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整理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两方面内容,狭义的土地整理则仅指农地整理,我国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大都属于农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根本目的农用地整理。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 尚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这就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1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土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是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3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

2规划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2.1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矛盾

(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有比较大的冲突。土地整理的设计思想是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现行的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政策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有不小的冲突,突出表现在:零碎的耕地使用权属与建设大格田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农村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由与距离农民住宅的远近、田块质量的差异等原因多采用远近搭配(农田离住房的距离)、好坏搭配(农田质量、设施的好坏)的方式,单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较少,而且并非连片集中,而是零碎分散,这样的土地使用状况给土地整理中田块平整带来了比较大的阻力。整理后农民依旧把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大格田分割为零碎的小田块,难以达到方便农业机械耕作的目的,妨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土地整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水利设施重建与现有水利利用格局的矛盾。整理以前的灌排水系大部分是依据自然形成的村组界线自发形成,或者说村组界线大部分依水系划分,两者相辅相成。改造重建时由于要为实施大农业生产服务,要建设满足大灌大排要求的大型水利设施,以提高整体灌排保证率,必然要打破原有保证小范围灌排的水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有的人因此认为设计方案不科学,还不如整理前经济实用。

依据建立大农业生产思想而设计的方案必定与实行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土地平整、过路涵和放水口的设置、农用机械下田口的配置、灌排水系的调整布置、甚至田间道路的设置和取水水源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矛盾。

(2)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与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已经多元化,如从大型水库取水要支付水资源使用费,小型水库、泵站等水利设施已经承包给农户经营,因此为节约灌溉成本,有些农民就以农田周边的小坑塘收集雨水和田间排水为灌溉水源。土地整理后可能要填埋这些坑塘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节水型的硬化灌溉沟渠,引用大型水库的水进行灌溉,在现有小农业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少部分人的灌溉成本。所以有些农民不同意填埋这些坑塘,有的农民弃新修的硬化渠道不用,用潜水泵从排水沟或坑塘取水灌溉。

2.2规划设计队伍有待整顿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微观上的设计,设计的对象就是农民田间使用的土地和沟、渠、路、涵、桥等建筑物,同时,它又是一个大范围的规划设计,平均一个国家投资项目涉及农田近3万亩,而且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但设计任务相当繁重,而且需要对项目区的情况达到相当细致的了解。而有些设计单位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草台班子,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都不够,到项目区调查也是蜻蜓点水,三两天就结束了,根本来不及了解当地的水系和地理情况,当然设计出来的项目就不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中没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公众参与过程中的规划公示也只满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蒙混过关。当然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2.3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待改进

目前的规划设计审查程序有点不合情理,熟悉情况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没有能力或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审查。而省级以上国土部门由于需要审查的项目太多,精力有限,又不熟悉实际情况,无从进行细致地审查。有些过分追求线形地物横平竖直的规划设计与不切实际的片面追求好看的审查也有关系。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争取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查批准,不注重对项目设计的把关,有些项目设计甚至是从设计单位拿过来后直接盖上章就上报了,部门论证也只是走走过场,设计的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到实施时才发现有那么多问题。

2.4 规划设计规程有待完善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规程中的有关规定也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相符合,比如在我们南方,生产路的宽度规定为2m,但在项目实施中基层干部群众大多认为偏窄,不利于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强烈要求加宽到2.5m。

3结束语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整体最佳。具体应包括:面向问题设计。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整体性设计。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融合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1-01

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结合企业现有实际而形成,在国有企业管理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1世纪,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期间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思想形态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的接踵而来的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也给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双重考验。该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该如何保持与时俱进,进而确保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对该问题展开探讨。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同一性

