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范文第1篇

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安全评估;智慧城市;大数据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spect of constructing and improving a public safety assessment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The level of traditional safe city construction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traditional city public saf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entity, modeling and computable relay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big-data technologies. In this way, city safety system, which is sensible and automatically measured, is constructed.

city public safety; public safety assessment; smart city; big data

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从理论层面落实到中国很多城市的实际建设层面。中兴通讯作了不少实践,并有一些自己的提炼思考。在智慧城市中,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作为基础性需求,不容忽视。为有效预防、减少和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规范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评估体系,为具体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1 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理念论述众多:从城市管理者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新策略,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需要,是一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城市全面数字化后可视、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模式,可以推动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从信息化专家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城市的信息化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后的必然结果。从市民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生活品质、民生服务、居住环境等得到极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智能、便捷与舒适成为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

智慧城市是借助信息技术,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基于此,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具有信息(Information)、智能(Intelligence)、创新(Innovation)、市民与城市互动(Interaction)的“4I”特征。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组织形态,作为众多个人构成的集体活动实体,实际上在城市整体需求上也体现出了与个人需求相对应的层次需求模型。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此,安全需求不论对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仅次于“活着”或者“存在”的基础性需求。

一个城市的安全需求是众多个人安全需求的集合,是一种公共安全的需求。城市安全关系到城市中的每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是一个基本模块。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安全建设与评估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15]。

2 智慧化的安全城市系统

构建

在智慧化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物联网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采集、汇集的基础架构,大数据分析则是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的基本技术支撑,而云计算架构则为高强度的、成本可接受的柔性计算能力获取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是使整体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成为可能的关键。

2.1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现状

近些年,城市公共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落地到平安城市建设方面。构建平安城市业已成为政府建设共识。但当前平安城市的建设尚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1)信息系统缺乏整合

相关信息主要为公安等具体部门服务,缺乏从城市层面的共享与整合,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了大量“烟囱式”的监控系统,缺乏标准互不相通;部门间的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基本上各方各自建设,各自享受自己的建设成果;各城市的电子防控系统多呈现分而治之状态,一个平安城市系统中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安防平台,且大多数之间没有实现互联。

(2)信息系统与城市中其他系统联动较少

缺乏业务的有机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自成一体,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警务指挥、城市管理等业务的高效整合,视频监控信息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及其他公安信息没有进行关联。

(3)各城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配套的运作管理机制、服务模式、政策措施,要进行妥善的分析和梳理。建设与管理并重才是实现智慧城市最终目标的重要保障。信息化部署完成了,它只是个系统,是工具。此后,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人员和市民一起使用这套系统,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价值,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2.2 智慧理念下城市公共安全实践

当前,依托智慧城市理念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技术角度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可有如下升级方向:

(1)大联网平台建设

随着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于2012年6月1日正式生效,大联网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几年平安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平台,必须开放系统能力,能够与主流监控厂商前端设备进行信息对接及互操作,可进行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业务组合和调用,实现不同平台信息的往来交互。

(2)信息全网可调用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大联网平台建设的逐步深化,使得区域内经过授权的监控平台的操作台,均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自由调动信息。同时,以上的互联和共享将完全在权限可控的状态下进行,以最大限度保证海量数据的有序使用。

(3)业务流程实战整合

发展应用型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专业化系统。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核心在于系统与警务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样视频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数据”。和警方已经建设或者正在建设众多数字化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关联,使得平台系统更加贴近公安部门的实际业务应用,做到“三实”,即实际、实战、实效,从而贴近公安实战,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高清设备的大量使用

公安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的阶段。更高的清晰度成为提升视频监控质量的首要诉求。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编码器等被平安城市建设大量引入,同时移动高清摄像机也被各方案补充引入。

(5)视频智能分析深度应用

海量的视频文件、日志信息的挖掘、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治安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通过对视频内容进行视频诊断、视频浓缩、视频检索、视频压缩等先进视频处理技术等,使视频资源从粗放无序的数据真正转化为精细可用的信息,并最终实现高效应用。

