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视生命教育,忽视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而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管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多少知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热爱生命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德育工作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习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命教育并不会出现在试卷上,甚至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对生命没有多少感性理解,生命教育成为了边缘词。班主任在生命教育投入多少精力无法用尺寸去衡量,学校也没有专门对生命教育进行测评,家长奕是如此,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很少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于是,一些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了,虽然概率比较低,但是对生命的漠视却在逐渐长大的学生中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对生命的感性理解,德育工作就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2.忽视生命教育的创新,活动流于形式。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生命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即使班主任有意识开展生命教育,也只是简单从网上找一些相关的生命教育资料,然后直接“套用”到本班的生命教育中。由于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真实温度,特别是偏向理论说教的形式对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变得非常枯涩和难懂。
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接地气”
1.用心搭平台,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会对生命有所感知,如亲人逝世、网上报道的意外死亡事件等都会触动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要构建生命教育大平台,结合早会教育、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堂、学科课堂等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对生命多一份感性理解,进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如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班主任可以沟通科学教师,通过教材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巧妙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逐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避免过于严肃而失去教育的效果,“亲和化”的生命教育反而会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2.关心内心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有效。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既是生命教育的受众,又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就是鲜活的教育案例。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效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内心世界,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如挫折教育,它是伴随着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适当的挫折可以提高学生的承受力,促使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坚强。特别是有些优秀生在小学阶段可能“一帆风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没有被发现。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出现的挫折进行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原学生的真实想法,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理性面对挫折。为了提升整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过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挫折、生命有更强的理性理解,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注入人性因素,让生命教育真实有效。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生命教育离不开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对生命的深切感受。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家庭是学生感知生命的重要单位,因为家庭赋予了生命最感性的色彩,它是学生成长最温暖的港湾。生命个体存在家庭结构中,每个都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并借助多媒体将家庭结构中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如借母亲节活动契机,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播放班级学生成长故事,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份爱将生命与亲情的纽带联系了起来,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校互动、亲子互动为实践活动注入了人性因素,学生对生命会多一层理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0-0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2004年11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为97.5%,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生命的认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13%的人感觉“有缺点,但还不错”,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
2.对生命情感的看法。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你会……”时,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难以接受”,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让对方不好过”,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差。
3.对生命责任的认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责任感差,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你会……”时,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对生命挫折的态度。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生命体验较单一,抗压能力低,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从头再来”,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尽量转移注意力”,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8.2%的学生选择“奉献,体现个人价值”,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价值是引领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仍存在信奉“拿来主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割裂个体完整的生命、忽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问题。为此,应携手合作,开发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走向他人,以生命体验生命;协同教学,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反省;外引内培,打造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关键词]
