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作为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有义务、有责任的限制碳排放,为此我国积极推进碳排放市场建设,在全国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减排形式。从目前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现状来看,碳排放市场建设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摸着石头也过河”难免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现状,从根源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措施。
二、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现状
(一)总体情况介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巨大威胁,世界各国开始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目前,我国启动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平稳运行两年,取得显著成果,随着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以及《巴黎协定》的签订,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将进入高速阶段,同时展现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减少碳排放工作的决心。
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重要时间节点:
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出台,是我国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开端。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4年,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上线交易,共有1900多家企业和单位被纳入排放企业目录,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碳排放市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有利于我国由点及面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工作。
2015年9月,我国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明确2017年我国碳将开启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交易体系,如钢铁、化工、电力、造纸等,并明确了2030年我国碳排放约束工作目标。
2016年4月22日,中国签署《巴黎协定》,承诺将积极做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同时在年底将完成碳排放市场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国家碳排放法律、数据搜集整理分析、配额分配方式c具体操作方法等。
按照国家对于碳排放市场建设的整体规划,全国碳市场建设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2014-2017年,该阶段主要以试点为主,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对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检验标准等进行明确。第二阶段为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启动涉及所有碳市场要素的工作,时间是2017-2020年。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与使用情况
通过对7个碳交易试点市场的配额分配和管理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配额分配方面,以“统一行业分配标准”、“差异地区配额总量”、“预留配额柔性调整”为主要原则,并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相对折中的分配体系。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地区配额总量的由各个地区经济增长、能源和产业结构、温室气体排放、控排企业纳入等情况确定的,并且每个地区都预留了部分配额,用于重大项目建设、有偿分配和市场调节等情况。目前,地方配额在开始阶段主要为免费分配,有偿分配占比较少,随着碳排放市场的发展,有偿分配的比例将会逐步增加,其中免费分配的标准和方法有国家按照行业标准统一制定,地方政府没有自,有偿分配具体方式方面则有地方自主确定。
(三)碳交易试点市场建设情况
我国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在深圳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了碳排放市场的建设工作。同年12月份,深圳了《关于投资者异地自助开户的通知》,开始了异地投资者开户在深圳碳排放市场投资的渠道,2014年8月,深圳碳排放市场正式向境外投资者开放,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引进国外资本的碳排放交易试点,除此之外,深圳在另一个方面跟其他试点有所不同,那就是对项目减排量产生时间做出限制,仅仅是对项目类型和区域有所要求。
北京开始建设碳交易的时间较早,但是2013年11月28日碳排放交易所才开始交易,比深圳晚了近半年。目前,国家给深圳碳排放交易所配额成交量为620万吨,交易金额达到2.6亿元;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达到670万吨。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两年多时间了,北京在碳排放交易产品类型丰富程度方面领先其他市场,不仅仅涵盖其它市场所有产品,还拥有林业碳汇项目和节能项目等针对地区情况推出的特色产品。产品类型不仅丰富,而且流转稳定有序,通用流通CCER规模达到500万吨。在交易创新方面,北京碳排放交易所与河北承德市开始了全国首例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个开启的省级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于2013年12月19日,在配额机制方面,采取竞拍方式,后来湖北省也采取该种配额方法,但两者配额来源有较大的区别,广东的配额分配采取免费和有偿发放相结合的方式,是全国第一个尝试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试点,而湖北省来源为政府预留配额。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广东省对配额有偿发放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至2016年6月,广东碳市场累计成额3206.82万吨,总成交金额10.75亿元,分别占全国31.17%和36.92%,成为全国首个配额现货总成交金额突破10亿元大关的试点。
