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隧道的施工过程

隧道的施工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隧道的施工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隧道的施工过程

隧道的施工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ANSYS;模拟;单元生死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为达到各种不同的使用目的,在山体或地面下修建的建筑物统称为地下工程。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早在19世纪初,地下工程多以砖石材料为衬砌,用木支撑的分部开挖方法进行施工,这种设计的衬砌结构厚度偏大。20世纪50年代,在地下工程的修建中,喷射混凝土和锚杆作为初期支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样的柔性支护使开挖后的洞室围岩有一定的变形,围岩内部的应力重新进行分布,但是围岩能够发挥其稳定性,这样可大大减小衬砌结构的设计厚度。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岩土本构关系的建立,地下工程结构的设计分析进入了以有限元法为主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时期。

二、单元生死

如果模型中加入(或删除)材料,模型中相应的单元就存在(或消亡)。单元生死选项就用于在这种情况下杀死或重新激活选择的单元。要激活“单元死”的效果,ANSYS并不是将“杀死”的单元从模型中删除,而是将其刚度(或传到,或其他分析特性)矩阵乘以一个很小的因子(ESTIF)。单元的“出生”并不是将其加到模型中,而是重新激活它们。

三、隧道施工工程模拟的ANSYS实现

(一)初始地应力的考虑

在ANSYS中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模拟初始地应力。

第一种是只考虑岩体的自重应力,在分析的第一步,首先计算岩体的自重应力场。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计算出的应力场与实际应力场有偏差,而且岩体在自重作用下还产生了初始位移,在继续分析后续施工时,得到的位移结果是累加了初始位移的结果,而现实中初始位移早就结束,对隧洞的开挖没有影响,因此在后面的每个施工阶段分析位移场时,需要减去初始位移场。

第二种是进行结构分析时,ANSYS中可以使用输入文件把初始应力指定为一种载荷,因此当具有实测的初始地应力资料时,可将初始地应力写成初始应力载荷文件,然后读入作为载荷文件,就可以直接进行第一步的开挖计算。所得应力场和位移场就是开挖后的实际应力场和位移场,无需进行加减。

(二)开挖与支护的实现

在ANSYS中可以采用单元的生死技术来实现材料的消除与添加,对于隧道的开挖与支护,采用此项技术即可有效的实现开挖和支护过程的模拟。

隧道开挖时,可直接选择江北挖掉的单元,然后将其杀死,以实现开挖的模拟。增加支护时,可首先将相应支护部分在开挖时被杀死的单元激活,单元被激活时,具有零应变状态。

此外,单元的生死状态可以根据ANSYS的计算结果(如应力,应变)来决定,在模拟过程中,可以讲超过许用应力或许用应变的单元杀死,来模拟围岩或结构的破坏。

(三)连续施工的实现

ANSYS程序中的载荷步功能可以实现不同工况间的连续计算,可以优先的模拟隧道的连续施工过程。首先建立整个有限元模型,包括将来要被杀死(挖去)和激活(支护)的部分,模拟过程无需重新划分网格。在前一个施工完成后,可直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即杀死新单元、激活老单元,再求解,重复步骤直至施工完成。

四、工程实例应用

(一)问题描述

采用军都山隧道―围岩计算模型,考虑圣维南原理,取周围岩土的尺寸为隧道尺寸的5~6倍。隧道开挖假设隧道的深度为50m,分10天挖完,挖去岩土的同时增加支护,不考虑土体的非线性。材料性能为支护的弹性模量E=3e10,泊松比v=0.2,密度ρ=2700;土体的弹性模量E=2.5e8,泊松比v=0.32,密度ρ=2200.几何常数:支护厚度0.4m。外部载荷只考虑自重作用。

(二)建模

ANSYS单元选取采用Mesh200单元用于辅助网格划分,SHELL63单元用于模拟支护结构,SOLID45单元用于模拟围岩结构。

建模的基本思路是采用Mesh200单元建立支护的线模型和土体的面模型,然后将线模型拉伸为壳模型,将面模型拉伸为体模型。

隧道支护的模型如图1所示。整个实体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有限元模型规模为9020个节点,8210个单元。支护、围岩、被挖去岩石的侧面以不同颜色显示,如3所示。

