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来看,社会企业首先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有明确的营利动机、风险意识、竞争取向、创新精神和不断扩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冲动。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社会企业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宗旨,非营利的利润分配机制,富于参与互动的治理结构,以及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群或弱势群体的广泛的受益面,社会企业更加关注的是持久的创造就业机会,满足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非盈利本身。
1 社会企业与传统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
从影响因素上来看,相比较商业企业,社会企业从根本上是受社会利益驱动的。因为社会企业在提供合理价格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之余,更重要的是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社会企业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却不完全追求利润”。社会企业盈利主要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非某些股东或企业所有人。对社会企业而言,盈利只作为手段,而非终极目的。
在运营基础方面,社会企业的创新模式往往是商业企业所忽视的或不愿从事的业务。这些业务根本上是为社会上亟待满足的某些需求,而政府却无暇顾及这些需求,这些需求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长时间不能很好解决的需求。所以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资本来源、人力资源、物质来源、运营方式、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2 社会企业的盈利途径分析
2.1 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最佳结合
形象的说,社会企业是“以一种聪明的、赚钱的方式做好事”。正如陈七妹--新社会网的创始人所说,我国最早的社会企业的雏形就是政府开办的残疾人福利工厂,满足工人们最低的生活保障和福利的同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给予企业以政府政策上的照顾和扶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以商业模式服务于特殊的弱势群体等来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责任。在国外,对社会企业的投资称为“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更为关注社会价值,而非普通企业以利润回报率为导向,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投资回报期比较长,回报率也不高。
2.2 通过社会认可带来可持续盈利
以伦敦的一家名叫fifteen的餐厅为例,该餐厅每年接收18名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经验的失业青年当学徒,这些青年甚至有的刚刚才从劳教所走出来,这些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企业极少愿意雇佣的,而在fifteen餐厅却能够得到专业的厨师培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问题青年有了重新工作的机会。Fifteen餐厅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企业。
从企业的经营角度来看,解决青年就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可以成为在一个对公益事业广泛认可的健康社会环境里的推动企业发展的双赢策略。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这家餐厅的菜价处于较高水平,却依然有很多食客慕名而来。所以,取得社会认可,才是社会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之源。
3 社会企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社会企业作为既有公益面又有盈利面的企业类型,其盈利面与传统企业有一些不同点。其盈利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以服务为基础的赢利模式
以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图书馆--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代表,社会企业的一种盈利方式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分工日益明细的现代商业社会建立自己的经营市场和服务范围,并依托这些能力形成一种交换商品,向需求方进行服务而产生赢利。
3.2 以产品为基础的赢利模式
以国际上唯一一家全部由残疾人软件技术精英所组成的高科技软件企业--深证市残友软件有限公司为代表,该企业的经营模式以最终产品作为生产和产出的载体,通过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技术以及不断降低产品所需成本,争取到产品的交易而获得赢利。
3.3 以知识附加值为基础的赢利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以知识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经济形式开始出现,企业赢利的模式也由传统的终端产品及生产加工的赢利模式转向高知识附加值的赢利模式,以苹果手机的利润链为例,处于最低端的产品制造者--富士康企业(以产品为基础的赢利模式),处于利润链的最底层,靠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赚取利润;其次是中端的手机销售企业(以服务为基础的赢利模式),利润有所提高;但苹果公司,并不生产手机也不销售手机,其核心业务是研发,靠品牌和核心技术,赚取了较高的利润,还有以苹果手机为平台的各种衍生产品--手机配件、以苹果手机为平台的各种软件等都利润丰厚,这就是以知识附加值为基础的赢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也可以使社会型企业循环提升赢利并扩大经营规模。
在未来,对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将会获得社会的更大认同,这类企业也会得到社会的更大的支持,社会型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支持,并作为一种形式来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明华.意大利社会性企业研究[J].前沿,2008(7).
[2]张琳悦,陶然,陈祖祺,徐晟南.社会型企业的盈利模式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2(12).
