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大力推进新医改的时代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依旧是公立医院进行自我调节与约束的内在机制,也是医院抵御风险的基本屏障。若公立医院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则很难实施医院现代化管理。本文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特点及制度标准出发,探讨提出若干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策略,希望能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摘要: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在新医改的持续深入下,公立医院纷纷转型,积极建立严格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然而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却相对薄弱,面临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内部监督较弱、忽视全面风险评估等困境,急需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完善。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特点及制度标准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点与核心是确保病人安全、严格控制医疗风险;二是各种药品、医用耗材等具备较强的特殊性,公立医院在药品耗材的准入、采购、报关及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相当独特;三是医院收入的特点为现金流量大、类型繁多,支出管理项目的特点为难以核算医疗成本、开支项目多[1]。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应涵盖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活动、管理活动,切忌留下死角;二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事权划分务必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三是重视突出对医疗服务管理过程的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必须有效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为此,公立医院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内部控制有效、高效,从而把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公立医院完善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加强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只有医院的全体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中的作用,才有可能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同层级职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便不同临床科室能及时对同一患者不同的病症进行了解,从而使患者的病因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得到确认,提供的治疗方案也将更加精确;上下层级职工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应得到重视,当上级能与隶属职工及时进行有效的交流时,医院就能及时了解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哪些规定脱离实际等,从而不断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三是落实人力资源建设。对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而言,透明的用人机制显得异常重要。在透明的用人机制的控制下,医院能有效减少招聘黑幕,把真正有实力的职工选,从而占据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提升医院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强化医院内部监督一是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公立医院的审计部门负责对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重点要不定期审查医院的关键环节及财务岗位;出具检查报告,把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缺陷指出来,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时成立联合督查小组,该小组由医院的相关职能科室共同组成,包括审计部门、院务部、医务部、护理部等,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聘请专业人员或一些中介机构合理评价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支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存在的重大缺陷;建立监督体系,其主体是医院全体职工、患者、家属等,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从而更快速、更有效地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二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它应覆盖医院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严格遵循可操作性强、少而精的基本原则,把各个指标之间的结构层次体现出来,不仅要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符,还要为处理评判人员提供方便[2]。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能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内部监督机制,如果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无效,那么管理者很可能会逐渐侵蚀医院的资产。所以医院应公开表彰在内部控制上取得显著成效的机构、职工,并提出处理违反内部控制机构、人员的意见,从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
(三)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一是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公立医院在风险评估中失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目标模糊,所以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是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医院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目标应当明确,并按照时间、空间等维度分解目标,把目标下达到医院的每一个科室,从而逐渐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二是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按照医院发展目标,结合内外部经营环境,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争取在风险发生前做出预备方案;设立由院长直接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促使经营者对医院所处环境的改变能有一个敏锐的察觉,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按照经营项目有效选择医院财务指标,并分别设定警示值,确保预警系统得以形成。内部审计部门还能通过常用风险分析方法来定性、定量分析已经被确认的风险,明确控制医院风险的关键环节,并合理推断风险的影响与后果[3]。三是风险控制模式的建立。公立医院要从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出发,仔细权衡收益与风险,从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应对风险、防范风险,如公立医院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责任基金或保险制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对各种措施是否有效应进行客观的评价,对风险事件的后续进行监控,并及时形成风险事件报告,改进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医院能更好地与风险变化相适应。
三、结语
对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监督和评价而言,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医改的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更应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医院内部监督、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等,从而坚持改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公立医院有序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沈放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环节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62-63.
[2]余廉.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研究进展[J].经济师,2014(10):255-256+258.
