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混合学习;微课;教学方法

物理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许多侧重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抽象性的物理知识点或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取单一化的知识讲解模式,无法使初中生顺利突破这些学习难点。而贯彻混合学习模式,有效运用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更利于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混合学习是教育领域新诞生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特征与要求,在合适的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等,优化组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及学习要素等,保证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混合学习的方式帮助他们高效理解所学知识。为了确保混合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前期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内在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等,保证可以系统化地完成相关教学知识点的科学设计。从特征角度来讲,混合学习主要体现如下:其一,立足生本理念。混合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学习特征,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学习模式,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否则一切学习模式的应用都会本末倒置,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其二,倡导灵活多变。鉴于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其三,遵从师生互动。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或者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中,都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保证可以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价值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思维、重操作、重推理与计算的课程,其中包含的许多知识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常常会使学生很难理解。混合学习是一种在优化传统线下面授教学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线上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重要产物。有效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云”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需求,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有积极意义。其中,微课是当下助力线上教学或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需求等来设计各种各样辅助他们高效学习的微视频课件,助力他们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入,首先可以突出初中生在物理课程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微课教学中有机穿插集体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同时,混合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也有助于为不同物理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对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提高物理整体教学效果同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应用微课,可以将这些教学用的物理微课教学课件基于网络共享平台分发给班级中的学生,可以满足他们在课下随时随地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需求,合理选择微课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科学地制作适用于物理教学的微课课件,选择适宜的微课内容。为了确定适宜采用微课授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将微课课件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与性质。只有在确定恰当类型微课课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选择适宜的微课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混合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前期的教学情况分析工作,合理确定适宜教学的微课类型及内容。初中物理课程中有较多的知识点,且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微课可以将每个单元内的教学重点筛选出来,便于初中生的学习强化,可为其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体系的构成情况,在构建微课教学课件之前,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微课课件分成知识讲解类型、实验探究类型、知识总结类型、答疑解难类型及知识拓展类型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教学类型。其中知识讲解型微课课件主要以物理概念解释,以及物理性质、规律和原理等内容的论证等知识为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突出相应的重点与难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来高效理解这些物理知识。针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摒弃以往单一化的概念复述方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背景的创设来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实验探究型微课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课堂授课或者虚拟教学氛围下的一些物理实验知识,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现场操作或者伴有安全问题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借助微课课件的方式将之近距离地展示给学生;知识总结类型主要是系统化地梳理与归纳一个单元的物理知识点,或者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以专题知识教学的形式来制作微课视频课件。这种类型的物理微课课件可以使初中生在反复观看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与完善;知识拓展型的物理微课课件主要是结合物理教学需求,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有效运用网络上充足的在线资源或者课外物理书籍内容来补充教学知识。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制作成对应的微课视频课件,借助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相应探究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等,这种物理实验教学及指导方式的直观性更强,更容易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基于混合学习,优化微课使用形式

混合学习主要包括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个方面。其中线下学习模式主要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教师开展课堂知识讲解;线上学习模式需要考虑如何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使他们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自己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不同的微课会收到不同的物理学习效果,但是无论最终确定了何种微课,都要时刻围绕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从满足他们自主学习、深度思考、质疑探究及创新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混合学习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适宜的微课形式,保证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开展成效。例如,在设计面向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双方面混合应用微课的教学需求。从线上学习的视角来讲,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即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师制作的微课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借助这些线上获取的微课教学资源来开展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等,力求可以借助微课使用方式的有效确定来满足初中生高效听课以及高效开展自主学习的需求。例如,在“光的折射”方面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微课导入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有效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复习任务,教师可以在制作相应课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高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其中导入“极光入水”等一些非常生动的视频内容,同时在微课中介绍及讲解光的折射方面的物理知识,同时要注意在结尾的时候灵活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训练任务或学习活动等,强化微课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结合性和联系性,使学生不仅可以借助微课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任务,同样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完成自主复习物理知识的任务,尤其是不同学习水平的初中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物理学习成效决定自己观看微课视频课件的具体遍数,真正实现将生本理念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目标。

