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8-0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一直在持续,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表述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之外,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维度的重建当然地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必须服从于人文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显其课程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性,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核心

本质上,大学语文要培养“有文化”的精神和谐的人。何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导向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 ,发展人性, 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有效地管理个人的情绪,诚信、乐观、敬业、会审美、善沟通,并因此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大学语文”这一核心命题的认知和实践,可以从能力、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定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为: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态度目标为:热爱母语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铸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本的鲜活与生动,大师们的胸襟和情怀,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拥有很大发掘和整合的空间。

为凸显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按文学史发展线索或按文体类别确定教学逻辑顺序的传统,以提炼出的若干个人文主题引领教学,编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清晰的人文脉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上,可从各个职业通用的职业素养中提取若干个人文专题作为教学单元,如“让仁爱丰盈天地”“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良知是灵魂的钥匙”“爱是永恒的主题”“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回归自然,和谐天地”等,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支撑篇目,选文遵从文质兼美的原则,突出文本的经典性、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体现文化多元,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避免对作品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读,而是在单元专题的导引下寻找从一个点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动学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触发、集中在这个点上,并适度开展类比联想,将本单元的各个语篇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和体验。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延展语文教学空间,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树立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观念,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考核标准。一方面,教师要在学期初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其他时文佳作和经典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一方面,适时开展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诗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类社团,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在学生中不断地强化两种意识:一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必须完成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方位地融入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将人文情怀自觉地融入语文活动中的意识,如在组织或参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时学会温良恭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怀和分享,学会珍惜和感恩,学会公正与无私,把语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变成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某种课堂教学价值观,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二是民主互动原则;三是激发兴趣、内在驱动原则。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质所限,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主动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望与呼声更高。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被边缘化,除了管理层面功利性忽视和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重心不凸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大学语文课堂本身对高职学生缺少吸引力 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课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课堂变成了教师单调沉闷的呓语或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文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价值观,放下教书先生的架子,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张力。

大学语文课程是由文本和语篇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语篇教学最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通过视听组合及情境描述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堂成为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最佳场所。如笔者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于猎猎风中激情演绎的那段沉郁顿挫的“横槊赋诗”,学生很快被视频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所吸引,教师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英雄酒后的诗,被世人解读为奸雄的曹操在此文中因为杯中之物流露了真性情,诗中既有“慨当以慷”“天下归心”的气魄,更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柔肠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感伤。英雄,因为不失却人间情怀而尤为动人!何为英雄?世人已然约定俗成了一套既定的评价标准。正所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在教师的辞典里,杰出有另一种尺度、另一种诠释——是博爱善良, 温厚如斯者;是护佑美善、侠骨柔肠者;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者;是遭受重创、承受重压却乐观从容、顾念他人者!”学生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感知到曹操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分享了教师的人生感悟,更学会了独立地认识和品评历史人物。

经典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而文本多元解读法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思考,鼓励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还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发展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格调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赏玩法,不刻意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阅历轻松阅读、玩味,培养学生自我赏析、阅读、涵泳的习惯和功夫,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学会诗意地“栖居”。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原则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对等协调,重情趣、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从内容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得以彰显,高职教育的属性方能回归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卢矜,冯梅.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认知与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史亮.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第2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科目专业中一个颇具特殊的学科,大学语文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却显现出很明显的落后和错位状况。所以大学语文应该从科目的分类、功能的确认和课程的体系三个方向进行进更深层次的定位。大学语文分类应该从开始的教育类科目转变为文学性质学科。要想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完整性的科目,大学语文迫切需要有自己学科的独特性。一套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建成是一个学科完善的标志。文章首先讲解了大学语文科目的分类,随后对学科的特性进行相关探讨,最后对学科功能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

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功能特性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科目的发展的长河中大学语文是一个颇具特殊色彩的领域,其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却显现出一个很严重的落后和错位状况。语文有着悠久的过去但是却以较慢的速度向将来发展,未来对于语文有着较大需求,但大多数民众却没有意识到这点。语文有着大量相近相似的专业,但不被大众认可;同时语文也较高的标准,但学习队团队参差不齐。所以最好从科目的分类,功能的确认和课程的体系这三个方向进行更深层次的定位。

