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护理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以观察其对疼痛的反应,探讨如何减少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新生儿监护室中胎龄>35 W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在桡动脉采血时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评估量表进行疼痛的评估,观察两组在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结果 对照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新生儿所表现的状态比干预组更紧张,大部分新生儿尖叫,关节僵硬,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非营养性吸吮;桡动脉穿刺;新生儿疼痛反应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日益受到重视。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无法回忆起出生后早期的经历,早期的疼痛不会对其以后的行为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不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疼痛对于新生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由医源性刺激所引起的新生儿疼痛越来越引起关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给医源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以达到减轻、控制乃至消除新生儿疼痛的目的,提高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从而提高对新生儿护理的质量。
对象与方法
1.观察对象 选择2008年3月~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需要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新生儿100例,其中早产儿32 例,足月新生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时的胎龄、体重及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预措施 干预组对新生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即在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患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进行吸吮,采血全过程保持安慰嘴在新生儿口中,对照组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全过程中不给任何干预措施。采血工作全部由同一名技术熟练的护士统一操作。对照组在桡动脉穿刺采血时,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儿手部,掌面向上,使腕掌部伸仰45°,常规消毒皮肤后在新生儿第二腕横纹中点距桡侧1/3处与皮肤呈15~30°进针,至头皮针内有回血能抽取1~2 ml的血量表明采血成功。干预组在采血时用安慰奶嘴给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血方法同对照组。
3.评估方法 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新生儿疼痛的评估量表[2]对新生儿采血后的状态、哭吵、行为进行评估。具体方法为:对新生儿的状态、哭吵、行为按照1~5级评分,其中新生儿状态方面的表现为放松、熟睡、安静哭吵方面的表现为不哭,行为方面的表现为自然、四肢放松时代表无痛,评1分;状态方面的表现为清醒、烦躁、不满表情伴活动、额头皱起、手足乱动,哭吵方面的表现为,行为方面的表现为不安静、心率呼吸改变时代表有些痛,不舒适,评3分;新生儿在状态、哭吵、行为方面的表现介于1分与3分之间时评2分;状态方面的表现为背弓形、极度紧张、不伴活动的不满表情、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哭吵方面的表现为尖叫、无声的流泪,行为方面的表现为关节僵硬、运动失调时代表最痛,评5分;在状态、哭吵、行为方面的表现介于3分与5分之间时评4分。评估由同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执行。
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1.两组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比较 干预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64.0%(32/50),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8.13,P
2.采血时两组新生儿状态、哭吵、行为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在采血时其对疼痛的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在状态、哭吵、行为3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1.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刺激反应及其机理 新生儿对疼痛的运动反应主要有伴随哭闹和扭曲的痛苦面容,四肢屈曲、内收[3]。所以对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疼痛的刺激患儿易出现烦躁、哭闹、手足乱动等状态和行为的改变。由于患儿的躁动使桡动脉穿刺点定位不容易准确,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下降,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非营养性吸吮(NNS)是指婴儿口中仅放置安慰以增加吸吮的动作并无母乳或配方乳吸入。研究者报道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能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4]。研究还发现,当婴儿的吸吮频率达30次/min时,非营养性吸吮即可发挥止痛作用[5],表明非营养性吸吮可以降低新生儿的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减轻新生儿的激惹状态,同时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吸吮对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能分散注意力,可以显著减少疼痛。因此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安慰吸吮,能够减轻疼痛刺激,减少哭闹而使其安静,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极大地减少了疼痛对新生儿的损害。
2.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认知。在美国患儿的疼痛的护理,是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以外的要每天观察的第5个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首先要从护理教育方面入手,加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讨论、讲座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重新评价过去在新生儿疼痛护理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自觉地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的伤害。一般认为,能引起成人疼痛的诊疗操作也必然会引起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疼痛,综合应用多种措施(环境的、行为的、药物的)能够预防、减轻和消除新生儿疼痛。新生儿一旦显示疼痛的迹象,医护人员必须对新生儿疼痛进行恰当地评价、预防和处理。
3.重视对新生儿人性化的护理 新生儿对疼痛不会表达,只能依靠细微的行为和生理改变来表现[7]。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水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更注重人性化的护理,尽可能减少侵入性医疗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在操作中掌握轻、稳、准的原则。给新生儿进行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的刺激。同时努力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伤害。在每天的巡房中应考虑新生儿舒适与否,任何操作应先在患儿床边观察片刻后再给予恰当的处理。每天执行各种医疗和护理操作前应先计划好,集中治疗,以减轻对新生儿的不适。
我们认为,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可以作为NICU护理中预防和缓解疼痛的常规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陶 莉,周 伟,陈克正.新生儿疼痛[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3-125.
