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地理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协同表示出更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问题的视觉化描述,发现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多媒体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成为现代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非常重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目标”的举例部分以及“学习纲要”中,多次提到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D-ROM、互联网、数码相机等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分析、处理地理资料与信息,综合概括地理模式与特征等。
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对地理事物进行全方位考察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绘制国家、世界政区图的技能,从而培养总结、分析地理调查结果的能力和基本地理思维方式。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由此可见,各国课程标准都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目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地理学习以及从各种来源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处理和应用,是大多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认知过程视觉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很好的环境,允许学生视觉化其认知过程。视觉化可以减少学生在处理三维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允许迅速改变视角和投影类型,提供逼真图像视觉吸引力。
第二,构建二维或三维地理空间模拟。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让学生“走进沙漠”、“进入太空”、“返回远古”、“潜入海底”,可以对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等进行模拟,使学生在直接的空间感知中体验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直接演示地理空间关系。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操作,可以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或进行空间平移、翻折、旋转、变形、转换视角等操作。
第四,获取大量地理空间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大量的文本、图片、照片、录像、地图等有吸引力的表征。如可向学生展现当地环境的照片,通过对图形布局研究和操作对这些图片进行抽象,可以顺利达到对空间概念转换的全面理解。
第五,提供多种空间表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写出真实旅行的体验设计,用图片、地图或素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提供表达空间和知识的多种方式。
三、典型案例——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历来被认为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不仅涉及海拔、相对高度、山谷、山脊、鞍部等诸多地理空间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形象。由于学生缺乏空间、立体概念和野外经验,因此抽象难懂。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其空间化、视觉化、操作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在学生理解掌握地形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高度的判断、地形部位的辨识、剖面图的构建是理解地形图的几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困难来自不能理解由等高线二维表征所示的三维透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四个片段的视频影像地形图,学生可以通过控制黑白图像的阴影量,将彩色的地形景观从一个视图旋转到另一个视图,提高和降低水位、横剖等高线图等操作,以理解等高线和间距所表征的高度变化。
第一步,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景观模型。包括山顶、山谷、山脊等通常阅读和理解地形图中常见的三个地形部位。通过计算机建立视觉影像以显示三维景观,学生可以通过阴影和光线变化,发现山顶、山谷、山脊的外观以及海拔点的高低。将二维景观和三维景观以相同的方向和大小同时显示在同一个屏幕中,学生通过阴影特征直接比较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上的具体点和特征,发现等高线形状和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在屏幕上同时呈现彩色的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可以纵横向旋转该视频影像,让学生从不同方位和视角观察等高线和地形景观之间的关系。通过拖拽鼠标,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到随着三维地形的变化,二维等高线是如何随之变化的。并根据两个影像的相应变化,探究二维等高线图与三维立体图的各部位景观的相互关联。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与地形景观观察相关的、开放的讨论性问题。如根据所呈示的视频图形影像,现在你能想象这是什么地形?有哪些更详细的地形部位?各方向上坡度是否一样?
