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方法 剧本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JIANG Cheng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Under the opportunity of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with the growth of demand in foreign trade, shipping, financial personnel, based on the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try to stud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ake effort to transport outstanding graduates for foreign trade industry.

Key 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script type

目前高校经济与管理系里各个专业分别都开设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受众面广,但教法陈旧。面临着国贸专业学生多半缺少实践操作锻炼,和其它经管专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度不高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三大环节——理论、政策、实务设计出一套适合现代学生的本课程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度,对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1 理论环节

1.1 剧本式教学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部分涉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前两部分通常都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往往是学生听得累,不易集中注意力,老师缺少和学生互动也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而这部分又往往是考证和考研的相关内容,因此可以尝试用剧本教学法,把每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作为剧本里的角色,按照时间顺序,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带出一个理论的提出,即生动又形象地把这部分内容串联在一起。角色分别为重商主义代表托马斯·孟、绝对优势论代表亚当·斯密、比较优势论代表大卫·李嘉图、相互需求论代表约翰·穆勒、要素禀赋论代表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之谜代表里昂惕夫、英国工人和葡萄牙工人。第一幕,托马斯·孟出场,他主张奖出限入,最好是不买只卖,不主张两国交换货物,假设英国工人就生产毛呢,葡萄牙工人就生产酒,那么在托马斯·孟的观点下,两国如果需要对方的商品却无法进行交易,就引出了第二幕亚当·斯密出场。接着四位重要人物陆续出场,对前一位观点提出质疑和改进,两国工人在他们理论下进行生产和贸易往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兴趣。

1.2 视频教学法

这部分教学因为内容较枯燥,偏理论,现在学生受电子媒体的影响较深,因而在课堂里放一些视频可以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音响和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贸易的起源、发展过程。例如纪录片《大国崛起》就是很好的素材,让学生了解贸易的发源来自海上贸易及物物交换的需要,也可以顺便了解九大强国的历史。教师课堂上可以截取一些片段播放,并附带讲解。因为一共有12集每集有45分钟多的时长,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因而可以作为学生课下的延伸学习。学生课外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者阅读解说词来增加对本课程的兴趣。

1.3 小组演讲法

谈成一笔跨国贸易,需要知己知彼,通过了解贸易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可以有效地促成一笔贸易的顺利进行,为学生今后在贸易谈判、磋商等环节中打下基础。因此可以安排5~7人为一小组,自行确定准备进行贸易的国家,查找该国家相关贸易的背景资料,制作PPT和拟演讲稿。教师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让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该国与我国的外贸关系、商务注意事项等内容。之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对该小组的演讲做评价。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打分制度,最后以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政策环节

2.1 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政策部分主要涉及WTO、关税、非关税壁垒。这部分内容如果简单地介绍概念,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关政策对贸易进行的影响。可以结合热点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比如讲到WTO的时候,就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些有关上海自贸区落成后,政府的一系列开放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红利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入世后的逐步放开以及顺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最新的贸易动态。

2.2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自己通过学习书本内容和网上查找来解决,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各国要设置不同的贸易壁垒,有些是明文规定,有些隐蔽性很好。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应对和避免这些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3 小课题讨论法

此时,学生已经对贸易理论与政策有了一定的掌握,需要顺势活学活用一下,因此安排一个学期中加分环节,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对这门课的热情。当下学生网购使用频繁,教师选取和课程贴近又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海外代购话题,引导学生从为什么海外代购会出现,有哪些形式,有哪些渠道,代购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是否合法,需要注意什么等方面分析。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以Word或PPT形式发到老师邮箱。老师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分享。这个过程是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想到”,“还有这个角度可以分析啊”,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势头,同时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了解学生兴趣点,乐于接受的授课模式。通过这个任务可以给一些平时课堂发言少,胆子不大但有想法的学生一个激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3 实务环节

3.1 项目化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相当于一票贸易的整个工作流程,书本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又多又细,不易掌握,而实际的外贸工作中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会用到,因此教师可以化繁为简,为学生精炼出常见的常用的知识点和一些需要注意的贸易细节。以往,教师大多按照书本章节顺序教,学生被动地记忆,学完之后仍然不知道完成一笔贸易需要如何操作,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个环节的时候,可以试着就按照实际贸易工作流程来,把一笔贸易划分为四个项目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有完整性、连贯性。项目一,贸易准备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线上主要通过公司官网或者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网络交易平台企业所售商品信息广告,寻找意向客户;线下主要是通过参展、布展,直接在会场与意向客人洽谈业务,也可以发展后续线上业务。项目二,交易磋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主要环节。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的报价、成本核算、商务函电等技能。项目三,合同签订:这个过程包含如何签订有利于所在企业的条款,例如选取什么贸易术语,什么运输方式,哪种保险种类,哪里仲裁等。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规避风险意识和合作协调能力。项目四,合同履行:这部分主要涵盖了运输、投保、报检、制单四个典型步骤。学生通过跟进一单业务了解所要接触的几个主要部门和任务环节,从中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

