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型课的基本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以肯定,微写作也好,微型写作课也罢,不是天降奇兵,它们一直都在,它们存在的时间远早于这些新名词的诞生。不过,既然现在冠以这样的特定名称,自然深深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功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需求和学科发展背景下,把它们放在语文研究的视野里,立足于培养公民写作基本素养的层面进行重新打量。这样的审视与打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陈出新,实现其最大化的价值追求。
由此,我们的7&8合刊拿出将近一半的篇幅刊发了浙江慈溪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组微型写作课例。这些课例,或从遣词造句入手,或从仿段入手,或从作品风格入手,或从主旨情趣入手,由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在学而有困的写作细微处用力,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努力从不同角度诠释“微型写作课”的操作路径,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这些课例不都是完美的,但这种探索的努力值得肯定,有价值,也有意义。
编校这一组课例,我们的视点不得不聚焦在“微型”二字上。什么样的写作课例就是微型的?微型之“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微型写作课”的精义是什么?
什么样的写作课例就是微型的?从这些课例共有的特点可以窥知一二。这些课例,从微观层面构建写作课,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把写作教学作用于学生写的过程中。这一组稿件的提供者,慈溪市教研员沈建军老师这样概括:“微型写作课,立足于学生写作过程的精细化指导,在细微处指导学生写作,在困难处解决写作问题。其关键词是:聚焦、分解、归纳、还原、反省。”上海师范大学课程论博士邓彤老师认为:“微型写作课之‘微’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微型写作课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非常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他们的论断,递给我们一把解读微型写作课的钥匙。
微型写作课是相对于传统写作课而言的,如果说,传统写作课以传授知识概念为主 ,强调多读多写,教学流程上庞杂费时,教学内容以写成篇文为主的话,那么,对微型写作课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它从学生的写作起点出发,切口小,运转快,教学内容是由具体的写作问题而起,重视生活情境和交际语境,课堂上学生的写作常以片段式为主。
那么,微型写作课的精义是什么呢?
第一,微。目标具体而微,强调一课一得。微型写作课的学习任务明确,一般来说,主要写作练习的内容是:写好一人一事,写好一景一物,写好一情一理,写好实用文。
第二,实。面对生活情境,面对学生学习困境和提升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41-03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例[1]。与传统的教科书、PPT、Word、PDF等静态电子教材相比,微课的视频是动态的,不仅仅有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解说声音、眼神和肢体语言,黑板或者白板板书过程,实验演示或者虚拟实验等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方式变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课程特色,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流程与应用模式,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起源,是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背景下,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微课的出现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在我国,微课最初是从中小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大多观点认为,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开启了微课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12年9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领导决定在高校开展微课应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正式启动,微课开始走进高校,逐渐引起众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微课”(Microlecture)一词缘起于国外的“微课程”。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最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把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压缩到60秒钟以内的五步建议,这对后续研究者制作“微课”视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为此,戴维・彭罗斯也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此后,国外掀起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并取得显著成效,如: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视频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赢得全球众多学习者的青睐;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TEDEd,将课程与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系统融合为一体,形成与全球用户分享理想的盛宴;英国牛津大学陆续推出时间短小的系列微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方式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
可以看出,微课程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大多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及非正式培训学习,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发微视频资源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中文“微课”一词,此后,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围绕“什么是微课”、“怎么建设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于什么是微课的研究。主要介绍微课的背景、含义、特征、意义及影响等。例如:胡铁生(2011)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总结了区域“微课”资源库开发步骤及途径;焦建利教授(2013)分析了微课兴起的根源,认为“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黎加厚教授(2013)从教学系统要素的独特视角论述微课的发展,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17条建议等。
P于怎么建设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建设、应用及前景等问题。例如:胡铁生(2013)对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吴秉健(2013)对国外微课视频资源进行了综述,将微课视频的开发和应用的目标、内容、技术特点和相关的案例效果等进行了横向的比较,阐述了国外微课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策略对国内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梁乐明(2013)等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建构起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潘丽琴(2013)阐述了音乐“微课视频”的实践价值、具体制作流程及创新之处等。
关于如何应用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如:卓宽(2013)研究了微课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张灵芝(2014)研究了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谭晖(2013)提出利用微课提高科技人才外语培训的效率;邵华(2013)从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和微课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3]。
综上所述,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初见成效,但研究还相对缺乏,表现在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实证研究薄弱等方面,尤其是关于微课设计、应用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更为少见,微课与具体应用情景(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整合的应用模式亟待进行系统研究。