[2]倪家骧,樊碧发,薜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
[3]李 红.新概念护理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1-194.
[4]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
[5]石树中.新生儿护理学[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3.
【关键词】 ;疼痛;新生儿
【中国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69-01
疼痛被认定为第五项生命体征,是一种不愉快的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伴有明确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5]。近几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虽然没有主诉疼痛感觉能力,却具有疼痛反应能力。在护理工作中,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来减轻新生儿的疼痛非常重要,本文将通过对新生儿不同护理干预,来研究对其的影响,现阐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11年7月-10月出生的100列正常足月新生儿,平均体重3120g ,每日能正常喂哺六次以上,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出生满72小时后,喂足奶1-2小时给予足跟采取血标本。
1.2 采血的方法与 将新生儿放于治疗台上,置于室温为26℃一28℃的沐浴间,用温度为38℃一4l℃的水给新生儿沐浴抚触后,观察组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将其新生儿的一只小手垫放在面颊部。,采用"O"式握住脚后跟,绷紧皮肤,用75%酒精棉签消毒足跟待干后,用一次性使用采血器,以45度角刺入足跟外侧缘深度约0.2cm,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第一滴血后,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被面,血斑标本合格。对照组取仰卧位,方法同上。
2、评估方法
采用新生儿疼痛的评估量表[3](NIPS评分)对新生儿疼痛进行评估。通过面部表情,哭闹,呼吸方式等对新生儿进行评估,来确定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评分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低。
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对研究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组间或自身配对进行t检验P
4、 结果
两组新生儿疼痛评分比较见(表一)
3 讨论
3.1、新生儿期正是个体发育时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接受任何外来伤害刺激都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并对该个体成熟后的疼痛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足跟采血是新生儿护理操作中最常见的应激操作,大约占50%左右[6]。对于新生儿,足跟采血是不能忽视的有创刺激,国外尝试用多种方法降低足跟采血引起的疼痛。最常用的方法有:口服蔗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母乳喂养、处置、感觉刺激等[6]。一般认为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后,经过传导系统(脊髓)传至大脑,而引起疼痛感觉。同时疼痛通过细的有髓鞘的Aa和无髓鞘的C传导神经纤维来完成。其中有髓鞘的A.纤维传导速度快,传导针尖样刺痛和温度觉;无髓鞘的C纤维传导速度慢,传导钝痛和灼热痛。新生儿出生后,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但是就具有疼痛感受的能力,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疼痛可以对新生儿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2],应引起临床重视。
3.2、正常胎姿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这种姿势新生儿感觉安全、舒适。而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的俯卧位,正接近于正常胎姿势。
目前国内对此较少有文献报道。一直以来,人们对疼痛的评估绝大部分通过人为的主诉来评判和评估,而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却无法符合这一要求,以致临床上很多医疗和护理操作忽视了对新生儿疼痛的评估,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研究证实: 新生儿感受疼痛的皮层和皮层下的中枢在孕晚期就已发育完善,与疼痛传导和产生有关的神经化学系统就已发育成熟,疼痛刺激可引起新生儿和成年人的生理反应,包括激素、代谢、循环、呼吸的改变。目前有大量证据表明,早期的疼痛经历会对日后行为产生影响。现已证实,新生儿反复遭受疼痛会引起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发育迟缓,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4],因此因医护工作应当重视各种刺激引起的新生儿疼痛,有责任减少医源性疼痛。俯卧位足跟采血能有效减轻可新生儿疼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调芬.李文洲,潘文钦.不同足底采血对新生儿疼痛反应的影响叨.中华护理杂志,2005,柏(2):114~115.