3.2 情景化教学法

在项目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情景化教学法,就是设置线上线下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完成货源,寻找客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引进的模拟平台上,查找货源信息,制作货品广告,研究市场行情,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寻找目标客户。也可以分别在教室空的区域,进行实际的场地布展,选取金额小的货品例如文具类商品做产品宣传和业务洽谈。在项目二、三、四中,可以通过分设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船公司、货代公司、保险公司、银行以及海关、检验检疫局、税务局、外汇管理局,并安排学生轮流承担某一部门的职责,经过几个来回学生可以从模拟的场景中,对整个贸易活动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3.3 软件模拟演练法

学生可以在学校购置的外贸模拟平台上,对具体的过程进行演练,如何拟定合同,填写各种单据,在目前电子化贸易推广的时期,让学生在电脑软件平台上多次练习电子单证的制作过程,将大大缩短他们日后进入外贸企业的实习时间。通过软件平台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程度,可以通过提交后自行查找错误点,及时改正,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学生的自主性。

4 综合

4.1 课证融合

为了使学生增加就业砝码,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例如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报检员、跟单员和物流师。会计类可以报考外贸会计、涉外会计。英语类可以报考剑桥商务英语BEC。学生可以通过考证来带动平时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4.2 商务大赛

高校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内的商务技能大赛,从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外贸人才参加市级、省级的比赛,从中可以让本校学生与外校学生交流学习,并有机会去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参观学习。

4.3 双语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涉外性的课程,教师可以尝试双语教学,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实际贸易流程用语。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一些日语、韩语、越南语、印度语等小语种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外资企业工作做好语言准备。

4.4 校外实践

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并从中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场所。

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需要,几种教学法并用,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彦.会计类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法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 孙艳,吕玉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第2篇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或小组对案例的探究来实现,教师主要起到鼓励和指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和深刻,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的使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法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学生记住多少,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案例教学的运用,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不再一味地依赖教师的讲授和解答。并且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不同意见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3.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到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条件、国际贸易程序、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具有流程长、涉及面广、环节多、难度大、涉外性等典型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连贯起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二、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一)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信息量较大、涉及知识较多、案例选择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所以教师在确定案例时,要选择与理论知识关系密切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例如,学习不可抗力时应该了解:不可抗力是一项免责条款,是指合同签订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控制、无法克服的意外事件(如战争、车祸等)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水灾等),以致合同当事人不能依约履行职责或不能如期履行职责,发生意外事件或遭受自然灾害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职责的责任或推迟履行职责。构成不可抗力的条件主要包括:1.意外事故必须发生在合同签订以后;2.不是因为合同当事人双方自身的过失或疏忽而导致;3.意外事故是当事人双方所不能控制的,无能为力的。有以下两个案例可以选择:1.某年,我国A公司与英国B公司成交小麦100公吨,交货期为当年5—9月。签约后,A公司购货地发生水灾,于是A公司以不可抗力为由,要求免除交货责任,但对方回电拒绝。问题:A公司要求以不可抗力免除交货的理由是否充分?2.某年,我国A公司与日本B公司签订进口日本某高新技术设备的合同,交货期为9月15日,合同签订后,日本政府发文限制了对该高新技术设备的出口,从10月1日开始限制出口。日本B公司以不可抗力为由,要求解除合同,我国A公司坚持要求履行合同。问题:该合同以不可抗力免除交货的理由是否充分?以上两个案例都有助于巩固学生对不可抗力的理解,但明显可以看出,第1个案例要比第2个案例更具典型性,更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才能回答。因此,在教学时间紧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第1个案例。

