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速(一级)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期,省加快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升级改造和出省通道建设,高速(一级)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西过境线高速公路、大柴旦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半幅)、至互助一级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倒淌河至共和、共和至茶卡、格尔木至察尔汗、阿岱至李家峡等高速公路项目。截至年底,全省高速(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44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1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5公里,一级公路达到209公里。
干线公路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不断提升,对外出省通道和省内公路主骨架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初步形成G109、G315和G214、G215、G227“两横三纵”公路主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主要路段基本实现了黑色化,并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往周边省区的对外通道初步形成,与川、甘、新、藏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省会至各州府通达二级公路,部分州与州实现二级公路连接,州府与所辖县基本通达三级公路。干线公路强化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增强了省会对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截至年底,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13319公里,其中国道4477公里,省道8842公里,干线公路规模比“十五”末增加了5428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通达深度不断增加,技术等级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民生。“”期共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3770公里,建设乡村便民桥梁64099.22延米/1946座,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近30000公里;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达到398个(含国有农林场),比“十五”末增加224个,26个县市实现了乡乡通沥青(水泥)路,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比例由“十五”末的37.9%提高到91.2%;4172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其中32.5%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全面完成了部省共建目标。农村公路的跨越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主要亮点。
公路养护成效明显。5年来不断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和技术改造,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成效显著,全省路网技术状况得到明显提高,国省道公路通行条件全面改善,到“”末全省干线公路平均优良路率达到69%,路况综合指数达到83。“”期相继修订和完善了《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干线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质量检查标准》等多项养护管理制度,促进了养护管理规范化;制定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农村公路“低标准、全覆盖、有路必养”;在大通、平安、共和、格尔木“三县一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模式,全省已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和以县为主的养护管理体制。
客货运输场站建设有序推进。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公路客运站507个,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10个、三级站43个、四级站54个、五级站101个、简易招呼站296个,与年相比,客运站数量增加了340个,州府所在地基本拥有一个二级客运站,县城基本拥有一个三级客运站。“”期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等级站、停靠站和招呼站,累计投资17008万元,较好地促进了路、站、运的协调发展。
航运开发平稳推进,对解决农牧民出行,带动沿河、沿湖地区物资交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省水运主要集中在黄河和湖等水域,承担着库区、湖区周边农牧民出行、物资交流和旅游开发任务。至年底,全省航道仍以六级为主,通航里程409.39公里。“”期建成了省通航水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省营运船舶实时监控和湖重点码头视频监控;开工建设了公伯峡航运工程,新增六级航道通航里程91.65公里,新建码头5个;启动了湖航运(二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内河航运开发,提高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能力,方便了沿河、沿湖地区农牧民群众出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地方铁路建设进展良好,支持了全省资源开发大局。年开工建设了全省首条地方铁路——柴达尔至江仓铁路控制性工程,拉开了地方铁路建设的序幕;至年柴达尔至木里地方铁路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快了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的步伐。
(二)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公路水路客货运量持续增长,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网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年,完成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04亿人、50.21亿人公里、0.80亿吨和227.47亿吨公里,“”期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6%、9.0%①、7.7%和36.3%。随着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人数增多,水路旅客运输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年内河完成客运量38.39万人、客运周转量503.86万人公里,“”期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0%、32.6%。
客运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网络进一步延伸。年全省拥有客运班线765条、日发班次7730余班,高速客运班线从1条发展到25条,每日338班。“”期实施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全省通乡镇客班率达到89%,通村客班率达到74%,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和7%。全省旅游客运企业发展到17家,基本满足了道路旅游客运市场的需求;出租汽车客运已经涵盖全省城乡;15个市县开通了城市公交客运,运营线路长度2617公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班车客运、旅游客运、高速客运、农村客运、出租客运、公交客运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客运市场格局,在支持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营业性车辆持续增长,运力结构不断优化。年全省拥有营运客车17146辆,班车客车数量为3777辆,班车客车中中高级客车占39%。与“十五”末相比,营运客车数量、班车客车数量分别增长了32%和37%。年全省拥有营运货车66199辆,比年增长78%。大型货车、中型货车和小型货车分别占营运货车总数的31%、7%和62%。危险品运输车辆963辆,比年增长68%,危险品运输车辆总吨位占营运货车总吨位的比重为3%,比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
运输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客货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期省加快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编制了《省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开通了“省道路水路运输在线网站”完成了35个市县汽车客运站站务售票系统,完成了全省GPS联网联控平台的搭建工作,启动了全省班线客车、旅游客车、危货运输车辆GPS终端安装工作。针对青藏铁路开通和兰青铁路复线开建后公路客货运量增加的实际,主动掌握运输动态,组织运力储备和运输衔接,调整运力结构,畅通公铁联运和公铁分流通道,有效提高了公路客货运输能力。
道路运输辅助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目前省车辆维修、检测市场已基本形成了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全省各州(地、市)全部建有综合性能检测站,共计建成17个。随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省汽车救援需求迅速增长,车辆救援网络建设提上日程。“”期省交通厅以市、格尔木市为突破口,以国道、省道主干线为重点,以一、二类维修企业为依托,推动了全省汽车维修救援体系的建设。
(三)交通生产和运输安全监管明显提高