(6)云计算的大量使用

高清视频的广泛使用及城市级视频网络的完善将会产生大量视频数据,只有云计算的强大架构扩展能力,高可用性将使海量视频数据的有效处理成为可能。这对于对城市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理解,中兴通讯提出了自己的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 安全城市的评估和实践

从实践中看,无论在之前的平安城市建设还是最新智慧城市架构下的智慧公安系统建设,不少地方都已经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类相关系统,在不少城市也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但在这些系统建设中,是否有从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角度出发,更严谨地在事前基于评估数据更合理规划整体方案,在系统建成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评估城市安全水平的提升或变化,从而适度调整相关系统侧重或在后续建设中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进行安全系统规划和实施,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际情况中这方面通常被忽略。很多系统的规划设计,往往是侧重在“设计”系统本身,说明系统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而对系统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缺乏量化。相当于说,事先缺乏定量评估问题,事后缺乏定量评估成效。很多系统上马了,只能笼统地说“有了提升”,最多总体而言某个指标提升或下降了之类。而这些和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应达到的“以评估指导规划,以评估调整布设,以评估安排升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1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影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进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和城市实际安全状况和城市特性的不同点相符合。对不同的城市而言,应该选择适合本城市特性和发展水平的风险评估方法。这样的评估过程与正在进行的平安城市或智慧城市安全建设是一个并行关系,相互吸收经验,相互促进。

根据对各要素的指标量化及计算方法的不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或这些分析方法的组合。

3.1.1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分析中也同样如此。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可用如“低、中、高”这样定性表达程度的表示方式。

但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实际定性分析过程中,有时仅仅使用“低、中、高”这样的程度表达并不能显著分辨不同风险值间的差别,因此,在实践中,有时会考虑给这些主观判断的值设定一个数据化的结果,比如,设“高”为“3”,“中”为“2”,“低”为“1”。该“3”、“2”、“1”,并非一个客观的实验值,相反只是一个相对值。对本意仅用来确定等级的对应等级数据进行过度解读,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定性分析常用于:在开始细致风险分析前的最初风险鉴别,以找出可能需要更细致分析的风险;或者相关风险可能不值得花更多资源去进行更充分分析;或者实际具备的数据不足以进行更细致定量分析的场合。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是基础性的分析方法。即使在可采用更进一步评估方法的场合,定性分析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3.1.2 城市公共安全的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提升,同时也是对花费更大的完全定量分析的妥协。在半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的某些定性分析数据可能已是确定数字,但每个子项所确定的数字并不一定与具有非常精确的对应关系。

在应用半定量分析时需要小心,因为半定量分析可能不能正确地区分各种不同风险,尤其是当分析结果或可能性处于极端状态的时候。因此,在实际分析时可将“可能性”分解成两个要素“暴露频率”和“概率”。所谓暴露频率是风险来源存在的程度,而概率是当相应风险源存在时产生后果的可能性。在上述两者间关系不是完全独立时需要审慎对待分析结果,因为相互干涉后的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偏差。这是半定量分析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3.1.3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分析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风险分析主要关注两个基本数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对应可能损失的资产。这两者相乘的结果称为年度预期损失(ALE)或年度成本估算(EAC)。理论上可依据ALE计算威胁事件的风险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决策。

ALE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评估城市单项资产的价值V;然后根据客观数据计算威胁的频率P;最后计算威胁影响系数μ:

ALE=V×P×μ

显然的,城市公共安全整体ALE值应该是各单项ALE的总和。

但上述方法存在数据可靠性问题。定量分析依赖准确数据,而准确数据整体上依赖于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对于某些安全威胁,人们确认已可掌握相应数据信息,但对于另一些威胁来说,可能还无法掌握实际数据。这是定量分析当前的局限性。

在定量分析实际应用中,对于这样定量化的困难,可尝试使用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概率用于有人们已经掌握客观数据的情形;主观概率则针对尚无法掌握直接根据数据的情况,此时将利用包括经验数据、主观判断等进行替代。举例来说,在社会稳定度评估中,对于攻击行为的威胁可考虑如动机、手段和机会等要素。