关键词:权变理论;线上教学;教学情境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针对相应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线下教学存在差异。在一定情景下,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权变理论探讨了领导情境对领导方式的作用,针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
1权变理论—费德勒模型的内涵意义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个性特征和某种特定的领导方式,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领导环境,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模型指出,有效的团队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风格和领导对情况的掌控水平。领导方式往往是决定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当一个人选择采用固定不变的领导方式,并且选择以任务为主导,关系型作为领导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目的:一是改变当前情况;二是替换当前领导。费德勒模型提出了领导与情景实现的最佳方案,为了考察当前情景,费德勒提出三个维度,分别是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利。
2权变理论在改善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的应用
本文参照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选择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学任务和方式,教师权利三个维度。教师应该以成为优秀的课堂管理者为目标,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及时修改课程内容,维护教师权利,从而有效提高线上教学课堂的质量。
2.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2.1.1主观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线上教学,教师的身份再次发生了转变。由于屏幕的阻隔,学生与老师之间无法面对面的交流,老师能否摒弃原来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更新观念,关心学生,赏识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线上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大打折扣,老师能否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吸引学生,而不是利用一味地签到,拍照打卡的方式留住学生也会决定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倒逼”式在线教学使教师更加关注课程的整体设计、框架构建、资源整合、学习活动设计等,推动了教师从教书育人向课程设计师的转变。(2)学生因素。学生了解教师情况。当前很多线上教学采用PPT讲解方式,学生无法通过屏幕看到老师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只能通过声音了解老师。这往往会形成很多偏差。学生心理认知。由于是在家中上课,无压力的环境会让学生忘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大程度影响师生关系。
2.1.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选择在家中进行线上教学,这时,家庭环境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能否给学生营造平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家庭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家庭也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家庭和睦,孩子们性格开朗,对老师的态度也很和蔼;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教育方法也比较民主,这种影响延伸到师生关系中,会使孩子更尊重教师,也会与教师更融洽。(2)社会因素。对老师的负面评价在近几年愈演愈烈,有许多互联网用户质疑老师的不负责。社会对老师的质疑,使老师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导致了严重的专业心理失衡并且带来不良情绪反应,比如恐惧、焦虑、抑郁、疲倦,以及家长关系的恶化。
2.2影响教学任务和方式的因素
2.2.1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由教师的品德、知识、才干等方面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教书育人包括学识与人格特质两个方面的内涵。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代表着一种师生关系,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在大学里,学生是步入了青春期的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从教师的地位作用逐渐过渡到教师的个人威信作用。
2.2.2学生学习成熟度
本文所说的学生学习成熟度是指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求知欲是指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信心,责任感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正规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自主求知、自主做事、自主发展的能力。
2.2.3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各具特色,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等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各异,可按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明确内容和抽象的复杂内容。
2.3影响教师权利的因素
2.3.1主观意愿
教师是否对教学抱有热情,愿意与学生交流,认真准备教案是教师能否有效行使其作为教师权利的前提。主观意愿为其行为的强度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内驱力。只有当教师主观意愿上愿意付出精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其作为教师的权利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3.2行动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在工作中表现的专业性。对于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教师能否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行为策略进行传授和讲解是其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2.3.3时间精力
针对教师的主体差异,年轻教师往往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大量课前材料准备上,在课堂上,年轻教师往往也更能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和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能否有效行使其作为教师的权利。
3基于影响因素提出建议
3.1增强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传统观念不同,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可以采取互动反馈,通过视频交流等形式,减少线上教学所带来的师生关系的陌生感,从而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虽然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父母的交流不多,但是根据线上调查,由于学生在家学习,与父母矛盾的激化程度提高。高校教师有责任及时捕捉学生的不良情绪,同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可以通过与父母,辅导员交流,了解相关学生情况。
3.2设计完善教学任务和方式
第一,在组织管理中,领导只知道一味地发号施令,而缺少同员工的互动,很难提高组织绩效。同样,在课堂中,如果高校教师完全按照理论规划教学方案和形式,忽略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程度是否达到教学方案预计效果。第二,线上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是,经调查发现,隔屏交流会减少学生发言的恐惧紧张心理。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点,鼓励学生多多发言,主动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利用PPT放映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成为课堂的管理者
第一,教师的主观意愿不仅影响备课质量,也会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线上教学中,学生无法同教师面对面交流,缺少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交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效率。高校教师需要努力适应线上教学方式,从主观意愿上热爱教学事业,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得到相应的反馈,形成正效应循环。当教学效果与计划有所偏差时,也要在做好教案修改的同时,调整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二,高校课堂学生往往思维更加发散,对学习抱有极大热忱的学生更会通过课后的资料查阅提出问题。高校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应对不同问题。在线上教学时,可以巧妙利用相关APP,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留下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课后与感兴趣的学生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也可以提升自己在课堂的权威性。
4结论
本文以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为基础,设计掌握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任务和作为教师的权利三个维度。对影响三个维度的因素做了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线上教学的实施提供建议。希望能够有效的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从而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本文仅是基于费德勒领导权变理论对于线上教学模式因素的分析,为验证分析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后续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纪军.新时代背景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J].学周刊,2020,(18):159-160.
[2]宁尧.基于“学习通”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221.
[3]臧智慧.权变理论视域下高校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管理者[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22-23.
[4]李小军,郭伟明.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提升:情景因素与权变路径[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0(02):72-78.
