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围绕一个中心,服务振兴发展。在县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履行好司法行政各项职能,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引向深入,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2、发挥两大作用,促进法治进程和社会稳定。一是发挥法律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培育法律文化,做好六五普法关键一年的工作,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依法维权意识,促进社会法治进程。二是发挥法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开展好对律师等法律服务机构的管理,增强服务功能,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3、抓好三项建设,促进司法行政工作上新台阶。一是抓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机会,抓好司法局业务用房建设,树立好我县司法行政工作硬件建设新里程碑。二是抓好司法所硬件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年内力争消除“无房所”现象。三是抓好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所管理改革。加大对薄弱所的指导帮带力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配齐配强人民调解中心人员队伍,安排到乡镇,扎实开展工作,促进司法行政工作与时俱进发展,为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4、提升四大服务水平,创造人民满意工作。①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塑造素质过硬的司法行政队伍,以队伍建设促工作业绩提升。②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升法律服务工作的整体成效,大力拓展法律服务市场。引导法律服务工作重点聚集到为振兴发展上来。③提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为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④提升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水平,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加强教育,结合社区矫正人员自身罪刑有针对性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把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与帮扶工作相结合,引导推动社区矫正人员创业。对安置帮教对象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帮扶,将安置帮教对象特殊群体塑造成融入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谱写好五篇文章,促进司法行政工作与时俱进发展。①强化特殊人群管理,写好特殊文章。积极探讨安置帮教对象、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做好特殊人群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②关爱弱势群体,写好援助文章。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及时高效法律援助,在不断畅通和优化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的同时,继续加大对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力,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牢固树立依法求助、依法维权的观念,积极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③服务群众,促进振兴发展,写好满意文章。明年司法行政工作始终要把群众满意与否当作新年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促进经济、社会、法治全面发展。④服务中心彰显特色,写好服务文章,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全力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做到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到哪里,司法行政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工作就做到哪里。⑤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写好参与文章。充分发挥“大宣传”“大调解”“大帮教”“大服务”机制在体制创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当代贵州》:循环经济对贵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有何重大意义?
袁周:1978年到2002年,虽然贵阳市GDP增长较快,但主要资源投入量年均增长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快发展;但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老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2年3月,我们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2004年11月1日,《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正式实施,全面启动了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因此,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贵阳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代贵州》:贵阳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有何显著成效?
袁周:三年来,贵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了许多宝贵的探索:一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发了水泥、砌块、墙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工业废气开发了甲酸、甲酰胺等产品;一批重大引进项目正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研究;启动了城市可再生资源绿色回收试点和网络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绿色学校和社区,并把绿色社区建设纳入市政府年度实事进行管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正在强力推进;传统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型工作正逐步展开;启动了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期工作。尤其是两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实施,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还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不少企业纷纷效仿。
2006年以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工作向纵深发展,逐步实现从理念层面向政策措施转变、规划层面向实践活动转变,以具体的行动和项目的实施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当代贵州》:试点中有何可以普遍推广的做法或经验?贵阳的试点对于中国循环经济的推进有何意义?
袁周: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做法有六点: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贵阳市一度为加快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这样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为此,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发展规划,保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有序发展。自2002年起,贵阳市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大学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贵阳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贵阳市清洁生产总体规划》《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要求在贵阳市“十一五”规划中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并按照实施方案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年度推进计划。
三、抓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贵阳市围绕产业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项目建设,建设了项目库,按照“边规划、边实施、边准备”的要求滚动实施:一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二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三是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经济村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四是以促进可持续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由此践行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建立了点、线、面相互结合全面推进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
四、抓环保治理,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具体地,狠抓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宁静”工程等项目的落实。
五、抓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治保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问题。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六、抓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理念。一是推动循环经济进学校,二是推动循环经济进传媒,三是推动循环经济进社会。通过以上工作,逐渐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调查表明,92.89%的市民赞成和拥护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城市。
贵阳市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对中国循环经济推进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寻找到一条确实可行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中避免大规模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如何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贵阳市将与其他省、市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作贡献。
《当代贵州》:“十一五”期间试点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袁周:发展循环经济已纳入全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有二。
一要着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二要切实抓好五个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磷、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严格执行矿山开采准入标准,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共伴生矿、难选矿、低品位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节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禁止使用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技术、材料、设备和产品,加快建筑领域的清洁生产步伐,全面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大力发展省地型住房,实现城市的集约用地;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再生能源和可替代石油的新型燃料,全面推广农业节水、节肥和农业灌溉技术。三是废物产生环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强度和污水资源化工作,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全面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要对危险废弃物加强管理和加大集中处理强度,加快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实行统一的、科学的回收管理体系,加快回收处理系统机构的建设及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按照“先中心,后全市”的原则逐步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分送系统。五是消费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制定和实施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和过度包装制度;政府机构要带头厉行节约,率先实施节能改造和节能管理,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带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代贵州》:抓好试点关键何在?
