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波特五力理论;核心竞争力;财务评价

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力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两个理论,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论的本质含义是相同的,因此尝试从实践出发,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井构建指标体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波特五力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对比分析

1.波特五力理论分析

波特五力理论主要从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进入威胁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分析一个企业的生存环境,并指出企业如果要在上述几个方面具有竞争力应当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因此,该模型实际上阐述的是行业内最重要的资源能力有哪些以及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2.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有四: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和稀有的:一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构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稀缺性会导致资源的供不应求,占有这种资源的企业才能够具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必须是竞争者所难以模仿复制的,同时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3.两种理论的对比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事实上都对企业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了描述。

波特五力理论非常详细的描述了构成企业竞争力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就会拥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比另外一些企业更有竞争力,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中对客户形成价值的稀缺不可复制的资源和能力,但是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具体构成并没有做出权威的论述。

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运用到波特五力分析中,对于企业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进行分析,指出稀缺的资源及其运用能力的具体构成,从而对核心竞争力理论予以完善。同时指出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企业资源和能力能够具有稀缺价值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而对波特五力理论予以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些导致竞争力不同的要素用财务指标予以量化分析,希望能够增强有关分析的实用价值。

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及相关财务指标分析

1.企业资源要素的主要构成

企业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资金、资源、技术,在目前中国,还必须考虑政府政策。

2.导致有关要素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的因素分析

(1)企业构建难度

企业构建难度是决定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构建难度越大,企业的竞争对平越少,本身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构建难度高的企业通常具备如下的要素特征:初始投资规模较大,从而使得能够具备这种投资规模的企业越少越好:产品应当与一般产品具有显著差别、没有替代品;拥有的资源必须具备稀缺性、独占性特征,此处的资源包括上游的矿产资源、能源以及下游的销售渠道,服务网络等:技术掌握难度较高;有明确政策扶持以及准入限制。

企业构建难度主要可以用初始投资额、单个平均企业总资产这两个财务指标来进行衡量。

(2)企业扩产难度

企业扩产难度是另一个决定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现有企业扩产难度越大,供给增加越慢,越容易形成长期的供不应求。扩产难度高的企业往往具备如下的要素特征:投资周期较长、项目投资额度巨大:其产品的消费者认可度高或者消费者适应其他产品的转换周长或转换成本较高:资源的勘探、施工、投产的周期长且投资规模大;当前技术和改进技术的开发采用周期长、成本高:新项目的审批难度高。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可以利用消费习惯改变周期、新项目投资周期、消费转换成本和新项目新投资成本等指标判断行业产扩张难度。显然,如果行业中几乎没有新增产能,现有企业将具有较强竞争力。

转贴于

(3)企业先发优势

企业先发优势改变难度决定了后来企业赶超原有企业的难度。先发优势主要体现为: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产品的消费偏好较强;占用的资源能够不断升值;技术上具有明显的经验曲线效应同时这种技术很难被替代升级;长期建立的良好的政府关系等。由于上述原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往往会具备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优势,后来企业由于单位成本差别巨大可能导致亏损因而无法与其竞争。

我们通过将新建企业构建重置成本与现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对比,新企业和老企业单位成本对比可以判别企业的先发优势竞争力。

(4)企业竞争优势维持成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样受维持竞争优势成本大小的影响。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求较低的竞争优势维持成本,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现有产品的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因而不需要设备更新;产品长期不变不需要大量的研发开支:现有生产设施投产以后长期不需要维修维护;现有晶牌或者营销网络一旦形成需要的维持性开支很低等。

我们可以用年均资本支出总额/资产总额、R&D/主营业务收入这两个指标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成本大小进行判断,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核心竞争力。

(5)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良好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销量上升的同时价格保持上升,这就要求在产品价格上升的同时需求增加。具备这类特征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一般是基础设施、基础能源原材料,或者是日用消费品和服务。对于客户而言,这些企业产品的质量性能往往非常重要,一旦替代晶在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那么即便现有产品价格上升需求也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产品历史价格走势等来判断企业产品对于顾客的重要性,从而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竞争力。

(6)企业的产业链地位和价值链竞争力

在分析企业竞争力时,我们还应分析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和企业所处价值链竞争力。产业链地位要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上下游企业高,是上游的主要的客户和下游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上游单个企业的供应量和下游单个企业的购买量对于企业影响较小。良好的价值链要求企业所在区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从而使得企业产供销整体的价值链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域企业更有竞争力。