二、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应用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微型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
微型学习理论认为,若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或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4]。微型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意义建构。微课的出现契合了微型学习理论“微、小、轻、快”的意蕴,必然以微型学习理论做指导。依据该理论,结合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特色和定位,要求我们将课程的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课程教学活动,与现实教学情境整合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5],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致的系列行为。实践不能独立于学习,意义也不能与实践和情境相分离,而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离不开情境的布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具体实践应用相连通,把知识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二)现实依据:教学改革的迫切形势
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在中医药大学处于辅助地位,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量大,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一锅煮”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以“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药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开设十多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较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课程对数学功底要求高,遇到复杂计算学生较为吃力;三是因为知识点间的衔接很紧密,学生一个环节没弄懂,后续内容学起来就犯难。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有: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遇到复杂计算时,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但经过教改实验,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课程教学团队先制定微课整体建设方案,然后按照分工设计开发微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建设方案的制定,要注意引入思维导图,从而避免学习者在碎片化知识学习中迷失方向。下面重点探讨微课的设计流程和应用模式。
(一)设计流程:严守“五个”步骤
根据微型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开发应注重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围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素材”、“如何制作开发”、“使用效果怎样”等问题展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测试评价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以“药用物理学”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微课的设计流程见表1所示。
表1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微课设计示例
(二)教学模式:“三备―四步―一复习”
微课应用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前,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和数字材料,完成概念性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课前测试练习[7],将自主学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登记。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进行设计。课中,教师结合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课堂知识应用和课堂小结。课后,学生通^观看教学视频来复习回顾学习内容,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三备―四步―一复习”的微课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备―四步―一复习”微课教学应用模式
(三)案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课堂实录
以“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如下。
1.课前。首先,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在“学生自学”栏目中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电子材料;然后开展课前摸底自测练习;最后学生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在课程平台的“笔记疑难”中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数字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在此基础上开展备课。备课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这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
2.课中。首先,播放香蕉球视频,引入课程内容;其次,开展伯努利公式推导。通过理想流体和稳定流体的概念,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方程公式,同时讲解公式的意义及适用条件;再次,讲解方程的应用。通过一个应用实例,给出水流的速度、压强、管的内径、水沿水管某一截面管的内径等参数,求该截面处的流速和压强。同时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演示文丘里流量计原理。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3.课后。学生登录课程平台复习课程内容,教师对课前与课中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四、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微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背景下,本文依托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对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进行了细粒度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理论,对微课在中医药大学中的推广,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促进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后期笔者还将从教学环境筹建情况、教学互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总结及交流研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的互动,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后期的重点研究工作[8]。
参考文献:
[1]谢伟.微课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5,(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4,(26).
[3]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4]许爱军.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动因分析及模
式构建[J].成人教育,2015,(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
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6]陈昭喜.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研究――
以《药用物理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2,(4).
[7]刘颖.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
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5,(8).
一、什么是微课?
