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35-03

1 中国此类课程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高校相关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Adobe公司推出PhotoShop2.0版本时,开始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从前期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到时展计算机技术进步和普及后,推广至与图形图像相关的教学领域。由专业精英化,开始转变为大众普及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一般包括PhotoShop、3DMAX、CoreIDRAW、Illustrator、Auto CAD、Flash、Premiere Pro、AfterEffects、Maya等。此类课程属于技术应用型,与中級、高级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区别的是:高等本科院校此类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性地梳理了基础知识线索,同时与例证应用相结合。大多数院校课堂教学,以讲解基础知识和上机演示实例为两条线索,相互穿插和交织。以完成效果图例,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践环节。上机操作考试,也是以完成指定图例的最终效果,为主要评分依据的。

课程的名称设置和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软件名称直接命名或分阶段命名(如3DMAX l、Ⅱ、Ⅲ),课程大纲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专业重点,系统地讲解此软件的应用技术。西北师范大学,属于此类情况。

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相对范围更大的名称命名课程。这种命名方式的优点是:考虑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与教学大纲制定和使用周期可能出现的相对不匹配状况,命名更加灵活。教师上课内容也可依据时展,做个性化地调整。缺点是:考核标准不能完全统一,不同教师相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与评分标准,在评分环节,欠缺公平性的标准依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属于此类情况。

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教材,也是遵循基础知识和上机实例的两条线索,以软件的名字为命名关键词,书名分为两类,例如:《PhotoShop CS6从入门到精通》;《PhotoShop CS6效果图1 08例》等。

如果大学软件类课程是按照单个软件的学习,来设置的教学计划。那么,大学课堂的教学安排的周期,是不可能时时追赶上,更新日益加快的图形图像软件应用市场的变革周期的。而且,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应用类软件是不可能被学习完整和充分的。作为应用软件的追随者,即使疲于奔命,也会应接不暇。另外,解决实际的设计应用问题,往往需要同时在多个软件之间,运用各个软件最长处的功能,在软件中穿梭应用,来得出最佳图形图像效果。即使精通单个,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也可能四处碰壁。

2 个案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全国许多高等院校此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同,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基础知识、上机演示实例和辅导学生上机练习。以学生完成所要求的效果图例,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践环节及上机操作考评依据。这种教师课堂机房PPT界面讲解、软件操作界面切换示范,和要求学生当堂或课后举一反三巩固练习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的突出弊端是: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及认知程度不同,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这种情况虽然是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普遍状况,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前一阶段的知识点未掌握清楚,那么后阶段的知识则会完全听不懂,很难再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本科的专业小型课程24-35人,专业大型课程60-70人。软件课程教学内容,又是大部分同学在入校前从未接触过的零基础新知识,学生个人的实际理解与动作操作能力,在此种情况下更为突出。在专业小型课堂里,大多数同学会因无法向后推进,要求老师再讲一遍或再讲几遍。任课教师一般情况下,不会放着学生课堂所提出的问题,不管不顾,而是极其耐心地讲解到他们都弄懂为止。这样,课堂中的教学进度,在专业小班的情况下,会直接取决于吸收最慢的同学的进度。那么,班级中多数同学,在课堂中反而是“吃不饱”的情况。“吃不饱”与“跟不上”并存,“吃不饱”要迁就“跟不上”,整体教学效果相对低下。以本人十年一线教学中的经验为例,我经常会在备课时,一个知识点的不同方面各准备上1-2个例子,可实际上课中,我只讲到了知识点三个方向的两个方面,每个方面还只讲了一个例子,这样另一个方面,就要留到下节课再继续了。作为教师,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要全部讲解到,那么,只能采用压缩举例说明部分的教学方法了。

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样,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课程教学中,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讲解的部分。一位任课教师在每年、每班讲解的这部分内容,均是相同的。几位平行班教学的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内容,每位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部分是“因材施教”的辅导部分,根据学生的吸收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调。如果,可以简化重复性的劳动内容,会极大地节约教学课时量,以将有限的课时,调配至“不能统一答复和处理”的因材施教部分。

3 此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1)依据课程难易分阶设置课程,将原先较大的课程包,打散为相对小阶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和应用需求,选择阶段性课程。这样,可解决课堂进度被动退后的实际问题。如:《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l》、《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Ⅱ》、《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Ⅲ》……。

欧美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中级、高级等阶段,如果基础阶段的课程没有修完,是无法选修中级阶段的课程的,以此类推。我们虽然是学年制,但能否借鉴此种方法,将课程更为细化。例如,《3DS MAX》课程可以分为初级建模、中级建模、高级建模、材质、灯光、摄影机、渲染、动画等八个学习阶段。非设计专业的同学可以依据兴趣选修前两个阶段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只需学习前七个阶段,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要求;而三维动画的同学,要学满八个阶段的内容。

