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属粉末研究

金属粉末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属粉末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属粉末研究

金属粉末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近视眼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配戴眼镜是治疗近视眼的传统方法,但随着人们对美观、视功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眼镜已不能彻底解决近视的问题。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问世,以其独特的优越性为近视眼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1]。现就其主流术式——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研究做一综述。 

1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PRK即在去除角膜上皮后,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前弹力层和部分角膜基质层,从而改变角膜中央或周边的前表面曲率,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其适应证为18岁以上、近视度-2D至-6D、矫正视力较好、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屈光介质无浑浊者,并应排除严重的眼部病变。但PRK常存在眼部不适、虹视及眩光、上皮缺损、角膜雾样混浊等并发症[2]。考华婷等[3]就指出PRK对不同度数的近视都有效,对中低度优于高度近视,并指出角膜雾样混浊是PRK最常见的并发症。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LASIK即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瓣下基质层进行屈光性切削,与PRK相比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膜,更符合角膜生理状态。LASIK的临床应用始于90年代中期,对于高中低度近视均有较稳定的疗效,因其具有价钱相对低,术后不适症状轻,视力恢复快,屈光矫正更稳定、更精确,角膜混浊发生率低等特点,是目前临床治疗近视的首选术式[4-5]。Solomon KD等[6]对1988~2008年的有关LASIK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指出其术后满意度高达95.4%。但由于LASIK术中、术后可能会并发角膜瓣全游离、角膜瓣皱折、异位、角膜上皮瓣下植入、角膜扩张、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等危险[7],因此对于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不作为首选,限制了其适应范围。 

3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 

LASEK由Camellin M[8]于1999年首创,即机械掀起角膜上皮后进行激光切削,通过激光切削而改变角膜屈光力达到治疗近视的目的,术后上皮瓣予以复位保留。因保留了上皮瓣,可明显减轻PRK术后疼痛和角膜雾样混浊;因不需负压吸引制作避免了LASIK有关角膜瓣的并发症[9]。Scerrati E[10]观察了LASIK和LASEK术后地形图的改变,指出LASEK术后角膜表面更规则,像差小,术后6个月时对比敏感度更高。伊琼等[11]指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更安全有效,拓宽了准分子激光的适应证,尤适用于角膜薄、小睑裂、角膜曲率小、陡峭等患者。LASEK最大的缺点是术后的疼痛不适。国外不少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结论[12-13]。然而,由于LASIK术后1 d视力即可基本恢复,1周后即达到较佳视力,而LASEK需1个月左右方能达到较佳视力[14],故对于有较快提高视力要求的患者仍提倡优先考虑LASIK。

治疗近视眼,目前尚无一种完美无缺的手术方法。PRK适合低中度近视,LASIK、LASEK适应范围广,对高度近视更优于PRK,但也各有其限制。虽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个体化切削、飞秒激光作为较新的屈光手术方法其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鉴于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取长补短,联合治疗很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随着欲通过手术治疗近视的患者日益增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除了考虑近视度数外,还应根据个人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心理状态,以及医疗设备、医生经验等做出综合的考虑。只有因人而异,合理选择,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Ang EK, Couper T, Dirani M, et al. Outcomes of laser refractive surgery for myopia[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9,35(5):921-933. 

金属粉末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决策树;客户细分;基金理财客户

一、 引言

我国的证券基金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现在正处于缓慢增长期,客户数量动态增长,然而在银行基金客户业务中尚缺乏准确有效的客户分类模型,这成为银行代销基金业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准确的对银行基金客户进行分类对银行吸引潜在客户交易、增加现有客户满意度、减少客户流失几率、提高客户交易水平、提高基金交易业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相关文献和方法回顾

1. 文献回顾。数据挖掘是从大量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隐含的、尚未发现的知识和信息,国外的许多学者认识到数据挖掘应用于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客户分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Tillett L Scott(2000)认为数据挖掘优化了CRM的服务功能,可以为客户服务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提高对客户事务处理的能力。AdamRombel(2001)认为客户关系管理为客户与银行之间创建了一个沟通渠道,而数据挖掘技术则进一步优化了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使这一渠道变得更加高效与快捷,并且银行能够通过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更好的了解客户和保留客户,挖掘客户的爱好和兴趣,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极大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Groth R(1999)认为集成有数据挖掘技术的营销辅助工具可以提供高精确度的模式识别和预测功能,使商业人员有效地策划和开展营销活动。Koh Hian Chye、Chan Kin Leong Gerry(2002)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CRM中的重要应用,数据挖掘可以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多个方面,比如客户价值分析和客户贷款预测、洗黑钱以及其他金融犯罪的侦破。另外,国外许多银行和研究机构也对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并且广泛应用于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Mellon银行通过应用IBM公司开发的Intelligent Miner软件,大大提高了定价和销售金融产品的精确度;美国HNC公司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数据挖掘产品Marksman,美国Firstart银行能够根据该软件产品对客户的信息数据和消费偏好的研究从而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预测,以确定何时对客户采取何种市场活动。

综述所述,国外有关数据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为下面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基础。但由于银行体制结构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方法尚无法直接套用在国内的研究上。