百度搜索了一下: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而我个人理解为:微课就是微型的、浓缩的课。时间一般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主要围绕一个核心概念或立足一项基本技能而展开,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或二个问题,包含操作的演示视频和讲解的配音的过程。它包含微设计、微课件、微练习、微视频、微作业、微反思。微课的教学对象是部分群体而不是班级全体,所以,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盘知识的大餐,那么微课就是餐后的点心或水果,它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的点对点的个别辅导。因此,微课其实就是一个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型教学资源包。
微课的实施主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针对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实施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微课的特征
它具有便捷性,可重复性,直接性,高效性的特征。
(一)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微课往往选取课程内容中某一个知识点、小专题、针对性强的实验活动,具有小而精、独立性、完整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同时要对微课的主题进行精准定位,有效聚焦。
(二)思路清晰,流程紧凑
微课学习中要让学习者感受到微课聚焦的主线,讲解清晰、透彻,语言具有亲和力,课件新颖,对学生具有一种牵引力,流程简洁明快。
(三)引例恰当,生成自然
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组织与编排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自然生成的设计是微课的一个特征,也是微课教学的一种努力方向。
(四)表达形象,技术规范
微课中“表达与讲解”中,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声音要洪亮,有节奏感,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能善听、乐听;“技术与规范”中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文字规范,所以建议大家直接以PPT播放,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加语音解读的录课方式效果会好些。
三、数学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与新授课几乎不差分毫,甚至完全一样,这就叫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聚焦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某个概念,某个习题研究,或是反映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
(一)内容聚焦且层次分明
微课教学可选取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短小精悍的材料,内容难度不宜过高,因为微课最大的短板是师生互动的缺乏,教者无法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动态,没法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所以微课教学内容难易要适中,不可贪大求全,释放过量信息。一定要围绕一个问题去设计,注意编排中的层次,即教学内容的呈现要兼顾知识层级与难度梯度。
(二)思路清晰且问题引领
微n设计要把创设问题作为重点,使问题成为推动学生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通过教师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热烈的思考。因此,开篇最好提出一个贯穿全程的问题,教学围绕问题铺开,逐步递进,逻辑清晰,最后在小结中以知识强调或方法回顾的形式前后呼应。
(三)结构完整且宜短而精
微课的“微”实质就是小、实、新,“小”即要求微课无论是选材角度,设计容量,抑或教学时长等,都应“小”。因此,微课设计在结构上,不必追求全,只需保持相对的完整与独立。“实”即要求微课内容不能大而全、空而泛、深而广,找不到聚焦主线,呈现的是课堂片段或碎片,而主要选择一个教学重点或概念、性质、例题去讲解探究。因此,微课教学的任务是着眼一小点内容讲解透彻,使学生从中获得可持续性学习的空间与动力。“新”顾名思义,就是选材要新,立意要新,让视频简洁、新颖、生动、有效,使学生收获看微课后的喜悦和快乐。
四、微课讲题
关键词:微课程;微型德育课;意义;实践探索;注意事项
微博、微信、微电影,现在“微”字越来越流行了,出现“微时代”的说法也不足为奇,微友在无组织的状态下集结,会形成一股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样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概念发端于美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中德育微课程是微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微课程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意义
1.微型德育课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微型德育课在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型选材上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实践活动,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故事和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展示、发挥、发展和提升,同时能促使他们进行素质与能力的迁移,在学习方面发挥出更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
2.微型德育课促进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进取奉献的教师队伍,是笔者所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微型德育课具有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双“主体”的特点,教师在“导”即“教”的活动实施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升华思想境界,为学校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的优秀教师队伍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3.微型德育课对学校德育创新特色的引领作用
建构符合学生实际、有校本教育特色的微型德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建构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课程化、生活化的微型德育课程体系,对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4.微型德育课与“十会”教育的纽带关系
“学校无小事,事事寓教育”,德育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学校从学生本位出发,对学生提出健全人生的“十会”要求,如会做人、会学习、会生存等。微型德育课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出发,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
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微课程出现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教师享受多媒体的呈现方式、1~5分钟的学习过程,享受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研究微课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开了新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微型德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培育着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了教师的专长,有利于开拓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
二、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实践探索
笔者学校秉承“修身精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推进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化的建设,初步建构了“静态微型德育和动态微型德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在微型德育课中加强学科知识覆盖,渗透地方文化,进行年级分化,提升课型质量,逐步形成学校德育文化个性,体现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1.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