2)以实际应用设置辅专题课程,解决学院派教学中偏重“概念化设计”,较少触及“现实实用化设计”的弊端,为学生就业增加提前演练的机会。

学院派的设计经常以“概念型”为主,“现实型”为辅。形成此种状况的特殊原因之一是:学院的教学硬件条件有限,导致产学研结合弱。例如,《模型制作》课程,学院没有加工精确材料的大型机械,学生加工模型构建仍然依靠手工作业。学生没有资金,将自己的设计图纸,送件到专业的模型公司加工。因此,模型材质,要考虑缺乏工具和经费的情况,必须便切、便剪、便粘贴,学生会选择KT版、硬纸版、牙签、筷子等材料。亚克力等实际设计中的材料,很难进入课堂。

3)积极利用计算机图像图像专业软件丰富的社会团体及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由相对“甄别型”、“对抗”式的“重复劳动”,转变为有效“统筹”与“利用”,转“堵”为“通”。反思社会化软件教学的优势,并积极学习与吸收营养。

除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课程之外,Adobe、Auto desk、Wacom等软件、硬件生产公司,水晶石、火星时代等设计公司,均开设盈利性质的软件类相关课程培训。还有网友自发上传的学习体验。网络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软件类教学讲座视频,水平参差不齐的资源,随时随处可供播放和下载。

一些高校教师,怕学生受质量低下视频的误导,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摸透基础知识。采用“一棍子打死”的粗暴办法,劝说学生,不看网络视频。这种“清高”的堵截做法,不理智、不可取。“英雄不问出处”,大可放低“象牙塔”和“天之骄子”的身段与架势,针对“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有分辨地学习“他人之长处”。作为教师,可以凭借专业的眼光,审视着这些非专业的教学视频,花费些时间与精力,辨别其良莠。再将优秀的视频推荐给学生,以作为自身的“教学补充”。

4)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拟学生实际工作的模式。

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迅速地投入到方案的执行与实验中去。给学生提供全盘思考和尝试错误方案的机会,杜绝一味的课堂知识“灌输”。高校的课程设置均是环环相扣的,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利用逐步积累的知识和增长的技能,综合应用,完成目标项目,呈现全面的表达。

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虽然课程设置全面,且课时量较大。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图形图像软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调整。教师教学很认真和辛苦;可许多学生反馈的信息,依旧觉得所学知识较为零散,具体应用的时候想不起来,该用哪些知识点,去处理哪些具体问题。综合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系统地理清所学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倡导劳动实践中出真知。需要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实练机会,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同时依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解放教师脑中“系统传授一门知识与技能”的“华山一条路”思维定式,转变思维角度。计算机软件只是一个工具,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运用工具。教会学生综合应用软件的方法。在专业培养方面,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艺术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并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每一个软件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地掌握,只需涵盖在一定时间阈值内的实践所需技能即可。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其驾驭此图形图像软件和同类型软件的方法。教师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受之以“鱼”,更重要的予以“渔”。使其能“灵活捕鱼”,并不断自我更新“渔”之方法。给予学生实际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可忽视并要积极培育学生的自学、自醒、自悟、自束、自更之能力。信息化社会,海量的知识和获取的便利性,教师的职能要随发展而转变。

5)线上解决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线下实验课程进行具体的上机辅导。

学习尔雅课程、教师发展在线网络课程等慕课的教学形式,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的基础教学讲解内容,直接上传至院内、校内小范围的平台系统,供学生在阶段时间内,自己灵活开展视频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理解程度,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通过反复多次地点击视频,达到反复聆听直至完全弄懂、掌握的学习目的。这种“线上视频”资源的讲解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工作量。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线下”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中,辅导线上解决不了、个性化的具体问题。

这种方法的另一项优势是:学生对于“线上视频”的自行学习,是在“面對面”线下辅导之前进行的,是一种变相的强制“自学”。如果学生在“线上”时偷懒,那么参加“线下”课程时,将无法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这种方法将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精品课程之类的网络资源,增多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互长的机会,更方便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数据统计。

①在教学平台中,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的“通识线上视频+线下课堂专题辅导”的综合新形式建立起来。充分利用尔雅、教师培训网、精品课程等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提升已有资源的被利用率。

②减去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建立系统的、固定化的课堂辅导专题竞赛的模式。

③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类实验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带着实际问题,进行操作实验。将学生跟随老师模式,转变为老师协助学生模式,转化课堂教学的中心。

④建立此类课程的理论视频教学库,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增加资源的被利用率,有效整合。

