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众号的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社交化融入游戏,付费意愿增长。游戏一直腾讯的经济支柱,根据最新财报,2013年以游戏为核心的增值收入依然高居77%的比例。因此,在微信平台上对游戏道具进行收费,游戏基因向微信平移是顺理成章的逻辑。

微信基于QQ号和通讯录建立“强关系”链条,游戏内增加了好友和亲人的排行,不仅加强了用户的粘性,用户为了竞争而进行的付费意愿也将加强。CNNIC数据表明,70%的用户认为朋友评价是游戏选择的首要要素,微信平台上朋友的玩游戏行为无疑成为了微信游戏的最佳广告。另一个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恰恰是最大的,这种熟人间PK关系在中国被称为“窝里斗”,这种心里现象映射到“强关系”的微信游戏上,将扩大微信游戏的PK诱惑力,从而推动因PK需求进行的购买行为,微支付的及时推出又为购买提供了便捷途径。据悉,《天天酷跑》的月收入达到1亿

商务捆绑“强关系”,服务价值大于营销价值。游戏之外,针对企业的公众账号是微信盈利的另一个入口。广告界多年的监测表明,朋友推荐是的促进购买的最有效途径,按照这个逻辑,未来不排除微信帮助商家也就是公众号或者订阅号在朋友圈中分享营销信息,通过为公众账号提供增值服务或者分成的方式获取收入。

困境是,当初用户选择微信,看中的是其强关系链带来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而营销信息的切入将打破这种生态系统,变成一个公众场所,用户会取消关注企业公众号,同时降低微信的粘性,会引起较大的用户出逃。因此,对于微信面向企业的盈利模式来说,曲线转向服务价值是较为合适的蹊径。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03-02

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口号的提出,独立科技媒体作为报道创业、投资以及互联网资讯,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服务的平台,在近五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盈利模式是推动互联网产业变革的核心,对独立科技媒体的盈利模式及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产业和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2006年,学者钟瑛从门户网站的竞争、垂直网站的定位、电信运营商的转型、媒体网站的回归4个方面对互联网竞争格局进行剖析。2013年,郭涛对当下科技博客用户飞涨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科技媒体凭借快速精准的行业消息和产品信息的,以及为创业者提供相关资讯和平台服务等功能积累了大量用户的结论。2015年,曹继东提出“互联网+科技”自媒体创新与盈利模式是文化、科技、创意、资本、技术、版权或知识产权融合汇聚形成的新兴经济模式。上述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独立科技媒体公司发展进程。

1 独立科技媒体现有盈利模式分析

独立科技媒体公司的盈利根本而言利用的是信息的传播,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独立科技媒体发挥平台优势,连接用户与企业,从而实现资源互通。

1.1 广告投放

新闻传播媒介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内容吸引流量、流量吸引广告商、广告商投放广告带来广告费收入。科技媒体公司的主站、微信平台、App均设有专门的广告报道板块,提供新科技产品以及企业介绍,进行软件、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公司从中收取广告费用。

1.2 创新投融资方式

大多数独立科技媒体公司的业务核心聚焦在创业服务领域,通过自身资源与平台,与其他投资机构进行合作,为处于发展初期的项目进行众筹,同时向融资成功的项目收取平台服务费。36氪股权投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帮助超过50家创业公司成功进行了融资。对于成功通过筛选的公司,36氪采用“领投+跟投”的融资模式。由专业的投资人、投资团队作为“领投人”进行项目股权认购,其他投资者作为“跟投人”进行跟投,36氪对融资公司收取平台费用。极客公园开展“极客加速计划”,投资者在平台注册为投资人后进行投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成功且目标投资人被选择为股权融资项目的投资人后,指定专业人士或机构与目标投资人共同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做为持有创业公司股权的直接股东,以目标投资人从项目方获得的投资收益的15%作为平台服务费用。

1.3 开展相关延展服务

独立科技媒体公司在注重线上内容报道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相关延活动,并从中收取费用。常见的延展服务多为开通VIP用户服务,为VIP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前沿的咨询报道。科技媒体公司也举办在线课程、线下活动,通过收取课程费、门票费的方式获得收益。

