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第1篇

【摘要】 分析了心理学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指出改革的基本思路,阐明了改革的六大措施: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去优化实验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实验思维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关键词】 心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实验教学应符合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重视基础性与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忽略综合性与应用性的实验内容, 来自教材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居多,自行研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项目偏少;注重实验设计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讲授,忽视了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从分析心理学基础课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入手,阐明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

1.1 学生得到的训练机会少

课时普遍偏少,各门基础课程的课时是32~90学时,其中实验0~18学时[3]。也就是一门课程最多可以安排6次实验,个别科目甚至没有实验课。由于课时所限,只能选做教材指定的几个经典实验,未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

1.2 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

实验项目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就已选用的,手段陈旧,以人工操作为主;所用的工具精确度不高;实验时间有限,实验工具不够,同学们忙于操作和轮换,未能仔细观察和思考。

1.3 与生活脱节

以理论性研究居多,脱离生活和医学临床,难以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学来自生活,实验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心理学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正常人时刻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这为实验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只有认识到心理学的用处,将它作为一种生活技能,才能感受到其“魅力”,激发学习积极性,达到“学时有趣,学以致用”的目的。

1.4 实验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传统的实验模式主要是若干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实验室)内,按照规定的方法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这种做法,富有秩序性和规范性,但也容易给同学们造成心理压力。由于课前只能阅读实验指导书,未能动手操作或观看操作,所以常常在实验开始后还不知道怎样操作。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要把实验的全过程演示一遍,让同学们去模仿。由于学生众多,常常观看不清,所以教师要反复进行个别指导,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也影响了同学们的操作进度;由于操作多是模仿式的,限制了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挥。几年下来,虽然实验做了几十个, 但一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基本的实验设计, 也不会有效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1.5 未能引起同学们的充分重视

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实验技能所占的比例很少,加上实验教学存在上述不足,使同学们产生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心态,个别同学甚至搞形式主义, 走过场。

1.6 设备利用率低

每门课程都有专用的设备,但不同课程之间设备很少交叉使用,致使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甚至每年只用一次。

2 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特点:既注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实验思维的培养;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心理技术的实际运用;既注重各门学科知识的纵向联系, 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渗透; 既抓好学生的共同要求,又注重他们的个别发展;既发挥教师的系统指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作用;既注重传统实验手段的使用,又适当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

3 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开放实验室

在抓好教学大纲指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教学程序的基础上,打破原来按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题目进行实验的做法,根据学习进度,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允许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讲授理论内容的1周内自行选择时间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开放实验中,同学们既可以加强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进一步熟练基本实验程序;也可以自由选题、自行设计、独立操作, 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设想引入实验探索中。这样,既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又可以培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综合利用仪器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思维, 减轻紧张的实验心理。

3.2 指导优化实验条件,自制简易器材

心理学实验重视额外变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实验环境的控制以及实验设计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关于实验环境,就是说很多实验都需要特殊的环境,比如视觉实验需要暗室和可调强度光源、听觉实验需要隔音设备或合适的声音材料、注意实验要求无外来干扰,等等。但我们往往没有现成的环境和设备,这时,可以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条件,营造合格的实验环境,制作适用的简易设备,例如:利用房间的门、窗帘和遮光布等器材来营造“暗室”环境;做记忆实验时,可以制作一些有关词和无意义音节的卡片;做“双耳分听”实验,可以让同学们事先录制好几盘不同内容的磁带。亲手制作实验材料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3 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

教材里的大部分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和多媒体投影技术来辅助完成,例如:普通心理学的视觉和听觉实验、注意分配实验、注意集中实验、似动实验、后效实验等,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设计、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反应时实验、学习和记忆实验等。计算机具有精确性、迅捷性、交互性、可重复性等特点,可以增强实验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迅速、直观地呈现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并能有选择地重复呈现,而数据统计更为快捷、准确[3]。这样,同学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本身,而不是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上。当然,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例如,同学们通常只是简单地按按键钮,减少了操作机会,动手能力受到限制;而且看不到实验的详细过程,一些意外反应也无法看到,失去了对问题深入探索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将计算机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4 实验思维的培养

实验思维是理解实验设计、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4]。我们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思维:其一,精心讲解心理学的一些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包含精巧的实验构思,我们将讲解重点放在其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条件控制和实验设计这两方面,帮助同学们形成基本的实验思维。在心理学史上,针对每一个心理现象的研究,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扬弃的创新过程。比如对情绪的实验研究,从詹姆士兰格的“外周”理论到坎农巴德的“丘脑”理论再到沙赫特的“认知”理论,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同样,记忆的脑学说从“整合论”到“定位论”再到“SPI理论”、记忆的脑细胞机制研究从“反响回路”到“突触结构”再到“长时程增强作用”等研究历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引导同学们比较同类主题不同实验的设计思路,质疑前人的研究思路,设法突破其研究局限,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培养批判思维。其二,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具体做法是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实验题目,例如,“室内照明亮度对视觉阅读效果的影响”、“不同的评价方式(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等,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明确实验目的、对象、条件、方法,制定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问题,使方案更加周密,还可能由此产生创造性设想。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指出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当师生的设想不一致时, 教师侧重指出其创新性, 予以肯定,鼓励其独立思考。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又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5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例如,在学“感觉”时,让同学们观察和比较各个行业对从业人员感觉能力的要求;在学“知觉”时,让他们观察各种生活设施(电梯、高速公路等)的设计,找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学“注意”时,利用电脑来研究多媒体教学中幻灯的字体和背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同学们从中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 开阔视野,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能力。