关键词:内部控制框架;公立医院;财务风险
1992年,内部控制框架被首次提出,1994年专业人士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进行补充。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医院内部管理人员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供的科学保证过程。公立医院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方案,降低医院财务风险。
一、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要想保证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就需要以下因素的支持:一是控制环境,二是风险评估,三是控制活动,四是信息检测。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内部控制框架,防范医院财务风险。对于公立医院内部的大型医疗设备方面的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实行全方位跟踪管理。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参考指标有以下几个:一是收支结余率,二是资产负债率,三是流动比率。相关部门明确规定,公立医院必须捋顺内部经济业务流程,分析各个业务环节存在的风险性,并合理的选择风险预防对策,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在新形势下,导致公立医院出现财务风险的因素比较多,而且这些因素都是比较难控制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卫生体制的快速改革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成为了医疗市场中相对独立的个体。为了满足公立医院的发展需求,很多公立医院开始信贷融资,导致医院出现了负债经营的状况,公立医院的负债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二)法律和政策因素
如今,国家法律和政策不断完善,医院医疗事故的处理方法由原来的补偿制转变为赔偿制度,而且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患纠纷对于公立医院的经济影响非常大。除此之外,很多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开始报道一些具有倾向性的文章,这导致公立医院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立医院往往是通过收入来抵支出,但是在医疗制度改革后,公立医院的收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的财务核算,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医院会计制度》中还明确指出:“公立医院如果是因为违规治疗或其他管理原因导致保险机构拒付而出现的款项不能收回账目,医院就需要设定为坏账损失。”
(三)医疗技术因素
医疗过程的专业性非常强,医疗过程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在医疗过程中,药物和医疗器械是必不可少的,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药物的质量有可能会提高医疗风险,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是死亡,医院就需要赔偿患者经济损失等等,这必定会增加医院财务风险。
二、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应对能力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已经成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控制环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公立医院的内部职责划分,二是管理层哲学,三是经营模式,四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公立医院控制环境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责任划分不合理。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多是政府部门直接任命的,医院的主要管理权力都掌握在院长手中,其他管理部门的权力比较小,这对于医院的协调与管理是十分不利的。公立医院的责任划分不合理会增加医院的决策风险,如果决策不正确,就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二是缺乏风险意识。医院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除此之外,很多公立医院内部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医院财务风险应对能力较低。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实际上就是医院的财务人员对医院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确认。风险评估包括以下要素:一是目标确定,二是事件识别,三是风险评估,四是风险反应。公立医院要认识到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把风险评估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把风险作为医院经营控制的核心理念。公立医院财务人员需要主动对医院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但是很多财务人员缺乏风险识别意识,也缺乏风险识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院财务风险。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实际上就是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风险活动的执行过程。但是,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过于形式化,并未在医院经营过程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医院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缺乏实质性的支持和保障。
(四)信息与沟通
要想控制医院财务风险,医院就必须及时的获取内外部信息,并确认信息的准确性。但是,很多公立医院信息的透明度非常低,财务报告不会向外部公开,即便是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也无法实现信息透明。职能部门如果相对医院的财务风险控制提出建议难度是比较大的,这不利于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医院财务风险控制也无法落实到实处。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对于医院财务风险控制也是十分不利的。
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改善控制环境
要想降低医院财务风险,就必须改善控制环境,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定期派遣财务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财务人员的实践经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自身的职责。除此之外,医院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推动医院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风险评估
医院财务人员必须认识到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内部需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评估小组,对医院财务风险展开专业性评估,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财务风险控制方案,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水平。
(三)注重控制活动
要想降低医院财务风险,医院就必须注重控制活动,保证控制活动可以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人员要合理的控制医院对外投资的范围,对投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加强各个部门的合作,分析财务控制的关键点,避免医院盲目投资。
(四)实现信息透明增强沟通
在新形势下,医院要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也要多沟通交流,加强合作,特别是医院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互相协作,为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财务信息。医院管理人员要下放权力,给财务人员独立的权力,允许财务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多听取医院工作人员的想法和建议,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建议进行整合,积极采纳。医院还需要不定期的在内部举办座谈会,对医院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决策。
四、结语
要想降低医院财务风险,就必须改善控制环境,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明确自身的职责。公立医院还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注重控制活动,保证控制活动可以严格执行。公立医院还需要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严华英.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132.
