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范文第1篇

耳濡目染,从小立志学医

出生于一个医者世家的程灏,自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受到当医生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幼小的心灵对穿上白大褂无比神往。

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程灏医师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和父母住在医院宿舍,父亲经常夜晚被叫去做手术、抢救病人。第二天早上回到家总是带着成功的喜悦讲给我和母亲听,手术做得如何如何漂亮,抢救的怎样怎样成功。”这让他被医生这个能救死扶伤、讲仁慈、讲仁爱的职业深深吸引,并认为这是一个光荣神圣且富有成就感的职业。这也是后来他经常说“治好一个病人,我比你更高兴”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参加了天津市早期的西学中学习班,开始学习中医,程灏那时刚上小学。父亲希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医学,便让他一起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中医的很多名词和基础知识,并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学习中医、治病救人。

1987年,程灏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此便踏上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道路,走上了从小梦想的从医之路。

创建医疗平台,打造一流团队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十年后,程灏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与创建了望京医院创伤一科,目前担任该科室主任。在这里,他注重突出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中医骨伤科事业。同时,融入创新理念,中西医并举,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科室患者的治愈率,更为传统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据程灏主任介绍,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建科于1997年,到今天已经18年的历史。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医生14名,护士14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3名,硕士4名,高级医学顾问1名。目前有开放床位44张,包括创一科病区、专科门诊、全年24小时骨科急诊的完整科室,曾担任重大群体交通事故救治,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救援等工作,是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作风硬朗的医疗团队。

在程灏主任的带领下,创伤一科全体成员本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举”的原则,遵循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传统骨科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医学骨伤科理念技术的学术指导思想,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他们应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技术、现代生物学固定理念微创技术和手术钢板髓内钉固定等技术治疗四肢、骨盆及关节的各类新鲜、陈旧的复杂难治性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急、慢性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同时,注重中医中药三期辩证施治(内服外用)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总体水平和同期国际接轨,已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科室的治病特点是:中医特色不拘泥,西医特点不落后。

多年来,创伤一科的医生们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医德,他们勤勉敬业,满怀仁爱之心,精益求精,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担风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尽全力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凭借着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护理队伍,努力为我国的创伤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目前,该科室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院级科研课题三项,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创伤急救教研室工作,负责“三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因病施治,为患者谋福

“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任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也是程灏主任始终践行的行医之道。

在程灏主任所在的创伤一科,多年来都保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做医生做该做的手术,给病人一个最好的、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法不一定相同的,但每一个方法对这个病人是最恰当的,作为医生就为患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大多数疾病,包括骨折,治疗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手术不是万能的,很多骨折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解决。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病情,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哪种方法对病人最有利就采取哪种方法。大多数病人是不懂医学的,作为我们医生要把治疗其所患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利与弊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患者会权衡,提出他们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有些骨折需要赶紧手术治疗,比如需要早期下地活动的、关节内骨折等,医生就不能犹豫,必须果断做出判断”,程主任如是说。

去过程灏主任门诊的患者都知道,在他的出诊台上放着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在我们的医学帮助下,您能早日康复,我比您更高兴。”这是他及他的团队发自内心的感言,更是一位医者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做该做的手术,做病人需要的手术。”是大医精诚、仁慈博爱的体现。当一些疑难杂症摆在医生面前,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中西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将最恰当、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医学帮助,是医生的一种本能。但是做到这些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生必须了解中医并掌握中医骨伤的精髓,同时还要对西医现有的先进技术材料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一位来自北京朝阳区的患者,60多岁,没有工作,由于不小心手腕骨折了,经过北京的其他两家医院的检查,医生都说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怕手术治疗会留下后遗症且费用太高患者选择了放弃。后经人介绍,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找到程灏主任,当时,他非常担心程主任也动员他做手术。没想到,在程主任看完片子并详细询问他现在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后,极其自信的说:“我们可以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估计最后和手术效果差不多。”程主任的治疗方法让他的手腕在短短半年之内就基本灵活自如活动,不仅减少了很多痛苦,还节省了大笔医疗费用。

