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建筑的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建筑的发展设计理念与实践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一直流行着一些有关持续发展的设计概念,如:“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等等,这些概念中多少都蕴涵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概念正逐渐被建筑师、特别是业主所接受。与以往的传统建筑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更注重于事先考虑对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如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营造出更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基于高效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满足功能和美观的要求。
《1》 在国内,建筑业对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来自建筑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建筑业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恶化了环境,如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设计绿色建筑是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发展建筑或绿色建筑,不少学者和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与方法。虽然在建筑设计领域很少有项目将发展作为设计的主要目的,作者还是收集和筛选出85个运用了发展概念进行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案例为国外的建筑项目。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了解和实践绿色建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设计案例统计、分析
经过收集我们了解到建筑设计成功案例中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设计方法经常被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中:
1.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2. 尽可能利用自然地貌,如山丘、溪流等
3. 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4. 利用自然采光;
5. 利用自然通风;
6. 采用热回收;
7. 使用建筑遮阳;
8. 使用高性能玻璃;
9. 使用太阳能;
10. 减少资源的消耗;
11. 资源的重复利用;
12. 资源的循环利用;
13. 使用本地材料。
经统计以上述明设计方法的使用频率,我们可进行排序,而可发现哪种设计概念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下表是对85个建筑设计案例的统计和排序的结果:
表 1 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图 1 可以更直观地反映相关的排序次序。
图 1 建筑案例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从上表1我们发现40%左右的项目采用了以下一些设计方法,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利用自然采光
利用自然通风
使用太阳能
利用自然地貌
使用建筑遮阳
从以上述的排序结果我们发现, 6项常用方法中有5中与建筑节能有关,如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使用建筑遮阳。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范围的能源紧缺现状,已引起了各国政府足够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节能意识的提高带来了节能技术、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2.1 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我们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
表2: 不同种类建筑设计情况的统计
图 2, 3 显示出了在办公和居住建筑中使用的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的排序情况。
图 2: 办公建筑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
从上表2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在22个办公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利用自然通风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利用自然采光
使用建筑遮阳
图 3 居住建筑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
从上表2和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利用自然地貌
使用太阳能
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经以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面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考虑利用自然采光来节能。因此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和最佳的方案。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5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1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3.2 中外建筑案例的比较
在85个绿色建筑的案例中,我国的案例只有15个。这也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因此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在建筑开发和设计领域尤为重要。
建筑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和差异。为找出中外在绿色建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下对收集来的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表 3 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统计
国外的70个案例大都来自发达国家,所以表3也可以看成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情况的比较。
图 4 中外绿色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对比
从表3和图4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建筑中运用得最多的前5项设计方法:
Ø 在我国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利用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采光
利用自然地貌
使用建筑遮阳
Ø 在国外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使用太阳能
利用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采光
资源的回用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以下的这些设计方法在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利用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采光
我们也发现太阳能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在发达国家比在我国运用得更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产业扶持政策的不同。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可以得到优惠政策的鼓励,因而太阳能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在我国缺水的情况日益严重,在我国对于缺水城市,不少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住宅生活废水回用,因此我国中水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三、束 语
关键词:绿色生态;自然环境;设计要点;地域特色;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desig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introducing natural elements,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energy saving,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环境的恶化,节能环保已成为当下世界共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绿色环保理念已被大众熟知和接受,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各类绿色节能、回归自然生态的建筑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然而,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却对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定义,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一、现代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分析