近年来,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__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__县不断在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扶持龙头企业、推广优良品种、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工夫,全县生猪产业化发展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是生猪生产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生猪产业一年一个新台阶。__年全年生猪饲养量达193万头,其中生猪出栏119万头;有规模养殖专业户1600户,其中有年出栏万头以上专业大户24户,年出栏千头以上的268户,有省一级种猪场11个,二级扩繁场14个,在养殖企业中有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9家,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11个,市级3个;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养猪专业合作社30多家;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在全县迅速发展,专业户规模养殖占全县饲养总数的90%以上。全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已经成为__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围绕现代畜牧业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畜禽产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国内不断发生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二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增加,一些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和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三是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粪污处理技术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四是畜牧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支撑和引领畜牧业的能力也不强;五是生猪深加工发展比较滞后,“僵尸”企业__祥润食品有限公司亟待盘活。
1、继续以“稳增长、保安全”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加快生猪、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猪联合育种和性能测定,提升生猪质量。
2、 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畜禽养殖标准化项目等,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3、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肉食和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好养殖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加快推进养殖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畜牧养殖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
4、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畜牧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努力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5、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认真宣传贯彻省政府《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培训。编制全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全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布局与建设。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亮点、成绩
过去五年,三骏发展蹄疾步稳、务实奋进。在中央、省委、扶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三骏的奋斗目标,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9.8亿元,比2016年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比2016年增长25%。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保持在14.2万吨,比2016年增长9%。新增小规模养殖场15户,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成效明显,收回资源1.03万亩,清收资金近593.3万元。成功引进扶余市科农谷业生产基地“万头牛、三万只羊”项目,引进投资4.5亿元。
五年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改造农村厕所2676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打造精品路线1条,创建进步村、示范村17个,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38处,安装路灯1793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级河长累计巡河700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807.4公顷,联系秸秆打捆企业8个,累计打捆24113.2公顷。乡容乡貌进一步靓化,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五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541户1008人实现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元。实施农房改造247户;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享受“雨露计划”19人;办理慢性病证459人,累计报销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开发乡本级扶贫特岗29个。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三骏、法治三骏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崛起”活动,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党员104名。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完善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共处置问题线索27件,其中立案8件、开除党籍4人、党内警告4人、诫勉谈话14人、谈话提醒31人。党管武装、群团、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品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先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二、未来五年(2022-2026)工作安排
(一)发展形势分析
2022-2026年三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在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
一是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三骏乡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鉴于三骏乡实际情况,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黏玉米”特色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农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三骏乡拥有旅游资源,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我乡发展文旅经济已经有一手好牌,关键要打好、用好这副牌。要把“龙头”舞起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元,要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要加大创建力度,既要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要抓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还要抓服务品质、运行机制、宣传推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景区对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争取将核心景区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四是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把乡村扮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开放新三骏。我乡依然不够“美”,一些村庄也仅仅停留在“面子”上,“里子”还比较虚,存在文化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挖掘不充分、服务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力促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力气推进产业转型。一是铸强总部经济支柱。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再引进1-2家上规模企业落户三骏。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特色。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充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布局,优化产业布局,聚力打造规模种植业,力争培育1-2种绿色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激发服务业态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扶余市“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特色乡村环境创建,力争打造1-2条精品线路,打造锡伯族民俗文化园。
2.力促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底蕴。一是以扶余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全面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蝶变,力争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村一特色”的大美格局。二是以基础设施打底,实施五化并进,硬化县级道路2公里、硬化屯内道路19公里,新建排水设施33公里,安装路灯0.17万基,绿化村屯面积0.1万亩。三是以环境保护修容,全面打响生态革命工作持久战,抓好河长机制长效运行,全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四是以乡村文化铸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力促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全民参保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二是巩固社会事业。坚持质量兴教,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锡伯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健身设施,多层次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呼应群众新需求。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增强基层医疗能力。三是促进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本土产业“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4.力促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效能。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网格服务团队、群防群治团队、志愿者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提升平安综治软实力,紧抓平安创建。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全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建立纠纷解决对接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获得荣誉情况
1.省级
2018年12月荣获“吉林省第三次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摘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视野下,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明晰治理理念、强化法治理念、深化民主理念、发展互动理念、提升服务理念、装备科学技术理念等方面来创新执政理念。
关键词 :地方政府;法治理念;民主理念;互动理念;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目前中国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课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向现代社会转型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治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政府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具备现代治理能力,必须具备现代治理思维、采用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并达到现代治理效能。在现代治理思维、方法手段和效能中,治理思维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缺少了它,现代治理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是地方事务的具体组织者、推动实施者,对国家整体发展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起着关键作用。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地方政府更是关键一环。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视野下,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更新执政理念、培养现代治理思维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更新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从宪法层面上看,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有三项:一是行政执行权,即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二是行政领导和管理权,即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事务和行政工作,依法管理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三是保障权,即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公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以上权力,保证地方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促进国家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一个伴随认知深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为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20 世纪80-90 年代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下,社会对地方政府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因此,党的十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发展目标追求,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去促进地方的发展。
首先,对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统筹能力和监管能力。地方政府在实施执法权与管理权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地方发展规划的制定、对地方发展目标的引导与发展过程的监督,引导、扶植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地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地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的整体现代化进程。
其次,保障和扩大地方民主能力。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保障权、管理权的实施,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到位;畅通民主渠道,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基层选举、议事、问责等机制,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健全地方权力运行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中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化解地方社会风险、处理社会危机能力。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中心,作为地方政府,民生是工作的重点,地方政府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及时疏导和解决民生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风险、预防社会危机,保证地方一方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地方生态协调的保护与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地方政府来说,必须放弃GDP至上观念,在发展规划方面,全面考虑生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生态监管力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预防和及时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地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下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创新
不同层次,治理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治理主要包括塑造共同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执行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治理的中心是什么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给出了指向,指出,“推动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与服务上,为人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由此可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来构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这些重点工作,提升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地方“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现代治理思维、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现代治理效能是现代治理能力内涵的主要内容。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下,更新执政理念进而具备现代地方治理理念,是地方政府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下,地方政府要更新哪些执政理念呢?