6)课堂的具体设置:以问题设置为线索引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习成果集中讨论与评定。

①教师在针对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具体课程规划中,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课程阶段性任务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引导,将繁杂的课程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必经步骤中,引导学生选择多样的、有效地途径,运用已有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新技能,并迅速用以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循序渐进的、间接式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②用设计师完成室内设计项目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概念项目的完成氛围。让全班同学通过自由组合搭配,划分3-4名同学为一个竞项组,全班划分为若干个竞项组,统一竞争一个模拟项目。教师在提出相应竞标要求后,让各组组员之间自行分配任务、协调、管理和控制完成进度。教师在其间观察、指导、调节各组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强各组之间的多渠道信息联系和比较。注意课堂环境的搭配,调整部分课桌椅形式,以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头脑风暴。

③课堂模拟甲乙双方,阶段性的虚拟竞标截止日期之后,先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做竞标的PPT演示,总结完成模拟任务的方式方法、所用知识,讲解本组的竞标优势。再进行同学集体评论和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竞争组之间通过比较与讨论,取长补短、全方位地增进技艺。教师将集体竞标结果公布后再进行总结,特别强调优弱点的分析与改进的建议。

④竞标得胜组的方案经改良后,再次进行全班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以此方案为基础,全班同学再次整合队伍,特别强调明确个人在方案组中的分工,继续深入细化地完成最终方案。

⑤教师深入细致地总结每位学生的工作成果和课程阶段性的知识点,掌控课程进度。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置下一阶段性课程任务。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今年新疆计划招收13968名双语特岗教师,目前,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新招聘教师9月1日前将赴学校任教。自治区表示,对特岗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即特岗教师与处于同一县域内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据介绍,自治区将特岗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在县以上人员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下派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为给异地任教的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将特岗教师住房也一并纳入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畴。新疆在拨付特岗教师工资和绩效工资时均为一次性拨付一学年,在工资接续尚未到位时,自治区均要求各地州、县市先行垫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夫尔)

江苏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为“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江苏148所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的负责人轮番上场,论证“e学习”试点工作方案。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e学习”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提出“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表示,答辩学校须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陈述清楚自己的探索,其中重点在课程结构与组织实施方式的变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潘玉娇?吕玉婷?缪志聪)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互动交流在庐山举行

8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学语文教师与20余名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作者齐集庐山,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据介绍,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旨在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教科书编者、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齐聚一堂,现场观摩特级教师解读经典作品,构成完整的文学对话、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高皓亮)

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是“我的老师”。

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媒体相配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在9月11日前,登录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教育部门户网站、果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活动专题网页,以及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项活动官方微博“微言大义话教育”、在腾讯网开通的教师节活动官方微博“感念师恩”页面,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也可以上传与老师的合影、撰写微小说、拍摄微电影。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对参与网站推荐的优秀微博、图片、视频进行抽奖,确定50名获奖者,给予奖励。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将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集中刊播社会各界人士的祝福短语,并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疆评职称向县以下一线倾斜

记者日前获悉,新疆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把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的倾向,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受益颇多。

对正高和副高职称的评定,新疆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随时受理,直接申报认定。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教师们微型课题研究状态的季候变换及区域内组织管理的曲折前行,拟以此文,记录下我们的追探足迹。

一、研究缘起:由热转冷,微型课题研究进入“黯淡期”

【现场回放】

2009年,我区正式开启微型课题研究的“校级立项,区级鉴定”管理模式。几年实践下来,有些学校已形成自己的微型课题研究管理体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然而,管理者“振臂一呼,应者了了”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宁肯多花时间重复低效劳动,也不情愿去研究。诸多学校的微型课题研究“停摆”,全区的研究状态也逐渐进入了“黯淡期”。

反思

毋庸置疑,高水平的教科研管理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如何引导教师走进教科研,促进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促成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从而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性教育研究操作模式?我们作为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科研管理路径。

在区域教科研管理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短、平、快的微型课题研究能够被众多教师接受。但教师们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同行的协作,需要交流的平台,而一些学校以教学为重心,难以向教师们提供较为及时、更为广泛的交流及指导。此时,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如果探索出一种能够凸显凝聚性、引领性、辐射性、互扶性、共享性、发展性等特点的群体研究形式,引导并创设区域性的微型课题研究的草根化的“抱团型”组织,无疑是雪中送炭。

行动

为了切实提升我区广大教师教科研的实效,搭建推动一线教师真科研的平台,我们于2013年4月发起成立了草根化的教科研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