天津市是全国第五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城市,启动时间为2013年12月26日,并且天津拥有自己独特的碳交易体系,在交易产品类型、范围和制度设立等方面有自己独特之处,这是因为天津市参加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因此天津在碳排放交易方面需要综合方面的情况,如经济发展走势越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建重点项目情况等,以此来确定未来几年的碳排放总量限制目标,然后确定配额总量。配额发放方面,电力热力行业按照基准法分配配额,其它行业内企业采取历史法和实际产量结合的方式确定,最终,天津市第一批强制配额交易主体为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五个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内企业,并将2009年以来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以上的114家企业或单位纳入强制配额交易企业名单范围。
湖北省的碳排放交易启动较晚,启动时间为2014年4月2日,是全国第6家碳交易试点,但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4年在交易总量、总金额、累计日均成交量、投资者数量、省外引资金额等主要市场指标居全国第一,碳金融创新的数量、种类和规模也遥遥领先。2015年,湖北省累计碳排放交易日均成交量5.1万吨,占全国60.5%。由此可以看出,在偏重工业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开展碳交易具有可行性,并且效果显现更快,有助于改地区向低碳目标前行。
三、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都在2013年开启交易,从交易市场运行初期的情况来看,不少试点的准备并不充分,在政策涉及、能力建设等基础工作方面难以满易市场的实际情况,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少试点开启交易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于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碳交易制度本身极为复杂和细致化,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短期内难以设计有针对性的交易政策体系。而我国开始部署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是在2011年,2012年开始市场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正式开启市场,前期的准备时间不到两年,对于这项复杂化的系统来说,步子迈的太大,因此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目前各试点均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纳入企业排放数据、配额总量的确定、配额分配方案、交易数据等信息的不透明,其原因在于企业、地方政府和交易所均不愿意把相关数据公布于众,使得市场政策性明显,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
(二)配额分配机制有缺陷
我国碳排放在对地区进行总额配置时就将地区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内了,为了兼顾地区差异和市场公平,因此国家实行统一的地方免费配额分配标准,并且由国家统一制定,地方没有免费配额的自主分配权,只能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执行。这其中就存在几点问题:首先配额总量考虑地区差异性,而在免费配额分配时采取统一标准的方式并不能保证不同地区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性,这样可能导致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差异性的分配方式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不正当竞争优势,长期结果会导致优势地区会吸引更多的污染企业入住,反而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然后地方在获得国家批准的配额总量和免费配额后,拥有自主分配有偿配额的权利,一般采取拍卖或者固定价格的分配方式,地区偏行性的配额总量分配方式会导致各地区配额有偿分配成本的差异。最后免费配额的分配标准虽然是国家统一制定的,但是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高标准的分配标准,地方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降低原有免费配额分配比例,提高自身有偿分配比例,这样地区在配额使用方面具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可以通过提高有偿分配额度,降低有偿分配价格,以提升该地区企业在碳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体系还处在不断发展、不断改正的初期摸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碳市场建设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配额分配机制有缺陷和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准备不足以及该市场体系复杂程度高综合原因产生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碳排放市场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来解Q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做好区域试点与全国市场的有效衔接,我国近年来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区域试点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由点及面的方面好需要做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产生足够的动力鼓励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在强制性排放市场上有所突破,激发更多的地区主动参与到碳交易市场当中;并且充分对总结试点区域的经验和教训,去粗取精的进行分析,制定区域性市场和未来全国性市场对接方案。二是健全碳交易法律体系,法律是市场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根据违法主体的动机、违法行为方式、程度、后果等设立具有针对性的碳实际排放量超过碳排放配额的惩罚方式,设立市场准入机制对碳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筛选,并构建政府、第三方机构、交易所、社会多元主体的法律监管机制,以维护碳交易市场的良好秩序。三是限制当前有偿分配的方式和标准,采取统一拍卖的方式进行有偿分配,同时,要求各地配额拍卖向外地企业开放的方式,能够统一不同地区企业获得配额的实际成本。此时配额总量分配的地区偏向性仅仅会影响到各地方政府拍卖收入,而不会对市场公平性造成影响。地方政府的拍卖收入可以用于支持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或用于低碳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兼顾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吉宗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聂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4]荆克迪.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国际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4.