我们可以利用前五位客户占总销量的比例、前五位供应商占总采购量的比例、销售量占客户同类产品总采购量的比例、采购量占对方同类产品总销售量的比例、行业集中度对比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相对于上下游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企业产品最终销售时价值链总成本和其他地区企业对比来衡量企业的价值链优势。

三、应用举例

上述的竞争力评价方法不仅能够分析同行业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够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下面我们就通过表1比较分析海螺水泥和中国石油两家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在决定竞争力的各个因素方面都优于海螺水泥,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最近一轮上升经济周期当中,尽管两个上市公司的股票都从2003年初开始上涨,但总体表现大不相同:海螺水泥在2004年4月到达高点以后一路走低,以至于在2005年4月创出上市以来的新低,而中国石油到2005年7月还在不断创出新高。这种走势差异主要是由二者的竞争力差异决定的。

四、结 论

本文在对波特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使企业资源和能力具有独特性及不可复制性的主要因素,然后用财务指标将这些因素予以量化,并且采用海螺水泥和中国石油的对比案例说明了有关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第3篇

(1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2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民办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很多学者在论及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时,常常将其与高校固有能力相混淆,又或者照搬公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体现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文章拟围绕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厘清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而对其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以期构建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

关键词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3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美国私立大学分类治理经验”(项目编号12yjc880170);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元化筹措模式及风险规避研究”(项目编号;2012Q020)

作者简介:陈娟,女,(1980-),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公共管理;朱浩(1979-),男,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

收稿日期:2014-11-07

1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大学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是移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但是我国现阶段对其研究还不够成熟,对其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事实上,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本质有着清晰认识为基础。作为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不应该与公办高校完全相一致的,也不应该是对公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简单地照搬,而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一词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将其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且由此提出了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①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的;②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利益;③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在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时,一方面要认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大学面临着不仅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一些热心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创造性地引入到高校战略管理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思想和观点,但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并不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学者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观点即整合论、培育优质资源观、系统观和构成要素论。

第四种观点是构成要素论,即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即一所大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案,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这些互相影响的综合因素或力量的综合即为大学的竞争力。”

尽管现阶段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各种表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不少学者都认为独有的、难以模仿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完全移植到高校,没有将企业与高校的本质加以区分。高校的核心价值是立足于人才培养,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同时人才培养也不同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培养人的活动不可能存在独有的或难以模仿的教育技术,除此之外,高校与高校之间除了竞争关系外,还存在交流、合作和借鉴的关系。

笔者认为,所谓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民办高校通过合理的定位和灵活的体制,在长期办学中被社会所认可的并融入其内质中的竞争优势,能使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民办高校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获取、创造、整合等能力系统。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应该以合理的定位和灵活的体制为基础;第二,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高校长期的孕育、持续积淀,并根植于大学的内质之中;第三,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社会的检验,并被其认可和识别;第四,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在高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第五,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要能为高校的发展带来各种资源。

2 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和特征的厘清,为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供了基本条件。以往的研究表明,影响各利益和评价主体对大学认可程度的因素包括:第一,影响学生与社会单位的大学认可程度因素:师资、教学资源、文化、制度、学科、声誉等;第二,影响教师对大学认可程度的因素:教学资源、文化、制度、学科、声誉、待遇等。这些构成了大学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

笔者认为,按照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及特征,其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类: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性要素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又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其显性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包括各自的支撑要素。②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隐性要素是一所高校拥有难以测量的但又明显可以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能力,是其显性要素的支撑系统和赖以成长的土壤。其隐性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管理能力和文化力,而同样包括各自的支撑要素。

2.1 人才培养能力

2.1.1 学科建设能力

学科建设能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构成了高校发展的基本平台。国内外高校发展的经验表明,学科建设是处于高校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努力建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及学科群是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1.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的各种资源,创设教育环境,并能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实习、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中,从而构建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3 就业率

就业率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就业率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认可。因此,民办高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该把指导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全部工作的归宿,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去。

2.2 学术研究能力

2.2.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时,更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其师资队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其实际需要。因此, 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技能, 并能将其融合于教育教学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举措。

2.2.2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途径。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民办高校而言,在科研定位上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如果一味向公办高校看齐,将会使学校的人力与财力在无意义的竞争中浪费。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民办高校获得社会单位认可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2.3 科研评估能力

科研评估能力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保证。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其民办机制,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尽可能避免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将高校的学术问题交给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估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民办高校学术研究的质量。