同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一致。二者尽管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他们研究的最想都是人,都是在研究如何做好人的思想层面的激励工作,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为提高经济效益、为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研究方向一样。作为意识形态,二者都是在我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是内容互相渗透。无论是统一思想、激励员工,还是品德培养、贯彻方针等,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四是发展环境相似。二者都是处于同一个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中发展,即都在某一特定的企业。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隶属于政治工作方面的内容;而企业文化则隶属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二是内涵不一样。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它是一种理性文化;而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种理性概念(如思想、行为规律等),又是一种实践性概念(如思想教育活动)。三是内容不一致。企业文化彰显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与全党保持一致,凸显共性特征。四是运作方式有差异。企业文化是文化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个人努力逐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领导,系统集成。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现存问题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存问题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现有价值观念滞后于企业发展。企业价值观念应有利于企业确保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现有价值观念还存在平均主义以及大锅饭思想,不利于企业的机制建设和文化、技创新。二是内容八股,流于形式。当前部分企业仍然认为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因而导致文化建设不被重视,阻碍了企业的运作速率和健康发展。三是文化趋同化,没有自我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形式;但就现实来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企业不能根据自我发展状况和企业环境探索特有的文化。因而,脱离实践的文化建设也就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四是弱化“人”的作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不够重视。以人为本的明显特征是通过教育、沟通以及激励方法,使员工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存问题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存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作难度大。由于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国外文化的渗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二是工作方法落后。表现如: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工作机制滞后等。三是定位不准确。当前,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不准(如无用论、附庸论等形式的影响),导致该工作难以向前推进。四是队伍整体素养不是很高。这一点最终还是要归因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层面不够重视,导致该工作没有人乐意去做。

三、机制研究

就笔者研究分析,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改变上述现状,进而有助于企业发展。根据本人从业经验,认为要做好有机融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作用的协调性

实践中,要充分挖掘、提炼、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这种优势变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优化相关途径,进而将工作内容渗透到企业管理和生产中。可以通过塑造品牌的塑造、观念的强化等优势[1],与企业文化融合。

(二)功能的切入性

功能的融合要做到:第一,要切入二者都为同一主体服务,具有相同导向;第二,二者都具有协调的功能,以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为切入点;第三,以激励机制为切入点,无论是对员工的思想教育,还是职业生涯机会、人才培训等,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所实施的激励手段。

此外,凝聚力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可以作为任何的切入点。

(三)应注意的几个误区

首先,二者融合中,要处理好互补与互渗、指导与促进、融合与替代的关系[2];其次,避免无用论、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全盘西化等形式或言论的滋养。

作者单位: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外建设工程部

参考文献: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79 ― 02

一、引言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地,也是我国绿色食品的主产区,享有“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齐齐哈尔市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组织化的发展要求,要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不断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替代落后的农业生产要素。现代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有效连接农业技术研究领域与农业生产领域,使最新的农业技术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找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齐齐哈尔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不够

首先,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是按照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分行业设立的。在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下,造成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农业推广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出现了抢占资金和项目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基层单位往往按照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地方需求,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缺乏统一的协同与配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项农业技术推广都带有浓烈的政府背景,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对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了解不够,往往根据相关各部门上报的资料确定相关政策,加上政府本身对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了解,造成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又会人为设定一些强制性指标,有些不切实际的指标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最后,齐齐哈尔市县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又带有经营创收性质,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机构出现职能错位,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地位。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较低

首先,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落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较为短缺,不能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较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传授给农民,仍然将已经落后的农业技术向农民传播,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收入较低,与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相比,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工资、福利等经济条件考虑,大多数农业相关人才更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地区工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应该具有较为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而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多在齐齐哈尔市从业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并不是农业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三)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农业技术科研单位是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源头,但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政府重视,造成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就造成了齐齐哈尔农业技术科研单位重视农业技术理论研究,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业技术科研人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导致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不高。很多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研发,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这些很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开来,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科研单位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属于不同的部门,两者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能力较差,农业技术科研单位的农业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最后,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手段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市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不能帮助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完成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新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齐齐哈尔市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上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受资金、技术等问题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首先,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较差,农户互联网接入率较低,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了解不多,导致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较低。其次,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网络不够健全,乡镇与农村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结构较少,很少有农村设立农业技术信息推广服务机构。

