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实现地方体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价值,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还有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是相对于流行于全世界或整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仅仅存在于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体育文化,特别是地方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学习传承、发展创新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都必须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来逐渐渗透,即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其意义主要在于:
1.有利于充分注意经济文化类型差异。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学校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程目标忽视“经济文化类型差异”。事实上,我们国家因地域辽阔,再加之民族众多,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往往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同。这种差异会使得同一门课程的实施必须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充分结合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差异,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是最有利的选择。
2.有助于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加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也普遍增强,但学校与社区之间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一方面来自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另一方面在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无法与社区居民顺利接轨,简言之,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社区体育文化不兼容。若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结合地方体育文化特色进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在教学中加入本地居民普遍从事的地方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3.有利于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具有封闭性和相对静态性,这使得地方传统文化向外扩张的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又更为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为青少年儿童所习得并接受,这种文化必将能够较好地传承下去,并有可能得以发展和振兴。
4.有利于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得以保持,从而增强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文化间的沟通、碰撞、融合的普遍化和经常化,这也是维持体育文化生态平衡与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先决条件。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传承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作用的发挥现状分析
我们在对15所被选取的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无一例外地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课上辅以游戏。在被调查学校中没有一所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内容。
主要原因是:
1.认识不足。在所有被调查学校中,除了两所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外,其他学校全是以田径和篮、排、足、乒、羽等球类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普遍认为上述项目才是“正宗”,民族传统体育难登大雅之堂,就更别说土得掉渣的本地体育文化了。而且学生们绝大多数生于此长于此,对于本地体育文化的兴趣不高,在学校开设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可行性差。
2.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本地体育文化由于其形式不一定适合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有的可能是难度大,或对抗性太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大,如果不对其加以改造根本不适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体育课教学。若要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对此类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开发和改造就成为必需。然而这种费力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做。在研究小组对被调查单位的体育教师进行走访时,大家一致称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与打算。
3.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程度低,推广难度大。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因其相对静态性和封闭性,虽然使其存续成为可能,但也严重影响了其普及与推广,从而也就造成了研习群体小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社会流行、认同度高、普及范围广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这种原因,也就使得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进校园出现了困难。
4.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投入不足。这里所称的投入不仅仅是经费的投入,更包括设施、精力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未在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做出相关的明确规定,甚至连指导性的条文也没有。因此学校和相关教师缺乏主动意识,从未考试过要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地体育文化纳入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为传承和光大地方体育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鼓励各学校充分结合本地区和自身的具体特点开发校本体育课程,将本地特色体育文化纳入校本体育课程中来,不仅有助于较好解决地区及校际差异给体育课程实施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加强,更为重要的是,这将有利于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还能促进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但在这方面,学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中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根据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均把奥运项目视为“正宗”,很少关注本地特色体育文化;(2)不重视课程资源开发;(3)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投入不足。
2.建议:(1)开展竞赛活动以保障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首先是各地方教育、文体管理部门应在地方运动会上下功夫,增加本地特色体育项目,通过竞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本地特色体育文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这类运动,建立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举行涉及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体育竞赛活动,把这种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建设一支能够将本地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的后备力量。
(2)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开发相关的校本体育课程。要保证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走入校园,发挥其娱乐、育人的功能,首要任务是要将其开发、改造成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材料,这项工作无疑要由体育教师来完成。地方教育文体主管部门应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通过合作来实现地方体统体育文化的教材化,从而促进本地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教学对象分层的作用
初中体育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已进入青春期,儿童的天真无邪、两小无猜已经消退殆尽,男女性别间的同学情谊已渐变疏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已经从内到外进入急剧变化期,对男女生身体各部位的锻炼与提高也应有所偏重,男生往往偏重于力量、速度、竞技,女生偏重于柔韧、协调、协作。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身心需求,日益强调“情感体验”,并从“课程设计到课堂评价的各个环节”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育学习能力”。笔者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尝试男女生分班分层教学,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男、女学生分性别或分班授课的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是:同年级相邻两班的体育教师同时上课,一位上女生班,一位上男生班,并按优、中、差(或A、B、C)三个层次来开展教学,使得每个项目的要求标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达标测试;最后依据测试成绩和学生特征进行轮换,周期可以定为一个月或是两个月;促进学生的层次升级B-A,C-B,或降级A-B,B-C,较大幅度地激励后进,鞭策先进,共同提高。这比男女生混合教学更占优势:有效减少课堂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便于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形成分层次达标的动态流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层的作用
