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课程开发

微课课程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课课程开发

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 英语 微课程 教学 有效性 词汇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是影响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关键点,也是英语会话交流的起点能力。但在小学阶段基本是脱离音标的辅助来枯燥、机械、抽象地死记硬背词汇,因此,小学生英语词汇学得苦闷,效果不佳。随着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以下简称微课程)的实践应用,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突破传统视听模式、突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良好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在家里学习,拓展英语课堂教学空间和容量,让学生理性地掌握英语词汇,并灵活应用,从而在较短周期内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笔者有幸参加英语微课程的开发应用课题研究,并结合多年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如何有效开发英语微课程,提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与大家共享。

1. 英语词汇微课程体现“短、小、精、活”,能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1.1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时间要简短

在线微课程教学时间一定要简短,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虽然时间短但教学质量和效果要跟传统的45分钟英语课堂教学相媲美,因此,尽可能缩小英语词汇教学知识点范围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之时掌握词汇并灵活应用,这才是教学“黄金十分钟”。

1.2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内容要小巧

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内容一定要认真分割、归纳、整理,一定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关键点,让微课内容容量更加精简,更加小巧,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微课。这里还要体现微课程的在线存储容量小巧,适合在线传播学习、移动学生,要满足广大学生的微课程软硬件学习环境需求。

1.3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资源要精彩

英语词汇微课程虽然时间短、内容小,但里面包含的教学资源却马虎不得,要精彩纷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能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课件资源一应俱全,必要时可提供学生一个完整的“词汇学习主题资源包”,让学生在课件资源包的辅助指引下快速掌握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

1.4英语词汇微课程教学情境要灵活

英语词汇微课教学一定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这其中的教学案例一定要灵活多样、有代表性,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反思总结学习成果,从而提升微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

2. 英语词汇微课程辅助课件要“好用、适用、活用”,能有效辅助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英语词汇微课程的开发应用离不开课件的辅助,这其中微课的课件开发应用一定要体现“好用、适用、活用”原则,能有效辅助词汇微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避免陷入微课课件应用误区。

“好用”是指微课程课件操作灵活、简便,不管是用PPT、flash、AW等软件制作的课件,都要体现“傻瓜式”操作、界面精美、趣味性,在录制微课程时要选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录屏软件,操作灵活,避免细节细微之处有瑕疵。“适用”是指微课件一定要适应微课程内容教学需要,能高效提高微课的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可花哨滥用,不可陷入课件技巧性的展示误区。“活用”是指微课件要有效拓展微课程内容,能有效补充视频画面和语音的不足,给学生三维立体式的视觉学习感受,形成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内化英语词汇学习任务。

3. 把握好英语词汇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环节,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开发应用英语词汇微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配合协调才能完成优秀的英语微课资源,这就需要把握好英语词汇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环节,才能有效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例如,微课讲师既可配合课件出镜话外音也可入镜直接指导解说;微课的在线播放流畅性要保证,满足网络流媒体播放;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巧妙新颖,设计有创意和创新,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点,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要充分体现一对一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微课程成果要善于转化,能多样传播,方便师生交流分享;微课程要配套相关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成果巩固和内化等等,只有把握好英语词汇微课程开发应用的相关细节,才能有效提升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词汇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英语教学带来福音,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学主题鲜明、资源类型多样、微课结构紧凑、教学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徐丽芬. 小学英语“微课”初探[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4(01)

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移动环境 武警山岳救援技术 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微课程是近几年教育受“微时代”发展所驱动和催化的直接产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认识微课程

1.1国内常见的微课定义

微课程简称“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媒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样,可利用电脑、手机、Pad 等多媒体学习。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范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学习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时间段。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消化新的概念和方法;还可以回放视频,及时捕捉那些丢失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控制课程进度,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常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是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

1.3微课程的不足

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微课程所处的移动环境,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学生不具有约束性以及师生即时互动性弱等缺点。