三、相关对策

(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齐齐哈尔市政府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质,完善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企业力量,扩大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范围,政府还要制定适应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其次,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输,更要保证农业技术供求双方的切实利益,因此要建立顺畅的农民反馈机制,根据农业实际需要的变化,及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方式,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方案,良好的农民反馈机制也可以及时反映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实现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最后,要不断改进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由于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点。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发挥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齐齐哈尔市没有为建设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相应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差异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应的法规,当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农业技术推广又带有公益性质,必须由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顺利展开,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技术研发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效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及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寻找合作机构,解决相关问题。

(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应在齐齐哈尔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统一的农业推广信息平台,农民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除了提供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外,还应该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内容,开阔农民视野。齐齐哈尔市政府还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购置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设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前,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方向较为单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即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等介绍较少。此外,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较为单一,往往是政府指定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民进行技术传播,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农业相关高校等单位,没能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较大作用。而且齐齐哈尔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较为单一,现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是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应大力发展商品化、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项目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培训与走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祖培.推广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J〕.广西农学报,2003,(06):55-59.

〔2〕宋秀琚.国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及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6,(06):118-120.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沈阳市文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尤其是社区文化的活跃,使得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和村级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活动项目、文化队伍等,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的需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1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沈阳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比较高,给人们提供的文化资源比较少。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参与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很少。其实很多农民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和科技类报刊,但这些书农村的图书室很短缺。绝大部分农村图书室图书的数量不多,有的几百本,有的几千本,有些乡村的图书馆的书籍很陈旧,破损也比较严重,翻阅的几率很小。一些乡村图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或者是扶贫捐赠,农民很难看得懂。很多乡村的农家书屋只重建设不重管理,服务手段单一,农民很少光顾,农家书屋成了摆设。

1.2缺少人才。人才问题是制约沈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阳农村既缺少管理人才,也缺少经营人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会操作,对电子文献和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适应。沈阳有些乡村的文化馆专业人员少,无法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也很难开展业务。

1.3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文化工作的文件都要求增加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确提出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在还有很多乡村达不到要求,财政对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很少,图书馆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都得自筹。有些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阵地变形”情况。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没有经费,常常借助经营和出租房屋来交水电费、维修费等,这减少了主营业务的场地,严重影响文化业务的开展。

1.4农村公共义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群众缺之吸引力。由于文化工作者缺乏,人才不中,加之一些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资金限制等原因,一些基础设施承载的文化活动要么开展的少,要么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特别是活动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这一点对吸引群众进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卡拉OK能够吸引年轻人,但绝大多数村文化大院里没有相应的设备,或者是没有专门管理人员,使年轻人推动兴趣。两样表现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多村的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用的电脑只有一台,根本无法正常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中的老年人缺少根本的吸引力。而过于传统青少年又不喜欢。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少,文化基础设施很难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2.1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基层需要主抓服务,政府需要出钱投资文化产业,这才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果只注重基础建设,相关配套的服务跟不上,工作还是不到位。现在沈阳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应该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基层农民的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

2.2增加投入。从沈阳市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为了适应市场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和民间组织共同承担起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以实现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地产与文化千分之一互动”共建机制。以省委、省政府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具体内容为:省、市(县)、乡镇,在做政府性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建设居民小区的投资总额以及居民购买住房所缴纳契税中提取千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3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主要是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应该在数字资源上增加投入,引进人才,促进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平台的对接,让广大农民读者受益。当然,这需要乡村有网络,有电脑,才能实现数字的共享,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需要一批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建设具有综合服务的文化站,完善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使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文化站成为各个乡村娱乐的场所,成为乡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进而成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平台。

作者:岳红梅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110-04

一、广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国家已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农村,使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一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坚实基础。”[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广西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目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日益完善,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到2011年底,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来宾市从2008年起,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来宾市各项文化惠农工程的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并主动参与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当中。“天天演、周周训、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常年举办的“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大展演”等群众性文艺赛事活跃了群众文化[3]。大型文艺演出“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迎春山歌擂台赛”、“激情广场大家唱”,“八仙女评选”等活动已成为桂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广西农村文化事业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产品、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的良性文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

