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工作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其发展并不均衡。高校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如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为有着相同问题困扰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团体中成员互帮互助,在群策群力中深刻自省,积极地寻求突破的方式,取得了理想效果。因此,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贯彻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由学生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组织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和学习品质,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加以尝试和实践的方向。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况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1-2位指导老师主持,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总体人数少则3-5人,多则几十人。一个小组以3-8人为宜;活动时间依具体情况控制在1-2小时内,辅导次数为几次到十几次不等。团体辅导的步骤一般为:确定辅导目标;设计辅导计划,包括确定小组规模,活动时间、次数及频率,活动场所及经费预算;实施基本过程,通常包括导入、实施、终结三个阶段。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都面临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如何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等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如果将具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将辅导范围惠及更多的学生。将此理念注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中,还能充分体现出当前学生工作所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精神,并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现实中,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心理或经历是很独特的,觉得自己不被大多人理解,因此,导致自卑、孤独、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加重心理压力。但在团体中,尤其是在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交流个人的担忧、想法和情感时,他们常常会惊讶的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忧虑。这会极大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凝聚力、团体对小组成员的支持和抚慰功能,从而使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减少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时容易表现出偏激、狭隘和自私,而通过广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利用团体的力量即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后团体成员的分享和交流来加强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的适应。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帮助成员学习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改变不良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和大度,在团体中学习接受他人的帮助,也能学习如何帮助他人,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维系这种关系,提高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

(一)在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新生适应障碍如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新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疗法的有关理论认为,心理行为障碍及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团体关系的功能来实现。针对新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方说,刚迈入大学的新生们大都互不相识。一方面他们很想交朋友,了解其他新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有点儿恐惧和焦虑感、怕不被人接纳,怕在他人面前出丑,所以这一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可采取一些比较简单、容易互相认识的游戏活动。活动开始时,领导者可以先大致介绍一下团体心理辅导及小组的情况,然后同组员集体宣誓,遵守小组规则。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无条件关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

首先,辅导者要学会倾听组员的讲话并及时的与学生进行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沟通;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其次,在保持自己中立的情况下,辅导者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一定交流后要将成员共同的感受或意见衔接起来,并加以解析和补充,一方面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另一面通过总结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某一问题中学习到的经验或教训,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经验教训应用到团体外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调查发现,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对未来前途迷茫;对学习缺乏动力和规划等。因此,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和开展团体辅导就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确定个体生涯发展目标,规划人生发展,并为择业就业作直接准备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大一新生的辅导内容主要涉及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两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团体活动,一方面协助成员增进自我了解,加强自我肯定,学习了解和欣赏别人,初步探索自身性格、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等与未来职业可能的联系;另一方面,协助成员了解外部工作世界,深人探索自我各方面因素、自身专业与可能从事职业的关系,学会扬长避短,建立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初步形成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计划。在辅导前后对团体成员进行相关测量和统计分析,检验团体辅导的效果。

(四)在培养学生干部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个人的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们通常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把这些学干组成小组进行团体辅导,可以让他们从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中获得对某种行为新的解读和评价,也能通过学习他人的适应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认知,获得新的适应行为。另外,通过团体的互助式辅导,有助于训练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干能力培养的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可采用常规团辅开展模式。只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能促进成员之间沟通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成员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冲突和挫折;使成员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让成员了解个人情绪对行为和团体的影响,找出有害的个人情绪及改善方法;让学生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学会拟定合理的工作生活计划。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管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素质全面的当代大学生更有助于学生工作者提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第2篇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促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水平上不断的强化与发展,但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尽管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有些专业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F实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有的学生的职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有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个人情绪控制能力差,屡遭“淘汰”或自行“离职”;有的学生缺乏谋职能力,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择业的主动性差,等等。这一系列就业思想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等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解决,就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就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2 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2.1 职业生涯规划定义及内涵

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1],在有些地区,也有一些人喜欢用"人生规划"来称呼,其实表达的都是同样的内容。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其意义就在于职业生涯规划是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通过它可以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继而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我们习惯于使用生涯规划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并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2.2 团体心理辅导[2]的定义、内涵及特点

