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环境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旨在回顾文献中有关在线交际,文化维度,以及英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跨文化交际技术的进步将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文章还深入讨论了在霍尔的高低语境框架下,在线交际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语用体系与语言倾向在东西方文化范畴内存在的差异,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中,各种网络技术能够提供的教学可行性,为外语教学和学习提出了针对性及创新性的教育哲学思维和方法。
一、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网络环境
当谈到网络环境时,我们很容易推测到在交际功能等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生产的占主导地位的各类软件而构建的互联网环境,因此,互联网在各类交际功能中的作用应该被强调为是至关重要的。Uzunetal.(2012)曾提出互联网是跨文化交际技术的助推器,它不仅在广泛意义上加速了跨文化交际行为,而且使得网络交际环境变得如此受欢迎。以互联网做媒介的交际,沟通或学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以计算机为基础或辅助手段进行学习或通信。意识到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人预言以电子网络为辅助的语言学习终将替代传统的语言课堂学习模式。现在,虽然有一些学生还没有笔记本电脑,但是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手机的学生,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实用性以及在生活中人们使用手机频率的增多促使在网络虚拟空间交际次数的增多。很多大型公司已经在更新他们的网站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如今,我们在电脑上可以做到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因为手机的便利性我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期盼可以在手机上操控一切软件,这一现象将能帮助我们紧随网络世界的发展,并且更有效地安排我们的各项课程。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各种智能手机包括各种网络技术的使用,各种软件、虚拟空间都是以网络技术环境作为基础的,交际的深度、广度和质量都将取决于网络的覆盖范围和速度以及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假设各种技术软件和网络服务设施只能满足最基本的跨文化交际需求,那么对网络世界的管理以及净化数字环境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加入进来。这一平台主要是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人文素质的人们进行最基本的“聊天”或“游戏”的需要。这一网络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同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机会,这就类似于在现实社会中的面对面交际。Kaluza和Golik(2008)研究了网络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发生在大型的在线网络角色饰演游戏之中。他们发现虽然传统的面对面的交际模式正在逐步被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方式取代,但是一些特定的受传统文化影响产生的文化动机依然被保留下来,这会强烈地影响玩家的行动和行为以及他们的群体组织模式。换言之,不论个人是否有意识,他们都会将他们的文化,个人经历和偏见融入到游戏中。因此虽然在虚拟下的游戏空间有游戏规则和文化,但是现实世界中传统的文化习俗依然会占据主导位置,这将会决定在网络环境中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这些,对于外语学习者,其交际目的是否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练习语言或是建立和加强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等等,Luetal.(2004)早已指出除了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一种共同的交际理念是确保相互宽容和尊重的基础。
(一)网络平台和高低语境下的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把网络平台按照以下方式归类:1.WEB2.0环境,比如博客、网站、维基、文档分享等等,这一系列允许用户间相互合作,但是大多数人是被动的,因为只有部分成果或是对内容的修改是被允许的;2.WEB3.0平台,在这一环境中用户如Face-book以及其他灵活的社交网络媒体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嵌入到移动应用程序中;3.基于软件的各种平台,比如SecondLife和IMVU,在这里人们可以玩游戏、聊天等等。发生在这些平台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次数和质量似乎受到用户的性格和他们文化背景的影响,可以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类。Würtz(2005)指出在高低语境下网页会产生极大的不同,交际范畴和风格也会不同。高语境和低语境框架模式是由霍尔提出的,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跨文化研究当中,但是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模式下它也受到了质疑(EssandDudweeks,2005)。根据霍尔所述在高语境下说话方式和传递的信息通常会比它们的实际含义更复杂,更深入。尽管一些信息对于特定的群体会传递更多的含义,但是对于团体外的人们似乎就不太有意义了。另一方面,在低语境中,对话者更喜欢用显式的信息,这样某些词语的特定价值就不那么重要了。
霍尔指出在低语境中的人们是善于分析的,线性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更趋向于强调明确的口头或书面的信息。换句话说,高语境交际(隐式的传播信息)是指交际者本身就存在于上下文的语境之中,有很少的编码,传输和消息的文字部分,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由身体语言、环境语言或该人的内在素质传递的,相对地讲,明显的语言代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这也说明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低语境交际(显式的传播信息)是由明确编码的语言来完成,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中,这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习惯用语言的力量进行交际。研究还指出很多国家比如日本、中国,地中海国家,拉丁美洲国家是高语境国家,低语境国家包括大部分的西方国家,比如英国、瑞士、德国、美国等(GudykunstandKim,1992;McDanielandAndersen,1998;Remland,2000).Andersen(2010,p.298)评论说,虽然大部分语言是明确的低语境交际模式,但是在中国大多数语言是隐性的高语境模式。因此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文化差异并且忍受由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分歧。