2.3 管理能力

2.3.1 资源获取能力

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高校竞争总是围绕一定的价值资源而展开,资源获取能力是民办高校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很少能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因此民办高校资源获取能力的重心应当是放在对市场环境下的争夺,首先获得社会的认可,再进而取得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因为上级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以社会认可作为基础。

2.3.2 制度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手段,是民办高校管理能力最主要的体现。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和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作为隶属于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其组织设计时就自然而然地模仿政府模式,大学的组织安排与政府组织序列高度一致。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中,大学内部很容易滋生出“官本位”倾向,致使办事效率低下。民办高校唯有民办体制,以其灵活、高效的制度创新能力为公办高校所望尘莫及,制度创新能力应在其特有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

2.3.3 品牌构建能力

品牌构建能力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民办高校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卓越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提升品牌构建能力的前提条件,而办学质量更是高校品牌构建的关键,民办高校的品牌构建应该展现出其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2.4 文化力

2.4.1 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为学校文化力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规定了学校文化力的取向。纵观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举办者在热情和市场的刺激下创办的。在短时期内,这种刺激作用可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注入理性的思考,尤其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

2.4.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一起通过整合,形成学校文化力。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处于比较矛盾的状态,时而以政治追求为价值取向,时而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使得我国高校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其本真。民办高校的行政权干预相对比较弱化,可以逐渐强化其学术权力,通过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长期的积淀,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心,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2.4.3 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对自己学校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的认同。校园精神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歌等文化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学校的建设布局、文化景观等物质的方面,是学校文化力核心的表现,它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起到精神导向、激励和熏陶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构建了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级要素,最下层的一系列能力是高校的固有能力,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形成奠定了前提保证。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是显性要素,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也是高校获得社会认可的主要依据,但是显性要素的提升不是个别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需要隐性要素的支持和固有能力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C.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

2 孟丽菊.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 教育科学,2002 (3)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探析

笔者随机抽取了1500名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60份。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处理,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等这些话语。

一、背景分析

1977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政策带动之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相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质量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德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广泛运用在管理学中,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建立。

武向荣和赖德胜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才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到现在只有十余载的历史。

教育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界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教育上可以定义为通过学习如何获得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有用的、可评估的、实用的、有序的结构化的信息)并把这个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发展(Stewart 1999)”。很多学者又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笼统等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等于有其道理,但是也欠妥当,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兴趣爱好、诚信品格、吃苦耐劳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不断的去专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专研,花更多的时间,寻求专业知识之外的附加值,在生活和职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

表1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含义

诚信

品格 吃苦

耐劳 团队

精神 创新

精神 专业

知识 兴趣

爱好 人际

交往

研究生 7.15% 4.22% 15.11% 28.37% 20.42% 9.6% 15.13%

本科生 5.34% 4.57% 13.72% 29.5% 21.15% 11.64% 14.08%

专科生 5.17% 3.62% 16.55% 30.45% 22.18% 7.98% 14.05%

(一)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指: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门专业所包括的核心知识体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有相应的专业,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不论前景是否光明,高校既然开设这门专业,教育部既然承认这门学科,必然有其可取和存在之处。每一门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知名专家、学者,自己是否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呢?当大学生把自己专业学到很精通出类拔萃的时候,还愁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吗?社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加值。笔者所指的兴趣爱好是:不仅仅自己喜欢,同时在喜欢的基础之上,付之于行动实践,达到出类拔萃足以谋生的程度。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文学写作、口才演讲、小语种等等。在专业知识和竞争者不分高低的时候,自己的兴趣爱好附加值就成了加权的砝码,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表2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管理

自己 参加

实践 学习

创新 交往

表达 明礼

诚信 吃苦

耐劳 其他外

部因素

研究生 15.67% 17.55% 19.79% 14.21% 12.32% 15.17% 5.29%

本科生 8.72% 16.34% 21.45% 15.37% 13.18% 16.72% 8.22%

专科生 9.28% 16.31% 20.74% 13.95% 15.21% 12.36% 12.15%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学习创新为主,兼顾管理自己、参加实践、吃苦耐劳、交往表达、明礼诚信、其他外部因素等综合素质。主要是约束自身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靠自己本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父母、高校老师、社会环境等。

