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自动推理;吴方法

中图分类号:O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0

Application of Wu's Method in Predicate Calculus Discrete Mathematics Teaching

Li Y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ional Computer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Chengdu610054,China)

Abstract:Discrete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odern science,is the basic theory of computer science core curriculum,and predicate logi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How to Computer Automated Reasoning another classic method - Wu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is the focus of this issue.

Keywords:Discrete mathematics;Automated reasoning;Wu's method

一、引言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离散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理论、数字逻辑理论、算法分析、逻辑程序设计、系统结构、容错诊断、机器定理证明、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离散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抽象代数、格、布尔代数以及图论。对于工科学生,教学中,不仅要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上去论述所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在计算机科学诸领域中所起的应用作用。数理逻辑往往是工科学生在学习离散课程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且与人工智能和定理机器证明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数理逻辑将直接关系到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谓词演算的演绎推理是数理逻辑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教学实践表明,工科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往往难以掌握。而大部分院校在讲授谓词演算推理时,往往采用“纸和笔”的形式向学生演示整个推理的过程,甚少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

本文中,针对谓词演算的演绎和推理,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吴方法引入到该教学内容中,以此从侧面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推理的本质,加深他们对计算机自动推理的认识,提高学习数理逻辑的热情。

二、谓词演算的演绎和推理

在谓词逻辑中,为了研究命题内的内在联系就必须对命题做进一步的分解。

例1:小王是老师

对上述命题进行分解得到:首先,这里的“小王”被称为个体;“是老师”被称为谓词。如果用字每s来表示小王,用字母Q来表示谓词“是学生”。那么,上述命题可表为Q(s)。当需要描述个体间的关系时,就要引入二元谓词。

例2:10小于3

引进谓词Q,则上述命题可表位Q(10,3)。

此外,为了更好地刻画命题函数所表达的意思,往往还需要引进量词: 。在引入了个体、谓词和量词之后,谓词逻辑的表达就更加广泛了。如:

例3:并非所有的实数都是有理数

引进谓词R和Q,有 。

命题演算系统是被包含在谓词演算系统之中。因此,在谓词演算系统内,除了要使用命题演算系统所使用的RP,RT和CP规则外,还要引入关于量词的4条重要性质的推理规则:

US(全称特指规则):

ES(存在特指规则):

UG(全称推广规则):

EG(存在推广规则):

应用上述4条规则以及命题演算的推理规则,使得谓词演算公式的推理过程可类似于命题演算中推理理论那样进行。这样的推理方法常常需要一些技巧,在教学过程也很少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演算整个推理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自动推理的理解,并便于人机交互的形式去演示推理过程,我们将计算机代数中的经典推理方法――吴方法引入到谓词演算推理的教学中。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经典逻辑推理,吴方法的引入实现了几何、代数命题推理的机械化。

三、几何定理机器证明

定理的机器证明是自动推理和符号计算领域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在70年代末提出的吴方法是在计算机上证明和发现几何定理,解决各种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定理机器证明的思想可追溯到17世纪的G.W.Leibniz和R.Descartes。它的目标是要把一类数学问题当作一个整体,建立一种统一的,确定的证明过程,使得该类的定理只要按程序步骤机械地进行下去,在有限步后,就一定能判断出定理的真伪。这方面的工作可分为:以Hebrand理论及归结原理为代表的逻辑方法;以A.Newll及H.A.Simon等人的工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以Tarski理论和吴方法为代表的代数方法。吴方法从提出至今,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吴方法的发现使初等几何真正跨入了机械化阶段。当人们在初等几何范围内提出新命题而不知真假时,只要上机一试,便知分晓。而人的工作则主要是猜测、发现,并从机器证明的定理中挑选最漂亮的加以分析。吴方法的基本思想非常朴素:把几何命题化为代数形式加以处理。

例4:设梯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之中点的连线EF与梯形的一边AB相交,那么直线EF将线段AB平分(如图)。

当然,对此例,可以使用谓词逻辑的推理方法进行推断定理的真伪。这种推理方法需要一些技巧才能完成,且推理过程在教学中不便于通过计算机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演示。因此,我们采用吴方法来进行自动推理,使得整个推理过程可通过计算机实时演示,从而使教学过程可视化。根据吴方法,

第一步,选取Descartes坐标系,不失一般性,将各点坐标依次选为:

于是,定理的假设由下列关系构成:

E是AC中点

F是BD中点

M是AB和EF交点

要证明的结论是:

M是AB中点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吴方法证明定理的第一步:用解析几何方法将问题代数化。剩下的问题就是,在假设一组多项式为0的条件下,求证另一组多项式为0。对本例,这就是:

设 求证

第二步,吴-ritt整序原理。将 或 中的变元 消去,得到一个导元为 的多项式,再用 将该多项式中的 消去,继而将 或 中的 消去。最后得到 的特征列为

其中, 。

第三步,伪除。即对 ,都有 。这说明,在非退化条件 下,定理是成立的。事实上,这些非退化条件是有几何意义的:

AD不与BC重合;

AB不与AD垂直;

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

从上述过程易见,吴方法将推理的过程转变为代数方程组整相关的问题。

四、推理平台Maple

上述的三个步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计算推理。这里,我们主要采用计算机代数系统Maple进行上述推理计算。

Maple是1980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开发出来的。

当初开发Maple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繁杂的代数运算问题。如今其版本已提升到Maple13,并已发展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软件。它提供的数学元算工具相当完备,气符号运算能力使我们能一步一步地进行复杂的公式推导。对例4中的推理,我们仅需要将 对应的表达式键入到Maple工作区中;然后,调用Maple函数 计算 的值是否均为0。若是,则定理为真;否则,定理为假。此方法虽然是代数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对计算机推理的认识。同时,通过在课堂上比较逻辑推理和吴法代数推理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加深学生对谓词演算推理方式的理解。

五、结束语

由于谓词演算的推理涉及到大量规则的使用,因此在利用相关规则推理时,需要一定的技巧性。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我们不仅要注重启发创新,引入新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们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多采用可视化强,可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授课,从而便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大部分概念都用实例加以说明;强化基本概念的描述,注重基本理论的证明方法。此外,对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设实验课,使学生们不仅要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背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傅彦.离散数学基础及应用[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8

[2]左孝凌,李为a,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9

[3]魏长华,王光明,魏媛媛.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4]杨路,张景中,侯晓荣. 非线性代数方程组与定理机器证明[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2

[5]吴文俊.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M].科学出版社,1984、

[6]何锋.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命题符号化难点讨论[J].计算机教育,2007,(9):38-40

[7]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0):113-115

[8]刘光洁.谈谈离散数学的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7,(12):62-64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 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方法改革

1.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离散数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在专业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与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专业规范》)中指出:

“离散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内容,可以为计算机系统提供其处理对象的状态及其变换的有效描述。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关的许多领域都要用到离散结构中的概念。”

“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与设计中含有大量离散结构的内容。例如,在形式证明、验证、密码学的研究与学习中要有理解形式证明的能力。图论中的概念被用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等领域。集合论的概念被用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中”。

学习离散数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在将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规范)》指出:“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完善的分析技术被应用于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将来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生需要对离散结构有深入的理解。”

1.2 离散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掌握正确的学科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中,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数学方法是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离散数学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关系和变化过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形式化描述语言,也是进行数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工具。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进一步强化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的训练。

1.3学习离散数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作为创新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工程和应用的人才,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对文献资料顺利阅读和对科学技术知识正确理解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对相关系统加以准确的描述,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对新技术、新知识有着敏感性,具有创造型思维、能够从事创新实验、科技开发或科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离散数学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离散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院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并参照《专业规范》以及2009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对离散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总结如下。

2.1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针对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离散数学教学时数安排为54学时,3学分,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离散数学的知识来进行系统的建模和分析,具体包括:如何清晰、准确地定义一个概念;如何形式化地表述问题。因此,本课程需要包含离散结构的描述理论、方法、应用以及简单的数学推理和证明技术等内容。具体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结构等四个部分。数理逻辑的重点是公式演算与推理证明;集合论的重点是关系理论与映射的描述;图论着重于数形结合的描述以及各种实际应用;代数结构则主要是从系统宏观的代数方法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各种性质与特征。数理逻辑和集合论部分各占16学时,代数系统部分占10学时,图论部分占12学时。

如果这几部分的内容都要详细讲授,时间不够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的设置上应当有所侧重,比如学生对集合论基础的很多内容在中学数学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要简要介绍一下,应将重点放在用集合论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上。对于二元关系这部分,侧重点是加强对与二元关系的几个性质相关问题的论证方法的训练。在数理逻辑上通过将一般命题公式和一阶逻辑公式化成范式,达到强化训练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并通过逻辑推理理论的学习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图论部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过对相关定理及其证明思路的理解来体会图论的一般研究方法。代数系统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群论上,尤其要在代数系统、群、子群、循环群、变换群、正规子群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理解上下功夫,特别要掌握同构和同态的概念及应用,对于其它的代数系统如环、域及布尔代数则可以略讲。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介绍一些知识点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将之与离散数学理论结合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当前大学生非常重视公务员考试,大部分学生甚至从一入大学的校门就在着手准备,殊不知,其中有很多知识就来源于他们平时所学的课程中,其中就包括离散数学的很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离散数学知识相关的公务员考试题型,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