2“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设计

学员对于视频的感知共鸣和有用性最为看重,如何把理论推导过程形象演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类比,决定了一个微课程视频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否抓住学生的思维。如果能够与山岳救援案例联系起来,将救援技术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则能够大大降低学员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教员通过生动的案例化的视频情景易于将自己的领会和感悟传递给学员。同时,在讲述知识点之后,如果能够将其与现地相融合,结合现地不同情况讲解救援技术,则能引起学员深入的思索。

互动性也是微课程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微课程的主要资源之一的微视频为例,尽管教员可以在教学录像中通过以往经验有意识地分析讲解学员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但视频教学的录制与观看的分离决定了微课程的即时互动性弱于传统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提问、质疑甚至可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进行互动,微课程的教与学事实上是被移动终端所隔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微课程时,预先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学生在理解上容易有障碍之处,从而在讲解时尽可能多的进行分析解答,让学员观看视频时达到思维上的默会效果;学员学习后也可借助移动终端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反馈,包括课程的易理解性、可接受性、评价和建议等,从而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由于微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视频观看,这事实上也产生了约束性弱和依赖学员主动性问题。除了从学员感知体验出发,增强视频共鸣性与有用性之外,下述方法,如在视频中提及课程网站资源、布置思考题目也是一种间接的增强约束性的手段。

3“山岳救援技术”课程的微课程开发

3.1微课程的选题

微课程的选题一定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示范性、完整性,要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规律,教员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知识点来进行开发。

3.2微课程的设计

对《山岳救援技术》的微课程设计,其中的“微”具有时间段的含义,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中应以短小的时间设计为主, 以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为参考时间长度,一般设置在8-20分钟内,并在微课程中关注知识的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3.3微视频的制作

目前“微课程”的类型主要分为PPT 课程模式、讲课式微课程以及情景剧式微课程。其中,后两种模式的教学时间稍长,而PPT 课程模式的教学时间则控制在5 分钟左右。本项目采用PPT 结合讲课式模式,教师制作PPT 文件用以衔接各种素材。PPT 设计力求简洁,色彩不要太复杂,否则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文字不宜过多,字号应不小于24 号。然后使用CamtasiaStudio 8 软件对PPT 文件、信息化资源进行录屏。之后可以用Camtasia Studio 8 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和配音、字幕等,也可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生成结果推荐MP4 格式,分辨率不低于640?80。微课程学习的终端通常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常见的播放器都可以播放MP4 格式文件。

3.4微课程的管理

微视频制作完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网站的要求输出相应的视频格式,然后到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到其他公众视频网站。时要注意视频的标题、简介、关键词的填写,以便宜于学生搜索。

参考文献

[1] 郑义,张宇飞,华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微课程设计[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26-28.

[2] 房广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2.

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拓展性课程,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32.3

根据浙教基〔2015〕3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义务段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一个新的起点,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理念的转变,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及社会对课改的认识都对课改形成考验。学校在全面实施课改前对已进行课改的高中及小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学习,从中学到了非常多的先进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许多学校在课改试行阶段,由于课程资源短缺,一般是“有什么开什么”,课程显得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存在“碎片化”倾向;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偏离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段学校,开发建设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以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校强化了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体系。

一、顶层设计,突出课程群建设重点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段学校,学制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在开发建设拓展性课程过程首先要充分体现这一办学特色。即课程建设必须要有层次性,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要满足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需求;虽然,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有差异,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义务段学生,由于心理成熟度和自我认识把握度比较低,随着年龄成长、知识结构逐步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对课程的选择是动态变化的。基于这些考虑,学校在顶层设计时,以课程群建设作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课程的系列化。并且在试点阶段,重点打造“信息科技”、“英语”、“美术”、“体育”四个拓展课程群作为突破口,积累经验,形成特色。

表:第一批特色“课程群”

