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监督的前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为各行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会计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地位。就会计而言,会计监督是其一项基本职能,在日常进行会计工作过程中,会计监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者和功能,是会计核算顺利落实基础,同时也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而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良好的会计信息服务。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由于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阻碍,导致会计监督职能越来越弱化,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因此,要加强会计信息监督,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为会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
2 会计监督的现状
2.1 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其内部会计监督之所以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是因为有各种相关会计规范和法规等作为依据。会计机构与会计从业人员通过运用介质形式对生产经营等正常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与督促,这样可以确保维护好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每步的会计监督职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出来,导致相关利益失衡,出现利益“一边倒”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依据会计法律规范进行会计工作,导致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2.2 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一般情况下,企业外部监督包括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但是就目前而言,企业外部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一方面,导致会计审计、财政,以及税务等方面的监督机关只顾完成各自的职能与任务,没有做到统筹兼顾,致使各监督机关之间没有及时交流和沟通,缺少配合,从而造成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现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规范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管理力度不足,可信度比较低,致使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的公正和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3 会计信息失真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部门改善企业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以及做出投资决策等的基础和前提,一旦会计信息失真,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麻烦。基于此,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会计法规制度,注重细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而为相关人员或者部门提供高质量的计信息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计监督职能发挥力量薄弱,导致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很多会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另外,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对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产生误导作用。
3 会计监督的制约因素
3.1 法制建设滞后,且执法不严
在会计行业中,有很多法律法规为会计从业人员与社会审计组织正常、有序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就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业而言,很多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还不是很完善,法制建设滞后,从而致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落实。当想相关单位泄露假的会计信息时,致使对造假者进行了处罚,却忽略了造假者对信息使用者的损失赔偿,且惩罚力度不足,这样就很难起到警示作用。此外,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疏忽现象,及时检查出问题,也会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原则,执法不严,由此导致会计监督的作用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3.2 原有的会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此情况下,原有的会计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重叠,重复监督、真空监督等现象比比皆是,对会计监督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依赖性比较强,从而导致会计工作完全受制于企业,反而不能正常发挥会计监督的应有功能和作用。
3.3 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会计行业而言,会计人员是期工作中的核心力量,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会计人员决定的。但是目前部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到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能力比较低下,难以准确识别出弄虚作假的行为,会计监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有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差,为了自身利益主动做假账。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差,是致使会计监督弱化以及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的重要因素。
4 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约束。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搞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第三,进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使行政管理部门和会计人员能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第四,改善会计执业环境,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氛围。会计人员应该树立严格的自律意识,自觉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提高职业到底水平,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第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核心主旨,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于能否正常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各行业、领域的发展更突飞猛进,发展内容更加科技化、专业化、全面化。在这种情况下,极大地推进了会计行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下,部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较差,且相关法律法规等不完善,因此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发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中内外部的会计监督如同虚设以及监督机制失灵等等。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和研究,并提出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措施,从而为会计行业中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剑虹,王剑玲.浅谈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
[2]盛沁.湖南农村在《会计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闫桂民.关于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权力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4.
