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说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是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合考的第一年。如何在高三进行有效的听说备考,是高三英语老师和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许多师生认为,多去电脑室或语音室进行听说训练,就可以快速提高听说的能力及成绩。其实我并不反对,但我并不认为多去就一定很有效果。笔者在2011年高三英语听说备考过程中,大胆地尝试在课堂进行听说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听说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到听说教学活动中。结果不但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听说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和成绩。在2011年高考听说考试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听说考试满分15分,所教的两个班的听说平均分分别为10.01分和10.55分。
二、听说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现以《2011朗声高考英语复习新概念》Unit 10 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Listening & Speaking为例,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首先播放一首圣诞歌曲,齐读歌词,然后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歌词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活跃气氛,为营造和打开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好了铺垫,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模仿朗读所涉及的重要节日―圣诞节和端午节。然后按照模仿朗读、角色扮演、故事复述和颁发奖品四大环节进行。
2.教学目标
通过听说的训练,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高考听说的技能和策略,即根据单词重音、句子意群,连读和升降调如何进行模仿朗读;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进行快速准确地提出三个问题和回答五个问题以及利用所给的故事梗概和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六要素进行故事复述。
3.教学步骤
(1)模仿朗读环节分三部分进行:
①模仿朗读前:首先播放课前录好的一个未听原声的学生的模仿朗读的录音,让全班同学猜一猜是谁的录音。然后叫这位同学自己进行点评并根据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最后播放原声,与原声进行对比。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及找到自己与原声的差距,且为模仿朗读做好铺垫。
②模仿朗读中:首先给学生一分钟单独大声模仿朗读,然后给两分钟在3人或4人小组中互相大声朗读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目的是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前面的活动,最后安排两个大组进行PK,即端午节与圣诞节进行PK。目的是训练所有学生的朗读配合,一个大组要获胜,必须要每个组员都要大声齐读,同时注意意群停顿,升降调及节奏。
③模仿朗读后:全班大声一起模仿朗读后,老师进行一个小结。让学生在以后的训练中能够做得更好。
(2)角色扮演部分分两个活动进行:
①提三个问题:通过抢答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和不同的表达快速地准确地翻译三个问题。学生还是能够想到用不同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去翻译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只有一个学生能够大胆翻译,说明学生对“给某人赠送礼物”这一短语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
②回答五个问题: 此部分一般让学生听一遍就进行抢答,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主要信息点,为了增加难度以及接近高考题的设计,五个问题先不给出来,让学生先听,然后回答问题。只有第三和第五个问题,学生感觉有点难度,主要学生对几个生词不认识,听到了,但不知意思,如in surgery [‘sə:d ri] (在手术室里);She thinks big parties are so impersonal(无人情味的).
(3)故事复述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①听故事前 : 通过六幅图提出学生在圣诞节想收到什么礼物这个问题引出故事中简在圣诞节收到了什么礼物。学生对收到蛋糕作为圣诞礼物反映比较强烈。
②听故事中:故事录音播放两遍。
第一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使听故事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遍: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六要素和关键词完成表格。这样使得故事内容比较清楚明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故事复述。
③听故事后: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进行故事的准备,然后学生互相进行故事复述并评分。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展示,请三位老师进行评分。最后齐读复述故事的参考范文并进行小结。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检查几个学生的复述情况。
三、教学反思
1.满意之处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设计这一节课,整节课我运用小组“竞赛”的机制以及分组PK的形式,给两组分别取名为端午节和圣诞节,端午节意味着代表中国,圣诞节意味着代表外国,由此展开本节课一系列竞赛活动,对学生有奖有罚,获胜方颁发圣诞礼物作为奖品进行激励,输的一方组员课后需要到科代表处复述故事和组长到老师那里复述故事。
2.不足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是:
(1)模仿朗读环节应多叫学生单独朗读,并及时给予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锻炼和提高;
(2)三问五答环节可设计Pair work, 一个学生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
四、听说课堂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基本功
听说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听说基本功,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复述故事点评环节,教师在完全听懂学生的基础上,能用流利的英语对学生进行恰当及时地点评,那么学生会受益匪浅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无比的敬佩感。
2.教师要非常熟悉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只有非常熟悉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才能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如同灯塔,时时提醒教师正确的航向和范围,不要偏离和走弯路,避免听说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或太低,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3.教师要更新观念
在听说课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参考文献
[1]朱晓燕.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黄自成. 朗声高考英语复习新概念.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俄语视听说教学
引言
20世纪50年代起,巴赫金的理论在前苏联、意大利、法国广泛传播,各种相关论著逐渐风靡市场。其研究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人文科学,虽然涉及范围广,但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对话”,这种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可广泛运用于俄语视听说教学实践。