一、培养学生对识谱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认识活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本身年龄较小,正是活泼好动的阶段,兴趣能够激发他们对事物学习、探索的欲望。所以,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线谱教学,要首先培养学生对五线谱的兴趣。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往往是音乐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音乐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如爱玩好动、喜欢做游戏等,把线谱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原本枯燥的线谱学习富于趣味性。
1.利用游戏教学,学习音符的唱名、时值。例如,在进行线谱学习时,可以将doremifasolasi七个音符写在卡片上,把同学进行分组,分别上台前抽取卡片读出音符,看哪一组的同学做的最好。给予表扬,对其他组的同学要给予鼓励。通过认识唱名、音名后,可以进行听音联系。
2.利用游戏进行识谱的辅助练习,学生可以自己创编旋律。把游戏加入到识谱练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兴趣。老师根据授课年级的不同,根据识别谱曲的节奏,在原有谱曲上进行创作,可以通过填空的方式进行新的创作。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之后,对优秀作品进行识谱练习。
二、多样灵活的线谱教学
(一)先熟悉音乐旋律,再进行线谱学习
通常,我们会发现,歌曲听过之后,我们会有一定印象,有时不自觉就哼唱出来。其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教学。例如,对小学音乐第五册《七个小兄弟》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学习之前教师先把歌曲放几遍,让学生多听一听,几遍之后学生就能跟着哼唱出来。学生先学会了唱《七个小兄弟》这首歌,在进行曲谱试唱,有利于学生在曲谱上对于一些音符的低音、高音进行识记。
(二)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行线谱学习
识谱教学包括了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与节拍训练。学生们通过听唱学习歌曲的旋律之后,更加便于学生对整首歌曲节奏、节拍强弱的掌握。以此为基础,教师在进行线谱教学时轻松许多,学生接收的更为容易。例如,《音乐是好朋友》这首歌曲的学习,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三拍子强弱节拍。学生用拍手、摇晃身体的方式体会音乐的节奏,找一找歌曲中有几次出现了5、3、1三个音。之后,全班同学一起围成圈唱这首歌曲,老师也可以适当教学生一些小手势、小动作。边唱边做动作,加深印象。
(三)选择歌曲时从简单到复杂
在线谱教学中,对学音乐的孩子来说,识谱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对于很多不学乐器的孩子来说,存在着一定困难。所以,针对基础弱的学生,如果方法太难的话,接受不了,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老师适当选择一些简单的歌曲作为线谱学习的入门课程,之后再逐渐深化线谱学习的内容。
三、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提高识谱能力
听觉能力如何,影响到学生学唱乐谱效果的好坏。通过听的方式,多听之后学生能够找到音高的感觉,对于音准问题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识谱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听”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听一种形式,尽量多变化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同时强化听觉。例如,在《木瓜恰恰恰》的学习中,可以先听一听《卖汤圆》这首歌,它也是属于叫卖歌,让学生感受一下叫卖歌的音调、感觉。在正式开始学之前让学生先听一下《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感知、体会。之后老师范唱歌谱,学生注意听并跟着学习。
四、结束语
线谱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有重要作用。线谱学习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要想使线谱学习更加有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让线谱学习富于趣味性,加入一些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线谱知识,提高识谱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方式,让音乐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线谱教学获得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婵.小蝌蚪游走在五条平行线上的律动――浅议五线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关键词]侧向投掷;改进器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43-02[ZW(N]
[作者简介]高阳(1988―),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教师。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中,以投掷沙包、垒球为主的投掷教学是体育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它对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促进上下肢肌肉、关节和身体器官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沙包、垒球一类的轻物来说,采用侧向投掷的方法也最为常用。由于侧向投掷是一个完整连贯的用力过程,加之比较抽象的出手角度和用力问题较难理解,致使低年级投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侧向投掷易犯错误及原因[HTSS]
相对于正面投掷,侧向投掷增加了空间上的变化,对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性有更高的要求。侧向投掷动作过程是由预备动作、持器械后引、肩上屈肘、蹬地转体、快速挥臂五个部分组成的。虽说是组合动作,却是一个完整连贯的用力过程,投掷过程中出手角度及用力的把握尤为重要。这对于低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动作概念及方法,并结合出手速度、蹬地转体、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等可能出现问题的要素,帮助学生纠正及改进。结合实践,笔者列举了以下3个常见错误及产生原因。
侧向投掷常见错误及产生原因
常见错误主要原因
投掷方向偏差出手角度不对,蹬伸转体不充分
飞行路线低平肩上屈肘及上肢“鞭打”不充分
见高不见远动作连贯性差,上下肢没有协调用力
结合以上常见错误产生原因,教师通过单纯的讲解和示范,难以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动作要义。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通过改进器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运用动作,效果甚佳。
二、改进器材来解决侧向投掷难点[HTSS]
在体育课上教学侧向投掷课时,一般选择的器材都是沙包和垒球,而低年级采用沙包居多。普通的沙包形状较扁,不利于学生手持;重量较重的物体,不利于投掷后的观察。投掷器材单一,很难激发学生投掷的热情,也不利于学习好侧向投掷的动作技能。笔者介绍的这种器材也是沙包,不过是有“尾巴”的沙包(如图1)。