创新研究,追求卓越

创新驱动发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如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走向衰亡。中医学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少不了我们的祖先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程灏主任也深谙此道理,为此,他在近几年带领科室推出了系列微创手术方法,他非常注重创新,对目前骨科医疗界普遍使用的小夹板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3202167560)和“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 101484267)。

程灏主任介绍说,微创手术是现代骨科的精髓,指的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一种相对的根据不同病情所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创伤一科运用微创手术方法,已经让许多严重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朋友重新站立起来,提高了生活质量。另外,程主任曾多次参加关于微创手术的各种国际性、国内医学交流会、研讨会,创伤一科的微创手术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从事中医骨科的医生都知道,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我国著名老一辈骨科专家尚天裕等老先生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尤其对固定四肢中段骨折有明确的疗效,到目前为止已经被中医界使用了几十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程主任发现有些小夹板的设计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固定肱骨近端的外科颈骨折时,内侧夹板下坠,前、外、后三板相互聚拢、向外开裂等,起不到固定作用。于是,程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小夹板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创新元素,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技术创新。这一创新设计的新型小夹板,克服了原来小夹板的缺陷,对上述骨折起到了明显的稳妥固定的作用,为更多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位30多岁的外科颈骨折的女性患者,在一次摔跤的过程中,导致非常严重的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程灏主任亲自施以治疗,并且使用了他发明的新型小夹板。不到8周时间,恢复情况很好。程灏主任还建议该患者,间断性地可以拿掉夹板,开始做一些功能锻炼。

传承颂扬,见证先进理念发展之路

中医骨伤科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基于朴素唯物论的科学,它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滞后性也不断凸显。因此,程灏主任非常注重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西医也一样,即使是在当今现代医学逐步发展到微观细胞、基因等研究水平,但仍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因时依症来治疗疾病,同时需要权威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引领。

程灏主任介绍说,AO理念和BO理念是当今西医治疗骨科疾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1958年,西医骨科确立了治疗骨折的AO原则,该理念强调坚强内固定。但这一理念并不完美,出现了大量失败病例。于是,骨科专家们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在近十年间逐渐形成了新的骨折治疗理念――BO理念,这是一种生物学固定理念,不仅损伤小,且治愈率高。

AO理念与BO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AO理念采用绝对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而BO理念是以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为前提,不必以损伤骨折周围血运为代价的解剖复位,主张生理学复位和远离骨折局部的稳妥固定。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功能复位和保留骨折上下关节功能活动的弹性固定。功能复位是指满足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的复位方式,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而过多损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有中医专家将其称之为CO理念,“C”即是“China”,即中医骨科理念,其实也不为过。

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锁骨骨折,做完手术半年多后,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难忍。程灏主任在看了他一下片子之后,说道:“你这个手术应该不是在我们医院做的。”该患者说:“是在当地一家医院做的。”

为何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源于程灏主任对骨科疾病治疗理论的了解以及创伤一科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他说:“从钢板固定的方法来看,首先肯定不是我们医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或我科做的手术。该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在AO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它要求骨折钢板坚强内固定,钢板贴敷越严密越好,螺丝越多越好,越坚强越结实越好。这位患者使用的钢板,在所有钢板钉孔上打满了螺丝钉,在骨折处中间再又加上2颗螺丝捆上钢丝,”这种骨折所应用的方式,是违背目前最先进的生物学固定BO原则,所以导致半年了骨折还没有愈合迹象,接下来钢板很快就会断掉,原因就是没有跟进学科的发展。

治病方法非常重要,选择的材料也很讲究,手术材料不是越贵越好,进口的材料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比如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人体形健壮,其生产的人工关节质量确实很好,一个股骨头假体数万元,而台湾联合公司生产的人工假体(应该属于国产)一万多元,其使用寿命不相上下,但是台湾联合的人工关节质量也是世界一流的,其产品设计可能更适合中国和亚洲人群的体型特点。不适合的产品,再好、再贵也没有意义。