[2] 陶莉,周伟,陈克正.新生儿疼痛.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3-125
[3] Lawrenc J, Alcock D, McGratu P,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toa ssessn eonatalp ain.N eonatalN etwork,19 93,12:59-66.
[4] Mitchell A,Boss BJ.Adverse effects of pain on the nervous systems of newborns and young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1iterature.J Neurosci Nurs,2002,34(5):228-236.
[5] 袁大华.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4):386-388.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高危药物;新生儿;不良反应;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6-11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cluster nursing management on newborns in the period of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Methods 58 cases of newborns required for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because of disease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29 cases in each by the order of admission.Newborns in general group were provided conventional infusion care,and newborn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provided cluster nursing servic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summarized,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for parents of the patient childr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31.03% in the gener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34%,so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with (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High risk drugs;Newborn;Adverse reaction;Nursing management
部分新生阂蚣膊⌒枰输注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因疾病需要输注高危药物患儿,儿科常见高危药物包括钾、甘露醇、氨茶碱、硫酸镁等可能导致外渗并发症药物、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肾上腺素;白蛋白、血浆制品;氨基酸等静脉营养制品等[1-2]。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新生儿肢体存在躁动表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外渗、局部组织溃疡、皮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表现,因此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时,需要临床加强用药护理。本研究对于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治疗期间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的影响,集束化护理概念意指护士需严格把握治疗过程中细节,以改善预后为目的实施护理措施[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因疾病需接受高危药物输注新生儿5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划分为一般组29例与干预组29例,一般组患儿包括男18例、女11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2±2.1)d,静脉输注途径包括足背静脉15例、头皮静脉14例,输注药物种类包括甘露醇9例、氨茶碱10例、碳酸氢钠5例、抗生素5例。干预组包括男19例、女10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5±2.3)d,静脉输注途径分别为13例、16例,输注药物分别为10例、10例、4例、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一般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5~35岁,平均(30.1±2.1)岁;干预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4~36岁,平均(31.2±2.3)岁。本次研究已取得患儿家长同意;本研究已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对抗生素过敏患儿。
1.2 护理
1.2.1 分析输液并发症危险因素 (1)机体因素: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临床静脉穿刺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一般输液多选择头皮、四肢静脉,静脉表浅、血管细小、管壁薄弱、管腔较细;新生儿体温控制系统发育不完善;患儿皮肤感知能力较差。(2)新生儿皮肤较薄、对药物刺激耐受力较差;高危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浓度、输注速度、药液温度、室内温湿度、药物自身刺激性、高渗性液体。(3)药物质量,如药物微粒、空气中微生物侵袭等;护士操作因素:未严格掌控药物输注速度、护士并发症预防意识较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护士未妥善检查药液质量、对患儿皮肤观察工作不仔细、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护士对新生儿输液并发症知识认知能力较差、护士未掌握输液并发症处理方法[4]。