“微区域”,一是我们促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在更小、更紧密的范围内交流探讨,即在区县范围内,划分出更小的区域,便于有着共同研究指向和研究话语的老师们合作研究,提升研究实效;二是在区教科室指导下,将区域内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划分出规模较小的块、组,有计划、有分工、有主题地组织活动,块、组的数量适中,日常管理相对独立。“抱团”,就是打破校际间的科研隔阂,跨越学科间的界限,让研究方向或发展目标相近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形成合力,抱团研究,借团体之力助个人发展,同时以个人发展促进团体提升。

随即,区教科室牵头,由区专职教科员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的中小学校按学段相同、地域相近、优势互补等原则划分若干大组,即划分为“块”,称为联盟;联盟内再按微型课题涉及的学科或研究方向相同、相近作为编组原则,进行研究小组的划分,以研究小组为活动单位,自行制订活动计划,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围绕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推进策略、过程性资料积累等相关知识展开小组研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就构建起了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校校结盟、师师互助的区域教科研组织管理形式。

“抱团型”组织成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集结了数百位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划分了7个联盟、56个小组,小组活动热火朝天,启动阶段呈现出了“教师参与积极、专家指导到位、研究主题鲜明、研讨形式多样、活动实效凸显”的良好势头。

二、路径架构:三管齐下,微型课题研究进入“打磨期”

【现场回放】

之一,区域性的“抱团型”组织成立后,区教科室学期初有小组计划,学期中促活动开展,学期末督结题鉴定,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大家学习教科研理论,进行专题研讨,分享研究经验,获益良多。然而,一个周期(两个学期)之后,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区域性教科研管理体系调整等诸多原因,“抱团型”组织活动降温,诸多微型课题研究停滞。

之二,区教科室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抱团型”组织活动年度汇总时,发现各联盟、各研究小组的发展呈现了不均衡的现象,有的联盟组织有序,研讨有效,有的还未开展活动。

之三,很多研究小组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及评议、主题探讨等项目精彩呈现,每次活动虽是半天的时间,但老师们受益匪浅。也有一些教师认为交流时间太短,且专家的指导是普适性的,自己的困惑来不及解决。

反思

“抱团型”组织成立以后,小组活动由热转冷、联盟发展不均衡、老师们的研究难题无法得到有效指导等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抱团型”组织是区域内自发成立的、无行政建制的教育科研组织,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得力的组织者、有效的激励措施,就难以持久运行,难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我们的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完善组织架构、制度管理,保证其持久运行。

(一)深入探索“抱团型”组织的长效管理机制。“抱团型”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区域内微型课题研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推进长效发展,逐步健全微型课题“抱团”研究的过程监测、专家指导、效益检测、成果推广等相关制度,逐步实现教科研管理形态由“草根化”向“专业化”转变,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培训向多元的引领与服务转变,由控制管理向激励管理转变。

(二)努力创新区域性“抱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创新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拓展研究者的交流学习渠道及研讨内容,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活动的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抱团发展。通过沙龙研讨、小型培训、课堂观摩、成果展示、课题评比等活动,不断丰富“抱团”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信息、资源、能力的集聚和共享,探索个人及群体开展教科研的有效方式。

(三)紧紧围绕“抱团型”组织创建的终极目标。“抱团型”组织创建的初衷,是通过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推动一线教师开展真科研;是帮助一线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由“被动”走向“主动”,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效益,促使他们真正品尝到“以研促教、以研提质”带来的喜悦。“抱团型”组织创建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教会老师们做课题,更是希望带领一线教师在真科研的道路上渐入佳境,为开展有效教学打开新的突破口。因而,“抱团型”组织的发展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行动

区教科室申报与“抱团”研究相关的省级规划课题,以区域内规划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个人的微型课题研究,同时将区域内多名得力的教科室主任纳入组织者团队或指导专家团队,动员教科研骨干带头参与微型课题研究,树立优秀研究典型,推广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区级助推、课题带动、典型引领”的良好态势。区域内一线教师借助微型课题研究开展真科研,进而科研带教研,促进微型课题研究由“草根化”向“专业化”迈进,由“形式科研”向“内涵科研”转化。

既然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运行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打磨雕琢”。“深层调研、多维联动、全景管理”三管齐下,全区微型课题研究进入了“打磨期”。

(一)开展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深层调研

解决“抱团型”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首先要全面了解区域微型课题研究的现状。

1.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精选国内外类似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操作模式,研究并借鉴已有的区域性及群体型教育科研模式。

2.问卷调查掌握整体状况

面向全区微型课题在研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区域内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及基层学校组织管理微型课题的整体情况,全面掌握老师们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中出现的瓶颈、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等具体情况。

