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约能源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节能减排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经济良好发展、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对于交通运输业而言,也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来研究这个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各个企业调动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节能减排。本文从理论上对节能减排的概念及内涵阐述相关理论,分析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的真正价值和实效性。
1 节能减排的概念
1.1节能减排相关的概念及关系
从字面意思来说,节能减排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即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减排的对象有废气、废水、废气污染物等。
(1)节约
节约即为节省、节俭、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在经济领域节约的本质就是在经济的运行中对资源、能源的需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的合理利用。
(2)节能
节能即为节约能源,指的是在能源的开采、运输、加工及使用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小损失和浪费,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大发挥出能源的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业的节能指的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的管理制度等技术措施来消除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挖掘能源的潜力,而不只是单单的减少能源的供给或者降低生活水平。
(3)节能减排力度
指的是节能减排的投入占节能减排效果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节能减排的力度越大。这个指标体现的是在衡量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以及经营的主体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以及节能减排后的效果。
(4)节能型交通运输
在运输交通管理部门的制度指导、政策支持下,运输行业的经营主体能够持续不断的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能够不断的进行节约资源方面、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发展,在运输生产、管理和其他的环节都能够节约能源,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2节能减排与节约的关系
节能减排指的是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节约则是减少消耗以增加收入,从范围上来讲,节能减排包括在节约内,是节约的一个方面,是节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总之,节能减排是节约的手段,而节约是节能减排的目的。节能减排是为了减小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最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在交通运输发展中节能减排的适应性
现阶段,交通运输业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属于总体能源消耗最多的基础性行业之一,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由于消耗量巨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求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交通运输所面临的交通运输的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所以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节能减排。
在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同时,不能斩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否则节能减排的任务无法实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能源节约、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基础,这需要运输业加强管理,改善技术水平,提高运输效率。交通运输的发展要不断提高运输的速度和规模,合理整理交通运输结构,做好质量和管理的发展水平,保证能源的充分供给和利用。现代交通运输的排放要与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排放水准相适应,在配置资源上要合理优化,减小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3交通运输业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相对应的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也是治理的一个难题,各个行业都在寻求节能减排的目标。如果忽视这方面的发展,资源的严重消耗、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资源相对短缺不足都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任何项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的检验,交通运输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的依据有以下这些:
(1)国家政策的支持。由于国家对交通运输业这样的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的行业高度重视,并且经常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都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点。
(2)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者也都积极的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工作上来,在配合政府部门的倡导下,应该采取考核的方式对驾驶员的水平做出评价,比如是否采取节能、节电、节约油耗等措施,由点到面,实现整个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目标。
(3)人们的感同身受,由于近些年来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雾霾等较为明显的现象对很多人造成切身的感受,人们节约环保的意识在逐渐提高,相信在今后不断的发展中,必会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上来。
结语
节能减排并不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相反的,这项措施必定会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也可以反作用节能减排,更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施。21世纪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采取配套措施,实现节约型社会。