系统思维;大学生;生命教育;反思
当前,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蔚为主流,传统的价值观瓦解,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让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想模糊、信仰缺失、目标虚无、心理浮躁、缺乏进取心等成长困境,更会带来对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质疑。当前生命教育也被一些高校列为通识选修课程。但也要注意到,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偏差以及思维方式的限制,也会让所谓的“生命教育”徒增一个热闹的“光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质变化。因此,转化思维方式,反思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切的方法加以引领与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
生命教育源自于上世纪美国学校开展的死亡学与死亡教育。而在我国的不同的省市和地区也已经开展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工作。台湾自1997年开始推动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计划”,1998—199年度全面实施生命教育课程。2004年,上海市和辽宁省先后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8年云南省全面推动生命、生存及生活的三生教育,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共鸣。其中一个基本的困境是:生命教育究竟是什么?如果不能对此做出一个清晰的认识,缺乏彼此之间的对话,闭门造车就不可避免。以台湾生命教育发展为例,由于参与生命教育的学科领域、社会团体或宗教团体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诠释不同,生命教育又和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价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其定义内涵各有侧重。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台湾生命教育在理念与内涵的形成上由最初的散乱逐步过渡到统整。2008年台湾《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定义为“探索生命之根本课题并引领学生在生命实践上达到知行合一之教育”[1]。生命之根本课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三问”: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又如何才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人生目的与意义的探索、人生应行道路的分辨以及知行合一的修养[2]。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终极关怀与实践、伦理思考与反省,以及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帮助学生深化其人生观、内化其价值观及统整其知情意行[3]。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彰显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在内涵、目标、方法等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理解社会,这将是我国未来生命教育的趋势与研究重点。实际上,没有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他人生命的理解,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一个“畸形儿”。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4]。生命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体现在生命教育内容的完整性、目标的多元性、层次的关联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在横向上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纵向上应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连贯系统,其核心价值即是引领学生迈向知行合一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然而,研究的视角一旦回到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大学生生命教育仍存在信奉“拿来主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割裂个体完整的生命、忽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问题。正视问题并厘清思路,这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一)注重借鉴引用,缺乏特色发展
生命教育的借鉴是必要的,在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彼此交流、包容、欣赏与共识中取长补短,为国人生命的安全与社会的祥和作出贡献,这是我们研究的基础。但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范畴的设定,更不能纯粹地“拿来主义”,还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学生现状等进行分析、设计。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决定了生源的多样性,即使同一地域、同一学段学生又有先天资质、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要与他们的已有经验、性格等适合,进而设计具有文化适切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所遇到的生命问题有的放矢,而不仅仅是方便地撷取他人的“似乎”富有启示的教材,其结果可能导致“水土不服”而无法被学生认同。
(二)注重抽象解读,缺乏真实体验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一般而言,对生命的认识主要从自然生命以及超越自然生命而上升至类的层面的、意义的生命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在高校的课堂上,多以概念思维为导向,旨在抽象地、单纯地理解生命的观念与内涵。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每个个体都具有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追求,在当下物质至上、竞争残酷、就业压力大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下,那种对抽象生命意义的解读显然不能解决大学生理想的苍白、精神的空虚、信仰的虚无、成长的困惑等实然存在的问题。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体验和感悟,在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把握生命的价值,在亲身实践和行动中去理解生命的意义。但我们的生命教育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实践活动,大多都是预设的,活动的过程往往被简化为道德的授受和服从规范的过程,生命和教育处于游离状态。另一方面,通讯与网络社会的影响,大学生自身也缺乏交流、合作与共享的意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感悟。
(三)注重割裂训练,缺乏系统认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许多政治教师的视野里,生命教育就是认知的教育、理性的教育,从课程的设计、知识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考核评价都没有脱离这一认识,他们过多地用机械的理论知识把完整的生命个体割裂开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由于缺乏系统的思维,课程设计极易陷入零碎化与片面化的困境。如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伦理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学生基本伦理修养的培养。在欠缺基本道德需求素养的前提下就进入专业伦理的探讨,尽管也有一些成效,但却掌握不到道德判断的系统思维方法。这种对生命教育课程整体思维的欠缺,忽视了一个专业人的根本身份是“人”,而不仅仅是专业。亦即专业人员能否坚守专业伦理与其专业伦理知识的多少关系甚微,更在于作为人是否能肯定生命的意义,并能在人格等方面有统整知行的深刻智慧与修养[5]。思维方式的断裂,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理性有余而人性不足的“单面人”,也扭曲了人的生命的完整发展。
(四)注重自我价值,缺乏理解社会