生态型建筑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工业污染,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二、绿色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见图1,
图1 某办公楼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具体分析如下: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分析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设计者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表1。
表1 不同种类建筑设计情况的统计
从上表1 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 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 利用自然地貌;
(3) 使用太阳能:
(4) 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 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2.2 使用洁净能源,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耗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2.4 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图2。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误区;策略
近年来,全球都在协作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量据统计可以达到总耗能量的27.6%,排放的温室气体更是占到全国排放量的1/4。高耗能建筑已经为社会整体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而且我国人均能源量和国家储备量都很低,大部分还是污染严重的燃煤,农村和城市房屋中使用这种高耗能资源的建筑非常多,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的能源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建设绿色节能建筑。
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是在1994年,其对人民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环境要求。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至今相关技术的应用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与我国气候条件类似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采暖耗能可以超过同类型国家的三倍,建筑设计、通风设计、资源再利用、环保材料使用、绿化配置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自2001年,中国就开始了绿色建筑的试点工作,相关技术规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也已经退出,建筑评价标准也已经在2006年投入到了使用中。绿色建筑理论给出相关指导后,我国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结合其地域特征进行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实践,建设起了一系列的绿色生态节能小区,为日后的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先行经验。
2005年,我国首个绿色实验建筑实例在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心做出了示范,节能水准基本实现了零耗能采暖;2008年,深圳市的建筑科学院组织建造了建科大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材料、设备、工艺,真正实现了地区化和低成本,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的国家三星级和美国LEED级;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的建设也严格遵照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保证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有效节约资源,进行低碳健康的绿色生活。万科企业管的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可再生材料,为我国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绿色建筑实践基础。
2.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2.1绿色建筑的设计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考虑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协调性发展,综合分析建筑的能耗、水电、材料、环境、功能,令建筑竣工后同时具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能源节约,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减少耗电较大的空调使用,尽量利用自然风,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布局;选购建筑材料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资源,节约用水;建筑外部的外观设计应该与周遭环境相适应,和谐互补;建筑内部的涂料类建筑材料要选用气味较轻,以及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的材料,空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令居住人员保证身心健康。
2.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对整体设计加强重视,绿色建筑的整体设计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只由局部的判断建筑整体设计。象征性的加设一两块节能玻璃或是摆上几盏太阳能灯并不能实现建筑整体节能;使用节能设施但其本身的运作耗能反而更高,也会失去节能措施应有的效果。
根据建筑地区的当地条件进行设计,绿色建筑不能由一个地区的实践案例生搬硬套到另一个地区,应该结合本市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特征、文化习俗、功能要求、资源分布等等,都必须考虑清楚。
生态科学前提,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通常实现自然生态的保护都是通过节能减排,即减少能源消耗,例如蓄热;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的设计并不只是考虑建筑生态性,对于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性也要参考进来,在保证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尽量保证居住成员的舒适度。例如,建筑建设时使用节能材料,可以采用地热作为取暖、降温的新型材料;夏季防热使用外遮阳设备,达成舒适的室内效果。
2.3绿色建筑设计流程
绿色建筑的设计流程可以分为: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基本阶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信息会不断更新调整,这时就需要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调整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绝对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而是必须参考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等因素。
3.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
3.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多项结构设计。当前我国的建筑外墙结构材料多使用烧结实心粘土砖,在烧制过程中会大量破坏土地资源,更会污染大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就需要采用节能效果好,当地生产的环保材料,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建筑物的首层地面需要防潮隔热处理,特别是室内房间通风效果有限,人体的舒适度很容易受到阴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进行严密的保温防潮设计,多层设计保证建筑质量。
3.2自然通风窗户设计
使用自然通风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但是窗户若是设计不合理,自然风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针对窗户的设计也要专门列出有针对性的试验。通常的窗户设计使用的都是双层玻璃中空塑钢窗,门窗传热系数控制在2.7W/m2・K。
除了普通的窗户,绿色建筑的冬暖夏凉设计中还包括:百叶窗设计,夏季将自然风顺利引入,冬季将百叶关闭,减少散热量。此外,建筑物中还需要设计热压通风系统,需要建筑物设计出合适的进出口高差,绿色建筑的绿色种植屋顶有效提供的通风条件,屋顶上还可以设置风帽。
3.3空调和生活热水系统设计
常规建筑设计中要为建筑提供较多的空调,但是空调设备使用会消耗较多能源,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物周遭的湖泊水资源,为空调系统提供夏季冬季最重要的冷热源,减少能源消耗。由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当地条件有关,所有设计人员不能照搬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要结合当地地理条件的具体特征分析设计需求。
4.结语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其存在着能源消耗量大、资源使用不合理、居民舒适度低等多个问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我国的传统建筑带来了良性改革,更好地利用了建筑周遭环境资源,实现了自然文化的融合。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绿色建筑设计并不完善,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改良。
【参考文献】
[1]李义.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3.