总体而言,完全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从城市公共安全精细化、智能化及未来发展来说,定量分析毕竟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希望采用的方法。

3.2 “全生命周期”公共安全评估实践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在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价值这方面应具备“全生命周期性”。所谓“全生命周期性”,是指应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部署、使用运维、系统升级4个阶段全面引入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方法,通过评估数据的变化指导上述4个过程形成闭环,不断提升整体城市安全系统的水平及有效性。

具体来说,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基于现有信息系统形成的各类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待建系统所要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现状进行评估,形成各类辅助决策分析结果,指导规划设计体现出应有的重点问题的侧重性、区域的差异性等。

针对平安城市的高清智能卡口布设问题:

(1)规划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和定量分析

利用比如历史报警数据、案事件区域数据、车流量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计算出整体区域风险度分布图。将该数据所体现的区域差异性和整体卡口布设其他因素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实际卡口布设位置、区域密度方案。

(2)在实施部署阶段多次联调测试及系统试运行

获取相关测试数据,进而评估系统整体有效性,发现系统不足,及时调整、改进系统本身及相关部署。

(3)运维阶段进行长效的公共安全评估

系统将在这个阶段持续给出城市公共安全状况评估,这不仅是给决策者对城市整体安全管理所用,也是给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甚至于系统自身进行系统参数调整的必要依据。如果说决策人根据相关评估进行决策和调整是传统安全系统应做到的,那么系统自身根据自身产生的安全评估在事先系统设计模式下进行相关参数调整才是真正“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智慧体现。

毫无疑问,如果安全评估体系长效机制建立起来的话,系统升级参考相关评估进行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系统的自我调节总是有效有限的,社会状况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升则是永远的,所以,在反应现实公共安全状况的评估持续给出情况下,规划新的系统升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系统升级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了“规划设计”阶段,在持续评估的机制下,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将形成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不断螺旋式提升的正向轨道。辅助这个全生命周期循环的形成,也正是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最大价值所在。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影响深远,而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基础性需求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智慧城市的规划阶段就将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体系纳入其中。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定量评估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而降低评估的成本。这正是我们在后续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落实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GB/T 20000.4-2003.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S]. 2003.

[2] ISO Guide 73:2009. Risk management - Vocabulary [S]. ISO, 2009.

[3] ISO 31000:2009.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S]. ISO, 2009.

[4] AS/NZS 4360:2004. Risk management [S]. AS/NZS, 2004.

[5] 刘茂, 王振. 城市公共安全学――原理与分析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 张继权. 城市公共安全学――应急与疏散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 深圳市政府. 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 [R]. 深圳市政府, 2013.

[8] 宋明哲. 现代风险管理 [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9] 刘波等. 灾害管理学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10] 薛澜等. 危机管理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公安部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调研小组. 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专题研究报告 [R]. 公安部, 2003.

[12] 马鑫, 黄全义, 疏学明. 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19(3):12-16.

[13] 田依林.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型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7(2):2-5.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范文第2篇

为加强对本市电梯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电梯检验行为,简化电梯报装手续,经研究决定,调整本市电梯的安全性能检验范围。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从1999年10月1日起,除新安装电梯外,本市所有大修、改造的电梯不再由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市特检中心)检验,改为由原建档属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监察机构监察、检验机构检验,验收合格后核发《北京市电梯安全检验合格证》。其余工作范围仍按《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安全性能检验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京劳特发〔1995〕378号)执行,暂不做调整。请各单位遵照执行,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特种设备监察机构监督执行。

二、为减轻电梯安装企业的负担,简化电梯安装开工审批手续,从1990年10月1日起,凡取得安全认可证书的安装企业,在施工前应填写《北京市电梯安装开工申报表》(格式附后),以传真、信函或送达的方式报市特检中心即可。市特检中心按月汇总,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装情况报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特种设备监察处备案。

