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基因;质基因;同源区段;非同源区段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对于真核生物来说,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也有少量基因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细胞核染色体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又分为Y染色体和X染色体。仅由Y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呈现出明显的雄性传雄性的特征,但控制性状的细胞核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例题结合分析予以解决。

一、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在细胞质还是在细胞核内

【实验设计】研究方法:正交和反交实验(注:正交、反交实验中的父本与母本互换),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型)。结果分析:如果正反交两次实验呈现出子代所有个体的性状(表现型)相同,则控制性状的基因在细胞核内;如果正反交两次实验呈现出子代表现型不相同,而且有明显的特征:子代呈现出母系遗传,即表现型与母本性状相同,则可以确定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所控制。

二、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实验设计】1.如果未知研究性状的显隐性研究方法:采用正交和反交实验,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型)。结果分析:如果下一代雌性与雄性表现出的性状不相同,则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下一代雄雌表现型一致,则性状是由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2.如果已知研究性状的显隐性研究方法:采用显雄与隐雌杂交实验(雄性显性个体与雌性个体),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型)。结果分析:如果下一代雌性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控制性状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下一代雌雄果蝇表现型相同(全部为显性性状或均有显性和隐性性状)性状,则控制性状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例1:果蝇的长翅基因(V)对残翅基因(v)为显性。现有足够多的长翅与残翅果蝇,该如何确定性状是由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基因控制,应选择什么类型的亲本果蝇(只允许一次杂交实验)?请根据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作出相应的判断。(解题步骤略)

三、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实验设计】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及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研究方法:显雄(纯种)与隐雌杂交(注:显性雄性个体采用的是纯种,题干中一般有各种纯种供选择),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型)。结果分析:若子代雄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则控制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雄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例2:研究发现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上。现有足够多的纯种红、白眼果蝇,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判断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上?(注:只允许一次实验,解题步骤略)

四、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实验设计】研究方法:显雄(纯种)与隐雌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型)。结果分析:如果子一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那么将子一代中的雌雄果蝇以获得子二代,观察子二代的性状。如果子二代中所有个体都表现出显性、隐性性状,则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如果子二代中雌性个体表现出显性和隐性性状,而雄性个体只表现出显性,那么控制性状的基因则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例3:果蝇是科学实验经常用到的材料,其细胞核染色体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且性染色体X和Y有同源区和非同源区之分。直毛(D)对分叉毛(d)为显性,现有足够多的纯种雄、雌分叉毛果蝇和纯种雄、雌直毛果蝇,该如何判断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请写出遗传图解并做简要说明?

微生物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学生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进行了彻底变革,同时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选择权,教师是权威。教师讲什么,怎样讲,讲的深、广、多、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这时教师就应该由原来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促进者。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形成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

进行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改,一定要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阶段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放在所有课程理念之首,强调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阶段要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不同的发展”,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去学习生物学。

二、教师在学生学习生物课程中角色是多元性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应如何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或者说,教师在新课程下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几乎是单一的,那就是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角色要从单一传授知识向多元化角色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师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将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和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特征中最核心的特征。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前提确定参与的方向,然后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使学生主动探究,在思考与实践中寻求答案。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指导者,而非学习代替者,即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在高高的讲台上讲,学生在下俯首听,这是传统教学的写照。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师生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更真实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差异,并补足差异,因材施教,更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心声,才能与学生进行认知交流和情感交流,这样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微生物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 检测 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 微生物 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35-02

1 引言

食品在生产、销售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食品受到污染,食品微生物就会不断地繁殖,易使食品出现腐败且变质等问题,导致食物中毒或者食源性污染。针对这种情况,为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人们也加大了食品安全的检测力度,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检测仪器,即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该仪器是基于MPN法,借助于16管形式改造成的一种独立耗材与最小化卡片,通过所产生的特殊酶反应来进行相对应荧光信号的检测,以此完成食品微生物指标的判读。文章就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地阐述。

2 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的应用

2.1 检测所需材料与仪器

在本次研究中,所用食品为海产品与烘干鸡肉,其中烘干肌肉为一种宠物食品,所用仪器为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所用的试剂和检测卡片均为法国梅里埃公司所生产制造的,各试剂与培养基必须要在有效期内应用。