目前,36氪已开启收费服务项目“开氪”;极客公园除每年举办GIF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奇点创新者峰会等线下活动并收取门票费用外,还参与其他企业活动策划,收取相关费用;钛媒体在微信、客户端平台创立“钛空仓”板块,提供购物服务。

2 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信息时代,进入新市场的障碍逐渐减少。科技媒体必须在与科技爱好者以及创业者的不断交互中证明自身价值,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

1)面临竞争者的威胁,由于创新力不足,众多竞争者为了抢占风口,借助知识溢出效应争相模仿,从而面临因产品同质化而赚不到利润的困难。高质量的内容可以成为科技媒体发展的助力,但并不能成为其取胜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创新力(比如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技术壁垒是目前构建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2)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在创业资源整合方面,科技媒体向创业者提供孵化器、投融资平台、线下活动、付费网课、产品报道和产品开发这六类资源。在场地资源的提供上,政府扶持的孵化平台更有优势;在科技资源的提供上,科技媒体难以与科技公司提供的资源相抗衡;在管理资源的提供上,科技媒体的知识积累不足;提供给创业者的资源限于交流平台和品牌宣传服务。

3)投资人的视角,当科技媒体出现对项目信息报道不实或是审核不严格的情况时,若投资人根据“虚假信息”决策投资,科技媒体公司就会面临信誉危机。由于网络股权众筹平台相对于传统经济市场入门门槛低,具有快速获利的潜力,也可能会因一些投机取巧、盲目趋利者的行为引发市场秩序混乱。

3 完善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政策建议

独立科技媒体要想打破资源的制约,避免信誉危机,应当注重人才和知识管理,与其他企业战略联盟以及明确公司定位。

1)资源整合,积累“智慧资本”。科技媒体可以与高校或研究所合作,帮助新创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提供给新创企业与企业产品相关的科技成果或者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科技媒体在搭建产学研科技资源平台上取得先占优势,可以提高科技媒体的知名度以及对初创企业入驻的吸引力。当科技媒体积累足够多的企业信息,可将这些信息整合管理形成“智慧资本”。

2)战略联盟,竞争与合作。科技媒体战略联盟与否,要考虑联盟后对自身竞争力(新的产品/服眨┑挠跋欤自身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支撑自己发展这些竞争力,以及达成联盟对市场风险是否起到规避作用。科技媒体公司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在专业化和协作分工上得以深化,从而在现有市场/产品上处于有利位置,成为领导市场发展的前沿,最终使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3)明确定位,言出要必行。科技媒体公司应当明确公司定位,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科技媒体公司多大程度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也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公司的道德准则,决定公司的声誉,决定对其受众的尊重。科技媒体都会提出自己企业的概念以获得人们认可,不过,每一个价值观的目标可能对其他价值观的实现产生影响,科技媒体公司需要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来平衡各个价值取向从而持正直公立。因此,科技媒体公司明确的自我定位,采用主动、自觉的方法将这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钟瑛.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竞争格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38-42,94.

[2]麻晓蓉.从公众理解科学看媒体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J].科技传播,2009(1):7-8,10.

[4]曲宝玉.TMT时代的新媒体策略――中国日报新媒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1(7):84-87.

[5]郭涛.科技博客走热 盈利前景待观望[N].中国文化报,2013-11-15(006).

[6]李玮.加强互动,互惠双赢――浅谈科技媒体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模式[J].科技传播,2014(2):35,7.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微博; 应用; 发展

1、引言

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关注机制分为可单向、可双向两种。由于微博具有便捷性、原创性、草根性等诸多特性,深受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喜爱,自出现后,用户数呈现 “爆发”式增长,并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博的兴起和诸多特性,同样也引起了我国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8月,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下发了《关于做好微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气减函【2011】112号),要求各单位应充分认识做好微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把微博打造成为气象预警信息传播、部门信息公开、收集公众需求、树立良好形象的全新平台,使微博气象服务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气象微博的现状

