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工程就业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湖南城市学院;就业;对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对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届的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总体形势
1.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数年来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1],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从而反映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
据近几年回收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不管是从事如计算机的销售与技术服务、支持,数据录入,办公网络管理等计算机专业相对低端的工作,还是如从事软件开发、编程,网络工程师等计算机专业高端工作,50%以上的2013届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一小部分人则选择了继续深造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这两条路线,也有45%左右的毕业生从事了非本专业的工作;并且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上,毕业生大多数倾向于留在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地置好、生活条件优厚的沿海发达地区,从就业地域划分来说,40%的毕业生留在了本地工作,51%的毕业生选择了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大城市发展。就业区域大城市化,是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人文素质高,薪金待遇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得到转化,还是受到就业被专业化和就业地点理想化的思想牵制。
以我院的2013届毕业生为例: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的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虽然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期,但IT产业仍是一个就业前景比较好的行业。通过调查和实践,我们觉得促进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跟经营计算机行业的企业合作,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相关硬件设施,企业承担提供一定的设施使用费用,提供实训知识和项目[2],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需要开发的项目,学生运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短期的实训,掌握一门开发的计算机语言或是技术,企业给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发现技术过硬并且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吸收为公司员工[3],而且可以减少对这类员工的技术开发培训,实现实现校企合作。
2.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专业和课程的改造力度
我院有三个专业: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又分为软件工程和嵌入式两个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为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两个方向。今后必须进一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机会,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学院现有的科研力量,创出更具成员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3.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很多学生对学了专业但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并且没有专业技能,而无法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感到惋惜,对这类型的学生,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应指导他们对自己进行职业分析[4],找出自己的职业兴趣,分析自己具备的优势,以便有针对性地找工作,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双双、于娜.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冯智恩.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3]马润成.创新学生工作,迎战IT就业"寒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1171C1181
[4]赵艳.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701-721.
(阜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多个领域,是极其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与其他院校相比,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问题.本文以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题为抓手,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由此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9-04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No. 2014zdjy083 )
1 研究背景
从1999年开始,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也随之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3年7月,在1983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高校设有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专业在校生规模近50万人,加上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全国总共大约有80万左右,专业规模和毕业生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和矛盾日益突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如此残酷的就业压力,高校又该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办学策略?如何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灵活的制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需要面对的困难,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对于地方普通师范院校,相对于其他工科院校来说,由于其自身发展中计算机专业基础的薄弱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地方高师院校要善于及时分析业市场需求和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普遍存在同质化、无特色、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等问题.而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则更加激烈.
一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企业大多不愿意招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本科生进高校的难度比较大,基本上是面向中小学、部分职业类院校、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选择范围窄;
二是近几年随着各类初等教育学校扩招态势逐渐减缓,教师需求量减少,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城等地,教师资源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本来初等教育中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就比较少,现在则几乎处于停招状态;
三是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国家鼓励优秀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允许非师范类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加上各地市招聘教师都实行“逢招必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学生在教育就业领域内公平竞争,这使得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由上可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1 毕业生自身原因-毕业生就业观尚需改变
我们研究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趋势明显、期望值非常高.在他们眼中所瞄准的是南方沿海一带的大单位、他们所需要的是高工资,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是工作轻松,不能经常加班甚至不加班.毕业生很少从自身的能力、价值、特长等方面考虑问题.对社会的职业状况,人才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很少有毕业生选择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单位做起.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着设想蓝图,计划一步到位,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2.2 学校教育的原因
(1)专业培养与用人单位理念和标准不一致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IT行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用人单位大都希望应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语言.但很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的也是陈旧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学好,实践开发经验和经历也没有,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有调查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应用了.
(2)缺乏“品牌优势”
近几年,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就业门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注重高学历、注重“品牌优势”,因此毕业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品牌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一些普通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相对而言处于弱势.由于普通地方高师院校社会影响较小,学科建设较为薄弱,所培养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较大优势,在教育系统的认同度较其他知名师范院校来说相对较低,同等条件的毕业生,其社会评价自然要向知名师范院校倾斜.
(3)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就安徽省内的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均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据调查,省内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比例过高,约占总学时的80%,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小.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口径过窄现象仍旧存在.尽管目前省内许多师范院校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积极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针对性.最后,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师范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职业性的集中表现在于它的‘师范性’”.然而,安徽省许多高校过于注重学术性,教学实践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小,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形式单一,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3 社会的原因
(1)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
从整体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及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由此带动各行业都处于调整阶段,其中包括信息产业及软件业.但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有一定周期,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在各行业中是最快的.高校在接到市场新的需求信号后,根本来不及培养与之完全相适应的人才.近几年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骤增,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行业产业提供的技术岗位本身就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再面对大量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结果就造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率的大幅下降.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目前基本上所有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令人担忧.安徽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多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的人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授课过程中多是照本宣科,与现实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据统计,目前安徽省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学时分配来看,低的为10个学时,高的为2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80%~90%,实践课仅占10%~20%,课时量的不足加上缺乏实践性,致使就业指导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提升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提升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我国的国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对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是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3.1 政府: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1)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制定和落实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政府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制定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在税收、贷款和投资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大力支持软件业的发展,将软件出口业列为国家的特殊发展对象,可以为软件科技园区量身定制发展规划.
(2)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一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推荐、人事等服务.二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政府与学生个体和高校不同,它掌握人才需求最全面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支持,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作为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的必要依据.
3.2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
如前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1)面向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格
对地方高师院校而言,要想促进该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首先要深入转变观念,促使学生社会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不但要培养素质过硬、职业技能高的教师,而且要为学生成为其他职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毕业生不但能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就业,而且还能将其它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主渠道.这是提高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关键.