我国银行业对于数据挖掘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聂晶、孙捷(2005)进行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的架构。张颖、杜斌、钟永红(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够用来解决我国现行银行信息系统中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分析了现有银行客户信息系统的现状后,讨论了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在银行CRM中的应用,并将XML以及多维数据模式设计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张忠磊、孙玉娟(2006)介绍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在分析了现有银行客户信息系统的现状后,讨论了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在银行CRM中的应用,并结合XML和多维数据模式设计的思想,构造了一个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架构。赵宝华(2009)阐述了基于银行细分的数据仓库设计,并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算法应用于用户市场的细分,从而有助于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市场定位。常雪琦、刘伟(2009)研究了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系统;鲁江、何晓玲(2009)将数据挖掘技术与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系统结合在一起,此技术能够辅助银行的决策者进行信用方面的风险管理;邹少军(2009)利用决策树分析了在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模式,并阐述了它的实现过程以及决策树构造算法。

由以上相关文献检索可知,我国银行业对数据挖掘方面的应用较少,且国内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管理,证券客户分类等方面,缺乏对银行基金客户分类的研究。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多是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还较少有人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进行定量、系统地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在继承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决策树方法对某商业银行2009.01.01到2010.03.31期间的数据建模,构建银行基金客户的决策树模型,并且将其与常用的分类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以此说明决策树方法的可行性。

2. 决策树分类算法。决策树算法起源于概念学习系统CLS(Concept Iearning System),决策树分类算法主要是利用信息论原理对大量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和归纳而产生的,发展到ID3方法而为,最后又演化为能处理连续属性的C5.0。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广为人们采用。首先,决策树以树形结构表示,且树的节点处是对预测结果影响显著的属性,方法结构简单,便于理解;其次,决策树模型效率高,适合训练数据集较大的情况;再次,决策树方法通常不需要受训数据外的知识;最后,决策树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度。

决策树技术主要是利用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来寻找训练数据集中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属性字段,并将该属性字段作为决策树的一个节点,然后根据该属性字段的不同取值来建立树的分支,在每个分支集中重复建立树的下一个节点和分支的过程。树的质量取决于分类准确度和决策树的规模。一般来说,决策树的构造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建树阶段。选取部分受训数据建立决策树,决策树是按广度优先建立直到每个叶节点包括相同的类标记为止。第二阶段,调整阶段。用剩余数据检验决策树,如果所建立的决策树不能正确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就要对决策树进行调整,直到建立一棵正确的决策树。

在决策树构造完成之后,便可以对未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类预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各个属性值在决策树上进行测试,便形成了一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决策树可以很容易地转化成分类规则。

三、 基于决策树的商业银行客户分类

1. 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将某商业银行的样本分为两部分:随机抽取6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其余40%的样本作为测试集,然后,通过计算训练集样本的各特征因素(如:客户年龄、交易金额、交易手续费、最后一次交易时间等)与贡献度标签的关系,建立决策树分类器,最后再检验该分类器在测试集中的准确性,换而言之是否具有外推性。

2. 数据来源及说明。国内某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客户在2009年01月01日到2010年03月31日共一年零三个月的交易数据以及客户的银行存款数据,共计6 394条数据。其中剔除2009年没有交易数据的无效数据1 084条数据,剩余5 310条有效数据,这部分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1)交易数据全面:有详细的交易金额,时间,次数。

(2)信息充足:不仅拥有交易数据,还拥有客户的存贷款数据,其他业务数据,以及个人信息数据。

(3)真实度较高:数据真实可靠,数据缺失较少。

本文将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共计一年的时间确定为观察期,将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为表现期,将在表现期中有交易的客户即认定为优质客户,打标为1。这样认定的原因是只有客户存在交易就会给银行带来收入,即带来正的现金流;而银行成本分摊至每个客户可以忽略;即短期(3个月)有现金流入即认定为优质客户。按照上述原则,对5 310名有效客户进行了分类打标,得到标签为0的客户即低端客户数量为2 854名,占样本总数的53.75%,标签为1的客户数量为2 456名,占样本总数的46.25%。如表1所示。

3. 模型构建。本文用WEKA软件进行运算处理,分类模型过程如下所示:

(1)对训练集进行训练,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和获取率,选择获取率最大的但同时获取的信息增益又不低于所有属性平均值的属性,作为当前的主属性节点,为该属性的每一个可能的取值构建一个分支。对该子结点所包含的样本子集递归地执行上述过程,直到子集中的数据记录在主属性上取值都相同,或没有属性可再供划分使用,生成初始的决策树。

(2)对初始决策树进行树剪枝;主要采用后剪枝算法对生成的初始决策树进行剪枝,并在剪枝过程中使用一种悲观估计来补偿树生成时的乐观偏差。

(3)由所得到的决策树提取分类规则;对从根到树叶的每一条路径创建一个规则,形成规则集。将规则集显示给用户,把用户筛选过认为可行的规则存入规则数据库。

(4)当新客户发生市场交易行为时,系统运用决策树所得规则对新客户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该客户的行为属于哪一类,从而为客户营销策略提供辅助决策。

根据以上的决策树分类模型过程构造决策树并根据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当客户最后一次交易距2009年末时间长度超过52天时客户识别为高端客户的比例为11.9%,低端客户的比例为88.1%。在最后一次交易小于52天时且定投次数大于0时高端客户占到90.4%,当定投次数小于0时,客户的类别又与净值偏好和股票型支数有关,净值偏好大于0且股票型支数大于2支时,高端客户所占样本比例很高。从总体而言,从决策树模型看出的客户分类直观明确,且符合逻辑。经测试集对模型分类测试后,准确率达到87.85%