要研究盈利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对它的创新驱动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当今企业经营运作的特征以及促使新产业的形成,一些优秀的、头脑始终保持高度清醒且喜欢关注新知识的企业家们绝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他们打破行业陈规,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经营规则、新的利润来源、新能力的形成,按照新的逻辑配置企业资源,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网络模型,最后将传统的盈利模式彻底颠覆,形成人们难以想象的新盈利模式。这个新盈利模式的产生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盈利模式创新的外在驱动力表现在:
(1)高新技术的推动。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对技术创新和相应的超额利润的持续的、制度性的渴求,成了晚近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晚近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典型特征,盈利模式这一概念也是随着近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高新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高新技术在加速新产业崛起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以适应新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旧产业的淘汰和升级,这同样也要求企业创新盈利模式适应产业的变化。
(2)消费者需求拉动。企业只有拥有消费者的情况下才有生存的基础和价值,失去消费者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消费者需求拉动是盈利模式创新最强劲的驱动力之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典型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项目,其并没有高技术的参与,只是通过整合几方的资源并且适合了年轻女生的心理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了满意的娱乐方式。
(3)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原有的市场中已无发展的潜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对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的阐述有时同样适合盈利模式创新动力。
2基于企业资源观(RBV)的盈利模式创新
本文认为,企业资源是指所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和盈利模式则依靠那些有价值、难以流动、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具有稀缺性的异质资源。企业所拥有的这些异质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基础,更进一步说,这些异质资源具有理查德租金的特点,即指由于不可模仿性或不可复制的资源本身所固有的稀缺性而导致的垄断利润。显然,理查德租金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基础。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其盈利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了盈利模式的形成,盈利模式又稳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异质资源是如何实现企业盈利模式创新的?企业的盈利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盈利模式创新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最终获利而进行的,盈利模式创新简单说就是重新建立企业的获利结构。企业获得利润的两个关键: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增加收入。企业竞争优势将企业资源观和盈利模式创新连接起来,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如图2所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都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组成,是一项复杂的资源体系。从这三个方面创新的盈利模式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本资源,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企业组织能力等无形资源。值得注意的一点,创新盈利模式在出于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还需要将这三者相互耦合。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通过这种动态关联,使它们完美组合形成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新盈利模式。
2.1物质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创新的实质是增加收入渠道、降低成本。通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资源如何增加其收入渠道、如何降低其成本是物质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的重点。首先将物质资本对盈利模式的贡献分为固定贡献和可变贡献,固定贡献是指该物质资源的投入量不影响企业的产出量。例如建筑物、机器、技术设备等的投入并不影响某一次的产出。如果该物质资源的投入量影响了企业的产出量,那么就称为可变贡献。例如原材料的投入,原材料的投入量越大,产量越大。提供固定贡献的物质资源,例如建筑物、厂房及机器等很难增加新的收入渠道和降低成本;提供可变贡献的物质资源可以通过建立集中采购盈利模式、大规模生产盈利模式、规模销售盈利模式以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2.2人力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人力资本资源如同物质资本资源一样是企业创造和实现价值必不可少的要素。