(二)网络环境中的交际类型
由于缺少足够多的数量和交际质量的保障,一些来自文献中的证据表明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交际通常会显示沟通不足或不恰当,即使这些软件拥有促进通信技术的巨大潜力(Thorne,2003;ThorneandPayne,2005;Bretag,2006;AllwoodandSchroeder,2000)。然而,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现象是由软件的缺点引起还是由于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Throne(2003)在观察三个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指出跨文化交际技能,交际动机和语境是由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自产生差异的。他还进一步观察到跨文化交际技能取决于语用和语言知识水平的提升,但是普遍的通信工具即电子邮件未能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他得出结论:个人和集体经验会影响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方式,还会影响交际过程、交际目的以及语言发展的结果。同时,Bretag(2006)查阅了一所大学国际英语语言学习者和他们老师之间的电子邮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邮件的使用协调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但也反映了在交际过程中虽然礼貌用语没有消失,但是在共享个人信息时非正式语言的使用倾向无法在正式的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中被观察到。
同样,ThorneandPayne(2005)也表明智能的网络环境可以将外语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互换,这些是应该跟上新兴时展的步伐。在另一项研究中,AllwoodandSchroeder(2000)探讨了智能网络环境希望找到交际的特点,例如“贡献的多少”、“被使用的语言”、“类型的介绍”等等。研究指出:1.英语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2.在自我介绍后,对拓展交际和参与只做出了少量的贡献;3.大部分内容是自我介绍,之后有突破性的交际内容是相对较短的;4.谈话内容缺少在现实世界中应有的语言秩序。在这些研究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不讲英语或用英语有交际困难的人在谈话的过程中会处于劣势。出于这个原因,它可能会建议人们应该学习更多的英语语言确保交际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边的活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还要掌握它的文化背景,语用习得,这样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发挥这门语言的作用。事实上,KaluzaandGolik(2008)的研究结果就证实了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掌握双边文化背景,这种微妙的问题可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巨大的阻碍。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觉,不侮辱或损害他人的一切才是交际中的实用价值。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并理解语言的差异,文化习得的异同以及他国的传统习惯。网络平台中的交际通信软件实际上比以往更多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使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网络环境中的所有人得到满足。
二、网络环境对支持外语教学提供的教育可行性
尽管很难证实我们今天拥有的技术是最先进的,但是各种网络教育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的确为广大的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带来了便捷和学习乐趣。Uzunetal.(2012)曾假设“计算机和芯片的发明极大地带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教育软件的出现也促使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是网络加速了这些技术的传播和使用,是互联网的神奇创造了各种网页并让它变得如此受欢迎”。对自主学习者和终身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讲,他们不能忽略网络援助,因为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最新的学习资料和最容易被模仿的学习模式及活动资源。(Kukulska-Hulme和shield2004)之前描述的网络平台为学习者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机会获取和练习语言,学生还会发现大量的书面的、视频的、音频的文件以及真正地与他人分享资源,彼此间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当前的教育模式要为学习者提供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更加自由地、自愿地学习,这需要教育评估类型的修订。
为了从网络平台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一类是从他的老师提供的测试中获取高分的学生;一类是从各种不同的老师提供的测试中获取高分的人,但是这种测试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换句话说,一种是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自由地用英语交流的语言学习者,一种是拥有大量的语言理论知识却不会使用的人。Ess和Dudweeks(2005)提出网络课堂和协作工作小组在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数量和接受文化差异性方面是非常有益的。但是,Wang和Coleman(2009)指出教科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权威,互联网工具被认为是信息来源而不是交流的方式和教育的平台,并且还批评指出国家政策和教育的传统性是不允许优先使用网络工具作为教育主体的。但是目前的教育方法和后现代教育哲学理念的提出是非常鼓励非传统的交际方法以促进学习者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外语学习者个人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意识。
