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政策性银行 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在第二次银行改革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在后危机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应积极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新经济形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变革的可能性

(一)环境发生了改变

根据以往的经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各国为了防止陷入金融危机的深渊,都在积极做准备。因此,后危机时代往往都是政策发生巨变的时期,进而也是带动银行改革可能性的关键时期。

1、更严厉的监管机制出台

后危机时代,各国针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更加严苛的监管制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并不大的我们国家,银监会也仍然把大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限制从8%提高到11.5%,银监会蒋副主席表示将在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和拔备覆盖率等方面对大型银行采取更严苛的监管要求。同时,国际合作因为金融监管而变得更加密切。从今往后,已经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大型银行,不但要受到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监管,还要接受国际监管组织的联合监制。

2、危机过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国为了减轻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危机过去以后,这些政策引发了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风险。2010年,我国紧急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提高房贷首付比例,以及贷款利率;用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加以规范,阻止不良开发商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这些危机时刺激政策的撤销,长期来看,促进了我国经济复苏和银行业的发展,却在短期内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迫使银行业不得不进行变革以适应发展。

(二)加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最近的30年里,中国经济紧跟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超前的消费观念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美国人转变了消费理念,开始提高储蓄率;中国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2010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调结构、促增长”的政策基调,后又提出“新七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这些政策的转变对我国各行各业都造成影响,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若要发展,必须转变原有的模式不可。

二、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西方国家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经验来看,我国政策银行改革可以有三种模式:

(一)第一种模式

维持原有模式,不做大的变动,仅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努力把单一的业务经营好,不与商业性银行进行业务竞争。

这种模式是成立政策性银行缘由。要达成这种模式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家财政能够成为坚强的后盾,确保政策性银行的资金足够保证整个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二是政策性银行能够禁得起经济利益的诱惑,与商业银行严格区分开来,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上。然而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首先,国家财政很难做到直接给政策性银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即使有这样的实力,在经济市场全球化的情况下,过于明显的财政帮扶也会遭到别国质疑。其次,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一直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尤其是我国这种还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国家更是如此。其三,如果盈亏都有国家“买单”,跟个人无关的话,员工得不得激励,缺乏工作的动力,长期来看势必影响银行发展。因此,这种模式不可取。

(二)第二种模式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模式,即改变政策性银行股权国有化的性质,鼓励其多元性发展、市场化运作,向商业银行过渡。

这种模式是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一种主流观点,也有转型成功的案例。而要运用这种模式,也同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我国的金融市场要足够成熟到政策性银行可以达到商业化运作的条件;二是政府减少或停止对政策性银行的干预,让其自由适应市场化竞争。从事实上来看,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目前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理由是:我国金融体系在长期的金融抑制下尚不完善,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市场也缺少把短期资金转化成长期资金以支持政策性银行业务开展的能力。同时,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巨大的东西部差异和城乡二元经济短期难以消除,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领域仍需要大量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这些领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因此,商业化转型任重而道远。

(三)第三种模式

保留政策性银行享有国家信誉的隐形支持,把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用分账管理或建立字母公司的方式分开管理,取消对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限制,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经营的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种模式的实施同样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准确定位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坚持其以“政策性”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贯彻实行政府政策的同时填补市场的空缺,在不违背自身属性和宗旨的情况下适当的参与商业性业务,促使自身发展。二是明确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商业性注重经济效益,政策性注重结构调整;商业性讲究效率,政策性讲究公平。两者同样重要。三是产权分明。政策性银行作为一种财政和金融相互利用、渗透的产物,需要承认政府的地位,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也要从“政府主导――企业被动执行――政府包干”到“政府指导――企业自主经营――利益补偿”的转变。四是完善经营立法。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应该独立运作、分开考核,防止出现道德问题。这种改革模式是以国家信誉做根基,市场导向做支撑,实现国家目标为目的。这样既实现了政策性业务的目标,又通过商业业务弥补部分亏损,一举两得。

这种模式似乎也得到了认可。2009年12月1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的指导下,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准政策性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个《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该《办法》的核心是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区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准政策性业务两部分,通过分账户管理的方式隔离风险。

目前农发行的改革思路是注重内部商业化,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淡化行政色彩,从而加强内部的管理。但是如何执行,并未明确。

总结来说,这三种改革模式各有利弊,还需结合其出现的背景和目前具体的国情加以调整。并且目前最主要的是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让具有“公共性”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变革落到实处。

农发行作为继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商业化改革之后唯一的一家政策性银行,需要加强政策性属性,在改革时要从治理结构方面保证其政策性履职效率。当前,农发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外部监控部不够完善,导致其功能和体制无法承担政策性金融的战略任务,需要内外兼顾对其治理结构进行完善。若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农发行自身需要优化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要建立经济考核和社会考核机制,监管部门要对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予以监制。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第2篇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正在经历严峻金融危机的世界,必将促进和加快科技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对于走过60年峥嵘历程、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来说,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再也不能错失机遇。

