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此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也不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全民健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要求全国人民动起来,这样有利于经济、政治、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当前全民健身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中国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与城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些;而在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更谈不上体育健身。
2.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有调查显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
3.参与体育活动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人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少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4.体育设施的不平衡。
在城市,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地一般都具备,但是在广大农村,除了乡村小学有简易的篮球场等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造成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现实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平衡。
三、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的几大原因
1.全民健身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面要锻炼。(2)药补意识。一些人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一些人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一些人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一些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抚养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国家大事,由于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
2.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
近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达百亿元,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多只用于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四、改变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1.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的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填鸭式、高分制的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触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知识面窄,而且身体素质较差,几乎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为此,我们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
2.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就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
3.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笔者认为,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各类球场等。
综上所述,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全社会都要重视它,做到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其推上新的高峰。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找出对策来解决这些不平衡,使我国的国民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06.
[2]潘小非.全民健身活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2003,(29):2.
>> 社区老人健身需求对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江西省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论江西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策略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探讨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推动社区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研究 江西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优化策略 对发展城镇社区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普及状况的调查研究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模式的构建机制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研究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共享研究 浅谈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 体育舞蹈在社区健身中的应用 关于优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广场舞健身运动 研究现状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回顾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热潮至今,全民健身活动可谓“百花齐放”,既有刚柔并济的太极拳、高贵优美的交谊舞、雅俗皆宜的秧歌舞,也有伴随凤凰传奇的歌曲一起成为新生代健身代表的健美操和韵律操,这些舞种都是广场舞健身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是其自身最显著的特征。广场舞能够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都能成为全民健身浪潮中的“弄潮儿”。
1广场舞的界定
广场舞产生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是广大勤劳善良的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它能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并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对于广场舞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观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场舞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广场舞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活动,是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即广场舞是一种依托广场、公园等宽敞场地、配以节奏感强烈的乐曲而开展的群众性健身与舞蹈为一体的活动;二是从舞蹈学角度来看,广场舞就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以健身为目的的、群众自发性的舞蹈形式;三是从体育学角度来看,广场舞是群众为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而自发组织在一起进行的全民性体育健身运动。通过对有关广场舞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合,笔者认为,广场舞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托广场、公园等宽敞的公共场地,自发编排组织的,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形式、欢快活泼的舞蹈内容来达到锻炼身体和放松身心的目的的舞蹈艺术形式。
2广场舞健身运动现状研究
现如今,广场舞健身作为一种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运动方式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中国乃至国外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如此全民皆舞的现象必然会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是,由于现代广场舞兴起的时间较短,对它的定义也尚未统一明确,所以目前的广场舞研究虽不断有新理论、新观念提出,但也表现出研究方向单一、研究对象模糊等不足。
牟顶红在《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一文中通过对广场舞的起源及定义、分类、特征和价值四个大方面来论述广场舞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广场舞的发展会越来越迅速,参与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其健身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丰富的价值内涵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其深入探究。
吴春晖在《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探析》一文中指出,广场舞蹈的快速发展是由于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逐渐增强了对精神满足的需求,而广场舞蹈寓动于乐的特殊性更使其备受人们青睐。此外,群众文化站和艺术馆的领导作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广场舞蹈普及的推动力。
国内对于广场舞健身运动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单向、封闭的萧条状态,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也缺少了与社会学、人文学、舞蹈学之间的联系。对于现今的“广场舞热”这一火热的社会文化现象,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若隐若现地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这经常是大家借助自己的体验、感悟等非理性的认识而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自从我国很多老一辈群众文化战线上社会体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以来,近几年针对广场舞的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不少广场舞理论研究都是停留在对广场舞工作实际经验的总结上,缺少理论上的整理。第二,有些广场舞方面的学术会议,多以综合流和一般性讨论为主,缺乏对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第三,对于广场舞的一些基本概论和基本范畴,尚无统一明确的认识,还处于探讨的过程之中。第四,参与广场舞研究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学者,而青年研究者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广场舞理论研究青黄不接。还有就是由于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涉及的部门较多和层次较广,所以有些地区的机构部门对广场舞活动更加重视,所以理论研究也就更加深入和普遍,参与到其中的人数也更多,而有些地区的广场舞研究起步较晚,参与人数也不广泛,还有的地区尚未开始。最后,广场舞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和成果,但是当前却没能在群众文化界和体育界产生应有的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在社会体育学界内部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对研究的关切,还有对广场舞采取怀疑和观望的太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广场舞研究者尽管热情高涨但基本上都是业余研究,而从事广场舞研究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广场舞研究的基本现状其理论研究基本是属于空白领域,还没有人对当代城市广场上的舞蹈健身运动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12).