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在多年行医过程中,程灏主任深刻理解到,无论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医中药文化,还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医理论,都是能够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谋福的医学,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说:“中医、西医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哪种方法治病不是医生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看哪种方法对病人有利,中西医结合是理念的结合,绝不是方法的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大多数人认为,医生所提出的保守治疗就是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就是西医治疗,且中医治疗骨伤相对便宜,西医手术治疗比较昂贵。程灏认为,一个东西的好坏,不在于价格、材料,关键是真正为病人解决多少问题,当然,能够达到好的疗效就是好东西。便宜的东西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程主任表示,其实中医的麻醉术和手术要比西医早几千年,查阅文献几千年前就有华佗拟行开颅手术的记载。但是由于麻醉技术的发展,无菌技术、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西方医学和手术疗法发展更快。所以说,保守治疗并不等同于中医治疗,中医也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中医治疗骨折有独特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穿针外固定等。另外,骨折三期辨证施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等,都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原则和手段。

再比如,对于伤口、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医几千年就开始强调“提脓祛腐,煨脓长肉”,是说伤口有分泌物不一定是坏事,有分泌物伤口才能够长得更快一些。过去,西医一直认为伤口愈合一定要干燥,现在刚刚认识到湿性愈合的重要性。然而,这些转变都恰恰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程主任说:现代伤科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似乎逐渐地向几千年前中医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转变和靠拢。我认为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方向,是在一个平面上沿着两条不同直线发展,而不是平行线,总有一天会有相交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不能够分家的,也不是对立的,中医也叫“汉医”,中国还有“藏医、蒙医”等,国外也有适合自己民情的民间的医学,虽然在理论系统上各有区别,使用不同药物和方法,但是都能治病。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怎样对病人更适合,医生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

淡泊名利,关注医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作为一名医者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这才能被称之为一名真正的医者。在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的今天,有些医生因夸大病情不被患者理解,甚至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报复,这让作为医生的程灏主任很痛心。

程主任说,其实医生夸大病情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必须区别看待。第一种: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很多疾病的严重性往往被暂时的表面现象掩盖,然而这些难题患者是无法看到的,就像“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患者或家属不懂,也看不到,但是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第二种:医生受当前复杂恶劣的医患关系环境,和个别不良媒体故意夸张的虚假报导,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疾病可能发生坏结局所谓有义务的告知。否则哪一点没说到,医生就会被认为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其实,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果与告不告诉患者毫不相干,与病历写的好与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总是免不了会出现第三种情况,那就是在极个别医德不佳的人,他们故弄玄虚,拿回扣、要红包。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医务界,不能让所有医生护士背黑锅。”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某著名主持人说的。

在中国几十年的医改过程中,这一现象并没有杜绝,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变本加厉,这让我国的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程灏主任认为,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面向医疗群体,要考虑医与患双方的利益,绝不是仅仅依靠强行推行一个“医生与患者签署拒收、拒付红包协议”的规定,就希望将医改搞成功。所以说,国家投入不平衡,医保政策畸形,法律不健全,司法不公正,个别媒体虚假或不实报道,犯罪成本过低,法律保护意识滥解等等,都是导致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需要政府真正的重视起来,要让全社会包括医务人员都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医学帮助”的真正的内涵。

精勤不倦,弘扬中医学

除了做好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程灏主任还积极参加各种灾区救治活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专家指导组,程灏主任主动请战,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参加了专家组。在灾区,程主任成功完成第一例骨折救治手术,在后来十天的奋战中,他们圆满完成了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伤员进行心灵沟通,不仅治好他们身上的伤,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主动为灾区的重建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由于程医师的积极参与及做出的较大贡献,他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批准授予“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奖并通报表彰。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范文第2篇