课程群 课程名称 师资 面向年级

英语 Good to Rnow 外教 1,2

Reading for fun 外教 3,4,5

英语口语 本校+外聘 6

英美文学欣赏 本校 7,8

信息科技 菜鸟编程 本校 4,5

创客基础 本校 4,5

算法思维 本校 6,7,8

动画技术 本校 4,5

动漫 外聘 6,7,8

艺术(美术) 艺菜课堂 本校 2,3

童“画”世界 本校 1,2

彩笔画 本校 6,7,8

ART工作室 外聘 7,8

体育 羽动人生 本校 2,3,4

田径 本校+ 1~9

足球 本校 6,7,8

赛车 本校外聘 6,7,8

篮球 本校 6,7,8

二、拓宽课程开发渠道,丰富课程体系

1、内部挖潜,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积极性

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体是学校的全体老师,发动老师主动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或在自己任教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如:在开发建设信息科技课程群时,根据学校信息科技老师个人特长和爱好,在小学阶段开发《菜鸟编程》、《创客基础》、《头脑OM》,中学阶段开发《算法思维》、《创客天地》、《创新思维》课程;课程内容面向不同年级段学生,形成系列课程。

2、发挥团队力量,保证课程质量

拓展性课程开发不能完全成为教师的个体任务,毕竟教师个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所以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研组老师按备课组分布在不同年级,在教研组这个大集体下开发的课程更有系统性,而且集体开发的课程质量更有保证,人人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更能推进课程的实施。如8年级语文备课组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了《诗苑撷趣》和《佳片有约》,8年级社会组根据学科特色开发了《时政漫谈》,这些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老师们共同开发,共同授课,既保证了课程质量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3、引入师资,充实课程体系

为满足广大学生课程选择意愿,在学校老师无法独立开设的情况下,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一级学校、家长及培训机构。如在甬江职高的大力支持下,作为该校的精品课程《动漫技术》引入到我校中学部,与瀚森英文培训机构合作开发《英文戏剧社》,在家长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翰墨飘香》和《抖空竹》。这些课程的引入,不但丰富了我校各类课程群,也大大提高了课程的质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加大投入,为课程开发提供硬件保障

课程开发建设不但需要教师的智力投入,更离不开硬件支撑。学校在积极组织发动教师开发建设课程的同时也加大投入,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硬件保障。如美术组经过讨论后准备开设《彩笔画》,经核算前期需投入近5000多元的教学用品;如小学部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品茗》,需添置茶道所需的各种茶具,桌子及相关用具;《创客天地》需配备电脑、3D打印机、3D扫描仪和机器人等,在现有试点的课程中已投入资金已超6万元。随着课改的深入投入的资金会更多。

四、加强上下联动,确保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

相对于规范化的基础性课程而言,拓展性课程的质量监控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基础性课程有成熟而规范化的质量监控系统,慕萄Ъ苹、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评价及质量分析等都有相应的规范和量表。拓展性课程的质量监控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有没有上课,学生有没有在听课。拓展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监控不能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于已经实施的特色课程群尤为重要。在试点阶段,首先应从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做起,加强上下联动,形成新的课程群教研组,定时、定人、定地点、定主题开展教研活动,相互沟通,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讨论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正常的教研活动,保证教学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打下基础。

五、积累经验,成效初现

1、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初步克服课程开发的“碎片化”

由于拓展性课程在顶层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课程群建设为突破口,有效地防止了课程的“碎片化”倾向,也为学生的可持续深造提供了课程资源。如我校对口的宁波市实验小学开设《创客空间》课程,如果升入初中后没有了这门课程,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不但在自己的小学部开设《菜鸟编程》和《创客基础》课程,而且在中学部同时开设《创客天地》和《算法思维》等更高层次课程与对口小学实现对接。课程设置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的发展从“菜鸟”到“大牛”,让真正对科技创新及程序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吃饱、吃好”,有效地避免了“断乳”现象。拓展性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群的建设,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学生的兴趣特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是会变化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喜欢程序设计,但到了初中以后中,发现自己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有点跟不上,但是又喜欢跟信息科技相关的课程,这时就可以选择创客课程或动画制作,而且在小学阶段打下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再来学习创客或动漫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创客也好,动漫也好,都离不开程序设计。以信息科技课程群为例,小学阶段开设程序设计、创客初步、动画技术,中学阶段继续开设《算法思维》、《创客天地》、《动漫》等课程,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3、课程群的建设,为进一步深化课改积累了经验