一、科目的分类

首先要从头开始考虑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分类问题,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将语文的类型逐渐从教育类科目转变为文学性质的科目。一个科目专业的建成与完善,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他名字的完成。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科目目录看来,大学语文作为二级学科被叫做“课程与教学论”,同大学物理、数学、体育和化学等都是同一个二级学科归于教育学门类下。在各大高校内部对这种分类不甚了解,而且这种分类方法极其奇怪。就单纯对大学语文的分类来看其中没有太多的政治问题,所以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学术探索。事实上中文学科方面的主流方向极少关注大学语文学科的分类问题,更不要说是对他产生疑问。产生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法律早就将这一科目归类到教育学门类中,不存在重新对他进行归类的价值。民众仿佛在逐渐丧失对一些已经成为常识知识的质疑反思能力。所以在这种探索能力缺乏的条件下想要创新即为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固有的观念,来解决大学语文科目分类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将大学语文叫做”课程与教学论”很明显偏离了本质,由此来看,大学语文应当归类于文学性质门类里的中文学科。就学科角度而言,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基础,上层建筑基础牢固才会更加稳定,保证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具备更强可操作性。

二、学科的特质

作为一个边缘化状态的学科,大学语文要想成为一个完善自主的学科,他必须具备自己的独特性。大学语文和其他普通的中文专业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体现在知识网络和教学实方面的普遍性、实施性以及综合性。首先,知识网络的普遍性。目前中国教育的很大的盲区就是研讨的出发点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忽略了人的重要性。所以在对教材的改革上应该增强对人文的解释和渗入,加大文学内容,不止要做到丰富内容,更要丰富内涵,所以这样会对教师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高要求。其次,科目的独特性和综合性。近年来国内掀起“素质教育”的热浪,由于想法不够完善,所以很快就被扼杀,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所发起的运动终究会失败。大学语文的功能是要将视听说读写提高一个层次,如果脱离原本的目的,失败则是必然结构。再次就是教育的实施性。因为他与其他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的差别,使得其实施性需要更加突出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总而言之,在我们确立学科时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涵的丰富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师也要随着发展对自身进行深造。

三、功能的确认

首先,教育方面的确认。近几年时间很多专家一直仔宣扬大学语文在教育中的社会功能来提高大学语文地位,想要将大学语文向思想品德教育靠拢。现代中国人糊涂的将重要性与政治性划等号,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对大学语文的功能进行清醒的认识。不能将其与思想品德课程相提并论,要着重强调文化的传承,提升自身品味与能力,增强语文成绩。第一语言。将语文二字拆分语字在先,语言的深层次学习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第二人文素养。文字在后,文明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大学语文不止教授知识,使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更要教授做人的道理,完善学生人格和正确规范的三观。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一个专业的建立最基础的标志就是从一个课程转变成一门学科,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波动性。一些高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但还有一些高校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这对其学科的地位是有一定的影响。从选修课向必修课的转变是由一门课程向一个学科转变的开端。随后则是从教学角度考虑问题,内容的设置要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因材施教,与当今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适应时事热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大学语文目前仍是普及性质的学科,还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正因如此大学语文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还要保证学科的整体性,不能破坏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质,还有要保留大学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以此原则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适当的设置和完善,更好的进行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的教学之路。

作者:刘重达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通识教育 外语类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课题《外语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编号:GDUFS211-2-045)的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我们曾经就大学语文课的教材、教法等问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根据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编写了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本文展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同时就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外语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对课时和考核情况的认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对教材编写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以及对教师、教材的看法,力求找出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内容: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设置、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关于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

调查对象:外语专业一年级学生,862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四大板块,包括20个问题。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我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你是否喜欢大学语文课?你认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达到什么目的?你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人文素质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哪一门课更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对课时、作业、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本问卷通过提问目前大学语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时间长短是否适宜以及学生对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考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程也反映出他们对代课老师的认可程度。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教材是实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选用一部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很大,本次调查涉及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等方面的看法。

三、数据分析: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1.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喜欢程度。79.3%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这门课,6.2%的学生选择不喜欢,14.5%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8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8.5%的学生认为开与不开都行。

3.关于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有帮助。8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3.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4.关于学学语文课程希望达到什么目的。52.5%的学生选择提高人文素养,33.3%的学生选择了解文学知识,11.4%的学生选择提高写作能力,2.8%的学生选择其他,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也有人把学习语文看作是对专业课学习的一种调剂。