现代化的历程,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回顾来路,我们看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腾飞的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从历史上的世界经济强国沦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饱受列强欺凌。

1949年以来,整整一个甲子,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科技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呈快速提于趋势。

在我的青年时代,还曾目睹工厂里使用天轴传动;而今天,我国的超超临界机组、超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以及桥梁建造、高速公路、高速轮轨铁路等技术,都有当年无法想象的进步。

但这其中也有遗憾――我国科技总体上还没有走出跟踪模仿,原创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比例还比较低。目前,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仍在45%以上,而美国、日本只确5%。几个月前,中国科学院了《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我们希望沿着这份科技发展战略路线图,在共和国庆祝百岁的时候,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降到20%以下。

可以这样说,如果依赖引进技术,解决小康是可能的,但是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则很难;而要位居世界前列,没有足够的自主核心技术,则基本不可能。

在今后的10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以更多自主创新成果为民族复兴铺路奠基。

从所史经验来看,科技革命的发生,总是由现代化进程的强大需求所拉动;科技革命的“爆破点”,总是出现在那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最强烈,在教育、人才和科技创新有准备、有积累的地方。

英国工业革命有两大突破,一是蒸汽机,另一个是纺织机械的自动化。为什么会在这两个方面突破?当时英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市场,一针一线的生产方式提供的商品太少,对纺织生产自动化有迫切要求;同时,生产发展对动力、能源的需求,大大超出当时以人力畜力为主的动力供给能力,当然牛顿力学体系为机械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蒸汽机就应运而生。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最近30年,我国的科技能有如此大的飞跃。我想,其一,中国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强大需求,这种需求对科技创新的拉动力惊人;其二,我们坚持了对外开放。

未来二三十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已经拥有了开放的环境、良好的基础;5000万科技人员,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对利技和教育的投入也在日益增加,只要是有重要价值的创新项目,都会得到支持。

过去250年工业化的发展,只解决了不到10亿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新加坡和日本。今后50年,可以肯定的是,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至少有二三十亿人口,要通过实现小康走向现代化,比过去250年要多两到三倍。这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但也必然对地球的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可以预见,在未来50年,可持续能源与资源、先进材料和绿色智能制造、信息科技、先进农业科技、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空天和海洋等科技领域,以及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与进化、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领域,将会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我们都有共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还有文明理念、发展方式的巨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它的特点将是之前历次科技革命都不具备的:在高能耗高物耗的生产方式下,物质文明只能为少数人享受;而今天我们寻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倡导科学发展,能使更多人公平地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人类文明也将进入新阶段。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第3篇

一、主导意识

首先,在爆炸式的科技信息和资讯中,编辑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出版热点,有针对性地去策划选题,这样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出版,满足读者对知识技术的需要。

其次,编辑要有意识地引导作者。通过与作者对稿件立意的选取、篇幅的大小、内容的轻重取舍进行沟通,旗帜鲜明地张扬编辑的选稿取向和出版思想,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最后,主导意识还体现在编辑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普遍,而编辑作为书刊的策划和组织者,大多出身单一学科。因此,科技出版的编辑,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扩大知识面,了解多学科知识,从而应对不断交叉和融合的多学科技术的发展,牢牢把握科技出版的方向,不断推出引领科技发展的出版物。

二、质疑意识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科技出版,同样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出版编辑,要敢于质疑专家的稿件:前后数据是否统一?数据、单位、公式演算结果是否正确?理论推导是否合乎逻辑?对所有的这些都要敢于提出问题。在科技书刊中,数据错误是比较常见的,笔者就曾在一些专家的书稿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但通过与作者的沟通和及时纠正,避免了成书后的缺憾。另外,学术发展史、多次嵌套引用等因历史资料的缺失,在时间、人物上容易出现错误,也需要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看。

三、精品意识

随着书刊市场多元化、多极化,科技出版的需求越来越强,而更多的出版社也进入到科技出版的行列。2012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居世界首位。400多家出版社安排了5.2万余种科技书选题。2010年,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近13万篇,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在欣欣向荣的科技出版背后,引用率低、精品少,却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提高精品意识,不仅是编辑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也是科技出版发展的需要。首先,科技出版肩负着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信息的重任。其次,提高精品意识,也是书刊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出版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书刊,用精品书刊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科技出版,同样要有创新。

书刊出版的创新主要包括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形式对于现代出版来说,非常重要。传统的科技出版,形式简单,渠道单一,且重视内容,忽视形式,制约了科技出版的传播作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文献,读者选择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内容相近形式不同所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

