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 英语 微课程 教学 有效性 词汇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是影响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关键点,也是英语会话交流的起点能力。但在小学阶段基本是脱离音标的辅助来枯燥、机械、抽象地死记硬背词汇,因此,小学生英语词汇学得苦闷,效果不佳。随着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以下简称微课程)的实践应用,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突破传统视听模式、突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良好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在家里学习,拓展英语课堂教学空间和容量,让学生理性地掌握英语词汇,并灵活应用,从而在较短周期内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笔者有幸参加英语微课程的开发应用课题研究,并结合多年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如何有效开发英语微课程,提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与大家共享。
1. 英语词汇微课程体现“短、小、精、活”,能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1.1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时间要简短
在线微课程教学时间一定要简短,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虽然时间短但教学质量和效果要跟传统的45分钟英语课堂教学相媲美,因此,尽可能缩小英语词汇教学知识点范围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之时掌握词汇并灵活应用,这才是教学“黄金十分钟”。
1.2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内容要小巧
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内容一定要认真分割、归纳、整理,一定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关键点,让微课内容容量更加精简,更加小巧,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微课。这里还要体现微课程的在线存储容量小巧,适合在线传播学习、移动学生,要满足广大学生的微课程软硬件学习环境需求。
1.3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资源要精彩
英语词汇微课程虽然时间短、内容小,但里面包含的教学资源却马虎不得,要精彩纷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能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课件资源一应俱全,必要时可提供学生一个完整的“词汇学习主题资源包”,让学生在课件资源包的辅助指引下快速掌握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
1.4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情境要灵活
英语词汇微课教学一定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这其中的教学案例一定要灵活多样、有代表性,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反思总结学习成果,从而提升微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
2. 英语词汇微课程辅助课件要“好用、适用、活用”,能有效辅助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英语词汇微课程的开发应用离不开课件的辅助,这其中微课的课件开发应用一定要体现“好用、适用、活用”原则,能有效辅助词汇微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避免陷入微课课件应用误区。
“好用”是指微课程课件操作灵活、简便,不管是用PPT、flash、AW等软件制作的课件,都要体现“傻瓜式”操作、界面精美、趣味性,在录制微课程时要选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录屏软件,操作灵活,避免细节细微之处有瑕疵。“适用”是指微课件一定要适应微课程内容教学需要,能高效提高微课的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可花哨滥用,不可陷入课件技巧性的展示误区。“活用”是指微课件要有效拓展微课程内容,能有效补充视频画面和语音的不足,给学生三维立体式的视觉学习感受,形成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内化英语词汇学习任务。
3. 把握好英语词汇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环节,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开发应用英语词汇微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配合协调才能完成优秀的英语微课资源,这就需要把握好英语词汇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环节,才能有效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例如,微课讲师既可配合课件出镜话外音也可入镜直接指导解说;微课的在线播放流畅性要保证,满足网络流媒体播放;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巧妙新颖,设计有创意和创新,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点,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要充分体现一对一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微课程成果要善于转化,能多样传播,方便师生交流分享;微课程要配套相关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成果巩固和内化等等,只有把握好英语词汇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细节,才能有效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词汇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英语教学带来福音,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学主题鲜明、资源类型多样、微课结构紧凑、教学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徐丽芬. 小学英语“微课”初探[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4(01)
关键词 移动环境 武警山岳救援技术 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微课程是近几年教育受“微时代”发展所驱动和催化的直接产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认识微课程
1.1国内常见的微课定义
微课程简称“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媒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可利用电脑、手机、Pad 等多媒体学习。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范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学习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时间段。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消化新的概念和方法;还可以回放视频,及时捕捉那些丢失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控制课程进度,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常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是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
1.3微课程的不足
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微课程所处的移动环境,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学生不具有约束性以及师生即时互动性弱等缺点。
2“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设计
学员对于视频的感知共鸣和有用性最为看重,如何把理论推导过程形象演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类比,决定了一个微课程视频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否抓住学生的思维。如果能够与山岳救援案例联系起来,将救援技术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则能够大大降低学员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教员通过生动的案例化的视频情景易于将自己的领会和感悟传递给学员。同时,在讲述知识点之后,如果能够将其与现地相融合,结合现地不同情况讲解救援技术,则能引起学员深入的思索。
互动性也是微课程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微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的微视频为例,尽管教员可以在教学录像中通过以往经验有意识地分析讲解学员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但视频教学的录制与观看的分离决定了微课程的即时互动性弱于传统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提问、质疑甚至可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进行互动,微课程的教与学事实上是被移动终端所隔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微课程时,预先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学生在理解上容易有障碍之处,从而在讲解时尽可能多的进行分析解答,让学员观看视频时达到思维上的默会效果;学员学习后也可借助移动终端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反馈,包括课程的易理解性、可接受性、评价和建议等,从而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微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视频观看,这事实上也产生了约束性弱和依赖学员主动性问题。除了从学员感知体验出发,增强视频共鸣性与有用性之外,下述方法,如在视频中提及课程网站资源、布置思考题目也是一种间接的增强约束性的手段。