4. 模型效果及对比。由于随机样本分成60%的训练集和40%的测试集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本文采用使用weka软件的决策树工具包进行十折交叉运算进行验证效果,同时也用逻辑回归和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十折交叉运算,对模型的效果加以对比,得出的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进过十折交叉运算后决策树方法准确率为86.478 3%高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路的85.762 7%,84.463 3%,从Mean absolute error指标看出决策树方法的误差低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说明决策树方法在商业银行基金客户分类中的准确率高于其他方法。从Kappa statistic参数来看决策树方法为0.722 2,同样也高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的0.707 8,0.683 9,说明决策树在银行基金客户分类中的一致性相对另外两种常用的方法较好。

表格中第一行TP Rate是判断分类是0,结果也是0的概率。第二行TP RATE是判断分类是1结果也是1的概率。这个值越高越好,从表中可以看出决策树方法在基金客户分类中预测效果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四、 结论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客户分类,合理准确的客户分类也是商业银行维护不同层次客户,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决策树分类方法作为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却很少用于商业银行基金客户分类。本文运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建立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分类模型,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同其他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相比较,其解释能力和准确性都有很好的效果。银行可以运用此方法进行客户分类进而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Adam Rombel.CRM Shifts to Data Mining to Keep Customers.Global Finance,2001,15(11):97-98.

2. Groth R.Data Mining,Build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Prentice-Hall Ptr,1999.

3. 洪家荣,丁明峰,李星原,王丽薇.一种新的决策树归纳学习算法.计算机学报,1995,(6).

4. John Durkin,蔡竞峰,蔡自兴.决策树技术及其当前研究方向.控制工程,2005,(1).

5. 刘小虎,李生.决策树的优化算法.软件学报, 1998,(10).

6. 田金兰,赵庆玉.并行决策树算法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0).

7. Tillett L Scott.Banks Mine Customer Data.Internet Week,2000,(831):45-46.

8. 徐爱琴,张德贤.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决策树构造.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0).

9. 聂晶,孙捷.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5,(10):95-96.

10. 张忠磊,孙玉娟.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华南金融电脑,2006,(5):89-91.

11. 赵宝华.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客户细分中的应用.微型电脑应用,2009,25(10):40-44.

12. 常雪琦,刘伟.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银行业为例.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 (5):70-78.

13. 鲁江,何晓玲.数据挖掘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应用.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1): 75-78.

14. 邹少军.数据挖掘与决策树在银行 CRM 中的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154-9156.

15. 吴迪.高鹏.董纪昌.基于场景理论的中国城市居住房地产需求研究.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31(3):253- 264.

16. 吴迪,高鹏,董纪昌.保障性住房违规出租问题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研究.管理评论,2011,23(2):3-10.

17. 吴迪,高鹏,董纪昌.公共租赁房租金定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5):47-55.

18. 吴迪,高鹏.“城中村”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进展.学术论坛,2009,12(227):114-119.

19. 吴迪,李秀婷,高鹏,董纪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短期量价变化研究及预测.改革与战略,2011,27(3):139- 141.

20. 李朝晖.建立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对策建议.现代经济探讨,20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别与调控政策差异化研究”(项目号:71173213);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高阳金信基金理财产品研究”(项目号:Y0410411G2);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中国宏观经济预测”(项目号:0929018ED2)。

金属粉末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引进;引进模式;消化吸收机制

跨边界的技术转移过程是一个包括技术获得、解释、整合和使用的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技术引进有多种模式,不同的技术引进模式遇到的挑战与成本、带来的机遇与收益也是不一样的。为了较全面、深入地把握上海市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模式及现状,我们对30多家参与过或正在进行技术引进的企业进行了访谈研究,这里我们将重点选择其中5家目标企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这五家公司为:卡斯克信号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上海豹驰春蕾胶辊有限公司、强生制药公司以及万向精工公司。本研究主要希望能够把握这些企业技术引进的模式及其消化吸收机制。

1 技术引进模式及消化吸收机制

技术引进模式是关系到技术引进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每次技术引进的时候特别对此关注,也是技术引进条款的实质性内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技术引进有多种模式,而不同技术引进模式的所导致的成本、风险和收益也是显著差异。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技术引进模式一般包括组建合资企业(新设立/在原厂地基础上组建)、战略性收购M&A(部分收购/全部收购)、联合开发、技术许可、窗口模式、产品和智力引进等具体模式。而这些技术引进模式又可以从权益与控制权方面进行划分,分为权益模式(包括组建合资企业、窗口模式和战略收购)和非权益模式(合同协议和产品)。

不同的技术引进模式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的控制力、成本、风险和效果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见表1。