最近,我国颁发了新的《会计法》,“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被重新地建立,该体系包括社会审计监督与政府监督,其中,前者一般是由单位内部监督,常常是注册会计师来执行。可是,现有的情况表明该体系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糟糕的情况是,逃避会计风险的现象更加地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知情人不知道是否应承担会计责任。
一、我国现有的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缺点
现在,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仍存在不足和缺点,具体如下:
建设会计监督体系不足
第一,不能清楚地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活动。当前,经营者在监督体系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会计监督权的授权者,而审计与会计人员享有该项权利,而且,他们享有的会计监督权是不完全的,是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另外,该监督权对经营者受到的某个时间内和固定的,缺乏时效性。无法有效地控制常见的经济责任与经济行为。
第二,该体系的事后监督不实际,太形式。一般来说,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繁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第三,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1)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2)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3)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二、资金管理出现缺陷
近年来,金融体制的革新,银行的管理逐渐进入企业化的进程,银行为了获得尽量多的利益,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现金监管职能,有时候甚至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这样导致管理现金出现一些问题。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不足,会计责任不清楚
只有当单位管理者允许,会计人员才能监督与处理会计相关的事务,只为授权人服务,只愿意承担该部分责任。会计部门一般只在乎管理当局的立场与好处,进而降低了会计监督应该起的作用,会计人员不得不依靠其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法规举措
政府、社会和企业进行联合共同构建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法》修改后专门指出会计的监督职权,如有人员违反本会计法或国家规定的其他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对其办理相关事项。同时,本法还规定,会计人员必须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不得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销毁财务资料以及利用公职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这都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新《会计法》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这些违法行为,如利用公司会计张博、报告等从事违法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监督体系,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国公司法》也明确指出:一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与强化内容,《新公司法》在第34条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为了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对公司的财务账簿,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进行查询监督;在第164条中指出,企业建立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档;在165条中指出,每一会计年度末,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相关政策编制出财务报告,而且会计事务所需依法进行审计;而在第172条中指出,除法定财务账簿,公司不得再编制其他账簿。而对于其违规惩罚,新公司法也通过其202、203条等对其进行了规定。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一个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能够保证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和国家经济的迅速、有效发展。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监督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各国都在通过完善《公司法》《会计法》等不断进行监督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来确保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使财务制度更合理公正。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
1.为了确保会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监督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比如来自国家机构的、来自大众舆论的以及公司企业自身的。有了这些监督资源,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开展工作。首先从公司外部来看,我们应该明确审计员对公司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国内目前这方面职能的划分并不是特别的明确,可以向国外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学习经验。比如日本,他们在商业法案中明确了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即可以同时进行公司生意上的监察和公司账务上的监察,并且把这两个部门分而治之,互不干涉。
其次,也应该对公司内部的监事会做出明确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门的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作为一个尤其敏感的机构,财会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在我国的《新公司法》中明确强化了公司内部监事会对于公司账面情况的审阅权限,并且还从本质上加强了监事会的建议权和调查权,同时把其他相应职能权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见,我国这些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随着公司上市潮流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成为了股民,证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东对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发松懈,所以在这个时刻提出对于董事会的监察工作是一个必然的举措。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强化,不仅要给予其独有的法律效力,还要延伸其职能的权限,使其可以对公司账目资料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使监事会发挥其作用。
最后,通过会计参与制度,邀请专业会计师,审计法人和税务会计共同来制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其中股东大会拥有对参与制定财务报表人员的任命权,并且这些参与人会承担同等效力的法律责任,所以这项工作看起来是具有法律效力和公正的。被任命的参与人此时并不是所谓的外人,而是作为公司董事的一份子,共同合作。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的实现监督工作,使其具有透明性,法律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完善监督体系的策略包括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从内部健全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以及尝试创立会计参与制度完善监督。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极大地提升会计监督体系的效率,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吕秀军.浅谈如何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5)
关键词:财会内控监督机制;面临现状;解决措施
一、引言
合理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的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信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协调和控制。合理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合理分工,强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严密、完整的企业内部财会监控体系。企业应积极完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妥善的保全企业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企业内部财会监督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大型企业财控内控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矛盾,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存在的财会监督机制问题