初中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的功能,因此,在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时,体育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科学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发展。分层教学目标应是分层递进的目标,各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的目标后,再选择高一层的目标进行尝试,推动达标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始终处于动态的协调发展之中。这里说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指三个: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和创新目标。基本目标属于低级层次,是指《初中体育课程与健康标准》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要求;发展目标属于中级层次,是指学生在完成基本目标后,能对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的内容有所了解;创新目标属于高级层次,是指学生在完全了解所学内容之后,对教学内容有所创新。
三、教学内容分层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各不相同,在不同学校所形成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心理等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异地实施分层教学。笔者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学生分为若干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及时反馈。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生长发育、身体素质、承受能力、心理状态及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对比分析,摸清学生实际情况,找出教学分层的依据;其二,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异质分层,即按身高、性别、素质等属性进行划分,并按不同的属性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三,在分层后要以确定的小组为单元进行技术练习或组织比赛,可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学习作用;其四,在实施学生分层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确分层的意图,消除心理障碍;其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分层,树立信心,确保全体学生积极愉快地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六,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各层次学生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学生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气氛,有效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
四、教学方法分层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方法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法制定时要尽量起点低,层次多,灵活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体育课开始前,要依据教学目标尽量寻求一个平衡点,逐步展开分层教学,尝试采用“统”“分”结合的分层教学法,即教师先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归纳、整理,并将知识内容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共同实现基础目标,这是“合”的过程;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甲乙丙三组学生分层教学,既可以“一动两静”,也可以“两动一静”,使分组集中讲解、答疑与自主练习“动”“静”结合,这是“分”的过程。这样,在统与分、动与静的反复交替中,各层次学生各自学习、训练、探究,使其各有收获,共同提高。例如,在篮球教学时,教师可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次的学生技术水平比较高,可以多用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方法;B层次的学生,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演示教学法;C层次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可多用激励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时,方法要灵活多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为他们多创设自我探究的平台和技术提升的机会;基础一般的学生,也要确保他们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那些有心理障碍,或者身体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照顾和关心,并为他们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进一步提升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
摘 要 舞蹈啦啦操集合了现代多项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元素,不仅能够展现现代大学女生蓬勃的朝气,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大学女生身心的健康,社交能力的提升,激发大学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现代大学体育改革的要求,在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改革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舞蹈啦啦操 素质教育理念 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舞蹈啦啦操最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传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是现代大众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起到健身塑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调动赛场的竞赛气氛,是我国高校大学女生较为喜欢的时尚运动。舞蹈啦啦操运动进入大学女生的体育课程,是贯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更多的大学女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达到提高其身体素质的目的,为全面运动添加新的活力。
二、舞蹈啦啦操在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舞蹈啦啦操与传统的体育运动模式不同,它集合了艺术体操、健美操、形体芭蕾以及拉丁舞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元素,在推广大学女生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舞蹈啦啦操在运动表演中,可以说舞姿健美,且富有个人表现力,可以把个人最热情以及最有活力的一面通过笑容、眼神等展现在大众面前,吸引欣赏者的目光,这非常有助于女大学生自信的培养,且经过系统的学习与练习,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会显著提高。此外,舞蹈啦啦操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在训练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相应增多,相应地也会促进学生社交能力的提升以及团队意识的加强。
另外,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其面对的学习生活压力都在增加,情绪上的波动相对较大,舞蹈啦啦操运动中,学生会大声的喧喊以配合体操的节奏,这有助于学生发泄内心的压抑感,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将娱乐的调节性、教育的导向功能以及激励功能融为一体,舞蹈啦啦操非常符合高校这一体育教学的目标。舞蹈啦啦操内容较新,且健康向上,非常符合现代体育运动的特质,不仅可以激发大学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使得体育教学的朝着多样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另外,舞蹈啦啦操的教学氛围一般比较轻松,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创新各种不同的动作,这对于大学女生创造性、积极性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丰富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同时要大力推广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舞蹈啦啦操是现代才推广开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动作内容比较丰富,且难易相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娱乐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锻炼的作用。此外,大学女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调舞蹈啦啦操来提升个人气质,非常符合现代大学女生对美以及对健康的追求,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女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大学女生体育运动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
三、在大学女生体育课程体系中推广舞蹈啦啦操的建议
舞蹈啦啦操运动最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融合了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元素,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在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舞蹈啦啦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舞蹈啦啦操在大学女生体育教学课程中推广开来,除了要有场地以及器材、教材等的保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的舞蹈啦啦操老师给予专业的指导,使大学女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形体动作、技能等。而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学的风格等都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教师力量以及结构等都是在改革大学女生体育课程以及推广舞蹈啦啦操的关键所在,而舞蹈啦啦啦操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很多的高校都缺乏专业的老师,所以必须要加强舞蹈啦啦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过硬的舞蹈啦啦操教师队伍。
(二)加大舞蹈啦啦操教学环境建设投资力度
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的硬件设施建设(例如体育器材、运动场地等)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各高校应该要加大对体育器材场地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尤其是用于舞蹈啦啦操的教学场地,应该要配齐基本的运动器材,同时注意优化教学环境,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以不断激发其参与舞蹈啦啦啦操运动的热情,提升教学的水平,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女生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应该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服务于大学提升身体素质的提升,舞蹈啦啦操运动不仅符合素质教学理念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女大学生对健康以及对美的要求,非常具有推广价值。本文重在探讨舞蹈啦啦操在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9):21-24.