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要素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者人力资本;第二类是管理者人力资本;第三类则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也有学者将人力资本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和准专用性人力资本三类。不管将人力资本怎样分类,其本质是人力资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各种能力范围,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新技术及新信息的能力等。巴尼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源概括为企业所拥有的培训、经验、判断力、人际关系、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洞察力。人力资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真正稀缺的是人力资本而并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一切盈利模式创新的根本,不同之处仅在于对人力资本的侧重点和依赖程度不同。人力资本资源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的资源,结合人力资本类型以及特征,基于人力资本资源视角的盈利模式创新有:
(1)速度模式。速度模式指企业从研发、生产到投放市场的效率,这个过程越短,效率越高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建立速度模式的首要因素便是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速度模式包括研发速度、生产速度以及投放市场速度,这些因素构成了新的速度盈利模式。
(2)资源整合模式。人力资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潜在创造性,人力资本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使参与整个盈利过程的投入要素增加,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资源观的显著特点是关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但对于资源整合来说,可以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也可以是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整合外部资源是基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所整合的资源在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内。对于外部资源的整合,重点是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能力、维护与供应商关系的能力、维护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好企业的外部资源,这些是资源整合模式的重点。
2.3组织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组织简单的说就是把劳动分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转化为易于协调、易于完成的方式的总和。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组织资本资源是企业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下来的重要资源,不依赖于某个人而存在,包括组织所拥有的、固化了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又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协调机制、组织流程和制度,它能使企业的工作专门化,行为规范化,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过程和控制系统。公司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唯有组织资本的获取方式只有一种——长期积累,所以基于组织资本资源创新盈利模式是最困难,但也是最不易被模仿的创新形式。公司组织资本对盈利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本文认为利用组织资本创新盈利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利用组织资本优化已有的盈利模式却比较可行。
3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
对盈利模式理论的解释最早是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lois,1942)。在1939年,约瑟夫·a·熊彼特就指出了盈利模式的本质,即“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来自新供应源、新技术和新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竞争,而不是以价格竞争为核心”。盈利模式详细说明了一个商业实体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每个参与者的成本和收益。利润=收入﹣成本,这是所有网络企业的盈利模式都在试图解决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方程。盈利模式分为类别:产品模式、组织模式、巨型模式、知识模式、价值链模式、客户模式、渠道模式、资源模式。
一、网络企业环境
当今世界的科技经济领域中,互联网蕴藏的经济价值和巨大商机被更多的人认可。在商务部商贸发2009(540)号文件中:鼓励流通企业以网上销售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不断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推销的营销方式。但是在实际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联信息系统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公共网络环境安全。其中公共网络环境安全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有:木马和僵尸网络对网络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手机恶意代码日益泛滥引起社会关注;软件漏洞危害信息系统安全;互联网应用层服务的市场监管和用户隐私保护工作力度不够。
二、网络企业现有盈利模式