图1 图2图3

(三)加载与结果

将挖去土体并将它杀死的同时,激活支护单元。将每天开挖后计算转台保存为一个载荷文件,然后统一计算。因此整个计算过程应该包括1个初始地应力计算载荷步和10个开挖过程计算载荷步。

参考文献:

1.龚曙光.ANSYS基础应用及范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孙井林.利用ANSYS软件模拟施工隧道开挖[J].甘肃科技,2003(6)

隧道的施工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山岭隧道;数值分析;支护力学行为

1 背景

1.1 厦门文兴路道路工程起点位于县黄路与文兴路一期的交叉口处,通过隧道穿越无尾塔山及龙舌山中部,终点与文兴路浦南小学相接,为城市II级次干道,道路全长3.39Km。其中,左线隧道全长2021米,右线隧道全长1993米。文兴路隧道工程地质状况极其复杂,在左线隧道ZK1+200~+600段东侧临近水库,平面最小距离20m左右,隧道顶距离水库底部40多米,隧道与水库的平面关系如图.1;隧道洞身穿越F3断层破碎带(ZK1+309~328,YK1+335~+390),断层破碎带与东山水库相连,属于压扭性断裂带。该地区构造裂隙发育,不排除其它地段裂隙水与东山水库地表水有连贯的可能性等状况。隧道施工方式以台阶法为主,在靠近水库的停车带大断面采用CD法施工。

1.2 城市山岭隧道的设计、施工往往由于其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而有别于现阶段广泛的城市浅埋暗挖隧道。一般情况下城市山岭隧道都处于地层深处,与城市浅埋隧道有着本质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预加固措施和开挖方式的不同,前者强调根据围岩条件,决定是否采取预加固措施,使隧道周边的围岩成为整体支护体系的一部分,常规的开挖方法有台阶法、CD法、CRD法等[1];而后者一般属于浅埋、软弱的围岩条件,要求采取各种措施预加固地层,从而近可能得减少松散压力,常规的开挖方法有CRD法、眼睛工法、洞桩法等等[2]。本文以厦门文兴路隧道为例,重点分析了城市山岭隧道的开挖、支护过程中的支护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

图1 水库与隧道的平面关系

2 隧道开挖、支护的数值模拟

为了详细了解隧道施工过程的支护力学行为变化,以靠近水库段为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本次数值模拟基于大型岩土工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由于三维模型计算分析相当耗时,为了节约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考虑到各种最不利的因素,仅取ZK1+250~ZK1+300段做分析(对应计算模型的里程为ZK0~ZK-50),如图2。

图2 整体三维有限差分模型

2.1 计算模型

此段里程含有构造裂隙发育带、紧急停车带,隧道施工为短台阶法和CD法。弱风化花岗岩岩层和支护混凝土采用线弹性的本构模型,强风化花岗岩和裂隙发育带采用m-c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各岩层和混凝土参数分别如表.1、表.2,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如图.2,总共155100个单元,161874个节点。水库的边界条件比较复杂,本次计算仅对水库的水压作等效水压力处理,水库水的渗流问题以及相应的流固耦合暂未考虑。

2.2 计算结果分析

三维模型中隧道里程方向前10m采用短台阶法开挖,中间30m采用CD法开挖,后10m采用短台阶法开挖,考虑最不利施工工况,模型中的隧道断面全部采用紧急停车带的大断面。计算过程中开挖阶段考虑荷载释放30%,初期支护阶段荷载释放60%,二次衬砌阶段荷载释放10%,对于坐标轴的Y向对应为竖直方向,X向对应为隧道横断面方向,Z向对应为隧道里程方向。

2.2.1 左侧隧道0~-10m台阶法开挖完后初期支护结果

图3 初期支护Y向位移

从图3~图4可以看出隧道的最大拱顶沉降为-0.7mm,初期支护的最大压应力为0.5Mpa,最大拉应力为0.8Mpa。因此,隧道在弱风化的花岗岩中掘进时,围岩、初期支护的位移、应力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隧道施工安全。