3.个体访谈了解教师需求

抽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师,以个体访谈的形式,了解他们对微型课题“抱团”研究的认识与需求;对个别学校和部分“抱团”研究小组进行跟踪观察与分析,研究他们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困难及个性化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探究不同学段、学科、研究实力有差异的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以及内在的规律,从而充实“抱团”研究活动的内容,为处于不同研究阶段、面对不同研究难点的教师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

4.多种渠道征询专家意见

以网络咨询、外出请教、邀请面授等多种渠道征询区内外的教科研专家的意见及建议,减少管理失误,拓宽研究思路。

(二)构建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多维空间

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开展的是接地气的教科研,要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因而首先要拓展线下线上抱团联动的多维化空间。对于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来说,线下是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争论,线上是借助网络的请教、对话、学习;对于区域教科研主管部门来讲,线下的作用主要是服务、引导、监督,线上的功能主要是发动、推介、展示。

1.线上抱团,资源共享

借助“抱团型”组织专属的QQ群、微信公众平台、课题网站、教育科研刊物等,搭建多样化的“抱团”发展网络媒体平台,开设理论学习空间、互助信箱、成果展示、网上论坛、网络研课、微信评课等项目或活动,共享教育科研资源,增进交流探讨,加强专项指导,展示研究成果,拓展“抱团”时空,实现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资源共享与实时互动。教师通过区域性、专题化的网络媒体,既能学习到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又能把握微型课题研究的流程,还能借鉴他人研究的精华,个体的教育科研不再孤单独立,一些研究的困惑、瓶颈,有时候通过线上交流就可以合力攻破。

2.线下抱团,互助共赢

“抱团型”组织结构是区级教科研管理部门牵头下的“群英辐射,三级抱团”模式。“群英辐射”是指在区县范围内选择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发展目标接近的多个微型课题在研教师,组成一到两个“抱团”研究“群英会”,使其作为示范团队,对其进行专项培训和引领扶持,辅助一批具备教科研潜力的教师快速成长,促使他们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题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的研究小组共同发展,或发动其他年轻教师加入微型课题研究队伍,进行结对指导与经验推介。“三级抱团”是指区级层面成立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共同体,由区域内教科研主管部门选派专人组织协调,此为第一级;在研究共同体下,依据地域、学段、学校特色等相近或教科研强弱组合的原则,建立若干个“抱团”研究联盟,由相关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担任联盟负责人,此为第二级;在各个研究联盟体下,依据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相近、研究方向相近及研究者能力强弱搭配等原则,划分出多个“抱团”研究同伴互助小组,此为第三级。在此组织架构下,开展主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研究力”,激发“群智慧”,利用群体智慧和协作思维的力量,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

研究联盟及研究小组每学期集中活动一到两次,自行选择活动主题、形式、内容、流程等,有的活动注重课题研究课的剖析,有的活动增设微型课题相关知识的培训,有的活动探讨解决教师研究中出现的困惑等等。无论哪一层级的活动,都有校级教科研骨干教师、区级或市级教科研专家全程参与,耐心细致地进行专项指导或个性化点拨。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每一位成员都要认真准备,热情参与,积极讨论,凸显活动实效。每一次同伴互助小组的研究活动就是一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学习培训,将研究、交流与培训整合在一起。每一位微型课题研究者既要将自己研究的方法经验传递给其他组员,又要汲取他人的研究技巧、专家的研究精华,既是教科研培训的主体,又是培训的对象。这样互助互利的抱团研究,实现了组织者与研究者、研究力较强者与研究力相对薄弱者、教科研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共赢。

(三)加强微区域“抱团型”组织的全程管理

1.夯优提基:开展多轮专项培训

针对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或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开展多轮专项培训。如针对初研教师进行基础培训,针对具有一定教科研热情的教师开展提升培训,针对校级课题已经结题的老师进行提优培训,针对善于钻研、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开展骨干培训等等。

2.保驾护航:加强制度建设

一些普通教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缺少经验,操作存在一定难度,如课题的筛选、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过程的指导、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出台了《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实施意见》《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行动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加强微型课题研究的操作技术保障及过程监管,尽可能避免教师微型课题研究中途“流产”或质量低下的尴尬,真正落实“群英辐射,三级抱团”组织管理职责,探究多元化研究活动组织形式,规范“抱团”研究活动流程,提升研讨活动实效。

3.醍醐灌顶:打造专家团队

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努力密切与高校、名校的联系,聘请区域内外的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骨干等组成专家团队。在线下线上抱团联动的过程中,专家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参与线上交流,或深入“抱团”研究小组展开现场指导;教科研专家要善于针对一线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活动形式、材料积累、效益产出、成果呈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指导,促使“抱团”研究事半功倍。