3“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开发
3.1微课程的选题
微课程的选题一定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示范性、完整性,要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规律,教员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知识点来进行开发。
3.2微课程的设计
对《山岳救援技术》的微课程设计,其中的“微”具有时间段的含义,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中应以短小的时间设计为主, 以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为参考时间长度,一般设置在8-20分钟内,并在微课程中关注知识的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3.3微视频的制作
目前“微课程”的类型主要分为PPT 课程模式、讲课式微课程以及情景剧式微课程。其中,后两种模式的教学时间稍长,而PPT 课程模式的教学时间则控制在5 分钟左右。本项目采用PPT 结合讲课式模式,教师制作PPT 文件用以衔接各种素材。PPT 设计力求简洁,色彩不要太复杂,否则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文字不宜过多,字号应不小于24 号。然后使用CamtasiaStudio 8 软件对PPT 文件、信息化资源进行录屏。之后可以用Camtasia Studio 8 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和配音、字幕等,也可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生成结果推荐MP4 格式,分辨率不低于640?80。微课程学习的终端通常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常见的播放器都可以播放MP4 格式文件。
3.4微课程的管理
微视频制作完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网站的要求输出相应的视频格式,然后到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到其他公众视频网站。时要注意视频的标题、简介、关键词的填写,以便宜于学生搜索。
参考文献
[1] 郑义,张宇飞,华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微课程设计[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26-28.
[2] 房广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2.
关键词:课程改革,拓展性课程,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32.3
根据浙教基〔2015〕3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义务段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一个新的起点,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理念的转变,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及社会对课改的认识都对课改形成考验。学校在全面实施课改前对已进行课改的高中及小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学习,从中学到了非常多的先进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许多学校在课改试行阶段,由于课程资源短缺,一般是“有什么开什么”,课程显得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存在“碎片化”倾向;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偏离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段学校,开发建设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以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校强化了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体系。
一、顶层设计,突出课程群建设重点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段学校,学制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在开发建设拓展性课程过程首先要充分体现这一办学特色。即课程建设必须要有层次性,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要满足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需求;虽然,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有差异,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义务段学生,由于心理成熟度和自我认识把握度比较低,随着年龄成长、知识结构逐步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对课程的选择是动态变化的。基于这些考虑,学校在顶层设计时,以课程群建设作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课程的系列化。并且在试点阶段,重点打造“信息科技”、“英语”、“美术”、“体育”四个拓展课程群作为突破口,积累经验,形成特色。
表:第一批特色“课程群”
课程群 课程名称 师资 面向年级
英语 Good to Rnow 外教 1,2
Reading for fun 外教 3,4,5
英语口语 本校+外聘 6
英美文学欣赏 本校 7,8
信息科技 菜鸟编程 本校 4,5
创客基础 本校 4,5
算法思维 本校 6,7,8
动画技术 本校 4,5
动漫 外聘 6,7,8
艺术(美术) 艺菜课堂 本校 2,3
童“画”世界 本校 1,2
彩笔画 本校 6,7,8
ART工作室 外聘 7,8
体育 羽动人生 本校 2,3,4
田径 本校+ 1~9
足球 本校 6,7,8
赛车 本校外聘 6,7,8
篮球 本校 6,7,8
二、拓宽课程开发渠道,丰富课程体系
1、内部挖潜,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积极性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体是学校的全体老师,发动老师主动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或在自己任教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如:在开发建设信息科技课程群时,根据学校信息科技老师个人特长和爱好,在小学阶段开发《菜鸟编程》、《创客基础》、《头脑OM》,中学阶段开发《算法思维》、《创客天地》、《创新思维》课程;课程内容面向不同年级段学生,形成系列课程。
2、发挥团队力量,保证课程质量
拓展性课程开发不能完全成为教师的个体任务,毕竟教师个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所以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研组老师按备课组分布在不同年级,在教研组这个大集体下开发的课程更有系统性,而且集体开发的课程质量更有保证,人人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更能推进课程的实施。如8年级语文备课组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了《诗苑撷趣》和《佳片有约》,8年级社会组根据学科特色开发了《时政漫谈》,这些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老师们共同开发,共同授课,既保证了课程质量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3、引入师资,充实课程体系
为满足广大学生课程选择意愿,在学校老师无法独立开设的情况下,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一级学校、家长及培训机构。如在甬江职高的大力支持下,作为该校的精品课程《动漫技术》引入到我校中学部,与瀚森英文培训机构合作开发《英文戏剧社》,在家长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翰墨飘香》和《抖空竹》。这些课程的引入,不但丰富了我校各类课程群,也大大提高了课程的质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加大投入,为课程开发提供硬件保障
课程开发建设不但需要教师的智力投入,更离不开硬件支撑。学校在积极组织发动教师开发建设课程的同时也加大投入,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硬件保障。如美术组经过讨论后准备开设《彩笔画》,经核算前期需投入近5000多元的教学用品;如小学部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品茗》,需添置茶道所需的各种茶具,桌子及相关用具;《创客天地》需配备电脑、3D打印机、3D扫描仪和机器人等,在现有试点的课程中已投入资金已超6万元。随着课改的深入投入的资金会更多。
四、加强上下联动,确保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