[5]赫虎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整合路径初探[D].暨南大学,2013.
[6]刘刚.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与发展策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
[7]吴育洁.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8]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姜勇.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4.
1.1评价体系构建
由于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了剔除规模差异对各地区CO2排放水平的影响和检验经济整体活动对CO2排放的影响,在评价一个地区和省市低碳水平时,必须要兼顾经济效益(GDP)和环境(CO2净排放量)协调发展。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本文将29个省市分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华北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华东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7个省、市;中南包含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6个省、自治区;西南包含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个省、市;西北包含陕西、甘肃、青海、宁夏4个省、自治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简称RCA指数)的测算原理[14],本文选择人均CO2净排放和单位GDP的CO2净排放等指标构建CO2净排放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模型,该模型包括2个部分。
1.2数据来源和处理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按照国家统计局对“能源消费总量(×104t标准煤)”定义的阐述,系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因此,本文在计算各省(市、自治区)CO2排放量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各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总量乘以该省(市、自治区)煤转化成CO2的折算系数(指1t标准煤燃烧释放的CO2数量(t),不需要提供石油、电力等折算系系数。而不同年份、不同省份标准煤转化成CO2折算系数的数值是通过中国“十二五”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下降(%)指标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指标两者相除,首先得到“十二五”各地区每年单位能耗CO2下降指标,并由此计算得出“十二五”各地区每年单位能耗CO2下降相对于全国平均指标的水平,将此作为因变量,年份作为自变量,采用外推模型[17]得到2005~2010年各因变量数值,即2005~2010年各地区每年单位能耗CO2下降相对于全国平均指标的相对水平。然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6]计算出2005~2010年各年全国平均单位能耗CO2排放量,并将该数值乘以上步骤计算得到的当年各地区单位能耗CO2下降指标相对全国平均指标的相对水平,即可得到2005~2010年各地区标准煤转换成CO2的折算系数。2005~2010年各个区域人均和单位GDPCO2净排放量的RECj,n、AECYj,n、RECi、AECYi等数值分别通过公式(1~6)计算得出。
2CO2净排放空间格局及演变
2.1区域CO2净排放空间格局及演变
区域人均CO2净排放格局及演变图1给出了2005~2010年六大区域人均CO2净排放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0年人均CO2净排放量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且态势十分明显。其原因是北方地区多为资源型省份和重工业基地,其高耗能产业较多,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还可以看出:华北和东北地区2005~2010年人均CO2净排放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南部地区、西南地区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东地区在2007年以前高于全国水平,而2007年后低于全国水平;西北地区2009年以前低于全国水平,2009年开始高于全国水平。此外,还可以看出整个中南部地区人均CO2排放量相对全国维持2.1.2区域单位GDP的CO2净排放格局及演变单位GDP的CO2净排放量是每单位经济产出所释放的CO2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CO2净排放的贡献程度。图2给出了2005~2010年六大区域单位GDP的CO2净排放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从AECYj,n的数值可知:当AECYj,n>1,说明该地区单位GDP的CO2净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AECYj,n>0则说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南和华东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2个区域在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在同样经济增长情况下,能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北地区最高,表明该地区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最大,需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降低CO2排放量。从该图还可以反映:中南地区虽然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05~2010年出现增长的势头,如不加强控制,很可能在未来也处于高碳排放的行列。
2.2省域CO2净排放空间格局及演变