微课程的视角直接指向具体现象和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深度启发,引发思考。德育工作需要以课程实施、长期规划、长效管理为原则,同时更要深入细枝末节。根据微课程的“微”性、针对性、生成性与发散性,促使其进一步校本化,更好地彰显德育微课程的教育性、专题性、模块性与生成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微小变化,积极引导他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笔者学校在每年暑期都为新入学的高一新生精心制作学生礼仪手册及新生始业教育德育微课程。在整个课程制作过程中,小组分工协作。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按照微课程的一般制作流程,首先做出脚本、一稿、二稿,多次修正,然后化大为小,将礼仪手册分为若干个小部分,每位教师负责一到两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寻求亮点,汇合之后再统一风格。在此基础上,安排高二的学生按照要求严格进行拍摄录制,再进行后期的制作。新生始业教育时,这项成果将会在全年级推广使用。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微型德育课资源。
2.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创新工作方法,选择学校德育中相对稳定的专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校人格教育体系,突出教育专题中的核心价值,倡导发散性延伸,提倡多元评价,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创业一条街为例加以说明。
创业一条街是学校德育创新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开办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创业,首先向学校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学校会从中认真筛选出优秀的、有价值的创业计划书,组织这些策划人进行答辩,对创业答辩获奖者提供创业场地和启动资金,创业团队必须走社会相应的创业审批程序。“创业一条街”不仅在校园内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场地,唤醒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树立创业就业信心,还能帮助他们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培养很强的职业竞争力。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重点推介到全面铺开,我校的创业教育进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在创业教育上,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个店铺就是他们的组织,创业一条街就是他们的平台,我们将他们的创业故事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程,不仅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给以后的学生树立榜样。
3.开发“微产品”,实现“微体验”
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文化让三门这块土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地方文化在年轻一代的脑海中已不留任何痕迹。德育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在学生生活环境下结合教育方式进行的一种活动。微型德育课是德育的一种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地方文化与微型德育课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文化特色,丰富背景知识,对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热爱家乡的理想教育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石窗展示平台对地方文化进行专题渗透教育是一种思维的拓展。
三门石窗是三门湾畔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已经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被浙江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校首创把当地的石窗当成文化产业来发展,我校师生通过半年多的考察和摸索,运用数控机器操作,结合古老技艺,创作出精美的石窗艺术品。学生亲身体验产品的开发过程,并将石窗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在微型德育课中,通过观看学生谨慎地切割、打磨着石窗,我们仿佛穿越至百年前,感受当时人们在这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中所凝聚的辛劳与智慧。通过微产品的开发,学生也有了真切的微体验。
4.关注个性化,推动“微德育”
微型德育课时刻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抓起”是我校微型德育的文化口号。在微型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54321”模式来进行建构,即通过“五种分类、四个作用、三项定位、两点拓展、一种制作”来进行规范和操作实施。
(1)“五”种选材和分类:周一《心灵故事》,周二《特色感知》,周三《世界之窗》,周四《专业特色》,周五《创业故事》。
(2)“四”个特点和作用:发挥主体特点,提升学生素养,增加学科知识,明辨是非价值。
(3)“三”项建构和定位: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
(4)“两”点拓展和衔接:教学模式之改进,组织结构之拓展。
(5)“一”种制作和技术。
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建班级核心课程和课程群,开发班队会课程、读书课程、书法课程、节庆活动课程。通过开发他人作品和自己的成果,以精品班队为载体,探讨、推进班队会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而推动微德育的发展。
三、德育微课程制作的具体注意事项
第一,在德育微课程制作流程上,第一步应该先做脚本,而不是直接制作微课程,脚本是基础,必须深思熟虑。
第二,创作角度要“小而精”,所有内容要在5分钟内呈现,必须抓住重点,做到一个主题一个微课程。如果感觉内容真的很多,可以多做几集,形成课题组系列。
第三,寻找亮点,课题组要有自己的明显特色,必须寻找课题组的亮点。
第四,减少“表扬式感动”,减少大面积的“效果介绍”。
第五,制作中最好用自己的图片,也可以用活动时的照片、学生做的简笔画或者是学生自己拍摄的内容。
四、立足微课程,助力中职德育教学
德育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经验传播方法。它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一种新的形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去看、去学。微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方式,可以引导教师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转变教育科研的模式与观念。制作德育微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能够发现教学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梳理思路―制成德育微课程。这个方法简单实用,既可以解决问题,又能及时地分享给大家,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德育工作一直在讲真善美,对学生要求高大全,教育效果常常是假大空,今天的德育课程应落脚在培养合格公民教育上,培养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从微德育入手,做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关键词】 微课教学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 应用
“微课”一词在中国发展较晚但是开展的如火如荼,成为众多的教师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微课视频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有些高职院校也开始引入微课,本文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运用微课教学为切入点,希望引起更多的教师关注,并在日后的数控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微课教学的相关概念