    1西医外科学学科设置

    在中医院校中,中医外科学由于突出了中医特色而占有优势,西医外科学相对处于弱势,位置比较尴尬。比较西医院校的外科学组成,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中的骨科部分单独划分出为骨伤科学,加上肛肠疾病和脉管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中医外科学中讲述,西医外科学不再重复或将内容删减,造成西医外科学在内容量上显得更加单薄,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下降。然而,外科在任何一家医院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业务量还是医疗收入,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无论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外科仍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为主的治疗手段,这样就凸显了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教学与临床需要严重失衡的矛盾。目前,医院的外科科室仍然是按传统划分: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整形(烧伤)外科及小儿外科,医疗力量雄厚的医院更加细化为甲(状腺)乳(腺)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及脊柱外科等。与医院外科发展日益壮大相对的是,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发展的滞后。这种情况使西医外科教学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的教学规划在内容编排、课时分配及实践操作安排等方面都与西医院校外科学有差距。西医院校外科学为主干学科,而中医院校只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和部分七年制学习西医外科学,而绝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外科学总论。西医院校外科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总论部分在学校讲授,各论部分在学生见习期间临床学习,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西医院校开设动物外科课程,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无菌操作及一些基本的外科技术,让学生体会在活体操作的感觉,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临床工作中必备的心理素质。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校仍然未开设动物外科学。我们认为,西医外科学在中医院校的重视程度应逐步提高,各专业的教学时数应增加。效仿西医院校在见习前,安排开设动物外科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开设床边教学,在外科学各论部分进行临床实践代教,可以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满足临床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2师资建设

    中医院校外科学教研室分为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和中医外科学教研室。对比中医外科学教研室,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在师资人数、教研室规模上都相形见绌。教学课时的完成需依靠大量临床教师。但由于临床教师主要工作重心在临床,加之目前政策的导向是以科研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指标,所以造成了教师工作以医、研、教的排序,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认为,两种师资体制应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学院编制教师的主要优势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意识更强;临床教师的优势在于临床经验,丰富。学院编制教师应加强临床工作,丰富临床经验;临床教师应定期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定期考核,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就可以培养一大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临床教师,有效扩大了西医外科学的师资力量。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在职称评定方面,适当增加对教学贡献的倾斜,这样适度的政策引导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选择

    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外科学教材选择比较单一,主要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西医外科学》(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主要的教材。同西医院校外科学教材相比,具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及特点,但存在内容偏少,且新进展不足的缺点。以心肺复苏为例,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新标准已改为:现场急救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以≥100次/min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而现有教材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仍为15︰2,胸外按压频率为80~100次/min[1]。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手术衣是包背式手术衣,同教材的交叉式手术衣在穿衣方法上有所区别,这就造成学生的困惑,增加了教师教授的难度[2]。与此相对,西医院校的外科学教材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有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及研究生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教材种类,而且教材内容更加翔实,分章更加清晰,更贴近于临床,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现代外科治疗方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进展、微创治疗等新的知识应体现在西医外科学的教材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将临床上的治疗进展补充讲授,必要时可自编教材,增开选修课时(如外科学进展),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减少因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带来的不足。

    4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我们观察发现,西医院校男学生比较热衷于外科的学习,临床见习、实习时对外科比较偏重,就业方向选择上也是如此。与之相比,中医院校由于突出了辨证施治等中医临床思维,学生更加偏重于内科疾病的学习,而对外科这种偏重技能的学科兴趣较小。另外,现行就业政策也对研究生阶段的志愿选择有很大影响。我们曾调查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选报志愿,大部分为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及中医皮肤科等学科,主要原因则是对中医内科感兴趣,少数对外科有兴趣的学生也因就业受影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西医院外科不允许执业)而放弃外科方向。这种情况在历年研究生选择专业时已得到证实:中西医结合外科及中医外科学报考学生的比例明显少于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及中医儿科。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为例,2009年报考中医内科331人,上线149人,而报考中医外科87人,上线47人;2012年中医内科上线人数149人,中医外科和中西医结合外科共上线31人。而我院外科每年招收的新职工90%以上来源于西医院校。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知识的外科人才逐渐减少,中医医院的外科更多是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使中医医院外科逐渐失去中医特色,影响了中医院校外科教育,阻碍了中医院校外科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临床病例,配合使用多媒体,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西医外科治疗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举办一些西医外科技能操作比赛,从比赛中可以发现一些心理素质好、手法灵活的学生给予嘉奖鼓励,来引导一些适合外科工作的学生关注外科学。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临床中实习、见习,体会外科工作的性质和对疾病的功效,吸引有志投身外科工作的学生,坚定他们的信心。

    5教学及教学方法改进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范文第3篇

箭匣、长矛、酒坛子

最早出现的“医”字和现在的简化字――“医”一模一样。“医”,是繁体“”的初文,它的诞生和古代战争有关。和很多甲骨文一样,“医”字的意思可以从字形上一目了然,那就是对战争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