关键词:医院 内部控制 体系 路径
随着国家宏观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相继出台,B医院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日益复杂的医疗风险环境,积极深化医疗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尝试建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一、建设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一)医疗风险事件多发将医院推至风口浪尖
随着医疗服务信息透明度不断提高,病人知情权和选择权意识不断加强,再加上医疗服务行业专业性较高,医院与病人的医患关系日益复杂,医疗事件常常见诸报端,大则波及全国,小则对当事医院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医院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防范医疗风险事件,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二)医疗管理内控制度体系较薄弱
医院的内部控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执行的还是2006年卫生部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医院的内部控制管控不单单局限于财务部门,因而在目前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较薄弱的情况下,急需探索出一套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内部管控体系。
二、建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路径
B医院于2013年启动并实施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尝试探索将现有医疗管理体制与风险管控有机结合。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概述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单位管理层、中层及全体员工为达成一定目标,而实施风险评估,进行控制活动,及时有效传递管理信息,进行内控监督,这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要素有五: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二)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操作指引,故B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蓝本,本着“规范管理、防控风险、有效制衡、提高效益”的原则,成立了“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为内部控制体系在医院的全面推进提供组织架构、制度框架的保障体系。
(三)梳理、补充、完善内控相关管理制度
B医院内控建设中注重将现有的医疗管理制度与内控管理体系相衔接,组织各职能科室及经营科室对散落在各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先后对防范医疗风险发生的92个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补充、完善。
(四)优化工作流程
1.梳理工作流程
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诊断工作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有效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医院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18个操作指引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七个章节,分别对管理职能环节中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业务流程七个章节共88个业务流程进行自查诊断。诊断现行业务流程是否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能否起到有效制衡、牵制作用,有无缺陷,能否有效防范风险,是否适应当前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医疗诊疗服务现状,能否高效开展工作,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内容。
2.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建立内控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因此风险的查找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体系的中心环节。各环节的风险因素查找不全,风险识别不清,评估考量不准,就难以符合医院的既定风险管理方针,各项诊疗服务行为就会偏离既定目标。B医院经过查找,对上百个风险点进行识别和评估,最终确定了各业务流程中关注的风险点及控制环节。
3.业务流程的再造
把医院管理制度进行量化、分解,融入业务流程中,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而为实现财政部、国资委对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要求――“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创造条件,改变了以人管人的传统管理模式,用制度管人,防范风险,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主动开展对风险事件的管控和防范。
(五)监督和考核
【关键词】 内部环境;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监督; 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概念
任何企业发展运行的好坏都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密不可分。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结合国外COSO框架以及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针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而言,其含义是指为了保证医院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以及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同时对错误与舞弊进行迅速有效的监督和防范,对内部管理活动的检查等内容进行制约的机制。
(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曾经的财务制度体系由于缺漏过多且不够全面,不再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故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与医院的经营管理相结合的趋势已迫在眉睫。
施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并能确保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医院经营管理的相关政策得以顺利执行,从而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因此,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研究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方法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院内控制度现存的问题
一直以来,大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都不太深刻,医院各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也具有片面性,如此使得内控制度无法全面建立,也使得管理标准不够完整、合理和有效。医院内部会计人员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多,造成了专业水平不高、职业公允性缺失的现象,也容易产生诸多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主要讲述四个较为重要且核心的问题。
(一)制度与工作不“接轨”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与实际工作无法“接轨”。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执行到位,比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不相容岗位分离机制等等,这些都会造成监督和约束能力薄弱,并产生一系列发展的“后遗症”。
(二)各部门执行有冲突
各科室仅重视本部门的专业技术问题,科室人员倾向于对本部门最为有利的而不是对内部控制最为有利的。正如企业中采购部门只顾及采购的物件,而财务部门一味压低成本,降低支出,二者如果仅出于自我的考虑,就会忽略整体的内部控制情况。
(三)制度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医院能够享受各种补贴待遇,例如国家全额补贴、差额补贴、定额补贴,定向补贴等等。由于补贴待遇的优厚,管理者们容易形成一种“安逸”的生存状态,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无法起到足够的重视,更不会过多地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了。
(四)监督不到位
作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评价的监督部门,内部审计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本身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被重视,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也就无法对医院各部门的绩效和会计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监控,内部审计如同“虚设”。