第一章巴赫金对话理论简介
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对哲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颇有研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问题》中,详细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的小说,发现陀氏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将其思维命名为“复调理论”。巴赫金指出,陀氏笔下的主要人物,不仅是作者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①。因此,“复调理论”又被称为“对话理论”,这一理论具有诸多特点:对话性、平等性、差异性等。
1、对话性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具有人类特性的人总是在表达,表达即创造文本的过程。人文科学区分于自然科学的主要依据是研究客体,从广义的材料上看,人文科学的客体就是作品②。
2、平等性
巴赫金认为陀氏的作品中出现了类似普通小说中作者本人的一种主人公,处理这人的声音同普通小说处理作者本人的声音一样。主人公对自己和世界的议论,同一般的作者议论具有同样的分量和价值。一段表述是对话者间的交流,即要求一段陈述中要至少有两个表述者,且表述者都是主动参与的个体,对话才能够有效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在对话中“主人公”之间相互依存,具有绝对平等性。
3、差异性
巴赫金认为,在各平等主体共存的情况下,要构成一段“对话”还需要各主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对话是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等关系,两个声音才是生命和生存的最低条件。由此看来,对话只有在各个客体独立存在,相互依存,各有差异的情况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对话理论”中涉及到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读者与读者的关系”等范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概念一一对应指代相应客体:作者可以指代教科书的编者或所选材料的原作者,读者可以指代教师和学生等。这样这一理论就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二章传统俄语视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俄语视听说教学借鉴了西方和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俄语人才,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
教师在学生的俄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榜样作用。传统的课堂受师资和学生人数的制约,教师虽与学生有所互动,但人均次数有限。受课时及大纲限制,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不得不按照既定课本传授知识,因此“独白性”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们无法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存在价值,与教师、同学、文本甚至文本作者有效“对话”缺失,不能自主进行“对话”,从而忽略了课上大量重要信息。
二、教材缺乏“对话性”与生活脱节
我国俄语视听说教材基本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但与科技发展要求仍有差距。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除原文译制外,多取材当代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词汇具有随机性、俗语性,缺乏普遍性和专业性,本科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真正表达的思想。当代俄语学习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涉猎其他领域有关知识,切实提高俄语实践视听说能力。
三、重视书面语多于口语
俄语语速快,变化丰富,初学阶段学生听说能力有限,课堂教学多基于文本,进行讲解,阅读逐渐发展为教学的主要方面。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训练。口语在视听说课程中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教学手段,通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更能发现“对话”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加大“师生对话”,还应重视“生生对话”。
第三章巴赫金理论指导下大学俄语视听说教学的调整
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我们可以逐步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恢复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
一、恢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抛弃自己的“权威”地位,给学生思索空间,倾听学生观点,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应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帮助其摆脱被动学习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课前知识储备,查找相关资料,如:材料写作背景,作者创作风格等。
二、对话模式的大量使用
在教学中,要利用积极利用问答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问答形式多样,实践中主要使用师生问答和生生问答。在教学过程中,“对话”的参与者各具特点,教师要尊重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如: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检验学生知识水平。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即自我对话,可分为:兴趣培养和课后反思。俄语作为屈折语,语法形式复杂多变,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就可以进行自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俄语视听说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执行力的形成。课后反思能够促使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充分的感悟,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以便于加强自我管理,有效进行学习规划。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更是学生俄语基础知识的来源和兴趣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反思,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结论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精髓对与俄语视听说教学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本科俄语视听说教学应遵循“对话”的特性:将学生作为主体,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充分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俄语水平。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互相理解,相互影响才能实现互惠共赢。(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托罗多夫著,蒋子华,张萍译.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巴赫金,白春仁,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杨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通过对话彰显人的存在[J].黑河学刊.2010年8月总第156期第八期
[4]马琳.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J].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4卷第1期