(三)立足教学评价,完善混合学习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综合考虑微课教学的内容与使用形式,还要注意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实践成效,通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的方式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保证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混合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成效进行评价及分析,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与解决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与缺陷。在指导初中生开展教学评价期间,教师要注意灵活应用小组合作讨论、“在线测评”等符合混合教学需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以此更好促使初中生在物理教学评价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积极讨论活动,保证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全体初中生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学习成效,以及微课教学模式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者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改进及完善,保证可以为后续的混合学习下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微课模式的顺利贯彻落实做好铺垫。例如,在光学、大气压强、重力等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大气压强实验、光的散射实验以及自由落体实验等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可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学生自评、师生共评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以发现实际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反映:“这些微课中所用的实验大都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不是非常深刻。”针对学生的这种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后续的物理微课课件制作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如可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感性材料,如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时候,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或现象等,以此持续改进与完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或者针对这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评估开展“在线测评”活动,“在线测评”主要是充分利用线学习网站或者各种学习用的APP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测评,通过随机抽选题库中的物理试题来完成自主作答,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或APP的后台监督班级学生整体的作答情况,之后对混合学习方案进行相应的完善,保证更好地提高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学习效果。总之,混合学习是助力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有效学习模式。其中微课是构成混合学习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因素,如果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将之有效融入,则可以成为辅助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具。但无论采用何种混合学习模式,都需要贯彻生本理念,结合物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微课教学方案,保证不断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令超.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混合学习的应用策略探析[J].数码设计,2019,42(02):248-249.

[2]杨洋.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利用[J].教育,2020,11(17):135-136.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1) 把握基本图形的特征.

初中几何问题是由有限的几种基本图形演绎而来.学生只有熟悉了基本图形组成的线条及其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把握了基本图形的总体轮廓,就能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联想到科学合理的辅助线.

一个定理、概念就有一个基本图形.在概念和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不必过于追究文字的描述,而应突出其基本图形的特征,把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直观地表述在图形中,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基本图形的符号标志,通过观察图形,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教师还可以给基本图形取一个直观的名字,便于学生记忆,如双垂图(如图1)、角平分线图(如图2)、垂直平分线图(如图3)等等,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基本图形的特征.

(2) 关注基本图形的变形.

几何定理和概念描述的是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几何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的性质.组成这些图形的线条和基本条件相同,但线条的位置和长度却千变万化.在概念和定理教学中,教师要对基本图形的位置和形状进行各种变式训练.如遇到涉及角的图形要画出锐角、直角、钝角的各种变式让学生辨认,不断变换角度大小、几何元素间的相互位置,对一个基本图形作翻折、旋转等变化,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认识图形,提高学生对图形的欣赏、鉴别能力.如图4就是三合一图的三种不同形状,各种形状还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位置的图形.

(3) 学会几何图形的分.

几何图形由若干基本图形组成.把一个几何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在分析过程中,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基本图形,也可把基本图形从复杂图形中抽出来,如图5可分解为角平分线图(图6(1))、等腰三角形图(图6(2))、双垂图(图6(3))三个基本图形.

二、 捕捉辅助线的信号是快捷添加辅助线的思维起点

学生添加辅助线往往是盲目的、试探性的.究竟从哪里入手添加辅助线才既快捷又准确?

(1) 从题设入手添加辅助线

题设是添加辅助线的第一信号来源.为了应用已知条件,必须把条件涉及的几何元素归到基本图形中,如果基本图形不全,就要添加辅助线,构成完整的基本图形.

例1 如图7,ABC中,M是BC的中点,AD是∠A的平分线,BDAD,垂足为D,AB=12,AC=18,求DM的长.

分析: 本题有非常明显的图形特征:AD是∠A的平分线,BDAD,自然联想起三合一图,从而延长BD,与AC相交于点N.这条辅助线的思维起点就是题目中的题设条件.

从题设出发添加辅助线的情况很多,如在梯形中已知两腰的关系,可以平移腰;在圆中已知直径,可以作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

(2) 从结论入手添加辅助线

结论是添加辅助线的第二信号来源.通过添加辅助线可以把结论涉及的几何元素还原到基本图形中,或者让基本图形显现出来.

例2 如图8,ABC中,∠B=2∠C,AD为BC边上的高,点E为BC的中点,求证:DE=AB.

分析 本题常用的辅助线有两种:取AC的中点G点,连结EG、DG(如图9(1));取AB的中点F,连结EF、DF(如图9(2)),添加这两种辅助线的出发点都来自题目的结论.

例3 如图10,E、F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点,∠EAF=45°,求证:EF=BE+DF.

分析 本题的常规辅助线是延长CB到点G,使BG=FD,这样添加的出发点就是题目的结论:EF=BE+DF.根据题目结论涉及的线段或角寻找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让这些几何元素归位“回家”是一般的思考模式.

(3) 两者兼顾,才是科学的选择.

从题设入手添加辅助线方便进行综合推理,但不一定就能完成推理;从结论入手添加辅助线易于进行逆向分析,但不一定就能完成证明.二者兼顾,才是科学的选择.

例4 如图11,在梯形ABCD中,AB∥CD,∠A+∠B=90°,M、N分别是DC、AB的中点.求证:MN=AB-CD.