(二)注意案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性

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是由多种知识串联在一起组成的流程操作,因此在案例的采用上要注意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性。例如:我国某外贸公司与国外B公司达成一笔出口合同,信用证规定“数量9000公吨,7—12月份分批装运,每月装1500公吨”。卖方在7—9月份每月装1500公吨,银行已分批凭单付款。第四批货物原定10月15日装运出口,但由于台风登陆,第四批货物延迟至11月2日才装船运出。当受益人凭11月2日的装船提单向银行议付时,遭银行拒付。后来受益人又以“不可抗力”为由要求银行付款,亦遭银行拒绝。问题:在上述情况下,银行有无拒付的权利?为什么?此案例就是考察不可抗力与信用证条款的联系性。不可抗力是一项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即发生不可抗力时,进口方不能以此向卖方索赔或拒付货款。但信用证是一项独立于合同外的自足文件,银行不受合同的约束。根据《UCP600》的规定,银行不承认受益人因不可抗力而有改变信用证条款的权力。因此,本案例中的受益人引用不可抗力而要求银行付款,银行有权拒绝付款。通过这个案例就使学生加深了对不可抗力的理解,同时也更巩固了对信用证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每一次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对相关案例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案例,提示学生做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准备。教师可根据班级人数要求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人数相等、实力相当,每组设组长一人,组长可轮流担任。在学生自主讨论时,教师在全班巡视,观察各组讨论进展,适时参与,可以进行提示,可故设疑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表达本组观点,其他学生可作补充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指出每个小组对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扮演引导者与鼓励者的角色,通过鼓励、提问、奖励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

由于学生习惯了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参与,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因此,良好的案例教学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计分,计入平时成绩。当然,该成绩的评定并不仅仅是答案的正确或错误,还在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以及事后的总结,还可以通过考虑其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问题的实质等进行综合评分。此外,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必须让学生明白:积极参与讨论是让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锻炼从业能力的好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得到锻炼,这些能力都是在现实工作中所必需的。

(二)注意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总结评估

案例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生的表现可以体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以期发现理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所以,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案例教学法也应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例如,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而且此种知识类型也不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另外,把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能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更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四、结语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服务贸易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1提出了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1919)2和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1924)3的研究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将使贸易国的福利得到改善,这便是著名的H-O理论。

西方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二是如果适用,应该针对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点将模型做哪些修正,也就是如何把传统的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用相应的逻辑和概念来阐述服务贸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种观点是适用论。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合乎服务贸易的理论逻辑,没有必要把服务贸易同货物贸易区别开来。1981年,萨皮尔(Andre Sapir,1981)和卢茨(Ernst Lutz,1981)4根据国家间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对货运、客运和其它民间服务作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发现传统的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于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1984年,辛德利(Brian Hindley,1984)和史密斯(Alasdair Smith,1984)5认为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中没有必要在概念上严格区分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改进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1986年,拉尔(Sanjay Lall,1986)6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第二种观点是不适用论。1979年,R?迪克(R. Dick,1979)和H?迪克(H. Dick,1979)7使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标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以要素禀赋为基础对各种显性比较优势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比较优势决定服务贸易的模式。于是认为,如果不考虑贸易扭曲,要素禀赋理论在服务贸易中没有解释力。1988年,美国经济学家菲科特克蒂(G. Feketekuty,1988)8对此问题的分析也从服务贸易的特点出发,认为服务与商品具有明显地差别。正是国际服务贸易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不适用性。

第三种观点是改进论。这是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它既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适用于服务贸易,也承认具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时的局限性,并主张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进行修正。1985年,迪尔道夫(A. Deardorf,1985)9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作了开创性研究。他率先利用传统2×2×2 H-O模型从商品和服务的互补性、要素移动的服务贸易、含有稀缺要素的服务贸易三个方面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对标准H-O模型中的个别要素作了修改,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成功解释了国际服务贸易。1988年,塔克(K. Tucker)和森德伯格(M. Sundberg)10提出,国际贸易理论、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虽然不能圆满地解释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但是通过分析服务市场结构和需求特征,也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

本文认为,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建立在共同的逻辑之上是合理的,服务本身的特殊性并不妨碍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生产要素禀赋仍然是决定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因素。

三、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第一,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服务业具有规模效益的可能性较小,而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优势和专业素质优势。服务具有不可分离性,其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接触并互动,因此,不可能像货物那样集中生产实现规模效益,有很多服务是在很大区域内为消费者设置很多进入点,实现规模效益的可能性很小。服务业只能依靠无形资产和管理资源的规模使用才能获得规模优势,如社会化经营和一体化经营。

第二,服务的不可触知性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企业形象、知名度优势和创新优势。服务具有不可触知性,是抽象的,服务的购买者难以事先对服务作出评估,如教育服务、餐饮服务等,购买这些服务的风险比购买货物的风险大,这时,服务提供者的可触知的声誉和形象成了购买者决策的依据,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在服务贸易中比在货物贸易中更为重要。

