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范文第1篇

一、适应培养方案,寻找课改契点

国内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制定出定向于服务基础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的特色鲜明、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2]的办学理念下,该院经历了由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成长道路,逐渐摸索出本科阶段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小学教师”[3]。在这个目标下培养出的一线小学教师,既要具备小学教学、教育及管理的职业素养,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与艺体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就是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呈现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也迎来更大的契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必然要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限制,打破一般师范类及普通综合类院校的模式,向实用性、专业型和开放性、素质型过渡,使学生在研习理论课程时,除了理性思辨的培养,理论体系的消化,还要适应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走出学院化理论知识教学的旧框,突出对新问题、新领域的应对能力,探索合理科学的文艺学课程教学的具体途径。

二、调整课程结构,培植特色课程

文艺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学科,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念、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创作鉴赏文本等任务。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同样肩负着传授基础文学理论的任务,但基于有特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同名课程存在着差异,需要在讲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结构,培植具有职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彰显其独特地专业价值,以及面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应能力。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学概论、中西方文论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与其他普通院校无异。而美学课程在以往都是文艺学限选课程,学院将其与小学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开设了“小学美育”这样的特色课程,这种适度改良是创新性的尝试,开辟出一块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该课程明确小学美育的专业定位,建构包括接受论、主体论、过程论、环境论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秉着实践性、审美性、师范性的原则,架设起完整理论体系与小学教育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探索诸如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活动的特点、小学教师的美育角色、小学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以及授课教师的审美修养等问题,为培养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小学教师提供理论课程的实际支撑。结合教学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艺学课程体系作这种结构性调整实属必要。循着“小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文艺学其他理论课程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如文艺心理学,可以适当简化基础知识结构,选择有专业依据的针对性知识要点,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挂钩,探寻小学教学中创作与阅读文本的心理学特征,从而加强理论课程的职业化储备和人文素质培养。写作学课程除了讲授写作主体素养、写作客体要素、写作文体技法等基础理论之外,应挖掘写作技能实践,归纳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开辟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小学教师职业写作相关的专题,助推文艺学理论课程适应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建设。

三、整合教材优势,完善教学内容

纵观目前的教材建设,包括普通高校通行文艺学教材与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艺学教材,还是存在偏重体系化和缺乏职业针对性等不足,因而有必要兼顾体系化与专业化双重特点,进一步完善文艺学理论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高校通行教材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课程严密而庞大的体系,强调体系的完整与内容的系统,强调“本质化”,内容上出现“哲学化”倾向,整个体系从理论到理论,不免艰涩。但作为理论课程,这种教材表现出理论的严整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这是其明显的优势。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教材,主要围绕“文学概论”展开,并未辐射到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单就文学概论的教材来说,它们减少了纯粹理论阐述的份额,降低了理论教材的阅读难度,更有针对性的建立理论知识框架,将传统型知识要点、前沿知识导入与职业一线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是其突出的优势。如果仅就“文学概论”而言,我们能比较轻松地整合两类教材的优势,完善教学内容,既保证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理论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下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素养培养的需要。具体来说,“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紧扣小学教师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其文学领域的指导能力,并增设“儿童文学概论”这一极具专业针对性的章节,以精深理论与批判眼光架设理论知识与特色专业的桥梁。这在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里还未出现,只是在“儿童文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以一种“史”的眼光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这种研究缺少开阔厚重的文艺学理论背景,也不具有独立的理论研究条件,难以从理论的高度俯视整体儿童文学现象,概括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责任田。文艺学理论其他课程也应该尝试将传统理论体系与实用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小学教师文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实用知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度,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同时,打破封闭的理论体系,融入人文审美因子,培育学生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的审美感知,实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像文学批评课程,无论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还是20世纪以来西方前沿性文学批评理论,都是纯理论的,将这种艰深的理论知识全盘灌输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具有适应性,大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艰涩难懂。如果将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小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文本提供科学实用的文学批评依据,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并为培养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做出具体贡献。如果将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批评流派带入到对当下各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像80后写作、网络小说、青春类小说、手机文学、超文本等青年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现象,当然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关注当下、批评当下的能力。