1.聚集网上支付。2012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9395万元,使用率37.8%,年增长率20.8%;其中网上支付16676万元,使用率32.5%。全年增长率21.6%。ctoc网站的在线支付技术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了,与网络购物紧密相关的两个网络应用是网络银行与网络支付,采用在线支付方式不仅可以迅速安全地转移资金流,最主要的是可以降低买卖双方在交易时受到损失的风险。各个网站为了推广其在线支付工具,都纷纷推出了保障措施,对于使用在线支付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原价予以赔偿。为卖方提供了信誉担保,也为买方承担了一定的交易风险,这样就为买卖双方创造了附加价值。如果网上支付拥有足够的用户,那么互联网企业则可以通过它去实现盈利了。
2.大胆“移植”信用认证。网络服务交易与网络购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交易的物品是看不见的服务商品。以前,这些服务都是通过传统的中介机构实现交换。而网络服务交易的优势则在于可以实现服务的异地化、便捷化。同时,网络服务交易还传承了网络购物的优势。许多互联网企业的网站提供了信用认证服务。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互联网企业网站通过信用认证的途径来盈利,但是在btob中有成功的案例。例如,阿里巴巴正是利用企业的信用认证。如果能成为阿里巴巴里诚信通的会员,就可以享受四大特权,包括第三方认证、优先排序、网上专业商铺和独享买家信息。这些特权对那些从事电子商务的商家们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目前,诚信通大约有20万名会员。每年,如果每个会员缴出2300元的会员费,则可以推算出诚信通每年能给阿里巴巴带来大约5亿元的收入。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一模式成功地“移植”到互联网企业的网站上,将会带来多么可观的收入。
3.关注“长尾”部分。如今,营销理论开始由“二八法则”到“长尾理论”推进。“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流通和存储的渠道足够大,销量不好或需求不旺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与那些占少数的热销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相抗衡。“长尾理论”己然成为一种新型的盈利模式,其已被成功地应用到网络经济领域。例如,google就是有效地利用了长尾策略。在以前,网络广告的投放只有大企业才可以涉足的领域,但是adsense广告使得大批中小企业的网站能够自动获得广告商的投放广告。因此,adwords和adsense汇聚上万家中小企业的网站,它产生的市场能量和巨大价值足以匹敌传统企业的广告市场。如果google只将注意力放在20%的大企业身上,那么我们就很难见到它现在的成就了。那些忽视长尾理论,仅关注少数畅销品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在中国,目前淘宝网已经成功应用了长尾理论,它的利润
来源是大多数的网络零散小商铺,且聚集了高额的长尾经济利润。
4.巧用自媒体。如今,广告信息无孔不入并且带有强制性营销色彩,致使消费者购买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决策阶段的管理者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成为主要手段,但在分析资料时,他们不会看企业自己的说法,而是过多关注于其他顾客的意见。现代营销的精髓是:协调和运用多样不用的传播手段,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中达到传播的目标,寻求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并且在与消费者沟通的每个阶段发挥最佳效果。比如“人人网”,它把有着共同爱好和地域的网民集中在一个虚拟空间,目的是让网民们互动、资讯分享和情感维系。它有利于与消费者达成良性沟通,更有利于将产品的视觉符号技巧性地融入到网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这让用户在互动中形成对产品以及品牌的印象,以便达到营销的目的,从而也有效消解了用户的防卫心理。而在这种形态之下,人们会认为信息是用户自己传播的,商业味会比较淡,也会更容易让人认同该产品。
三、网络企业盈利模式展望
一个企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决定的。互联网更是如此。从需求方面来看,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预计在2013年将达12.7万亿元。从供应方面来看,互联网发展的障碍来源于网络基础资源。随着我国互联网在应用模式、技术水平、行业规模上的发展,网络基础资源在应用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网站能围绕“安全可信、规范高效”的理念,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并落实实名制管理,那么网站的安全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其盈利模式打下荐股的用户信任基础。门户网站和聊天网站由于提供服务的异质化程度低,市场已趋于成熟。随着我国企业诚信化普及、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更进一步的对外开放,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更多的外贸平台能够进入稳定盈利通道。在中国,存在着相当多种类的商品交易,他们目前还没有其专门的商业网站。这表明,网络企业发展空间非常大,从而对应的盈利模式也有待创造。
四、结语
2011年2月,全球ip地址分配机构iana宣布ipv4地址池耗尽。为了提升ipv6地址分配服务能力,cnnic2011年进行了ip系统升级,以便更好的服务内部ip分配人员与联盟会员,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互联网企业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将朝着行业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另一种是由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购并与合作联盟的发展,将向垄断方向发展。一个成功的盈利模式在于专业。它可以帮助商家达到网络营销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向买家提供商品详情。除此之外,网络企业还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企业这种优势,使其各个组成部分具备持久盈利的方法。盈利模式需要以市场的理论需求为导向,市场是检验盈利形式的独一规范,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盈利。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度报告[j].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9~2010[j].艾瑞咨询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能力和范围的提高,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商品从工厂到市场的这一流向过程,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市场竞争越激烈,渠道的地位也就越重。