2.1取得的成绩

自开展微博气象服务后,全国各地的气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腾讯、新浪两大网站上注册开通,经过近6年的努力,这些气象微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至目前,气象机构仅在新浪微博开设的认证微博总数就有1317个,粉丝数近千万。省级以上气象部门均已实现了通过微博与公众互动。微博气象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为公众分析气象疑惑、普及气象知识、便民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灾预警等。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形成了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体系,这也是全国首个全系统微博群组。部分省份也在新浪上组建了各自的省级气象微博矩阵,如江苏气象就建起了气象微博集群化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了1个省级、13个地市级以及62个县级共76家微博。一批传播力、互动力、影响力高的气象政务微博正成为气象工作的“助推器”,气象服务的“传播手”。2016年12月16日,在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新浪微博主办,北京气象新视野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微博天气通协办的首届气象微博影响力研讨会上,深圳天气、气象北京、中国气象局获得最具影响力奖,广州天气、江苏气象、中央气象台获得最佳内容奖,中国天气、广东天气、南京气象获最佳互动奖,龙江气象、海口市气象台、东莞天气获最快进步奖。

2.2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气象微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仍然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将会影响到气象微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还存在着较多“形式微博”、“应付性微博”。这些微博大致存在著①数量少。有的几天甚至几周才发一条信息,总数有的至今还不足千条;②内容单一。主要只一些短期预报和预警信息;③形式单一。信息时主要以官文为主,不走轻松活泼的亲民路线,没有“新、趣、奇”的特点,不能吸引眼球;④与粉丝互动少。对粉丝的留言基本上采取的是不关注、不交流、不回复的“三不”政策等特点。在今天这个微博、微信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使得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且也使得气象部门在社会上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个人微博与官方气象微博混为一体。如新浪加“V”的“天气预报”微博就属于个人微博,如今已拥有粉丝49万之多;“北京气象”的微博也属于个人微博,而不是属于北京市气象局的官方微博等。这些个人微博同样着气象信息,可以想象他们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会误导粉丝,使得气象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博的影响力具有两面性。传统媒体如短信、声讯、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是一对多的线性传播,而微博的传播方式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并且能够轻松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兼容,是一种裂变传播和双向传播。微博的这种传播特点就决定了气象微博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天气预报准了,服务到位了,其正面影响就毋庸置疑了,但如果预报错了,服务稍有不慎,其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因此一个错误的预报信息远比一个正确的预报信息更受关注,更容易得到板砖,所以很多官方气象微博在开通之前就处在极度矛盾之中,既希望提高微博的影响力、关注度,又怕被关注、被炒作,尤其是预报不准、有难度的时候。

二是对现有的盈利项目形成了冲击。原有面向公众的气象手机短信、声讯等气象信息是有偿的,而目前气象微博的气象信息则是完全免费的。气象微博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使许多原来定制气象手机短信、声讯等的用户退掉订单,转而选择免费的气象微博服务,这样原有的盈利项目就会逐渐萎缩,盈利也会越来越少。由于怕影响到单位创收,气象微博在气象信息时就不显得那么大方了,一些本可以提供的精细化预报、临近预报或粉丝特别关注的预报内容一般都不会及时提供。

三是微博的盈利前景不明。从微博诞生以来,盈利问题就一直被认为是微博生存发展的最大挑战。即使是微博客的鼻祖-Twitter,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作为国内微博产品领跑者的新浪微博,其相关负责人认为:“现阶段新浪微博的主要任务还是满足网友的需求,吸引人群,留住用户。至于新浪微博的盈利模式,现在还在探索当中”。应该说,这种想法代表了国内微博产品未来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上的一种潜在心态。如果气象微博未来的盈利能力补偿不了对气象手机短信、声讯等信息创收的冲击,将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是缺乏应有的重视。由于上述等原因,使得气象微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体现在①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对气象微博的信息、进行的互动、开展的活动等情况没有严格的要求,微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好与坏没有差别,导致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②缺乏高素质的维护队伍。目前大部分气象微博的维护人员都是兼职的,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文字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还只满足于能发微博。在这种情况下,气象微博的质量和影响力都不高。