图4 初期支护第一主应力

2.2.2 左侧隧道CD法开挖-10~-40m&右侧隧道台阶法开挖0~-5m

基于隧道施工最不利的力学影响因素以及模型简化的考虑,计算过程中假设模型中的隧道里程-10~-40m段全部穿越裂隙发育带,并且左、右隧道掌子面拉开35m的间距。

从图5可以看出隧道的初期支护施作完后,初期支护的最大拱顶沉降为5.5mm。另一方面,隧道在此推进过程中遭遇构造裂隙发育带,所以,在此过程中,开挖引起的位移较隧道在弱风化岩层中推进工况的大,并且该区与水库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的可能性,一旦水力联系存在,势必进一步引起隧道围岩的弱化,并进一步加速开挖后围岩位移的发展。从应力云图6可以得出初期支护的最大压应力为10MPa。

图5 初期支护Y向位移

图6 初期支护的第三主应力

2.2.3 左、右隧道施工完成后的结果

从图7可见隧道施工完毕后,初期支护的Y向最大位移发生在穿越-10~-40m的构造裂隙发育带里程段,最大Y向沉降位移为6.7mm,并且在此里程段,隧道底部有一定的隆起现象,最大的隆起位移为6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仰拱紧跟,尽早使衬砌封闭成环。由图.8可以得出在隧道的仰拱部位出现约为2MPa左右的拉应力,因此,仰拱部分不应单纯采用素混凝土,同时,应力云图还显示局部拉应力出现在仰拱与边墙的相接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仰拱钢筋与边墙钢筋的搭接质量,并严格按设计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

图8 二次衬砌的第三主应力

3 结论

3.1 隧道在推进过程中遭遇构造裂隙发育带,在此阶段,开挖引起的位移较隧道在弱风化岩层中推进的大,并且该区与水库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的可能性,一旦水力联系存在,势必进一步引起隧道围岩的弱化,并进一步加速开挖后围岩位移的发展,应采取注浆及超前锚杆等必要的预加固措施。

3.2 隧道施工完毕后,初期支护的Y向最大沉降位移发生在穿越-10~-40m的构造裂隙发育带的里程段,并且在此里程段,隧道底部有一定的隆起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仰拱紧跟,尽早使衬砌封闭成环,边墙的最大收敛约为2mm,属于可控状态。

3.3 隧道的仰拱局部部位出现约为2MPa左右的拉应力,因此,仰拱部分不应单纯采用素混凝土,同时,由应力云图可以得出局部拉应力出现在仰拱与边墙的相接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仰拱钢筋与边墙钢筋的搭接质量,并按设计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

参考文献

隧道的施工过程范文第3篇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项集多个学科门类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工期长、建筑安装实物量大、项目涉及面广等特点。伴随这些特点隧道建设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及勘察资料的局限性和相关设计理论的不完善性使得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同时,由于工程建设的扰动,对地层、水文地质和周围环境都会造成直接影响,且工程施工不得不与外部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使得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不但具有内部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而且还具有外部环境的层次性、综合性。再者,隧道工程建设工期长,参与人员多,由于人为的疏忽也可能会导致在工程建设中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工程风险也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目前对隧道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的研究尚不完善。

我国幅员广阔,地形多样且多山地地形。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涉及大量的隧道工程。并且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需求日益增加这也会使隧道工程量大增。加强对隧道工程施工过程的风险因素识别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工程中,处于一线的施工或者监理人员对风险识别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本文采用问卷的方式,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调研,从而达到识别隧道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风险因素重要性的目的。

问卷设计通过对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基本理论的研究,结合与多位行业专家学者的访谈,本研究课题组设计了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与全过程管理研究调查问卷表。问卷针对矿山法施工的山岭及水底隧道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进行调研,调研的风险因素按照成因分为技术、地质和管理3大类。其中技术方面风险按照施工工序细分为施工准备情况、洞口段施工、施工地质勘察、开挖情况、支护情况和监控量测等6项风险。地质方面风险考虑施工安全隐患高的情况细分为软弱围岩地段施工、膨胀性围岩地段施工、断层破碎带施工、涌泥突水段施工、岩爆情况和瓦斯地层施工情况等6项风险。管理方面风险只包括施工管理1项,即共计13类风险。问卷根据这13项风险的各自特点列出了77个具体的风险因素,被调研人员针对这77个具体风险因素做出重要性评估。13项风险因素中,有11项均值在4以上,其中地质类中风险项“瓦斯地层施工情况”均值高达·54,其它10项均值在4以上的风险项分别为:技术类中的“施工准备情况”、“洞口段施工”、“开挖情况”、“支护情况”;地质类中的“软弱围岩地段施工”、“膨胀性围岩地段施工”、“断层破碎带施工”、“涌泥突水段施工”、“岩爆情况”;管理类中的“施工管理”。