生命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宗教观、伦理思维和生死观,统整学生的知情意行,提升其生命境界。但这种强调个人价值的观点很可能造成学生会把他人的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问题,从而忽视现象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对他人、社会层面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就可能会形成认知偏差。一方面,学生会误认为只要我有适宜的反省与觉悟,我就能转化自己的生命。其实,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他人、社会现象在一些方面是平行而无交集的,特别对于一些“经验的存封”[6],学生是鲜有生活经验去想象的,也缺乏一定的机会去接触他们,这也是造成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除了要关怀自身的生命困境之外,更要去体察、探索人类生命的普遍课题,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
三、系统思维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索
系统思维要求将认识对象系统化,考察问题注重整体性,综合运用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同时把握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及外在规定性,并且始终重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7]。系统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认识对象和解决问题,全面协调、注重关系、动态发展,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系统化、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携手合作,开发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
我国通识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基于地域与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合力优势,挖掘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课等不同课程的生命教育意义,努力构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当下与未来生命体现的知识,便成为生命教育的重点。开发生命教育的通识课程,要避免盲目模仿和照搬西方或其他地区的形式与内容,不能把开设生命教育通识课程仅仅看作是取悦社会的“应景之作”,而是要真正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切入,调查、了解学生亟需的生命教育内容,并将之与既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机整合,提出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建构模式。我国高校的多层次性与多元性特征也决定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可能达成共识。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该做些什么?应包含什么教材?该用什么教学策略、资源与活动?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及工具来评鉴课程的成果?其来源也是多层面的:科学、社会、永恒与神圣、知识及学习者等[8]。这就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携手合作,提供丰富多元的关于生命课题的观点。
(二)走向他人,以生命体验生命
个体的生命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有机统一,脱离具体的实践体验,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成为一种“无根”的教育。“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回归现实,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因此,鼓励学生由自我走向他人,以生命关怀与生命体验为主题,深入到医院、敬老院、社区、幼儿园,真实地与他人互动交流,将学生的真实感受带至课堂上进行分享与报告。正是这种与他人当下面对面的原初经验(primordialexperi-ence)[10],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有关生命、生命关怀的知识、技能,也不再是靠想象来理解有关的情景,学生在接触到疾病、伤残、老年、死亡、痛苦等生命的脆弱时,他们会有一种与自身生命极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会造成他们感官知觉上的冲击,从而更能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撼动,从而对生命有了较之以前更为深刻的感悟与珍惜。
(三)协同教学,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反省
当代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他们生活在较为富裕的环境中坐享其成,自然容易缺乏生命的斗志而没有生活的目标。实际上是他们还没有看到,也没有认真去寻找生命的意义。鉴于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要挖掘社会其他组织、机构、成员的力量,多角度、多层面邀请具有丰富社工、志愿者、义工等经验的老师、学生或社会人员进行研讨,通过分享他们自身的生命故事,以及在生命里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这种“现身”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基本内涵的认识,更能引领学生反思:自身生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此外,正是不同人员的参与,也让学生从与自身世界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多元观点的学习,毕竟,“一个感人的故事所能带给人的感动与启发远胜过长篇抽象的论述。”[11]而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改进完善生命教育的形式、内容与主题,从而持续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这一良性的循环也是生命教育系统性的应有之义。
(四)外引内培,打造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现阶段,由谁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是一个问题,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培训机制的滞后,都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从某种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是一个思想家,认真严肃地探讨生命问题,并由之建立深刻的生命学问,而后才谈得上‘深入浅出’,以深刻而不肤浅的方式来进行有意义的生命教育。”[12]也可以说,生命教育不能仅靠强烈的热情和价值的灌输就能达到效果,它更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深厚的生命教育智慧与人格修养,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为此,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专家引进,充分发挥生命教育专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需求,积极为他们创设适切的、安心的工作环境,再结合系统的培训、针对性的学习,尽快让高校的辅导员、通识学科教师成长为“人师”,具有很高的智慧与爱心。如此,才能以生命感动生命,以生命来转化学生的生命。总之,生命教育没有终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命?如何在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与期待中看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诠释者,为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做出负责任的自由抉择,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Z].台湾“教育部”,2008.[2]孙效智.主编的话[J].生命教育研究,2009(6).
[3]孙效智.生命教育与大学生通识人文素养[A].大专校院生命教育学术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2-3.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5]孙效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J].通识在线,2008(19):4-5.
[6]A.Giddens.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226.
[7]杜立英.基于象思维及系统思维对肾藏象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D].沈阳:辽宁医药大学,2012.
