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问题;现状;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和创意性阅读,注重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让学生在拓展性阅读训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阅读作为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方式和阅读范围的延伸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一、拓展性阅读教学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拓展性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通过对学生教材阅读的延伸来增加学生的文本阅读量,从而让学生在博读、多读的状态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得拓展性阅读教学在实施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阅读拓展形式单一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拓展形式常常比较单一,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如在讲述关于春天的教材作品时,教师通常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进行古诗《春夜喜雨》的背诵,并让学生通过古诗的背诵和课文的学习来想象春天的情境,这种单一化的拓展方式只是学生低水平的阅读重复,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抑制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拓展过度

教师在教材作品的讲述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阅读,让学生在背景材料的阅读中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导致他们在进行文章背景资料的拓展时存在着过度拓展的现象,使得许多拓展内容与教材作品的联系并不大,从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没有真正发挥拓展性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教材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丰富拓展阅读形式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教材内容的阅读训练和积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以作为学生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阅读空间的拓展,以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促进他们阅读视野的拓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阅读资料的搜集,从而丰富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能够更轻松地走入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对阅读信息的整合,拓展教材阅读的内涵

教师在讲述语文课文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对所搜集的阅读资料的整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适度拓展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通过整合拓展阅读材料,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以达到激发他们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空间,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进而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立图书角或布置课下阅读任务等形式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逐渐培养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时计划,定期举办课外语文知识竞赛活动。例如,设置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问题,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抢答,并给予获胜者一定的奖励。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为了在竞赛中获胜会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效率会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总之,拓展性阅读作为学生语文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搜集、整合以及开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来不断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秋玲.谈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真实阅读 教学策略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相互交往日趋频繁,通过阅读获取各种信息越来越重要,外语阅读教学也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国内外的阅读理论专家探究、创立了许多阅读理论和阅读模式,其中真实阅读教学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尝试和研究,发现真实阅读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效果非常显著。

一、真实阅读的教学原则

真实阅读是指通过符合学生不断变化的真实阅读兴趣、真实阅读目的等教育因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真实语境、真实语用功能和真实语义的阅读输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输出真实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为真实语用目的而阅读真实英语篇章的能力。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认为,进行真实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选择真实的阅读材料

真实阅读材料要体现现实性和时代性,能让学习者与世界的变化接轨,让学习者自然愉快地从真实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学到知识。因此,真实的材料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广告、原版英文小说、英文电影和故事都是不错的真实阅读素材。

2.把握真实的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具体到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在进行阅读教学前,老师一定要弄清楚本堂课的阅读目的是什么,认真学习领会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熟悉阅读材料前后的关联,否则,就很容易造成阅读目的不明确。

3.激发学生真实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初中生处于不稳定期,他们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老师要在常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体现学生兴趣,如按照学生兴趣导入、选择阅读材料、设计各种阅读活动等。

4.设计真实的阅读任务和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著名教育专家鲁子问教授总结了任务型教学的六个基本特征:有意义,可完成,有差距,运用性,真实性,动态性。真实的阅读任务和活动是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才能完成的,真实任务和活动要与学生当前的认知状态有一定的信息差距。这样学习者才会集中思想,积极参与,朝着“真实运用任务”的方向努力。

5.进行真实的阅读评估和检测

真实的阅读评估和检测首先应具有明确真实的语境,然后应具有明确真实语用意图和态度。通过评估阅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掌握学习者英语的熟练程度,诊断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二、真实阅读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英国的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只有让学生懂得英语阅读的真正魅力,才会培养他们英语阅读的兴趣。就笔者使用《阅读空间》读物近一年的体会而言,学生真正地爱上了阅读,他们会时不时地问:“老师,下次我们读那个故事吧?我已经看过了,很有意思的!”同时,他们爱上了阅读后的活动。我们组织了“《阅读空间》精彩片段表演”,请了英语教师做评委,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学生不厌其烦的排练,精心准备服装和道具,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台词、发音和动作,就像是准备一场盛大的演出。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出现了,有神奇,穿靴子的猫,有勇敢的罗宾逊,有漂亮的爱丽丝,他们的表演获得一阵阵的掌声和欢笑,甚至连一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加入进来,他们从心底里喜爱这种阅读方式。试想,如果老师长期坚持使用真实阅读,何愁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提高?

