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企业通过何种方式盈利、生存、发展的系统设计,包含了一系列企业内外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是企业运营之“道”,是对企业战略定位、盈利模式、业务模式、渠道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等内容的提炼升华,是企业运营的“法、术、器”的本源。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呈现出了大生态新要求、大数据新要素、大融合新趋势、大平台新战略的“四新”特征。
大生态新要求
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重要属性,有了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将不再受到空间地理的限制,而是可以面向全域全局。而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能满足互联网条件下经营所需的资源,与外部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系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互联网开放共享属性的必然要求。
企业生产链向生态圈转变。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外部合作竞争均由原来的线性链条向生态系统转变。从企业内部来看,由原来的链条式运营、层级式管理等链条式、条线式组织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生态圈。生态圈以用户为中心,企业各类资源要素围绕用户层层向外扩展延伸,形成多要素共同组成和互动互促的生态系统。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模式由供应链为中心向生态圈为中心转变,在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中,从以供应链为中心到以生态圈为中心,企业合作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生产链条的线性关系,而是向着广、深、密三维交叉的方向延伸,生态圈内各个衍生覆盖业务模块经过有机的协同而形成系统,合作共赢。由行业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为各行业普遍现状。
用户处于企业生态圈核心。随着互联网高度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大行其道,社会化媒体的强互动性和高活跃度,使信息传播由以往的自上而下式单向线性流动变为多向、互动式流动,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不对称,极大地降低了用户选择的转移成本,使用户主导地位完全建立、用户时代真正到来,用户在企业生态圈中成为不可置疑的核心。用户成为核心,对企业发展运营带来了全方位颠覆式变革,要求企业首先要树立用户思维,在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中都要坚持以用户为核心。
大数据新要素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日益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深刻影响了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带来两个“第一次”全新变革。首先,不同于劳动、资本、设备等传统生产要素,企业第一次不是从外部获取资源要素,而是来源于企业自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高度普及,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可数据化,只要是企业有生产经营活动,就有相应数据“源源不断”的产生,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活跃,产生的数据量越大,给企业积累的生产要素也就越多。其次,企业的生产要素第一次不是越用越少、越用越贬值,而是在使用中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大。传统生产要素,如资本在规模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总有用完的一天,设备随着使用也不断损耗折旧,劳动成本投入也会越来越大,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要素边际价值递减规律,数据越挖掘,其价值越大,而且越挖掘沉淀的数据越多,数据总量将越来越多,可实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大数据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上大有可为。数据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也应用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实现产品数据化、渠道数据化、营销数据化、研发数据化以及管理数据化,将企业打造成为数据驱动型企业。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用户管理为例,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可更迅速、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入洞察客户需求,提升数据价值,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大融合新趋势
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c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从零售、物流等领域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促进了消费者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参与,倒逼各产业触网转型。同时,也使网络经济异军突起,基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从范围来看,融合覆盖三大产业。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融合应用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应用持续深入,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智能化、网络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互联网在工业中的融合应用有力促进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互联网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不断融合创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已经成型,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获得明显提升;基于互联网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催生了众包研发、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精益管理、远程服务等一批新模式。互联网在服务业的融合应用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传统服务业企业的选择,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企业均触网转型,推动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从形态来看,融合呈现三大业态。首先是线上线下融合。主要有互联网企业整合线下资源实现由线上到线下的业务资源融合,传统企业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触网转型实现由线下到线上的业务资源融合,以及综合型企业通过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深入推进垂直一体化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融合这三种类型。其次是不同行业跨界融合。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产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产业化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传统企业挟产品和服务触网跨界,互联网企业挟用户和粉丝延伸跨界,导致各行各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企业竞争的常用策略。通过跨界融合,使企业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获得新的技术和人才,通过与原有业务的整合,完善企业整体生态系统,提升企业发展能力。最后是实体虚拟融合。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重大价格发现等重要基础。而互联网明显具有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又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这就使互联网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的天然桥梁。近年来,各地涌现的通过“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模式,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就是实体虚拟融合的最佳例证。
大平台新战略