三、结论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英语;教学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小学英语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进而改进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优点,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学习内容的单调性、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等。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些不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依赖于课本,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有了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知识进行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1.营造活泼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高年级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网络技术,将书本中的一些知识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能引起其注意力,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信息量高度集中的平台,因而能够为小学英语课堂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料。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题材;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互联网,增加教学的方法,例如英语游戏、英语歌曲等;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知识,进而扩充学生的英语知识量。
3.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发表看法,这样有利于发挥小组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小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对于我国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 涉入理论;消费者购买情景
一、涉入理论概述
(一)涉入的定义
营销专家将“涉入”定义为: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所感觉到的攸关程度或关切程度。
(二)涉入度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涉入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产品因素和情境因素所交织形成的特定状态。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价值观、自我意识、兴趣与需求、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性别和年龄等先天与后天、心理与生理等因素,它们对于个人就不同事物的关切程度起决定作用。产品因素是指产品的价格、外显性、属性或社会象征性等因素,个人对某商品的关切程度取决于这些因素。情境因素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与环境对个人的行为或行为者的心理带来影响的因素。
个人因素、产品因素和情境因素又同时影响消费者涉入度的高低,当消费者内心的价值意念被唤起时,或是当他意识到此次购买非常重要时,在处理能力或机会均许可的条件下,消费者一般会选择高涉入的购买决策,而当消费者认为要购买的产品不是很重要,或者是自己并不十分感兴趣时,就会采取低度涉入的购买决策。根据营销学者对涉入的定义,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过程划分为高度涉入和低度涉入这两大类,并依据涉入理论来分析这两类购买情形。
二、高度涉入购买情形
Laurent 和 Kapfer(1985)提出了消费者涉入轮廓量表――CIP作为涉入的衡量方法。CIP是由衡量涉入的五个原因变量来决定消费者涉入程度的。这五个原因变量是:产品的感知重要性,感知风险,不良选择的感知可能性,象征意义或符号意义、产品的享受价值。当消费者对将要购买的产品感知重要性较高时,也即产品个人化意义较大时,消费者会提高购买的涉入程度。
当消费者认为做出不良购买选择所带来的不良结果的感知重要性很高时,会提高购买决策的涉入度。一般会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当这个产品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或生活品质时,消费者会花费更多精力。第二,当为别人购买时,消费者也会相应提高购买涉入度。
当消费者认为自己做出不良选择的感知可能性很高时,则会提高购买涉入度。一般会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当这个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时,也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类产品不熟悉,或是以前没有类似购买经验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出不良选择的可能性很高,会搜集更多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第二,当购买者认为不同产品或品牌在品质、功能、价格等方面差异较大时,就会认为自己做出不良选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也会提高决策的涉入度。
当消费者认为所购买的产品、购买过程以及消费过程具有很高的象征价值时,会提高购买涉入度。一般会有以下情况:第一,当所购买的产品具有外显性时,消费者一般会花费更多精力。第二,当消费者认为购买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时,消费者也会提高购买决策涉入度。
三、低度涉入购买情形
第一,所需购买的产品价格不高,或者没有特殊通途和使用情景,也即是消费者认为这类产品没有很高的感知重要性,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常常投入较少的精力。
第二,消费者在网购之前,已经对某个网站,某个店铺或是某种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偏好,对所要购买的产品属性非常熟悉,他们会认为自己产生不良购买的感知可能性不高,已经形成了购后预期,会较快做出购买决策。