2.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英语语用能力是指用英语,得体交际的能力。当前初中英语教学通常只涉及语义的教学,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语用的教学,即大部分教师只讲授教学内容的语义,很少或几乎不讲授可以在什么样的语境,为了什么样的语用意图恰当地运用所学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但仍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

真实阅读中灵活多变的真实阅读材料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良好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地道的英语使学生了解到英语语言的神奇和魅力所在,有时一个简单的词蕴含着不一般的含义,一个貌似普通的句子却描述了一个惊人的场面。例如:

He was the richest person in the kingdom, after the king,of course.(Puss in Boots)

I offer you my daughter’s hand.(Puss in Boots)

From today you are SIR PUSS IN BOOTS!(Puss in Boots)

这些词在新的语境中有了新的含义。

There on the chair was a small mouse. GOBBLE,GOBBLE and the cat ate it!(Puss in Boots)

I think you know him very well.(Robin Hood)

They could see the propellers of the ship high in the sky.(Titanic)

The “unsinkable Titanic” was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Titanic)

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特别的语言情感和意图。

总之,只有设身处地地阅读,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实质,才能将公式化的语法规则形象灵活地转化成一种自然的语言规则,从而在阅读、写作、翻译中自觉、自然地运用,提高学生真实的英语语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了真实阅读做基础,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就不难培养。真实阅读材料中有很多新词、生词,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真实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利用真实阅读材料中的图片、上下文紧密的联系、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例如: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的含义

As he said,there was bars at the outside of the windows. “I keep one window slightly open to let in the air.”he said.(Sherlock Holmes)

根据构词法推断生词的含义:

In 1991,King Richard the Lion-hearted of England went on the 3rd Crusade.(Robin Hood)

He looked in the wheel-house and then went down to the cabin.(Shark)

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

“Can I explore the ship,mummy?”Roddy asked.(Titanic)

“Yes,but don’t be late for dinner.”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dining-room is,please?”Roddy asked a sailor.

“It’s upstairs on ‘A’ deck,”the sailor answered.

....

4.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影响语言。每一种文化都不尽相同,当文化改变时,语言也随之改变。现在很多中学教师仍注重于语言知识本身,对文化不太关注,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真实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英语的时候,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地理及风土人情,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问题。活生生的真实语言,不同文化的习惯和风格,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阅读狄更斯的作品时,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现当代外国社会对个性的追求;阅读杂志性英文资料,可以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情况。如:阅读Puss in Boots,学生可以了解17世纪法国农民的生活,认识不同种类的果园,欣赏当时贵族的衣着打扮;阅读Robin Hood,学生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格兰绿林好汉,了解了12世纪英格兰人民生活的不易及当权者的横行霸道。

三、结语

真实阅读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英语阅读教学及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真实学习策略,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动态真实原则理论与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美]拉普,[美]弗勒德,著,吕良环,编注.成功英语阅读策略[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杜学增.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3篇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歌时,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也可以是白色的。你看,诗人虽然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但是他还有清澈如秋水般的纯洁,明朗像水晶般的透明。隽永的诗句和儿童一般执拗的真诚深深地让我们感动。‘’虽然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但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在那黑暗污秽、沉重压抑的环境中诗歌如雪一般的纯净。因此,这首诗歌也可以是白色的。”

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突然间,我意识到我的学生会对这首诗歌的颜色有不同的见解。况且,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又何尝不是领悟诗歌,不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呢?干脆以此为契机,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不一会,一位性格开朗的学生说:“这首诗还可以是红色的,诗中充满了真诚和力量,回荡着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指向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呐喊,整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他相信未来一定会是光明的。诗人深情地歌唱了希望,歌唱了对人类的爱、对世界的爱,给当时处于迷惘与失望之中的人们以希望之光。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把整首诗都染红了。”