2.2.1省域人均CO2净排放格局本文将RECi>2的省(市、自治区)定义为人均CO2净排放强度区。2>RECi>1,为人均CO2净排放中度区。1>RECi>0属于人均CO2净排放低度区。根据计算结果,宁夏、内蒙古属于人均CO2净排放超强区;江西、海南、云南、广西、安徽等省属于人均CO2净排放低度区,其它省(市、自治区)属于中度区。2005~2010年期间,北京、黑龙江、上海3个省市排名分别下降了5位以上,表明3个省市在人均CO2净排放上下降幅度较大,而陕西、重庆2个省市排名上升了5位以上,表明该地区人均CO2净排放加剧,政府应充分重视,及时采取行政等手段进行干预。
2.2.2省份单位GDP的CO2净排放本文将AECYi>2的省(市、自治区)定义为单位GDPCO2净排放强度区。2>AECY>1定义为单位GDP二氧化碳净排放中度区,1>AECY>0定义为单位GDP的CO2净排放低度区。可见,宁夏、贵州、山西等一直属于单位GDP的CO2净排放超强区。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一直属于单位GDP的CO2净排放低度区。吉林省2010年相对2005年下降了6位,说明该省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而海南上升了5位,表明该省碳排放强度增高态势明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大力减少CO2排放。
3结论与展望
第一,本文在充分考虑了各地区森林等对CO2净吸收和不同年份,不同省市由于省市低碳技术等发展不均衡造成单位标准煤排放CO2数量有所差异的基础上,对全国六大区域和全国29个省市对中国2005~2010年各区域和各省人均和单位GDP的CO2净排放量进行了更为精准的计算,更加清楚地分析了中国CO2净排放时空演变特性。
第二,本文将经济学中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引进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中,并与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相结合,更为直观的分析了各区域和各省市的CO2净排放现状和时空差异性。
第三,2005~2010年,华北和东北地区人均CO2净排放一直较高,而中南、西南地区一直较低,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中南和华东单位GDPCO2排放量一直较低,而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一直较高,西北地区最高。2007年以后各区域差异出现明显缩小态势;宁夏、内蒙古属于人均CO2净排放超强区;江西、海南、云南、广西、安徽等省属于低度区。北京、黑龙江、上海3个省市下降幅度较大,而陕西、重庆2省市上升加剧;省际间差异呈现“震荡”,但总体略呈减小态势;宁夏、贵州、山西等省一直属于单位GDP的CO2排放超强区。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一直属于低度区。吉林下降趋势明显,而海南增高态势明显。2007年以后各省差异缩小。
尽管将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够较好的揭示中国CO2净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但是由于文章能够选取的时间序列并不是很长,仅从2005~2010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旺盛的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房地产行业在近十年飞速发展,房地产价格指数级攀升,其基础性和先导性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纵观我国房地产市场,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对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更少,许多开发商只求短期行为而不注重品牌信誉。自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宏观紧缩政策,控制房地产发展,政府和银行开始重新制定房地产业的游戏规则,市场运作越来越规范,贷款门槛越来越高,这使得许多房地产企业开始新一轮的生存思考,并意识到品牌的重要,认识到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
自1998年我国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规范,房地产企业也日益重视品牌建设。根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CRIC)提供的《2012年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可以发现,不论是销售金额还是销售面积,排名前十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这说明我国当前确实存在一批颇具影响力、生命力旺盛的品牌企业。然而目前中国注册的房地产企业达到六万多家,品牌企业还是太少。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注重短期效益,追求规模扩张。当然,中小房地产企业也受企业规模、人员素质、企业财力的制约,影响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
2、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中问题及原因分析
2.1过于依赖广告而不注重口碑
一些房地产企业认为品牌就是靠媒体炒出来的,过于依赖营销策划部门,以期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吸引客户,而不重视影响公司品牌的质量、信誉、售后服务等。甚至有些企业的广告宣传夸大其词,与事实严重不符,只注重前期的销售而不管后期的运营。
2.2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实质上是突出差异化的优势,突出富有个性的东西,舍弃大众化东西,核心即通过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具体定位,从而使一个产品被赋予价值。比如有的企业一时宣传打造刚需房,让中低端消费者得到实惠;一时又宣传打造奢华洋房,让消费者彰显贵族品质等,这种巨大的落差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不信任感。
2.3品牌战略缺乏维护
品牌形成容易,但维持是个艰难的过程。品牌的建立需要不间断的宣传,让顾客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深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很多品牌只靠花掉大量资金做广告来增加客户源,但由于缺乏品牌的维护,有了知名度后,不再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不能提供承诺的服务,导致客户流失[1]。
