于具体的对象,他们往往在集中学习一个案例时可以很快很好的掌握,而不善于综合使用和自主性探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学习Office办公实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利于网络进行学习及“各种资料”
的实时查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最好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教学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思想的艺术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教师示范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教学硬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往多采用多媒体和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向学生完全展示操作过程是困难的,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结束后,学生及时实践练习,巩固课堂上所讲的主要操作。
(二)重基础,抓重点,精彩讲解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 ,而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全面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显得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根据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重点。现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 》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设置为:
(1)Word这一模块,数学教案编写与排版,数学试卷制作,论文和书稿的排版,电子板报制作等是重点内容。
(2)Excel这部分,学生成绩表制作与编辑,单位工资表的数据处理,课题研究中数据的统计与插入图表,函数的灵活应用是重点内容。
(3)PowerPoint这一环节, 学生利用学习 Word 时自己编写的教案作为课件脚本, 结合几何画板软件的特殊功能,制作图文并茂并带有动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重点。另外,运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演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要做到精讲。例如在讲数学教案的编辑与排版时,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要讲透。数学公式的插入和编辑、标准数学试卷制作是讲课重点。
第二,每一种操作方法要讲得细而全。
第三,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问题要反复强调。
近年来,2003版Office 软件还在普遍使用, 但有的电脑已装2007 版软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2007 版软件的使用方法, 并且与 2003 版进行对比, 扬长避短,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