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课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重拾了思政课教师自信,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
如此规模庞大的培训,让我切身感受到新形势下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对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倾注的财力和心血,重拾了作为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荣耀和自信,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同时也激发了我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动力,立志向一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目标不断迈进。
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2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学,使我从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技能竞赛、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新的洗礼,提升了认识,厘清了思路,也明确了自己需要努力提升的目标。2场实地研修,扩充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学校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确定了我学成回去后要带领团队努力的方向。2场与专家面对面的实操演练,让我破解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迷雾,明白了如何灵活、贴切地运用案例教学,也让我了解了微电影、教案设计、慕课建设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切实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搭建了友谊桥梁,促进了兄弟院校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06-02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担子更重、更神圣。、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思政课效果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预期效果远没有达到。如何使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铸造。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充分运用实践教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配合理论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1]。其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但其又不是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理论课程的扩展,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再次,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主导,这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其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距预期还有差距,现状差强人意,找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症解决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缺失”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2]。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而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思想课实践教学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话语权的掌控者,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被遮蔽。许多高校确实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多形式大过内容,比如暑期“三下乡”等,这些实践活动大都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教育不仅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在场”的活动[3]。
(二)教师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对理论教学得心应手,但实践教学意识不强,且经验和能力较缺乏,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很难实现,是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弱效的重要原因。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现在高校中的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有参加过实践的不在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大都是由校门到校门出身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本身就是纯受教育者,没有思政工作的切身经历,或者是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过那些形式大过内容的效果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比较匮乏,也致使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如果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实践教学系统规划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一门课,而是几门课合起来的总称,是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设计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性的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有问题随之而来,不同思政课程老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安排,每门思政课教师由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来自行组织实践教学。因此一直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的层面,导致不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单一化,甚至重复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内容,应该从整体上规划不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欠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长期的、系统的教学任务,高校要把其作为长远教育规划进行设计,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保障机制。需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事实上目前多数高等院校这方面的保障机制欠缺,主要存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经费支持等保障机制的欠缺,进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低效果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每年的计划都是应时而定,形不成规范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但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形同虚设。制度设计的缺失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平时处于“放羊”状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这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然而许多高校经费短缺现象普遍、保障机制缺失,这都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如何使实践教学回到思政课教育的本真状态?唯有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切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终极目标必然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定要综合多种形式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现实生活是人的主体性生成之地,当然它也是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养成之地,实践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依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实践学习,为社会服务。人的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现实实践中产生和提升的。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5]学生自主性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和生活相连,切实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获得巨大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素质与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予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者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必备的的理论素养,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把控能力。高等学校十分有必要有计划地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其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有机会探索出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才能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顺利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所有资源。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说过:“我们要考虑实际可用的实践教学资源问题。全国每个大学生要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资源如何保证充足?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潜在和隐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6]因此,高校要对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使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合力的现象成为历史,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系统评价等方面的零散化合为有机整体。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不会自己产生,这就需要高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学生等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挖掘思政理论课内在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长效运行和保障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高效化,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合作是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有了组织保障还要有制度保障,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的做好事。”一些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文件的制定是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最后还要配备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按照学生人数确定投入经费的比例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诠释出其自身的魅力,实收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2):70.
[2] 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3] 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6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0引言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资源,它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得以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探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这种方式,也是不断促进学生们德才增长,有效缩短他们职业岗位的适应期以及不断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需要。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们也都普遍地存在重专业而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再加上思政课程本身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所以也就使得那些自我意识以及职业体验的欲望比较强烈的学生们更加地开始疏远思政课教学中过于空洞化的说教形式。所以,我们要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当中做到真正地去关怀学生,为学生们服务,同时还必须要关注学生们的所学专业,特别是学生们未来职业岗位当中所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在他们的现实需求以及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使其教学能够与企业进行接轨,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当中进行自我体悟以及相互启发。这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们胜任其工作的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们日后能够快速且顺利地度过他们的职业生涯初期当中对于岗位的适应期,为他们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及方式(以护校为例)
1.1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应该走进医院