2.4品牌意识薄弱,缺乏品牌战略人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品牌观念和品牌意识淡薄。很多企业经营者思维仍停留在产品竞争观念上,简单地把品牌工作授权给营销部门或广告商。还有不少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没人才,也没管理,没办法也没能力实施品牌战略。
3、实施房地产品牌战略的策略
品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品牌意识以及品牌的创立、保护、发展等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房地产这个特殊行业,创品牌工程比其他行业更为艰难。尤其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研究,积极寻求对策。
3.1找准品牌定位
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适应所有顾客的需要,房地产企业应当通过市场细分确定最能发挥优势的目标市场,集中力量在目标市场创建品牌。目标市场的选择是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定位问题,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创品牌的前提,是生产和经营走向成功的关键[2]。企业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市场生产设计相应的产品,运用一切手段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参与市场竞争,即根据物业所在区位、环境和特定的对象来确定所建住宅的档次与使用功能。
3.2打造品牌产品
企业要创名牌,必须开发设计出具有名牌特质的产品。这种开发设计与名牌产品必须具备两大特点:卓越的质量和完美的设计。产品质量是名牌的生命源泉,在创名牌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
优质产品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满足,能够减少顾客的购买风险和代价。因此,人们通常倾向于购买优质产品,使用之后感到满意,还会不断重复购买,并向亲朋好友推荐。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单靠提高产品质量难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设计已成为企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环节和手段。
3.3提供品牌服务
随着房地产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房地产市场的日渐成熟,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重视业主的需求,将提高业主满意度作为工作的核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首先,品牌服务可以促进产品销售、从而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其次,品牌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从而利于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另外,品牌服务是企业向顾客表达尊重的最好方式,企业对顾客的询问、要求、问题都给予及时地答复和处理,会让顾客感到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最终企业及其品牌的形象就会在顾客心中不断提升和强化。
3.4注重品牌传播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传播为主导的社会,在确立品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品牌推广则是进一步传播品牌附加价值,实现品牌目标的必要手段。在以建立品牌忠诚度为目标的品牌战略指导下,依照企业品牌与项目品牌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广告中进一步强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在相应的营销活动中进一步贯彻品牌核心价值,以塑造鲜明有力的品牌形象为核心,整合资源,同时将项目品牌塑造和企业品牌互动,从而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4]。
3.5塑造企业形象
品牌就是企业的形象,而企业标志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企业只有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才可以在市场中通行无阻,而企业形象的塑造首先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创造一个个性鲜明、定位准确的形象,这就需要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5]。企业形象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CIS战略就是企业的品牌开发战略。房地产品牌是房地产市场化成熟的必然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开发经营实际,适时地导入CIS系统,通过开发房地产项目来树立企业的品牌,用优良的产品来验证企业的良好形象,再通过品牌的效应反过来促进新项目的推陈出新,从而使企业获得无限的发展生机。
4、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武器。房地产竞争已不仅是地段、价格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李伟.我国房地产品牌建设问题及策略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23):201-202
[2]李云,贾瑞霞.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浅析[J].中国外资,2009(11):145-145
[3]董惠莉.试论房地产业的品牌战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144-147
【关键词】低碳 国土规划
一、以低碳为目标进行国土规划的意义