在线是互联网时代的根本属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可在线化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为互联网入口之争、流量之争,发挥互联网平台功能,将互联网打造成为入口平台和流量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竞争的战略抉择。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信息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已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移动成果的展示,如智能手机、移动式平板电脑都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据2013年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网民的人数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18亿。其中,55.1%的网民人数主要集中在20-39岁之间,而且在该年龄段中,学生的比例占25.5%,并且学生所占比例中有67.2%是中学生。所以,由以上数据所得,学龄人群在互联网使用群体中还是占有较大比重,已经成为他们的天下了,现在已经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大量的“低头族”了,而且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随时随地的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共享,可以随时随地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与学习,方便信息的传递。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进步,逐渐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将移动互联工具用于学习中,将其变为学习工具,方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在载体与平台。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势必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1]。
一移动互联网所具的时代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包括终端、软件以及应用三个层面的、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利用无线电的通信方式来获取各种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三项时代特征:
(一)移动化特征
在移动化互联网的时代下,通信移动化、商务办公移动化、娱乐移动化甚至于教育教学的移动化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透露着互联网具有移动化的时代特征。
(二)差异化的时代特征
在移动终端隐秘性与私密性的前提下,这就要求移动数据必须具有差异化,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必须细化,才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传等现象,因此,具有差异化的时代特征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的主流。
(三)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随着各种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例如大数据、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技术。企业要想实现差别化的服务,就只有具有向用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才有可能占领一席之地。此外,个性化的时代特征也能更好的保护移动终端的私密性[2]。
二移动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移动教学的概念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因此,移动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活动。其具体指教师利用学校提供的移动教学平台,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的内容与老师指定的教案系统的、全面的、有目的展开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移动多媒体等智能设备通过移动教学平台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国民行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约束[3]。
(二)移动教学的实施条件
移动互联网教学存在泛在性的特点,即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移动教学,但是必须在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前提下。移动网络教学需要有智能移动终端的辅助以及在互联网的帮助作用下才能够实现。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不完全数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国民用移动手机连接互联网的所占比例达到了88.9%,其比例远远超过了固定互联网设备所占的比例,另外,我国网民的平均每人每周的上网时间长达26.1个小时,并且还持续处在上升阶段。
三移动式信息化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电子教材的信息化
传统的教学所用的教材及资料都是用纸质版的文字和图片呈现给学生的。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设备相应的会比较丰富,不论是在文字还是图片等方面的处理等,都相比纸质版的更加生动丰富多彩,此外,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还增加了音频、视频、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这对于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重大帮助,这样一来,不仅会减少更多写板书的时间,还能更清楚的向学生解释所要教授的内容,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使用移动网络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摆脱简单的、纸质版的文字所要表达的局限性,可呈现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电子化的教材将会是移动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4]。
(二)移动式教学下的互动化
学生对某项陌生事物的学习与认知总是有一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过程。在这期间,只有进行反复的探索,反复的实验求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然而,在传统的认知过程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教授,但是,使用移动互联的移动教学模式,使电子教材程序化,就可以大幅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也可以其他与同学进行互动,进行商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电子教材将互动化学习这一特征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教学的困境
以上讲述的电子教材的信息化、程序化以及互动化虽然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加便利的方法,并且具有随时随的学习的优点,但或多或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移动教学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仍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矛盾:1.学校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的规定与使用移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自主学习的特点相矛盾。2.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是教师主讲,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移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帮助学生负责解答疑惑,这样一来,两种教学方式就产生了矛盾。3.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是系统全面的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相背离,移动教学进行的是片面式的碎片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五关于解决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开展移动教学首先就要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积极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提高其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要想使移动教学能够在学校进行推广,就首先要提高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逐渐改变以往的学生上课出勤考核方式,既不能放弃原先的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方式,保证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又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2.改革创新型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与移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建立自我发挥的平台,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好移动设备的优势,转变教学的主角,学生主讲,教师负责提问,培养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3.系统教学变为重点讲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授课主要是根据课本以及教材的顺序进行授课,这样虽然具有条理性,但是却失去了其中的乐趣,学生听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设备的资源,在授课中进行穿插讲解,可以将其教授课程分章分节,在其中插入视频、音频等,实行片段式讲解,将重点着重剪出来,这样不仅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会使学生对于重点知识更加印象深刻[5]。总结以上内容,移动教学将会是一个更加方便、生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与困难,不过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化教学模式归根结底具有不可避免的而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一种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68-72.