隧道的施工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光面爆破技术;隧道施工;爆破参数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隧道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光面爆破技术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隧道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光面爆破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主要是通过确定爆破参数、施工方法和一系列技术措施,对设计开挖断面内的岩体进行正确的钻孔和爆破,使爆破后的断面轮廓整齐有致,将爆破对围岩的损坏降到最低,确保围岩自身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从而达到隧道开挖的效果,最终实现隧道的安全施工。

光面爆破技术的优势

光面爆破技术的应用是基于科学合理的爆破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技术措施,通过对隧道周边部位的准确凿岩,达到有效控制岩体开挖轮廓、确保围岩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在隧道实际施工过程中,光面爆破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

(1)应用光面爆破技术对隧道进行爆破后,一个平整且光滑的边壁就会在隧道周边部位形成,这样,隧道的断面就会达到设计要求,对于保证围岩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隧道的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

(2)光面爆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有效的防止了爆破过程中出现的震动对围岩造成的损害,减少围岩裂隙的生成,保持了围岩的稳定性,实现了隧道的安全施工。

(3)由于地下水存在着发育的现象,隧道施工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这就需要在隧道的拱部挂设防水板防水。为了保证防水板与混凝土紧密结合,避免出现空洞的问题,必须做好光面爆破技术,避免隧道出现渗水、漏水的情况,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4)应用光面爆破技术有效避免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欠挖或超挖的情况,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欠挖的处理时间和超挖的填料时间,对于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和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2.光面爆破技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2.1制定爆破方案

光面爆破方案的制定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比如工程的地质条件、施工要求等,当工程的实际情况符合进行光面爆破的要求,方可采用光面爆破技术。通常,隧道光面爆破技术主要有全断面一次性开挖和预留光爆层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都具有可行性,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得知,预留光爆层的爆破效果要比全断面一次性开挖法的爆破效果更好,在隧道施工中更具有优势。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光面爆破技术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必须结合围岩的实际情况对炮孔位置做出合理的布置,还要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围岩情况的变化优化已确定的爆破参数,进行光面爆破,提高爆破的效果,有效控制隧道开挖断面的轮廓;对于隧道光面爆破施工,必须本着“安全施工”的原则,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

2.2确定爆破参数

影响光面爆破的因素繁多且复杂,比如炮眼直径、炮孔间距、光爆层厚度、最小抵抗线、炮眼的角度和深度、周边炮眼的密集程度、周边炮眼深度等,必须合理设定这些参数。

(1)炮眼直径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效率和施工成本,其确定必须考虑围岩岩石的特性、爆破中使用的炸药的性能、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情况、施工方案的具体要求等。一般在隧道施工中,常用的炮眼直径为35mm—45mm。

(2)在光面爆破中,炮孔间距即周边眼间距是爆破的重要参数。对于周边眼间距的确定要考虑隧道的跨度,当隧道跨度较大的时候,要适当增加周边眼间距,反之则要减小。坚硬或破碎岩取值小,软质或完整的岩石取值大,合理的周边眼间距能够有效控制爆破轮廓,避免出现超挖和欠挖的情况。在隧道施工爆破中,周边眼间距的确定公式如下:

L=(12—20)d

其中L是指隧道光面爆破的周边眼间距,其取值可为60cm—70cm,如果隧道开挖的曲率较大,岩石对爆破的夹制力较强的时候,可适当调整炮眼间距,将其缩小为45cm—50cm,而装药眼与导向空眼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40cm;d为炮眼直径。

(3)最小抵抗线即光面层厚度对隧道光面爆破的影响很大,不仅影响着各周边眼间裂纹的形成,还影响着光面层的破碎以及隧道爆破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所以,必须保证光面层厚度的确定科学合理性,从而提高光面爆破效果。

(4)光爆层厚度与光面层厚度不同,它是周边眼的最小抵抗线,与隧道开挖断面的大小有直接的联系。当断面的跨度较小的时候,光爆眼受到的夹制力就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可适当减小光爆层的厚度;当断面跨度较大的时候,光爆眼受到的夹制作用会相对小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岩石易塌落,因此,要适当增加光爆层厚度。一般,在隧道施工中,光爆层的厚度取值为0.5m—0.8m。