第三,虽然消费者认为所需购买的产品比较重要,由于个人或限制因素而进行了低度涉入的购买决策。
四、总结
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买情景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帮助营销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营销活动。企业在经营具有外显性或价格较高的产品时,不宜制定过低的价格,虽然低价可以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但是针对这类商品,消费者则更看重其品质,过低的价格反而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低质、无保障的感觉,适当价低邮寄费用或增加售后服务可能会产生更好效果。另外,针对低涉入度购买的消费者,特别是忠诚购买或是冲动型购买的消费者,网站的知名度和产品信息的易得性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应注重站点的推广并加强营销活动的宣传,企业可以与非竞争性的厂商建立线上促销联盟,通过相互线上数据库联网,增加与现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安全;网络欺诈
网络信息繁杂,网络安全受到威胁。如搜索引擎监管不严,暴力、低俗信息随处可见、网站链接存在虚假信息、网购或游戏中存在安全隐患等。要确保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发挥,首先应了解其特点,并采取必要的解决策略。
一、综合类网站建设良莠不齐
近年来,国家逐渐规范了网络使用原则,使各类搜索引擎及主流媒体的使用逐渐“绿色化”。但由于各类网站众多,监管水平难以统一,因此依然存在一系列的不良信息。尤其是以某些网站为平台所建立的个人博客、论坛等,很难对其实施监管。网站自身管理存在漏洞,无法对这类网站实施封杀,因此导致大量的不良信息通过特殊的途径进入公众视线。另外,目前网络平台对于其内容的监管上缺乏更好的管理手段,无法实现对其内容的完全净化。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国家应加大不良信息浏览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网络网站建设的管理,促进其规范化。从网站自身发展上,应减少漏洞,降低被利用的可能性。并且建立绿色网站模式,减少广告等不良信息,获得客户的使用支持。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繁杂,这要求使用者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
二、欺骗性网站为网络诈骗提供了媒介
新媒体时代,钓鱼网站众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实施诈骗。这类网站往往通过一系列的实惠来要求使用者填写姓名等信息来实现诈骗。网络技术的发达也为这部分犯罪者带来了方便。以短信、彩信、网站等形式所发出的诈骗信息使大量的客户受骗。另外,一些不法分子依附于一些已经成名的网站,虚假广告,使客户上当受骗,这是目前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这类网站多存在明显的漏洞,只要使用者摒弃贪小便宜的心理,对使用的网站,尤其是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网站进行审查和思考后,再填写,即可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防止上当受骗。
三、经营类网站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以天猫、京东为首的网购成为一种新热潮,在各大节日,打折活动和其方便性吸引了大量的使用者,尤其是年轻的使用者。但现代人对网络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而网站自身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其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上,优质产品大量存在,但劣质产品同样很难控制。网络平台对一些商家的信息缺乏必要的检测过程,即使对其进行了相关检测,但无法对所有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因此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存在,给客户带来了利益损失。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国家逐步加大了对网络物品流通的监管力度,但行政手段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显然作用并不明显。这类经营类的网站以利润为前提,因此对一些商品质量上、流通渠道的管理上的并不严格,这是造成网络购物风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游戏类网站成为吸金利器
游戏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目前,收费游戏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特点。一些通过Q币等形式获得资金,游戏者为了增加游戏的刺激感,购买游戏币的欲望比较强烈。这使得游戏类网站成为了吸金利器。一旦网站为建设者带来利益,维护者就会通过更加暴力甚至是的手段增加收入,这使得游戏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处于恶性循环中。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使游戏玩家正视游戏,减少其在游戏中的投资。当然,也在于对不断更新的网络游戏的分析,以防止游戏者在次上当。
五、通讯类网站风险指数高
网络通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接受。如QQ、MSN、微信等聊天工具,邮箱等信息传输工具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络通讯的功能逐渐完善。因此,网络通讯大量应用于个人业务、企业管理中。但网络木马的更新速度快,造成大量的信息丢失。尤其是对于企业财务信息,一旦丢失,将被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商家利用病毒软件的传输获取客户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善于利用这类信息,一些行为甚至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在QQ等聊天工具中,欺骗、虚假信息等问题无法杜绝,一些甚至威胁人身安全。网络浏览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多为人为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监管力度,并通过正确的宣传使客户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新时期,计算机网络管理者还应从技术层面出发,对计算机网络实施定时访问,设置一定的权限,以减少病毒的入侵。并对使用者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如使用计算机时要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扫描和查杀,加大计算机监管力度。使用者还应做好信息备份。就目前技术看,对称性密钥和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两种方式是计算机信息备份的主要途径。