这一改革措施将给企业带来便利。同时,希望各企业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对于施工前未按规定报装的企业,一经查出将不予年度注册;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安全认可证书。《北京市电梯安装开工申报表》由我局统一印制。

外地进京(含国外)电梯安装企业开工申报手续,仍按《北京市电梯安装修理开工审批办法》(京劳特发〔1996〕199号)执行。

市特检中心地址:朝阳区惠新东街3号邮编:100029联系电话:64914476传真:64914476联系人:张耀光附件:

                       北京市电梯安装开工申报表

--------------------------------

|  产权单位  |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  安装地址  |                                              |

|------|-----------------------|

|  电梯型号  |                                              |

|------|-----------------------|

|            |                                              |

|  安装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

|            |                                              |

|------------------------------|

|  安全认可证号:  |                                        |

|---------|--------------------|

|  预计开工时间:  |                      年    月    日    |

|---------|--------------------|

|  预计竣工时间:  |                      年    月    日    |

|------------------------------|

|                                                            |

|安装工程负责人:                安全负责人:                |

|                                                            |

|------------------------------|

|        甲  方:(盖章)        |      乙  方:(盖章)    |

|                                |                          |

|                                |                          |

|                                |                          |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只能服从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资源支持,从而保证实践的最佳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学习是学生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有把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源性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保证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相结合的原则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只有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体现大学的责任感,从而保证实践效果的持续性。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只有将社会实践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高校科学的育人观念。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举措

(一)激发动力的宣传发动机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宣传发动,才能营造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格局。(1)组织专题推介活动。学校团委于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会”,将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内容框架、选题原则和组队标准等情况向全校学生公布,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实践方向。各个院系分团委分别在本院系召开“年度社会实践工作推介会”,通过往年工作回顾,个别发言,领导鼓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2)制作发放服务手册。在认真总结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制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并保持每年更新,让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流程非常熟悉;(3)充分运用网络媒介。每年专题推介活动以后,校学生会实践部会建立QQ群和微博等社会实践沟通平台,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在校团委网站建立的社会实践专栏,及时各种信息,跟踪各项工作进度;(4)全程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团委办公室专门设立了社会实践工作咨询点,随时向同学们提供关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咨询服务。各院系学生会社会实践部也相应负责该项工作;(5)建立随队记者制度。校团委和新闻与传播学系联合组建了大学生暑期社会社会实践随队记者团。实践团队和记者实行互选制度,学生记者保持对实践团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体现导向的项目申报机制根据上述四项构建长效机制的原则,我们明确了社会实践工作的导向。(1)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为了提升社会实践工作层次,更好地动员院系资源,学校团委对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优先支持原则;(2)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为了保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学校团委对建有社会实践基地的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原则。如经济学系星火学社已经联系七年赴恩施市盛家坝乡开展实践活动,在当地有稳固的实践基地,群众基础扎实;(3)与社团建设相结合。为了更好地保障实践效果,学校团委对具有社团化运作的实践团队(区别于临时组建的团队)采取优先支持的原则。如社团联大学生素质培养班赴贵州省黔东南麻江县小分队;(4)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针对每年的时事热点,校团委会专门设立“招标项目”供全校学生申请。如“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汉江”实践服务团项目;(5)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为了促进社会实践成果向科研创新转化,对已经申报了科研立项的团队采取优先支持原则。如国际贸易学院探路者赴武汉市停车收费调查小分队,该团队前期申请了科研立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更强。

(三)整合资源的组织运行机制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充分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积极性,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活动效果。(1)充分强调教学院系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舞台,更是各个院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校团委要求各个院系分团委必须将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到相关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充分体现教学院系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整合院系的优势资源,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2)充分发挥学校团委的协调作用。校团委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具有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的优势。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营造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公平、公开、公正地做好总结评比工作,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3)充分动员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配合科研处做好实践成果的评比工作,联合招毕处开展毕业生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联合校友会做好优秀毕业生寻访工作,联合保卫处、社会科学系和体育系做好新生露营工作。