(5)周边眼密集系数是指周边眼间距与光爆层厚度的比值。周边眼密集系数的大小对光爆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周边眼间距小于光爆层厚度,一般周边眼密集系数取值为0.8—1.0。

2.3施工工艺

隧道光面爆破的施工工艺对爆破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必须确保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要进行定位放样,确定炮眼的位置,在设置炮眼的时候,必须将炮眼的中线和断面开挖的轮廓线标出来,准确的对所有的炮眼进行标记,尽量减小炮眼间距之间的误差。其次,在确定并标记处炮眼位置后,要钻凿眼孔,在钻凿眼孔的时候,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钻凿标准进行钻凿,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上岗证和丰富的钻凿经验。再次,在安装炸药前,要清理炮眼,之后安装炸药;合理控制装药量,如果周边眼用药量过多,爆破对围岩的震动和损害将会大大提升,也会引起超挖,必然不利于施工;对于炸药的安装须按照爆破设计要求以及炸药安装要求进行,安装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技术炮工。另外,对于隧道起爆,必须采用正确的起爆方法,有专业人员按照起爆标准和要求操作,确保周边眼同时起爆,否则将可能使围岩产生裂缝,最终破坏断面的平整度,给施工带来安全影响。最后,隧道光面爆破后,要保持隧道通风良好,并经常到隧道爆破现场检查爆破效果,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使问题得到有效、可靠的解决。

3.结语

现代建筑工程的功能、形态、种类的多元化进一步深化了各种施工技术的创新和改革。光面爆破技术作为隧道施工的重要技术,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对光面爆破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重视爆破参数的确定和施工方法的制定,使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提高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的作用,并为现代工程施工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姚永永.隧道光面爆破技术与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0,24(17):131.

[2]林润科.隧道光面爆破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15(8):45.

隧道的施工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隧道施工;软弱围岩;CRD;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我国的工程建筑正在不断的增多,逐渐的成为我国的经济主要增长点,保障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铁路工程的建设和壮大在我国的民生工程和经济工程中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铁路施工工程的一项非常特殊的施工环节,隧道施工大多数都会存在于整个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作为一项非常特殊的施工环节,我国的隧道施工技术和施工必须达到我国的施工要求,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让其达到一个一个层次。作为隧道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施工技术应用点,软弱围岩的施工是一个工程施工难点。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应用到CRD施工技术。在CRD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超前预报技术应用;第二个方面是超前支护技术应用、第三个方面是分部开挖技术应用;第四个方面是实时检测技术应用。在CR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将上述的四方面技术应用做好就会对我国的隧道施工有很大的帮助。上述的四个施工环节一定要按部就班,灵活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隧道施工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本文主要是从工程施工的实例来进行阐述,分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环境的CRD施工技术具体应用。阐述在CRD施工应用过程中如何在保障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达到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1 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含义。第二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特点。第三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施工原理。第四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施工主要工艺流程。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1.1 内容一: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含义

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过程中,应用到的CRD施工技术在中文中的名字是交叉中隔墙施工法。这种方法主要的使用环境就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CRD施工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软弱围岩的沉陷问题,对于整个隧道施工是一种非常的安全保护。正是因为这样,CRD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非常的广泛。

1.2 内容二: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特点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软弱围岩的施工中,应用CRD施工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施工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CRD施工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需要将监控测量的施工技术和仿真模拟的施工技术全部融入到CRD施工技术中,来进行软弱围岩的隧道施工。通过对于CRD施工技术的应用,我们也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应的施工技术参数给予一定的小范围修正,同时对于施工参数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技术援助。同属上述的技术修正和技术援助能够保障我们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更加的安全施工,同时达到施工的要求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施工技术人员要合理的运行CRD施工技术进行支护或者开挖的施工。对于隧道拱部的施工和开挖,我们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进行CRD技术的应用。CRD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首先要处理地质结构复杂的软弱围岩施工问题,进而保障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

1.3 内容三: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施工原理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的施工技术原理主要就是通过预留核心部位的土方进行施工,将隧道施工的截断面分成四个分别独立的施工部分进行施工。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CRD的技术人员应该时刻的注意对于整个施工流程和施工技术的优化问题。在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优化。第一个是对于隧道截断面的相关尺寸的技术优化;第二个是对于隧道施工的开挖先后顺序进行技术优化;第三个是对隧道施工的支护方法进行技术优化;第四个是对整个技术仿真进行技术优化。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通过辅助设计来进行隧道施工的信息优化,不断的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信息进行传递。需要注意的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重点注意开挖顺序。不要因为开挖顺序的不合理造成隧道施工的安全施工问题。