[2]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60-66.
[3]余飞,刘思宏.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信息化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85-87.
[4]刘芳.基于云平台的移动信息化教学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4):70-76.
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
对于这次改版,最大的改变是颠覆了原有的“在线离线”概念,QQ头像不再代表在线状态。
QQ头像过去一直都通过是否“点亮”附带表达是否在线,这是一个持续了十多年的习惯,是QQ上最重要的认知之一。这一认知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线即可沟通,不在线的人,就是发了消息也不能即时回复,这是典型的PC时代特征。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弱化在线,增强异步消息,一直是QQ考量的优化点。新版调整的初衷,是希望让QQ更好利用移动终端硬件能力,消息随时随地可达,不同终端体验一体化,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
但就是这一调整,让初次面对QQ全新手机版的用户来说,表示有些不适应。QQ团队表示,“QQ全新手机版上线后,很多用户都反馈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内部也非常重视,QQ团队正在诚恳、积极面对用户各种声音,并且考虑做进一步优化,在弱化在线状态的前提下,使得细节上处理更合理。”
其实,QQ全新手机版基于移动互联网使用场景更新了不少功能。如推出“群助手”,减少群消息频繁推送;新增手机建群功能;底部页签由5栏变4栏。除此以外,手机与电脑无缝文件传输、扫二维码加好友、从通讯录加好友等新增功能,各处细节更简洁、设计更精细、更符合扁平化趋势。
QQ的自我变革
移动互联网正迅猛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此次QQ全新手机版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放下“两个包袱”。
“两个包袱”指的是,PC QQ产品原则向手机版的延伸,以及非智能手机的产品体验。QQ已经有14年的历史,手机QQ也有10年的历史,长期发展积累了可观的用户,也带来了固化的产品设置和习惯,不利于自我创新发展。QQ必须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从战略和思维上摒弃这两个包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沟通工具的即时性高,QQ只能不断自我更新,增强移动性,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不被时代淘汰。
毫无疑问,互联网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而且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和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都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互联网+”战略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凸显了互联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在媒体造势和资本追捧下,互联网成为企业转型、个人创业的面子工程,拯救实体经济的万能处方,似乎不向互联网转型就不叫转型,不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就不叫创业。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很多企业实施互联网转型,或简单粗暴地开网店,建网络渠道,称之为O2O战略;或不切实际,人云亦云地建互联网平台,脱离了企业发展,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反而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过去的一年来,很多传统制造、零售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后,依然没有走出困境,反而可能被电子商务的大量投入拖累业绩,削弱了传统制造业务和实体门店零售;大量怀着拯救实体经济美好愿望的O2O创业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者融资不畅而歇业。
另一方面,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在快速发展后呈现的问题也在近期集中爆发,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阿里巴巴平台上肆虐的假货,百度的“魏则西事件”等等。很显然,假货、虚假宣传等侵权、违法违规行为并不依赖于互联网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企业向公众广泛提供的虚拟空间和信息服务,扩大了这些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互联网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互联网实质上就是基于TCP/IP协议的信息网络,其开放的特征使之区别于局域网成为世界连接节点最多的信息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变革了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可以说,互联网是通过信息层面来作用于生产、交换和消费环节,比如帮助控制和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提高交换效率,减少库存水平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离不开物质基础。因此,实体企业转型决策中,必须要从自身实际问题出发,了解哪些环节和流程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和改善,全盘否定实体是不可取的。
而因为短期的泡沫和负面影响,否定互联网也是不可取的。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趋势是不可逆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泛在的互联网对社会经济信息处理能力将更完善和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全面和深远。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置身于这样的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环境下,互联网化发展是必然选择,不拥抱互联网将意味着被时代淘汰。但拥抱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建官网、开网店,或是复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等诸多形式层面上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要理解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理解互联网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深层影响,掌握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使企业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互联网化,即用互联网思维组织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真正把互联网的信息处理能力融入企业发展中。