现今,低碳环保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空调的使用量也与日俱增。然而,空调外机排风扇排出的那股强劲热风,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若能把空调排风扇与风力发电机有效结合,利用这股强劲热风,使其吹向风力发电机的风叶,带动风力发电机运转发电,就能够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最终起到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空调排风扇 可拆卸 风力发电 节能减排
空调和风力发电机没有电路交叉,它们的运转互不影响。据调查,我国主要靠燃烧煤来火力发电,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废渣等会严重污染环境。所以,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可观的,在低碳环保,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独特的节能方式,能源的充分利用为人们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开支。
1 研制背景及意义
现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能源的消耗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由于能源过快消耗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随之,低碳节能环保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单就空调而言,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已趋于成熟。然而,空调外机排风扇排出的那股强劲热风却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未能加以有效地利用。
研发的空调排风扇可拆卸风力发电装置,利用本来毫无用处的空调排风扇排出的风发电,实现了能源的多级利用,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高度重视,为我们利用空调外机排出的风进行发电这一行业的发展打开了市场。
2 设计方案
2.1 技术概况
该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和空调排风扇结合而成。空调排风扇的扇叶与风力发电机的叶轮正对。排风扇排出的风正对垂直地吹在风力发电机的叶轮面上,带动叶轮转动发电。发电机的叶轮面积与空调排风扇的扇叶面积相同,轴心正对平行固定在空调外机上。
风力发电机与一个化学蓄电池相连,发的电直接蓄存在电池中。蓄电池具有220v的稳定输出电压,可直接与各种日常的电器相连,带动其正常使用。另外,该装置的风力发电机叶轮可以随时从空调上拆卸下来。当空调很少使用时,就可以把风力发电机拆下来,风力发电机与空调完全脱离,并放在屋顶,旷地等自然风力资源充足的地方继续发电。在空调运行时,可以随时与空调结合发电。
2.2 产品特点
2.2.1 结构简单
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简单、实用。只需把风力发电机与空调机械组合一起,风力发电机与空调完全没有电路的交叉,彼此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一方完全可以脱离另一方而正常运行。这就避免了重新设计排布电路的复杂工作,对技术的要求大大降低。在空调不运行时,风力发电机可随时拆下,放置于其它风力资源充足的地方继续发电,这就避免了器材的闲置浪费,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2.2.2 实用方便
根据风力发电机的有关数据,10米/S的风速可带动一台200W的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转,而15米/S的风速就可带动350W的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转。调查的,一台1500W的空调正常运转时,排风扇排出的风风速在10米/S左右。这就说明,一台1500W的空调排出的风完全可以带动200W的风力发电机发电,因此我们的装置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
我们的装置发出的电可以作为生活的来源。当发生停电现象时,有了该装置,就可在停电的时后供电,给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2.2.3 节能环保
一台功率1500w的空调排风扇吹出的风,足以带动一台功率200w的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转。0如果一台1500W的装有该装置的空调运转十小时,那就能额外获得2.0度的电能。相当于燃烧0.64Kg煤炭的发电量。因此,该装置在低碳环保,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空调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但其室外机却向大气源源不断地排放着高达约68摄氏度的强劲热风。那股强劲的风,风速很大,而且风的集中排风口比较小,增加了它的流速。如今,空调行业技术的改革关注于开发有效利用太阳能的新途径,却忽略了外机排出的可利用的风。
该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和空调排风扇结合而成。排风扇排出的风正对垂直地吹在风力发电机的叶轮面上,带动叶轮转动发电。发电机的叶轮面积与空调排风扇的扇叶面积相同,轴心正对平行固定在空调外机上。风力发电机与一个化学蓄电池相连,发的电直接蓄存在电池中。该装置的风力发电机叶轮可以随时从空调上拆卸下来。不使用时把它放在屋顶、旷地等自然风力资源充足的地方可继续发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装置又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
4 创新点及应用
空调的节能与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亿万空调用户的需要,随着环保节能概念深入人心,观念转变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该装置最大的特点是简单、实用,可以作为生活用电的来源;而且该装置利用风力发电,实现了能源的多级利用,起到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目的。深入人心的环保观念以及本装置节能实用的特点成为该装置推广应用的有效保障。
空调的节能与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环保节能概念深入人心,观念转变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回收空调外机排除风进行发电的的装置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在行业内推出空调一体可拆卸发电装置,通过对空调外机排出的风重新利用到空调或者其它用电器上,达到省电节能、资源多重利用的目的。
5 结束语
我们要对空调排风扇可拆卸风力发电大力的研发,通过智能化、深入研究与开发,生产出空调排风扇可拆卸风力发电装置,既可以将风力发出的电重新利用到空调上,也可以储存起来利用到其他需要电的地方,其节电环保功能深受大众关注。我们的装置绿色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了环境。在未来,我们的作品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陈永祥,方征.中国风电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J].科技综述,2010.
[2]韩永奇,韩晨曦.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与前景[J].新材料产业,2010.
[3]王超,张怀宇,王辛慧等.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电站系统工程,2006.
[4]姜波海.风光互补发电集成装备的设计开发[J].天津大学,2012.
[5]张新房,徐大平,柳亦兵等.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及相关控制问题综述[J].华北电力技术,2005.