1.2.2 护理 为一般组患儿提供常规输液护理,包括:护士应积极观察患儿体征变化,观察留置针功能是否完好,评估血管情况,遵医嘱为患儿配置输液药物,严格坚持三查八对原则,坚持药液现用现配原则;输液过程中需加强巡视次数,积极评估患儿身心表现,查看皮肤情况,做好换药工作,输液完成后提供管道封闭措施。护士与患儿家长保持交流,及时告知其新生儿疾病治疗情况,告知药理作用,针对家长疑问进行解答,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心理安抚护理。为干预组患儿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首先科室成立输液管理小组,组员包括责任护士、护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针对过往科室发生过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护士长应分析过往护理工作中缺陷,进行集中整理,打印成册,发放给所有科室护理人员;针对常见新生儿输液并发症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出预防及处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5]。(2)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成员进行药物知识宣教,强调高危药品对血管危害,治疗室墙面应张贴儿科常用高危药品种类、用途、输注方式、常规剂量、药物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认知能力。护士长应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高危药品,定时进行药物有效期核对、清点数量,使用药品及损耗药品均需使用专用登记本进行记录,记录使用时间、用途、操作者签名等,及时清理过期、破损药物,保证药品完好性。护士应积极评估新生儿病情、体征指标等,选择适宜输液器,加强输液期间新生儿体征观察。(3)护士应将高危药物警示牌挂在患儿床头,提高护理人员警示意识,护士为患儿注射前需两人核对药品名称、剂量、输注时间及患儿一般资料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及工作总结会议。(4)首先在用药前,护士应严格掌握患儿病情特点、全身机体状态、病史、药物过敏史、观察血液流通表现,穿刺时,需选择明显静脉,观察患儿活动表现、评估皮肤颜色、温度[6]。(5)做好用药前观察工作,对于部分需要稀释使用的高危药品,护士应合理配置好药液,使用注射泵时,应仔细连接针头及管道,确认管道通畅后进行输液。注射结束后做好冲管护理,输注高危药物时,护士可在患儿床头、输液架上摆放警示标牌“特殊用药, 注意观察”,护士应掌握输注时间,加强巡视次数,仔细观察皮肤与血管表现,做好药物使用记录,仔细交接班;用药后及时评估血管表现,对于出现输液并发症及时加以处理。(6)一旦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时停止输液,抽吸血管内药物,快速拔针,护士应针对药物外渗患儿及时抬高肢体,早期发现时对穿刺部位冷敷,使用25%硫酸镁浸泡无菌纱布,贴在外渗部位,连续湿敷;做好新生儿皮肤保暖工作;药物封闭。
1.3 观察指标[7-9]
评估两组患儿发生输液并发症表现,常见并发症包括药液外渗、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科室自制评分表,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4,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能^敏感地反映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措施评价,观察内容包括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单项指标评分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一般组患儿出现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干预组为10.34%,干预组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一般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提供的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出现输液并发症对新生儿不良影响
常见输液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药物外渗等,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患儿机体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危药物渗漏可直接导致血管损伤、造成局部皮肤肿胀表现,压迫皮下组织,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增加骨筋膜间隔压力,严重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且新生儿机体疼痛敏感度不高、皮肤感知觉较差,新生儿是发生药液外渗的高危群体,一旦出现输液并发症,会影响患儿疾病预后、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因此加强用药管理十分必要。临床工作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高危药品药理知识、常用剂量、输注方法,护士长应定期巡视科室工作情况,提高护士责任性,进行风险意识宣教,提高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规范科室用药流程,保证安全用药[10-12]。
3.2 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居民对于自身健康重视程度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接受高危药品输注新生儿,此类患儿特点即为缺乏自主认知能力、无法倾诉机体感知觉,此种现状要求护士加强用药管理。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剂量,加强输注过程监督,通过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将减少输液并发症作为护理目标,制定相应预防计划,针对性提供护理干预措施,加强药物安全管理工作。本次研究中科室成立集束化护理管理小组,所有组员共同针对过往科室出现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护理过程中风险环节,进行细节控制与护理干预,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至护理管理过程中,汲取过往护理工作失败经验,增强预见性护理意识,可有效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新生儿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13-15]。
3.3 通过加强集束化护理服务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护士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提供集束化护理服务,注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操作,将护理工作有序组合,护士应针对患儿疾病与输注药物特点,制定护理目标包括为降低输液并发症、提高输液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因新生儿不具有主诉能力,护士在输注药物过程中,应加强巡视,积极观察患儿穿刺皮肤表现,及时调整输注速度,重视对家属健康教育,解释护理操作目的,取得其配合;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早期发现输液并发症征象,做好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输液并发症出现,为患儿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大部分患儿家属均表示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综上所述,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液并发症发生率,大部分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程晓瑜,董志环,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1):1739-1741.