[2] 吴春晖.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探析[J].大众文艺2010(04).
[3] 陈冬.渝西地区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永川区为例[D].重庆文理学院2010.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需求 能力 培养
一、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居民旅游休闲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大众健身和健身市场中的体育方面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居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很多群众参加到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的行列中,社会体育在全社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体育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已成为时代的新潮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社会体育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迅猛发展的社会体育一定会对高等体育人才带来极大的社会需求,因此,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课题,急需培养专门的社会体育的服务、管理、教学、指导、咨询的人才队伍,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此社会背景之下,上世纪末,国家教委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全国高校也相继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为社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并在这次发展契机的推动下,社会对那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和相关社会体育专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我国于2004年推行并实施了对社会体育行业这类特有工种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与评价制度,对我国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挑战,这无疑将推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且该鉴定与评价制度也对社会体育专业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性作用。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海南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国建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政府计划于2020年将把海南初步打造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海岛旅游与海岛休闲胜地。所以,海南岛的高尔夫等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迅速,社会体育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二、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必要性
(一)增设社会体育学是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客观需要。社会体育的广泛性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体育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在社会体育方面加强管理和引导。否则,放任自流,社会体育就可能成为不文明思想行为、传播不健康的载体。由于海南省社会体育的前卫地位,这决定了加强社会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增设社会体育专业,为社会体育事业传送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能否真正成为一项增进人民健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维护国家稳定的社会公益事业。
(二)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并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文娱项目。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必将加速社会体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经上述的社会需求现状和社会客观发展需要的分析,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综合开设如下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原理、体育管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体育市场营销学、海岸管理、游泳、潜水、健身健美、健身街舞、武术、乒乓球、网球、高尔夫、体育经营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
同时,应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设定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与知识,具备滨海体育休闲娱乐经营管理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法规、政策,愿意并有能力在社会公共体育领域中专门从事大众性体育活动以及相关体育知识培养的策划管理以及体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与专门性人才;着重培养既系统并熟练掌握国内外体育市场发展实际与相关的体育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又具备对我国体育市场及体育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体育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各类体育经营场所,宾馆饭店娱乐部及体育俱乐部等从事体育行政管理经营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
四、小结
总而言之,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将以海口地区发展甚至全国的需要为主要方向,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情而不断的变革与完善其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战略,为满足海口地区甚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不断增加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1(1).
[2]李南.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德育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 古老文化 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句空话。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完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
一、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对素质教育的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各项素质的根本。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健康身体、愉悦身心出发与德育、智育一道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思想境界的提升看得比强身健体更重要,要强调意境。只有修身养性、提高德性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体现了深奥的东方文明和热爱和平、善良诚信及乐于助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处处表现出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性,其本身就是极好的思想道德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化把这些体育项目,经过筛选、改造、整合与提炼,使一些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价值,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变成教材,进入课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具有重要性的积极意义。学校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民间,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不断发展完善,它能够锻炼师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有利于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有重要意义。业余训练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竞技体育的基石,是发现、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也是冠军的摇篮,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苗子进行基础训练。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确保国家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保证竞技体育各个阶段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可以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多重目标。依靠教育部门,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争把在学校开展的项目培养成为省、市、县的重点特色优势项目群和学校的品牌。“体教结合”可达到“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人才共商,利益共享”的目的,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共同构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机制。
三、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学校体育将成为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应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校本课程形式开发出来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必将为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传统体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随着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体育在学校的阵地越来越少,使很多青少年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认识,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样,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是同民族传统的延续与继承密不可分的。民族传统体育记载了各民族的生活情趣、人际关系、民族性格、理论道德、民众心理,同时也就记载了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学习,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与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现代化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学校体育中贯穿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是培养全面人才的系统工程,更是对本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