(2)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衔接,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一门课程,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广度、深度、侧重点、学时等都应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3)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设计,增设独立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以课程设置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设立“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室应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完成课程实验、创新项目及技能竞赛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签约,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合作,学历教育中的部分专业课程用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或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学历教育专业,以增加毕业生的技能.
第三,推行双师型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加强教学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能够积极有效的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学科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一线用人部门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应能帮助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双师结构”的组成,应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 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1)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充分认清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规划,树立终身事业生涯发展观.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实施了.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于理解,只要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个基本的认识,学会规划的方法,就能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所以大学生在入校时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提升自身的社会知识
不断地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我,这不是外力所能左右的.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几乎都把学习作为学生的唯一要务,淡化了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导致现在很多的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到了大学还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这使得大学生对将来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没有基本的认识.受当前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只知道学习,对其他的外在环境基本不清楚,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好好“补习”,在就业的时候,他们就会措手不及,甚至害怕进入社会.所以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外,多参加学校的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更是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着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自身就业层次和薪资水平的高低,影响以后在社会中舞台的大小.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4 结论
综上,要提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需要政府、高校及毕业生个人的多方努力.学校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协调及改革责任.各地方高师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适合本校的应用学科发展的思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峰.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2):68-71.
〔2〕徐艳萍,姜雪梅.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1,9(2):102-105.
〔3〕刘琨,胡新颖,孙艳茹,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4〕任珊.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职业教育,2011(3):145-146.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职业技能鉴定
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产学结合,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同时, 必须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高职教育不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变种,更不能成为“中职的发面馒头”。在高职院校中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职业技能鉴定,作一简单的论析。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性
1.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高级技工。有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46%,而我国仅为15%。在供求矛盾如此突出的今天,却一度出现名牌大学的学生被拒之门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用人单位需要驾轻就熟的技术人员,而大多数大学生的技术能力还很欠缺。
2.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高职院校资源规划与利用的需要
在实践教学上,职业院校需要增加实验实训资金的投入,需要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于设备的添置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反过来设备仪器在职业技能鉴定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它给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能吸引更好的生源,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除此而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还可以实现教考分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考试培训中心,出台了《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办法》,推行将学生培训、鉴定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毕业证书后方可毕业的“多证”制度,同时也把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之中。
二、职业技能鉴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1. 职业技能鉴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高职院校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前提,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造就一支既有中级以上教学系列资格,同时又有其他系列技术职称的师资队伍,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首要的难题。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就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采取了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政策方针。加大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下到企业锻炼,参加劳动及行业部门的培训考证,获取职业考评员资格。近年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外135个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有111位教师下到工厂、医院、公司、农场等挂职锻炼,48名教师获得了主任医师、会计师、网络工程师、律师等资格,85名教师拿到了高级技师、技师及相应的考评员证书,还从企业一线聘请了69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创造了首要条件。
2. 职业技能鉴定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改革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让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2005年我院颁发《关于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意见》,同时推出56堂以行动导向为特征、以情境教学、仿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基本形式的教改实验观摩课,这也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营造了积极氛围。
3. 职业技能鉴定对实践课程建设的要求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更新:过去一些教材知识结构陈旧,没能充分反映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特别是“双证书”融通中的实训教材尤为稀缺。如何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紧密结合,确保教材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性和较高的新科技含量,是实践课程建设的重点。其次要对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修订:传统教学当中,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很少,甚至于不到总课时的20%,而修改后的实践教学时数一般会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50%,其修改原则是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掌握高新技术和传统职业技能为主。到目前为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编教材63本,校本教材43本,制定了《岳阳职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考核大纲》,调整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各专业课程应该掌握的技能和方法编制成培养标准和考核大纲,分年度、分课程、分专业一项项达标,从而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了实处。
4. 职业技能鉴定对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的要求
具有良好条件的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多证制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技能取证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出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注重依托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支持下,建成了3600平方米的实习工厂、360亩的实习农场、有260个床位的二甲医院;购置了3665.7万元的仪器设备;新建、改建各类实验实训室136个;并在校外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提供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所需场地和设备条件。
三、职业技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职业岗位标准有待统一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劳动部门与行业部门都设置有同样的职业岗位,却有着不同标准要求的情况,例如电子商务师这个岗位,就有劳动部的、商务部的、IBM公司和电子商务协会的。这种情况给学院乃至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也是资源重置的一种浪费。建议由政府牵头,制定一个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规范或条例,协调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劳动部门作为政府的执行与管理机构,不再直接参与培训与鉴定的具体活动。
2. 职业种类有待拓宽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会出现几个专业的学生只能考一种证书的情况。例如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都只能考剑桥商务英语。这样学生们的专业特点不能得到体现,实践教学的评价没有针对性。
3. 试题库开发急需完善
现在国家题库只有66个通用工种的试题,个别(职业)工种操作技能考核只有一套试题,题库资源严重不足。再者试题的内容过于狭窄,只针对某一个岗位,而针对一个岗位群的内容偏少,含金量低。随着职业资格证书范围的扩大,加快试题库开发步伐,加大试题开发力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4.考评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考评人员的门坎仅限于中高级职称,考评人员进行培训的内容又仅停留在熟悉考核标准上,致使部分业务能力不强的教师也能顺利进入考评队伍,给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考评人员的道德水准也影响着职业技能鉴定的结果。因此对考评人员建立在一个周期性的考核和淘汰机制,是提高考评人员素质、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良方。
总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更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刘传勇,刘旺兴.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