这里先说一个另外的字――“疾”。疾病的“疾”,从甲骨文形体看,正面站着一个人,人的右臂腋下中了一支箭,受了伤得了病。这时,他就需要“医生”了。“医”从匚(fang),从矢。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中。

再多一点想象,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聪明的“医生”治好了那个中了箭的人,还把箭改造成了“医疗器械”――“手术刀(取箭的勾)”或者灸针之类的。今天的古文字专家,多数认可甲骨文的“医”,乃是医用针灸工具的象形。

时间会增加操作者的经验,“医”这个字也越来越复杂。

到了金文,“医”变为“”,上部多了一支“长矛”――“殳(shu),成了“■”。殳是后世很少出现的一种上古兵器,人们在湖北随州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看到了它的形象,上部有三棱刃,下部是带刺的铜球,可刺杀也可砸击;杆是木柄外覆竹片制成的,称为积竹木。很多与殳相关的字都含有打击、击毁的意思,比如“殴”,又比如“毁”。

专家解读“■”,认为是用长矛、木棍之兵对抗疾病,就像打一场战争。战国初期的重要兵书《司马法・定爵》说“弓矢御,殳矛守”,也就是说弓箭可以御敌,殳矛能够防守。这让我有一种新的感受,如果说拔矢治病是医生的最初工作,那么后来对付疾病的办法越来越多了,甚至可以和疾病“打一场战争了”。而且这场战争的“武器”不仅仅取材于兵器,还拓展到了酒坛子,因为“”这个字下面是“酉”,“酉”就是酒。

医中何须“酉”?

古巴比伦曾经是文明程度非常高的一个古国,如今不但国家不存在了,这个民族也消失了。最近有研究表明,是几场罕见的大瘟疫,让这个王国成为陈迹。与此类似的是被称为黄金城邦的雅典,根据历史学家修西底德的记载,2400多年前,连续两场瘟疫像恶魔一样席卷这座古城,使它从此衰败。最近有希腊科学家研究证明,这次毁灭性瘟疫的元凶,应该就是伤寒。

从历史记载来看,传染病一样不断侵袭中国,但是“医”学在中国诞生非常之早,而且很快就从对创伤的治疗发展到了各种疾病的救治。

每有像伤寒这类细菌造成的疫病,中国医生往往都能利用中医药加以扑灭,使中华民族化险为夷。在“”这个字中,“酉(酒)”应该是―个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中医药,实是古代医疗的一次发展。

中国的酒大部分是“曲酒”,也就是利用谷物“发霉”以后的微生物,分泌一种酶来把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有的时候在制曲的过程中,还要加入陈皮、厚朴等药材。如果制成饼状,就叫神曲;也可以制成液体的曲,然后就可以制成酒或者酱油。这和西方常见的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分,再用酵母菌将糖分转变成酒的方法相异。

中国的神曲即可药用。饮食过多,积滞于内,加上风寒侵体,用上一两块神曲,煎茶而饮,往往就可以痊愈。至于酒在医学上的用途就更多了。

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用酒治病有这样的记载,“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láo lǐ),以为备耳”,醪醴类似今天的米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又说,“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看来扁鹊能用酒醪施于肠胃。另外中国人端午节要喝“雄黄酒”,驱避蚊虫。酒还有麻醉止痛的作用。根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酒给伤口消毒了。

三国名将关羽,曾被一支毒箭射中左臂,痛入骨髓,华佗为他治疗,表示要切开伤口,刮掉深入骨中的毒,病才能根除。于是关羽和马良一起畅饮对弈,臂膀上血流不止,但关羽依然谈笑自若。此刻我们读来,这个场面是对“”字很形象的一个诠释。

为什么用“酉(酒)”代表中医药?这里还有一个理由。我们都知道,酒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药物迅速发散到全身各个部位。所以,许多中药在服用时都用酒做药引,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中国还流行泡各种药酒,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在甲骨文中有“鬯(chàng)其酒”的记载,据汉代班固解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所以,“鬯”就是用郁金香加上黑黍酿成的一种芳香的药酒,这种酒可以提神醒脑,清除体内的污秽和恶气。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书。书中已经有用酒治疗的记载,这本书的52个药方中有一半多和酒有关。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方药都是用酒煎煮或用酒水混煮,借酒来发挥药效的。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叙述了近 80种药酒的功效及其制作方法,并说“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到了清代,在各种医药书籍中记载的药酒方子将近一千个。古代医学家曾经说“无酒不成医”,酒是“百药之长”。