六、总结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方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获得资源以及方便。但新时期,网络信息同样具有复杂性,并且难于兼顾,网络安全值得注意。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网络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其分布于人们普遍使用的网络游戏、网站以及网络聊天工具中。这对网络监管和网络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网络监管人员应从技术层面入手,减少网络被侵袭的可能性,并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不良网页浏览。其次,使用者要认识到网络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规范网络使用原则,从而降低网络安全隐患。总之,新媒体时代,网络安全使用十分重要,应得到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重视。(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勇大数据环境下对网络安全的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3).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认知信息构建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现状——“信息沉睡”现象
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文献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象,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搁置。到2004年为止,我国大学图书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40%,个别竟不足20%,也就是说有4亿册图书在睡觉,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造成极大的馆藏资源、设备及人员的浪费。显然,图书馆“信息沉睡”现象十分普遍,存在大量信息一直不为用户所得,很多资源无法使用、增值和再造、共享,既阻碍人们信息利用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建设信息化社会。如何更进一步开发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让这头“狮子”的清醒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出现“信息沉睡”的主要原因是:①搜索资源问题,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导航、检索、分类等都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差很大。现在的检索工具多是综合性的,其功能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检索点、检索词的表达方式、逻辑组配方式、检出结果的显示方式、链接内容及方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检索软件的智能性不够高,造成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低,检索障碍使用户误检漏检大量信息。图书馆传统的按学科进行分类组织的信息资源系统显得过时与落后了,它和人们一般信息认知不一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使用需求。而搜索引擎等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具有简洁、易用、交互的特点,使得用户纷纷用它来代替传统图书馆服务。②信息内容问题,一方面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在良莠不齐、无序的海量信息面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有时甚至达到无所适从的地步。这些需要图书馆彻底转变观念与方式,一切以“读者为中心”、“以用户为本”来重新审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本文将尝试从用户认知角度对图书馆“信息沉睡”问题进行探究。
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认知问题分析
用户对自身需求的表达实际上是以自身当下知识结构欠缺的表达,这种表达首先是一个认知问题。用户的信息认知是经过选择、构造、补充三个环节而形成的。这三个环节都和信息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关系到用户获取信息的适用性,构造意味着信息的整体性,补充预示着信息的完整性。面对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用户很多时候都无从下手或难以选择。2005年OCLC推出的《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显示,基于Web的超文本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可利用的潜在认知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大为增长和提高;传统认知信息活动的固定逻辑结构发生随意性变化;认知信息活动难以收敛;认知信息目标出现快速而多维度的转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活动面临更多、更复杂的认知选择。这些变化启动了Web用户许多以往未加运用的认知潜能。同时,由于网络信息超载、信息迷航和信息疲劳等问题也可能引起用户利用信息时的认知失调。网络信息的查寻和利用是用户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与检索系统交互作用,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的,以完善、改变知识结构为结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知识结构不充分导致的情报需求,结束于知识结构暂时充足状态。检索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任务是助成用户这一转换过程的实现和完成。因此,图书馆必须关注用户信息吸收和利用效果。用认知的观点去看用户信息需求和用户行为,用构建用户认知的视角审视信息服务。了解用户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征,扩展通向相关信息资源的路径支持,使检索系统发挥综合效应。