分析 本题若从已知条件出发,第一方案就是延长AD和BC,构建直角三角形(如图12(1)),可是这样对处理MN=AB-CD是不明朗的;第二个方案就是平移梯形的腰(如图12(2)),集中聚拢∠A和∠B,也形成了AB-CD,可是此方案没有联系题目中的中点条件.所以需要同时平移梯形的腰AD、BC(如图12(3)),这样既能考虑题设条件,也能兼顾结论.

例5 如图13,M为正方形ABCD边AB的中点,E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MNDM,且交∠CBE的平分线于N.求证:MD=MN.

分析 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过点N作NFBE,然后证明DAM≌MFN,最终没能成功.原因是这条辅助线没有利用题设中的中点条件.如果取AD的中点G,连接MG,这样就能两者兼顾,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三、 掌握辅助线的添加原则是合理添加辅助线的依据

(1) 难点优先

添加辅助线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所以优先处理题中繁难的式子,可以将其抽象出基本图形.

例6 如图14(1),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60°,∠ADB=90°-∠BDC,求证:AB=BD+CD.

分析 本题添加辅助线有两个难点:一是∠ADB=90°-∠BDC,二是AB=BD+CD.基于“难点优先”的原则,想到了作这样的辅助线:延长AD和延长BD至点E,使DE=CD这样的辅助线(如图14(2)).

(2) 结论优先

添加辅助线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结论,从题设出发添加辅助线往往有多种可能,并不是每一条都能很快得到命题的结论,故通常优先考虑根据结论添加辅助线.

例7 如图15(1),BC为半圆O的直径,F是半圆上异于B、C的一点,A是的中点,ADBC 垂足为D,与BF相交于点E.求证:BE·BF=BD·BC.

分析 本题若从题设出发,考虑添加的辅助线就是由直径构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可连结AB、AC或连结FC,但是选择连结AB、AC并不能出现与结论有关的线段.考虑到构造与结论BE·BF=BD·BC有关的线段比例关系,我们可选择连结FC(如图15(2)).

(3) 能不分就不分

有些辅助线添加后,会把图中的线段或角分割成几部分,这样对线段或角的处理就比较麻烦,一般的原则是“能不分就不分”.

再谈前面例3的辅助线作法,一些学生会试作AGEF(如图16),然后试图证明BE=EG,DF=G.看上去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难以证明.这是因为辅助线AG把∠EAF分成了两部分,不便于应用条件∠EAF=45°.

再看例4中图12(2) 的辅助线,正是因为把线段MN分成了两条线段,而这两条线段又不能独立处理,所以证明就难以进行.

(4) 能“天然”不“人为”

辅助线具有构造图形的功能,常见的有构造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新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这些构造有些是人为得,有些是通过作平行线、作垂线或直接延长相交而得(姑且称之为“天然”).通常情况下,我们能“天然”不“人为”.

例8 如图17,梯形ABCD中,AD∥BC,点E、F分别为腰AB和腰CD的中点,求证:EF∥BC,EF=BC+AD.

分析 本题的难点是对BC+AD的处理,若延长BC到点G,使得CG=AD, “人为”形成BC+AD,也是可以证明的.但这时候必须证明A、F、G三点共线,学生要么不会证明,要么就不证明.所以本题还是延长AF、BC相交于点G,“天然”形成BC+AD,比较易于问题的解决.

四、 吃透辅助线的灵魂实质,应对千变万化的几何问题

例9 如图18,ABC的角平分线AD交BC边于D,E为BC上一点,且DE=DC,过E点作EF∥AB交AD于点F,求证:EF=AC.

本题辅助线的作法:延长AD到点G,使DG=AD,连结EG; 或延长AD到点H,使DH=DF,连结CH.

例10 如图19,M、N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AD和AB的中点,连结CM、DN相交于点P,连结BP,求证:BP=BC.

本题辅助线的作法:延长DN,交CB的延长线于点Q.

例11 如图20,梯形ABCD中,AD∥BC,点E、F分别为对角线AC、BD的中点,求证:EF∥BC,EF=BC-AD.

本题辅助线的作法:连结DF并延长,与BC相交于G点.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第一、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发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身边具有“浓郁生活色彩”的事例导入新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其心理产生强烈刺激,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对“数据代表”的学习中,我考虑到学校地处郊区,班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便设计了《打工奇遇》情节:

打工奇遇

李老板有一个小工厂,工作人员中有1名厂长助理、3名亲属、1名领工、5名工人。现在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作人员,小张得到消息后,参加了应聘。

李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待遇不错,平均周工资是400元。”小张高兴地接受了。几天后,小张找到李老板,气愤地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同事,没有一个同事的周工资超过260元,平均周工资怎么可能是400元呢?”李老板说:“小张,平均周工资的确是400元。不信,你看这张工资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李老板说平均周工资是4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小张问一个同事:“你的周工资是多少元?”同事说:“我的周工资与大多数人的周工资相同。”该同事也问小张:“你的周工资又是多少元呢?”小张说:“我的工资的位置在所有的同事中是一个‘分水岭’。”

请同学们想一想,该同事与小张的周工资分别是多少元?