(一)自身努力

思想上准备好,行动上实践,精神上吃苦耐劳。一个人首先得自信,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么,还有谁敢相信你呢?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才,可以学好专业方面的知识。自主的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知识,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习肯定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会吃苦耐劳,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要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二)家庭父母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才可以保障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是否健康的成长,影响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在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以勉强苦逼孩子意愿,适当的积极促进中鼓励让孩子专研自己兴趣爱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充分给予选择喜欢专业就读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目标、职业规划。这些,才是开明的父母应做最好的抉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三)高校老师

辅导老师,应做到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邪路;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组织一些专业性很强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任课老师,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课堂上尽量生动有趣,不空洞乏味,让学生有意愿和冲动想听你授课;对课堂认真负责不可以只图完成任务,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课后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尽量可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课程下来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精益求精。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寝室或者社会上,都应该具有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曾经网络流传了两张凌晨4点哈弗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影起了社会特别是中国高校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能行吗?哈弗大学并不是神,有的是学习氛围、有的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学子们、有的是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的是一种证明和象征。餐厅、医院、寝室、广场等等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场所,拥有一股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的淘汰,最后自己失去信心、斗志,导致埋怨社会的不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父母、高校、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一)对自己

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我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可以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比竞争对手适应环境更快,可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视野锐意进取,增强了面对社会竞争的实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迅速把握好发展机会,甚至创造发展机会。否则,即便拥有机会,也无法把握,只会处在面临淘汰和被动选择接受的尴尬地位。

(二)对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作为人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少受一些磨难和悲伤。大学生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好自己,可以让父母少一份忧愁和担心,让父母安心放心。父母开心、安心、放心,身体健康长寿,让大学生也少一些顾虑,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种良性循环、一箭双雕的事情是积极可取的。

(三)对高校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不仅仅大学生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加大就业砝码,也可以促使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声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通过口碑相传,高校影响力的扩大,学生生源和质量、竞争的师资力量、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源源不断的走进高校。

(四)对社会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促进了大学生的和谐就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转型、科技的创新,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回报,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可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利于综合国力增强。

六、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之下,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的长远。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01).

[2]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3] 林长远.浅谈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

[4] 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第5篇

一、会计控制主题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会计控制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出新的需要而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1.会计控制思想的萌芽——内部牵制观

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认识并接受的时间并不长,但其萌芽——内部牵制思想则早就已经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生出现了。 在我国,内部牵制制度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形成,后来西汉的上计制度、宋太祖时期的职差分离、主库史三年一易制度都是内部牵制的具体表现形 式。15世纪末,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较快的国家,许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 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1912年R.H蒙 哥马利提出了内部牵制理论。通过职 务分离、定期核对账面记录与实存资 产等控制手段,以有效减少错误和舞 弊行为。实践证明,作为会计控制起源 的内部牵制思想是合理的。但这种思 想仅局限于会计系统一个方面,未能 突出会计控制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

2.会计控制思想的形成和丰富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以 及企业内部加强管理的需要,人们在 内部牵制基础上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了更大更深刻的发展。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了《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将内部控 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即将与保护资产安全和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可靠这两个目标有关的控制划为内部会计控制。其主要目的是防弊纠错,属于防护性控制。公告的标志着会计控制思想的形成,明确了会计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为以后会计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变革,企业内部管理日趋复杂,人们对会计控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认为会计控制应从防护性控制进一步拓展到指导性控制,从而推动了会计控制研究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管理科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控制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人们在利用会计控制实现内部牵制控制、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的同时,开始利用会计控制探讨对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促进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目标的实现。会计控制从指导性控制扩展到追求效率与效益的控制。也正因为如此,国外理论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不再将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区分开来,使会计控制的研究出现了创新的新局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变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竞争环境变化迅速而难以预测,企业间竞争加剧,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成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平台。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的管理理念,核心竞争力可以视为核心技术、企业管理能力和集体学习的集合,涉及到企业实物支持系统、独特的知识与技能、企业管理体制和员工价值理念等诸多因素。因此,会计控制从追求效率与效益的控制拓展到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

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框架及核心论点

我国会计理论界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性质、目标、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统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形成。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层面着手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性质、目标、内涵、要素作深入探讨。

1.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性质

人们对内部会计控制性质的认识不一致,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被大家所接受的观点。归纳起来,对内部会计控制性质的认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结构说。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这份公告以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为题,首次用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二是框架说。199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该公告全面接受了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也称COSO报告)的内容,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组成。