5.关于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哪门课更重要。15.4%的学生选择语文,13.8%的学生选择英语,70%的学生选择都重要,0.8%的学生选择都不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1.关于大学语文课时的安排。63%的学生认为每周两节课的课时安排正合适,15.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多,14.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少,7.4%的学生认为课时多少无所谓。

2.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54.2%的学生认为学习一学年大学语文正合适,10.2%的学生认为学时多了,28.3%的学生认为少了,7.3%的学生认为学时长短无所谓。

3.关于作业设置。39.3%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有必要,36.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4.1%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都可以。

4.关于如何考试。4.1%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40.5%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13.9%的学生选择以其他方式考查,41.5%的学生选择只上课不考试。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1.关于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65.5%的学生选择满意,5.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28.9%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93.7%的学生选择很高或较高,5.6%的学生选择一般,0.7%的学生选择很差。

3.关于对老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90.8%的学生认为老师认真,0.7%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认真,8.5%的学生认为一般。

4.关于喜欢老师的哪个方面。46.2%的学生选择态度认真,17.7%的学生选择知识渊博,16.9%的学生选择风趣幽默,17.8%的学生选择容易沟通,0.6%的学生选择其他(如人好、心态好等),0.8%的学生选择什么都不满意。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1.关于现用教材是否适合学生。71.3%的学生认为适合,3.9%的学生认为不适合,24.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

2.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的内容。35.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古代文学作品,31.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30.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作品,2.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其他(如应用文)。

3.关于教材应该按照什么体例编排。31.2%的学生选择文学史、29.7%的学生选择思想内容、35.3%的学生选择文学体裁、3.8%的学生选择其他。

(五)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

1.关于多媒体教学是否必要。82.8%的学生选择必要,4.6%的学生选择不必要,1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2.关于采用何种互动方式。73.9%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14.6%的学生选择老师提问,11.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

3.关于如何上好大学语文。22.4%的学生选择老师讲解,8.4%的学生选择专题讨论,63.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5.7%的学生选择怎么都行。

4.关于是否将教师讲授换成专题讲座。67.8%的学生选择很好,9.9%的学生选择不好,22.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四、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良好的势头,同时也反映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保持的优势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比较明确,学习热情也很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肯定,说明我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举措是正确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有80%左右的学生认为面向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是必要的,学习这门课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有帮助的,因此明确表示喜欢这门课。

2.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老师的付出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3.大多数学生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二)存在的问题

本次问卷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问题。

1.有个别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学习的必要。

2.有个别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教材、教学设备、课时安排、考试形式等不赞同

3.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增加互动环节。

(三)努力的方向

1.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强化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大学语文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2.慎重选用教材。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我们尽量想避开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的课文,但是由于学生来源的原因,中学时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因此,在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时免不了会和中学教材的某些课文有重复。在以后修订教材时,我们必须更加严谨认真,尽量选用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好文章。

3.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是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这给教学互动环节增加了难度,今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改变教学方法,或者考虑小班授课。

4.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态度认真、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容易沟通等素质,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对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看法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外语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想就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改革方面提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课程定位

外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定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外语类学生从整体而言,文科类学生占多数,语文功底普遍较为扎实。对于文科学生,不应该像对理工科学生那样,把语文课当作提高读写能力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可以相对弱化,而偏重于审美性。外语类学生还有个特点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思想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中应该适当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是要以作品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我们可以把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的一门课程。

二、教材编写原则

笔者认为,编写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还要从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下是一些具体思路。

1.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根主线把学生头脑中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这条线索就是文学史。我们当然不可能像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详尽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以及作品等,但起码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学史的概念。如果学生有志于研究比较文学,这也算是事先奠定一个基础吧。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照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将教材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开头先简要介绍文学常识,尤其是注重介绍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家,然后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在介绍具体作家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列举作家时主要以时间为经,以文体为纬,如果有些作家在不同的文学领域里均有突出成就,则可以择其要者作重点介绍,其余略提或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第二,在介绍作品时,尽量避免“炒冷饭”,即避免和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重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接触更多作品。