(1)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群的建设有效避免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在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打造特色课程群,在开发过程中相互学习,出谋划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沟通,互通有无,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更能保证课程的质量。

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第4篇

一、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特质

在搞清楚“如何评判课程资源的品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课程资源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课程资源是什么?在张廷凯、丰力主编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对这个概念的描述是: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以上描述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要素”与“条件”。所谓“要素”是指构成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等)。所谓“条件”是指支持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时间、场地、媒介、设施等)。如此阐释,似乎依然有些“朦胧”,那么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图示是最直观的(见图1)。

如图1所示:构成课程资源的要素可分为课程与教学两个维度,其中课程的维度侧重内容规划,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按照什么进程进行教学”的问题;而教学的维度则侧重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主要解决“如何教”及“如何学”的问题。图中,支持课程实施的条件则主要是指用以支持教学信息传递的硬件(场所、设施、设备)及软件(技术、数据等)。除此之外,图1还为我们揭示了课程要素及课程实施条件之间的关系:它们并非孤立地、割裂地存在着,而是由“教学目标”统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依据构成课程资源的要素、支持课程实施的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列出评价课程资源品质的九项关键指标(见图2):在课程内容规划方面包括价值性(正心、启智、增识)、匹配性(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关联性(与其他课程是否存在联系);在教学方面包括体验性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如发现感、成就感等)、效能性(效率及效果)、价值性(对学生学会学习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支持条件方面包括成本性(时间、资金、人力)、效能性(效率及效果)、体验性(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愉悦感)。

当某一组课程资源基本具备了高价值性、高匹配性、高关联性、高体验性、高效能性及低成本性等重要特质,我们就可以认定其为优质课程资源。当然在运用以上评价标准时也不可求全责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关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但在任何情况下“高价值性”的原则都是应该坚守的。

二、现有课程资源的三块短板

现有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线上资源)已经越来越丰富,其中包括来自国家、地方、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产品机构所开发的资源,已经不存在“量的匮乏”,亟待解决的是“质的提升”问题。品质平庸的同质化课程资源数量激增,不但造成开发成本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使用者的选择成本。

那么,品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依据上文所列“课程资源评价九项关键指标”来评价,我们认为许多现有课程资源在课程品质上存在三块短板:效能性不高,价值性(主要是教学维度)不足,体验性较差(包括教学及课程支持维度)。而形成这三块短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呈现方式比较传统。现有大多数课程资源仍然是以文字稿、文字为主的PPT、大头人视频、课堂实景录像方式呈现,这对课程资源使用者的体验以及学习效能都有负面影响。

二是精炼程度尚欠火候。由于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泛泛而谈的较多,深入本质与规律的较少,这无疑降低了课程资源的体验性和效能性。

三是思维含量大多不足。在现有课程资源中,灌输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非常多,启发思考的极少,这会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

四是缺乏学习策略指导。在现有课程资源中,教学的关注点大都在知识上,而对“有效学习策略”的融入比较少,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有效学习,这对课程资源的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四大原因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对降低课程资源的品质产生着复杂的影响。但究其根源,现有课程资源的品质短板主要是由“知识灌输型”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造成的,技术的影响还在其次。

三、让思维可视化来补上短板

现有课程资源的品质主要受三块短板(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影响,那么如何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补上短板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聚焦思维,发展思维。现有课程资源的“焦点”大都在知识上,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而思维可视化课程的“焦点”在于知识背后的思维(有效思考及有效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甚至是慧学(有智慧地学习)。聚焦于知识的课程大多会运用灌输的方式,这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会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弱化,越来越无法胜任学习。而聚焦于思维发展的课程,会使学生越学思维能力越强,越学越胜任学习并且能够享受学习。由此可见,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开发的焦点(从知识到思维),从而使课程的价值及效能得到保障。

二是图文并茂,思维可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基本是“文字+声音+大头人视频或课堂视频”的传统方式。在这种呈现方式中,教师及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的路径、结构及方法)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既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无法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图文并茂的,是可以让学生看见完整思维过程的。为什么要借助图示的力量呢?因为“一图胜千字”,图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大脑对图更敏感。思维可视化就是利用大脑对图的偏好,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师生的思考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和加工效率,而且使图示语言与大脑思维发生共振:以思绘图、以思忆图、以思用图,同时以图引思、以图明思、以图理思,思维与图示共生并进,如藤展蔓,如竹拔节,妙不可言。这样的课程不但使学习过程生机盎然,如沐春风,而且学习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其体验性、价值性、效能性都很好。