医巫不分家

在采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何少初的时候,他提到一个名词“祝由科”。元明太医院曾经把中医分为十三科,如伤寒科、妇人科、接骨科、口齿科等,这十三科里的最后一科却很特别,乃是以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即祝由科。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主用“祝由医生”的意念、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也就是所谓的巫医了。

的确,古代的“医”字还有另外一种写法“”。说明中医除了用针灸器械、酒、药草之外,还有用“巫”来治病的。

古语云:“巫医同源。”巫可以通鬼神,古代文献中“巫是最早的医生”的记载比比皆是。《说文》中也说“古者,巫彭始作医”,也就是说,巫彭是中医的鼻祖。巫彭相传是商代神医,《周礼・大聚》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西周时代,就是巫医盛行的时代。孔子生病时,他的学生子路就请求为他向天神、地神祷告。那时,巫医治病的方法就主要是祈祷,用歌舞娱神,用魔法咒语让神降临以祛除疾病,消除灾祸。能够从古籍中找到的巫医的名字还有: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等。

中国在周朝以后慢慢开始摒弃巫医,以至于后来更多地保留下了“”这个字。有一项证据就是《周礼》把“巫祝”列于《春官・大宗伯》篇目,却把“医师”列于《天官・冢宰》篇中,医、巫分流了。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提出对病有“六不治”,其中有一条,凡信巫不信医的不治。

可是既如此,怎么到了元、明还会有“祝由医生”,而且进了国家的太医院?我觉得,这倒并非是历史的倒退。

人们普遍从心理上对巫的感觉不好,但巫却在精神层面上有自己的长处。今天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学科叫“心理学”,古代的巫,仰视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常,是很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可以洞察病家的心理不足为怪。

广义地说,后世“祝由医生”所使用的“禁法、咒法、祝法、符法”,很接近于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医书上也讲,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者配合药物治疗了。

匚――“砭”在匣中

“医”的解读,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了,何少初教授又向我讲起他朋友的故事,终于让“医”这个字,在释义上的最后一个疑问有了解答。

他的朋友范业伟是位音乐家,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他到山东寻找泗滨浮磬。磬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石质礼器和乐器,在济南洛庄汉墓里就出土过107件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编磬。范业伟想找到这种编磬的材料。

当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这种石头的时候,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这种石头的材质非常特别,看起来相当缜密,可是入手又很轻。后来他找专家对这种矿石进行检测,发现它很可能是由于陨石撞击地表而形成的。而且用这种石头敲击人体,会有针刺感,这种针无疑是无形的针,也就是说,这种石头中或许有一种能量场。

接下来的论证就更惊人了,泗水浮磬的材料,很可能就是中国古老的医术工具――“砭”。

“砭、针、灸、药、导引”乃中医五术,其中首位就是“砭”。《说文解字》里说,“砭,以石刺病也”;宋代罗泌《路史》里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由此可见“砭”的发明之早。用砭治病时,先用石、木或骨刺破伤口,再用砭来去除脓血。也可加热后熨烫伤痛处或做擀、压、滚、擦、刺、划、叩、刮之用。

河南安阳出土了很多砭石,证明在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开始应用砭石之“针”来治病了。不过东汉以后,砭石和砭术逐渐从中医古籍中消失了,唐代学者颜师古说:“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后来,便只留下了―个成语叫“针砭时弊”。

砭术之所以失传,很多研究者认为,是由于做砭石的好材料越来越少,后世只好以金属之针来替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帝内经》里的“九针”――九种针。

为什么说砭石与九针解决了“医”的释义问题?