图1有“尾巴”的沙包
有“尾巴”的沙包是由立体沙包和丝带组成的,这是一种自制的器材,将沙包部分制作成立体的球形,不仅有利于学生持球,更是和垒球的巧妙融合,利于今后学习垒球的投掷。在沙包内填充适量的沙子、大米、棉布等,重量适中、大小适度,因人而异,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
侧向投掷的重难点一个是出手速度,另一个是出手角度,而“丝带”的作用就在于解决这两个重难点。在原地徒手练习时,以“飘扬的丝带”为纽带,让学生在练习快速挥臂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观察对方的丝带是否飘扬起来,挥臂速度越快,丝带越是飘舞,以此方式观察挥臂速度,提高出手速度。“丝带”最大的作用就是利于解决侧向投掷出手角度问题。普通的沙包在投掷过程中,由于速度较快,很难看清沙包在空中运动的轨迹,没有办法单靠沙包来解决投掷角度的问题。自制带有“尾巴”的沙包,在投掷过程中,由于沙包后有丝带,不仅放慢了投掷速度,丝带飘行的轨迹也能看出投掷的弧线,因此在投掷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看出投掷弧度,解决出手角度的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爱好游戏,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在空中画出美丽的彩虹”,去体会投掷角度问题。
三、有“尾巴”的沙包在教学中的大胆尝试[HTSS]
新的器材制作和改进完毕以后,笔者选用二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尝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互助、合作、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的开始部分,采用热身跑的方式。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慢跑过程中穿插小兔跳、小鸟飞、自由泳等动作。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从课的开始部分注重手臂的活动,为投掷教学做好了铺垫。慢跑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操。在热身操环节里,将投掷动作穿去,让学生在活动各个关节的同时也进行了专项准备练习。
在学练环节,首先采用分散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投掷,学生对这一新的器材充满了好奇,空中飘舞的丝带更激发了学生对后续学习的探究欲,为后面解决出手角度问题做好了铺垫。选出一到两位投掷又高又远的同学上台展示,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侧向投掷轻物。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想投掷得又高又远,我们先要学会正确的投掷动作”,引导学生学习侧向投掷的技术动作。教师先进行多次的完整动作示范,提醒学生观察飘扬的丝带的飞行路线,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在练习中,必然会因为出手角度、出手速度、蹬地转体、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等原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出现的问题,结合器具的使用,帮助学生体会动作,让“小尾巴”变为小助手。
在分层教学部分,采取比赛的形式,A、B、C三组分别站在各自的投掷线上,投掷区域划分基本线、提高线和挑战线,同场竞技,争取所有学生达到基本线,向提高线和挑战线靠拢。(如图2)
图2分层教学图
放松部分通过抓尾巴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一定区域内,抢抓同伴放在身后的小尾巴,帮助学生更好地活动下肢,同时也通过一物多用加深学生对器材的印象。
教海无涯,革新为上,注重发展,实践为径。从用多种方法解决投掷出手速度、角度问题,到改进投掷器材,直观地辅助学生练习,对激励学生进行投掷训练,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具有深远意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只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探寻出技术教学的技巧和奥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扩招;课程思政;工学矛盾;多元教学;考核评价
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2019~2021年连续三年高职院校面向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人员开展社会扩招。面对新型群体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高职专业教师思考和探究。利用“建筑材料与检测”省级教学示范课建设,分析统招和扩招不同生源的差异,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思政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结合课程教学组织设计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与灵活机制的考核评价,打造符合高职扩招学生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全过程育人新格局。
一、传统课程教学与考核现状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检测方法及工程应用,让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建筑材料常规性能试验的操作技能,会根据工程特征和环境特点合理、经济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真正做到“会取样、能检测、懂评价、知选用”的基本原则,确保为今后从事材料检测、工程施工和质量监督等职业岗位提供知识与技能。然而,该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形式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授课教师仅讲解知识点,没有针对扩招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现有工程案例,课程结束后,仅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导致未能完全实现其开设课程的初衷,尤其是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课程技能训练和考核,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历练提升。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制定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围绕“1”种专业能力—具有合理选择、调配、管理和检测材料的能力;实施“2”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依托“3”个专业岗位—材料员、试验员和质检员,设计“4”个教学环节—项目导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验证;学习“5”种模块材料—砌体材料、混凝土材料、钢材、装饰材料和其他材料。教学重点主要从建筑材料选择、材料进场验收、质量性能检测、材料工程应用等方面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后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材料品种及采购、材料质量与检验、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主要采用“顶层设计、标准可依、模块教学、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4],融入职业岗位和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充分体现“课—岗—证”一体化教学。