四、摸索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文艺学理论课程改革除了从整体着眼设置课程结构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具体操作方法上也要有规划与统筹。上述事实说明,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应该从细节上寻找一致而有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主格调就是:淡化理论哲学化色彩,优化实践“文本化”途径。在诸多教研资料中,人们常常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并集中于辅助理论阐释这一定位。像互动式教学与多样性教学,体现出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与综合使用教学手段这两种最基本的革新思路。纠其根本,在于冲淡理论形而上思辨的哲学化色彩,淡化高密度、体系化理论讲授形式,作出立足于课程特点的适应性变通。传统的讲授形式将抽象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确实给学生一种鸟瞰全貌的高度,严密而富有逻辑性。但由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功利性学习态度,这种教学形式弊大于利,严重抹杀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自身、抛弃理论,因为从文艺学学科萌芽开始,理论就是其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石,特别是20世纪理论作为独立地位的出现,文艺学课程大多成为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诊断理论课程症候之后,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顺应时展与专业特色,探索实践教学的根本方式,即实践教学“文本化”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了公认的出路,而“文本化”实践教学则是对众多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统领。文艺学理论课程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教授如何接受和解读文本,围绕众多形式的文本展开基础批评、古代文论批评、西方现代派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哲学美学批评等多样化批评路径。弗莱《批评的解剖》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教授常常感到很难去教授文学,因为事实上这是很难办到的,能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是文学批评。”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需要在文本选择、批评样式、难度把控、比重分配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首先在文本选择方面,从小学语文课本、儿童文学作品中精选文本,注重文艺学理论对这些文本的涵盖事实。其次是批评样式,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形式都追逐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际效果,诸如分组讨论作品、集体研究专题、辩论不同立场、一人一份读书笔记、原创作品鉴赏会议、情景教学模拟等形式,都较好地接触文本、批评文本,教师在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批评思路、正确选择批评视角。再次就是难度把控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角色意识与文化视野的程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提前评估文本深度、批评方法的难度、学生对实践活动方案的理解程度、方案的可行度,在实践活动的进行中,也要及时判断进展的效果值,作出适度调整。最后在比重分配方面,根据文艺学学科各门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及其所处的学科结构点来设计具体方法,注意调试好各课程实践教学“文本化”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既要尊重该学科本身的共同性质,又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只有切实开展这些方面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文本素养,为其承担小学教学的责任提供专业知识与综合视野的双重保障。

五、拓宽考评渠道,更新操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范文第2篇

1.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达尔文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教育本身也一样,教育为了保证本身教育人、培养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本质,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当前,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迫切性,已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多种因素的综合决定了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的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所以在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将开放性的素质型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构建出来。在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时应该考虑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的课程的合理安排。通过小学教育改革,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才能有效进行。在改革过程中建立创新的教育体系,塑造科学的教育灵魂,坚持改革是教育的保障,改革是教育技术的手段。通过改革掌握超前的教育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备军。只有通过小学教育改革,学生们才能得到综合的发展,使学生有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这为学生以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建立良好、高效的课堂学习气氛,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处于小学阶段,鉴于这个时期学生的特殊性,在营造课堂气氛时主要以情感气氛为主,多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培养积极的情感。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养成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加强教师的专业授课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专业授课能力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前提,心理教育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硬件之一。小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同样是小学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之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将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加大精力,保证这两方面工作顺便有效的完成。

二、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它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全面协调的发展。狭义概念则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界掀起“增效减负”的呼声。为更好构建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师队伍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学习目标确立课文重点