五是微信和其他新闻客户端等新业务的冲击。微信等的冲击对微博的客户具有分流作用,也间接的影响了微博的发展。

六是缺乏统一的法制化管理。由于微博注册开通很简单,信息门槛低,官方气象用户名往往被抢注。如“北京气象”微博用户名被个人抢注后,北京市气象局很无奈的只好注册了“气象北京”这个微博用户名。究其原因还是法制管理不健全造成的。

3、发展气象微博的必要性

由于微博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在利用微博开展气象服务工作时有着较大的优势:微博的快速、即时传播性、快捷分享的特点,使得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公众,加快了气象信息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传播速度;微博的裂变传播性,使得气象信息传播量和信息传播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微博的双向传播性,使得公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提高了公众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微博的草根性,使得气象部门可以与公众直接互动,拉近了气象部门与公众的距离。微博创新了互联网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的途径,改变了气象部门参与社会管理、与公众交流互动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气象微博是十分必要的。

4、几点思考

既然发展气象微博是十分必要的,现就气象微博未来的应用及发展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4.1高度重视微博气象服务工作

4.1.1明确气象微博的目标定位

微博气象服务开展之初,气象微博的注册数量和粉丝数量都呈井喷之势增加,发展异常迅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册数和粉丝数的增量开始减少,加之微信等新业务的冲击,有人就开始怀疑微博气象服务工作了,认为气象微博是不是该被淘汰了?P者认为这种观点还言之尚早。气象微博粉丝增量随时间减少是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相符合的,还不能简单看作是气象微博的衰竭。微博和微信各具特点,微博属于一种交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组建个人社区的方式向一定的群体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某一账号的方式获取信息。而微信属于一种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通过公众平台、朋友圈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在开展气象服务时,它们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属于两种不同的服务渠道,同属于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高于传统模式甚至可能取而代之的新生事物,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把它们放到气象经营创收的总体规划中去思考,放到下一轮经营方式改革创新的战略高度上去规划。因为时代在变,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变,传统的经营创收方式迟早会被更新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的方式所取代,而微博可能就是这些新方式中的一种。

2016年底,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首届气象微博影响力研讨会的召开,这或许给我们指明了气象微博近期的发展方向:扩大气象微博的影响力。

4.1.2加强对微博气象服务的组织和管理

将微博气象服务纳入日常业务体系,纳入到对各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尤其是业务工作流程、和回复等工作机制;组建微博维护队伍,并对他们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设定一些指标如、回复、粉丝增量、开展活动等情况,尝试性的建立微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机制。

4.2进一步扩大气象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的影响力主要是由活跃度、传播力和覆盖度三大指标构成的。其中,活跃度代表每天主动发博、转发评论的有效条数;传播力与微博被转发、被评论的有效条数和有效人数相关;覆盖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微博的活跃粉丝数的多少。要提高微博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2.1做到信息及时更新、常态、保持一条稳定的信息流

气象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正常的天气变化还是各种突发性天气、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个气象微博如果不及时更新,几天才发一条信息,或者较长时间不登陆、不上线,没有新内容,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因此及时更新、常态、保持一条稳定的信息流是非常重要的。

4.2.2做到信息内容多样化

目前气象微博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还只是一些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这些最基本的信息虽然是公众最为需要的,但对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来说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开发更多的气象微博的栏目,如江苏气象微博就以全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为主,同时还设有生活气象、实况聚焦、空气质量预报、苏苏说天气、男神报天气等共18个栏目。此外还应适时转发其它微博,如中央气象台的全国天气形势,同城的热点微博等,以丰富微博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更为人们关注,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目的。

4.2.3做到信息形式新颖

除微博的内容外,微博的表现手法也是吸引粉丝、引发互动、实现转发的关键所在,“新、奇、趣”是关注热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的使用者更加年轻化。为了达到更好沟通的目的,气象微博应该增加亲和力,适当采用更为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信息传播。此外,微博时还应尽量多配图片、视频,以增加视角效果,吸引粉丝的眼球。