设立合资企业模式进行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最多的一种技术引进模式,这种模式的技术引进方和输出方关系最为紧密,由于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对技术引进带来好处:①降低了技术获得成本,不仅使技术许可的费用减少,而且由于输出方是合资企业的股东方,为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合资企业从输出方购买专用设备及材料避免了漫天要价的可能。②双方容易对加速技术转放达成默契,保证了技术转让的实施时间。③对技术转让的质量有较高的保证。由于技术输出方是股东方,最初参与合资企业管理的外方代表一般是技术专家,负责监督技术转让的实施,这就对技术转让的质量控制很有好处。④涉及的技术一般是成长技术,有较大的产品市场,因此能迅速提高国内企业涉及的该产品技术水平和工艺制造水平。⑤由于合资企业与技术输出方的关系较为紧密。有利于缩短合资企业与国外母公司的技术更新时间差,较快地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使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但这种方式的也有其显著的不足之处,比如容易造成对输出方技术上的依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外方利用合资企业购买母公司的高价材料,阻挠材料国产化过程,中国市场的利润被输出国外[1]。而新设立合资企业和在原厂地基础上组建合资企业的虽然同属于设立合资企业模式进行技术引进,但由于在先前的组织文化、管理理念以及其他具体管理实践、设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种种“核心刚性”(Core Rigidity)[2],使这两种技术引进模式下遇到的问题不同。

战略性兼并与收购(M&A)也是另外一种技术引进的重要模式(比如最近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朗讯科技的战略合并),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企业运用的相对比较少,这主要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整体实力有关。不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这种技术引进模式将越来越多地被发展中国家企业运用。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得技术快,但相应地所导致的成本和合并后因目标企业之间的融合所导致的风险都比较大。这种技术引进模式也分可为两种,即部分收购与全部收购[3]。一般来讲,部分收购的目标更加明确,但往往会导致因此而产生的“系统”缺失问题。而全部收购,虽然不太会面临部分收购的这个问题,但却要因此付出高出许多的收购成本。

窗口模式是指直接在技术聚集地或产业带设立研发机构,并积极雇佣当地人才和信息来进行产品研发。这种模式通过在国外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可以获得较为畅通的技术信息网络,可以获得世界最新的科技动态[1]。但同时在管理这些“海外”机构时候却面临不少问题,特别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如“文化智力”障碍)。

产品模式是最初级的技术引进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运用的比较多。这种模式严格意义上讲不叫技术引进,因为交易过程中不会专门讨论技术引进问题,只是通过对产品和设备的和销售,解剖产品和设备以获得有关技术信息。这种模式虽然成本相对低廉,但技术信息和质量也比较稀少,而且往往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长时间来进行,对技术引进方的吸收能力有特别要求[4]。

技术许可这种模式也是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技术引进方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对中小规模的国外技术输出方更愿意采取,以减少风险和投资,保证既得收益。对引进方可以增强对各种技术转让伙伴的适应能力,独享项目引进成功后的市场利润,对扩大产品的国产化有更大的自。但这种模式也由于交流渠道不畅通、对对方的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方易抬高专用设备价格,或有意拖延材料清单的提供以及很难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获得独占许可等问题使技术引进过程受挫。联合开发可以为参与联合开发的各方通过知识共享和资源相互协助带来好处,共生多赢。但却由于这种技术引进模式属于比较懒散性合作方式的,因此导致诸如知识产权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和核心技术归属和保密问题不可避免。智力引进模式是直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人才的引进来实现技术引进,这种方式应该说也属于速度比较快的一种技术引进模式。但面临的诸如人才道德风险等问题使这种模式也有不少争议。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许多管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者们所采用。案例研究有多种具体操作类型,本文根据Yin(2003)[5],采用的是多案例研究方法。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内目前采用大样本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并不是很容易可以进行,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界与管理研究界之间存在着沟通与信任上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从研究方法的本身来说,案例研究更加适合于研究一些没有刻意去限制一些行为假设

事件前提下,而是通过关注当前事件的剖析,来探讨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5]。而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正好适合运用此方法来进行研究。

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有三个来源:深度访谈、现场观察和文件及文献等二手资料参考等(其中上海豹驰春蕾胶辊有限公司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通过二手文献和资料获得,其他四家典型企业的数据与信息主要是通过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获得)。每次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都至少有两个具有丰富访谈经验的人参与,平均每次访谈都持续1.5个小时以上。在对万向精工公司访谈时,我们访谈了5个相关经理人员并进行了企业制造车间现场参观,因此我们在这家企业一共进行了3天访谈。虽然我们较长时间的访谈有助于我们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我们仍然还是希望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来获得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我们除了依赖访谈内容之外,我们还通过公司有关的文件(比如有关项目总结报告、公司有关制度和政策文件等)。企业现场参观和观察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了解。

2.2 样本介绍

我们对5家企业的10个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的半结构化面谈,其中有1家中外合作企业,4家中外合资企业,有2个是被外资企业绝对控制的(51%以上的股份是外资企业所持有),1个是中外企业对等控制(各50%)。而且这5家企业分别来自汽车制造、电子和信息技术、医药、印刷设备制造等行业,既有高科技行业也有传统制造行业,充分考虑到行业的差异影响。而且这些公司所拥有的人员规模从210人到1400人不等。这5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时间从7年到20年不同,平均在中国经营的时间为11.2年。这些外资企业主要来自法国(2家)、美国(2家)、日本(1家)。接受我们访谈的对象主要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研究与开发部经理、营销经理等)。一般来说,公司里的高层管理人员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全面和可靠,而且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反应了公司当前情况以及未来战略走向,这也是当前国际范围内普遍采用的一个标准。另外,为了提高访谈信息的真实性和外部效度,我们还采用多渠道获取信息方式来弥补,比如我们通过公司的一些相关成文文件或公司网站来获取一些二手信息。