2.1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特点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的知识结构对外来信息的吸附、同化、选择、建构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进化。通常用户认知具有如下显著特点:①动态性,信息认知活动本身是动态的、随着认知活动过程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变化;②多维性,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如知识创新、信息浏览等;③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用户本身的心理活动、社会活动和信息形式的复杂性;④整体性,即认知系统内部各认知问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性。用户已有的认知结构与信息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用户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分化和认知重组,认知结构得以更新和优化;另一方面用户认知结构对信息具有选择性吸收。这表明信息服务效果与用户的认知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用户拒绝选择或拒绝授受,其服务效果为零。要获得良好的信息服务效果有两个办法:一是提供适应用户认知结构的信息;二是激活和构建用户的认知结构。基于用户认知特征、结构和模式的新视角对网络信息资源、主观需求和世界的再认识,不仅能改变图书情报的工作方式,更将催生出新的信息组织生产方式:以属性的提炼和整合为中心的资源需求组合工艺。
2.2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基本模式
认知过程从广义上说包括信息获取的过程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思维过程),狭义上理解指主观信息产生(即信息再生)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的纷繁复杂,已经远远超出用户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范围。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固定逻辑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用户信息活动面临多样性的认知选择。面对复杂性带来的用户认知问题,要在了解用户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数字信息组织,如图1所示:
在复杂的数字信息环境中,形成用户认知信息活动基本模式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①结构反应,即用户对信息环境提供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反应,亦称信息检索;②目标指向,指反应了用户认知信息活动中对信息需求表述方式的差异;③交互方法,它反映了用户在超文本信息环境获取信息时的认知风格。上述三个方面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用户对数字环境的认知能力,而且对用户怎样降低认识成本,如何优化由结构化、可视化技术带来的认知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3制约用户认知信息活动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用户面对网络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制约用户认知信息活动行为不乏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①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由于用户的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当面对无序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时,用户认知有用信息容量会因为无用信息的侵入而感到有用信息的不足;②信息组织类目过于繁琐,通常用户认知信息组织类目层次容量是5级到6级,如果超过这个层级,用户往往容易产生混乱心理,而且类目层次的增加,难免会信息重叠交叉出现的现象;③用户的信息素养问题,用户自身的知识与知识结构决定了其对信息认知能力高低;④用户对信息的关注程度,用户对于信息的注意取决于当前的唤起水平。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时用户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也会影响用户当前的唤起水平,唤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当前的注意行为,从而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容量和对信息的注意度。诚然,用户的认知结构既非先天形成也非客观环境单纯作用的结果,而是在认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主体主动构建而成。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产品——检索系统的设计,不应只以“科学”、“规范”为依据,而以对应用户的需求表达为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不应只以注重知识组织的技术方法问题,更应重视如何识别用户需求的认知问题。鉴于上述情况,以人为本,从信息用户认知的角度实施图书馆“信息唤醒”行动方案,以求探索适应用户认知结构的信息组织体系的途径。
3图书馆的“信息唤醒”行动——基于用户认知特性的信息组织构建
传统的情报检索的弊端是重视系统的经济和技术效率,轻视用户效率,从而限制了系统的效率。在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开发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过于重视程序设计和使用设备的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报检索中的用户因素,从而导致许多检索系统在使用中不受用户的欢迎,检索效果远远低于用户的期望,使开发出来的产品与用户及图书情报学界的期望相去甚远。信息检索机制存在“忠实表达”、“表达差异”和“词汇孤岛”三个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知识处理和理解能力,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检索技术已不能满足用户在语义上和知识上的需求,造成用户检索困难的根本和关键是要把信息检索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基于知识或概念层面。语义检索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技术相结合,立足于对信息进行语义层次上的分析和理解,能有效地理解并挖掘用户的信息请求。信息时代一个是信息,一个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服从于信息,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如何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基于用户认知的组织与整合,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如何唤醒“沉睡信息”呢?