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开放的,传统的思维只要符合互联网时展规律也同样是互联网思维,比如雷军把引领小米走向成功的互联网思维归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和快,这其中要诀同样存在于传统企业的成功经验中;互联网思维是多元的,不同行业和专业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生态经济、平台经济、粉丝经济等都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获得成功;互联网思维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人类应用互联网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
尽管互联网思维的外延广阔,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离不开一个基础和一个中心。一个基础就是互联网思维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分享、透明”的精神之上。其开放性、去中心化以及平等性的技术和结构特征共同升华为互联网的精神,这是互联网之所以拥有如此巨量用户的重要原因,而巨量用户产生的需求是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动力。
一、“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管理发展的需求分析
1.互联网思维给予知识管理的启示
移动互联网给知识管理带来的首先是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互动、无所不在的入口连接、以用户为核心的流量经济、端到端交互的便捷易用,带来了微信、微博、网络自媒体等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新方法,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则给予人们更多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启示。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不仅在于物理时空,更体现在思维空间上,不同行业和经历的人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人的知识视野;互联网的水平存在方式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剥去了权力、身份、地位、容貌标签,使人们的知识世界更加透明和精彩;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实时互动和异步传输结构推进了按规则协作的高效运行;技术是发展推动力,而分享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加上简约、极致、迭代、大数据、跨界等新思维要素,结合不同社会业态完成高效全面分享,不断创造着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推动知识社会进入创新2.0时代。
2.面向创新2.0的知识管理特性
为鼓励创新发展,航天企业设置了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管理创新奖等,对激励知识创造和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科技创新模式从专业人员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创新研发和推广全过程;创新2.0是以复杂的科学视角对当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适应知识社会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宏观视角看,创新2.0是创新民主化展现,是互联网精神在知识社会条件下的正面向上形态。航天企业的新一代知识管理机制也应开拓思路,在领导重视、需求牵引的背景下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让更多的员工与供应链条上的客户及人员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面向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使知识管理融入项目及任务职能中。
3.“互联网+”对当代知识管理的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是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知识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是在“中国制造2025”之上的拓展升级,“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以人为本推动知识管理及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与创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处于“互联网+”时代的航天企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推进技术和产品的转型升级,通过知识创造策划、设计、实现符合用户需求的联通性、自动化、智能化较高的新产品,尽快占领战略区域空白点和蓝海空间,取得重大领先优势和经济增量;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符合时代特征、融合科研生产与综合管理的知识管理新体系,赋予航天高科技企业匹配的强大管控能力。航天企业是专业面宽、知识密集的学习型创新组织,预先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综合管理工作错综交叉,试验队、课题组、集成产品开发等特色团队建设对知识管理提出特定复杂需求。在企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中,知识是显性载体和创新目标,知识工作者(即人或团队)是行动主体和隐性知识容器,而所“+”的系统、职能、项目、设备、现场等是应用对象和联结情境,三维一体的立体格局构造出第三代知识管理的发展张力。
二、新一代知识表示方法和管理模式