低碳概念是一种从各个方面实现低碳化的的一种概念,它要求生产、生活、发展等各个环节都要以低碳的形式实现,比如它包括实现低碳形式的经济发展、低碳形式的日常生活、低碳形式的能源消耗等。人们之所以开始重视低碳的理念,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能源已经被严重消耗,目前人们的生存环境已逐渐被破坏,若继续使用高能源、高排放的生活、生产、发展的方式,未来人们将失去生存空间的缘故,为此,人们提出低碳的概念。低碳的概念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低碳经济,它是指人们要在减少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找出让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低碳生活,指人们要习惯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节省碳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赢得持续生存的空间;低碳发展,是指使用环保技术、绿色技术,使人们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实现低碳的理念。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的方式极不平衡,且我国的人口数量多,这使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目前我国的环境正持续恶化,雾霾现象、酸雨现象、癌症村现象等异常现象正在频繁发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以上生态发展的现象给人们以警示,要求人们必须要重视低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用合理的国土规划实现低碳的概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低碳概念下我国土地的碳排放现状
(1)直接碳排放的现状。所谓的直接碳排放,是指自然资源循环带来的碳排放,它与国土使用的现状有关,比如如果使用加大农田耕作、增多草场面积、积极植树造林等方法会让绿色覆盖面积增加,从而使碳排放量减少。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直接碳排放却逐渐增多。2013年的数据统计中记载,2013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0万亩,且我部分区域的耕地退化严重,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有三成已经受到侵蚀,现被侵蚀的耕地面积已达近3亿亩,其中受严重污染不能持续耕作的土地已达1.1%的比例。我国曾是排名世界第二的草原大国,草地是我国的重要天然资源,然而据统计,过度使用草地使我国的草原的草资源严重退化,据2013年统计,我国草地生产力已下降至建国初期的一半,草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正以每年1.34万倾左右的速度向沙漠化方向发展。据2013年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全国森林面积约297.29万平方公里,即将退化的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新增面积不及20万平方公里,且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约0.132公倾,仅为世界的119位,同时我国的森林面积发展不平衡,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的植树造林工作颇见成效,而北方的植物造林工作未积极开展,这造成我国直接碳排放出现南北不平衡的问题。
(2)人为碳排放的现状。人为碳排放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碳排放。据统计,我国的人为碳排放量自2000年始-2012年期间年年上升,2012年,我国的人为碳排放比例占世界的27%左右,其中人均的碳排放量为7公吨,这意味着我国是数一数二的人为碳排放量的大国。其中,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人为碳排放量略微减缓,这是由于我国的能源转化技术正在推进,然而这种减缓幅度非常微小,它暂时不足以改变我国人为碳排放的现状。
(3)间接碳排放的现状。所为的间接碳排放是指除去以上的碳排放类型以外,其它的碳排放的总量。经过统计可能了解,我国间接碳排放量在1985年以前数量比较少,而在1985-1995这段时间,由于经济的增长,间接碳排放的总量已攀升至一倍多,1995-2005年之间,间接碳排放量又攀升至一倍多,直至如今,根据统计,我国的间接碳排放量又在2005年的数量上攀升一倍。由此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间接碳排放量每隔十年就要攀升一倍的数量。
三、以低碳为目标优化国土规划的方法
(1)调整国土开发的强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土开发的强度能决定低碳理念能否实现。以国外的国土开发强度的数据为参考,目前亚洲强国均将国土开发的强度定于10%左右,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将国土开发强度定于1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国土开发强土定于10%,而绝不能超过20%的数值。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数据统计可以了解,我国的部分南方发达城市国土开发的强度已经超过20%的数据,这些城市正是碳排放量数值最高的几个城市,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要通过国土规划使国土开发趋于平衡,特别要限制南方城市的国土开发。
(2)优化国土利用的结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土地的碳排放量从高到低的类型为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特别是工矿用地类型的碳排放量比其它二类用地的总和还要多。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优化国土利用的结构,通过合理的规划国土结构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我国西部与东部的很多城市,均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这类产业往往为碳排放量极大的产业。为改善这一现状,我国需要优化国土利用的方式,使我国能以低碳的方式发展经济。部分工业产业属于高污染的产业,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量,我国需要对这些产业进行限制,利用国土的规划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变。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