交通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在全省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及公铁立交安全整治工程,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开展了以公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切实履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责,加强了重点地区和水域、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监管措施。5年间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安保工程路线30余条,共处置隐患路段2300多公里,改造危桥239座/1.3万延米,增设路侧护栏19.4万延米等,公路行车安全得到明显改善。“”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均大幅下降,水上交通连续19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运输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开展了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专项整治、汽车维修市场整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整治、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和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等专项治理,有效规范和稳定了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期建立完善了各级各领域应急预案,先后制定了《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省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8项预案和制度,交通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反应、有效应对,经受住了严竣考验。“”期除全力做好以水毁、地震、雪灾和重大疫病防控为主的应急保障工作,还确保了、新疆维稳工作中省内重要干线的畅通,全面完成了维稳应急运输任务和驻训部队后勤保障工作。
(四)绿色交通和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
行业节能减排理念不断深化。“”期省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在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大了交通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力度,探索适合西部的低路堤、缓边坡、重安全、低造价的高速公路建设模式。积极推进了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的油改气进程,、格尔木油气改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年制定了《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推进全行业节能降耗,促进了交通循环经济的发展。
坚持“科教兴交”,行业科技和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以来省加大实施“科教兴交”力度,紧紧围绕全省交通建设和运输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有1项研究成果—《多年冻土区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坚持推动交通高职教育建设,积极探索交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龙头,成人教育、岗位培训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通教育体系。
(五)交通改革取得较好进展,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各项改革。“”期省交通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燃油税费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解决二级公路融资渠道问题,加快了国省道升级改造。
近年来,宁波市物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与物流关系甚大的交通运输业,如何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的关键途径之一就是认清行业发展现状,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的地域特征
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具有很强烈的地域特征。
1.1具有很强的海洋经济氛围
宁波港的天然优势促进宁波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了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在设施设备,信息系统,运输网络等方面的发展程度都有不同于国家其它城市特别是内陆城市。总体来讲,宁波市交通运输业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海洋战略指引,围绕港口,辐射全国的态势。
1.2智能化覆盖全市
宁波市正处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时期,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改革对象,要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交通运输企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要勇于创新。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与宁波市或是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及时了解国家和宁波市的发展动态,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对外的服务意识要逐步上一个大的台阶,以此来实现智能化覆盖全市的目标,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2.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宁波市交通委2012年6月统计,从事公路运输相关的企业大约有8264家。交通运输企业正在由单一运输向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企业自发组织向政府有序引导的转变,由注重硬件服务向注重硬件软件服务并重的转变。
2.1受国家“营改增”政策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经营出现负面影响
“营改增”一方面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经营压力增大。2013年一季度,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金额同比增长10.6%。另一方面,企业开始大规模购置新车等基础设备来作为增值税抵消企业税收,企业的运力得到大大地提升,但是由于业务量没有增长,车辆的运输效率有所下降,造成企业包括社会车辆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重新整合利用。
2.2运输价格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2012年交通运输企业的利润明显比2011年少。大多数的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都与2011年相当,但是利润却少了没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业务量增加了,但是因为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运输价格进一步降低。为了完成业务量,交通运输企业只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再加上近几年来,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使得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运营成本增加。将近一半的交通运输企业运营压力大,出现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2.3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缓慢,遇到瓶颈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调查的69家公路运输企业在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在下滑。现在,在宁波市范围内85%的交通运输企业以运输和仓储等基础的业务为主,能够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交通运输企业发展仓储和运输等基础业务已经遇到瓶颈。
2.4交通运输企业的社会效益有所提高,企业形象逐步改变
一方面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还是以操作人员为主。2013年一季度,交通运输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长幅度加大。其中,操作人员数量增长17%比管理人员数量增长12%要大。操作人员的数量大约是管理人员数量的7.25倍。交通运输企业不断壮大,管理结构不断优化。
二方面企业利税总额有所增长,税收贡献率同步提高。2013第一季度,企业所得税比去年同期增长26%,比去年同期5%的总税收收入增长。交通运输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三方面车辆能耗有所变化,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汽油消耗增长4%左右,柴油消耗减少5%,这两者加起来占能耗总量的95%,节能洁净无污染能源天然气的消耗量同比增长20%,增长幅度较快,节能减排工作初现成效。