基于“互联网+”时展对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知识、人和应用对象构成了新时期知识管理重点管控的三驾马车,其中知识是采集、整理、转化和创造的主要操作对象,知识工作者和研制情境应用构成2个需要扩展延伸的空间,借鉴C++语言面向对象起源命名方法,把新一代知识智能管理模式叫做KI++。KI++基于“星云”架构。团队星系表达知识工作者的多维度分类关系,情境星系表达知识在企业应用的实体和虚拟环境,是实现知识自动推送和大数据采集挖掘的重点区域,采取星系内外的节点关联智能云连接实现智能分析推理和知识应用演绎。
1.全程知识表达
知识表示是知识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课题,因为应用、推理和搜索都与表示方法密切相关。以往由于企业知识管理层面更多以文献类、文件型为主要载体对象,对面向人工智能(AI)领域的知识表达方法研究与应用严重不足,“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的智能需求要求我们尽快补齐,并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谓词逻辑、产生式、语义网络、框架、基于本体、面向对象表示法等,随着WebService等技术方法的广泛应用,基于XML的知识表示方法开始得到充分研究和一定应用。这些表示方法对微观逻辑和结构表达有效,在构建局部预测计算应用中各有优势,但对于企业级的大量宏观知识单元,如文献块、管理体系、企业标准、办事流程等内容,存在难以兼顾陈述性与过程性知识类型、检索推理效率低、知识表达和应用逻辑分离等问题,更难以实现复杂对象的智能化专家。笔者认为,可使用“概念树”分层表达一个逻辑知识体的内部关系。树状结构反映出知识子块主题名、父子关联关系,同层节点的上下次序反映子块前后顺序,配置的“关系种类”属性有普通连接(默认)、外部源、赋值、循环、判断、函数体、过程参数等设定值选项,通过一棵“概念树”描绘陈述性知识块结构和过程性知识的内部逻辑关系,如“IF判断”类型的上下2个节点能反映产生式知识表达方法,“函数体”节点和其子树节点构成表达计算过程或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具有相关关系的概念树结构组成集合形态,反映某一领域或维度的知识管理范围。
2.多面知识团队
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管理就等同于信息技术或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型组织是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思想的灵魂,他倡导知识型组织结构“扁平化”,员工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去解决专业而复杂的问题,而优秀的管理者作为导航员应帮助员工获得知识来源,并加强相互之间交流与沟通。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自带知识作为生产工具,并通过各种实践经验建立完善专业技能,成长为专业人士,这一论断和创新2.0时代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转型方向高度吻合。当前,航天企业建立了全覆盖多集群的任职资格体系,形成了预研、产品、专业、工艺技能和管理等系列岗位模型。基于军民项目和研制型号,技术负责人和行政指挥团队各负其责,员工所属的各种任职维度纵横交错,并随着时间推移和企业发展不断发生动态变化。使用“工作者树”分层表达一个逻辑团队维度体的内部关系,树状结构反映出组织名称、团队纬度名(如主任设计师)、员工姓名等以及从属管理关联关系,同层节点的上下次序反映排列顺序,配置的“关系种类”属性有普通下级(默认)、外部组织、基层员工、隐性知识点等。具有相关关系的“工作者树”结构可组成集合形态,反映某一范围的人员构成,如研究室和车间组成事业部。行政管理结构下的员工实体和逻辑团队树节点间建立关联,反映员工的多种角色。为每位员工设置“隐性知识空间”,实际为授权操作的子树,管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成果,成熟度满足要求时可转移到知识星系。
3.应用知识情境
情境化知识管理解决了工作中知识不足和过载现象,提高了知识服务的正确度和利用效率,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模式。笔者使用“情境树”分层表达一个应用目标体(如数控机床、传感组件装配工位等)的内部关系,树状结构反映具体对象的名称、子类名等以及分层管理或网络链接关系,配置的“关系种类”属性有普通子类(默认)、基层实体、智能、信息采集端、控制接口等,具有相关关系的情境树结构可组成集合形态,如设备、生产线等。通过“情境树”内外部节点关联,可构建反映复杂信息交换控制关系的物联网逻辑表达空间,为实现知识和物理2个空间的系统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4.智能知识关联
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完成预定工作任务是传统工业时代直至信息时代的主要知识管理模式,以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军标及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结合型号生产过程制定的工艺文件和进度安排下发给一线数控加工工位,操作者依据要求完成加工或装配调试,经过检验员提交的数据多级汇总整合形成产品质量档案,从中可分析研究出工艺性更好的设计思路、产生新的研制知识。每一步都与企业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过程相关,而手工管理效率低下,如果通过知识星系内外节点有机关联,可实现知识到应用对象间的智能采集和下发利用,实现面向各种管理空间的定期检查、按规控制和绩效考核。
三、特殊问题的处理
1.系统工程思维
根据钱学森创立的系统工程思想,基于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区别只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提出应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重点放在信息管理、人的管理和知识资产研究等几条主线上并进行集成,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知识学科的建立和创新。“互联网+”时代的航天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继承历史成果,突破发展瓶颈,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资源,既要关注系统运行,也要关注人的管理,逐步发展形成钱学森所描绘的“大成智慧工程”,以此来保障复杂环境下的科学发展。
2.知识平台定位
随着“数字航天”的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AVPLAN、AVPDM、MES等系统上线运行,CAX数字化工具软件得到全面应用。鉴于“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管理的高端定位和复杂需求,建议提升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为KI++核心平台,统筹谋划各类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对接端口,重点加强知识智能化管控,研究知识成熟度评价管理模型,构建覆盖全过程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一体化闭环运行新体系。
3.信息安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