三是制度说。中国证监会2001年1月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弓I》认为,公司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方面。四是方法、措施、程序说。财政部2001年6月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定性为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本文认为,结构、框架强调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素组成,制度、方法、措施、程序强调的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形式。上述观点并没有准确概括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性质。本文认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的、协同的、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这种定性能反映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性。首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且各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即产品层、制度层、核心层,其中技术力处于表层,管理力处于中层,文化力处于深层。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是由这三种力量组合而成的有机体,三种力量相互推进,相互平衡,且这个系统不易模仿,不能替代。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对象应达到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成内部会计控制理论框架的研究起点,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运行的导向,决定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原则、方法和评价体系。从我国现有规范看,专门就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作出规定的只有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第六条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目标:一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廖洪等认为,完善内部控制规范应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考虑。张俊民认为,应在确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分层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而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

    本文赞同廖洪等将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观点,也赞同张俊民将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进行细分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条件下会存在不同的会计控制目标,会计控制目标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变化而发展。如前文所述,会计控制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率与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面发展。因此,当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又通过研究治理结构控制、管理控制、文化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内容,满足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经营效率与效益目标、会计报表可靠性目标、遵循相关法律与规则目标等多元化目标的要求。遗憾的是,我国《基本规范》中却没有与有利于培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目标相关的词语。

3.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及特点

(1)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本文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研究内部会计控制的,因此,将内部会计控制仅理解成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是不全面的。当今企业所面对的是国际化、金融化、知识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微观上说,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样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比利润、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比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起到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及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作用,同时还要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长远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有利于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站在现代企业立场,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来看,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约束、指导、调节和促进等活动,为使企业实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标而由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开放性监控体系。

(2)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不仅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当今所面对的宏观与微观环境的需要,拓展了会计控制理论研究的空间。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会计控制。主要表现为:

一是会计控制客体的高层次。传统的会计控制对象注重权力制衡,比较关注岗位分设、组织设计、管理程序与手续、监督检查方式等内容,并通过这些工作实现控制目标。强调纠偏,要求行为的循规蹈矩,追究责任而非改善现状。以此建立的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了会计控制客体的基本层次,充其量只能反映出一个企业实际运作的需要,而不能反映出其核心竞争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更应关注和研究企业资源整合、动态发展、公司治理、员工价值理念、企业独特知识与技能等高层次问题。不仅强调纠偏,还要强调引导,要求行为的持续优化。

二是会计控制主体的高层次。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客体的高层次决定了会计控制主体的高层次。换言之,从事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组织与人员必须有学习、研究与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会计控制的层次,从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更高的角度,判断审视与其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得出有关企业发展前景的结论。

4.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素

内部会计控制要素是指构成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成分或因素,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各控制要素的适当性及有机结合的状况。内部控制理论在西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包含五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杨有红等将内部会计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传递与反馈、监督与纠编机制五大要素,而财政部的现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没有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素,只是直接列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九项内容。本文认为,COSO报告将责任授权与划分、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作为环境因素,将作为控制过程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监督三个部分分别与控制环境同等对待等问题值得探讨,杨有红等的划分也有类似需要探讨的 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的九}项内容则需要进一步高度概括。本文}认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整体上主要由四大要素组成,即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

     其中环境要素是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和实施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包括政府会计监管方式、供应商及顾客状况、市场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结构)、企业经营方式等,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来说,控制环境则仅从内部环境视角考虑。技术要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以使进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各类信息的传递反馈更快捷、更准确,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一个真正的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利用IT技术简化劳动量,而应是利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决策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为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管理要素主要是指通过企业会计工作并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约束、指导、调节与促进。管理控制反映的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直接影响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其内容主要应包括COSO报告控制环境}中的责任授权与划分、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以及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等。文化要素主要是指营造包含企业文化的内部会计控制氛围,树立正确的会计控制价值观,涉及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观念等,强调企业内部的“软控制”作用,从而内化为企业核心价值,形成企业独具特色、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COSO报告控制环境中}的管理哲学、经营风格以及正直与价值观等内容都包括在这个要素中。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框架的四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其中环境要素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技术要素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依据和通道,管理要素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实施,文化要素所包含的企业文化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魂,其塑造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能力,一旦内化为企业核心价值,不易模仿且能形成独具特色、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三、结论

可以预见,围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题进行的拓展,将使会计控制研究的视野、领域、方法和信息提供的层面发生变化。

第一,进一步开阔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的视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将超越单纯“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充分利用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研究。

第二,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的领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将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从一般性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和制度问题转移到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化问题特别是行为持续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