[8]Ornstein,A.C.,&Hunkins,F.P.课程发展与设计[M].方德隆译.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江兰贞.生命关怀与体验教学之反思:以一所科技大学生命教育为例[J].生命教育研究,2009(6):88.[11]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 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 幼儿教育功利化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 教学方式形式化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 改变传统观念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摘要:目前,生命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相关课程也被逐渐引入国内。而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启蒙时期,关注幼儿成长状态、思想转变,对其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对未来幼儿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探索。
Abstract Life education, as the premise of al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st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Western life education thought has a long history, the formal education of life scholars is Jay Donna Wat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 was born in 1968, and so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of rapid development. Western life education takes the death educ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life value to form an organic system of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life education, which mak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achieve good results. To construct the life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way of enlightenment is: set up Chinese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ctivities; strengthen the degree of social concer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edia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establish the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social life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social organization
对于生命和人的关注自古希腊教育起就已出现,随着逐步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华特士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正式提出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概念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和教育活动,不仅包括生活的关注,还包括促进生存能力培训和生命的价值。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播生命的气息。”这是生命教育的最好诠释。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通过对西方生命教育的研究分析,了解西方相对成熟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我国生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为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才出一份力。
1 西方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1.1 美国生命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广和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国家,其生命教育的开展也由各州因地制宜地进行,鼓励各州发展校本生命教育课程。因此,各州、各大学涌现出各种生命教育方式,如人格教育、情绪教育、心理健康教等等。尽管侧重点不同,各种生命教育方式的主要内容殊途同归。美国的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以及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实现自我,学会生活,领悟生命的可贵。除了开展学校生命教育,美国还推动社会媒体、民间组织、社区以及家庭共同构建生命教育网络体系,使得生命教育的开展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美国对于生命教育的传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不同课程学科和类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到课程中来,真正做到知识和理论的有效结合,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可是对学生产生一种作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将生命教育的某些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
美国学者和教育者在生命教育的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那就是生命教育的传授仅仅靠理论和说教是行不通的,还应该采取亲身体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生命叙事法等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美国各个学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了多样化的活动,例如通过学生讲述,情景再现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参观死亡博物馆,葬礼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生命、死亡。在美国,不仅仅是学校,其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社区,新闻媒体,各种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也会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这些组织无形中成为美国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1.2 英国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培养幸福公民的全人教育,保护学生自然生命健康的同时,注重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的全面发展。英国的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促进个体生命、社会品质完善发展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按照5~7岁、7~11岁、11~14岁、14~16岁划分为四个阶段,由深到浅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制定、与人交往、急救基本措施与压力缓解、身体健康相关常识等知识的教育。二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公民教育内容。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理解,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英国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规定了专门的教学时间,编制生命教育教材,为学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为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施,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法律文件。英国民间还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地球之友等等组织,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机构的活动,更好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意义。英国家庭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家长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甚至还为孩子提供大量有益生命健康发展的实践机会,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的建立。这种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全方位发展的生命教育形式,促进了英国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1.3 德国生命教育
德国的生命教育开展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生命教育是在宗教课上进行,并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但即使如此,德国的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宗教,而是涉及了哲学、医学、文学、宗教学等多领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小学阶段,每周要上两个小时宗教课,教师会给学生上生命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都围绕着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生死观;初中阶段开始为学生介绍各种与死亡有关的内容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价值观;高中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6个月的生命教育时间,将不同的教育方案应用到生命教育中。另外,“善良教育”也是德国较为看重的,有意重视学生培养善良意识,并作为一门生命教育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课,善良教育主要包括:让学生爱护尊重生命,同情社会的弱者,而且鼓励学生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宽容待人以及唾弃暴力。社会上有一些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机构,如生命热线,也能顾向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神父、牧师等社会人士也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综上所述,西方生命教育重视死亡教育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学校也积极配合,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把生命教育当做教育的重要环节。政府在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基础上,还鼓励和推动社会性团体的生命教育活动,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生命教育的有机系统,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创设生命教育氛围,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2 西方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2.1 开设中国化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实践活动
我国虽已经开始重视开展生命教育,但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而仅仅是依靠一种简单的教育思想穿插到其他教育学科中,即有一定的渗透式教学方式,生命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生命教育仅仅依靠一种简单的理论传授是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的。在今后的生命教育研究中,我国应开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生命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明白生命教育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方面,我国部分地区的少数学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地震频发地区的地震逃生演练、一些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消防演习等,只有这些演习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面窄、数量少,学生仅仅靠一两次的演习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甚至他们只当成必要的任务来完成,并不对其进行思考,所以,我国应吸取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生命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经验,增设关于生死、疾病、灾难应对等的讲座、演练、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如何应对生命的变故等,家庭、民间社会团体也应该加入到灌输生命教育的队伍里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学习环境,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2 加强社会关注度,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生命教育的推广,离不开宣传,我国生命教育仅局限于学校,虽然关于儿童各类恶性事件的报道不断,但在社会上没有引起深刻的反思和重视,人们仅仅当作新闻,听过之后就置之耳后了,甚至漠不关心,对于心理咨询室等社会机构的接受度虽逐步提升,但大众仍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无法实现在大众中普及。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建立更多专门的辅导咨询机构,帮助有需要的儿童,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介质,可以利用媒体传播的形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如某类真人秀的热播吸引大众的关注,引发思考,将生命教育思想逐步渗透到我国人民的观念中。
2.3 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