3 内容分析

为了保证不同企业访谈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设计了访谈提纲,每次访谈,基本上在这个提纲基础上进行提问和记录。根据Yin(2003),我们对每次访谈收集回来的数据都按照同样的格式进行整理,以便提高后续内容分析的可靠性。

由于我们访谈的内容在许多企业看来都比较“敏感”,因此在谈话时候大部分都拒绝让我们进行录音,只有2家企业允许我们访谈的时候进行录音,因此我们对访谈问题相关信息的了解主要是依赖我们访谈时候的记录。每次访谈结束后,根据Yin(2003)的“24小时规则”在当天对访谈记录和录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便于以后编码处理[5]。

对整理后的原始数据根据研究构思进行编码。本研究主要是想把握近几年来这些企业技术引进方式和主要内容、引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因素以及为了改善和提高技术引进效果,公司主要采取的管理策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根据研究框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提高案例分析的内部效度,而采用多案例设计和分析方法则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5]。

3.1 技术引进模式

可供选择的技术引进模式有很多,不同模式都有其相对的优势与劣势,因此实际技术引进过程中也往往是将这几种技术引进模式交叉使用,也就是说对一种技术的引进可以有不同种技术引进模式,当然会以某一种模式为主要模式。

具体到我们被调查的5家企业来说,技术引进主要方式有:①在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的情况下,完全从国外获得某个产品设计的图纸、源代码或配方;②共同合作研究发展新技术,共享全球的信息资源;③派企业有关人员到国外公司总部进行针对某个项目或某个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④技术引进企业仅仅充当国外公司的产品销售中心,不进行技术研究,仅仅将企业作为整个产品链上的一个全球品牌推介站点,同时负责从中国收集有关中国市场动态的有关信息,反馈给国外公司。

3.2 技术消化吸收机制

为了改善技术引进效果,技术引进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对引进过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整合运用。引进过来的技术,必须要考虑接受方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而且有时一些内隐性程度非常高的技术,只有通过亲自经历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为此,跨国技术转移过程别强调多方面的整合与沟通。我们访谈中发现为了提高技术转移的有效性,技术引进企业通常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技术接受方与技术输出方之间保持经常性沟通与联系、技术接受方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以及技术接受方与其他战略相关方,诸如客户、原材料供应商和研究机构保持互动,以最终提高技术转移效果。我们将技术接受方与技术输出方之间以及与客户和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互动称为垂直整合,而将技术接受方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称为水平整合。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这种沟通和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借助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虚拟沟通。通过我们的访谈发现,虚拟交流模式和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技术转移中都在使用,只不过,由于虚拟模式的技术问题、成本问题等原因,很多时候,大家之间的沟通还是传统的电话或信件方式以及面对面的方式,而可视电视会议方式用得还比较少。同时,根据跨国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相关的制度安排,技术整合机制又可以分为正式整合(For-mal Integration)和非正式整合(Informal Integration)[6]。正式整合模式,一般是事先安排好,或计划好的,参见的人员一般也是定好的,而且进行讨论的主题以及发言人也是安排好。而非正式整合模式一般是随机的、当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沟通,马上就开始进行的,而且一般参与的人也比较少,很多时候是参与人之间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的交流。

为此根据我们对5家企业技术引进的了解,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整合机制可以从三个维度,即整合水平、媒介方式和规范程度来进行分类,并勾画出如图1的技术整合机制类型图。

4 结论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再创新是后起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然而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过程却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尤其是进行跨国技术引进的时候。为全面、深入地把握上海市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现状,我们对30多家企业进行了访谈,并特别重点选择其中5家企业进行深度案例研究和内容分析。

通过对这5家企业研究,我们发现在这些被调查

的5家企业中,技术引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在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的情况下,完全从国外获得某个产品设计的图纸、源代码或配方;②共同合作研究发展新技术,共享全球的信息资源;③派企业有关人员到技术输出方总部进行针对某个项目或某个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④技术引进方仅仅充当国外技术输出方的产品销售中心,不进行技术研究,仅仅将企业作为整个产品链上的一个全球品牌推介站点,同时负责从中国收集有关中国市场动态的有关信息,反馈给国外公司。

而且访谈研究也发现,为提高技术跨国引进的效果,技术引进相关方(尤其是技术接受方)之间会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技术整合机制和安排。通常考虑的技术整合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一个是从整合的层次上,可以考虑进行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一个是从技术整合所借助的媒介出发,选择面对面的沟通或借助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虚拟沟通(如电视电话会议和电子邮件等);还有一个方面是从技术整合组织本身的制度安排出发来看,可以分为正式整合和非正式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桑赓陶,陆建萍.上海贝尔公司技术引进模式的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4):27―32.

[2]Leonard―Barton,D.Wellspring of Knowledge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3]Cristina,LD.,Garcia―Canal,E.The choice between joint ventures and acquisition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the role of partial acquisitions and accrued expe-rience[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4,46(1):39―58.

[4]Cohen,W.M.,Levinthal,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5]Yin,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third edition)[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2003.

[6]Zahra,S.A.,Nielsen,A.P.Sources of capabilities,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2):377―398.

金属粉末研究范文第4篇

Abstract: On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urrent materials research work is how to apply microwave sintering technology to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 materials. The history, basic theories,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of microwave sinter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 materials were simp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during microwave sintering metal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And the trend of microwave sinter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 materials was estimated.