三是提炼概括,精简信息。过度铺陈,信息冗杂的课程不但不容易被理解和识记,而且会让大脑产生厌倦感,导致糟糕的学习体验。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特别强调提炼概括和归纳总结(以关键词和简明的图示来表示),一般可以将纯文字学习内容精简到原来总量的20%~10%,不但减轻了大脑的识记负担,而且还能把学习内容的要点、结构及内在联系都呈现出来,一目了然;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大大提高学习效能。

四、用思维可视化开发课程

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优质课程资源?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一套由道、法、术、器、场五个层面构成的教学系统。对于课程资源开发而言,显性的资源是器与场,隐性的资源则是道、法、术,这五个层面均不可或缺。下面将分别阐释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这五个层面。

一是“道”的层面。所谓“道”是指万物运行之规律。作为地球人,看到太阳每日东升西落,这便是自然之道;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在讲修身之道;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在讲用兵之道。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道”也是指规律,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规律:教育之规律、教学之规律、学生心智发展之规律、学科知识建构之规律、学科问题解决之规律。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为道法自然,它不以人之好恶而存废,亦不以人之好恶而改变,所以人只有遵循道的本分,而无违背道的本事。依道而行则顺,背道而驰则废。知识灌输型课程就违背了许多规律:以“直接灌输”代替“独立思考”,以“死记硬背”代替“深度建构”,以“题海战术”代替“策略建模”,结果贪多嚼不烂,欲速而不达。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明确反对直接灌输、揠苗助长、机械重复之做法,遵循各项教育与教学之规律(尤其是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学思考,会思考,享受思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的道!

二是“法”的层面。所谓“法”是指规则。规则是人定的,但并非某个人所定,往往是众人或众人之代表所定,并且要求众人共同遵守。踢足球有踢足球的规则,上场的球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就是踢足球的“法”,所以负责监督场上球员是否守规则的人才被称为“执法裁判”。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所遵从的“法”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因为这是基本规则。

三是“术”的层面。这个“术”是指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方法(学科思维导图、学科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刺图、逻辑关系框架图、学科概念图等)以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XMind、FreeMind、Linux、iMindMap等)。在具体教学应用实践中,每一种图示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知识加工对象:学科思维导图更适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为层级清晰的结构;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学科模型图则是用来呈现学科规律的高级图示,它能清晰揭示知识背后的复杂结构及问题解决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的不同,各种图示方法既可随机组合,又可灵活变形。但思维可视化的“术”并不全等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术”,因为除了以上的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还吸纳、融合、创造了诸多用以提高教学品质的方法与技术,如专注力训练系统、思考力(以逻辑能力与结构化思考能力为主)训练系统、阅读能力训练系统、写作能力训练系统、建模能力训练系统等。在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时,起统领作用的模型是下面这个模型(见图3)。

如图3所示:优质课程资源由心、智、识三条“筋骨”支撑,若少了这三条“筋骨”,课程内容就塌了或者乱了。其中“识”为明线,是指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提点、连线、构面、成体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科知识的建构规律。“心”与“智”为暗线,但更为重要。其中“心”为学习体验过程,由好奇、冲突、顿悟、奖赏(指大脑的自奖赏)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中的“智”为思维训练过程,由“问本质、理关系、建结构、明策略”四个环节构成,体现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规律。

四是“器”的层面。所谓“器”是指载体、媒介、工具。这里的“器”是指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两种)。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课程资源对“器”的适应性是比较强的,它对“器”的形式、材质没有太多限制,它既可以纸媒形式呈现,也可以编制成课程软件置于PC端或移动智能终端,还可以制作成基于云平台的在线课程。