对于团队辅导现在的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他是由英文团体(group)和辅导(counseling) 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许多人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不过,如果误用、滥用和盗用团体辅导,不仅会使团体成员蒙受伤害,学习错误的行为,加深其自卑感和挫败感,而且会破坏团体辅导的专业信誉。因此,从事团体辅导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充实团体辅导的专业知识,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了解团体发展的过程,才能组织和实施有效的团体活动,协助成员真正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寻心发展和生活适应。

其优点主要有:

⑴适用面广,既可以针对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十人左右的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发展性群体;

⑵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

⑶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团体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3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意义

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团队辅导相关训练可以使参与的学生放松情绪、改善紧张的精神状态并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

当中职的学生面临第一次社会选择的时候,容易产生困惑、彷徨、紧张等负面情绪,进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训练中,教师(心理辅导员)可以给予必要而科学的指导,利用团体成员的交往打破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 他们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 自觉、自愿的交流各自心理的秘密, 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 宣泄压抑的情感。学生则通过尝试自我表露与自我认知与尝试等方式,提高自我认识与肯定的程度,进而增强自信心以减轻面对新环境育新选择时的压力。

另外 应对方式心理训练主要通过介绍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向他人求助, 学会赞美和欣赏他人, 学会放松训练、情绪宣泄、目标管理等.团体情境就如同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 团体成员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和提供反馈, 不断分析和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帮助成员规化、改善非良性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形成良性的、成熟的应对方式, 并运用到团体以外的情景中, 从而培养和提高应对能力。

第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团队辅导相关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得到良性改善。

通过调查可以得知很多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时候其选择的学校及专业大多是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意见;还有一些是追随市场趋势,比如,行业的热门程度、行业的薪金高低以及传统的就业经验,比如多数女生选择会计、旅游、酒店管理等城市服务专业,男生多选择自动化、汽车、机加等产业技术专业,学生在入校的时候草率地选择专业、草率地开始社会工作,就会草率地走向失败。通过团队训练,让中职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认知自我、认识社会及职业之后,明确与自己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自觉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引入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团队辅导相关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确、规划及有能力科学地调整职业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第3篇

1.自我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自身职业规划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职校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就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做出决定,这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缺乏明确的职业努力方向,对市场的职业岗位需要、每种职业的具体信息、每种职业的从业素质要求、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职业、自己按职业要求所需要做的素质准备、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这些重大问题他们都只有朦胧粗略的了解,缺乏自觉、长期、理性的职业规划和相应的技能准备,社会、学校也缺乏这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常常会出现学生在面对用人信息、就业机会时犹豫不决,或者做出决定后因为父母、朋友一两句话而动摇。

2.认知存在偏差,沟通交往能力较低

中职生心理发展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大多都是因为认知偏差、缺乏与他人沟通造成的。在就业过程中,许多中职生不善于自我表现、自我表达,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家长进行沟通,不敢也不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流等。个体主要根据自我意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而中职生往往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但自制水平较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或者自卑,或者自负,或者自我矛盾,对周围环境、他人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导致认知发生偏差,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欠缺,使得他们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和适应社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职业价值观模糊,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企业而言,一个工作态度积极的人,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且能积极主动,还能带动或改变身边人的工作态度,这对企业的快速成长、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产生更高价值和财富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偏小,缺乏社会阅历,对“工作”“职业”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有人认为“到南方就业就是去旅游一圈”,也有学生工作懒散、上班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工作时间睡觉、随意旷工等等。还有部分学生承认职业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兴趣、爱好当作择业的先决条件,影响其就业的期望值。

4.毁约现象普遍,角色适应能力欠缺

中职学生无论是城市生源,还是农村生源,绝大多数都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没有认识、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憧影和幻想,加上对职业认知的缺乏,就业随意性大,签约盲目,毁约频繁,进而影响学校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信誉度。而且一旦他们真正进入了社会,常常因就业困难、工作艰辛和一些委屈而无所适从,甚至放弃。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每年费很大力气,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但很多学生工作不到一个月甚至不到一个礼拜就跑回了学校,既浪费了工作岗位,又给用人单位留下极不好的印象,对学校就业工作加大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心理准备不到位、眼高手低,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二、中职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1.自我认知模糊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形成和趋向定型的阶段,心理特征还不是很稳定,不能全面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发展、职业兴趣取向也没有进行过认真分析与评估。有研究发现,学生基本不太清楚有关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能力”等问题,对自己的职业特征认识比较模糊。由于自我认知上的不足,降低了择业的适合性与成功的概率,难以实现人职匹配与高质量的就业,常常表现出情绪失控、行为过激,对职业生涯迷茫。