从作坊到工厂,从地区经济到全球贸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紧密相连。历史上,阿拉伯商人搞活了亚欧文明;苏联的解体,让中国商人赢得了“倒爷”的称谓。
在无序的市场条件下,商人倒买倒卖的自发行为,决定了商品的去向,在市场日趋完善的今天,商人的倒卖行为在逐渐弱化,工厂(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就要对商品的最终去向加以干涉和引导,从而实现长久的市场销量和品牌形象的提升。
商人的出现,来源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差异化的要求。商人往返各地贩卖稀缺物资和商品,追求着高额的差价利润。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广义的市场需求差异机会越来越少,商人的自我行为价值由此降低,工厂(企业)单靠吸引商人,再由商人自发去抢占市场的被动模式已经成为历史,为了发展壮大的长远目标,企业要转变模式,将过去断裂的链条连接起来,把商人作为营销价值链的中间环节,通过掌控商人(中间商),提高对其的要求,进而引导消费者。企业只有实施有目的的主动培养市场的战略方针,才能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引用《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现代市场的宽广程度,决定了企业除非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拥有三头六臂以及无限分身变化的本领,否则只凭企业自身,很难面面俱到,做到对整体市场的有效覆盖。
借力、借势,通过对外力的整合运用,结合自身,产生合力,作用范围更广,效果更强。这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源,放眼经济领域也是如此。抛开其它的经济理念范畴不谈,单单营销渠道理念的创立和完善,其目的就是为了整合资源、细化分工,以此让企业的决策执行和品牌影响如同骑马、坐车、乘船一般,一路畅通,迅速作用于市场竞争的最终环节——终端层面。
渠道的选择与建设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早些年,国内市场游戏规则的缺失,渠道疯狂扩张,终端利益被坑害,最终导致品牌覆灭。市场通过教训吸取经验,对渠道的认识回归理性,开始重视渠道的价值。近几年“渠道为王”的呼声越发高涨,随着关注程度的提高,渠道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一方面,以追求最大“效能”为出发点——“渠道扁平化”理念受到追捧;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和经销商对各自在渠道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误解。
这种误解的基本表现为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相互的期望值存在偏差。一方面,企业一厢情愿的把经销商想象成为自家的宠物,期望他们能够听主人的话、讨主人欢心,并且积极勇敢的抵御外敌;另一方面,经销商痛恨企业是“白眼狼”,辛苦付出,回报太少,要求挺多,体谅太少,“风险共担”全是谎言,一不小心一年辛苦就成“杨白劳”。
解决这种误解要靠制定科学合理兼顾人性化的游戏规则,它的前提就是认清各自在渠道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
制造商——中间商——消费者这个基本的营销价值链,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话通讯原理非常相似。
从社会行为来说,人们近距离的联络,只要实施者直接发送给目标对象,而远距离的联络,就需要中间人转达等其它媒介手段。基于这种需求,促成了相关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信件、电报、电话乃至今天的互联网。
在即时通信没有出现的时代,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无法保证的。主观因素的信息失真,客观条件的信息延误,相对“渠道扁平化”理念而言,人类社会也在追求“通讯扁平化”,而这取决于技术层面的升华——电话的诞生。
1875年6月2日傍晚,“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时年28岁的贝尔,呼喊助手的这一句话,改写了人类信息领域的历史,半年之后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研制成功。一百多年来,人类科技迅猛发展,电话的基本原理却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一个扬声器、一个麦克风、一个压簧开关,就组成了一部最简单的电话。相对于这种过去的老式电话,现代电话不过增加了电话响铃、按钮式小键盘以及频率发生器。来自电话机方面的技术改进,不过是提高了操作性和通话质量,如果把一部上世纪20年代的老式电话,连接到家中的插座上,它还能照样工作。
两部电话间的联系,就好像营销价值链的两端——制造商和消费者。货物和资金的等价交换,在现代社会的市场机制下,不过由于理念和技术层面的提高,目的性更强了而已。
电话通讯的发展从人工交换机时代到机电交换机时代,以及现在的程控交换机时代,人们对电话通讯的最终诉求仍旧是及时、准确、高效的进行声讯交流。电话这边,指令发出者发出特定指令(按键拨号),迅速找到目标对象,在目标对象接听后,桥路连接成功,空间意义上的距离被虚化,即便相隔千山万水,双方对话如同就在身旁。
电话让距离虚化,除了电话的使用双方,唯一的客观存在就是电话公司(当然还有时间概念存在,不过考虑电话的即时通讯性,时间不作考虑)。但是这唯一的客观存在,成功的基础却在于自身主动地虚化。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话两端的使用者在对话的过程中,都不会欢迎第三方的声音。
这种“身居事中”,却“超乎世外”的态度,使得人们主观的忽略了电话公司的存在。虽然信号确确实实是由电话公司收发转送,但是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在通话的过程中,考虑到电话公司这个平台的伟大作用。当然,超然的存在使人们可以忽略这个平台,但是电话费却一分也不能少。
人工交换机时代,一个接线员可以负责几十门电话的转接;程控交换机时代,按照局的大小不同,可以自动负责几万门、几十万门的电话转接。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平台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接线员的那句“您要哪里?”,变成了几种自动发出的“嘟”音的简单组合。没有了接线员的问话,电话公司的介入程度显得更加轻微,但是更加庞大的用户群和更加漫长的线路,使得电话公司在设备维护、线路建设的工作上投入更大。即便如此,电话的使用双方,也不会听到“你们的通话,来自我们的努力”之类的声音。
