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建设思考

城市建设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设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建设思考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意义 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2)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第2篇

独树一帜的建设理念和模式

作为《“智慧唐山”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起草者和智慧唐山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李技对于智慧城市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从2009年到2012年,他和他的团队成功将唐山暨曹妃甸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打造成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中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唐山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更是风生水起,生机盎然。据悉,目前《智慧唐山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并得到市政府的正式批准;智慧唐山建设首批50个项目即将面向社会公布实施;相关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都在加紧制定和完善之中;智慧唐山工程技术中心、唐山市智慧产业孵基地、智慧产业联盟建设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对接洽谈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运作之中。“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营造环境、激活市场、聚合资源、创新推进”等一些崭新的理念和运作构想正在这里一步一步探索和实施,应该说,唐山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和路径扎实地向前推进,并在起步伊始就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和知名IT服务商的认可和关注。

事实上,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智慧城市,最近几年,李技和团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调研、收集分析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国内外知名服务商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从而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现状和主要趋势,也逐步形成了他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避免“五大误区”

在李技看来,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五大误区:

一是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解不够完善。国内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缺乏对概念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表现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与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衔接不紧,针对性不强,或者干脆是两张皮,让人感觉是在为了智慧而智慧,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二是缺乏顶层设计的规划和建设理念。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都是从信息化手段在某个行业的简单应用做起,例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这种从行业和底层应用做起的模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从一开始大家就都是在竖“烟囱”,产生一个个彼此割裂的信息孤岛。虽然起初某个行业可能做的很好,但未来随着行业的增加,势必会面临整合的难题。因此,李技认为,在先进技术服务模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考虑发挥后发优势,从顶层设计和公共平台体系搭建做起。因为现有的由底层应用入手的建设方式,虽然短时间内见效快,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整合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等问题。”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主体定位模糊。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问题。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主体一般可分为五个层面:最上面一层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他们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者、推动者、监管者和环境的营造者;第二层是总集成商,他们的职能是依据政府提出的规划和需求,设计建设方案,整合相关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资源,搭建顶层框架体系,并负责智慧城市主体运营;第三层是网络提供商,包括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等,他们的角色是提供网络和功能平台;第四层是面向各行业的提供特色解决服务方案的ISV;第五层是各企业以及个人用户。这五类主体成分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应用的完整体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相互不可替代。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存在第二层也就是总集成商严重缺乏的现实情况,于是,各地往往由政府或者电信运营商代替总集成商的较色进行建设和运营,有的地方甚至在用ISV作为总集成商使用。这样做的结果,混淆了各主体的职能定位和技术特长,也注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件高投入、花大钱的事情,但事实上,政府更大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划、引导和撬动市场、制定政策、完善标准、营造环境。除在和建设运营初期投入一些必要的引导启动资金以及在个别公共服务领域可能存在一些购买服务的资金投入外,其余都应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去推进实施,政府根本没必要去投入大量的资金。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不理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系统工程,究竟该由哪个部门去发起和推进?地方主管部门的作用又该如何发挥?在这方面不仅全国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即使在国家层面上也亟待进一步明确和理顺。在李技看来,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应该逐步建立由各级政府直接领导、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推进,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

六大支撑体系

除了这五个误区之外,李技也对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支撑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思考。他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至少需要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

一是规划设计体系。包括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建设规划(宏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中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微观)等三大系列。二是建设管理体系。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中,如何进行各环节的分工和各单位的协同体质机制建设等。三是技术标准体系。着眼于智慧城市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协同和资源整合,从建设初期,就应对整体框架和各大功能平台的建设技术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四是项目建设体系。要根据顶层设计方案,结合实际的功能需求,提前谋划设计出自上而下的项目建设体系,梳理好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分出轻重缓急,科学统筹地分批、分步加以推进。五是评测评估体系。六是社会服务体系。

“这六个体系共同构成了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体系,想要靠单独一两个体系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是行不通的。”李技分析说。