科技编辑在创新之前,一方面要对市场的同类书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做到对同类图书的优劣势了然于胸;另一方面,依靠高水平作者群的支持,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及时抓住热点和重要应用技术,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科技发展成果,从而发掘选题素材,拟定选题项目,策划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选题。

五、市场意识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第4篇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实现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机会

因为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我国的企业可以抓住机遇用最低的成本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就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千百万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和就业的良好机会

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越来越细,这就使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有的一份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投资直接涌入我国,或开办独资企业,或与我国企业举办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与当地企业举办合营企业,这就为我国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高新科技发展和高科技人员国际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会

由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全球网络系统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各国的空间距离。今天各国科技人员完全可以进行远距离合作,从而降低科技人员交流的机会成本,使我国的科技人员不出国门就可以学到外国的先进技术,不出国门就可以了解全世界的科技发展动态,大大地减少了我国科技人员的重复劳动,这就给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积极参与、影响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供了机遇

众所周知,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合理、不民主、不平等的,它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以及知识和科技准入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而这些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虽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比例很小,有些规则甚至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特别是某些产业发展规则,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或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时候就制定出来,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劳工标准等,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个人口大国和潜在的经济大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保护本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更大的难度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加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外部冲击,会使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高科技人才流失更加严重

由于外国或外企工作环境好,报酬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我国不少优秀的科技人才到三资企业工作,有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全球网络系统脱离本国控制而为外国资本服务。青年学子、教师或研究人员出国留学、进修最后回国的比例很低。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余万人,学成回国者仅占33%.大量的人才外流,实质上是一种倒置的技术转让,这给我国造成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难以估计的。

(三)经济全球化相对增加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与使用的难度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增加了难度。因为,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富国和穷国都可以带来好处,但相对而言,富国与穷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高新技术开发和使用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与使用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随之而来的是,高新技术的交易规则、标准等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只是这些规则、标准的接受者。从根本上讲,对这些规则、标准的控制是更高层次的控制,不仅控制了今天的生产过程,而且控制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上潜在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所以,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的民族产业和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为一体,通过封闭国内市场来保护国内市场的做法越来越不可能。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直到完全与国际经济接轨,过去我国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贸易保护法律、法规将因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相冲突而被废除或修改(我国保留的条款除外)。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民族产业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引起国内经济波动。

(五)经济全球化可能增大国内金融风险

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国际化要求国际金融资本自由化,这样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会大大加快。在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中,短期资本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国际资本的最大特点是投机性强,它以最快的速度频繁出入于各国资本市场,在给各国带来巨大的资金供给的同时,也给各国的金融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这种短期国际资本突然大量地撤出本国金融市场,会诱发本国的金融危机。

三、我国应该采取的法律对策

(一)加强人才立法研究

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人才立法至少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还未解决时,高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之后,高薪的吸引力就严重减弱。

诸葛亮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效力,不是因为刘备给他的俸禄远远多于曹操,而是因为刘备可以为他实现其抱负提供一切条件。我国特聘的专家教授中,有的在国外每年可以拿到上百万薪水,而回国后,他们每年才得到十多万的报酬,难道他们回国是为了高薪?他们回国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于西部地区,国家应给予倾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第二,建立确实可行的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疏通人才流动的合理渠道,消除人才浪费的现象。现在我国虽然对人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地区和部门在用人制度上任人唯亲的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确有真才实学人才的积极性;有的部门和单位不用人才,但扣压其档案不让其调走,造成人才的浪费等等。第三,对现行的教师法等一系列有关培养人才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地清理、修改,并加大执法力度。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小学师资力量较弱,而且不少教师不具备任职水平(即使有“教师资格证书),中学师资力量普遍较好,高等院校教师水平层次不一,个别高校教师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跨专业任教,甚至是万能教师,什么课程都能上。笔者在调查中还惊奇地发现:有的硕士生导师不仅自己不懂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入学试题却主讲这门课程;有的硕士生导师一年带十多名研究生;有的博士生导师不仅是政府官员,而且跨专业带博士;有的教师自费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变相购买教授职称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将严重影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这应成为我国人才立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必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我国的承诺,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根据情况,区别轻重缓急,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除的废除。这些经济法律、法规大约有几百件,其中主要有:三资企业法、海关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有关知识产权法、有关贸易政策等。比如说,过去我们贯彻执行三资企业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99年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1812个,实际引资额已达3078.51亿元,合同外资金额6137.62亿美元。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不能再无条件地吸引更多的外资。正如马来西亚著名经济学家JomoK.Sundaram教授所指出:“发展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创造利润,另一种是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外国直接投资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所谓的‘绿地投资’,外国资金进入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创造新的生产能力。还有一类是所谓的‘褐地投资’,这种投资只是把现有产业的现有生财之道能力接收过来,并未创造出任何新的生产能力,即外来资金被用于收购兼并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工厂和企业。对发展中国家有益的是第一类投资。”所以,我们对引进外资立法进行废、改、立是必要的。对于那些需要有相应经济法律、法规才能保护我国企业、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利益的,应当加强研究,尽快立法。否则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利益,最终损害国家利益。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国内市场日趋开放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加剧。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理、合法和创新的手段进行贸易保护。根据日本通产省统计,70年代国际反倾销案年均40件,80年代174件,90年代234件。1980年~1997年,发达国家发起2821起反倾销,占全部反倾销案件3614件的78%.而我国反倾销立案1980年~1989年为63件,1990年~1997年为241件,年均30件,1998年~1999年为51件。可见,我国必须加强贸易保护方面的立法,以保护我国企业、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利益,这些经济法律、法规主要有: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补贴法以及各类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等。