2.2重视基础理论的理解、注重学习的过程

离散数学课程中有很多定义、定理、规则,对学生而言,几乎每一节课堂上均要接受数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这显然是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很容易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因此,新课伊始,就告诉学生,不用记忆,只需要理解,注重学习过程。而且,基于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宁愿少讲授部分内容,也要学生对于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在整体上分析之后,对部分知识删节,不用在课堂上讲授,而是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去完成。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对于问题的完整理解过程,而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也正因如此,尽管常常在一个课时中,可能仅仅完成一个问题的讲授而显得课时紧张,但我认为这是完全值得的。

2.3加强应用,引入建立离散数学模型的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以及相关课程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针对此现状,我们在离散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其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际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学会把某些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以下一段程序语言:

if A then if B then X else Y if B then X else Y

很显然,这段程序有一定的冗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将其进行化简。

(1)首先,根据实际问题,描述出问题情景:

即,引导学生画出上述程序段的流程图:

图1 程序的流程图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临床护理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将理论课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对具体临床情况予以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最终做出判断的能力[1]。此项能力是护士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要求护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发现患者健康问题,给予护理诊断,制定切合实际的护理方案,有效解决患者问题[2]。为此,本文通过对我系2015级的2个护理班予以分组研究,探讨护生护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系2015级的2个护理班予以分组研究,1班为对照组(n=60),2班为观察组(n=60)。对照组护生年龄在17~20岁之间,平均为(18.5±0.5)岁;观察组护生年龄在17~20岁之间,平均为(18.7±0.6)岁。对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原有护理实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即采用演示法、验证法展开教学,①专科护理技能教学采用讲解演示、分组模拟练习、考核展开;②疾病护理教学采用观看、听解DVD展开。观察组按照改进后的护理实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即采用验证法、综合法展开教学,验证法同对照组一致,综合法就是在完成每个疾病护理理论教学后,均为学生选取一份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医学诊断及住院经过[3]。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病例制定一份护理方案,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说明,共同探讨,提出不足与缺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讲评,以此完善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生的专项考核成绩及临床护理能力进行统计比较。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估患者各项临床护理能力,主要包括评估能力、诊断能力、制定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各项总分为100分,达标分数为60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专项考核成绩、各项护理能力达标率的数据输入SPSS21.0版统计学软件中予以分析,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x?检验,如果数据比较P

2.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护生的专项考核成绩

观察组护生专项考核成绩为(89.5±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的(84.4±5.3)分,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5.028,P=0.000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生的各项护理能力达标率

观察组护生各项护理能力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增加病例分析,可有效培养护生的护理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护生的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位护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启发护生的思维,起到帮带作用。同时,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绩,还可以帮助护生提高社交能力,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4]。

除此之外,通过对病例的全面分析与讨论,可以让护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扩展知识面,加深理解与记忆,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财务管理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教学任务。由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或受条件所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当中很少有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我校职业学院担任财务管理教师中只有一名是本专业毕业的),更谈不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因此,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均给教师授课带来难题。一方面,教师自身感觉授课标准难以把握,其难度大大限制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的难易程度也不统一,从而学习效果不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习满意度。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均有大量的计算公式,而且众多的公式中,有很多的公式前后紧密相连,若前面的公式掌握不够牢固,就不能熟练地计算,那么后面的计算内容就无法掌握。典型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在资金的时间价值中复利现值和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和终值、先付年金现值和终值,递延年金现值等内容的计算是证券和项目等投资决策等内容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资金时间价值部分的内容,这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另外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有些内容必须采用数学模型来推算出结果。例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存货模型等。所以没有学生的应用和掌握,众多公式、数学模型的理解和记忆对他(她)们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部分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文科生来说(我院大部分学生是文科生)难度尤其大。除此之外,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认为财会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只要学好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就行了,所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课程上,而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只以考试过关为目标。据已毕业学生的简单跟踪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200多名财会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预测工作的仅仅占2.5%。学生的这些自身原因不仅导致了财务管理课程基础知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司筹资、投资、股利分配及营运资金的管理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其中筹资、投资及营运资金管理部分章节多,内容丰富。老师要讲清楚每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消化、掌握相关知识点,需要较多的课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事实上,现在一般高校的课时安排相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来说是不够的,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下(一般为68课时),老师只能讲授其中部分内容,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老师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只能加快讲授的速度,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缺乏案例教学,影响学习效果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财务相关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管理理论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体会本课程的实用性,误认为用途不大而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之后,不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很多高职因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存在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过多(我院讲授理论知识58课时,占总课时的86%,讲授案例10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4%)、案例针对性不强、覆盖范围小、偏向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案例教学总量不足,没有很好地实施实践性教学,所以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教材更换频繁,影响教学内容的巩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工具,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其内容需要随着财务制度等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用新教材更换老教材、教材品种多等现象,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该门课程固定的公式和预测模式较多,并且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式及具体例题来完成教学内容。如果高职财务管理教材每年更换新教材,任课老师更新课程体系过于频繁,这不仅在备课环节,教学环节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更新工作,还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巩固。