三、探究加强医院内控的途径
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分为五大要素,医院内部控制的要素同样也能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笔者具体从这五大要素的重要性及用途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探析五大要素
1.内部环境方面
能否建立一个健全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是医院的相关财务政策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而言,内部环境是基础,其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等方面。下面将从内部环境方面提出一些加强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首先,医院的管理层人员应该对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予以高度重视,如此才能建立适合医院内控制度需要的职能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程序,实现进一步加强行政主管部门和内控机构监管的目标。
其次,充分发挥医院各科室的职能。例如,内部审计监控职能的有效发挥,就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这主要还需要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等部门共同分工制衡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
最后,财会人员应当有较扎实的专业素质,这指的是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其他知识,同时要能够承担起内部控制执行和监督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自身修为的提高,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医院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学习培训等工作。
2.风险评估方面
风险评估指的是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对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它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医院首先要有能力鉴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一些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有效分析,对于另外一些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之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即剩余风险)也要进行重点分析,分析的内容就是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再判断医院对风险的承受度,将风险与收益左右权衡一番,最后制定出一个最佳的风险应对策略。
例如在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医院施行风险分担策略,可以将分担医院风险策略的方法分为增设医疗风险基金,建立医疗行业互助协会,完善医疗保险市场等;还可以尽量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方面进行适度培训;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医院对药品、材料物资等的采购控制等等。
3.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它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常见的内控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等等。
对于医院而言,遵循一些常规的控制活动之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上文多处提及,医院领导层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这体现在实际操作方面,就是医院各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能够严格、积极地推动这些控制活动有效执行。(2)加强医院内部财会人员对《会计法》等法规的深刻认识,尽可能使医院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等能够实现全面规范化、标准化,最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3)医院领导层人员要不断更新固有的陈旧观念,接受新且有效的财务管理理念,例如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行为和理念。
4.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与沟通是医院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信息沟通的失效是使得内控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信息失真,沟通受阻,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实施也一定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医院应当建立科学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由于信息系统与沟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领导层对经营活动内容作出决策的正误,以及财务报表编制的可靠与否,因而医院更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可以从内部报告流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保证医院内部信息传递通畅、及时,且不泄漏机密。
5.内部监督方面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执行到位,关系着内部审计职能能否发挥其效用,也就是内部监督方面是否落实。只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并加以落实,医院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才能进行有效的补救,最后做到有章可循,很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且需要医院各个层面的人员共同实施。内部控制五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需要全面加强才可以实现其有效性。也只有不断地通过内外互相监督和控制,医院才能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其他建议和对策
根据前文所述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分析,我们看到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在此,除了以上一些对策之外,笔者还简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能更快地加强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1.全员加强内控意识
医院应当从上至下,全部成员都重视和支持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全员加强树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观念,共同学习内部控制制度,使之能够很好地落实。其中,财会人员更是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2.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激励机制都必不可少。对于医院同样有效,有了好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的作用更加有效,还能促使其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具体运作方法:医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地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或者有利之处、是否出现执行不完全或者无法执行的情况,以及出现了怎样的后果等等,这些都对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极为关键。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医院整体实力得到迅速提升,首先要足够重视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医院不仅能够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还能处于不败之地。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使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其经济管理活动等方面也能有全新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宋德亮,王咏梅.内部控制与账簿审核[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
[2]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丁慧.医院内部控制初探[J].科技信息,2012(11).
[4] 王文光.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9).