[5]段建军.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J].学术月刊.2009年8月第41卷8月号
注解:
①托罗多夫著,蒋子华,张萍译.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一、开放阅读,先学后教
开放不是放羊,不是随意,不是撒手,它是基于教师掌控之下的自由、自主、灵动的学习;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降低干预,适度指导。
教材的分析不能凌驾于文本,必须具备通读文本的基础,否则,分析就一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假大空,悟不到真善美。关于这一点,德国美学家谢林曾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的美是没有的 ――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整体性思维和观念的人,便完全没有能力解析和评判任何一件艺术品。”阅读过程分三步走:首先,粗读,宏观领略。这一步要求较低,读完能复述故事即可。其次,细读,读中玩味。要求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说明理由。最后,肯定学生阅读所得,明确教材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且可以延伸到课下。这也是“先学后教”理念的体现,“以生为本”,把学习还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然后教师再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拔总结,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二、精心备课,做好学法指导
“少教”不是教学过程的减法,是把教学时间多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少教”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做好学法指导。这对老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备课,总结规律,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还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以上都是在强调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抱大的孩子不会走。”教师不要做保姆,不要做拐杖,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具体到小说的阅读,我们有必要向学生讲解三要素,人物的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结构的巧妙等等艺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创设活动,共同参与
语文新课程教学大纲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讨论、自主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应该扣准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上多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人人参与,热闹非凡,兴趣盎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除上面的辩论、竞赛、抢答等方式外,还可以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来领悟课文的内涵。
四、变换教法,多维展示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断,看一看电影《野猪林》,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但语文教师要注意,决不能以影视代替文本分析,它只能是文本阅读的扩展和补充。
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改写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这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项链》,在教学中,大家常常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但这老套的做法既和理解主旨无关紧要,对分析人物亦无重大帮助,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做文章――假如马蒂尔德没丢项链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这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了作者构思的奇巧。
五、改编作品,拓展思维
读与写仿佛孪生姊妹,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然而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而“写”备受“冷遇”。即使作文课,教师布置的题目也往往与小说无关。其实,可以让学生尝试改编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改编《祝福》,首先,教师介绍作品改编的基本知识及参考书目(《漫谈改编》、波高热娃《论电影改编》等),通过学习,学生明白:改编是将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作,其特征具有创造性和制约性。第二步是组织学生对课文《祝福》和电影《祝福》进行比较,使他们对作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关于祥林嫂的死,一位同学将其移至作品的最后: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地来到土地庙,她一只脚踏住门槛,悲凄万分:神啊,你也这样对人不公……随后,一头撞在土地庙的神像上,几乎同时,鲁镇祝福的爆竹声此起彼伏……
一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于创造的意义。可以说,对小说的改编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其创新精神,是自主性学习的充分展现。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技巧;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的内容和题材相较高中,是比较局限的,题材主要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四大种为主,如何在各个题材的阅读中都能够游刃有余、熟练清楚地把握住文章的主体内容的表达思想,并且在阅读题中获得高分,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裁特点来进行阅读。在这里,我将着重突出说明以下小说的阅读教学。
一、小说的定义及特点
在讲小说类题材的阅读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小说与其他题材的阅读是有区别的,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也是由它们三者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的。小说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具有“虚构性”,“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其感觉经验愈是细腻、奇特、具体、准确、深刻,它也就愈具有小说化。它的故事情节常常来源于生活,但它又不同于生活,它比生活更形象,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小说与作文一样,也特别注重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和选材的选用。
二、学生在阅读中常出现的问题
很多学生都爱做小说题材的阅读,但往往都是喜爱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丰富多变的人物,惊心动魄之后,却又不明白整篇小说反映的主旨内容是什么,自然而然,题目也就做得不够理想了。所以,在小说阅读中应让学生明白运用到的一些写作手法。例如,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有一个课后习题就问到:“作者是如何描写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形象的?”很多学生就不清楚在问什么。其实,这实际上就是在问,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所以,我们要知道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然后再根据小说中所运用的描写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三、如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
