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性化护理就是以人为本,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在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度。目前,全球都步入老龄化,而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心血管病疾患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危的严重病因,关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尤为重要。因此,也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心血管科疾病以及老年患者的特点,提出了对老年心血管患者人性化护理工作的重点,旨在有效地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转变观念、顺应角色、换位思考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护士首先要了解自己责任区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性格特点等,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主动问候患者,给予患者微笑服务。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了解患者的社会关系。很多老年人住院后会产生孤独的心理。因子女忙于自己的家庭、事业,对老年人的照顾也是力不从心,此时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多生活上、情感上的关怀,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回归家庭、社会。
做好基础护理
生活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对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护理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护士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安慰工作,协助患者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休息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情况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鼓励逐渐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避免压疮的发生。
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给予饮食方面的指导。如鼓励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进食易消化食物并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应限制钠盐摄入。
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2~4L/分,浓度30%~40%;严重缺氧8L/分;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便秘护理: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严重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等伴随症状,患者常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指导,培养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对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结肠行走方向轻轻揉压腹部,连续数日未大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戴手套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能下床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失眠的护理: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某些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导致失眠,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护士可在一定范围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保证病房的安静。在工作中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睡前开床头灯、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满足患者个人睡眠条件。
护理措施
做好基础护理,解决患者的需要:自患者入院起,责任护士应认真细致地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等生活需要,尤其注意安全防范措施,病床加床档,床尾有安全标示卡,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之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多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变化,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稳定其情绪,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因并发症多、病情重而导致病情突变,猝死率高;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常用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呼吸机等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各种抢救用物要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就地实施抢救并通知医师;及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测量血压;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用药;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护士执行各项抢救工作应做到准确无误、反应能力迅速敏捷、观察病情细致全面。