(四)确保安全的后勤保障机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1)履行安全承诺,树立安全意识。通过组织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进行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训练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2)落实带队原则,强化责任意识。要求相关院系给每个实践团队配备带队老师,没有带队老师随队的团队不能成行,以此强化分团委书记的责任意识;(3)购买商业保险,建立基本保障。学校为参加社会实践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购买了商业保险,为师生建立了基本的保障机制;(4)实施日报制度,保证信息畅通。校团委要求每个实践团队都必须设立安全员,每天必须向所在院系分团委书记汇报安全情况。分团委书记每天需向校团委汇报安全情况;(5)建立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校团委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小组,要求每个团队建立安全预案,对没有安全预案的团队不予立项,不准成行。

(五)探索规律的总结评比机制总结评比考核工作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序、长效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摸索,才能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1)验收材料。每年九月末十月初,实践团队和个人要以分团委为单位向校团委提交包括《团队验收报告》、《活动登记表》、实践日志、实践总结、实践成果(分为调查报告、科研论文和心得体会三类)等材料;(2)公开答辩。校团委组织对各个团队递交的验收报告和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评审,按照一定比例选择部分团队参加公开答辩,并现场打分进行排名;(3)分类评比。积极配合科研处对同学们提交的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进行评审,校团委组织专班对心得体会进行评审;(4)总结表彰。举行全校社会实践表彰大会;(5)学分认定。根据教务处下发的《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对参与实践的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六)提升层次的成果转换机制如何将社会实践成果上升为理论总结,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是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1)建立实践基地。积极鼓励各个院系建设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促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2)发表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议。对学校、公司、学生合作三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可操作性强。华强公司已经把该合作模式应用到多所高校的合作中。2010年3月22日,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5月19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成立“辽美华强动漫班”;2010年10月14日,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2010年12月16日,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校企联合培养班”;2011年3月24日,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华强动漫班”。多所高校的加盟,均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校企合作华强动漫班存在的不足之处

华强动漫班可以说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种办学模式,对推进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一年多的实践中,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该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一)校企合作的政府职能和机制不完善华强动漫班是为充分满足华强科技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迅速发展的动漫人才需求,特别是为方特二期梦幻王国的顺利投资运营需求,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下成立开设的。华强动漫班建设过程中,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携华强集团领导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并希望学院利用自身优势为华强集团培养急需人才,服务芜湖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但政府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缺乏,使得该班开办受资金、设备等限制,这都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向更深更高水平发展。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范文第4篇

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指导思想

(一)精心组织,思想重视,教育在前。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提高参加实践活动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二)纪律严明,管理严格,积极预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预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突发的各种事件。

(三)快速反应,及时报告,听从指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学生为本,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做好处置工作,以保障学生安全为最高使命。

三、工作原则

(一)快速反应的原则。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果断处置,一旦发生情况,系部相关人员和参加社会实践全体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二)生命财产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尽一切可能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伤害事故,将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

四、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一)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应急领导小组由专业的安全指导老师和医务人员组成。

(二)应急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指挥有关志愿者,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安排相关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抢险派危和实施救援工作;根据需要对人员进行救助,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校领导安全工作领导报告。

(四)应急状态期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必须保持通讯畅通。

(五)在活动开展之前,与每位志愿者进行交流,调节好志愿者的心态,并与其交流在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预期钱的那个安全协议。

五、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针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团队应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往最近医院进行救治。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硬组织人员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

六、其他方面安全应急预案

(一)乘车安全:

1、汽车抛锚、以外事故:及时与领导取得联系,并汇报相关情况。

2、乘车过程中严禁将头、手等伸出车窗。

3、学生晕车、中暑:事前备好药品,以备不时之需,贮备充足的饮用水,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4、乘正规公交公司车辆杜绝事故发生。

(二)人身安全:

1、行前安排各项负责人,要求落实到位,做到行动一致,防止掉队或离队。

2、水土不服引起的各类疾病即由于高温引起的中暑:备好各类药品、尽量避免高温开展工作,合理安排伙食。

3、不得私自在湖边、交通干道边逗留。

4、晚上严禁单独外出,以免意外发生。

5、一切行动听指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

(三)饮食安全

1、组织队员尽量到有卫生保障的餐饮店就餐。

2、不随便购买路边小吃。

3、饮食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与当地医院部门联系,及时解决。

(四)天气变化

1、活动前一天了解天气情况,通知学生做好相应准备。

2、出发时遇天气变化,要认真分析趋势和可能,做出延时变更处理。

3、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做好引导、说服教育工作,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五)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处理

1、师生在途中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随队教师立即联系应急车,视轻重由队医作处理,或就近送医院。

2、师生在矿区里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带队教师立即联系总指挥,视轻重作出处理、或送村内医务站诊疗,病情严重的送当地医院急救。

(六)学生走失处理

1、允许学生带手机,师生互留电话号码,以便电话联系。

2、如发现学生走失,切不可大意、拖延,应立即组织就地寻找。

3、从学生最后接触的同学入手,了解最后行踪。

4、电话通知其它带队教师关注寻找。

5、在寻找过程中加强管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七)交通事故处理

1、有严重受伤立即拨打120、110,并立即组织抢救。

2、迅速报告校领导,调动应急车赶到事发现场,视伤情确定立即送医院,还是紧急处理后送医。

3、保护好现场,指挥师生撤离至安全地点。

4、向上级领导报告事故情况。

社会实践的安全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李同果,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C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48-0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共青团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具体地说,今后若干年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六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目标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指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自身规律基础上,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实际,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设计原则等方面全面体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要求,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科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即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这些精神和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科学的总体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科学的设计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积极坚持五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二、实践活动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大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社会的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组织以社会需要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高度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目的。

(一)实践对象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是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

(二)服务机构社会化。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强化服务职能,由单一的高校为主向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方向发展。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

(三)实践活动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开始时的领导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见习行动、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尝试,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一个信号,学生就业时就更易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实践内容课程化

所谓课程化,指在社会实践中。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社会实践内容,划分为若干活动项目,并将活动项目都视作“课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这种“课程化”使大学生实践既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又与其他理论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

(一)实践内容项目化。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也是规范管理社会实践的措施、注重社会实践实效的体现和标志。首先,把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优化整合,实行项目罗列;其次,制定项目化的具体方案,如项目申报书、项目指导教师、项目评审办法等;再次,进行项目招标、投标和运作;最后是总结成果,表彰先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既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价值、可行性强,又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

(二)活动项目课程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即一年级学生着重理想信念教育;二年级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把服务社会和培养成才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专业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开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能否以专业化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

四、实践基地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指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多种类型实践基地,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一)实践基地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很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二)实践基地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必须加强阵地建设,特别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和当地(企业)多方共赢,实现社会实践由短期化、分散化向长期化、阵地化转变。

(三)实践基地专业化。实践证明,实践基地专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着重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立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基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社会课堂;其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建立一批能够延伸学生专业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后,结合实践单位特点,实现多方共赢。实践单位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践制度法制化

所谓法制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将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及其督促检查等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归纳,融入有关法律和具体制度中,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内容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用法律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使社会实践走向法制化。

(一)常规管理制度化。目前高校学生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组织领导上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学校整体投入欠缺,经费不足。造成了此类活动有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目的明确,组织得力,重视程度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方向国际化。从多年来我国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来看,各级政府、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法制化建设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应逐步借鉴国外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三)规章制度法制化。立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志愿服务项目来看,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及至墨西哥、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了志愿服务的专门法律。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从我国地方立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广东、湖北、江苏、宁夏、北京等23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形式为志愿服务确立合法的社会地位和相对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社会中得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六、实践评价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指社会实践的评价应该改变单一的标准,严格按照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和实践单位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网状结构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环节的多样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实践单位负责同志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更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管理等多种功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量化。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上应全面运用定量、定性评价,以做到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