课前预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许多教学任务可以课前完成。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老师的课前备课抓住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纲要性问题,使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生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要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明确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学习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通过预习疏理环节,基本上可以确立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课文层次的疏导上。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理清课文脉络,在脉络层次上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脉络层次理清后,就简明扼要地进行语言锤炼,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围绕主要内容,精读一部分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正确解读课文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做到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超越性地解读课文。超越性地解读课文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灵活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风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范文第4篇

1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

1.1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适当删减

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不应该只追求语文教学的标准化。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时不仅仅要按照语文教学的大纲来进行教学,还要把一些与现实想脱离的文章进行删减,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平时加强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1.2对语言表达教学更加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高考的落榜生和中学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本身这些入学成绩比较差,文化课功底比较弱,已经落后于别人一步,而当这些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之后,怎么才可以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优势,把自己很好地推销出去,在面试的时候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但是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不太愿意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才;在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时候,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先让学生练习短篇的口语表达,在进行成篇的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先从照着稿读到学生脱稿表达,从学生有所准备的口语表达训练到学生的即兴表达,从学生的对话表达训练到学生的辩论训练。例如: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的时候,前一个学生演讲完之后,后一个学生要对前一个学生的演讲从语言、表情等多方面进行评论。所有学生都演讲完之后,教师要对所有学生进行评论,指出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存在着什么不足。当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先对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肯定完学生的优势之后在指出学生演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

1.3对应用文教学更加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文训练。应用文是学生将来职场进行沟通,联系工作时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为了学生未来考虑,学校因该加强学生的应用文训练,但是现阶段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不太重视应用文写作,并没有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加强应用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策略

2.1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进行教学的主体,所以学校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时应提前对课堂内容进行安排,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在语文教学的安排方面,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参与,教师也应该多设计出一些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教学内容,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当堂背诵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语文课堂的气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对语文进行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进行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质量。学生人在教室,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课堂上。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想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就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些有意思的任务让学生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任务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方式

3.1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大多数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并不全面。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客观地进行衡量,尤其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3.2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发言,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观点,语文教师应该先加以赞赏,在夸奖之后还应该注意对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对学生勇于发言进行肯定,又要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到自己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改进不足,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完善,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还可以找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找到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质,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进行语文改革,但是所进行的语文改革不应该只是语文教材的改革,还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教育观念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去除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但是不能改革的太过分,不然的话只会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之后,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并对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不断反思,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不应该只追求语文教学的标准化,还应该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才。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还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文训练。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想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那就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孙惠敏 单位:黑龙江省宝清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范文第5篇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十分强的学科,且行业准入门槛高,行业专业性十分强。医生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也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对医学生的教育更要体现“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生活方式也变得多样和丰富,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等问题凸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与落后的卫生服务供给形成矛盾,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现代医学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和期望。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公民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因素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均使得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使得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开设的课程中增加了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科,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增添了许多的提高沟通技能的学生活动。

二、如何立足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现代医学教育

1、立足地方实际,“办”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医学教育。根据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研究启动了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这些项目的启动旨在推动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应该与地方政府主动沟通,以“科研为抓手”,以“政策为驱动”,以“人才为动力”,深入了解地方的医学教育特点和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结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卫生服务特点,聚集和整合多种地方教育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发挥地方教育优势,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加强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提高地方卫生服务的要求。同时,在医学院的招生环节上,增加招收本地区招生名额,尤其像农村学生倾斜,在就业方面同样体现地方推荐,实现了医学生培养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这样,才是真正的立足地方实际,“办”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医学教育。

2、符合百姓需求,“创”满意基层百姓需求的医学教育。事实上,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增强高校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建立高校和社会之间共济互助的密切关系。作为医科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所长,为当地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精神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长寿的需求。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使医学院的办学植根于所在地方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共进,合作互利。近年来赣南医学院在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医学“订单生”培养的基础上开展了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免费医学生在结束在校学习后,按照协议将在协议的基层单位服务满期限,这一举措不仅充实了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的基层百姓健康需求。

3、统筹区域发展,“建”医教协调区域发展平台201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近期任务是要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