2.2 食品检测

(1)大肠杆菌。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均存在着一个共同寄居菌,即大肠杆菌,这一种细菌在大量繁殖以后易导致食物中毒。在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中,其所配套的这种试剂EC就是专用于大肠杆菌的检测,在检测中,当大肠杆菌的数量达到规范值时,基于44℃这一条件下,存有大肠杆菌的这一卡片就会将培养基中底物还原,且产生一种能够被TEMPO这一读数器所检测的营养信号。基于MPN方法,按照阳性孔数目以及大小,由TEMPO系统将原始样本中大肠杆菌实际数量推算出来,同时根据国家食品微生物关于大肠杆菌计数的标准来对样品实施检测,通过两者结果的比较发现,其符合率86%,在准确度上没有差异。紧接着在此基础上再对不满足要求的样品进行重复检测,从检测结果来看,这种方法尽管符合实验室批量检测的要求,但是不适用于高酶活性样品,特别是一些高酶活性水生软体动物。此外,经过多次试验笔者还发现,在将稀释倍数进行扩大以后,可使高酶活所产生的干扰与影响得到降低。

(2)菌落总数。菌落计数不仅可用于食品卫生质量的监督,同时还是提示食品的新鲜度或者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国家食品微生物关于菌落总数的规定,对同一样品实施取样与稀释,接着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把样本接种至培养基,借助于TEMPO这一填充器将其传输至三种规格不同的卡片中,该卡片为48孔,且在此时充填器也会将卡片密封,以免在之后的处理中发生污染问题。把按照国标法所制作的这一平板与卡片仪器放于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其中卡片中所存微生物对培养基中底物进行分解,且产生一种可被TEMPO这一读数器所检测的荧光信号,在四十八小时以后,分别进行卡片与平板菌落数的读取,按照阳性孔数目以及大小,由TEMPO系统来进行原始样本中微生物总数的推算,从推算结果来看,其与平板计数符合率89%。最后对不符合的这些样品再次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和分析结果来看,发现这些不符合的样品均为水生软体动物,这些动物的酶活力都相对较强,因这些物品对底物反应易造成影响,因此造成仪器所读取的这些荧光信号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该仪器虽然可实现批量菌落的检测,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肠杆菌科。在食品工业中,肠杆菌科所产生的这种细菌为其一项重要的指标,由于其同时包含食物腐败因子与肠道致病菌,因此被当作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本次试验中,所用肠杆菌科样品是烘干鸡肉,通过所用卡片在22-27小时区间且35±1℃这一条件下的变化来进行该食品污染的判断。从检测结果来看,其符合率97%,由此可知,其准确度没有差异。

(4)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细菌可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且对水产品所造成的污染还会影响水产品的加工出口以及食品安全。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国家标准检测和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中TEMPO检测的对比发现,其符合率97%,且准确度没有差异,相对于传统检测方式而言,这种TEMPO法具备操作简便且人为误差小等优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家标准检测方式而言,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不仅符合准确性需求,同时还省去了以往试验方式中比较耗时且繁琐的步骤,使得批量检测更加轻松,且试验以后的清理工作与灭菌也变得更加简单。从上述应用情况来看,一些颜色相对较重或者高酶活性的样品易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这也在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自身也存在这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在实践中,可通过稀释度的扩大来降低这种干扰与影响,但却不可将其消除。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也会逐步完善,尽管该仪器目前在检测计数上还存在这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笔者相信在未来食品检测中,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将会成为主要的检测方式,具备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全自动菌落分析仪的微生物快检应用[C].//2010年石油微生物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0:90-92.

[2]迅数科技应用支持部.全自动菌落分析仪的微生物快检应用[C].//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0:90-93.

[3]于晓婕,孙秋影,李蓉娟等.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14):1-3,13.