加强责任心,做好用药观察:护士应掌握心血管科常用药物的方法、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做好三查七对。对于特殊药物,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节律变化并督促其按时、按量服药,防止漏服、错服;应用利尿剂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应用扩血管药物时应监测血压;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征象;输液时护士要落实好查对制度,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保护好患者的血管。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干预,也可根据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需求针对性采取各种健康宣教方式。同时,实施身心并重的整体人性化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促进身体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人性化的护理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1],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各项护理工作中,降低了发病的致残率,减少了急、危、重症的发生以及发病的几率,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护理措施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床上的老年腹股沟疝疾病病发率正在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修补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无张力修补术,但若护理不当,在术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因此,护理是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1]。笔者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00例,其中50例实施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69.2岁,5例直疝、45例腹股沟斜疝。11例复发疝、39例原发疝。对照组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63-77岁,平均年龄69.1岁,6例直疝、44例腹股沟斜疝。10例复发疝、40例原发疝。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2周,全部病例给予戒烟、酒,指导患者在床上练小便。术前实施辅助检查,主要包含尿常规、心电图检查、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在完成手术后,选择合适卧位,以供患者休息,是完成手术6h时,选择半卧位,在1d后,可下床进行适量活动。仔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并给予及时处理。
研究组:患者实施精心护理,主要包含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围术期护理、术后随访、并发症预防[2]。
1.3观察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随访复发率、住院并发症与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
关键词: 敬老院老人 社区护理 经验 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1]。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2 护理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 护理内容。
2.2.1 饮食保健指导 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2]。
2.2.2 睡眠保健 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 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 老年人运动保健 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1]。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 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3 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经验与体会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口比例出现了较大变化,老龄比例增大,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随之老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跟地位,而老年人多病,身体机制逐渐老化会出现诸多问题,老年人住院的平率大大增加。随之老年人住院的安全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合理的照顾护理老年人即能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又能保障医疗安全。同时还能保障老年人个人生命安全利益。本文就老年人住院期间易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管理。
【关键词】:安全管理、不确定因素、防范措施
在住院期间由于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护理不当或疏忽造成老年病人易发生勿饮食、跌倒、意外受伤。等意外事件,造成老年人诸多不便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在住院期间做好老年人的安全工作的管理是每一个护理工作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加强防范的意识,不断培养自我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并锻炼自我的观察能力,及时的发现不确定性安全因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信很多老年人发生的安全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一、 影响老年病人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1.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头脑不清晰造成的个人疏忽或是在病理状态情况下的造成药物或是禁忌的食物的误饮误食情况很常见。很多老年人由于自身认知、判断能力差、记忆力下降和吞咽功能出现障碍等情况,极易出现看错药、重复用药等误饮误食现象,情况严重者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有的许多老年人的咽喉感觉明显衰退,极易使口水、食物等呛入呼吸道中使呼吸受阻造成窒息。处理不及时造成窒息死亡。
2. 老年人在病理期间由于直接或间接的原因造成意外跌倒。
(1)许多老年人自身由于生理机能衰弱就容易产生尿频尿急的现象,尤其是在护理人员工作注意力降低的夜间,再者医院卫生间或走廊意外存留积水等原因,老年人在夜间去卫生间经常跌倒,轻者导致老年患者的精神压力增大,重者导致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骨折。
(2)一些老年人的跌倒还有一些客观的社会因素造成。有时候由于病人多造成医护人员紧张而忙乱随意的放置轮椅、推车等物件造成老年人(由于视力不佳或精神恍惚)跌倒。有时候一些需要急诊的病人入住,使得病人家属出出进进人员复杂跟着忙乱造成老年病人不慎被刮倒的现象。再者也有出现由于病服过大或是穿戴不齐造成的挂拽、踩踏而摔倒的现象。
(3)由于高血压、低血压等特殊病理造成的自身失衡而没有陪护自行行动的条件下跌到。
3. 老年人由于呼吸器官的衰弱在病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窒息现象。老年人经常都有些气管毛病,经常性的带痰咳嗽易造成由于痰液的阻塞没有及时得到救护而窒息死亡的现象。
4. 有些偏瘫或是全瘫的老年人在在感觉薄弱或是全无的情况下由于长时间的卧床造成局部或大面积的皮肤受损。