把电话公司的平台作用和主动虚化的客观存在引入到营销价值链中,是为了说明渠道中间的核心环节——商的角色定位。用渠道的另一个名词“通路”,应该更好说明。电话公司这个通讯平台的职能是保证通话质量,商这个渠道平台的职能当然是保证物流、现金流和信息流的通路畅通。人们对于电话的依赖程度,取决于电话通讯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集程度。企业对于一条通路(渠道)的依赖程度,在保证渠道的基本职能之外,要看它所覆盖的广度、深度、密集度。当然营销价值链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要比电磁信号的可控性复杂得多,但是商要想胜任渠道核心的平台职能,就要像电话公司一样,“身居事中,超乎世外”,把精力放在营销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上,最大程度的保证“通路”的畅通无阻,不要人为的设置障碍。
电话也不能做到绝对意义的信息真实,为了能够传输更多的长途电话,电话公司把传输的频率带宽限制在3,000赫兹左右,话筒声音里所有低于400赫兹和高于3,400赫兹频率的声音都被滤除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声音在电话里听起来有点特别。
为了效能的最大化,而造成小部分的失真,属于可以被人接受的合理范围。这是渠道平台可以制定的游戏规则,毕竟信息源会参杂不同程度的无用内容,虽然声音有些变味,但是起码要做到内容的真实性。
营销渠道的价值在于所覆盖市场的广度、深度并兼顾“效能”。
现代营销渠道的建立强调的是整合能力,这就好比电话通讯中交换机的功能。两部电话机用一对导线连接起来,就能实现两个用户间的通话。若3个用户,要实现任意两个用户间的通话,就需要3对导线;5个用户时,需要10对导线;10个用户时,需要45对导线;N个用户时,需要N(N-1)/2对导线。这种连线方式很不经济。经济的接线方式是每个用户的电话机用一对导线连接到各用户共同使用的一个交换设备上。该交换设备位于各用户的中心,这个设备就叫交换机。
交换机的发展经历的人工交换、机电交换和电子交换三个阶段,其效能迈出了难以想象的一大步。营销渠道的发展同样如此,从最初的断裂到之后的散乱再到最后的垂直渠道体系的运用,在这个环节中间的商人,其职能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渠道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是首当其冲的工作,然而要实现效能最大化,就要善于进行不断的整合并分流,实现针对性(目标)通路的建立。
模拟讯号到数字信号的传输转变,是交换机技术质的飞跃。用电流的变化,模拟声波的振幅和频率,在用户与交换机之间以及交换机内部未经任何加工地交换或传输下去,这就是模拟信号方式。模拟信号方式简单易行,但是模拟化的声音信号经过长距离的传输以后,会受各种干扰的影响,声音的质量较差,甚至发生失真等。计算机的出现,使世界进入数字时代,电话通讯也从模拟信号时代走进数字信号时代。电话使用双方,各自发出的模拟信号传送到各自所在地的长途电话局交换机,被编码器转变成一系列的“0”和“1”,这种由“0”和“1”组成的信号称之为数字信号,而后再进行交换机之间的信号传输,最后数字信号经解码器再转变为模拟信号,被受话人接受。数字信号即使传输过程有干扰,只要干扰在一定范围内,这一串数字信号还是会被正确地接收下来了。由此长途电话的传输距离才能更远,通话质量才有了保证。
长途电话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的信号交换由耗资高昂的计算机、交换机、电线和光纤电缆完成,而完成全过程却只需要一眨眼的时间。
在无法解决干扰损耗的情况下,的确需要奉行“渠道扁平化”原则。但是如何才能让渠道延伸的更长,覆盖的更广,并能完成它的基本职能——使用双方对它的最终诉求,这可能是“渠道”今后最应该探索的方向。
如何才能像电话通讯一样,完成营销价值链两端的需求转换,是企业和商将要重点思考的命题。实现这个命题的前提,需要企业和商基本理念的转变,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否以这种前景为基础,商是否能够像电话公司一样,一个坚定的平台,时刻保证“通路”的畅通,在第三方的干扰出现以及通路中断等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排查——准确找到问题出现的位置,并且进行维护。
电话通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人工交换到程控交换,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平台的交换本质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它的业务范围也开始扩大——数据传真、可视电话以及互联网接入等等。
业务范围的扩大,是增加盈利来源的基础。只有出色完成平台的基本职能,才能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业务机会,一旦技术层面可以达到要求,一切机会的实现就会变得水到渠成。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才会实现盈利模式本质上的提高。
【关键词】: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房地产企业
一、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
养老地产指的是终端客户为老年人和准老年人(退休准备期的老年人)的地产产品,是养老产业链中重要和基础的环节之一,是地产产品市场中深具潜力的一个板块[1]。
1、国外养老机构盈利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市场较为成熟,其针对养老的预防性需求、支持性需求、长期看护需求和精细看护需求等不同细分市场,提供活力居住社区、独立居住社区、协助居住社区、护理居住社区及持续看护社区等五种类型的养老社区业态。其盈利模式包括开发收入、租金收入、服务收入、管理收入及增值收入。
2、国内养老机构盈利模式[2]
国内养老产品主要有三种:一是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养老机构,即把养老地产视作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二是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采取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配建针对老人的住宅;三是政府部门推出的有福利性质的养老设施。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出售型盈利模式,如北京太阳城老年社区,及运营型盈利模式,如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
3、未来国内养老社区的主要盈利模式[3]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养老社区盈利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养老社区项目未来的盈利模式应以土地开发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物业增值收入、物业租金收入、配套服务收入及管理输出收入这六块收入为核心点。