关键词: 微波烧结;技术原理;金属材料;应用前景

Key words: microwave sintering;basic theories;metal materials;trend

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015-03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中期,Tinga.W.R[1]最早提出微波烧结技术。早期微波烧结技术主要应用于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处理的各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的Badot和 Berteand开始对烧结技术进行系统研究[2]。20世纪80年代,微波烧结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引入到材料科学领域[3],开始用于烧结制备各种高性能的陶瓷。进入九十年代,微波烧结材料的种类不断扩展,逐渐被引入到硬质合金、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材料的烧结制备过程中。但是微波烧结技术一直没有涉及到金属材料,这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金属材料是良导体,对微波是反射的,不能吸收微波。199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突破传统的观点[4,5],成功利用微波烧结金属粉末制备了金属材料,接着便掀起了研究微波烧结制备金属材料的。美国、中国、日本、印度、西班牙、德国、新加坡等国先后对微波烧结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进行了研究,并且都在实验基础上制备了高性能,高质量的合金产品,预示了微波烧结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制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微波烧结制备金属粉末的原理

微波烧结技术基于的原理是材料内部的基本细微结构与特殊波段的微波耦合,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转化为热量,使材料整体加热而实现烧结致密化。但是微波在金属煤质中行进时,穿透深度有限,引入穿透深度

δ=■(1)

表示微波场量的值衰减至表面处值的1/e=0.368的深度。经计算得出一些常见金属的穿透深度,见表1。

可见,金属表面只有极薄的一层对微波具有吸收作用,其内部与微波的作用很小。

同时块体金属材料在电磁场中具有趋肤效应,内部的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会迅速向导体表面聚集。自由电荷响应电磁场的速度非常快,弛豫时间远小于电磁振荡的周期。因此,在电磁振荡每周期开始的时候,自由电荷已经聚齐于块体金属导体表面,其内部的自由电荷密度ρ=0,不存在自由电荷,不具备能量吸收和转化的媒介,无法通过微波与块体金属材料进行耦合作用。因而微波烧结技术不能应用于块体金属材料。

但是,金属粉末的几何尺寸为微米级甚至纳米级,与微波对金属的穿透深度相当,所以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7]。微波所及体积占了金属合金粉末体积的极高比例,该部分体积所吸收转化的微波能量足以使金属粉末的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并且金属粉末压坯颗粒表面积大,活性高的表面原子比例大,表面存在大量的孔隙、空位等缺陷,表面化学性质活性,微波具有更大的穿透深度,与块体金属相比,压坯的反射率降低,吸收的能量增加。因此,金属粉末具有较强的吸波能力[4],能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能够利用微波进行烧结。

2 微波烧结制备金属粉末的研究进展

微波烧结技术具有整体加热、选择性加热、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易于控制、环境友好等特点,易得到均匀致密的细晶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因而自199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微波也能用于烧结制备金属材料以来,这项新的研究领域激起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十几年来微波烧结制备金属材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应用。

2.1 微波烧结制备铁基合金

铁基合金主要有Fe-Ni合金和Fe-Cu合金,具有广泛的用途,可用来制作齿轮、转子、衬套等结构零件。1999年,Roy教授等率先利用微波烧结制备了Fe-Ni和Fe-Cu合金[4]。随后长沙隆泰科技有限公司的黄加伍等[8]、中南大学的罗春峰等[9]、中南大学的彭元东等[10]先后研究了微波高温烧结粉末冶金铁基材料的工艺特点及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微波烧结样品的显微结构、强度、硬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致密度等参数与常规烧结相比,均表现出明显的性能提高。同时微波烧结温度低、烧结速度快、烧结周期短,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浪费,减少了环境污染。中南大学的陈丽芳等[11]通过微波烧结制备了Fe-4Ni-2Cu-0.6Mo-0.6C合金钢,和常规烧结相比,合金钢不仅缩短了烧结时间,而且提高了力学性能。

2.2 微波烧结制备高密度合金

高密度合金广泛应用于石油钻井、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钟表摆锤制造等领域。传统烧结很难制备出组织均匀、致密度高以及性能优异的高密度合金。由于微波烧结可以有效抑制晶粒长大,细化合金组织,减少孔隙分布,均匀显微组织,提高钨基高密度合金的密度和组织均匀性,因此微波烧结技术被广泛的用于钨基高密度合金的烧结。从2007年开始,中南大学的易健宏等[12]就开始对微波烧结W-Ni-Fe高密度合金就行研究。分别探讨了压制压力、烧结温度、烧结时间,W粉粒度、升温速度对微波烧结W-Ni-Fe高密度合金性能的影响。同时中南大学的马运柱等[13]研究了真空热处理对微波烧结93W-Ni-Fe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中南大学周承商[14]又在微波烧结制备W-Ni-Fe高密度合金中添加Mo元素对微波烧结W-Mo-Ni-Fe合金进行了研究。2011年印度国家热电有限责任公司Avijit Mondal[15]等研究了加热模式和烧结温度对90W-7Ni-3Fe合金的影响。刘瑞英等[16]通过控制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等主要影响W-Ni-Cu致密化因素,利用微波烧结制备了95W-3Ni-2Cu。并通过研究发现,在保证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的情况下,升温速度对产品微观组织的致密化影响不大。