4.2.4与网友间更好的互动

微博的与回复是微博维护的两大基本任务之一,只微博信息,不开展回复、与网友互动的微博必然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生命力,也达不到解惑答疑、引导舆论的目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微博的回复工作,适时开展与网友进行良性互动。此外,在与网友互动时,还应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对重大敏感信息需做到及时通报、快速沟通、妥善处置。从目前来看,只要气象部门的解释是诚恳实在、合乎情理的,网友一般都是会理解信任的。

4.2.5适时开展“微传播”活动

“微传播”主要是指“微直播”、“微访谈”等活动。“微直播”是指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参与到突发事件或公共事件的直播,及时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追天气过程是气象部门利用微博渠道开展气象服务“微直播”最贴切的一种服务产品。在热带气旋、暴雨等天气过程影响时,如果微博小编亲临受影响地区实时现场图片,包括当地天气情况,民众防御等的图片和视频,实现天气过程的实时“直播”,将会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到天气系统移动和影响的全过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前做好防御措施。由于“微直播”的实时性、现场感和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裂变式和发射状的信息传播,有利于增加新粉丝和提高气象微博的影响力。

“微访谈”是建立在微博平台基础上的文字访谈类产品。“微访谈”搭建了嘉宾与公众之间较为公开和透明的信息平台,由普通网友直面嘉宾进行访谈,发现和捕捉到公众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开放式的话语环境。“微访谈”开放性带来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共享性。网友在自己参与的同时还能在访谈页面点击“推荐给朋友”和“邀请朋友参与”。把好的访谈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微访谈”这种及时分享的功能使其影响力得以有机会呈几何级数增加。

4.2.6加强气象微博群组或矩阵的建设

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体系,部分省份已形成了省级的气象微博矩阵。微博群组或矩阵的形成可以大大增加粉丝的数量,并能加快微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率。气象部门应依托天气网和各省天气网,依托全国气象台站的地方资源优势,依托全国各级台站气象员工的联动,建设各级微博矩阵平台,形成全国、省、市、县(区)连成一体的覆盖率更大的微博群组。

4.3深度研发新的盈利模式

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主要只是向公众提供预报预警,如手机短信、声讯等。在开展营销时,微博气象服务与传统的气象服务相比更具优势,它不仅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如科普、养生等),而且在气象服务产品时还可以投放广告,具有较大的营销潜力。气象部门应该积极与微博营运商合作,深度研发气象微博的盈利模式,以解决气象微博的盈利问题。

4.4依法对个人天气微博进行监管

气象法第22条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部门应该与微博运营商合作,有限抑制用个人微博天气预报的情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众的利益。

4.5及时进行总结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在指尖 微商 传销 朋友圈

2015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成交额高达912亿,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利用互联网进行购物,由于手机的便捷性,现在绝大多数人都通过它进行消费。而云在指尖正如它的官网介绍,是指在商城消费128元,免费商城所有产品,零投资,零风险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打造全民垂直电商,让消费者变消费商,轻松消费,参与商品利润分配。

一、何谓“云在指尖”

云在指尖是一家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关注其微信公众号的人推送产品消息,有需求的用户可以购买其推销的商品。当顾客购买商品满128元之后,就可以成为它的会员,并将其购买商品的链接分享到朋友圈,当这个会员的朋友点进去链接,也消费128元购买商品后,这时候这个会员就可以直接得到百分之三十二的佣金,而且这个会员的朋友也成为了商城的会员,然后会员的朋友按照上一层会员的方式,分享购买商品的链接,这时候如果他的朋友看到它的链接并且购买商品,按照上述思路,这时候这个会员可以直接得到百分之三十二的广告佣金,并且上一层的会员可以得到间接的百分之八的广告佣金,依次类推,一个会员通过介绍其他人购买商品,一直到第八层每一层都会得到不同比例的佣金,其中第一层是百分之三十二,第二、三、四、五层是百分之八,第六、七层是百分之六点四,第八层是百分之四点八,而剩下百分之二十的产品利润将通过奖励的方式给推广业绩比较好的会员。