二、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仍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广西许多县、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村镇虽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陈旧书刊居多。许多农村书屋符合农民需求的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由于受场地、设施、经费、人才等诸多因素限制,乡镇文化活动很难开展,即使活动开展较好的乡镇,也一般只是在过年期间举行的篮球赛、猜谜语、歌舞表演之类的文体活动。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或缺少吸引力,人民群众家庭式消遣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文化设施普遍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功能少,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由于农村缺乏公共文化生活,农民很少参加或不参加文化活动。有些地方有一定的文化生活,但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由乡(镇)、村组织举办的或者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的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大部分是由中老年人和退休音乐老师组成,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参加人员均未经专业指导,且总体规模小,青少年及专业文化队伍比重相对过低。“文化下乡”、农家乐等文艺活动演出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巡回演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在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以单向输送喂食式的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为主,缺乏长效机制,且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为主的内容也与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脱节,并没有得到基层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真正适合农村农民多元化需求的文化形式非常缺乏,因此,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和枯燥,空闲时间的主要消遣方式是看电视、闲聊、打扑克和打麻将。由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许多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

(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很多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也存在利用率不高、长期闲置等问题。一方面农民希望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培训、文体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某些农家书屋形同虚设,“电影下乡”的影片内容缺乏吸引力,看电影的人数较少且呈无组织状态,农村文化阵地严重萎缩,农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

(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工作者,主要指县、乡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类是农村负责管理文化建设的人员、农村各种文化团体的成员及农村文化能人,这些人对当地民俗、民族歌舞、民间传统艺术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的认识。目前两类人才都很缺乏,公共文化基层机构从业人员偏少。由于缺少了解农村本土文化的文化能人,许多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还由于各种大型的文化活动大部分都分布在城镇,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更加不被注重。基层文化部门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同时待遇也不高,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三、制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因素分析

表面上看,似乎农民文化需求淡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针对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落后的现状,分析制约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的原因,是为了找到完善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途径。

(一)农村文化服务建设领域政府作用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源、手段、政策太少。公共文化建设一般被认为是投资大、见效慢、效益差的项目,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现有农村文化服务设施老化,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等诸多问题,很难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文化设施闲置浪费现象,使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所谓的农村文化服务,主要是由行政文化部门主导的、强制性的、灌输性的文化公共产品的单向供给模式,往往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导致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或错位[4]。由于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无论是在决策还是财政上,主要是政府直接供给为主的单一形式。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供给的过程中理应是由公众来进行决策,但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偏好的表达机制不完善,农民缺乏文化需求表达意识与能力或者不易于表达自身的文化需求,多数村民仍然习惯于被动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援农村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尽管是一件惠及百姓的好事,但缺乏长效机制,一般仅为年节之时的应景之作,所送的文化产品几乎缺乏针对性而流于形式,农村的文化特色以及内涵都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供给形式也比较单调,村与村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农民群众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实现。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一般只是篮球赛、放电影,且不管效果如何。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错位,既造成一些文化服务设施闲置和浪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效能,也很容易造成供给水平与总量的偏低。

(三)农民组织缺失造成文化建设缺乏依托载体

实行以为主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以后,农民淡化了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农村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也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当前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非常严重,村寨公共事务几乎无人过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民间文化组织既可以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又可以发挥植根乡村社会的优势,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把农民组织起来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由于农民“原子化”的一盘散沙状态,农民无法以组织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也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而无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单向灌输的文化管理模式也助长了农民的“等、靠、要”思想,很难自发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村民自治组织。目前农村民间组织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简单的亲缘组织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临时性的非政府组织,如节期、庙会等。一些地方出现了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但文化生活的农民组织并不多见,有的也多数是自娱自乐的老年人协会。个别地方农民自办的文化团队大多数缺乏有效组织,只是节庆期间开展形式单一且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娱乐活动。