摘要:本文试图尝试能够建立一种新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一一“绿色建筑模式语言”来为当今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另一种选择的余地。模式实体的阐明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希望能够为建筑设计师和公众间建立一种可以相互共享和易操作的绿色设计系统。
关键词:绿色建筑 模式语言 关联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ttempt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of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green architecture pattern language" one by one for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ovides another option. Model entities and actual case analysis, the hope can for building designers and can establish a mutual sharing between the public and operation of green design system.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patt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一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概念的形成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目前国家上比较能被认可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的建筑物。2004年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也提出了一个概念: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1.2 模式语言理论的产生
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割裂开,当时是整个西方建筑理论的黄金时期。从1964年开始,亚氏相继出版著作阐述了模式语言理论这一对建筑和规划的全新观念。[1]
1.3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概念
通过对建筑模式语言的分析和对绿色建筑的阐述,我们现在就很好理解绿色模式语言的概念:“符合‘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和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和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原则的建筑模式语言。”简单的概括就是:以节约能源、健康舒适、保护环境为原则的建筑模式语言。其目的为设计者及其广大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共享、方便应用和简单操作绿色设计系统。[2]
二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
2.1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观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
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只有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考量建筑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创作出理性、全面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首先要有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观,要求我们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得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尽可能使拆除的材料再利用。
2.2 选址与布局
在人居建筑设计中的选址应该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在绿色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2.3 光电池
太阳能发电具有火电、水电、核电所无法比拟的清洁型。安全性、资源的广泛性和充足性等优点。光电(PV)技术指用被成为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元件将太阳能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电池几乎不需要维护,而且寿命很长。
2.4 屋顶绿化
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屋顶,生态和美化同样重要。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其生态效益非常广泛。生态和环境组织调查指出:使城市获得最佳环境。人均占有绿地面积需达到60 m2以上。[3]城市的开敞空间多是硬质铺地,雨水无法被涵养、储存、屋顶绿化因其表面的植物、土壤利于雨水的储存,达到涵养水土的目的。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蒸发,致使空气绝对湿度增大。加上绿化厚其温度有所降低,故其相对湿度增加更加明显。可见,屋面绿化对城市的“干岛”有减弱作用。有资料表面屋顶绿化可降低室内温度3℃~5℃,空调可节电20%,改善人居环境和节能。屋顶花园的生物气候缓冲带,为建筑系统提供良好的微气候环境;提高建筑系统生物组成的多样性。一个城市如果把屋顶都利用起来进行绿化,那么这个城市中的CO2 要比没有绿化前少85%。[4]
三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实际案例分析
我们以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为例: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是我国较早的绿色建筑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南、北两个中庭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西立面设置遮阳隔墙,南立面设置遮阳隔板,室内设置较大的休息厅,将植物引入改善景观环境等。具体措施分析如下:
1.缓冲空间设计:在建筑的南面设置“热缓冲中庭”,在冬季,中庭是一个全封闭的暖房,成为办公空间的热缓冲层,减少了供暖能耗。在夏季,利用遮阳板遮挡直射阳光,冷却室内空气,减少了空调能耗。
2.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能光电板发电技术,在屋顶架设太阳能光电池,虽然代价昂贵,但仍然是开创性和试验性的技术手段,符合光电池(24)模式。
3.绿化引入室内:绿色植物的引用也可以起到某种调节器的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绿色手段”。在夏季,植物通过蒸发作用,可以使建筑室内温度低于一般建筑,并可使相对空气湿度增加10%一20%。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杂质,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同过对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栋建筑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绿色建筑模式
用上,只要精心的对某一或某几个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就能改善其建筑品质。
四 结语
通过对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建立,我们可以大致的接触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并可以方面的去操作它,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所接触和总结的绿色建筑模式还只是绿色建筑模式语言中的冰山一角,例如在利用能源方面,除了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还包括风能、地热、潮汐等等能源应用模式。在未来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将会继续研究并不断地去丰富绿色模式语言中的绿色模式。
[1]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金磊,“造福城市的屋顶花园”,专题专论
[2]罗杰•斯克鲁登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为政府决策咨询的人才;制定国家、行业、地方的各种绿色建筑政策、标准、规范的人才;通过绿色建筑模拟分析、建筑节能设计研究,开展建筑能耗检测、建筑能效评价,为各项建设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人才;了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政策要求、绿色营销和相应绿色产品研发的人才;协调建设机构和其他机构进行绿色项目开发和内部机制调整的人才;针对政府与市场的需求,在设计院等机构从事绿色建筑政策、技术、设计等方面研究的人才;了解本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与国家最新绿色导向,在金融投资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根据中国国情和特点,在科学研究院所研究适宜的新技术或产品,为建材、设备厂商研发新产品的人才;为物业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或在物业公司从事绿色物业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小区和公建等后期绿色运营的人才等。这就需要全社会不仅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都存在着较大缺口,与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近年来,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这就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已开始进入快车道,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将更大。绿色建筑涉及的领域广阔,不仅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而且还涉及政策、规划、设计、能源、水处理、施工、监理、结构、材料、暖通、设备、运营管理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和融汇。目前本领域内虽然拥有了较强的专业队伍,从业人员具有专精的建筑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因为观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了解甚少,缺乏良好的建筑节能工程观、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方法。