1.4 内容四: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施工主要工艺流程

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的施工跨度非常大,需要先后对隧道软弱围岩进行开挖施工;钢架支护施工;仰拱施工等。在通常的情况下,施工在纵向方向上分为三层,分别是上层,中层和下层。施工在横向方向上分为左右两个方向上的六个部分,进行施工的分步进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第一我们要选择软弱围岩的一侧进行上层和中层的开挖工作以及支护施工,对于中隔壁要架设完毕,保障其架设质量。第二当施工过程中的喷射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七成的时候,就要将隧道中的软弱围岩进行另一侧的中层,上层和下层的开挖施工和支护施工,同时需要将中隔壁架设完毕,保障架设的质量。第三我们要将剩余没有施工的部分进行施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要重点保障中隔壁的架设质量。

2 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第三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效益问题。第四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1 问题一: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由于隧道的软弱围岩的土质强度较差,这样就要求我们的现场施工人员严格的遵守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相应的制度并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同时施工的相关企业要不断的提升和发展隧道安全施工的水平。对于安全的施工设备和设施,相关的施工企业要追加投入,保障现场的施工安全。同时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还要保障施工的环保问题,不能为了施工安全而忽视施工环保问题。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要对现场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做到百分之百的保护。在隧道软弱围岩的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人员要对现场的施工安全进行全方位的考量。通过对于现场施工的实时监测来防治现场的突发状况。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现场施工用的氧气瓶等焊接设备需要的物品,我们要保障施工的间隔五米之上,并且现场要有相应的防火设施。

2.2 问题二: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由于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大气污染与水源污染,隧道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施工环保水平应当对暂时不使用的水泥和细颗粒散体材料进行及时遮蔽,从而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的发生。在隧道施工材料的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要进行合理的遮蔽措施,从而防止飞扬的施工材料细颗粒产生大气污染。

2.3 问题三: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效益问题

CRD法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CRD法具有较为先进的特性因此可以合理节省施工材料并减少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投入从而做到有效缩短工期从而更好地直接节约工程成本并为隧道施工单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4 问题四: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关于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工程的围岩进行技术性保护。第二个方面是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围岩支护的稳定性结构给予技术保障。第三个方面是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强调每一个施工段之间的安全距离。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4.1 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工程的围岩进行技术性保护

各个施工部门进行开挖时应注重对隧道内软弱破碎带围岩的保护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4.2 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围岩支护的稳定性结构给予技术保障。

在开挖边墙时必须采用左右错进施做,防止位于上部支护结构断面两侧的拱脚部分出现同时悬空的现象。

2.4.3 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强调每一个施工段之间的安全距离

两个相邻的掌子面之间要将距离控制在8m~10m,以保证导坑在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同时,每个导坑的上下台阶之间要将距离控制在3m~5m。

3 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步骤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步骤,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超前预报。第二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超前支护。第三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分部开挖。第四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上述的四个施工步骤就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CRD施工主要步骤。按照上述的四个施工步骤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是非常必要的。

4 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要点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要点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对测点进行有效的布置。第二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将喷射的混凝土凿除。第三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拆除的先后顺序。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4.1 要点一: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对测点进行有效的布置

布置测点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拆除临时支护的最佳时间点。要在确保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拆除临时支护,这种前提一般情况下是当支护结构的变形数值趋于稳定时。

4.2 要点二: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将喷射的混凝土凿除。

将风镐和弱控制这两种爆破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保证分部进行弱爆破操作,同时,还要将弱爆破的范围严格控制在2m之内。

4.3 要点三: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拆除的先后顺序。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段进行拆除。

参考文献

[1]乔东.大断面黄土隧道中CRD法向双侧壁导坑法的转换[J].山西建筑,2013,1(02):25-27.

[2]曹林闽,青岛地铁浅埋CRD法施工沉降分析与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12,11(23):51-53.

[3]郭树勋.中洞CRD法施工变形稳定性控制参数及其在大连地铁师范大学站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1(33):71-73.

[4]梅成焕隧道软弱破碎带围岩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路桥建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