1.大型企业制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意识淡薄
我国现阶段大型企业发展历程中,企业内部对制定合理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意识十分淡薄,众多企业并不清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概念,导致企业员工对制定企业财会控制监督机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合理完善的企业财会内部监控监督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大型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没有设立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即使少数企业设立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却没有发挥其作用。这些企业内部设立的财会内部控制监督体制缺乏完整的科学依据,很少得到切实的落实。大多数企业对内部的财会审查只通过简单的审计,且审计审查的内容多数紧紧为对会计账目的简单审核,忽视的内部监督的过程,降低了企业财会内部监督的效率。
3.企业内部从事财会审计人员资历较浅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财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内控监督知识,同时,缺乏强烈的职业精神。企业内部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原则规范性较差,体系落后,甚至存在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抵触的部分,恶意篡改企业内部财会信息,降低了企业财会内部监督的效率。
4.企业内部工作机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众多企业中缺乏完善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履行义务的意识,员工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与员工个人自身发展的关系,中众多大型企业
在财政亏损时会接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援救,因此,降低了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对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设立的意识。
5.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并未在市井工作经营中发挥真正的监督治理作用,无法尽职尽责。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提高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6.企业内部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缺失对企业的发展存在致命的一击,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的文化能够时刻激励企业人员,形成坚定的凝聚力,有助于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大型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探究
1.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部、审计部以及税务部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企业财会的监督与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申报,不断完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2.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即使少数企业内部设立了内部审计制度,但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非必要联系,导致各部门间存在大量包庇现象。因此,为健全我国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应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完善企业内部财会控制监督机制,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合法性。与此同时,应加强企业内部事前监督机制的制定,避免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后再进行事后审计监督,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遇见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3.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财会监督机制的水平,应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素质,实行集中的人员核算制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财政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治的现象发生。
4.加强财务管理的纳入体系
实际过程的监管需要产生监管成本,若监管力度不到位,则会导致企业财会整理数据的失真。企业可积极将员工的财务计划和核算工作编制到企业集体内部,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因实施财会监控产生的成本。相关部门将员工的财务计划统一到企业机体内部的管理体系中,时刻督促企业员工履行职责,统一企业员工的工作目标,有效的实现企业集体利益的实现。
四、结束语
只有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完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内部的先行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应加强促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形成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淑珍:重新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理念体系【J】,广西会计,2011,(7):10-11
关键词:会计监督;系统;监督权;机制
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所具有的职能作用;但广义地说,它还包括对会计监督活动进行再监督的含义,这时的“会计监督”就体现了“监督会计”的另一层含义,即会计监督既指会计作为监督主体所实施的监督活动,也指会计作为被监督对象由其他经济监督形式所实施的监督[1].可见,会计监督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还表现在,会计监督有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之分。内部会计监督系统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内部审计等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系统主要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中介组织等在得到授权或者受托的情况下,对指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
会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监督系统。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构成这一系统的内外两个层面上的内容,即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
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微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系统。从目标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保证单位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及其会计核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主体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责任主体不仅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本身,也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其他机构或人员。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执行主体;从客体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从方法上看,内部会计监督主要体现为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两种手段。从主要意义上讲,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共同构成了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核算监督主要依赖于会计核算职能的发挥,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核算监督的行为主体,制度监督则主要依赖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单位负责人是其第一行为与责任主体。内部会计监督系统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形成单位的“自控”机制,在为单位内部服务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单位其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然而,单位内、外部利益主体之间(如企业经营者与国家、投资者、债权人)是存在利益冲突的,这种“自控”机制会因单位内部人员的合谋而失效,因而需要有高效的“外控”机制来保障。因此,在内部会计监督系统的基础上,还需要外部会计监督系统对经济活动进行再监督。