四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车辆事故率获得控制,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企业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手段,突发事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客户对交通运输企业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3.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成为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单一的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不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的发展为交通运输企业的转型带来契机。在宁波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第四方物流,促进社会的“物流”等先进的物流模式,是对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要求。目前,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主要有两种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业务,将服务功能延伸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配送物流;另一方面培养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联合其他现代物流企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供应链。
4.宁波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宁波市开始迎合世界先进国家步伐,逐步进入供应链运作期。交通运输企业是供应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一方面实现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之间的物品实际流动,另一方面及时反馈信息,为供应链决策提供很重要的依据。宁波市大部分的交通运输企业在提供运输业务,其他的业务比如信息反馈、供应链管理等新兴业务很少开展。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不稳定,大型客户业务固定不变,小型客户的业务需求量有限。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应该更加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处在一个结构完整、运作效率高的供应链中。在供应链中,交通运输企业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一是帮助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二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好规划。
在宁波,海洋经济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的很好的外部条件的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企业不能停留在过去依靠单据和电话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该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人员、车辆、仓库等管理,而且能够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链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可靠性传递。
二是人员培训。交通运输企业从事服务类业务,虽然对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太高的水平要求,但是在服务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和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会对员工的工作方式、态度等有更高的要求。一旦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行业内很快就可以人人皆知。因此,交通运输企业要重视人员培训,重点教会企业员工开展业务的方式,熟练运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怎样能够快速发现企业潜在的能力。一个良好的人员培训机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人员流动性大的时候能够及时开展业务,而且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业内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交通运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但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当前的交通运输状况就滞后于经济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制约性。对此,本文将根据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对策。
1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1.1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是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存在着运网规模不够强大和运输设备、交通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我国的交通运输量密度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乐观的是存在矛盾的同时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1.2缺乏资金投入
交通运输压力大,就意味着要兴建更多的道路,然而资金不足是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市场竞争激烈,从而导致建设材料等物资价格大幅上涨,人力资源紧缺,同时费用也逐年增加。受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交通运输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有限。其次,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各地交通运输资金投入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各个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状况参差不齐。虽然我国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1.3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
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生产需求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和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息息相关。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网络来看,很多一线、二线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速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
1.4交通运输缺乏个性化服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 对交通运输工具及交通运输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到资金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不高,导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服务同质化的趋势,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1.5安全保障不足,管理体制落后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隐患。受到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铁路、公路交通事故频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信心, 从而影响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然而事故的责任并非全部来自当事人,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交通运输管理的松懈。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以,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经济能够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须加快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
1.6城市运网结构与规模不合理
运网规模的增长态势不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增长,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相应的人们对交通运输工具要求的数量就会增加。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运网规模增长的速度慢,交通工具数量增加了就会造成道路拥挤,甚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衔接不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和交通管理技术落后,以及运输设备落后等是当前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城市道路的堵车情况十分的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的运输效率,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
2.1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