第三,服务的不可储存性要求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服务需求管理,这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服务没有库存,必须在生产中被消费掉,其有用的时间往往很短。

第四,服务的不稳定性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人员素质、管理、创新和差异化等优势。服务贸易具有不稳定性,其质量难以标准化,又很强的潜在可变性。这就要求企业具有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的优势。

四、小结及启示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适用于服务贸易,但也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实现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是复杂和短暂的,它不仅来源于自然禀赋,而且取决于一国先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类型,以及服务要素禀赋即投资于现有工业和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教育等资源的数量和法规状况。如今,面对服务贸易逐步开放的国际环境,从实际出发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育新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首先,大力培养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其次,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再次,进一步开放我国服务市场,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培育跨国公司。最后,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服务业,拓宽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 国富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大卫?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解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是民办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开展案例教学法要晚于国外,目前许多高校仍很不重视这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遵循培养理论精英人才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公办本科院校。但在加人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我国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学方式也应与国际缩小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公办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决定了民办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的必然性。实现新旧教学方式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在教育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重要祛码。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则由教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将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简化、抽象等加工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大部分案例都是来自于国际经贸实践,并没有惟一确定的答案,因此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

    根据对我国目前外经贸人才需求的动态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民办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科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实施案例教学达到既能扩大专业口径,又能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

二、案例教学在民办本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选案例

    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成功的案例教学。选择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针对民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在日常的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案例选取时不易太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实际教学过程又需要按照不同章节循序渐进,不可能在不同内容之间进行大量的交叉或重复,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应引人涉及若干知识面的案例,这种较综合全面的案例在实际业务中出现的机率较大,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选用案例时应由浅人深,由专题型案例到综合型案例。

    在没有适当现成的案例可供使用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也可编写适合教学、能对加深理论学习和了解实际贸易环境有益的案例,弥补现存案例的不足,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从选择案例到编著案例是一个对教师能力要求递增的过程。

    另外,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弥补理论的滞后性。

    (二)精心组织案例教学环节

    在选取了具体的案例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精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

    1.教师巧妙控制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人,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在发问中循序渐进,防止按事先准备好的想法,一味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给发言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最后才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但由于国际经贸案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经验不足,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偏离主题,缺乏整体观念,此时教师应注意疏导学生,将学生引入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分析环境,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合理的课堂控制是关键。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积极参与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为一身,相应地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国际商务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教学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标的、商品价格、货款结算、争议的预防与解决、合同的商订与履行以及国际贸易方式、惯例与实务操作等。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贸业务知识与外商进行洽谈、交易并能熟练进行单据制作处理的合格涉外人员。

案例教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在国外经济管理和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早已普遍开展,并被实践检验为富有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了20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将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到《国际贸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实践中的综合能力,促使我国教育尽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技能,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及对外贸易管理工作。但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提高的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缺乏基本的社会实践体验。而案例教学机动灵活,它着眼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枯燥的原理、规则。它是通过案例掌握如何更有效地获得知识,通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描摹和反映社会现实的管理案例中提出问题,在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回答中,又允许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思路和依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得出自己的答案。而判断其答案优劣的唯一标准,又是看其所提供的方案是否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极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案例教学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只是讲授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和方法,不将这些知识与其应用背景联系起来,就会缺乏真实感、亲切感,会给人枯燥空泛的感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不容易使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并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与合作性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

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准备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前提,案例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选编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对性和典型性;实用性、时效性。

首先,案例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并具有典型性。通过网络和相关书籍,我们可以找到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但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深入到外贸公司和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进行调研,搜集一些真实的、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一手资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成教学案例。一个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其次,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难易适中而具有实用性的案例。比如,国际商务与运输专业的学生,因为同时开设《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相关课程,则可以选择有一定深度的案例。如果是非国际贸易专业,只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介绍国际间的商品买卖,由于其缺乏相关课程的辅助学习,则要避免选择难度太大的案例。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案例的难易程度要有所区分。太简单或太难、太复杂都不利于教学。

再次,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活动的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以前的一些案例已经不能用来说明现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使用现成的案例还是自己编撰案例,都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更新案例库,为案例教学不断地补充新鲜元素,使案例在时间上更贴近现实教学。如在贸易术语方面的案例选择上,传统的案例主要集中于FOB、CFR和CIF三种术语方面,但由于运输技术的变革,现实业务中FCA、Clrr和CIP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因此,必须增加反映这些术语的案例。另外,大量的国际贸易惯例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发展之中,不同阶段的惯例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原则相差很大,必须将最新的惯例反映到案例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