4.循序渐进:规范操作流程

完善申报、立项、培训指导、过程管理、结题、考评、成果应用推广等研究环节,制订并规范使用《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手册》《“抱团”研究小组活动手册》,借助手册加强教师研究的过程管理,规范研究操作流程,帮助教师学会研究、踏实研究、有效研究。

5.聚沙成塔:发动更多教师参与

借助“抱团型”组织的精彩活动、教科研骨干教师的带动、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学校教科研专题培训等途径,促使更多教师认识到微型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推动作用,吸引、发动更多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为“抱团”研究积聚人气。

6.渐入佳境:重视质量考核

拟订微型课题结题校级、区县级鉴定标准,把好结题评审关,制定“抱团”研究小组活动质量考核星级标准,分阶段对各小组的活动进行专项评测,激励小组的研究活动有效开展,促进其研究水平快速跟进。

三、亮点凸显:回归教学现场,微型课题研究进入“焕彩期”

【现场回放】

之一,2013年9月-2014年1月,“抱团型”组织成立后的第二个学期,各微型课题研究小组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几乎每个小组活动时都会开设公开课,听评课活动也随之进行。而此时的展示课往往是一般的教学常态课,听评课的重点也都是一般教研课的评价标准,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互动情况、教师基本功的体现等等,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所脱节,也无法呈现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功能。

之二,2014年12月,区课题研究课小学组研讨专场在香雪海小学举行。教科研专家对两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进行点评,理论结合实践,对课题研究课的内涵、形式、意义、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此后,在微型课题研究小组活动中,区专职教科员深入课题研究课的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教师逐步树立“课题研究必须回归教学现场”的意识,微型课题在研教师们也开始尝试真正的“两课”(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对接。

反思

“抱团型”组织成立初期,微型课题研究小组的研讨活动中都有教学展示课的环节。这一安排看似丰富了小组研讨活动的形式,将课题研究落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微型课题研究基本上没有推动作用,也几乎不能展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或成果。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脱离了研究思想的课堂教学和脱离了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无法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一线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最大动力应是实现研教双赢,微型课题着力解决的也大都是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因而“抱团型”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必须是微型课题研究回归教学现场:寻觅教师个人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点,促使微型课题研究进一步聚焦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解决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让教育科研从微型课题研究开始回归教学,助力课堂;帮助更多的一线教师厘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将课题研究“落地”,把研究移到教育教学现场,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双赢。这样,教师们的微型课题研究才会真正有动力、有热情,区域教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够真正助推全区的微型课题研究进入“焕彩期”。

行动

“教无研不兴,研无教不实。”微型课题研究的“抱团型”组织要把“课题是教学的课题”“教学是研究的教学”作为课题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重视教育科研,聚焦教学现场,依托“抱团”研究小组,将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开展多种类型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探索微型课题研究融注课堂的教学模式,针对课题研究课,展开线上、线下的“抱团”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凸显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区教科室聘请专家和区域内名师组成导师团,深入中小学课堂,引领、参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学校教科研骨干研讨,与一线教师研磨交流,逐步探索出一些“研教双赢”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同题异构课

此处的“同题”,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正在研究的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微型课题,也可以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是不同学科中相同的主题。这里的同题异构课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课题的研究方向或研究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在研教师,开展的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或基于相同的研究点开设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在研教师与未研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课和教学常态课的不同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展开课堂教学;三是在研教师关于某一教学内容开展的日常教学,和基于课题某一研究策略的实施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同题异构课主要是在比较教学中,或验证课题研究中预设的教学方法、指导策略,或探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

(二)问题研究课

问题研究课,指在课题引领下,研究者带着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某一个或一组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研究反思,将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中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研究课不是孤立的一节课,而是为了解决课题中的某些研究策略设置的系列化的课堂教学。

(三)团体研磨课

团体研磨课,指在研教师确定研究的问题,做出对研究问题解决的预设,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验证,“抱团”研究小组成员作为听评课教师,判断预设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抱团”小组团体研讨相关研究课,群策群力,提出教学改进建议或调整预设的研究策略;在研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验证,如此反复实践,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及课堂教学方式。

(四)青蓝对接课

青蓝对接,即老带新,新推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抱团”研究小组内部教科研骨干教师带动教科研新手;二是本校的教科研带头人带动微型课题初研教师。这里的“新手”是“老手”的徒弟、助手,也可以帮“老手”出谋划策。青蓝对接课,是“老手”与“新手”就解决课题中的研究点,通过课题研究课,或合上一节课,或老手上示范课,或新手上展示课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在此过程中,区教科室以多种方式加大课题研究课的培训与指导力度,有效开展关于“课题研究课的有效性”的研究活动,着重针对课题研究课“如何上”的问题进行研究,摸索和摸清实践操作路子,努力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真正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促使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促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特点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4-01