2.作品选择

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择作品时应该侧重中国文学作品,以起到互补作用。中国文学中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文学作品自然不可或缺,同时也不能缺少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选择作品时眼界要放宽,不能只盯住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经典是经过时间证实了的具有权威性的东西,而有些东西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具有潜经典性质,也可适当选择。对作品的形式也不必过于苛刻,应该不拘一格选择好作品,如一些网络作品或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好、艺术性强,也可以吸收进来。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为考察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情感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了解预科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对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包括文、理科)进行了大学语文学习态度及教学策略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调查预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目标,以及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从第1、2、3小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预科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成绩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绩一般,而自认成绩不错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绩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仅仅因为是高考的必考学科,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导致这种成绩的直接原因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1.关于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一系列问题。第4、5、7、10、15小题是针对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置的。其中62.6%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预科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必要,87.0%认为不管文理科都应该继续学学语文,70.0%很希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第6、9、11、13、14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有一些帮助,52.1%的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74%认为自己现在的语文水平不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因而有74.8%预科生认为高校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4.3%的预科生认为该科每周4课时为宜。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式。问卷的第8小题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而设,有90.4%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文学底蕴。64.3%的预科生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12题调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55.7%的学生认为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27.8%的同学则主张课内外结合。

3.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问卷的第17小题是针对预科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度调查,有76.5%的学生愿意就大学语文的学习与老师交换意见。

(二)问卷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作业形式,有关课程资源的系列问题,对大学语文课的整体感受,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建议 。

1.在18、19题中,学生阐释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即喜欢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人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主张因生活而学,因兴趣而学,真正享受语文。同时更追求一种师生完全投入境界,透进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

2.对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则主张将古今中外结合更广,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呈现,适当打破课本局限,课内外结合,适度课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设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答疑,

3.关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灵活,有创见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赏鉴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应多布置阅读性质的作业,作业量上要适度。

4.关于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喜欢有底蕴,有内涵,有激情,不拘于时,有独特见解,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而且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讲课有重点,最好多讲有意义的故事。在对老师的风度气质的期望中喜欢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现代品格与精神气质的老师。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略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内容专题化,学习自主化,课堂开放化。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

2.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通过设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学习,给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

3.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束缚,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学生基础薄弱,加强广泛的阅读指导,通过课内外强化,开阔知识视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是耗时而效微的,而强化这一基础的唯一途径就是达到最基本的阅读量。

4.教师的观念的改变,自身能力的提高,风采与信念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注意师生互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 新认识 课程改革 课程重构 人才培养

对于我们来说,语文一直都是一个相当直接却又很复杂的概念。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学两类简约式的统称。同时是由文字、言语、文化以及文章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学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

通过结合当下大学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所面临的艰难境地,笔者认为应当从当代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内容等各个方面来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教育进行新的认知。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

近代社会教育环境下,太多的责任被赋予在大学语文身上,它担负着传授文史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陶冶自身情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等众多的职责。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在现在的课堂教育之中,是无法做到各种培养兼而有之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语文课程的课时大多是三十至四十个,要在这样相对短促的课程教学之内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写作能力、道德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等数方面的教学效果,根本是难以实现的。对于人文方面的素质培养更是要坚持不懈,长久坚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达成的。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定制的过为完美,这就直接影响到了语文教学本身的发展。当前,在新式的教学理念要求之下,我们应当及时重新地看待大学语文的教学。从语文本身的教育、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处境等全方位定点观察,彻底从以前固定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不再仅仅重视工具性质的训练,更加看重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方面的综合素养以及自身内涵的提高。并且开始尝试现代化教育观念以及社会观念为视角,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教育对象的重新认识

确认教育对象所面临的复杂及多元的文化知识环境。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单一并且落后的计划性经济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中国现时的发展,逐渐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制改革,这就势必要造成现代人们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语言方面的变化,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最有代表力的状态,也同样会在社会的变化之中随之改变。

针对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学生们的心态普遍可以视为接受与排斥并存,从功利性的视角来看待他们这一表现,就是他们从内心觉得大学语文以及大学语文的学习并不能够对自己产生直接的作用,无法作为一种手段来直接获取利益,然而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激烈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又想通过学学语文来提升自己的全方位素质。作为大学教育者来说,这时就要正视学生内心存在的矛盾斗争,敏锐地把握住学生的心态变化,并且积极地去寻求方式方法对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进行改变,切不能仅仅片面地宣扬其负面影响。以大学语文教育自身为视角来看,大学语文本就是一种以多元化和发散性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活动,兼以感染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教育。大学生的心态对于教育活动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