(四)公共文化建设考核标准缺失

由于对乡村政府工作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绩效的标准,缺乏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体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农村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大部分乡镇文化设施没有专项经费,缺乏后续维持管理资金,难以承担起农村文化的组织指导功能。县乡文化部门在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体制中,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村文化机构面临着诸如人才流失、资金短缺以及管理失控等问题。

四、拓展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路径的对策

要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方式。根据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下列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

农村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之一,但要转变服务理念,政府供给为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全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改革传统体制下政府“办文化”的思想观念,向主动服务的“管文化”转变。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和领导部门,起着导向、牵引的作用,要扮演好公共文化服务主导者的角色。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被提升到改善民生的战略,夯实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了有效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制订重大农村文化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文化部门职能职责,开展科学的绩效考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政府采购、委托承办、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实施城乡互动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城乡二元社会在文化上遗留下来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文化的弱势地位而造成了“城市先进”与“农村落后”的观念并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其实,现代乡村也具有现代城市无法具有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创建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乡村具有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农村文化也有一个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超越和更新重组的过程,才能使乡村以丰富多姿的面貌与城市文化交流和沟通,共同发展。城乡文化交流与影响是双向性的、相互性的。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乡村社会的弱势,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知识、物资、资金、人才等)大多掌握在乡村社会以外的社会组织手里,现实的乡村发展呈现为乡村受到外部干预的情势,表现为乡村接受外部文化和技能的单向输送和改造,这种情况与乡村文化自卑的共同作用而造成乡村本身的文化和技能往往受到忽视。所以,政府扶植和城市支援,应该对农村持有平等的态度,也应该以农村为主体,让农民因地制宜自觉创建农村文化。政府行为既要理性引导与激活传统村落文化的积极方面,又要避免过强政府行为而造成单一化的可能。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努力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有针对性地根据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等不同情况,立足于农民需求,通过组织民间文化活动,支持民办文化产业,积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扶持和发展农民文化团队,逐步形成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一方面使农村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参与和兴办文化活动的需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通过城乡联动、区域共建、工农互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让城乡文化相互交流,互补提升,建立起城乡文化在空间上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文化系统,促进城乡社会全面发展,这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的最优文化空间网络系统。

(三)培养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农村文化的“文化自信”,还表现在文化建设上应坚持文化开放,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普通农民群众,就是要自觉参与到各种农村文化建设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素质。要激活农村文化的自生内发力,把文化自觉、自信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完成各项文化建设,就要尊重乡村自生文化传统。在这方面,重视与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将是一个成功的关键。要尊重农民意愿,把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交给农民,由农民自己探讨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一定要保留。由于我国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传统和能力,也由于农民组织化过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得到政府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是必要的,这才会对农民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认同感。农民组织是一种农民自发自愿和自觉参与的过程,农村社区内部成长起来的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自我教育的农村民间文化组织真正搭建起来,标志着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建立以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立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作为乡村精英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村能人、民间艺人和热衷于文化工作的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自己组织,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以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让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

(四)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文化

因地制宜要求从地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出发来创造多样性的文化,这有利于不同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由于文化交流愈来愈显示出整体性、综合性,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实现了文化地域化与多样文化的互补和沟通。由于各地乡村因自然环境、人文习俗、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各地多姿多彩的富于个性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文化需求往往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等特征,各地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利用,要尽可能地独特化以体现个性,努力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政府供给、社会供给、市场供给这三种模式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关系。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可采取不同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权威供给、市场商业供给、社会自主供给和志愿供给相结合的优势。”[6]公共文化产品不仅类型众多,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很大。政府供给可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市场供给可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社会供给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特长,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三种供给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更有效率,更符合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成为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建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44.

[2]黄燕熙,银河欢.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82-85.

[3]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课题组.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报告[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67.

[4]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169.

[5]路冠军,郭宝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农民组织化——基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的实践考察[J].前沿,2010(23):120.

[6]刘湘云,王玉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合供给模式[J].新疆社科论坛,2011(1):41.

Think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uangxi Rura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Supply

Ren Xubin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