二、“云在指尖”运营模式剖析

(一)“云在指尖”的运营模式

如前所述,云在指尖主要是利用会员的推广力量来扩大销售量的,通过层层递推,呈现出“金字塔状”营销模式,它通过参加者在加入时,必须消费一百二十元以上的商品获得入会的资格,加入者可以从其介绍的人员购买消费商品的利润中提取报酬,还可以从其下线发展的人员获取的利润中再提取一定量的报酬,人员与人员之间形成明确的上下线关系,组成金字塔状的多层次人际网络。

(二)与微商运营模式的对比分析

微商是指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针对性开展各类营销活动,以促成销售的商业活动。根据与社交平台的结合方式以及用户网络分类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关系式,关系式的运营模式是指利用熟人网络,直接在朋友圈、QQ空间等产品信息,然后熟人来选择购买商品。它的平台是一般用户,用户之间互动比较多,它主要是靠微商通过介绍商品信息,说服熟人购买商品,信息比较透明,也可以提供更好的个人服务,树立个人口碑。这种模式可信度比较高,属于一种精准营销,可以让用户找到售后服务,用户与商家可以有很详细的沟通。

第二类是关注式,关注式的运营模式是指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名人关注网络为代表,利用“明星效应”来吸引用户主动关注,然后通过发送消息来达到销售的目的。这种方式产品信息详细,提供的资讯比较吸引顾客,对于请明星、专家代言的,可以利用其影响力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方便沉淀客户,规模比较大,和关系式一样,也属于一种精准营销。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推送内容的要求比较高,势必要吸引客户的眼球。

第三类是混合式,混合式的运营模式是指结合社交平台接口的电商,形成一个既包括朋友、熟人和陌生人的混合网络,使得好友购物信息可见,如微信购物板块。这种方式通过官方的成熟电商平台和好友互动,可以让客户有良好的购物体验,使它的可信度更高。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社交网络和数据利用程度低。

而云在指尖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给客户推送关于产品的信息,从这点可以看出,它和关注式的微商运营模式相同。而且它的会员又是通过朋友圈来销售商品的,这样来看,它也可以通过关系式的运营方式来扩大销售。总的来看,云在指尖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微商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和微商一样,它也是利用互联网的人际交往圈来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

(三)与传销运营模式的对比分析

在《禁止传销条例》中,将“传销”定义为: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从云在指尖营运模式来看,它实现销售的目的在于会员发展下线人的数量,很多顾客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购买商品而去消费,更多的顾客可能是想成为其会员,然后通过发展线下获得佣金。这种盈利模式本身就存在缺陷,因为并不是消费者本身需求决定的,而是发展下线就可以获利的利益驱动的,这样每个人消费128元之后就只想怎么去发展下线,而且说服别人消费128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简单,可能你的亲戚朋友相信你会消费128元,但是陌生人就未必那么就能那么容易说服了,所以裂变结果可想而知很难实现。

从这个方面来看,它确实和传销的定义有重叠的地方,但是笔者认为“传销”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应该区分“合法传销”与“非法传销”。从目前形势来看,“非法传销”是国家明令禁止,它的收入主要是靠介绍他人入会收取佣金,并不是靠产品的经营业绩来获得,而且对于其销售的产品没有质量保证,而且它的组织一直会给其会员灌输一种坐享其成的思想,更严重的是,它的目的并不是提供长期的质量好的商品或服务,而是想诈骗会员的钱财,依靠的新入会会员所缴的会费。从这个方面来看,云在指尖是属于一种“合法传销”。