2.3 微波烧结制备钨铜合金

钨铜合金由于金属铜和钨熔点差别大,不互溶,因此不能采用熔铸法进行生产。中南大学易健宏等[17]通过微波烧结制备了W-Cu合金。与常规烧结相比,促进了W-Cu合金的致密化和组织的均匀化。1250℃,保温10分钟的情况下,W-25Cu合金可以实现接近理论密度。当加入Fe元素作为烧结助剂的时候,W-Cu材料的致密化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易健宏[18]等还研究了微波熔渗法制备W-Cu合金。并与钼丝管式炉中烧结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制得的W-Cu合金电导率相似,但是微波法制备的产品硬度更好。

2.4 微波烧结各种金属单质粉末

微波对于金属粉末的烧结机理不同于块体金属,微波对金属块体的趋肤深度大约在微米级,远小于块体金属的尺寸,粉末态松散结构生坯的初始趋肤深度与块体金属的初始趋肤深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南大学的朱凤霞等[19]研究了微波烧结金属纯铜压坯时发现,生坯趋肤深度约为0.05m;与样品尺寸处于同一数量级,更远远大于单个粉末颗粒尺寸,最终样品得以升至1000℃高温保温,并实现良好致密化。印度科学家K·Rajkumar等[20]研究了铜-石墨粉末的烧结。发现微波能够成功地烧结没有任何裂痕的铜-石墨复合材料并且具有更加细小的显微结构,产品的孔隙是小的、圆形的。这些都加强了产品的机械性能。印度的G·Prabhu[21]等通过微波烧结钨粉。与常规烧结对比发现,微波烧结高温球磨后的钨粉能达到相对致密度93%高于一般钨粉的85%,维氏硬度达到303高于普通钨粉的265,且高温球磨后的钨粉微波烧结后的显微组织更加均匀致密。日本科学家K·Saitou[22]利用微波烧结制备钴粉、镍粉和不锈钢粉,并且将微波烧结与传统烧结钴粉、镍粉和不锈钢粉就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微波烧结能促进压坯更大的收缩,从而获得高致密度的产品,具有优良的物理和机械性能。

2.5 微波烧结其它金属粉末

微波烧结还运用于铝粉、Al/Ti合金、Cu-12Sn合金、储氢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功能梯度材料、金属间化合物Mg2Si等多种金属及其合金的制备,且都取得了较好的致密度和机械性能。

3 微波烧结金属合金粉末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微波烧结金属粉末从1999年发展至今才刚刚过去十几个年头,虽然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微波烧结金属粉末的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烧结机制的问题。微波烧结金属粉末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这样限制了微波烧结金属粉末制备金属材料的种类,减少了其应用范围。

其次,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温度通常采用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仪是通过测定表面的红外线和特定的表面发射率ε来确定表面温度,在实验中所烧结的材料在特定温度下,其发射率将有显著变化,因而烧结温度无法进行准确测量。

再者,微波烧结的设备一直是限制微波烧结金属粉末的重要问题。目前微波烧结设备的最高温度只能达1700℃,同时国家规定的微波功率限制在2.4GHz、915MHz,随着微波烧结金属粉末种类的不断扩大,微波烧结设备的模块化设计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此外,获取一个较大区域的均匀微波烧结场区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波烧结金属合金粉末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虽然目前距离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由于微波烧结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及金属材料无比重要的用途,将来必将引发一场微波烧结制备金属材料的。

参考文献:

[1]范景莲,黄伯云,刘军,吴恩熙.微波烧结原理与研究现状[J].粉末冶金工业,2004,14(1):29-33.

[2]Berteaud A J, Badot J C. High temperature microwave heating in refractory materials[J]. Microwave Power,1976,11(4):116-121.

[3]HU Xiao-li, CHEN Kai, YIN Hong. Microwave sintering-new technology for ceramic sintering[J]. China Ceramics,1995,31(1):29-32(Ch).

[4]Rustun Roy, Dinesh Agrawal, Jiping Cheng, et al. Full sintering of powdered-metal bodies in a microwave field [J]. Nature, 1999,399(17):668-670.

[5]Shalva G, Dinesh A, Rustum R. Microwave combustion synthesis and sintering of intermetalics and alloys[J]. Mat Sci Let, 1999,18:665-668.

[6]易建宏,罗述东,唐新文,李丽娅,彭元东,杜鹃.金属基粉末冶金零件的微波烧结机理[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2,7(3):180-184.

[7]Tang X, Tian Q, Zhao B el a1. Mater Sci Eng[J]. 2007,445-446:135.

[8]黄加伍,彭虎.粉末冶金Fe-Cu-C合金的微波烧结研究[J].矿冶工程,2005,25(5):77-79.

[9]罗春峰,李溪滨,刘如铁,熊拥军,夏广斌.微波烧结对粉末冶金铁基材料性能的影响[J].湖南冶金,2006,34(2):7-10.

[10]彭元东,易健宏,郭颖利,李丽娅,罗述东,朱凤霞.微波烧结Fe-2Cu-0.6C的性能与组织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2008,26

(4):269-272.

[11]陈丽芳.微波烧结Fe-4Ni-2Cu-0.6Mo-0.6C合金钢性能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材料学,2009.

[12]周承商,易健宏,罗述东,彭元东,陈刚.W-Ni-Fe高密度合金的微波烧结[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19(9):1601-1607.

[13]马运柱,张佳佳,刘文胜,贺柳青,蔡青山.真空热处理对微波烧结93W-Ni-Fe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41(9):1680-1683.