在潜心思考研究智慧城市理论和体系的同时,李技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了唐山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结构图。在李技所展示的结构图中,记者看到,他不仅对智慧城市中的各个参与方的职责、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其中也为各参与主体设计描绘出了清晰的商业运营模式。在这一结构中,政府更多的起到的是引导和监管作用,而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了企业和服务商。也正因如此,这张结构图一经公布,就引起了众多知名IT服务商的关注,纷纷表示希望能参与到唐山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之中。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

对于目前国内一些城市一窝蜂似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李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做智慧城市,这一点十分重要。而唐山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可以用六个字来简单概括,那就是“强政、兴业、惠民”。

李技解释说,所谓“强政”,就是要通过智慧政务系统的搭建和应用,让政府的部门行政服务效率更高,更加公开透明,对百姓的服务更加便捷、细致和周到。所谓“兴业”指的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拉动以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唐山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全产业链要素的整合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要素供应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智慧唐山的建设,不但要谋求促进唐山产业结构的优化,更要追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惠民"则是通过智慧唐山建设,让唐山市的老百姓更快、更多地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好处。

以兴业为例,李技为记者算了两笔账。一是通过智慧唐山各种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保守计算,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有望聚合超过1000个信息化服务项目,按平均每年每项实现1000万的营业收入计算,可以实现100亿元的业务收入,加上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拉动,至少可带动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收入翻两番。二是根据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追踪统计,通过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多企业都实现了15%-20%以上的业务增长。唐山市目前的工业增加值是4000多亿元,也就是说,通过智慧产业体系的构建,如果按每家企业平均带动增长10%计算,唐山就有望新增加400亿元以上的GDP。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第4篇

一、中小城市创建园林城市的必然性

1、创建园林城市是中小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题。国务院批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二十一世纪议程,从一个城市生态体系的正常需要出发,对生态指标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而园林城市的七大条标准,既有园林绿化具体数量指标的要求,又有保护和千丈山川地貌、郊区林木、农业用地的要求;既有突出城市的文化、民族传统的要求,又有保护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要求;既有公园布局合理、设备齐全、维护良好的要求,又有对城市江湖河海等水体沿岸形成城市风光带的要求。因此,建设园林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具体措施,是中小城市实现现代化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2、创建园林城市是中小城市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需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改变。当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时,猛回首,不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遭受灭绝,森林消失,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等使环境遭受着恶性发展,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保持着相对稳定睡动态平衡,人们在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前提下,必须主动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园林城市,可以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小气候,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3、创建园林城市是中小城市社会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大。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求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现在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国定长假正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利用假日放松心情,心情释怀。到大自然中,到风景区中尽情享受自然界带给大家的清新、舒畅。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正进入老龄社会,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人口,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一条就是居住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绿地、公园中,要求绿地、公园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休闲、娱乐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自然经环境。

4、创建园林城市是中小城市调整农业结构的需求

城市中的绿地是有限的,要把郊区的土地都利用上来发展绿色产业,不仅可以获取生态效益,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农民手中的土地单单种粮不行,单种树也不行,要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绿色产业,形成产业链结构,要有档次,做活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

二、中小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面积不足。中小城市市区面积不大,市区内绿化用地紧张。有的对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未进行系统规划,有的甚至随意改变规划绿化用地性质。还有的城市绿化面积很大程度上依靠市郊的大片林地来体现,市中心区绿化面积很少,公共绿地更少。

2、绿化品位低。现代造园艺术在城市绿化中运用少,绿化手法单一,档次不高,“绿而不美”的现象普遍存在。

3、绿化资金不足。中小城市绿化绝大多数依靠政府投资、园林部门建设,而社会闲散资金利用不够,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城市绿化资金不足,绿化步伐较慢。