关键字:医院 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院不仅对其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也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010年2月23日,我国卫生部、发改委与财政部等联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要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在此背景下,探究医院内部审计问题,科学规避其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和方法在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一、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综合国内外文献和医院的行业特殊性,本文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指内审人员以医院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依据风险确定审计的范围与重点,并对医院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来科学规避和减少医院的管理风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以及医院新业务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医院的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也相应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和任务。
(一)极大的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通常来说,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科学有效的保障,是内部审计开展具体工作的前提,也是影响内部审计结果质量的关键要素。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来确定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实现审计计划与管理当局授权的协调合作,使内部审计部门与医院其他科室和部门相互制衡,这样会使医院的内部审计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从而提高了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极大的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根据活动风险的大小来明确审计计划的部署。而审计方案一般都重点关注较高的风险领域,而对低的风险领域重视较少。因此,集中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用于较高的风险领域,将更加有效地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与之同时,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环境中一反传统模式,而是更为关注医院当下和未来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提出控制风险建议和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特点发现,由于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的内部审计方案与人为授权良好地结合,这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内部审计项目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具体表现是通过对年度计划的风险排序,由医院决策层一次性科学合理地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年度任务,这大大减轻了领导审批的工作量,提高了决策的速度。此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也结合了医院经营的内外环境风险,所以基于全面的视角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可以促进医院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二、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
(一)经济环境引发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被弱化
通常来说,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必须遵循的准则之一,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如果不能较好地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就会大受影响。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具体指医院为了经济发展、差错防弊而开展的一项独立的审计活动。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医院的内设机构,仅仅是一个职能科室,需要在医院管理层和决策层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很难不受医院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其独立性被大大地弱化,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二)领导层认识不够导致内部审计风险
我国卫生部51号部长令(2006年)明确规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在此背景下,很多医院基于规定的压力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但是往往形同虚设,不尽合理。他们认为内部审计的经常性监督会增加经济成本和人员成本,而且会大大束缚医院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行,内审机构对其经营管理风险的评估和监控难度相应增大,这些都必然导致内控控制体系不健全,形成了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并且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
伴随会计信息的日益增加和范围的逐渐扩大,以及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共存,医院的内部审计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内审质量;通常医院采用的是抽样审计方法,但是以“个别”推断“整体”的弊端是可能与医院的现实情况存在误差,从而导致审计的结论也存在偏差;成本效益原则为出发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使内审结论出现偏差引起内审风险;目前主要的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由于过分依赖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其自身就存在风险隐患。
三、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多种措施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本文建议在医院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由监事会成员组成。其职能是负责拟定内部审计的章程、工作经费,确定内部审计短期工作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这样设置内部审计的原因: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使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因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程度与医院的领导层的高低直接相关。所以作为医院领导层的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能够保障其独立性;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由于医院多个领导意见不一发生的缺点,节省内部审计的成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医院最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直接领导,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委员会与医院最高领导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去掉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这样就提高了内审工作的效率。
(二)强化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要实现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功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需要强化医院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医院也需要加大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尽快解决人员素质提升制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顺利推广的瓶颈问题。此外,医院领导层还要加大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试点工作,并出台一系列适合医院自身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运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和制度保证。
(三)全面强化内部控制系统来降低审计风险
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需要统一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需要在内部控制相关职责明确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如果医院规模具备条件,最好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步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首先明确医院各个职能科室和业务科室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具体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资源共享机制,并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纳入年终的业绩考核;排查风险:要求识别和分析风险点、风险种类及其表现形式,并通过查找风险点,来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堵塞漏洞,及时防范和控制风险;科学选用和改进内部审计方法: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核心确定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的审计,并适当增加审计地证据数量;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样本量。此外,医院还需要科学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作业平台,达到通过审计方法创新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多医院的内部审计长期受行政治理模式的影响,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审计存在独立性不强、领导层认识不够等。医院内部审计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多方资源的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本文提出要实施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需要实现对医院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全面防范与控制,进而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瑞实,边永香.医院审计工作风险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浅析[J].中国科技财富.2009(22)
[2]余文城.加强医院审计工作的途径及风险的防范[J].科技创业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