二、房地产企业介入方式比较
针对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现状,结合养老项目的具体运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几种介入方案可以选择,包括:纯土地一级开发、纯养生项目开发、养老项目为主配建一定规模商品住宅、以及一二级联动,出让养老项目以外建设用地等,下面以实例对几种方案作以分析:
* 项目概况
某养老养生生态城项目,位于京津唐环渤海区域,项目规划面积15.2平方公里,项目区位辐射力强、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发展成本低、市场支撑有力,适合建设规模较大、示范性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养老养生基地。
* 项目发展方案
方案1:纯土地一级开发
对生态城启动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并按市场价全部上市交易,据此获取开发利润,判断在常规市场条件下(养老项目不介入),项目的土地价值及投资收益水平。
开发规模:15.2平方公里(其中可出让8.26平方公里)。
开发进度:分四期开发,每期开发周期为3年,总共持续约12年,每年开发量约为70公顷,土地在开发完成后延后一年出让。
土地出让价格:2009年土地基准出让价格按90万/亩考虑,价格年增长率假定为5%。
方案2:纯养老项目开发
根据目标客群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养老项目的建设规模,对所占用土地及养老项目自身的开发成本和市场收益进行综合测算,判断纯粹的养老项目开发(不含额外的商品房开发和土地出让)的经济可行性。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约占生态城启动区可建设用地的15%)。
开发进度:分四期开发,各期开发规模为15%、15%、20%、50%。项目从2010年开始,到2021年建设完工,持续12年。
会员销售进度:在前期策划和建设阶段即进行项目营销推广,项目建成后开始入住,每期社区第一年入住率为20%,此后每年递增10%,最高入住率为80%(国际上成熟养老社区稳定阶段入住率可达90%以上)。
方案3:养老项目为主,配建同等土地规模商品房
考虑配建一定规模的商品房,以提高收益水平,评价商品房开发对养老项目收益的贡献。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为养老基地,1.21平方公里建设商品房。
养老基地开发进度及会员销售进度:同方案2。
商品房产品及开发进度:商品房规划为低密度产品,容积率为0.6,规模为72.7万平米。与养老基地进度相对应,也分为四期,每期开发量为25%,持续12年。
商品房销售价格:本项目低密度产品基准价格(2009年)按6000元/平米考虑。
方案4:一、二级联动,出让养老项目以外建设用地
进行全部1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级开发,除养老项目之外的可建设用地全部出让,以获取利益,并享受养老项目对周边土地所带来的溢价和增值空间,评判综合开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和合理性。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为养老基地,其他土地全部出让。
养老基地开发进度及会员销售进度:同方案2。
土地开发及出让进度:分四期开发,持续12年,各期土地开发后延后一年出让。
土地出让价格:根据前文测算,2009年土地基准出让价格为90万/亩,考虑到养老城项目对区域的重大推动作用,未来土地价值将显著提升,其价格年增长率假定为10%(前5年),之后为5%。
* 不同方案的财务测算
表1:不同方案财务测算结果
编号
总开发成本
自有资金投入
税后IRR
税后NPV
税后投资回收期(年)
(万元)
(万元)
(万元)
方案1
890114
56000
31.1%
251579
4.5
方案2
480087
142350
14.5%
171495
19.4
方案3
777098
129800
17.9%
278685
14.8
方案4
1167001
75400
22.4%
346186
9.3
图1:不同方案财务现金流结果
* 发展方案比选
通过对可行的4套开发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除方案1以外,在后3个方案中,从自有资金的投入规模、项目整体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及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综合判断,方案4的财务表现最好(IRR和NPV);且方案4的税后净现金流显示,土地出让能有效平衡养老项目的资金支出,显著提高项目整体的收益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项目整体的现金流表现也较为理想,故初步评判方案4为最佳可选方案。
再通过对方案4的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会员费等几项重要假设条件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当条件变动幅度在±20%内变化时,IRR指标在18.1%~29.3%之间变动,NPV指标在26.7~42.6亿元之间变动。通过敏感性分析,我们认为在可预测的波动范围内,方案4的财务表现在可比方案中仍为最佳方案,符合养老养生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
三、结论
目前我国养老养生产品供给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而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养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养老市场供需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针对这部分中高端人群的养老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空间[4]。在国家对商品房住宅领域调控不断加强的宏观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针对养老社区项目盈利模式中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物业增值及租金收入几块区域,提前规划、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在养老产业链中的角色,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袁缉辉. 养老的理论和实践[J]. 老龄问题研究, 1996,(7).
[2] 杨宗传. 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 经济评论,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