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启发很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高职院校重视现有财务管理教师的培养,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不仅精通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必须精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关知识。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财会类专业现有师资中选择年富力强,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专门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使他们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样在授课时完整的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各知识点的连贯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确保现有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二)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课程是基于企业角度研究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对一般经济理论课和专业课起着衔接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不仅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金融、证券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投资与理财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对财经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后的工作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是整个财经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该课程开设的覆盖面(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仅限于财会类专业开设该门课程)。同时,利用讲座,座谈等方式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学生端正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利用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基础性的财务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

(三)强化情境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当前的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管理学科,也是一种理财学。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的主题意识,不断创设各种情景案例,让学生成为此场景中的“当局者”,身临其境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当中对投资、筹资、资金使用和分配等四块内容进行情景设计,情景可以是对实践的模拟,也可以直接采用真实案例。教师在课堂开设典型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堂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不断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选用适当教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

1.目前《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教学模式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工作方式也从被动执行医嘱转向主动地为护理对象提供全面整体的护理,这就要求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应该发展成为对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与文化和精神进行全面评估,实施身心整体护理的现代护理教育模式[1]。

1.2教学手段有待改革。

《内科护理学》理论性强,知识面涵盖广,实践性要求高,传统单纯的课堂讲授常使学生感到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1.3部分教学内容落后。

我国的护理教育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对护理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需求,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讲授的往往是疾病典型临床表现,或病人的典型症状与体征,而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进步与疾病自身的变异,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1.4内科见习带教缺乏规范。

临床见习是护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从护理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接触病人和临床实践的机会,而且让学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病人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健康教育中,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高等院校因大量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不足、典型病例难找等问题[2],从而在见习时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如在阅读病历时,只埋头于护理记录单,忽视病历中相关疾病知识。

1.5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培养护理学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护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我国目前的护理师资队伍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高等护理教师学历偏低,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结构老化问题较突出,已无法满足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2.《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对策探讨

2.1改革护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改变以往护理教育雷同于医疗教育的模式,利用护理程序讲解疾病护理,逐步形成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教育新模式。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时间,可有效提升护生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

2.2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2.2.1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借助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这些媒体优势,以形成一种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录像等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3]。内科护理学临床表现的直观性强,教师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动作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对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2.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展现出鲜明的影像,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和音乐渲染,让学生置身于课本所述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再经过老师巧妙设问,使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知识[4]。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或是现场模拟等方法生动地展示一份准备好的病例资料,模拟病案中患者向学生提出护理问题要求学生解答,之后针对此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讲授;或者让学生模拟病患并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其他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之后结合学生论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讲评,进一步加深印象。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达到巩固教学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而且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3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应该在《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中引入这一观念。首先,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自主探究;其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争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而且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2.3积极革新教学内容。

在坚持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同时,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医疗护理技术的进步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充实教材的内容,注重案例教学,把当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引入到课程之中去,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

2.4规范临床带教,提升带教水平。

护生的临床见习是旨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传授的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和育人意识,做到教学相长。其次,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讨论教学法进行临床见习带教,临床见习带教时选取恰当的病例,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结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加深对临床内科疾病整体护理的掌握。

2.5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改进教师队伍结构。

要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首先必须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专业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掌握最新临床动态与仪器使用方法,使知识更新速度和临床实践一致;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如高等院校深造,对外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护理学科多元化、国际化;提高科研教学水平,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育与科研共同发展。

3.总结

在医学护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文针对《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现状,提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内科护理学教学手段的改革,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适合临床工作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小耘,骆郁林.展望21世纪的护理教育[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3):103-105.

[2]田樱.浅谈护理高职教育中《内科护理学》教学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