相对于规范化的基础性课程而言,拓展性课程的质量监控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基础性课程有成熟而规范化的质量监控系统,慕萄Ъ苹、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评价及质量分析等都有相应的规范和量表。拓展性课程的质量监控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有没有上课,学生有没有在听课。拓展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监控不能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于已经实施的特色课程群尤为重要。在试点阶段,首先应从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做起,加强上下联动,形成新的课程群教研组,定时、定人、定地点、定主题开展教研活动,相互沟通,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讨论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正常的教研活动,保证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打下基础。
五、积累经验,成效初现
1、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初步克服课程开发的“碎片化”
由于拓展性课程在顶层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课程群建设为突破口,有效地防止了课程的“碎片化”倾向,也为学生的可持续深造提供了课程资源。如我校对口的宁波市实验小学开设《创客空间》课程,如果升入初中后没有了这门课程,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不但在自己的小学部开设《菜鸟编程》和《创客基础》课程,而且在中学部同时开设《创客天地》和《算法思维》等更高层次课程与对口小学实现对接。课程设置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的发展从“菜鸟”到“大牛”,让真正对科技创新及程序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吃饱、吃好”,有效地避免了“断乳”现象。拓展性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群的建设,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学生的兴趣特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是会变化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喜欢程序设计,但到了初中以后中,发现自己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有点跟不上,但是又喜欢跟信息科技相关的课程,这时就可以选择创客课程或动画制作,而且在小学阶段打下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再来学习创客或动漫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创客也好,动漫也好,都离不开程序设计。以信息科技课程群为例,小学阶段开设程序设计、创客初步、动画技术,中学阶段继续开设《算法思维》、《创客天地》、《动漫》等课程,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3、课程群的建设,为进一步深化课改积累了经验
(1)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群的建设有效避免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在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打造特色课程群,在开发过程中相互学习,出谋划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沟通,互通有无,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更能保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课程;Web系统开发技术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67-02
一、互网+时代下web系统开发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
互联网+时代并不是简单的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进行相加,而是通过新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平台,充分使用互联网中的资源来不断创新和优化原有行业,全面提升原有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使得互联网能够更加深入地为行业服务。当前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技能型的人才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应用型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web系统开发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web系统开发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型实用软件架构J2EE的开发方法,继而为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作充分的准备。下面就结合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在计算机专业地位两方面来说明该课程的学习特点。
1.涉及专业课较多。《web系统开发技术》这门课的学习既涉及到网络知识,还需要编程技术,甚至还需要一些多媒体知识,因此前后衔接的专业基础课程较多,一般需要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技术,往往这些课程不在同一学期学习,因此上课时有些学生难免对上述课程知识有遗忘或者混淆不清。
2.理论性强。由于该门课涉及到很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入门时较比学习其他计算机应用技术难一些,因此如果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会使学生觉得入门难,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3.实践能力要求高。该门课在上机时,需要学生能够搭建上机环境,安装Tomcat服务器和JDK,然后设置环境变量和配置文件,搭建过程比较复杂。其次,该门课程还要去学生具备独立程序设计的能力,往往一些学生缺乏程序编制和调试经验,课后遇到问题又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对该门课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课程内容多。该课程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HTML、XML、CSS、JSP、JavaScript、Java Servlet、Ajax、EJB和数据库等技术[1],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而教学计划进度安排上往往只有几十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全精通这门课,学生往往会有不知何处下手,感觉非常茫然。
传统的《web系统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和程序编写演示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完整的知识架构,课后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以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尽可能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这类对实践要求强、内容多且衔接课程多的情况下,容易使学生学习过程由主动变为被动接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微课”理念和传统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克服上述教学中的弊端,使得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二、基于“微课”的Web系统开发技术课程改革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下使得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能够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随时能够方便自主学习。由于微课短小精悍,将知识分解细化,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还利于学生及时复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2]。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能够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Web系统开发技术微课教学模式分成理论预习、动手实践和课后答疑复习三部分。理论预习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每次上课的内容提前录制好微视频,然后上传到微课平台,学生能够在课前了解当前所学课程知识,同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提问,这样学生的问题不仅得到及时解决,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对所反馈知识深入讲解,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3]。在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按照老师项目操作演示的微视频进行项目实践,最后课后复习答疑环节学生不仅随时能够观看老师对本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演示微视频,还可以利用微课平台与老师、同学随时探讨,达到巩固和复习知识的目的[4]。
三、Web系统开发技术的微课平台设计
在对国内微课及其教学平台综合分析基础上,Web系统开发技术的微课平台将教学的资源展示和交流评价作为主要目的,提供无处不在的线上和线下互动学习交流,来促使学生能够分享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该课程的微课平台主要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资源和互动交流等模块[5]。