3.6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高分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见得比低分者强,主要是因为考试方法不够科学,未能全面反映能力水平。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将实验的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之中。其次,将实验考核纳入各门课程的考核之中,出题时尽可能避免识记题, 而选择应用题,即将考试的重点放在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最后,在每一门课程之后, 要求同学们独立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郑航. 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增设心理实验教学试验研究[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 21(1): 7779.

[2] 沈国方. 用实验手段优化心理学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1995, 15(1) : 4446.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革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74-01

在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病理学基础主要是用来研究人体发病机理、发病原因、以及疾病在人体内发展规律的学科。病理学基础为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学过程中对病理学基础的教学革新就尤为必要,对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革新将有效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及其创新意识。

一、了解教材内容及学生,因材施教

首先老师要对要教授的内容进行预读,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其次老师还应该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任务及目标,对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针对性的安排不同的课程。另外教师在预读时必须认真细致,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把握好临床课与病理学基础课之间的关系。做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与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内容。

在对病理学基础课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老师应该及时为学生理清概念,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学生才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果在讲解时,由于受到课时限制而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到疾病,可以在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相关的病变举例,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知识量。例如在讲解肿瘤这一课时,关系到常见肿瘤的举例,就可以将我们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乳腺癌、肝癌、肺癌等作为举例,举例时应该尽可能选择有特点的病例。这样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所学内容更加丰富,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为他们以后在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个良好的导入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为课程的讲解打下基础。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讲解病案进行导入,老师在课前准备病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栓塞时,引入了孕妇因为难产、羊水栓塞而导致死亡的病例,这样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产生各种疑问,然后巧妙的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常常遇见的病例现象,例如长期早晨不吃饭,为什么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等。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这样学生学习时求知欲将更加旺盛,进而学习的积极性的将大大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之后,运用讨论法教学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复习

病理学作为沟通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的基础,实践性要求很高,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引导学生对临床实例进行讨论与分析,增加了学生的临床经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这个环节应该编制合适的教学所用实例,并且根据这些实例设计好一系列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们思考与探讨。比如:根据一个患者由慢性乙肝逐渐演变为肝硬化的临床实例,老师在设计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乙肝会逐渐转变为肝硬化?病因是什么?患者为什么会产生脾大、腹积水?你认为适当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在讲授知识前首先将病例印发给学生进行阅读,在该章节授课结束后,再对病例进行讨论与分析,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结果后由小组长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进行全班的讨论,最后老师再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四、注重实验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过去的病理学基础课的实验大多数是以学生观察实验标本及切片的形式来进行的,而对于动手能力并不注重,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且缺乏创新能力,学生上实验课就像“坐飞机”,把实验课当作“休息课”,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选择动物实验和观察大体标本为主。例如“:家兔的空气栓塞”这一实验。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将适量的空气注入家兔的耳缘静脉,观察其结果。结合临床常见病因讨论其处理方法、临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的实验会使学生记忆深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而在大体标本的学习中,将正常器官与病变器官放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的进行对比、观察究竟哪个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应变能力,且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严谨的作风与医德医风。

五、结语

在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革新策略,合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教法,可以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在临床时的思维习惯,为以后临床实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带给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多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依据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说来,就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目标和任务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边听讲(或边看书)边上机操作”的学习过程为依据来安排教学内容,强调看书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Flas制作初步》一课中,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下载动画”和“使用Ulead Glf Animator制作动画”的基础,笔者把“学会启动Flash 8,了解其操作界面,熟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只作了简单讲解;对目的中的第二点“尝试制作缩放变形的简单动画,体验Flas制作的一般步骤”,也没有喋喋不休地去详尽解释,而是在略作点拨的基础上,让学生边看书边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笔者再及时进行指导,或者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印象深刻。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三、精讲多练,积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用ACDSee6.0软件讲授《图像的效果》一节时,我给学生讲首先要选中图片,并进入编辑模式,然后打开“更改”菜单选项,执行“曝光”命令,学生随着我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命令中的滑块,看到图像发生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都发出了感叹声。在这种气氛下,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锐化”“颜色”等菜单命令带来的图像效果,于是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制作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制作的某些效果的图片保存了起来,留待以后欣赏或使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第4篇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应该是施教与学习两种活动结合并统一于共同空间与时间中的复合过程,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双方的,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判断。若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若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从辩证的观点来说,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作用理解成主体作用比较切合实际。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就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成功。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上,仍存在以下的倾向:

1.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某个比例。有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其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主体地位。也有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只能尊重学生而不能对学生说“不”,只能有表扬、鼓励,不能有的批评、惩罚。这是对新课程所赋予的教师角色的误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体现,绝对不是以活动量的多少来衡量,更不能狭隘地理解“尊重”,放任错误。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真诚态度与学生对话,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

2.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人为对立起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一些活动,做小实验、搞小制作;有的教师让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出现了形式化倾向。这些“活动”,粗看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缺乏深入的思考,展示的是手段,而目的却没有达到。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学生很难在“做中学”和探究活动中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要探究有效,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实验和每一个教学素材,充分展示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加深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辩证地处理好讲授与探究、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应反思:平常的教学不能以纸笔练习代替实验,不能以课件代替实验,不能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应遵循教学常规,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教法对学法的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教法中领悟到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差别很大,这就体现了“导”的功夫。我们必须认识到,接受性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主宰课堂,是一味灌输,它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概括,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的任务,是要根据实际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用好,用得当,用得恰到好处。

3.教学评价未能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评价思想。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形成状态四个方面来评价教学。但目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并未真正付诸实施,尚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处理好教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教学创新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要真正搞清楚哪些过时的东西该废除,哪些合理的东西该继承,不要一提改革就全盘否定传统。好的传统不仅不能废除,还应该大力弘扬。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是够传统了,但这方法和原则不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还是适用的。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不能把废除注入式就理解为老师不讲,也不能把师生的互动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于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通过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辩论;教师要从习惯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师生的思维要“发散”,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又要求师生的思维要“收敛”,不能一味不着边际地幻想。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辩证地思考,不能走向极端。

2.坚持“目标多元”不等于淡化“双基”。现在,有的教师课堂上不敢讲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基本上是“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虽然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但“双基”的目标却没有落实。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不用重视“双基”了,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积累。这种狭隘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又在不断地升级和强化,于是就变成了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以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要重点研究和明确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如何打好基础,绝不是不要基础。教学中既要重视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来理解,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有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技能”只能意会,靠体验与感悟,难以言传。传统教学中重视“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有意和无意削弱“双基”的课堂,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

3.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讨论。目前,很多教师上课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过一会儿讨论一次;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和互相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然后活动便宣告结束。出现这些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意,认为分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了。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操作普遍感到困惑。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换意见。合作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教师要以“晓之以理,导之以引,动之以情,传之以神”实现“会教”;学生通过“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达到“会学”。

三、模式推广与开放超越的关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诚然,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确大有裨益。但是,如何对待模式,又如何去操作和运用好教学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各种教学模式,各有各风格,但殊途同归,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果不分学科,不看内容,不看教学对象,就刻意模仿,一成不变地全盘照搬,那就失去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了。在借鉴和运用教学模式时,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师风格。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倡导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余地和空间,因此,教学模式也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

1.教师应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强调教学设计,把备课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需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并形成完整的教案。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开放过程,课堂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非都能在备课过程中预测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及最终结果,更大程度上是由具体教学情境以及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生成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认识到,教学模式的开放式发展要求教师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

2.教师应把握开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内容应是经验信息和即时信息的统一体,具有确定性、唯一性、静止性与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相结合的总体特征。因此,教师不能把教科书当作全部的教学内容与材料,而是作为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科书的次序,也可以充实教材,超越教材,突破教材的束缚,提高“用”教材的能力。例如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声、光、电的污染问题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等。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合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与学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良好的氛围是信息技术有效学习的前提。因此,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学生对计算机也充满了好奇。因此,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尽量安排学生在机房上课;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融洽的学习空间,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例]我在教学初一的《Excel函数》时,教学的内容是SUM:求和、AVERAGE:求平均数、排序。由于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东西,我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首先以函数开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如引导学生使用求和函数计算全班期中考试的总成绩,男女生成绩;使用求平均数函数计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排一排自己在班上排第几名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实际生活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析]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师生共探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教学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这样在师生共探过程,扶中放,搀而不抱;引中探,扶藤直上,大大地培养了师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成了教师的一个教学目标,那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分组合作是个不错的方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想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教例]在教学《Word版面设计》时,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奥运专刊,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以4人为一组,考虑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和组间平衡,每组既有优秀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成绩好的一名任组长,组长及各成员一起讨论具体内容及设计方案,组长负责版面设计,其他组员从网上资料收集,老师在一旁也可作一些指导。制作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比较、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当板报合作完成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比较、讨论,评出优胜小组。最后让优胜小组长讲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操作技巧,并且给予操作演示的机会,使学生间能互相学习。

[分析]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之间能主动展开对话,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认识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