(四)小结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云在指尖是一家利用微信平台来销售产品,通过直接和厂家合作来省去中间的中介费这种思路是好的,但是必须得指出,它的利润分享模式本身存在着漏洞,按照它的思路,假设消费128元扣除成本费用后利润为50元,第一层为10个人,以10的数量裂变,则第二层为100人,第三层为1000人,第四层为10000人,第五层为100000人,第六层为1000000人,第七层为10000000人,第八层为100000000人,这时候市场刚好饱和,总共是111111111人,根据其介绍的利润分配模式,则第八层每人没有盈利,相反还消费了128元,第七层每人盈利160元,第六层每人盈利560元,第五层每人盈利4560元,第四层每人盈利44560元,第三层每人盈利444560元,第二层每人盈利3644560元,第一层每人盈利27644560元,则最终的管家自己获利267644560元,可见,这种盈利模式消费所获得的利润永远服务的上一家,而且市场无论多大,毕竟是有限的,处于末级的消费者其实是为前几级买单,自己也找不到人来推广了。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下去,最后会发现这个市场会完全饱和。由于不是消费者自身需求去购买商品,而是利益驱动造成的,所以会有很多不理性的消费者购买一些本来就不需要的商品,这其实违背了消费与需求之间的经济学原理。

三、“云在指尖”的未来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出,云在指尖的利润模式存在问题,建议其改变销售模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顾客的信赖,毕竟用户的口碑最能说明销售的业绩。如果想要提升产品销量,应该是顾客自身需求来增加的,而不是靠发展下线会员来捆绑式地扩大销量,这种模式迟早会被淘汰。所以,云在指尖未来应致力于和厂商接洽,拿到尽可能低的价格,努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这样的商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大方向不能偏,而且获利的能力应该依赖于整体商品的零售利润以及销售业绩的奖励。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作对比的方式揭示出“云在指尖”的运营模式,以及它运营模式的优缺点,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互联网日益发展的时代,如何好好利用它来扩大销售,增长利润是每一个企业面对的挑战,也是当下人们思考的难题和学者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邵贞.法律视角下的“传销”概念之界定[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2]南方日报记者赵新星,实习生彭颖.微商营销“类传销”?[N].南方日报,2015,B01.

公众号的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理性看待微信的现状

微信以其颠覆性的创新,赢得了数亿用户的支持,也号称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更是成为“入口”,但是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只是谁也不知道他现在是少年还是壮年。但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事实毋容置疑:

1、微信真实用户已经到达顶峰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微信官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推一次你的QQ好友求加微信关注,这说明微信的用户节奏已经放缓,用户发展到瓶颈,现在连公众号也到瓶颈了(未经过官方核实)。

2、微信有计划的开展有技巧的“杀无赦”

从一开始,微信就注意到“僵尸、营销大号、朋友圈营销”对整个生态的威胁,他们不止一次的进行各种封杀,以免重蹈微博的尴尬之路。然而微博的经验也同时告诉我们,僵尸也并不是都是坏的,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保持一定量的僵尸、大号有利于生态的持续发展,因为它也是生态上的一环。(我不是说微信在养僵尸哦。)

3、用户的审美疲劳,红利时代完全结束。

2012年底开始微信公众账号掀起了一股“新阅读”(自媒体)之风,一个新用户可能会好奇的关注20个微信公众号以上,而优质的内容必然是极少的,退订就成为理所当然。

4、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疲劳。

在巨大的宣传攻势下,在强大的“微信大师”的忽悠之下,数以百万的企业和个人均开通微信公众号,而在随后的一年里,在遭遇粉丝发展缓慢,互动差,转化率低的过程后,企业主发现这个门槛也很高,大企业很少能驾驭“微信战略”,小企业也玩不起,小打小闹,做个事件营销,

5、微信自身的迷茫逐渐放弃。

张小龙时代的微信在体验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在5.0之后,随着游戏、支付、表情的杀入,微信越来越重,越来越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用户也在一阵喧嚣中停了下来,游戏不打了,表情不玩了,支付也不搞了。后张小龙时代经过一阵狂欢后,唯一看到的动作就是提高活跃度生产内容推出“广点通”广告。可以说之前的“用户体验”节操被一一击穿,时至今日,微信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未来干什么。

微信的时代结束了,还是刚刚才开始?