5. 在住院期间老年人会经常性的由于感觉失衡或是疏忽,在病床翻身或是在起卧床的过程中不慎坠床造成危险。
6. 老年病人由于感觉上的迟钝,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等原因在使用热水袋,自带性的理疗器械时由于使用不当而没有反应而引起的烫伤、灼伤。
二、 对于老年人的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
1. 要对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
对于老年病人的护理要加倍的专业跟细心,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关怀备至。对于护理老年病人的护士要具备高标准的安全意识,严格遵照医院的规章制度,不能忽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对于老年的病人医护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呵护跟规劝,切不可态度冷淡生硬。在护理人员上下班时的交接工作要做到具体细致,针对特殊的老年病人要交待好给予特殊的关照以免忽视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子啊护理的安全分析会上,护理人员应各抒己见,将工作中遇到的发生的和容易发生的不安全的因素拿到理会上大家一起分析整理并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降低老年人发生不安全因素的概率。
2. 由于病人的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陪护的家属双方面的配合,所以对于陪护的家属也要做好相关培训医嘱。
一般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向病人及其陪护的家属介绍医院的规定和医院的环境之外还要凡病人入院后向家属宣教安全管理,一些陪护的常识,以及在医生诊断后关于病人陪护需要的注意事项等等的事情为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来控制安全管理。
3. 做好医护人员安全风险方面的定期培训。
护理的医护人员要定期的做好安全风险方面的培训,针对老年病人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避免安全风险发生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要做好可预见性的护理工作,并要提示陪护病人的家属随时关注病人的病态发展及日常的服侍。及时的做好病人资料的统计随时关注随时记录分析。定期开会提出相关发现的护理问题降低,并制定出相关的护理性的计划,这样能有效的规避并降低意外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4.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在刚刚入职时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护理经验不足不能够重视起老年病人的安全因素并且在发生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下会产生慌张等负面情绪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妥善的处理。而经验丰富的老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由于对工作长时间的磨合会产生懈怠懒散的负面情绪,对于老年病人的关心照顾不是尽心尽力,责任心大打折扣,在老年人的安全管理上了解本质却不落实实际造成潜在的不安全管理的存在。所以要时刻做好护理人员的意识工作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结语:妥善的做好老年人的安全管理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老年人生命安全的一个保障。我们对老年人不安全因素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使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之重,确保老年人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为社会做出最基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增英.吴惠平.老年病人食物误吸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1.老年病患跌倒发生率概述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出现跌倒状况的人数比例达到了1/3。曾有相关学者对社区卫生站中的310名老年人进行了调研,整理数据得出其跌倒发生率为44.19%,而得到预防跌倒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老年人跌倒概率则会明显降低。有学者曾对北京10所医院中老年病患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极高。1997年,英国学者曾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1-2]。结果表明,在女性病患中,65岁~69岁病患跌倒的发生率占到了30%,而85岁以上病患跌倒发生率则达到了50%以上。而在男性病患中,65岁~69岁病患跌倒的发生率占到了13%,81岁~84岁病患跌倒发生率则达到31%,且跌倒状况的发生率与病患年龄之间呈现出正比例关系。文献曾报道,老年人在夜间出现跌倒状况的概率达到了33%,其主要的原因为在上卫生间时不慎跌倒。跌倒状况的多发性将会导致病患原发疾病进一步加重或是引发其它问题,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及威胁。
2.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2.1 内在危险因素评估
2.1.1 性别、年龄
马红颖等学者曾对某医院1年内所收治的360例老年病患进行了调研[3-4]。结果表明,在住院期间曾发生跌倒状况的病患例数为134例,所占比例为37.22%。而年龄范围为65~74岁病患跌倒的发生率达到了25.5%,处于75~84岁病患的跌倒发生率达到了41.42%,在85岁及以上的病患跌倒发生率则为61.90%。还有学者曾对上海某地区的1655名老年人进行了调研。最终结果表明,在1年内,发生跌倒状况的人数为130例,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35及9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6.90%及73.10%。由此可见,老年人病患中,不同年龄及性别病患出现跌倒状况的风险概率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中,应将年龄、性别因素纳入进去。
2.1.2 感觉、神经系统功能
感觉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为视觉、听觉、前庭、嗅觉、本体等[5-6]。而老年人视觉分辨率、空间、深度感等指标因素的降低,传导性听力损失、老年性耳聋等问题的出现也会导致病患身体平衡系统能力降低。中枢控制、反应、协同运动能力的进一步下降也会对老年病患跌倒状况的发生产生影响,增加其发生的风险概率。
2.1.3 平衡能力及肌肉力量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平衡系统能力损伤是老年人跌倒问题发生的关键性预报指标,主要的外观特点表现为老年人步态的变化:步行时伸髋、伸膝等角度逐渐减小;而屈髋、屈膝等角度则逐渐增大。老年人的步行幅度及速度均明显减小,整体的步行能力逐渐下降。另外,肌力减退同时也是老年人平衡能力及步态失稳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作为老年人出现跌倒状况的单独性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肌力强化训练能够帮助有效增加老年人的肌力,且能够将与跌倒问题出现的相关影响因素――步态运动学参数做有效改善处理。