为了能够让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的贴近于专业化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必须要采取个人或者是团队的方式去走进医院,从而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当中的职业导向性提供储备。首先,教师们要进行医院的访问,这一方面是为了访问领导层,从中了解医院的动态、经营的理念以及医院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访问医院的基层员工,从中去了解具体的岗位所需要掌握的一系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从而不断积累行业以及医院当中的现实案例与素材。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还要参加医院的组织培训,明确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还有其对余人才素质方面的需求。最后,思政课教师们还要亲临企业的一线,去观摩那些技术难度或者熟练度比较高的手术工作岗位的操作过程,在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简易且初级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情景现场的体验,从中感受诸如挂号处以及药房等这些重复且单一化的操作,通过这些实践考察的举措,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能够从企业当中获取到大量丰富且生动详实的思政课教学素材,可以在思政课堂的教学当中适时地将这些素材和思政的理论与教育进行融会贯通,这有利于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增添思政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以及实效性。
1.2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们走进医院
我们要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一些特定的和专业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的教师们带领学生们去医院当中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升华他们的职业情感。比如,思政教师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医院的一些器材室、检查室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以及爱岗敬业的品质、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另外,思政教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制定问卷调查,让他们以小组作为单位来对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展开不同主题的鲜明访谈以及调查,同时指导学生们运用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对问卷调查展开小组的合作与分析,再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得出结论,最后还要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的交流与研讨。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增长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以及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水平,从而大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一、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人们在人类探索真理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讨论,同样,讨论在科教文卫事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记载中都有国内外教育学者对于讨论的学习方法加以赞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曾说过“科学扎根于讨论”,讨论在中国摸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也作出不小的贡献。所以结合历史经验,将讨论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方面是重要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其综合观点来提高其独立性,还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下激发其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张自己的知识网,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对历史学者思考学习情景感同身受,再进行问题讨论时,精力肯定高度集中才能明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观点的碰撞过程中,又会激发其想象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句话说得好“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
并且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针对学生情感或价值观提出问题要求其讨论时,学生都会对首先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判,然后将自己认为对的方面展现给大家,对于有思想偏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强硬进行改正的情况下,讨论式教学在这时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展开讨论,学生可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改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感情。
二、大学思政课中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一)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教师中,虽然大多数的大学教师都有过专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很少,也就是说专业的培训并没有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并且,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师资队伍,更是缺乏长效机制。
(二)很多大学思政课教师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教学内容,侧重点在对知识的讲解上,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使思政课程成了应试教育。
三、大学思政课中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水平。思想政治课程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重点还是在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思政课讨论式教学方法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虽然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开展的,但更离不开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和掌握学生的需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还应具有宽阔的知识面,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思政课教学。以自己深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二)创新教学内容。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中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有了调整和添加,对教学内容,不再进行死板的规定和限制。教材也不再作为唯一的教课书,而是作为参考书,所以在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局限在书本知识上。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实事和从而引发的理论知识。将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政治和案例搬到课堂中来,再加上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时又学习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
(三)正确引导学生适应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讨论式教学的主题后,为达到预期效果,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是讨论式教学的主体,而老师知识引导者,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大大提高参与度,讨论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提前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主体和基本含义,以便学生更好地查阅、搜集资料。
在课堂讨论中,在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兴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讨论,选择出一人为讨论掌握好方向和节奏,教师也可以时不时地进行引导,强调主题。其他小组成员可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提出问题,由小组内同学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对于主动性较差的同学还应加以耐心引导,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在讨论结束后,课堂结束前,老师和学生都应当进行总结。老师来总结课程的主旨和目的,并且对学生们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学生要谈谈通过这次讨论后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全新认识和收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学生应该在课下完成对讨论式教学整个过程的自我感知,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自己的想法,还有对以后讨论式教学的期许。老师也应在课堂结束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在讨论式教学教研小组中进行探讨。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61-03
一、以志愿服务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志愿服务有助于突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传统形式。首先,志愿服务实现了大学生从课堂受教育对象的“被动角色”到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主角色”的转;其次,志愿服务内涵的“自愿”前提,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无奈学习”到志愿服务的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自愿参与”的转变;再次,自愿服务能够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地域限制,走入社会、了解民情、体贴民心、感受生活,实现学生在平台上的“有效”到“无限”的突破。把志愿服务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其注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创新思政课僵硬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现。志愿服务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明白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引起学生的参与愿望,实现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完成社会角色转变,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协调发展。大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志愿服务不是单纯的付出、简单的做好事。志愿服务除了在不计报酬的活动中奉献爱心、传递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深入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在在丰富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了解陌生、适应复杂、解读人性、观察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增长才干,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全面发展。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完成了从象牙塔到现实社会的过渡,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单纯学生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了解”社会人的角色转型。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感受生活的志愿服务中,学会责任、义务、正义和公平等公民意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感化下,有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身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形成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
志愿服务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弘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活动宗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社会困难成员的幸福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劳动保障机制的健全。通过志愿服务,青年大学生给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长效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宗旨。志愿服务者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才智,本着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给社会困难人群带去帮助,带来问候和温暖,在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身品德提高的同时,为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志愿服务者本身和社会在认识上的忽视、志愿服务着素质不高、管理混乱、经费不足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