我们之前一直没有讲到“医”的那个“匚”的部分,手术用的医疗工具为什么要被放入匣(匚)中?试想一下,如果先祖们真是用磨制的砭石来治病,又粗又大的砭石怎么不会让病人见了就怕呢?所以把它藏起来,不让患者看见,也许就是“医”字“藏矢”治病的原因了。

治的是人,不是病

“医”字解释完了,它是个非常典型的会意字,很中国,包含了中医的许多历史信息。

我原本以为,中医之词,是为了区别于西医才诞生的。很多书中都这样解释: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叫中医。1936年,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确定了“中医”两个字。

不过如果你翻开《汉书・艺文志・经方》,就会赫然见到这样的记载:“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大体是说,医病不能用热来治疗热症、寒来治疗寒症,否则还不如不对疾病进行治疗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中医”一词。于是问题来了,西汉时期,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末期的事。当时的西汉人连西医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为了区别“西医”,而单独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医术称为“中医”呢?其实中医的“中”不是指中国,而是“中正”、“中和”和“中庸”之意。

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疾病必然来侵袭身体。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也就是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西医治病,中医调“理”。也就是说,中医治的不是病,而是人。

我们回头再看“医”这个字,虽然“动刀动枪,动酒动巫”,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医”是在打一场战争。故古语云:“用药如用兵”,又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疗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名副其实。

链接

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

孔子曰:“酒,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酒不仅为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泡了各种草药的酒,可以做各种药剂。再也没有哪一种药像酒一样,可以广泛用于治疗疾病的各个方面了,在古代称它为“百药之长”并不过分。

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歌手、乐人的自我感觉可以达到高峰,兰亭雅士,曲水流觞,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军、征人、武士、游侠顾盼自雄,勇气倍增,豪情随美酒,留下了多少英雄故事。中华酒文化真辉煌。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范文第4篇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

中医骨科和西医骨科的区别范文第5篇

骨性关节炎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关节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说起骨性关节炎,读者就会想到膝骨性关节炎。其实颈椎病、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髌骨软化等也是骨性关节炎。据统计,在50~60岁的人群中,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可达50%;而70~80岁的人患病率则可达85%。由于未能达到及时、正确治疗,致残率高达53%。对于骨性关节炎,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诱发这种疾病的诱因及有关常识。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诱发骨性关节炎的四大诱因

1.软骨的变性和崩溃:大多数人认为,骨性关节炎最初的病理变化为软骨基质内缺乏蛋白糖原和胶原,接着浅层的骨细胞数量减少,使关节软骨松松地挂在关节腔内,受不起应力,容易发生折断。在生化方面,老年人的软骨水分减少,硫酸软骨素6与硫酸软骨素4的比例失调,各种促使软骨裂解的酶也相应出现。这些酶来自软骨本身、滑膜和关节液中的细胞成分,其产生机制可能与年龄增长有关,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2.骨内高压所致:有研究者研究了人体骨内血液动力学变化,发现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头内动脉与静脉的通路阻断。也有研究者经静脉造影发现静脉回流不足,骨内窦状隙扩张,并有动脉性充血,这种骨内高压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由于骨内压力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区域承受过多的应力,而某一些区域却又应力不足,容易发生软骨变性。

3.软骨下骨质僵硬:软骨下骨质僵硬使关节软骨丧失了对应力的应变能力,尤其是不能承受横向的应力,容易产生剪力,使软骨产生水平状劈裂。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软骨下骨质僵硬,目前还不十分明了,可能与肌肉骨骼系统缺乏必需的动力,使骨与软骨丧失了脉冲式刺激力量有关。

4.骨力学上的变化:力学上的变化是为了维持力学上平衡。髋关节必须承受3~4倍人体体重的力,@个力是体重与髋部外展肌群的垂直合力。任何因素使关节表面面积减少的结果,都可以使单位面积负重量增加。

最易受伤的5个关节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主任中医师杨增敏介绍说,容易被骨性关节炎“侵害”的关节都有两大明显的特点,要么负重大,要么活动量大。全身的关节很多,而骨性关节炎最常伤害的便是以下5个关节。

髋关节当髋关节出现病变时,患者会感觉到腹股沟区、或髋的外侧出现疼痛。发展到后期,通过拍片检查,我们会发现髋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水肿。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走路出现跛行。