微课课程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设计;影视动画;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为此,职业院校开始探索更为合理的影视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创新了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以“微课程”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建设的突破口,将微课程引入到影视动画教学中。微课程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影视动画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引领影视动画走向信息化。

1 微课程概述

1.1 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全称为Microlecture):将教学目标聚焦在一个教学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完成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习题等教学内容讲解的一种微型教学。微课程以课堂教学片段作为主要内容,利用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及微点评等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主体的表达。

1.2 微课程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随着移动网络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智能化的学习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学习形式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使学习内容成为微型化的碎片,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这种信息容量相对较小、时长较短的学习资源就是微课程。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部门录制的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冗长的教学录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现代学习难以直接使用,尤其不适合移动学习使用。微课程的视频教程具有短小精悍、精彩异常、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以上传至网络,学生可随时下载微课程片段,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1]。由于微课程可重复利用,因此微课程的利用率非常高。目前,微课程已成为微时代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2 开发设计微课程

2.1 微课程的模型设计

2.1.1 需求分析

首先,我们应分析制作这个微课程的原因,并确定本次微课程的目标;然后,根据微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微课程的内容,如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和确定;最后,要分析本次授课对象的心理需求和特点,确定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授课。

影视动画专业需要学生从基础课学起,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后,才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再制定适合学生的微课程。以美术教学为例,我们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将美术知识用微课程的形式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2]。同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如何,包括学生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2.1.2 微课程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本次教学目标,比如动画分镜头设计训练微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微课程正确掌握分镜头设计的精髓;其次,要明确微课程的传输形式,可选择人头秀、实景等作为传输形式,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出现主讲者形象、受众形象,在实景拍摄中,要由学生、老师、多媒体三者共同完成微课程;最后,设计活动环节和练习环节,要注意微课程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应使微课程与教师讲授、指导在课程中穿行。如教师播放有关动画设计稿的微课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1.3 微课程开发

微课程开发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构想并设计原型,先制作出脚本,表现出构想的效果;第二,将全部素材准备好,选择二维或三维的制作模式,务必要使教学内容清晰的表现出来;第三,评估微课程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3]。

2.2 微课程评价

在评价微课程时,可选择非动画影视专业的学生进行测试,如让非本专业的学生观看剧本写作相关知识的微课程,学生看完后,能正确理解微课程所描述知识点,则说明微课程设置比较成功。教师要反思微课程是否符合本次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找出其中的问题,不断修改和测试,直到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 制作微课程

3.1 原创开发制作

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拍摄或录制、视频后期编辑及教学反思等环节。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环节。

3.1.1 选题。将知识点在10~20min内详细的讲解出来。

3.1.2 课件。根据微课程的知识点,利用图、形、声、像、动画等元素制作成为完整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如利用Flas软件制作《动画运动规律》相关知识的微课程,配合教师的现场讲授。

3.1.3 拍摄装备设置。可选择的拍摄工具有计算机屏幕软件、摄像机器、DV摄像机等。若使用计算机屏幕软件进行录制,需将调整电脑的分辨率为 1024×768 以下,分辨率应高于 720×576、码流 128kbps~2 Mbps、帧速≥ 25 FPS。要强调讲授实景的全面记录,让观看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应注意保持摄像头的清洁,适当增加补光等问题[4]。

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时,要调整画面以保证画质清晰呈现出来,同时保证图像的稳定性和声音的清晰度,尽量将视频中的杂音去除,并确保画面与字幕同步。

3.1.4 教师讲解。教师随时注意镜头,与摄像头进行眼神交流。运用屏幕录制时,要利用鼠标点击、拖动与解说配合解说。教师要将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述出来。

3.1.5 微课程时长。整个视频的时长应小于20分钟,在清晰表述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总时间。

3.2 其他制作方法

制作微课程的方法有两种,即原创开发制作和加工改造制作。加工改造制作对已有的微课程进行处理,使之成为教师需要的微课程。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

4 结束语

随着影视动画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教学理念已经发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微课程作为一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学手段,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开辟了新的教学途径,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微课程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限,广大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微课程与影视动画专业结合的应用模式,从而促进微课程在影视动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小晶,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102-105.

[2]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现实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