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备“绿色”意识的建筑管理人才,没有相应的操作经验和节能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还有在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检测人才,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加之对检测装备使用的不够熟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再者,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由于缺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的人才,使得一些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不能真正实现绿色和节能,不能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现有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经验积累等还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使命和优势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多由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转型而来,对绿色建筑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关于绿色建筑内容的短期培训、项目实践和自学的方式展开,由于培训时间短,往往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强化和突击学习,造成绿色建筑知识的学习缺乏前瞻性,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甚至出现了部分拥有绿色建筑标识资格的评审专家对绿色建筑一些理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的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节能建筑或只需要墙体保温隔热的层面。因此,依靠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速绿色人才的培养来应对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是缓解绿色建筑人才不足、优化绿色建筑人才队伍的重要选择。随着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建筑绿色化和已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更新换代的任务更趋繁重,需要大批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的行业人才,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的再生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氛围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做法和思考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绿色人才
在顺应时展趋势的要求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各个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涉及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能源、环境、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培养的人才拥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绿色建筑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与建筑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技术问题。
2.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紧贴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的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关注建筑节能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上与原有专业错开,克服原来各个专业的局部性和缺失;开设建筑材料专业,结合节材、节能、环保和太阳能光伏及建筑装修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原有施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讲授材料的各种性能,通过考虑材料的选用,节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和营运成本,实现节能环保,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讲授降低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进的相关知识;开设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讲授相应的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的人才。
3.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及时将规划、设计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施工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纳入课程之中。平时注重对现有绿色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安装、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找出与绿色建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存在的差距,挖掘和塑造“绿色”元素。在建筑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为目标,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知识集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体系以及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如在确保室内物理环境的同时,如何依靠建筑设备系统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和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等。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绿色水系景观“”新能源技术“”中水回用“”建筑设备系统安装和调试“”绿色建筑运营和管理”等课程来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4.注重师资培养,传播绿色理念
由于绿色建筑本身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要求专业教师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具备系统科学的思维、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绿色建筑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充电和及时转型,除了到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外,可以到绿色建筑设计科学院、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生产厂家、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公司和政府机构节能科研中心或建筑绿色建筑行业协会等机构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开设绿色建筑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前沿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绿色建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去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绿色建筑的环境分析和模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虚拟仿真,把抽象、复杂的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重视绿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绿色建筑产品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展示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绿色建筑节点构造模型;通过设置各种绿色建筑节能节点的样板间来建设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让学生了解节能、节点的做法,外墙外保温节点的做法,屋面节点的做法等;通过建筑节能检测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建筑幕墙和门窗保温性能检测及建筑物的气密性测试,加深对一些技术参数的了解;也可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现场和工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跟踪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在校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无论是单体的绿色建筑还是区域的低碳节能的环境组成的绿色校园本身就是活教材。无论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改造,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建筑、道路结构形式,运用多种建筑、装饰、路面的新型和节能环保材料;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建筑的施工和装饰节点、围护结构、设备和管道外露,供学生观察学习;在一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教学功能的要求,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在建筑中合理设置绿色标识系统,形成有主线、有组织、有体系的标示与引导,并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节能性能参数置于大楼醒目处,也可制作一些宣传短片,通过精彩的解说与图示,全方位展示相关的技术亮点,并据此设计校园慢行线路来进行绿色建筑技术展示体验;结合信息平台或能耗管理平台集中展示绿色校园规划、绿色示范建筑、绿色建筑技术、环境监测、资源消耗监测等系统,通过触摸式屏幕,让学生以3D立体的视角来观察建筑仿真模型,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绿色技术,从而让学生在绿色校园环境下,接受绿色建筑技术营造的环境熏陶,自觉主动地学习绿色建筑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绿色建筑的传播者、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
6.构建绿色文化,践行绿色生活
通过深入研究行业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的内容,积极构建以绿色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绿色建筑体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精心打造绿色建筑体验馆等特色文化场馆,配置碳排放检测设施等,通过绿色建筑引领人感受绿色技术,通过绿色校园培育人传播绿色理念,通过绿色文化熏陶人践行绿色生活。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