膝关节当患者移动膝关节时,会感觉疼痛,有时还会发出摩擦音,或是有被绊住的感觉,就说明骨性关节炎可能已经侵害膝关节了。生活中,当上下楼梯或坐久了从椅子上站起来都会感到疼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严重的膝骨性关节炎会导致膝关节变形,出现膝内翻、膝外翻。

手关节关节粗大,弯起来时特别费劲,时不时地还会感觉到疼痛,偶尔出现红肿,这些都是手关节受损的表现。

足部关节大脚趾掌面的大关节感觉疼痛会比较常见,如果穿了较紧或高跟的鞋,这种疼痛感会加重。

脊柱关节当脊柱关节出现问题时,会导致颈、腰部的疼痛、僵直。这种疼痛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有比较大的区别,是以局部疼痛为主,很少会压迫神经。

七大不良生活习惯可能让关节更“炎重”

很多人被骨性关节病所扰,四处寻医问药。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在做着有损关节或加重关节炎的事。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主任中医师杨增敏介绍说,有损于关节健康的七种生活习惯大家一定要尽量避免。

不爱活动疼痛还要坚持锻炼,这似乎有悖常理,但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的专家建议,患者还是要坚持有规律的运动。纽约市特种外科医院运动医学专家布莱恩・哈尔彭博士说:“膝关节喜欢运动,患者的问题是找到适合他们的最佳锻炼形式。”哈尔彭博士建议患者骑自行车、游泳,同时也可以参加力量训练,有助于肌肉保护膝关节。

错误锻炼患有膝骨性关节炎的人最好不要做深蹲动作。哈尔彭博士说:“会加重膝骨性关节炎的锻炼动作包括深蹲、箭步蹲和其他任何对膝关节造成冲击力的运动。”此外,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的整形外科医生韦恩约翰逊博士认为,有些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活跃了,喜欢跑步的人需要减量,而喜欢做其他活跃活动(如园艺劳动)的患者应当把活动分散到一整天内来做,不要一整天都做一件事。

好吃体胖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的专家通过对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身体移动性和体重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体重越重,膝关节的负担就越重,疼痛也就愈发严重。发表在《关节炎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显示,体重超重的人出现残疾的可能性较高。

独来独往骨性关节炎患者通常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勤运动和控制体重)有益于改善病情,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困难。发表在《风湿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与其他同病相怜的患者见见面,分享他们所遇到的相似挑战,有助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运动量和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吃果蔬发表在《疼痛研究与管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吃了更多果蔬的患者其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程度较轻。此外,吃得健康和保持身体处于活跃状态也有助于他们减重。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约翰逊博士说:“通常情况下,骨性关节炎患者需要减重,得多吃新鲜蔬果和瘦肉,少吃加工食品。”

忽视抑郁发表在《骨关节炎护理与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睡眠问题和骨性关节炎疼痛是相互关联的。约翰逊博士认为,伴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焦虑、压力和担心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所以,如果骨性关节炎患者认为自己有抑郁症了,一定要及时寻求治疗。

缺乏维生素D发表在《风湿性疾病年鉴》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中等水平的维生素D缺乏与疼痛程度增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服用含有维生素D的营养补充品有助于减轻骨性关节炎疼痛。约翰逊博士建议,患者要确保饮食中含有足量的维生素D和钙。医生会通过血检测定病人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提出适当的建议。

从青少年开始预防关节炎重点做好这三点

虽然膝骨性关节炎是人到老年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在现实中,有些人年纪不大却很早就发病,有些老人却可以保持相对正常;有些老人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和锻炼,有些人却症状严重得难以行走。这说明及早预防关节磨损,有助于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减轻骨性关节炎的程度。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点。

1.控制体重:减肥能降低关节负荷。膝关节平日需承受身体很大的工作量,人在站立时,关节便承受了几乎相当于体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时为体重之4倍;爬坡时为体重之7倍;跳跃时为体重之15倍。国外研究发现,体重减轻5%~10%,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和增加改善机会。

2.挑双好鞋:体重控制得恰到好处,还要再加上一双好鞋。现在许多制鞋厂商强调避震气垫,一双适合的鞋子会保护关节在行走时尽量减少直接受到的撞击压力,减轻关节的负荷,避免关节因过度消耗提早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