微信还有未来吗?多年从事房地产营销战略咨询的黄卫新认为,微信、百度搜索、支付宝依然是未来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企业做微信传播,要忘记“自己”,多做“媒体”,要从用户出发,提供服务,做内容,做运营才是王道。

CROSSMEDIA成员、“跨界思维”微信运营者天天认为,微信出台一系列运营规范,正是为了保护这个生态。某种程度上,这是为了保护微信公众平台可持续生存的必须。作为微信运营者,我比较看好微信的这一举措。因为靠外挂、刷粉、诱导等营销手段带来的并不是实质性的营销效果。

“旅行”的微信运营者周陌告诉笔者,他认为,微信被过早开发,过度开发了,微信的生态刚刚成熟,可以做很多定期化的圈子和服务。微信一直被误以为是“营销神器”,而正如微信官方所一再强调的一样,微信从来就是做服务的最佳利器,“旅行”以微信为粉丝平台,线下活动为引爆,逐步发展成为户外旅行爱好者的圈子。

微信的重点不是发展粉丝,圈用户,而是做内容,做人的运营,内容运营要颠覆传统的模式,要做UGC,媒介即内容,内容及服务。

微信让那些本来是“做服务”的公司如鱼得水,如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相亲等。运营微信“相亲才会赢”的蔡景伟表示,要做好微信关键是充分利用微信的社交和移动性,抓住刚需,做痛点。微信只是一个平台,他们让用户生产内容,并从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中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发展良好。”相亲才会赢”微信希望成为一个本地交友的微信应用,用户可以在微信上看到注册会员的个人资料,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里打招呼,可以搜索有缘人,玩法很多。没做好工具之前不要想着营销,可以把营销放到线下去。

微信依然是最大的流量入口,请这样避免风险

1、微信并不提供用户核心数据,这就导致要做“用户”的企业必须考虑还是要做自己的APP,微信只是个引流的渠道。

2、搭建自己的用户系统,通过注册的方式,留存信息。

3、微信做初级的服务和宣传,而APP做VIP用户(付费用户)的精细化服务。

4、搭建更加全面的新媒体矩阵,而微信只是其中一环,以避免各种风险。例如微博、新闻客户端、独立APP等。

后记:

昨天参加某集团的新媒体内训,让我感受到大多数企业的确只是把微信当成一个营销工具,做群发,在微信上卖XX,而微信给我们的启发是全新的“新媒体思维”——“体验、简单、好玩”,归根到底还是以用户微信中心的创新服务,这些才是传播和沟通的精髓。微信营销不是做微信公众号,而是做基于微信的客户沟通,在你的眼里依然是客户,是做服务,做运营,而不是找到个便宜,省事的营销工具,如果是那样,你就错了。

附录:

近日,外界流传着各种关于微信公众平台新版运营规则的解读,其中有部分内容存在误读和谣传,这里微信官方团队把大家可能最关心的几点进行下解读吧:

1、关于“禁止微信群发”:

群发是微信公众帐号的基础功能,微信不会禁止。微信将禁止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虚假信息、侵权、恶意营销等内容的群发行为。

2、关于“禁止公众号互推”:

微信没有禁止所有的公众号互推行为,禁止的是以利益交换为前提,具有恶意营销性质及异常的公众号推荐行为。

3、关于“禁止用附近的人/漂流瓶推广”:

由于接到很多用户关于利用附近的人/漂流瓶进行批量推广的投诉,为避免对用户造成骚扰,微信禁止通过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进行批量推广及恶意营销的行为。

4、关于“禁止用微信导航推广”:

为避免对用户造成误导,微信禁止第三方平台通过利益交换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恶意刷粉及推广行为。

5、关于“禁止用微博推广微信”:

微信没有禁止在微博平台推广微信公众号,正常的微博平台推广是许可的。

6、关于“禁止微信自媒体联盟”:

微信没有禁止合法合规的自媒体或媒体联盟,微信公众平台鼓励优质媒体原创内容的及传播。

7、关于“禁止用利益吸引用户”:

微信没有禁止公众帐号的合法推广行为,微信将禁止的是通过利益诱导进行恶意推广、强制要求朋友圈分享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