4、绿化管理滞后。管理性规章不够健全,专业管理力量薄弱,社会绿护绿意识不强。

三、对加快中小城市园林建设的几点要求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园林城市的创建,必须依据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的特点,比如利用靠山,沿海,近水,依桥,临城等特点,偏执建立风景区和风景带,创造有山有水的城市园林格局。对园林建设应以扩大园林绿地为基础,完善老公园,建设新公园,使绿化上台阶,园林上水平,结合道路建设要重视道路绿化,从管理中风效益,养护中上水平,还要大力发展园林路,花园街相连结,均匀分布于市区内,并与各单位的绿化相衔接,形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在城乡结合处,可通过把森林景观引入城市。园林景观辐射城郊的办法,使城市坐落在绿林之中,城园融合,相映成趣。对城市建设要形成以园林绿化与美化为主休,城郊四周森林作屏障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大环境生态体系,进而实现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山岗森林化,突出人与自然的最佳和谐,优美环境于现代城市建设之中。

2、科技引导,提高质量。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建设、养管等各项工作中,全面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建设手段使园林建设充分体现出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创造出融进历史文脉、赋予时代特征、艺术品位高雅的园林精品。创建园林城市的成败得失,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人才的有无和多少,因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通过学校的培养,也要注重通过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更重视品德教育,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强烈的事业心,纵有知识懂业务,也成不了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

3、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园林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从管内部转向管社会,从管具体转向管宏观,从管事务转向管市场,集中精力搞好城市园林政策、法规建设和全行业的管理。另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林绿化也是资源,也应该面向市场。多年来,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加以管理,这种局面很不适应大园林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

城市建设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备建设越来越多,是原有的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空气污染、水污染、固态废弃物污染等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1 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的概述

1.1 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保持就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水土资源流失加以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水土资源加以治理与在保护,以实现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城市水土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绿化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运用水土资源的等方面内容。

1.2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2】。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涉及三方面:水土资源的切实有效的管理及运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环境污染的治理、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1.3 两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中的绿色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运用是城市水土保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水资源的保护及运用,能够使城市形成一套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与城市水土保护相辅相成【3】。

2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

2.1 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晚

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城市水土保持的仍处于最基础阶段,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是理论为主,具体的实践治理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2 缺乏综合合理的规划

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将其提至国土整治,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战略高度,没有对水土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多数城市水土保护社会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治理措施单一;注重工程及保水措施,轻视林草及排水措施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水土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进展。

2.3 缺乏专项资金

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实践中存在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

2.4.森林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覆盖率在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种重要指标【4】。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较为滞后,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偏低,不利于水土的保持和水源的涵养。

2.5.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中的硬覆盖面积占到了绝对比例,雨水的渗入量极少,然而在绝大多数数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对雨水的蓄存和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雨水往往通过污水排水系统进行排出,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3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基础研究

应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负责性进行充分认知,加大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规律及因素的相关研究力度,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同时,应该加强水体流动及联接、污水处理回用方式、城市水环境容量、人在水面、河流景观、蓄水洼地的布局及条件、观赏设施、水生动植物等水土资源保持治理工作的研究。

3.2 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首先,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进行科学的划分【5】,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并严格的进行相关治理。对预防保护区进行规划中建立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通过园林、建筑、自然景观等人为景观的建立,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建。加强重点监督区的切实管理,真实贯彻“三权”,在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中从源头抓起研究监督,确保开发建设单位如期完成水土保持的各项工作,严格依据水保法的明文规定而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严厉打击而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例如:随意倒垃圾。在进行重点治理区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急性综合考虑,做到全面与局部,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通过生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清洁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进行造林绿化规划,通过提高城市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绿色长廊、

3.3 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积极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将水保、环保、林业、城建等各部门工作协调处理,并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3.4 加强植被建设

植被的建设设计应该考虑防风固沙、城市景观生态学、耗水量小等方面,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散生木、林网、林地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将森林资源与水资源连为一体,构建林水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城市雨水资源化

应该重视与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行雨水下渗、蓄存、再利用的相关工程建设。通过雨水的下渗及土壤的净化,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情况,可以利用蓄存的雨水资源进行厕所冲洗、绿地浇灌等。

参考文献

[1]闫胜利,高真伟,杨国利等.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4):162-163.

[2]戴荣福.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3]张华庚.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