[14]周承商,易健宏,张浩泽.W-Mo-Ni-Fe合金的微波烧结[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22(10):2818-2824.

[15]Avijit Mondal, Anish Upadhyaya, Dinesh Agrawal. Effect of heating mode and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90W-7Ni-3Fe alloy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1,509: 301-310.

[16]刘瑞英,周琦,尚福军,刘铁,刘勇,黄伟,史文璐.W-N-Cu钨合金微波烧结试验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35(4):40-42.

[17]Shu-dong Luo, Jian-hong Yia, Ying-Li Guoa, Yuan-dong Peng, Li-ya Li, Jun-ming Ran. Microwave sintering W-Cu composites: Analyses of densification and microstructural homogenization[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09,473:5-9.

[18]郭颖利,易健宏,罗述东,周承商.微波熔渗法制备W-Cu合金[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C].2009.

[19]朱凤霞,易健宏,彭元东.微波烧结金属纯铜压坯[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1):106-111.

[20]K·Rajkumar. Microwave sintering of copper-graphite composit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 209:5601-5605.

金属粉末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性能棘爪;粘结剂;金属注射成形;金相组织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043

1 前言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IM)技术是将传统粉末冶金工艺和塑料注射成形工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粉末冶金近净成形技术[1],MIM工艺主要包括混炼、注射、脱脂、烧结等工序,该工艺的材料利用率高,制取的零件具有几何形状不规则,强度高,耐磨性好,精度高等优良性能[2],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机械加工领域内的一场“革命”。

纺织机械重要配件之一棘爪的特点是:与棘轮匹配良好、运动灵活、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工作时间长等使用性能[3],而棘爪本身的尺寸不规则,使用性能要求高,采用传统的生产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因此开发出MIM技术制造棘爪的新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实验方法

2.1 原料

2.1.1 粘结剂的制备

粘结剂由PW、MW、EVA、HDPE、SA等组元组成,采用对比实验法,将PW于95℃在混炼器中完全熔化后升温,依次加入MW、EVA、HDPE,搅拌后、进行混炼后,再加入SA,再搅拌2.5h,制备出粘结剂1号、2号、3号,经过优选1号为最佳配方,备用。

2.1.2 实验所用的金属粉末原料

羰基铁粉、羰基镍粉、雾化铁粉、铬粉、钼粉等,其中铁粉、镍粉、碳化钨的粉末物理特性如表1。

金属粉末质量配比:m(WC):m(Ni):m(Cr):m(Mo):m(Fe)=5:8:8:5:74

2.2 混料

(1)将金属粉末按工艺要求的配方进行混合,并在双锥混合机混合,时间为6h。

(2)将混合均匀的金属粉末与粘结剂配方1号,按工艺配方在混炼机内于温度150℃左右,混炼1h。

(3)将混炼后的喂料在塑料挤出装置中制粒,供注射成形使用。

2.3 注射成型

在SZ-28型注射成型机,注射毛坯,注射工艺参数为温度145℃,压力85,速度80,时间4秒,毛坯外形完整,光滑,断面成分均匀。

2.4 脱脂

该工序采用两步脱脂法,即首先在75℃用有机溶剂将毛坯中的熔点低的有机物,通过溶解--扩散反应溶于溶剂中,然后通过热脱脂进一步将大分子有机物脱除,工艺参数:推舟速度4.0cm/min,温度分别为:

一段150℃,二段240℃,三段350℃,四段550℃,五段750℃。

2.5 烧结

采用氮气/氢气混合气作为保护气,设备为钼丝炉,工艺参数:温度分别为:一段190℃,二段390℃,三段690℃,四段1050℃,速度0.5cm/min

2.6 热处理

采用气体渗碳,工艺参数:温度860℃-880℃,保温时间3-4h,油淬火处理,低温回火1.5-2h,表面硬度50-55HRC,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1-2级)+分布均匀的小块状碳化物。

3 实验结果与结论

(1)粘结剂的制备。①对成型工序的影响,粘结剂是MIM的核心技术,其组分的类型及数量影响喂料的流动性,毛坯的成型性及毛坯的成品率。②对脱脂工序的影响,骨架有机高分子的作用对毛坯的保型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溶剂脱脂的效果,进而决定脱脂工序的成败。(2)双锥混炼工序,混炼时间是关键,否则,金属粉末成分易偏析,成品件组织分布不均匀。(3)溶剂脱脂,温度高于80℃,会出现鼓泡,溶胀现象,毛坯出现坍塌缺陷,温度低于60℃脱脂效果不理想,对于本实验所用粘结剂体系最适宜的温度是75℃。(4)棘爪最适宜烧结温度为1050℃±2℃,几何尺寸最理想,温度高,尺寸小;温度低,尺寸大。(5)热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是保证棘爪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关键工序。

4 结论

(1)粘结剂的制备是MIM技术制造棘爪的核心技术,它直接影响混料、成形、脱脂、烧结等工序的进行,决定棘爪能否实现工业化生产。

(2)脱脂工序是关键工序,直接影响毛坯产品的几何尺寸、成品率及生产效率。

(3)采用MIM技术生产的棘爪,质量稳定、尺寸精度高、性能优良、可以实现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German R M,Cornwall R C.The Powder Injection Molding Industry.An Industry and Market Report[J].

[2]Hofman Hetal.Modern Development of P/M[J],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