1.粗读课文,梳理脉络
要让学生先粗读一遍文章,引导学生先站在高一些的角度来整体感知文章,对文章的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简略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扫清障碍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以读为本,多读多看,才能慢慢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我日常的小说教学中,我总是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不认识的、不熟悉的生僻字词,先用字典等工具书扫除基本的字词障碍。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认为的蕴意深刻、有特别意义的句子,一定要先勾画出来,重点体会,这样学生也就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在课堂上,我也会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仔细、认真地阅读一遍。自己和同桌之间两个人把这个故事互相叙述一遍,比较一下两个人叙述出来的有什么不同,再探讨一下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印象。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小说叙述的整个故事了,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遇到在语言上特别有韵味的文章,我还会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小组竞读等。
3.结合作家的背景,了解文章主旨
通过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更能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4.了解大意,熟知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会撷取课文大意,循文导法,理清作者的叙事线索,把脉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阅读中只有了解文本的逻辑层次与有机联系,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教师在学生撷取大意时,应重点指导他们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人物关系、文章线索、感情脉络、事件变化。因为不同的小说叙事的脉络是不相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阅读其实不难,但是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脚踏实地、按部就班进行学习,进而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俭.浅谈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J].学周刊,2011(25).
关键词:语文 小说 阅读
一、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教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在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从知识能力层面讲,对小说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个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认识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任务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有时候是单一的,有时候是群体的,要能够从作者着墨的浓彩度等方面来判定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中对主人公以及其它主要人物的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小说情节的展开有开端、发展、、结局、尾声;从而培养、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阅读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课程空间里存在着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作者及编者的对话、学生与作者和编者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社会的对话等,教师只能是对课堂进行科学、周密、切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个体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让学生自主与作者对话并在对话中自行发掘小说文本的意义,能感知到作者、编者的意图,从而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作者、编者在“对话”中碰撞出绚丽的心灵火花,构建出一道道灿烂的心灵彩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不同,所以只要教师认真组织和积极鼓励,促进学生作出自己的个体反映,学生就会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产生出以文本为基础而又超出文本意义的一些新课题、新观念、新问题。在时间分配上,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方法有选段朗读、整篇默读、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段进行精读、探究问题时的浏览、概括总结时的略读等等。
四、落实好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发、引导和形成是我们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要首先关注的问题,因为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性格、环境的渲染烘托、情节的演化发展,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学生在品析人物时会将其形象、性格、命运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并作出自己的评论和情感反映。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评价交流和情感反映之后及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意识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哪类人是危害社会而遭人唾弃厌恶的,哪类人是有益于社会而受人崇敬和赞美的;我追求向往什么样的人格品质,我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在人生道路上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同学们就能从学习中真正懂得真、善、美,明辨假、丑、恶,并在今后的成长生活中自觉践行符合社会发展的规范和准则,同时抵制和批判危害我们社会生活的不良言行,同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恶劣行为作斗争。在实现小说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上,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了,必须从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关注自然、当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多媒体素材的选择设计上恰当进行情景再现,重点抓好情景链接,多用图片视频、音频感染学生,让学生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五、高度重视小说课文中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后续影响,强化前瞻性教育
和散文、诗歌、戏剧相比,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作品对学生未来生存、成长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观念、生活方式、人生选择都会因小说中某一主人公的因素而自我定位,于是他们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懂得“即使‘劫难荒岛’,也要勇于留生”,。素质教育不要求我们的学生未来都当文学家,也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