要想有效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切实实现合理的统筹规划,联合建设以及分层管理的发展方针。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并通过科学政策的指引,完善机制的管理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化来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2.2加大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
交通运输建设及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资金始终是制约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需要重视交通运输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广泛吸收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扩大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交通运输进行投资的对象除了国家投资和地方筹资外,应该多通过筹资的方式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国外投资资金等。并通过各种交通费用等的征收,来进一步实现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和维护,将资金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可以有效的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摸索像有偿使用以及多种筹资等方式来发展交通运输。
2.3控制行业成本
资金是限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运输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是关键。首先,需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各个相关行业也必须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所以,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和联动机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就是成本控制中心,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分配、预算、效益等进行评价,全面实施成本管理,最终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发展。
2.4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
交通运输经济同样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享受到同消费价格相等的服务。所以,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要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服务的水准还要掌握好适度原则,因为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大规模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条件。
2.5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在完善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上,需要优化交通运输的结构,使交通运输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应用在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上。首先,需要进行交通运输政策的制定,实现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宏观调控作用。其次,需要计划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规划以及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生产来实现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作用。再次,是进行交通运输市场的培养和发展,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健全来规范化交通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市场能够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
3我国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展望
交通运输产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扩大市场经济的同时需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为此对于交通运输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加上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在不断的上涨,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面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还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地面积十分的广阔,但是资源分布的十分不均匀,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硬性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
4结语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未来的公路交通经济发展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地区发展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利用有限资源,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输方式,提高公路运输管理效率,从而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国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国家在制定本国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国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短缺,需要加快建设,另一方面也存在交通设施利用率低、管理技术落后、交通安全形式严峻等问题。鉴于我国道路在未来20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根据“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的布局框架,建设12条约35000公里以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而这一期间正是智能交通技术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公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公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2000年,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联合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多家高校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ITS体系框架》规定我国ITS发展主要集中在不停车收费、出行者信息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公路系统等9个方面。
我国ITS研究可以追朔于80年代的公路收费系统研制,那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于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控和管理系统;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国际上ITS的发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与导驾系统研究、基于GPS的路政车辆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研究,交通部还与各省厅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联合攻关。1999年。由交通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十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ITS。未来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由于世界各国把不停车收费系统作为ITS领域最先投入应用的系统开发,以此来扩大道路建设资金来源,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减少环境污染,所以我国也把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ITS领域首先启动的项目。