2.职业认知程度较低

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主要来自媒体、网络、亲戚朋友、老师等渠道,获得的职业信息往往比较片面、狭窄,他们在相关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方面所做的准备也基本为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知。对“所学专业适应的职业”、“理想职业的从业素质要求”、“理想职业的行业或职业特点”等问题基本不知道,职业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择业时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并进一步限制了职业能力的提高。受自身文化水平和个人发展经历所限,职校学生的家长也难以为子女提供有效的教育与指导。

3.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职业忠诚度、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合作与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和对各种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进行职业决策时的取舍标准,而这在目前也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今后职业生活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其择业行为,而且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都将产生深刻影响。中职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心理上的误区:职业认知障碍,期望值普遍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择业标准功利色彩较强,较为注重物质享受;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看重短期效益;在求职意向上出现职业价值取向的矛盾性特征,在即得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抉择成为就业取向中的主要矛盾。这提醒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不同职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价值,以及自身资本的积累才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从而树立切实可行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方向。

另外,中职学生在确定职业时的主要依据包括专业特长、个人志向、父母意愿与安排、社会职业就业状况等,尽管不少中职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这些职业目标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非常弱,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就业。在对以往中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也发现,许多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最初两年里往往频繁"跳槽",其原因主要与工资待遇不理想、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等因素有关,所以,就业心理辅导应该实现从择业决策到职业规划的指导思想转变,逐步按照“就业――稳定就业――和谐发展”的思路,构建新的就业心理辅导模式,更充分地发挥职业目标的主导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

心理咨询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消除团体成员的孤独感与不正常感,使成员在社会情境中能更好地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互相模仿、彼此支持而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态度与技巧。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就业心理辅导中应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具有以下功能:①促进自我探索。团体辅导中的一些自我探索活动,如我是谁、价值观澄清等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自己,有机会重新对自己进行反思,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活动后的分享,组员间经常给予积极的、正面的反馈,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感染力与互动性强,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对老师家长的依赖。②整合职业信息。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激发成员的职业决策动机后,引导成员学习如何获取与职业有关的信息,如专业性质、相关职业门类、工作性质与内容、需要具备何种能力条件来协助成员建立合适的职业目标等,团体辅导具有突出的信息传播功能。③反思价值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及改变关键在于情感层面的体验,通过创设可以激活或诱发学生体验的情境和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入价值观体验场,面对价值冲突,促进反思性表达,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生成价值、构建意义、付诸行动。团体辅导强调“体验”配合认知的启发,即引导成员不能仅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并进一步指导外在的行为。④增进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加入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会发现类似的问题别人也有,便会感到如释重负;同时觉得自己有所归属、被他人需要和接纳,从中获得力量与支持。在充满信任的良好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如果在团体中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中职生就业指导中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利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依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尤其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团体辅导需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初级目标,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主要解决求职过程中的技巧问题,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中级目标,为学生寻求较匹配的职业,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入职前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和对职业的充分把握,使学生寻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高级目标,培养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主要解决学生职后的长远发展,“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就业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设计可以包括四个阶段,即自我探索阶段、职业探索阶段、人际交往阶段、整体规划阶段。

1.自我探索阶段

这是察觉自我的感觉和行为,引发表层次的自我分享活动,发展亲密互助关系的一个过程。自我认识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提高职业决策能力的关键,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写体会、写日记、演心理剧等形式,通过“我是谁”、“自画像”、“生命线”等活动方式帮助团体成员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提高对自身兴趣、特长、技能以及自身决策方式和决策主动性认知程度,进而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接纳自我并增强自信。

2.职业探索阶段

此阶段主要针对学生对职业信息以及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比较茫然的问题存在,可以协助成员省视自我困扰、觉察有效社会行为、学习问题解决、激发成长动力并采取行动在团体互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可应用“价值观拍卖”、“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工作价值和心境”“我的职业成就”等活动帮助成员达到澄清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目的,并学习如何获得职业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还需要协助团体成员进一步体验如何制定目标与进行职业规划,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目标设置中出现问题的关键,也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所能与所不能”或“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活动,协助学生了解自己应付未来生涯的各项能力的准备状况,使成员明白“跳一跳能摘到苹果”是最有效的;同时协助他们了解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3.人际交往阶段