引言: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下,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以其独特性在教学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翻转课堂各种不同的特点,也从各方面引发了教育者的思考。

1.从不同角度对翻转课堂的特点分析

1.1教学方式方面

1.1.1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了师生互动,但对于学生积极性要求高。翻转课堂颠倒传统的教学顺序,让学生将学习新知识的时间放在课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控制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的进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测试并及时获得反馈,进行复习时有针对性,利于找出疑问点,课上由教师讲解。而不是只听教师的灌输,自己发现问题,这样既拓展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师生的课堂互动,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较高,倘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上学习困难便会加大。另外,学生每天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这不仅是个巨大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视力健康。

1.1.2迎合网络信息潮流,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但受教师信息化素质的制约。翻转课堂借助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将线下线上学习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进。但对于很多老师来说,现代信息化技术是个盲点。很多老师只会制作PPT,而对于视频制作等电脑操作技术知之甚少,会遇到资源上传和下载等一系列查找和制作资源的技术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1.2教学条件方面。通过网络平台促进了教学的便利性、实效性,但同时也受网络资源共享性的制约。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在课外就可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上课效率,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和实效性。但是翻转课堂对于信息网络的要求提高,在我国,还不能做到每个家庭都配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在家观看教学视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1.3教学理念方面

1.3.1有利于创新教育理念,但翻转课堂的推广实施仍然受限。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追求升学率和通过率的前提下,翻转课堂作为一个尚不成熟,仍处在摸索阶段的新事物,要得到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甚至部分老师自己的认可,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如今的班级授课制实施年限较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转课堂的推广会存在一些困难。

1.3.2评价方式多元化,但还是以完成测试题目的准确率为核心。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比较多元化,有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参与小组讨论情况和完成小测试情况等,类型丰富。但当下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注重学习成绩,"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所以翻转课堂的实施评价更多的还是围绕着测试题开展。

1.4教学效果方面

1.4.1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互助式、合作式学习和家长的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课下学习时间。不受班级授课制规定的上课时间的限制,对于知识掌握薄弱的地方可以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学习,共同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互助式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予以指导和督促。

1.4.2有利于学生课下自学,但自学内容有限,教师需将系统知识零碎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时讲解知识的融合贯通性,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能只能在课下学习某一小部分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案,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将系统知识零碎化之后教给学生。倘若教学计划不够完善,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针对翻转课堂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针对所研究出的不足之处,为此我们适当地提出以下建议:

2.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课下主动的预习、复习,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2.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们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教师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使用信息网络的能力。同时,他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自作录像时,教师要做到除了涵盖教学内容还要做到活泼幽默,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这样才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

2.3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是开展教育的指挥棒,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想要在教育上有所创新,就要开拓思维,敢于尝试探索,教育者们在积极研究方案的同时,也要和家长沟通,帮助转变教育理念,不要一味地固守传统的观念,看到孩子成绩之外的进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成长。

2.4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学校除安排日常的学术活动外,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资料和看视频等自习活动,并且保证课上能有充分的时间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同时教师也要控制作业量,从而保证翻转课堂的良好实施。

2.5提高学科的适用性。要通过提高教学录像的质量入手,教学录像不仅要概括课程中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还要阐述相关理论,要生动、形象、充分,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完成翻转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推进教学改革。

我们翻转课堂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必须要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分析翻转课堂的利弊特点,改进不足之处,改革教学理念,促进信息化技术软硬件的升级,全面提升教师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构建有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更好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于珊珊.付曦琛.苏佳玉."微课""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5,08(164):98-99

[2]冯玲娟.王海燕.对国内翻转课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冷思考-基于 CNKI 核心期刊数据的分析[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报, 2015,29(4):365-367

线上转线下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出版社;图书;增值服务;数字出版;解决方案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科技类图书市场中,出版社的发展已经不能只依靠纸质图书销售的营利模式,因为单纯以纸质图书销售码洋、利润为主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要求,面对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已经有很多出版社通过图书增值服务来扩大图书市场份额,并且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般来讲,科技出版社可以通过保持专业性优势、保障内容质量、低定价、高折扣等方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但是现在国内图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即使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书,总品种数也处于超饱和状态,很多出版社的重印率、上架率和动销率都在逐步走低,库存逐步增长,与此相伴的却是工价逐年提高,转企改制后企业制度不完善,这些因素决定了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很难再有实质性的提高。

1 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

我国国有出版企业多数是从事业单位转企而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相距甚远,行业垄断、出版资源垄断、销售区域垄断的现象还都存在。与其他产业相比,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的程度不高反低。“服务”,是大多数改制前事业单位出版社容易忽视的关键词,作为“文化生产单位”,服务是出版社的固有属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出版业的服务是出版社立足的根本之一 [1]。但是目前多数出版社的服务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通过提升服务来提高竞争力,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也最容易使科技社在专业板块中脱颖而出。