外部会计监督系统是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的,它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但主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由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两部分构成。社会会计监督即指民间审计监督,它是中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其主要职责是鉴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政府会计监督指由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它是宏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它要对政府负责,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证券监管、银行监督、保险监管等形式。各种政府监督检查部门,所针对的单位、监督检查的目的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强调的都是对单位会计活动及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从一般意义上讲,民间会计监督与政府会计监督共同构成了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社会会计监督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信息的鉴证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为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政府会计监督则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核查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维护国家利益。
新的会计法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会计监督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界定,明确了它是由内部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共同构成的。
完善的会计监督系统,必须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这就需要对会计监督系统存在的前提、产生的根源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会计监督存在的前提,不能不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角度入手。监督和被监督之间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但更多的情况是双方易于形成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形成会计监督存在的前提之一。利益冲突的形成原因,从理论上讲,是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目标取向不同而形成利益冲突。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到企业,就是要为了使其保值增值,可以综合表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是不一致的,经营者可能更为关心自己的薪金、声望、地位等。所有者的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就形成法人财产,经营者可以支配这些财产,经营者在享有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自然关注其自身利益。在一般情况下,为在任期内取得经营业绩,经营者会倾向于采取风险较大的方案甚至是违法经营等短期行为,而不是采取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方案;为提高自身声望与地位,会不计成本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张等。这些做法,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正是由于这种利益冲突,需要设计有效的约束机制来保证所有者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实现,会计监督正是在这一需求之下产生的。经营者要以会计资料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者以会计报告来衡量自身目标的实现程度,以会计监督防止利益受损。
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会计监督存在的前提。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供方有较完全的信息,需方有不完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希望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较少信息的一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规律来达到自利的目的,这就是经济学所关注的“机会主义”和“损人利己”现象。在会计上,有的会计人员及其组织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规律,采取“隐瞒财务信息”、“虚假会计信息”等方式进行作弊。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会计人员自身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二是会计人员与经理人员采取合谋的手段进行舞弊。上已述及,经理人员关注的是自身的收入、声望和地位等,与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所不同。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是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而经理人员直接经营企业,掌握企业全面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隐瞒企业的真实信息来达到自身的目的。三是企业所有者利用信息优势欺骗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人。尽管企业要通过会计报表向外部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但是企业的真实情况可能只有企业内部人员知道,这使企业有条件提供假会计资料来偷漏税、骗取银行贷款或骗取其他信用等。
因此,必须构筑监督体系来解决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利益冲突,否则企业不可能正常运转下去。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信息主要是指会计信息,那么所实施的也必然是会计监督。不进行会计监督,财务欺诈或会计造假会盛行,使市场交易费用变得无穷大,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也使人们会逐渐怀疑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有用性,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存在方式。既然一方要隐瞒信息,另一方要窃取信息,那么双方博弈的“均衡点”应是通过会计监督系统促进会计财务信息公开、公平、公正。
现在再分析会计监督产生的根源。会计监督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权利,如果行为者没有权力,就无法实施监督。会计监督权来自于两权分离后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在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关系,它们之间呈树状结构,一般的企业具有四个层次:所有者(股东)——经理人员,经理人员——中层各职能部门,中层各职能部门——普通员工之间分别存在一个委托关系。在第一层次中,所有者拥有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他将财产交与经理人员经营管理,当然有权监督经理人员;在第二个层次中经理人员将经营权进一步分解,委托各职能部门行使,当然有权监督各职能部门;第三个层次道理同第二个层次。在企业外部,国家对国有企业拥有所有权,从而拥有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权。在我国,这种监督权是授权财政部门来行使的。同时,国家也授予税务、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以会计监督权。
会计监督系统的作用机制是在分析会计监督的存在前提和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上所述,在公司制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关系,维护这种关系,是会计监督系统存在并得以有效运转的根本动机。这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更需要企业会计制度的有效。
关键词: 企业制度;会计监督;公司治理
一、引言
广义的企业制度包括了全体员工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公司章程、员工守则等各种规范性文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靠企业本身的经营能力已经不足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了,更多的还是要靠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量。同时,企业良好制度的建立也是会计监督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然而,现代企业的制度和会计监督并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还存在诸多方面需要改进。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完善企业制度和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以期为相关企业建设内部制度和加强会计监督提供参考。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缺陷与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不合理,会计不能及时查错