[2] 陈玲,刘宏,丁洁,等.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性损伤应用贝复新联合局部氧疗处理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9):2047-2048.
[3] 王俊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5):1914-1915.
[4] 王春华,王静,张磊,等.标准操作规程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3):285-287,294.
[5] 王玲.严格控制输液对干预早产儿发生硬肿、水肿的临床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9):2601-2604.
[6] 李燕凤,陈月凤,陶英,等.酚妥拉明与喜辽妥交替使用治疗新生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2):1450-1451.
[7] 李少棉,潘美珠,刘志芳. 集束化护理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95-196.
[8] 黄儒,晏胜兰,高小阳.综合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4):177-181.
[9] 蒙好好,杨华露,李启婵,等.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119-120.
[10] 闫春梅,杜丽英.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01-102.
[11] 姚康康.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临床研究,2016,24(10):124-125.
[12] 袁瑞琴.新生儿外周静脉短导管感染相关原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26):2724-2726.
[13] 潘先莉,王玉婉,莫翠霞,等.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0):1134-1135.
[14] 杨丽娟,徐兵,邢彩英,等.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42-14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8-01
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指胎儿由于缺氧而出现宫内窘迫从而引起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这也属于新生儿围生期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出现窒息后,由于缺氧会对小儿的神经系统和相关器官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若抢救不及时就会引起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从而留下很多后遗症,如使小儿智力低下、脑瘫等。做好新生儿复苏与护理,能有效降低窒息儿并发症,并减少围产儿病死率。现将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过程中,助产士形成的有关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住院分娩的43例窒息新生儿,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26例、足月产15例、早产儿28例;轻度窒息23例,重度窒息20例;经努力抢救,并精心护理,有29例患者治愈,13例转入新生儿科,仅1例死亡。此死亡病例属于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
2 复苏方法
迅速而有效的实施A、B、C、D、E方案,即:A-清除呼吸道分泌物;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E-监护评估复苏效果。
3 复苏的护理
3.1 保暖 将新生儿头轻度仰伸置于已预热的远红外抢救台上保暖,迅速擦干全身,以无菌布单尽量遮盖暴露体表,减少体表散热。
3.2 立即清理呼吸道 新生儿实行仰卧头低位,并迅速清除其口、鼻、咽、气道内的羊水。若遇到呼吸道内吸入过多羊水,并且部位较深,应利用喉镜直视,再用导管吸出。
3.3 建立呼吸 在清除呼吸道羊水后仍无呼吸,可采用拍打足底2次和摩擦背部恢复呼吸(此过程应迅速、准确,要求20s内完成)患儿恢复正常呼吸,心率超过100次/min,对于肤色红润或只有手足存在青紫的患儿应予以观察,对于依然没有自主呼吸,心率小于100次/min的,应马上使用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
3.4 维持正常循环 比如给氧后,患儿心率低于80次/min的,应采用体外心脏按压方法。具体措施:新生儿仰卧,然后使用食指和中指有节奏地按压其胸骨中下段,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廓压下的1-2cm。
3.5 药物的应用 ①构建有效的静脉通路;②确保药物的应用:针对患者心率低于100次/min的,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0.1-0.3ml/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通常利用5%碳酸氢钠3-5ml/kg或等量5%葡萄糖液后静脉注射来纠正酸中毒;拮抗纳洛酮0.4mg加5%葡萄糖液2ml静脉注射。
3.6 评价与监护 在复苏过程中可随时评价新生儿,主要包括其心率、自主呼吸、肌张力、皮肤颜色等内容,为后续抢救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4 体会
新生儿窒息复苏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患儿的评估和复苏操作。复苏时,气管插管是重度窒息新生儿重要的抢救手段。重度窒息新生儿娩出后,置保暖台摆好后第一件事就是争分夺秒紧急气管插管[2]。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核心就是因立即纠正缺氧,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组内复苏工作人员一定要配合默契。结合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实际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窒息复苏的三个重要指标就是呼吸、心率、皮肤颜色,同时应按照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这样循环往复,一直到完成复苏。针对重度窒息患者必须及时转到新生儿监护室治疗。