创设冲突情境,觉察成员彼此的认识差异、习惯差异、情感态度、沟通障碍,控制情绪,找准症结予以处理,加强沟通训练,提高交往能力,将冲突引导至建设性问题解决。通过“人际关系中的我”、“脑力激荡”、“信任之旅”等行为训练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并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介绍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主要是择业技巧方面的培养,使团体成员亲身体验行动的过程,通过自己制作简历和参加模拟招聘活动,增强自我推销以及处理求职或其他职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验自身待人、处事、决策时的主观感受。

4.整合规划阶段

这是整个团体活动的最后阶段,主要内容是整合成员学习心得,将感觉、认知转化成具体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对实现生涯目标的执行力和困难程度有一定的认知及预计并鼓励其实践。可设计“我的生活与职业规划”帮助成员展望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提高自我职业决策能力;通过“时间流水帐”“中专生活拼图”帮助成员更有效地掌握及运用时间,对自我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应用“笑迎未来”了解成员在团体过程后的进步与改善,对未来生活进行展望,做好相应的职业适应心理准备,写下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彼此反馈。

总之,加强学校辅导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利用个体咨询、班级主题活动、学校校园氛围、课程教学、实践体验、职业能力与素质拓展、用人企业参观等方式来帮助中职生拓宽职业视野和自我认识,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与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循环以终为始的过程,个体需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团体辅导达到的目的应该是通过体验让他们能够确定一定的方向去努力,掌握相应的方法技巧,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自我,从而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芳.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态调查及对策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分析.大众科技,2005(9).

[4]赵春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赤峰学院学报,2006(10).

[5]李强,成淑慧.职校生心理教育浅谈.西部职教,2006(11).

[6]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职业,2008(2).

[7]赵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评价――以南通大学为例.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第4篇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

《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但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扞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

在教学工作中,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在学习《教师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通过对法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了我的认识,有利地指导了我今后的实践!我认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很有实际的必要。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二)

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在学习《教师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扞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所以我认为给予我们这些新教师上一节用法的课更有实际的必要。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明白了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有知识,这就要学习。同样,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次,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过程中育人。

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着名教育家先生指出的那样,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时一事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探求,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作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但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原有的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必然有着层次之分,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

教师法学习心得体会(三)

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诋毁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扞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学高为师,学是师之骨。我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高师能的人。

1、我们要做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着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一个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具有批判性和选择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2、我们要做学生的心理辅导者。由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儿童,表现为行为异常,心理上有障碍。教师需要了解孩子们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解决。

3、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团队合作。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集体性,要求教师彼此协调,相互宽容,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教师还要面对学生团体,因为这种团体的活动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众多个性鲜明的孩子组成的团体必然产生摩擦,所以教师必须是团队工作的专家,必须具备处理团体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另外,未来社会的劳动分工将更加细致,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更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途径日趋多样。教师必须教学生学会宽容,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一起工作。

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EAP宣传 管理 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燃气集团公司大力开展“EAP”活动,以“服务、健康、幸福、和谐”为主题,以关爱员工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关注外创市场人员、特殊工种、青工队伍、外聘员工队伍四大群体,结合企业和员工队伍实际情况,开展了“幸福‘心’帮助“讲堂、“书香伴我行”读书接力赛等载体活动,深入实施提升员工心理健康工程,服务企业发展方向,服务员工心理需求,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员工幸福指数,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如何顺利实施EAP,笔者根据主管该工作几年来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EAP各项目顺利实施的思想基础。

EAP项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企业基于为员工提供物质保障、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一项精神福利待遇。因此,加强EAP项目宣传对于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员工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其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成为企业管理的创新手段意义重大。