3.1基于用户认知的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面向用户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汇集、存储信息,以方便用户索取的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查询和获取的服务。从DDC以来的现代图书分类到当前的元数据、知识地图、知识本体等,这些西方式的知识组织模式通过改进文献(知识单元)标引和描述中自然语言的演算方法,以努力达到明确化、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作为理性逻辑突出的反映,它们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人类认知的优点。比如“Ben-zene”这个词,对化学师而言是“苯”,但对消防人员而言,则意味着另一个意思。因此,当知识组织取决于以技术形式出现的若干精确规则时,也与用户基于自然语言的习惯性提问渐行渐远。古代书目认为知识组织更多地取决于认知主体的认知背景、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凸显的不是科学理性而是人文信念,这对于纠偏现代知识组织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不无启迪。
目前图书馆的网站大都采用分类体系,但各网站的分类体系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为此建立两个入口:一个按照学科体系分类;另一个按照自己网站的特性分类。前者不仅符合用户逻辑思维的习惯,而且也满足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用户的认知需要的方式;后者则既符合一般用户的检索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心理。信息检索过程符合用户的认知心理,用户在提出问题后,信息检索系统将用户的提问加工成适合于计算机检索的语法形式,通过建立问题输入模式的方式帮助用户提出正确的问题。例如规定提问的关键词、类型、逻辑关系等几个方面引导用户按照标准模式提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后,根据检出的结果进一步评价,看其是否符合用户检索目标,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不符合要求,要重新对用户的提问加工并进行检索,直到符合用户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止。这种理想的情报检索系统应能够在用户为实现知识状态转换,完成与系统的各种交互作用任务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类型知识的使用和需要,以及不同认知能力的运用,提供针对辅助、支持,具有高度适变能力。
3.2基于Ontology的信息跨库整合
信息时代,用户最希望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最关心的是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甄别。正如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维克多·费多洛夫所说的:“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阅读信息,而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上网之后可以找到关于任何问题的答案,可是永远不能确认找到的正确答案,也不知道找到的答案具有怎样的代表性,而图书馆实际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所需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代表性”。数据库的不断增多,各数据库的格式各异,彼此不能互相存取,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的方案就显得切实可行。
本体(Ontology)的发展为这个接口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它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面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是“对某一领域内可共享的、通用的概念的形式化的规范描述”。Ontology能使用户在概念层次上设计领域模型,支持多重继承,并对新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可扩展。同时,它后台支持数据库存储、开放源码、模块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有助于用户对词汇语义的认知。Ontology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①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可以重用,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②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开发Ontology这样一个接口,其实质是建立各个数据库之间的联系,采用一个相同格式的接口建立不同格式的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实现语义化Web服务中对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人们对本体模型的期望是在语义层上描述实体内容以及实体间的关系,对目前的语义化Web服务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的需求是采用本体模型建立精确化、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案。
在进一步改进Ontology提供合作开发支持的基础上,把它应用于包括知识重组、知识表示和知识记忆三个环节的知识组织、知识检索和知识服务,可以将某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通过机读元数据自动建立书目数据库;通过语义对网页或文件进行自动标引和注释;通过语义聚类将信息资源中的相关主题进行分类,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定题服务;也可以对网络站点进行分类和导航,丰富数字图书馆的链接。它增加了检索结果的准确度,使用户避免了大量无用信息的人工筛选,能使检索结果在较大程度上符合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构建基于Ontology的信息跨库整合对消除信息用户检索障碍,提高检索效率,最大限度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大开了方便之门。
3.3面向用户的智能信息推送服务
在网络化社会,人们猎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图书馆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来源的地方。图书馆直面这种冲击,改进多种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势在必行。图书馆的既定目标是争取一切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社会成员成为图书馆的用户。不同的用户个体对同一信息对象的注意程度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推送”技术恰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网络信息查询与收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由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块和面向主题信息搜索加工模块组成的新型信息服务系统。有目的性地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急需的信息主动发送给用户。在目前“推送”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从而形成“智能信息推送”(IIPP)技术,是“push-pull”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是将“推送”和“拉取”相结合的智能信息技术,将会是未来网上信息获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图书馆利用IIPP技术将信息查询与收集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图书馆供需信息匹配。将经过排序和过滤的信息推送给用户。使图书馆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并形成决策;将主动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处理,形成结论或报告,主动挖掘和积累新的知识;将用户需求的内容或动态生成的结果一并推送给用户,建立用户与服务器相关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使图书馆充当一个积极主动提供决策信息的智囊团,促使图书馆从“以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用户、利用为中心”的知识创新服务。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