《打工奇遇》的情节设计,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立刻产生一种亲切感,较快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同时,在概念的教学上,做到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的产生、完善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互评,得到概念的名称及含义梗概,并在练习中发现概念中的不完善之处,进一步完善概念,最后通过思考题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打折销售”问题,我要求学生去超市、商场了解商品标价,体会打折的含义;去从事商业活动的同学家了解成本、利润等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表演。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看似复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表演中穿插的多种形式的讲解,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活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悬念,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疑问,有一种迫切想弄明白的心理,在这种迫不及待想知道其原因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解惑,使学生在悬念驱使下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给学生介绍牛顿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为方便猫的出入,便为两只猫在墙上各挖一个大洞,一个小洞,却遭到朋友笑话。我问:“牛顿何以遭人笑话?”;学习垂径定理推论时,经过探索,学生一致归纳得出:“平分弦的直径垂至于弦”,而我却说:“我反对!知道为什么吗?”;学习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时,我说我去超市想买一块正方形手帕,导购员说货架上的手帕都是正方形,并验证给我看:将一块手帕沿对角线对折一次,刚好两部分完全重合,再沿另一条对角线对折又完全重合。之后她说:“这下你确信了吧?”我能相信她吗?……这些悬念无不将学生探求的兴趣激发,使之产生学习热情。

第三、直观教学,启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是抽象的,而形是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而具体、直观、生动最能引起感观的感知。所以,数学教学要适当地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通过微机大屏幕演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景象及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演示一圆固定,另一个圆从远处向定圆移动的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呈现出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演示函数图象的平移,等等。把静态的几何图形通过微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兴趣。

第四、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增进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对于全等三角形的认识,第一环节,我出示两块硬纸板,再利用三角板及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和我一起做,并请大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有何特点?从而抽象概括出全等定义。第二环节,让学生用三角板画出平面上的全等三角形图形,这是学生在刚刚学过全等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在感受中巩固三角形全等的定义。第三环节,请学生找出自己所画图形中的对应元素,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形成完整认识。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我这里直接复制和灌输到头脑中的,而是在动手实践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合作学习,调动学习兴趣

国外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很好地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好地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如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我说:“有人讲学数学的人和不学数学的人的区别在于:学数学的人可以不上山而知山高,不过河而知河宽。学校的国旗杆高度不方便测量,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听到这话,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我便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出最佳的测量方案。此问题应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难度较大,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会造成学习的盲目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索学习,充分运用学生集体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形成亲切、和谐、共进的群体感情氛围。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有兴趣、有收获。

第六、创造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要培育学生的成就感,就要低起点,高要求,设置梯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如对分式乘除法则的学习,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乘除法则,再去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测分式乘除法则,学生就很容易想到。再如对无理数的学习,我先请学生复习有理数,并总结以前学过的数都能化成分数,接着又出一组数:(1)0.333…,(2)0.1414…,(3)=1.414…(4)π=3.1415926…学生发现这其中有的数不能化成分数,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实现在有理数基础上生成无理数。过渡自然,理解顺畅,跳一跳够得着,易获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七、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中迷惑不解时,我便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问:“有困难吗?”;当学生叙述的解题思路不够完整时,我说:“没关系,你能想到这一步就相当于打开了解题的大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告诉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财富,发现错误的价值,由错误走向正确是学生进步必不可少的发展历程;当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我们一起鼓掌表示庆贺,甚至以其名字来命名他的重要发现;当学生分神时,我灵活应变,将其名字编入接下来的教学情境中……

此外,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也能使学生会心一笑、兴趣顿生。如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我将未知数比作坏蛋,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作一步一步孤立坏蛋、捉住坏蛋的过程;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a+b)(c+d)=ac+ad+bc+bd。我用图示法表示求解过程,并将之形象地称作“画眼睛”;将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概括为F、Z、C形。抽象的数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描述时,学生产生的不仅是兴趣,更是有效学习。

第八、体验数学美感,培育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为0.618,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也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第九、史话引趣,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穿插史话,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兴趣。如讲圆周率时,谈一谈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有一个涉及数学的例子:“不仅所用的直角都相等,而且所有人生来都平等”,等等。总之教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为能在数学史上添加更加光辉的一页而发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