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第5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规划是政府直接参与,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科技工作重点,把握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有限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准确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识别科技创新机遇,加快科技规划理论相关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1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

1. 1技术预见的产生背景和内涵

1. 1. 1技术预见产生的背景技术预见由技术预测演进而来,但技术预测与技术预见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预测是简单地对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技术预见是从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等多因素着手。

迄今为比,技术预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二战期间,美国军方首次将技术预见技术,当时主要是技术预测技术运用到军事科技政策过程中。第二次高峰,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冷战时期的技术预测研究应用推广,促进了航天、电子、通讯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涌现。第三次高峰,9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科技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许多国家加强技术预见实践应用研究。

1. 1. 2技术预见的内涵技术预见,最早由John Irvine和Ben Martin两位预测专家在1984年出版的《科学中的预见:挑选胜利者》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在随后的研究中,Ben Martin提出技术预见的概念: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DECD)给出的技术预见定义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的探索过程,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 以上定义大同小异,可以总结出其内涵,即技术预见是一项进行战略前瞻性研究的社会系统工程,把握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选定能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最大效益的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1.2科技规划及其重要性

科技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关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对科技未来发展实现的时间、途径、措施、步骤做出全局设计和规定,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技发展做出具有战略性、系统、政策性和指导性的纲领文件。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占主导的社会,科学技术己经渗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还是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或从应对国际竞争形势来看,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不容忽视。科技规划是政府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和确定投资规模、方向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对科技未来发展预期的系统选择。科技规划也是企业战略决策,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所以科技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需求深入研究基础上,广泛开展政府、科技界、产业界的沟通合作,形成科技发展的共识。

2基于技术预见的科技规划模式

2. 1技术预见对科技规划的支撑作用

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对科学技术发展前瞻性战略研究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经济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把握在一定时期和有限资源分配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作用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充分运用市场这一资源最优化配置手段,选定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收益的重大科技专项,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预见对科技规划的支撑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而:①技术预见是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而开展的,需要社会主体充分参与,才能形成科技发展的社会共识,技术预见结果是科技规划重大专项确定的依据,是科技规划中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②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德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实质就是一种社会大众思维的集中、碰撞和集成方法。其实施过程促进了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促进专家与社会公众对科技未来发展预期的协调一致。这种着眼于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过程是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保证。

2.2以技术预见为基础的科技规划模式

科技规划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系统方案体系,对科技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大专项等做出系统设计,是政府或行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需求,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科技规划依托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对科技现状和需求体系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备选清单,然后进行市场德尔菲调查和专家咨询,根据市场德尔菲和专家咨询的结果对各备选项目进行评估、遴选,对有必要的备选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并做出补充调整,为科技规划提供核心主体.

3科技规划的技术预见指标体系

科技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能够反映科技规划目标、内容等属性特征的指标,按一定层次和隶属关系组成的有序集合,这些指标便于在科技规划中对科技发展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测。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科技发展规划技术预见评价都没有具体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建立的科技规划技术预见FRROC指标体系如下,该体系包括5大类20个指标,分别为研发基础类指标,经济和社会需求类指标(Requirement),科技实现类指标(Realization),机遇与挑战类指标,科技特征类指标。

4科技规划技术预见指标的评价

4.1评价过程

在科技规划技术预见时,对技术预见指标的选择相当重要,因为技术预见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影响到技术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科技规划重大专项选择的准确性。从科技规划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科技规划指标繁多,在技术评价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有必要对各指标进行筛选、评价、分类。下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逐项评估,确定各指标的等级,将指标定性选择定量化,降低科技规划重大专项和优先课题选择的风险。

在科技规划技术预见过程中,技术评价的标准有技术需求度、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创新性、技术转化能力。现以技术转化能力标准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筛选技术预见的指标。技术转化能力的评价因素可以分为劳动生产率、技术费效比、技术贡献率、市场环境。对研发基础类一级指标下的4个二级指标与技术转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大小研究,确定技术相关性大的指标,其他各类指标的筛选与之相同。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