志愿服务认识严重不足。从志愿服务者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严重不足。首先,志愿服务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以及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刻准确的理解。很多志愿服务者并不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者应该掌握的品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的人只是把志愿服务当做免费的劳动力,忽视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带来的对志愿服务团队的随意管理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轻视,导致了志愿服务团队的混乱管理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边缘化。相应的,志愿服务的相应激励和鼓励就得不到保障,就无法保证志愿服务者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者的活动热情,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
志愿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者在准入机制上的缺陷,导致志愿服务者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者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培训,就可以进入志愿服务队伍。凭借一腔热血和激情来做事的志愿服务者,缺乏应有的工作技巧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缺乏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科学的长效规划,没有扎实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良性的精神支撑,使得志愿服务失去了长效发展的动力,志愿服务者本身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长期以往,志愿服务者本身失去了兴趣,志愿服务团队失去了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失去了质量,随之也就失去了社会影响力。
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处于免费劳动力的认识水平下,低水平支持和单一来源的活动经费不足以支撑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欠缺和设施不足,已经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在活动权益和义务的界定上处于模糊状况,目前尚缺乏对参与志愿服务的高职学生在人身、医疗等方面的有效保护,一旦志愿服务者在活动中出现意外状况,在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下难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支持,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构筑志愿服务“五大体系”。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在全面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课题基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视角,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五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1.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来。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讲授相关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安排相应的内容宣传各种志愿活动和典型榜样,不仅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大学必修课的课题理论知识的引导作用,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深入理解,对志愿服务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具体落实中可以把志愿服务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有机结合,把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作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课题讲授之中。比如,在绪论中,关于“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可以“志愿者协会”、“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社”等相关的志愿活动社团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了解学生社团开始,了解志愿服务。在第一章中,关于“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社会理想,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在第三章关于“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可以用典型案例,详细介绍学生身边的案例,把本校或者附近的优秀志愿者事迹介绍给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的案例感动学生,让学生从具体的身边的活生生的典型榜样中,学习志愿服务的精神,汲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领悟如何从平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发挥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第四章关于“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如“一个人的力量?”、“身边的好事”和“付出和收获”等问题的讨论,通过生活经历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切实认识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体系
志愿服务要求参与者具有奉献社会的精神、志愿服务的素质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大学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过硬的志愿服务者。
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在高职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入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者的综合素质,把志愿服务培训作为一项必须的内容,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水平。要把志愿服务的培训贯彻整个志愿服务的过程,包括岗前培训、活动过程中的跟踪指导和志愿服务后续培训,在整个志愿服务的环节贯彻相应的专业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创立志愿服务培训班、培训基地或者开设相应的志愿服务课程,邀请相应的专业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不仅包括志愿者的内在素质培训,也包括志愿服务的相应专业技能培训。首先,从志愿服务精神来看,需要通过培训让志愿服务者明白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无私奉献精神和个人生活责任意识,使志愿服务者拥有真正合格素质、过硬技能和出色方法。其次,从志愿服务对象来看,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志愿服务者掌握观察、服务和动手的综合素质。再次,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来说,需要培训其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品格和真实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针对大学生长“专业知识短社会经验”的特点,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意识、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3.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平台体系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要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更要具体明确“怎样服务”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要考虑如何创新服务的形式和开拓服务的平台,展开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平时要立足周边的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社团服务活动、党团服务活动;在假期开展寒暑期社会志愿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手段,以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动,搭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新平台。
4.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
随意散乱的管理、没有保障的权益和资金的不足已经眼中阻碍了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从落实资金、提供权益保障和完善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资金短缺和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了限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主要障碍之一。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队高职教育教学长效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大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改变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实现志愿服务资金从学校到政府、再到社会的立体式全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志愿服务权益得不到保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受到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危险的时候,没有确切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宗旨和无私奉献精神,不能成为社会利益的牺牲者。应该全面发动学校、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全方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驾护航,保障志愿服务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切实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合法权益,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宗旨、无私奉献精神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播的窗口,成为社会困难人群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劳动保障事业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管理的无序状态也严重阻碍了其后续发展的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首先,在高职院系志愿服务团体的成立之初就严格把关,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确保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团队蓬勃发展。其次,在志愿服务成员的发展上,应该严把准入关。在成员发展的第一环节上就应该写成择优录取、竞争团结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能更好地督促大学生志愿者从严要求自己。而且,要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援,并且形成志愿活动及时归档的机制,为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奖惩、评价的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数据和依据。
5.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从志愿服务者的准入到培训选拔,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到经验总结和交流,从志愿服务活动成果才展示到先进事迹的宣传,从典型榜样的树立到优秀团队的表彰,都要贯彻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成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助推器。我们可以从个人、团队、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采用物质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方式,促使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可以是来自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来自整个团队的认可,也可以是来自学校层面的鼓励如评奖评优等,都能非常有效地激发被鼓励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之成为大学生更持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之一。而最直观和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典型示范的方式,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因此要及时发现和用心培育典型,宣传和推广来自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典型榜样,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来激励广大学生群体,在心灵的震撼于共鸣中完成榜样力量到行东的转化,激励更多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陆丹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J].成功教育,2012(06).
[2]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4).
[3]陈玲俐.从会展志愿服务谈思政教育的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9).
[4]谢贵兰.高校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2013(01).
[5]陈英.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6]李琴.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思政教育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5(09).
[7]王倩.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03).
[8]李丽忠.以服务群众为载体发挥党建育人功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