从1998年初开始,交通部就组织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并在4个省市进行了示范工程。1999年1月1日,广州市“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到目前已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40余条。同时,围绕交通监控、汽车智能导航等系统,以及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技术产品得到实际应用,对提高社会和公交出租车辆通行效率,改善城市整体交通状况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ITS建设投入已经达到40亿50亿元,据了解,预计到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将基本建成,网络将贯穿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到2015年国道主干线和公路主枢纽系统将全面建成,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主骨架。在这个完善的道路网络里,绝大部分已建和所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都预埋了比较充裕的管道,部分管孔已铺设了光纤,它将是承载智能交通业务的良好基础设施。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将建设3.5万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建设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目前这一部分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4%~5%。1999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以上,如果其中的1000亿元用于高等级公路建设,那么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0亿50亿元,这仅仅是当前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ITS应用的初级水平。如果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今后ITS应用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我国的ITS市场规模将以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计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ITS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新、越来越快,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国即将掀起ITS产业建设的热潮,智能交通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
二、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关键词:轨道交通 车辆再造技术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49-02
轨道交通领域装备再制造是采用退役车辆再造技术与评价技术、车辆整机再制造与综合提升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车辆零部件绿色修复与再制造技术等,使报废车辆设备及零部件恢复形状、尺寸、性能,形成轨道交通领域再制造装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由此可以确定,车辆再制造的实施,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装备成本,值得在国内推广。当然,要想在轨道交通领域中有效使用再制造车辆,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车辆再制造技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再制造车辆的性能良好、运行安全。基于此,该文笔者将参考相关文献,在下文中重点分析轨道交通领域中车辆再制造技术的应用,希望对于推进车辆再制造有所帮助。
1 轨道车辆再制造现状分析
到2015年5月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16 509 km,这就意味着高速铁路从试运行到2015年5月期间动车组的投放与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注入了新力量。但从动车组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预计今后20~30年我国将面临大批量高速列车产品报废的情景,如此将会给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带来很大负担。为了解决此问题,业界人士将目光放在了轨道车辆再制造上,意在通过对高速列车产品的再制造,为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减负,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经过专业的研究,确定废旧产品服役工况的差异性,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产品,所得到零部件的寿命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其剩余使用寿命较短,如若对其进行再制造,那么在下个寿命周期内其也难以与新产品相媲美,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因此,在轨道车辆再制造中制定旧零部件的再制造方案的综合评估,明确旧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及其再制造能否保证质量及可靠性。
目前,对于列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世界各国大企业均将目光落在零部件再制造使用周期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研究等,深入、详细地分析轨道交通车辆的零部件工作状态、性能、质量等,进而综合分析与预测零部件的服役状态,探究零部件再制造后生命周期。而在国内因我国已经认识到轨道交通车辆零部件再制造的价值与意义,并为此国内主机厂不断探究车辆再制造技术,尝试突破车辆零部件再制造问题及瓶颈,希望可以赶上发达国家,尝试零部件再制造与使用,从而使零部件再制造可以推动循环经济[1]。
2 轨道车辆再制造发展趋势及主要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明确提出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是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为了贯彻落实《意见》,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积极推动轨道列车零部件的再制造业务。为了努力推行再制造业务,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鼓励国内大型主机厂开展再制造业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轨道列车零部件实际情况,积极引用先进技术来对零部件进行再制造,使列车零部件再制造在生命周期内能够安全、可靠地使用,提高列车零部件的使用价值。
从近些年我国轨道车辆再制造发展情况来看,轨道车辆再制造主要目标是提升轨道车辆核心零部件和整机的再制造能力。这里所说的整机及核心零部件是指轨道的铝合金车体、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牵引控制、列车网络控制、制动系统、橡胶类部件、金属运动件、玻璃钢件、电线电缆、连接器类等。在此目标之下,我国近些年来努力尝试,探究轨道车辆再制造技术,努力突破轨道车辆再制造瓶颈,经过相关主机厂及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国轨道车辆再制造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未来我国列车轨道再制造将朝着运营车辆上零部件再制造和报废车辆再制造这两个方向发展。其中,运营车辆上零部件的再制造是对零部件的生命周期状态予以检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有价值数据,探究零部件长期服役变化规律,进而以此为准优化调整零件的运用,为零部件再制造创造条件。而报废车辆的再制造,则是以实现报废车辆旧零部件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为目标,利用先进技术来构建报废车辆旧零部件再制造方案模型,进而收集旧零部件的失效数据及历史服役数据,将其带入到模型中分析旧零部件的剩余寿命周期及服役状态,进而计算旧零部件可靠性阈值,为此思考旧零部件应用性及其能够应用的领域,制定合理的旧零部件再制造方案,对旧零部件进行开发与使用。
3 轨道车辆再制造主要技术应用分析
3.1 车辆再制造综合技术体系
由于轨道车辆再制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车辆再制造技术的应用,如,退役车辆再造技术与评价技术、车辆整机再制造与综合提升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车辆零部件绿色修复与再制造技术等。为了保证以上车辆再制造技术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首先要构建车辆再制造综合技术体系,综合说明车辆再制造技术的应用,以便在后续轨道车辆再制造中可以规范、合理、有效地用车辆再制造技术。
对于车辆再制造综合技术体系的构建,应当结合车辆再制造实际情况,统筹全局,综合分析再制造技术应用要求及应用难点,进而合理构建车辆再制造综合技术体系,如,退役车辆再制造设计及相关评估技术、车辆零部件绿色修复及相关再制造技术、车辆整机再制造及相关综合提升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
3.2 车辆再制造方案设计
科学、合理地进行车辆再制造,应以车辆再制造综合技术体系为准,合理规划设计车辆再制造方案,按照方案有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轨道车辆再制造,利于提高车辆再制造水平。对于车辆再制造方案的设计,应当将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车辆再制造方案设计流程的明确。参考相关文献及轨道车辆再制造的分析,确定轨道车辆再制造方案设计流程为:旧件回收及存储―旧件拆解―旧件清洗―旧件质量检测―再制造产品加工工艺―再制造产品装配工艺―再制造产品质量检测检验。
其二,车辆再制造各个部分的具体设计。由于车辆再制造比较复杂,加之车辆再制造技术应用较多,所以在具体进行轨道车辆再制造各个部分设计时应当明确车辆再制造重点部分及难点部分,进而结合相关资料及数据,合理展开设计工作。轨道车辆再制造的重点部分是电气部分、机械部分、辅助部分等。为此,在进行轨道车辆再制造设计中应当重点分析以上几部分,考察车辆,对车辆进行详细检测,进而综合评估车辆及车辆零部件,在此基础上基于成本性原则、资源性原则、环境性原则,规范、合理地进行轨道车辆电气部分、机械部分、辅助部分等设计[2]。
4 结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报废车辆再制造的实施,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装备成本,值得在国内推广。但要想在轨道交通领域中有效使用再制造车辆,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车辆再制造技术,也就是结合轨道车辆实际情况,构建轨道车辆再制造综合技术体系,进而科学、合理地设计轨道车辆再制造方案,切实有效地运用车辆再制造技术来完成车辆的再制造,保证再制造车辆的性能良好、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