第一,改变管理理念、明晰治理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均已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丛生。作为管理者来说,管理的对象、社会环境与要求都已显著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理理念、制度、手段与方法都已经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地方政府,必须放弃以管制(命令、服从、指挥)为特征,以强调秩序的稳定、经济的GDP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管理理念,抛弃管理理念下的权力意识、领导意识、驾驭意识、整治意识,代之以明晰的治理理念和意识:治理的目的不是管死、管住,而是通过积极地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秩序和状态;治理的方式是在法治基础上,政府通过协商、指导、服务、疏导等方式与社会良性互动;治理的目标是确保公正价值优先地位、培育公民与社会组织生机与活力、形成公平公正社会环境和增加人民福祉。因此,在治理目标下,地方政府要确立服务、沟通、协商、引领等治理意识,要把自己的职能严格定位在提供服务上,把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中心,把保障民生作为治理的重点,把激发社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引导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扩大基层民主。
第二,强化法治理念。法治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和方式。要建设法治国家,就要使任何人、任何组织、国家机关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作为执法主体的行政机关,更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和权力、履行义务和职责。越权、违规、人治均为缺乏现代治理能力的表现。因此,现代治理必须牢固确立法律至上理念,必须依法治理,依法求发展、求稳定。作为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面对的是法治意识不浓厚的基层公民和地方习惯风俗不同程度存在的社会环境。要达到治理效果,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坚持法律至上,要带头遵守法律,要引导人民遵纪守法,有问题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规范解决,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处处时时维护法律的尊严;要把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决不能因发展、维稳就突破法律制度安排,不能因有人“上访”就迁就非法要求。只有这样,在地方治理中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意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才能用法治保障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安定有序。
第三,深化民主理念。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的价值诉求、权力诉求空前强烈,深化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然方向。在依法行政和法治的前提下,探求与发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方式,则是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等民主方式已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是社会基层民主落实的实施者,必须深化民主理念,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的基层民主制度,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从基层保障人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到位,畅通民主表达、参与和监督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中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才能增强社会活力,也才能真正促进国家层面上民主的发展。
第四,放弃管制理念、发展互动理念。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治理,而社会治理的目的是通过积极地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使社会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秩序和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也已经全面调整,思想观念更是发生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集中单一的管制理念已经不适合时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治理要求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众诉求,既能够维护已经深刻变化的社会秩序、化解可预见的社会风险、处理突发的社会危机,又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治理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与社会互动,求得社会认同,与社会大众、社会组织平等互助已成为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路径,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作为地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与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引导激发社会活力、疏导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第五,放弃当家理念、提升服务理念。现代社会的中心是人,现代治理的中心是为人服务,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是现代治理对地方政府的新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以社会本位、民本位为出发点,把自己的职能严格定位在提供服务上,把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中心,把服务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治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服务要以公众利益要求为导向,要以顾客需求为目标,高质、高效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或生产公共产品以满足公众需求。
第六,改变政绩观、增加效能理念。现代治理效能是现代治理的目的要求,也是检验是否具备现代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标志。作为地方政府,是通过处理一系列具体问题而达到治理目标的,无论是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必须具备效能意识。微观上,要以是否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协调或解决了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使事态沿着合理的预期发展或达到了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为绩效标准。宏观上,要以是否引领地方达到了预期的现展目标,实现了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主体制完善、生态和谐可持续。同时,效能理念中还必须有成本理念,即在实现效能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运作成本低、效能高,主要是指没有推诿拖延(时间成本低)和高成本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花费少),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高、公众满意度高、社会负面影响小。
第七,装备科学技术理念。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社会治理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状况与要求,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才能解决信息社会下的各种问题。因此,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等已成为了现代治理的重要媒介,电子政务等成为了现代治理的重要路径与手段,网络问政成为政府与人民沟通联系的有效桥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也成了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具备现代技术治理能力,努力学习和掌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