(二)课程思政融入
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课程教学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建立了思政微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思政元素具体到教学模块中,使得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课程导入阶段列举典型的工程案例(从古代长城、嵩岳寺塔,到现代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等),用实际工程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认同感;以工程灾害和事故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以建筑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豪感。
(三)教学方案设计
面对高职扩招生源的多样性和“工学矛盾”,课题组利用淮南联合大学混合式教学平台,打造完整的课程资源,包含课件、习题、视频教学材料和教学互动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成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让学生利用工作业余时间进入教学平成线上课程的知识点学习,教师利用周末线下教学和试验指导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标准要求和课程课时安排开展教学,教学方案设计主要从项目导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验证四个环节设计课堂教学,每个项目围绕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组织
图1材料讲解框架结构图“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施工现场材料员、试验员和质量员岗位要求设置,采用模块化教学,课程整体分为五个模块,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砌体材料、混凝土材料、钢材、建筑装饰材料和其他材料的检测与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及特点,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条件选择和有效使用各种建筑材料,掌握建筑材料的验收、保管、储存和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相关材料的试验及质量评定的基本技能。同时,了解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组成、工作、机理等方面的一般性知识,每种材料学习讲解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针对社招学生特殊群体,把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知识点采用线上教学,对于材料的基本性质、砂浆和混凝土配合比、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等复杂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试验操作采用线下面授,这样便于社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五)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本位,将典型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导入来设计教学流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课堂讲解主要围绕建筑工程所需材料核心知识点进行讲解,针对社招学生主要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掌握理论知识,周末面授开展线下实操,整体课程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三、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淮南联合大学关于深化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考核评价实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评价+期末理论测试+课程实训操作”三个方面。教学过程评价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教学,一方面看学生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学习进度,课程学习、课堂参与度和线上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看周末线下课堂教学出勤和课堂表现;期末理论考试由学院负责安排统一命题和组织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课程实训操作由任课老师负责组织实施,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过程评价、期末测试、课程实训操作占比4∶4∶2。在整个课程考核中,增加拓展项目,主要结合高职扩招学生的特点,对于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和现场材料管理的社招学生,可以利用从事施工现场材料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来申请“建筑材料与检测”学分认定。学分认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期末理论测试课免考,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反应高职扩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体现职业教育注重过程性考核方式,从而达到高职扩招要求的“标准不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原则,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标。
四、结语
高职扩招背景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生源,很多学校采用灵活的弹性学制、学分认定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和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尤为重要。淮南联合大学“建筑材料与检测”作为省级教学示范课程,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采用多样教学形式、多元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增添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亚萍,胡大柱,苟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128-129,132.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4]黄世谋.基于“如盐在肴”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54-58.
[5]隆平,罗源,田伟军.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19,1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