微课是一种在线互动学习的方式,主体单一,内容丰富、时间短、知识面宽等成为现代社会中颇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也在教育研究领域备受学者关注。国内有诸多学者对微课进行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胡铁生定义为:微课也叫做“微课程”,是一种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主要依靠微型教学视频,围绕所学的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流程,进行开发设计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情景化学习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焦建利定义为:为了阐述清楚某一知识点,通过在线视频方式短小精悍的呈现出来,主要目的是方便教学与学习;笔者定义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支持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碎片式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类型,主要依靠微型流媒体进行的教学视频,针对性的将某一学科知识点与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出一种集趣味性、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化资源包[1]。微课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辅助;不同学科知识点学生可以按需选择,消化巩固旧知识,查漏补缺新知识;教学内容可以永久保存,随时随地可查阅;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延伸扩展[2]。
二、微课对革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机械学科中的数控加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程。在现代机械加工制造中数控技术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数控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教师多是不停的灌输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昏昏欲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45分钟的课堂,教师在努力的讲授知识,几乎倾囊相授,而学生浅显的知识还能认真去听,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对于教师一味的填鸭灌输,心中倍感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裕,但是很少有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知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一天一天的混日子。当今社会是高竞争、高节奏的时代,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只有将数控技术学习的扎实牢固,才能为自己的求职之路增添砝码,找到理想工作为社会做贡献。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追教育界的潮流,革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中出现的“翻转课堂”引起巨大反响,而“微课”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中是老师为中心,老师课上满堂灌,学生机械听课做笔记,学习效率较低,而“翻转课堂”却有了巨大突破,将课堂内外时间进行调整,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转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减轻教师课堂压力[3]。此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不在占有课堂时间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家完成,通过网上观看视频讲座、与同学们进行激烈讨论,而共同分享学习心得或积累疑难问题,第二天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整合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成为学习资源库,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的享用资源中的海量学习信息。全新的教育方式,带来学生们焕然一新的课堂乐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微课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的优势
随着微课的风生水起,国内的各大高职院校也在积极的掀起“微课热”,微课联系生活,贴近社会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本次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总结对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运用微课的优势如下:(1)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知识点繁杂凌乱,微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尤其在实训课中需要1~2 两位教师进行教学指导[4],实训课需要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人数多,人机配比不协调,教师在现场讲解中,学生层层包围,致使部分学生难以看清操作流程,尤其重点、难点难以真正掌握,导致班级技能操作环节有的同学操作娴熟,而有的同学却无从下手,教学效果不理想。尽管教师也进行了教学调整,实施分组教学,同一个操作流程不同组的学生分别讲解,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对教师而言影响授课效率与课程进度,而将操作流程精心设计成微课,学生们可以随时进行查看,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可以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教师精彩的点拨与指导,是学生观看的津津有味,也记忆犹新。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的深度存在一定差距,高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厌学情绪较普遍,数控学科属于机械类知识体系较难掌握。例如:绘制机械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但是立体概念缺乏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而一般按照教学计划讲授,为了寻求平衡点会删减一些章节,使得课堂教学结构衔接存在漏洞[5]。而微课能轻松解决此问题,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视频,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等都清晰地列出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知识掌握程度而加深学习。
四、微课在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当前很多的教师开始接触微课,并将微课运用与教学中,对于数控加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应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在应用中也需要注意:微课尽管只有短暂的5~6分钟左右,在制作中应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讲解内容,一个微课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课程主要对象是数控专业的学生,应该将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课程特点相结合,才能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步骤详细讲解,不要轻易跳过,让学生将知识点完全领悟;微课程中恰当设置提问,涉及到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度问题,层层推进,多样化提问引导学生多思考;每个微课程结束后有个简明扼要的总结,梳理知识点,学生能将所有微课中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6]。
总之,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值得数控专业的教师加以深入钻研,并充分发挥其优势,恰如其分的应用与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胡晓达.浅谈微课及在职高机械专业课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8):316-317.
[2] 刘慧杰,王国飞,王媛等.探究数控教学理论融入实践的新途径[J].职业,2011,(11):172.
[3] 张彩霞,江敏智.微课在数控加工专业的应用探索[J].职业,2014,(32):34-34.
[4] 宋广雷,唐立平.机床电气装调微课程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