1、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在公司还没有很好的活动和培训场地的情况下,通过电话向各项目的EAP负责人或联系人,一对一讲解,做耐心细致说明,使从事EAP工作的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掌握EAP的相关知识。另外我们还通过公司网络容纳员工最多的“QQ”群进行EAP知识、心理学小故事共享,交流关于EAP的学习心得体会。让更多的员工了解EAP,分享EAP带给我们的心灵盛宴,在学习EAP中得到心灵的成长,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组织主题宣讲,专业知识巡展。为了使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公司每名员工的心理,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EAP项目推广培训。邀请EAP项目知名人士主讲。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生动鲜活的案例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EAP的内涵、以及EAP项目开展的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开展《呵护心灵 拥抱生活 奉献辽河》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展览活动,紧密围绕职业生涯、压力调适、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员工对EAP项目的知晓率和认同度,提升广大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能够在工作生活中积极的调整心态、改善情绪,在不能自我调适时,主动寻求EAP的帮助,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3、加强素质培训,提升EAP工作管理水平。坚持每月召开一次EAP工作专项会议,组织EAP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成长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学习与实践,开展经验分享,交流工作心得,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EAP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二、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是EAP项目顺利实施的各项保障。

任何新生的事物在实施初期,不仅需要我们极大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谨的项目规划,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为保障。

1、建立健全的EAP组织管理系统。根据EAP项目的深刻内涵、项目实施的背景、EAP项目在企业当中的重要作用,制定适合本公司的EAP项目的规划,将EAP项目写进党委工作报告,将EAP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和企业管理的软着陆。成立EAP项目的组织机构,及EAP工作委员会,做到EAP项目层层管理到位。对基层员工的基本信息做了全面的调查登记,建立健全了员工基本情况档案。档案的建立对我们了解掌握公司全体员工的基本家庭状况、基本工作经历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EAP项目服务员工的具体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和资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完善的EAP项目管理制度。任何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实施后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我们在EAP知识的指导下建立了安全心理防御机制、青年党团员职业生涯展报制度、激励保障、跟踪服务等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对EAP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有了很好地指导作用。

3、加强资源整合,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按照“齐抓共管、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各自的工作性质、员工队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而切和实际的EAP工作。为了给职工家属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扶、沟通渠道,EAP项目组在各基层单位设立“EAP心理帮扶”热线,坚持做到“三必到”,接到求助电话必到,有难事必到、有矛盾必到,同时成立爱心服务小组,建立相关制度,对特殊员工做到“三清”,思想状况清、家庭困难清、联系电话清,因情制宜、因事制宜的开展帮扶,成为职工家属的“贴心人”。

三、用“心”定位,加强服务,确保EAP项目在服务中见实效。

EAP项目的实施不仅服务员工、服务企业,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幸福指数,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展,同时使我们在对内对外树立了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爱员工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从EAP视角解读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契合,促进人企共同愿景的实现。先进的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而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契合度的提高,是调动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奋斗的重要动力。

按照管理心理学理念,通过对员工队伍协同效能,组织活力等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在企业中植入和培育了员工心理认同最大的“合作、发展、共赢”的“合”文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使他们都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并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信心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提升自我效能,对未来充满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创业路上的困难百折不挠,促进了企业愿景的实现。

2、将EAP活动融入各项工作,使EAP发挥“催化剂”作用,催化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从“心”发展。EAP项目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组织整体层面和对管理者的帮助。对于企业改善管理效果、提高生产率;减少缺勤率、病假率;提高企业士气、提升公众形象、促进人才保留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从各项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将富有人文关怀的EAP理念、理念和活动融入到党建、共青团、帮扶工作、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等工作中,在其他工作的活动中将EAP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程序,起到活动“伴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企业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3、根据员工队伍不同心理需求,扎实开展EAP专项活动,促进广大员工心理素质整体提升。

EAP项目在服务对象的主体是企业员工及其家属。主要帮助员工及其家属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平衡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等等,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健康和幸福的重要作用。而这些工作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在于EAP特色活动,坚持不懈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将EAP理念和服务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培育、各项工作的管理之中,还根据企业实际特点扎实开展了具有燃气特色的EAP活动。如:在辛苦创业,外创市场之余开展“品书香•悦生活”心理图书阅读活动,将读书心得用笔墨抒发出来,得到了心灵的放松与和谐;通过短信、连心卡、QQ群等短、快、活的方式进行关爱传递,为员工进行远程心理援助;中高考前期,组织开展了中高考家长交流座谈会,进行心理安慰。

参考文献:

[1] 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