2.1.4 疾病的评估、筛选
疾病的产生发展会致使老年人的机体出现病理性的变化,进而对其感觉、中枢神经、肌力协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经相关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的老年病患在出现跌倒状况前,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预兆性的不适状况。有部分慢性疾病虽然在统计学上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但并不代表其与跌倒状况的发生不存在联系。许多研究结果均将老年病患有无3种或以上慢性病作为表明疾病与跌倒状况发生之间存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7]。而且,老年病患身体上所患的慢性疾病种类越多,其出现跌倒的危险性因素也就越大。
2.2 外在危险因素评估
2.2.1 环境因素
相关研究报道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居家生活中发生跌倒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环境因素,其比例占到了51%。较为常见的环境性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物体绊倒、地面滑湿、光线昏暗、携带物品偏重等。另外,家具摆设不合理、座椅过软等因素也会给老年人的日常使用造成困难、不利影响,增加跌倒发生风险概率。
2.2.2 防跌倒意识、行为
大部分的老年人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跌倒意识及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上会出现忽略的状况。美国学者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独居老年人发生跌倒状况的危险性极大[8]。李萍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防护工作人员自身的防跌倒意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意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等的健全完善性均是需进行着重评估的院内管理因素[9]。另外,老年人的跌倒史、身体营养状况、运动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均是需进行重点评估的指标内容[10]。
3.老年人跌倒护理干预措施
3.1 护理流程管理
杨美艳在老年人跌倒状况发生的研究中发现,采用流程管理的干预措施能够获取到较好的效果[11]。流程管理干预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思想及方式,主要是指采用科学、合理的步骤全面开展护理工作及解决一些突发状况、问题。流程管理的具体步骤是指:防跌倒管理团队的成立、高危跌倒筛查告知、防跌倒针对性措施的采取实施、跌倒处理流程等[12]。而流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在发现病患跌倒状况时,护理人员应立即与相关医师联系,并守在病患身旁,对其采取基本的处理措施。如果病患身体状况允许,则可将其转移至病床上。待医师到达病房后,对病患的病情及跌倒创伤进行检查及治疗,认真记录病患跌倒的经过及原因。科学优化处理的流程管理方式在应用中,能够帮助护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性问题及弱势环节,对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做重点改善处理,以此帮助有效提升护理工作效率,为病患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3.2 疾病治疗、合理用药
林何梅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疾病、药物应用因素与老年人跌倒状况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13]。并对病患采取了相应的疾病治疗、合理用药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为:对老年人的原发基础病积极进行治疗,全面改善其疾病状况。社区作为基层性的医疗组织,需对社区老年人定期进行全面化的身体检查,主要的检查部位为中枢神经、感觉、肌肉系统、视力、骨骼等状况。以最终的体检结果作为评价用药状况的指标数据[14]。在确保不会对整体药效产生不利影响的状况下,尽可能的在用药时将药剂量降到最低,并尽可能的减少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概率。指导病患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严禁出现随意停药、改变服药量的状况。另外,如果老年病患服用抗精神、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治疗,在其治疗期间下床活动时需确保处于完全清醒状态。且需借用备用拐杖、助行器等工具帮助。苗晓菲也提出,对于一些服用利尿、降糖药物的病患,应严密观察其用药反应[15]。教育老年人不要随意用药,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3.3 加强环境安全检查
杨启英曾对216例老年住院病患采取了一系列预防跌倒干预措施,其中一项便是针对环境安全的[16]。杨启英提出为了进一步降低老年病患跌倒状况的发生率,需在厕所、浴室等处的墙上进行安全扶手的安装。而且所有的地面均需保持干燥,以此增强其安全性。病患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指导病患全面了解医院、病患的周边的环境,重点说明一些易跌倒区域,指导病患加强重视度,如楼梯、厕所等。
相关研究学者还提出,在防跌倒护理干预工作中,对于病房的安全设施、护栏、约束带等也需定期进行全面严格化的检查,进一步加大其资金投入。在卫生间、开水间等处增加一些防滑垫的铺设数量[17]。与此同时,对于意识尚不清醒的老年人增加约束带。针对夜间跌倒发生率较好的情况,还需在病房周边增加地灯照明,配备好相关的床档。
3.4 加强健康宣教、合理饮食及锻炼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无跌倒史的病患其防跌倒意识、行为均要明显比存在跌倒史的老年人优良。防跌倒意识、行为评分是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18]。所以,科学优良的防护意识及行为对于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而言,其意义极为重大[19]。
陶玲云曾对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20]。其中一点便是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合理饮食及锻炼。在院内及社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防跌倒健康知识的宣教护理,指导老年人及其家属了解到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一些易引发跌倒的危险行为,以此有效降低跌倒状况发生率。另外,还需指导老年人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大食物。增加蔬果的食用量,确保大便通畅,增强体质。积极鼓励一些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度合理化的运动锻炼[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