1.课程信息。课程信息主要是对课程类型及性质、课程作用和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方式做一个说明,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能够提前安排学习计划,达到最终的考核目标。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中主要包含教学的课件、实验指导、教师教案、学生作业以及相关的微课视频,这样能够根据教学安排,灵活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及时开展学习和复习,这样学生的业余时间不仅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3.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模块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时的交互平台,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通畅,以此克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和课堂上师生互动时间少的缺陷。同时可以利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团队合作的意识,取长补短和相互学习,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最后,我随机选取了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两个班学生进行了Web系统开发技术课程微课教学,并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对比,以此来衡量改革效果。采用微课教学比采用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主观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通过微课平台的学习,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并且课下时间学生遇到问题也能够积极主动相互讨论,或借助微课平台复习,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学习和点评实际学习情况,最后达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微课这种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及时地学习,并且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它的可扩充性和交互性的优点在教学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充分增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泽刚,秦玉平.Java Web编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6):122-124.
[3]徐翠风.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教学研究,2014,10(1):74-75.
[4]邓少女.微课在特教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6,(12):158-160
[5]余威一.微课教学交流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J].2014,(26):363-368.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Web System Develop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Micro Lesson
XI Xiao-ling,WANG B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Anshan,Liaoning 114000,China)
1.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微课程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主题,目的明确,内容简洁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
微课程开创5分钟学习模式,拥有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1.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2设计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护理专业生理学微课程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
2.1“微”原则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微课程将教学目标设定在某一环节上,在几分钟时间内讲解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微课程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
2.2因材施教原则
微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资源丰富性原则
微课程以数字化媒介为基础,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模式,可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网页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2.4突出课程特点原则微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否则毫无使用价值。生理学是阐述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医学基础课程,微课程设计要将基础知识、学习者自身经验、临床实践三者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认识。因此,微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定向性。
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3.1精准的选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当由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学习往往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与过程。因此,微课程的选题要引发学生新旧知识与经验间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生理学是逻辑性强、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程,而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常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生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从而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如下微课程项目:血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血型,气胸,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血压形成,尿液的形成,临床输液等。
3.2微课程设计模式
3.2.1前期分析为微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奠定基础
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及学习基础为依托。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将其贯穿于微课程设计始终。教学内容分析是明确需要学什么,理清重点、难点,为微课程内容选取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微课程内容和深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分析,可以提炼总结出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3.2.2微课程设计框架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素材,结合教学主题,教师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互动过程。生理学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但学生对临床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以案例为主线的微课程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用的典型病例进行编排设计,使病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可全面反映本次微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出基本概念,从理论入手探讨病因和发生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临床上大失血病人需输血抢救病例与血型知识有关,急性肾炎病人症状与尿的生成知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血压形成的因素有关等。
3.2.3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可以作为一个“锚”,通过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因此,生理学微课程设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血小板的功能时,给出以下病例:王某,女,32岁,工人,于2009年3月12日急诊入院。当时病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斑1个月余,近日加重。查体: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贫血貌不显著,神清、合作,心肺正常,腹软,全腹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液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0%,血小板32×109/L。提出以下问题:在各项检查中病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围绕问题展开微课程设计。
3.2.4微课程的可视性设计,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