2 科技类图书增值服务概况与现阶段发展

传统的图书增值服务一般包括网络答疑、配套资料下载、视频学习教程等,但是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服务已经不能吸引读者更多的注意力。

增值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材培训作为增值服务已经深入人心,数字出版可以提供给读者传统介质不能带来的阅读体验。出版社可以做的工作是建立书网平台,通过书讯、通告、招贴、公共媒体等广为宣传,吸引读者到应用平台上来。编辑在组稿过程中就考虑各种课件、软件的使用,请作者提供这些内容。培训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鼓励编辑学习专业技术,以达到检验增值服务的目的,保障出版质量。

针对大中专教材,配套课件的开发不能停留在讲义、ppt阶段,网络教学、在线答疑、教材培训都可以收费形式展开。再以标准规范出版为例,数字出版应重在规范使用的指导,比如计算过程演示、施工处理过程视频演示、以多媒体形式讲解新老规范异同;出版社还掌握着大量专家信息,可以开展规范线上、线下培训,并将规范推向PC、PDA等多种平台。

针对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教材和应试指南,可以针对考试整编官方教材,比如以30%的体量涵盖80%的必考点。配套推出PC、PDA软件,实现教材、试题的在线更新、电脑阅卷、制定学习复习计划等功能。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提供的增值服务很有借鉴意义。比如注册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某公司根据考试大纲、考试教材开发了考试试题辅导软件,非常适合在电脑上学习,软件上除了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学习辅导资料、历年真题、模拟自测题外,还能够帮助制定学习计划,电脑判卷的同时收集错题以备复习,并综合了考试报名时间、报名地点、报考条件、考试时间、成绩查询、合格分数线等服务,软件题库可以免费升级,保障内容的时效性。这与纸质教材相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性价比很高。

3 数字出版促使业态升级

在传统图书出版过程中,在编辑组稿、加工、发稿后,经排版、印刷、装订成册,再入库分销到门店,门店经过分类上架,读者才能买到。而在数字出版过程中,编辑发稿后经排版直接存入数据库,读者可通过远程登录、下载、局域网服务器等模式阅读,这就摆脱了印装、仓储、物流、上架过程,出版社可直接通过互联网面对全国读者。

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成立于1842年,目前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出版集团,施普林格的战略是从一家印刷出版商转型为数字媒体公司,2010年营业额达到8.66亿欧元,其中电子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收入占到集团总营收的75%;在图书的营收中,40%来自电子图书、60%来自纸质图书。无论是图书还是期刊,均出版电子和纸质两个版本[2]。关于小众图书的需求,除了按需印刷出版外,电子出版、在线阅读方式是一个可行的途径。施普林格图书营收中,电子图书占四成的份额可以证明。因为出版社可以节省材料、出片、晒上版、印装、实体店铺货、销售人工等费用,极大减少图书成本,特别是对于彩色精装图书。于此同时,作者的版税也可以实时计算支付,改变目前科技书低版税、作者写书缺乏动力的现状。

数字产品盈利的障碍在国内版权意识不高,版权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很多人习惯于获取免费的网络资源。但是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国家法制的健全,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改观,也有很多人愿意支付费用来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出版产品。

4 增值服务的关键是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出版社可以提供的最高规格产品是“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是以客户的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是现代商业服务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行业中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不一样,但其宗旨都是一样的――以消费需求为中心。解决方案可以服务个人,也可以服务机构,以下通过国内外两个案例做以说明: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虽然不属于科技出版社,但是其开展的增值服务却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外研社在整合图书出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发展,现在可以提供从儿童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英语教育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培训机构、教育管理部门等各方面需求,内容涵盖教材选定、教师培训、英语竞赛、外语考级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为出版社未来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麦格劳・希尔集团成立于1909年,创始之初由麦格劳出版公司和希尔出版公司的图书部合并而来,只涉及出版业务,名为“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通过成功经营及一系列的企业收购,将业务调整到三个快速增长的领域――教育、金融服务、信息与媒体。目前,麦格劳・希尔更名为“麦格希”,旗下品牌包括:标准普尔、麦格希教育、杰迪保尔商务咨询、普氏能源资讯、麦格希建筑信息、航空周刊 。

5 结语

科技进步、业态升级、产品需求多样化、读者要求提高,给出版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固守传统经营方式的出版企业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此时,科技出版社应尽快转型,摆脱依靠纸质图书销售的单一发展方式,立足于“服务”提品,为发展注入源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东.教辅书增值服务下一站:数字出版?.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