这时,学生都笑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一位平时表现很深沉的学生说:“这首诗还可以是紫色的。紫色代表着忧郁失望,又象征着高贵不屈.诗中‘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描绘了那个荒芜艰难的时代;‘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以食指为代表的青年人生中的失意、落寞和不快。然而,诗人又高昂着坚强的头颅,奏出了心底的最强音.《相信未来》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的主旋律,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为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一位急不可待的学生脱口而出:“还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诗歌本身意象繁多,色彩丰富,而且意象之间有意识的组合,给我们带来跟以往诗歌截然不同的新鲜感觉。另外,未来总是美好的,五彩斑斓的,所以是彩色的。”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个头高高的班长站起来说:“这首诗还可以是黑色的。因为它像黑色大理石一样庄严静穆,在沉默中孕育着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灵魂。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坚定不屈的信念。”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发表了自己关于颜色的见解之后,一位学生迅速建构了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以及课堂里自发的“热烈的掌声”,很快发现,学生可能根据“颜色”这个支架,对这首诗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于是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正如这位教师所反思的:这一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既定课程计划执行,但让我更加体会到,只要能确认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合法性”,学生就有可能对课文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阅读;内涵;教学目标;有效方法

一、学生确定阅读目标,任务驱动

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完全的自主,不能什么书都看,也不能没有目的地阅读,教师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让小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去阅读,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设定阅读方向,制作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领会文章主旨,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阅读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自主阅读越来越被教师看重,所以,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不仅要寻找适合小学生的读物,还应该创造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环境。因此,阅读形式的转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将小学生的时间分配好,营造出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有时间自由阅读。

2.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耐心解答,在思想认识上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与对阅读内容中的重点内容而言,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以成绩为目的,而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还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来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涵,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用阅读的方式来领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让学生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更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67-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无论是提高自身素质,还是为中考做准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尤为重要。

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理念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所进行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草创时期,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新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学情,要实现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对这一阅读理念进行改进。新课改要求初中生做到“三读”――自读、研读、扩读,三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此外,在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一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笔者认为,无论学哪一门学科,首先就应该认清学习的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理解方面说,学习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一种技能。那么,从学习语文上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概括地说,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其中,阅读是吸收的事情,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心声,得到他们的经验;写作是表达的事情,是通过写作吐露自己的心声,显示自己的经验。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清楚: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最基本的就要靠教科书。“课本是例子”,对待教科书上的例子,关键在读,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多读,读得越多越好。但如何读很重要,包括精读和泛读两种,二者中精读又是关键。

1. 精读

(1)精读的概念。何为精读?叶圣陶先生在40年前就对精读有过精辟的论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于多所比较、多所归纳、多所揣摩、多所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错失。”从叶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浮光掠影地读文章是不行的。

(2)精读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在字典和辞书的帮助下把文章中生字、生词的意义弄明白,要结合句子内容,看看这个词语在句子里应当怎样解释,并弄清楚为什么用这个义项而不用另外的义项,或再进一步思考,学过的词语中有没有与这个词相同或相近的,它们具体应如何运用,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认识生字、生词时不求甚解,甚至有时望文生义,结果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

其次,要精读文章的句子。精读句子首先要学习句法,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判断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弄清其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如果是复句,则搞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此长期坚持,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句式,并将之运用于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②要注意文章造句方面的特点。如这篇文章中长句多还是短句多,并结合文章体裁思考为什么多用长句或短句;单句多还是复句多,从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多用单句或是复句。此外,还要思考文中的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句子之间有没有用关联词,等等,只有这样,体会才深刻。

再次,理清文章的结构。①要弄明白作者的思路,看文章的几层意思,即传统的段落划分,这直接涉及思路问题,只有把段落划分正确了,才能搞清作者的思路。②看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自然过渡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句子或段落。③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的哪种方式。④注意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倒叙还是插叙,是双线还是单线,是单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情节是波澜起伏还是环环上升。只有把文章的结构研究透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并逐渐养成遣字用语的好习惯。

2. 泛读

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它主要追求阅读速度,只需对作品有大概的理解即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只有广泛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才能在阅读中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泛读文章的技巧。

(1)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泛读。在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首先提倡他们进行个性、爱好的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其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泛读作品,学生就能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进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