[关键词]主体参与;数学课程;策略
一、主体参与是数学课程场的核心因素
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和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总体描述。由于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形式化的抽象思想素材,数学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而数学课程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主体参与又起着核心的作用。
1.理解。数学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上的。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数学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数学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
2.沟通。只有个体的内隐理解行为,数学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还要主体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课程发生的前提。数学课程的实质就是数学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
3.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数学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数学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依靠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数学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提升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才能使数学课程变得更具有效性。
4.互动。互动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数学课程就是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现代数学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互动中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其主动建构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到数学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数学课程内容与活动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和互动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是最关键的因素,它是数学课程场产生的根本。
二、主体参与创造数学课程的理想境界
1.主体参与过程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
强调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数学课程,才是现代课程观认为的理想的数学课程境界。
主体参与过程中的数学课程内容不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载体,而是作为社会类主体的代表与课程主体情感的沟通。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材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学生通过对数学课程运行中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
2.主体参与是构建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关键
学生有意义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贮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内部心理上的思维创造过程。以这种方式对新知识所建构的意义植根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这是靠外界力量所不能达到的,当然也不是教师能传授的。这也说明了主体参与是数学课程实施的关键,没有主体参与就不会有实现数学课程的理想境界。
三、促进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实施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可从以下几点去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参与欲望
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首先要创造一个便于主体参与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沟通与互动中引导、促进每个个体的知识建构。
2.联系社会实际,引发参与动力
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而这些问题是呈现开放性的,解决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在对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从而引起参与解答问题的欲望,并能在参与过程中交流、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这种成功感是激励学生不断参与数学课程的内动力。
【关键词】小课题;灵活性;互动性;针对性;教师成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促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对于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教研活动的展开,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打造更丰富的、更合适的平台。而小课题研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研活动,其对教师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其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经验以及相当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推动教师对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的首选。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魅力。小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的教研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1)灵活性。灵活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或者老师和老师都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比如在课题上,针对某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临时组成一个小团队,对该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科研组里面,也可以针对某些教学问题从简单的交换意见、交流心得体会等上升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就是小课题的灵活性。
(2)针对性。针对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鲜明的特点。课题研究最忌讳泛泛而谈,既缺乏理论深度又缺乏针对性,这样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大家对问题研究的不严谨。对于教学和科研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小课题本身针对的问题明确,能够集中大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热烈关注,由此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就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即作为研究成果具有学理意义,又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教学有明确的推动。因此,把握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就显得异常重要。
(3)操作性。课题研究一定要有操作性,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到研究计划,以及具体的形成研究成果的时候,也要体现论证的合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性。小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操作性要求,因为小课题的问题明确,论证不会特别复杂,材料收集准备以及研究过程都比较好控制和操作,因此,小课题研究是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式了,这都得益于其较强的操作性。
(4)互动性。互动性在小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个共识性话题,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语文课本身的要求,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能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来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并在教学中培养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素养,这种互动性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互动特点,是教学相长的集中体现。
二、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或者说是检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因为从知识性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对文学艺术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养,才能将教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而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就能够积极地推动教师相应的能力提升。
(1)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论水平,其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写作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高中语文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都来自这些方面。
(2)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了教书匠,完全失去了研究素养,这是一个可怕的现状。如果加强小课题研究,这样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小课题研究虽然在研究规模、难度上比较小,但是一种基本的研究素养却是必不可少的。
(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线。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老师通过研究来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4)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创新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如何创新高中语文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比如针对某个古汉字,语文老师从词源学、音韵学、音律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小课题立项研究,就能讲死板的古汉语课程讲解得更加生动、丰富,而且,这也是教学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获得是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创造,这中创造会促使语文老师在教学上创新方法,在教育理念上不断革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推动教学实验。因此,小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意义也非常重大。把握好小课题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小课题研究对语文老师能力的提升积极作用,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