微生物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培育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 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 with each 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 from each 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 on behalf of each 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调查、参观、野外考察、专题研究、条件分析、汇报交流等为学习方式,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理化生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课堂地理学习过程的升华,是将应用主题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适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年龄较小,学习热情高,可塑性强,并且学习时间、空间灵活、充足。综合上述因素,笔者为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真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宽广的视域和灵活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睥各个侧面,并且切身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如何以及为何被运用的,从而真正习得这些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4]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

点1评价要点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 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5]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

微生物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 作用机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006-01

1947年,外国学者首次用乳酸菌饲喂仔猪后发现,乳酸菌可有效改善猪营养状况,增加其体质量。但微生态制剂一直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实际应用于畜禽养殖。目前,我国的年使量已超过1000t。

1 微生态制剂

1.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微生态制剂,又名益生素、生菌剂、活菌剂。动物微生态制剂是兽医生物制品的一种,它是根据动物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制的用于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对肠内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或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从而促进动物生长或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一类药物或饲料添加剂[1]。

1.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微生态制剂中,其常用的菌种有:乳酸杆菌类(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等)、芽抱杆菌类(地衣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蜡样芽抱杆菌)、酵母类(酿酒酵母、石油酵母)。

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原理

2.1 微生态系统的定义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Biosystem)[2]。当原有的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不同菌群优势的变化在临床上则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症状。如果找到可以用帮助重建微生态平衡的方法,则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治愈该部位疾病。

2.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进入机体内主要通过一些物质的生成和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而发挥作用,其作用机理相当复杂,而且在理论上的研究进展还比较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和假说[3]。

2.2.1 微生物优势种群理论

正常动物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时有益微生物占绝对优势,对整个种群起控制作用。一旦该优势种群受到破坏,失去这种优势,就会导致动物微生态失衡,致使动物发病。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补充或恢复优势种群,使失调的肠道微生态重新达到平衡。从而使动物健康得到恢复。

2.2.2 生物屏障理论生物屏障理论

又称生物颉颃理论,也称嵌合作用。正常微生物群构成机体的防御屏障,其中包括生物学屏障和化学屏障,微生态群有序地定植于黏膜、皮肤等的表面或细胞间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上。形成一层生物膜,封闭了致病菌的侵入门户,起着占位争夺营养、互利互生等生物共生或颉颃作用。

2.2.3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抵御感染

微生态制剂可作为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使其激活,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2.2.4 生物夺氧理论

微生态制剂中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在生物体内定植,消耗环境内的氧气,可降低局部氧分子的浓度,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的定植和生长繁殖,而需氧与兼性厌氧菌下降。使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有些微生态制剂含有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等需氧芽孢杆菌,这些菌不是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在肠道不能长期定植。但能迅速消耗氧,使pH迅速降低,从而有利于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生长。

3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3.1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背景

由于抗生素有抗药性、残留性、二重感染等特性,欧盟己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动物的饲料添加剂,其他各国也在加大对抗生素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认为,抗生素的负面效应主要有: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虽然只有,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在这一频率下,仍造成抗药菌株的扩散、蔓延,而且可以使一种细胞产生多种耐药性[4]。

3.2 微生态目前的应用现状

日前在实际应用中,各国都有其法律的规定。在美国准许直接饲喂的微生物报道已有43种。但用于商品化生产的主要有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酵母菌、米曲霉等。日本主要使用枯草杆菌、纳豆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酪酸菌等。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菌株主要有蜡样芽抱杆菌、枯草芽抱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酵母菌等。在市场上,国外生产厂家使用最多的是Toyoi菌(抱子型杆菌培养物,从土壤中分离),其次为酪酸菌及Bifid (初代培养双歧杆菌)。

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大局限于应用效果方面,而对于推广应用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发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除此以外,暂无发现有关微生态制剂推广应用文面的报道。国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比较早与相对成熟,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前景和展望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绝对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药因子可以通过基因物质的交换转移到正常的肠道菌群中、现在有人把含有抗药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做益生菌,其结果将会和滥用抗生索一样,制造出任何抗生素都无法消灭的超级细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已是大势所趋,值得指出的是,在研究益生菌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动物肠道菌菌群自身的特点及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新一代高效的微生态制剂。

参考文献

[1] 黄永庆,陈学豪.复合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4(7):42~43.

[2] 张雅萍,史政荣.益生茵对烧伤大鼠肠道膜茵群和sIgA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