企业制度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设计制度时比较盲目,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实际情况。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职责分工和员工守则等常常都是照搬成功企业的一般做法,并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及管理活动的需要来建立的。其次,企业设计的制度往往对所有的业务活动一概而论,没有抓住其中重要且关键的风险点。每个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风险点,既包括影响效率的风险点,也包括影响利润的风险点。控制住这些风险点就是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企业制度设计的常见问题是对重要且关键的风险点重视度不够,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制度详略不当,存在很多比较大的漏洞。最后,企业设计制度时对其可操作性欠缺考虑。通常制度是由企业管理层至上而下设计出来的,而制度的具体执行却涉及到企业每一个员工。在没有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所设计出来的制度往往缺乏可操作性。近年来,员工串通舞弊以及公款私用等事件频频发生,会计之所以没能在事发之前发现端倪并检查出相应的错弊,其根本原因就是制度设计得不够合理。会计虽然有一套特有的制度规范及工作程序,但也需要在企业制度的高度配合下才能够切实发挥监督作用。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而设计出来的制度本身就存在较多漏洞,再加之没有抓住经济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并且缺乏可操作性,使得会计失去了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基础,从而无法及时查错。
(二)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不能及时纠错
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很多企业管理者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完全不受制度的约束,存在着较大的管理者个人权威。这使得企业制度在制定出来之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成了无足轻重的一纸公文。员工在开展日常工作时还是按照管理者的意
[HJ17mm]
愿行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大多由管理者来决定。总之,企业内部大小事务的决定权仍然完全掌握在管理者手中,而制度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中摆设。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以制度为导向、照章办事的企业文化。很多时候还是按照所谓的惯例来办事,陈旧的工作观念仍然占据者主导地位。类似的事务,以前如何处理,现在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处理,员工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很少去参照相关制度。此外,企业内部的人情文化非常浓厚,凡事讲究人情,缺乏制度原则的约束。长期工作下来,各部门的员工必然会建立一定的社交关系,如果在工作中一味地讲究人情,那么企业大部分事务的处理都会缺乏客观性,从而制度的执行效果就会更差。通过对历年的会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有的时候会计在事前并不是没有察觉到任何端倪,而是察觉到了一些迹象,去向相关部门人员反应时,发现各部门人员并不按制度办事。因而,即使发现了问题,但鉴于企业各部门人员都是按照惯例办事,自己也只能接受现状,融入其中,从而没办法及时纠错,无法将事态在发展到更大之前就控制住。
三、完善企业制度和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一)合理设计制度,为会计及时查错提供前提
制度设计不合理是会计不能及时查错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完善制度并加强会计监督,企业就应当合理设计制度,为会计及时查错提供前提。针对其制度设计的现状,企业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改进。首先,制度设计要实事求是,绝不能盲目照搬。在制定制度的前期,先对企业内外部的环境进行一番详细的考察,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实际情况。当然,对于成功企业的经验还是需要借鉴的,总结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能够避免走太多弯路,为企业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但是绝不能忽略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的实际情况而完全照搬或者模仿成功企业的制度内容。毕竟各个企业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就算是同行业的企业也会因为资金实力及所处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完全照搬或者模仿的制度无法适应企业自身业务活动的需要。其次,制度的设计要详略有当,不能对所有的经济业务一概而论。为此需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出其中的重大风险点。对于这些重大风险点,应当在制度中详细列明,并设计出合理的控制方法,在制度中对这些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通过举例的方式一一进行说明。而对于那些风险隐患较小的普通业务活动,在制度中只需要做一些常规性的或者原则性的规定即可,无需像对待重大风险点那样加以详细说明。最后,要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制度的设计中来。在设计制度的过程中,定期召开会议,并邀请各个部门的代表参加,广泛搜集意见。建立制度设计的临时沟通渠道,以保证企业内部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及时为制度设计提供建议。这样由全员参与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在可操作性上会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制度设计变得合理,会计也能够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及时查错,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促进会计及时纠错
制度执行不到位是会计不能及时纠错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完善制度并加强会计监督,企业除了合理设计制度之外,还应当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促进会计及时纠错。针对其制度执行的现状,企业应当从管理者个人权威、办事习惯和人情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在管理者个人权威方面,应当从管理观念的转变入手。管理者应当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即使再英明的领导者也难免会在特定时期做出错误的决策。相比于个人而言,汇聚了多数人理性决策的制度在引导企业发展方面通常具有更加稳定的积极作用,不论是犯错误的概率还是犯错误的严重性都要小很多。只要转变管理观念,将管理者纳入制度的约束范围,制度的执行力度就能够得到明显的加强。在办事习惯方面,应当改变按照惯例办事的现状,逐渐树立起以制度为导向、照章办事的企业文化。为此,企业可以加大不遵守制度的惩罚力度,增加制度的权威,使员工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逐渐养成参照制度的办事习惯,抛弃照惯例办事的习惯。就人情文化而言,改变并非一件易事,人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改变通常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人情文化的淡出往往需要提升制度的权威性,随着制度约束力的增加,员工在处理企业事务时就会更加客观,人情文化就会渐渐被磨灭掉。一旦制度的执行力度得到加强,相关部门反映的问题就能够按照制度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会计在日常工作中检查出来的错弊也就能够得到及时纠正,从而使会计监督更加有效。
四、结论
内部制度建设代表了企业的意愿,决定着企业究竟是效率导向还是非效率导向。而企业经营活动则代表着企业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最大限度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企业的能力由其行业特点、人力资本及资金实力等决定,通常情况下是难以改变的,只能是尽可能地去发挥自身的能力。而企业的意愿则是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来改变的,一旦企业由非效率导向逐步转为效率导向,企业的能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了会计无法及时查错,而制度执行不到位则导致了会计不能及时纠错。总的来说,现代企业制度的缺陷是造成会计监督力度薄弱的重要原因。在经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善的制度和强有力的会计监督是企业的一项关键竞争力。为了促进其长远发展,企业一方面应当合理设计制度,为会计及时查错提供前提,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制度执行力度,促进会计及时纠错,从而完善企业制度并强化其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 [ZK#]史凯文对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