此外为了提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一定要做好相关措施,包括产前检查、治疗合并症、并发症,同时,做好产前指导,妊娠晚期应预防早产及胎膜出现早破,并进一步加强对胎心胎动的监测。对于存在早产先兆的产妇应提前利用地塞米松3天,进而促使胎儿肺成熟。产程中应密切观察产程的实际进展情况,若出现异常立即做好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准备。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出现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应做好相关复苏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41-0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或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受寒及其他多种因素(如感染?窒息?早产)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各器官功能受损,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该疾病的危重症包括肺出血(并发严重感染后及易发生)?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下面将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
1.1早产儿和保温不足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是发生低体温和皮肤硬肿的重要原因?
1.2寒冷损伤
新生儿严重感染?早产?颅内出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1.3某些疾病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热卡摄入不足,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热的条件下,也可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严重的颅脑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大于产热,出现低体温甚至皮肤硬肿?
2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出生1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2.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
2.3皮肤硬肿
即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2.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ID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3诊断
保温不足可诱发本病,体温降低和皮肤硬肿即可诊断?依据体温及皮肤硬肿范围可分为:轻度体温30℃~35℃,皮肤硬肿范围
4治疗概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对症治疗包括逐步复温?补液支持疗法?严密观察预防DIC?颅内出血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5护理评估?诊断和措施
5.1家庭基本资料
个人病史 评估有无早产?感染史?缺氧窒息史?寒冷等可能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严重疾病及诱发因素?
5.2健康管理
5.2.1有受伤的风险
皮肤硬肿?皮肤发凉?呈暗红色或青紫色?部分患儿可伴水肿等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l4%?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长时间压迫可致压疮;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1]?
①相关因素
寒冷?硬肿?局部皮肤受压?
②护理诊断
有受伤的风险?皮肤完整性受损?
③护理措施
24小时内体温维持稳定:36.5~37.5℃,未发生压疮及局部皮肤破损?设置合适的环境温度,根据患儿体温,调节暖床/暖箱温度;对于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需每小时监测体温,24小时内恢复正常?评估皮肤情况,每班1次;q2h更换并保持皮肤干燥;保持床单位?衣裤平整?清洁?干燥?
5.2.2有出血的风险
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长时间低体温可导致各脏器功能衰竭,后期可致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肺出血?DIC?
①相关因素
寒冷?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②护理问题
潜在并发症:出血?
③护理措施
预防肺出血?DIC的发生?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检测DIC各项指标,必要时遵医嘱输注血液制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评估有无肺出血?DIC的临床表现;肺出血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备齐急救用品;DIC可表现为全身散在淤点?淤斑?流血不止,早期可表现为凝血功能亢进,护理人员对上述临床症状应提高警觉,防止肺出血?DIC等并发症的发生?
5.3营养代谢
低于机体需要量 低体温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患儿的体核体温
5.3.1相关因素:
新生儿保暖不当,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5.3.2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营养失调的危险?
5.3.3护理措施
24小时内体温维持稳定:36.5~37.5℃,一周内体重丢失≤l0%?
①监测T?P?R,观察患儿神志?反应?有无呼吸暂停等?
②设置合适的环境温度:对于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需每小时监测体温,24小时内恢复正常[2]?
③及时给予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儿,应立即开放静脉,给予静脉营养;对于病情稳定的患儿,应耐心喂养,保证充足的饮食摄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