(一)要重视在现代文化背景之下关于传统历史的文化重现

无论是处在任何一个时期之中,现实中存在的传播工具都能将文学艺术所产生的精神果实广泛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它决定了这些精神成果是否可以实现传播,并且能够决定这些精神果实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艺术所产生的这种精神成果也变成了现时传播媒介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课程就是将某个时代中各种能够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实际知识进行总结以及有计划地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基本的任务就是将教学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知识与外界广阔的社会紧密联系。

语言所要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就是一种文化,我国的语文教育是具有着传承性以及民族性的,其肩负着自古而今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深厚浓郁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对于传统历史的经典作品虽然是存在着学习的必要性,但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鉴赏。同时,作者反对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为现在新式文化的反面例证,但是也并不赞成对传统的文化过为神奇化的看待或对其顶礼膜拜。我们要知道的是,所谓的传统与现代,只是时间上的次序不同而已,并不是空间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用现时的形式表现,从而成为现代文化中一个丰富多彩的组成。因此,力求将现代的文化与传统的文化完美融合,力争体现出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新含义,这就成为了我们大学语文教育的新目标。

(二)妥善地处理好文本选篇的代表性以及时代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选择文章主要是追求其代表性以及时代性。但是在现在的现实中却是:各种类型的语文教材都只重视代表性,缺乏对时代性的表现。课本中的文本选择是语言进行应用的一种形式,但是语言的运用却是有历史性的,同时也包括现实性。代表性包含了时代性,代表性作品不仅只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性作品,也可以是现时现代的新作,经典并不排斥时新。典型时代性作品也势必会蕴含着经典的内涵,但是我们在承认经典流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选材的方向上要注意避免陷入两个极端,一是要力争规避选择与作品时代的当时社会联系过于密切的作品。二是要尽量不去选择那些过于强调文学性的作品,换言之就是,太狭隘的文学观念是不受提倡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能仅仅用一个方面的考量去评价的,在将语言的运用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中,经典的概念是广泛的,要同时囊括现当代的作品,也要选择古代的优秀文选,要在时代性与经典性中取得一个平衡点。

当前,大众文化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地形成了包围之势,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现实的社会中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对审美与情感的培养,这样的养成是要大量的优秀文字表现作为依托的。只要是能反映这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能体现个人价值情感的,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均为积极的情感表现。而我们要通过借助文字的力量,将学生与人类,学生与人生以及自然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和睦的关系。

(三)应看重语文选篇在现实中的适用性

许多版本在教材的选篇过程中都是相当重视经典性的,但是却忽略了对教材适用性的顾及。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构,是以需求为引导,这是很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必经之路。所谓需求引导则是指以当前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重新构建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应该以大学生们的需求作为语文课程的形成依据,这也是决定大学语文课程的视野、作品的评论方式等方面的根本。

引导需求,指的是重构语文的课程内容,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在已经可见的在艺术以及文化方面的需求,还应该引导以及拓展学生对的世界的探知,从而领悟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或者艺术,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选篇应当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们的特点,既要对其在阅读研究上、人文素养上、思想道德品质上有所指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兴趣等。

(四)有关于大学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建

教学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的内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指教材中相对稳定的,可以传递课文内容的文字材料,但是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之上将教材内容与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或者是外延知识相结合,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成为一种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对于已有知识的重建。

大学的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力求突破以往固定的思想,避免固定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要将学生培养成在语文方面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还要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师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应该是在理解了教材内容以及课程的标准之后,立体化的多方面使用教材,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更加彻底地学习并领会教材内外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该借助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辅助工具,这样不仅仅可以扩大课堂的知识涉及面,还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和谐,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四、综述

语文方面的学习实际上是要伴随着人的一生的,这是一个能将人的文化品质、综合素质以及道德提升到相当高度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从简单的字、词、句、篇,扩展到融合中国文化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更高层面上进行,同时要将大学的语文教学从以前视之为工具的单一理论提升到积极培养各类作品的写作能力以及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来进行;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之声蕴含在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来进行。语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要做到既能敞开心扉,吸收多方面、多民族的各种文化资源,又能坚守传统语文课程里经典文化的基质,使语文课程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拥有先进开放的视野文化,建立起新社会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精神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马美琴.大学语文教学与精神家园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王继红.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贾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目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