1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相对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资源能源立法及环境保护法律之中。
1.1能源法律方面能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节约能源法》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1.2环境保护法律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此项法律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1.3政策规章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制订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概况
2.1英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又因低碳经济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宣布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尤其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已经抢占了“全球制高点”。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财政部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英国政府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战略白皮书,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三个配套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
2.2美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为降低能耗,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内的多项举措。200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这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
2.3日本低碳经济法律发展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本国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节约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整低碳经济法律体系。1979年6月,日本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又称《节约能源法》)。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国会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颁布并实施。综上所述,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①以防控“气候变化”为主导的法律模式,英国属于此种立法模式;②污染预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③低碳经济型,以日本为典型。
3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启示
3.1低碳经济立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高碳”特征极其明显,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立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原则,要考虑既给原有的支柱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又要为新兴的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规制秩序[3]。
节粮的多种效应
全球范围的粮食危机正在到来。2008年6月3日至6月5日,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所在地罗马召开。会议通过的宣言《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提出了一个最终目标: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要达到这个目标,专家们提出了三点措施。一是发达国家增加对缺粮国家的援助;二是加速发展农业科技,以增产粮食;三是控制生物燃料的生产。
专家开出的药方也许有效,但还有一个药方,是与第二项措施“增产粮食”相对应的,即节流。任何管理。离开了开源和节流这两腿,都会成效不大,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也是如此。
对于粮食的节约,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例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代表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节约粮食和其他消费品的良好行为方式。其意义在于,即使是富裕者也能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获得可持续发展,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存,拥有、享有和过完美满的人生。
不过,今天的节约粮食还赋予了许多新的意义,节粮是与节水、节约耕地、节约能源和节约资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虚拟水与节粮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托尼・艾伦提出了一个“虚拟水”的概念,用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要消耗水,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
通过计算,人类在生产粮食时所耗费的水最为惊人。例如,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000吨的水资源,生产1吨玉米需要耗费接近1200吨的水资源,生产1吨稻米需要耗费2000吨的水资源。而一杯咖啡在种植、生产、包装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140升水,这相当于一个英国人平均每天的饮用和家庭生活用水量,甚至一个汉堡包也需要消耗约2400升水。当然,非粮食产品的生产也要耗费水,如生产一个仅重2克的32兆芯片也要消耗32升水。而按“虚拟水”概念计算,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天大约要消耗6800升水,是一名中国人消耗量的3倍以上。
当然,虚拟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但是,虚拟水并非只是一种理论,而是可以贯彻和应用到生活中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量入为出,不浪费粮食,每人一年节约1000克稻米(这是极容易做到的),只要1000人,就可以节约一吨稻米,也就等于每年节约了2000吨水资源。如果把这种节约推广到全国13亿人身上,一年就可节约130万吨大米,相当于节约了26亿吨水。这种节约如果换成是小麦,则可节约水13亿吨,如果是玉米,则可节水15.6亿吨。所以,节约粮食也就是节约水资源,这对于我们的生存事关重大。
当然,如果把虚拟水的理论应用到粮食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则节约的意义更大。这就是,当水资源缺乏时,买粮食比生产粮食更为划算和节约。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就会不仅获得水,也能获得粮食,也就更能保证稳定和安全。因为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粮食和其他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所以,这也是今天一些缺水国家宁愿买粮而不愿产粮的一种粮食战略,也是一种节约战略。
而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在不同地区实行了这种节水节粮的战略。例如,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就符合虚拟水的概念,也即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但是,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局面又出现了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反而形成了“北粮南运”的局面,目前每年北方卖到南方的粮食约1400万吨。若按1立方米的水生产1000克粮食计,则相当于140亿立方米的水从北方运到南方。这对于缺水的北方是否有利,值得认真思考。
2008年3月1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宣布把2008年斯德哥尔摩水奖授予艾伦,因为他的“虚拟水”概念对全球贸易政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改进水政策和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了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也实际上承认了虚拟水理论的实际应用可以节水和节粮。
节粮与节能
粮食生产不仅要耗费土地和水,还要消耗人力、技术、化肥、农药、能源(电、石油)等,如果把这一切换算成生产的消耗成本,例如,以生产小麦为例,可以让我们更为清楚地知道粮食中所凝聚的劳动和资源,并通过节粮来节约能源、资源,并保护生态。
研究人员对2007年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9个小麦主产省216个县(市)2045个农户小麦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小麦主产区每亩总成本424.53元,比2006年上升4.9%,每亩现金成本248.6元,比2006年上升5.1%。
造成小麦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价格居高不下。2007年小麦亩均化肥折纯用量为23.45千克,比2006年增加5.6%。另外,各地农民也注重科学施肥,施肥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过去使用碳氨、磷肥的一些用户,近年也逐步使用了肥效高且质优价高的复合肥:造成化肥等费用持续上涨。
二是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带动机械作业费用增加。对2007年农资购买情况的调查发现,仅第一季度农用柴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0.9%(有的省柴油价格涨幅达27%)。
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在一些小麦倒伏严重的地区,机收价格明显上涨,倒伏严重的地块收割费用每亩高达90余元:
四是干旱天气促使农民增加排灌次数,使得排灌费用增加。
五是暖冬气候,引起部分麦田病菌、虫害多发,农药施用量有所增加,同时价位相对较高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合成农药及生物农药的施用,也增加了农药支出。
上述情况的成本换算是:①亩均化肥费97.03元,同比增加6.6%;②亩均农药费9.93元,同比增加20.4%;③亩均机械作业费70.05元,同比增加17.1%;④亩均灌溉费22.15元,同比增加15.2%;⑤种子费30.72元,同比减少1.4%。
如果按目前两亩土地产一吨小麦来计算,每人一年节约1000克小麦,每1000人节约的粮食等于节约了2亩土地,13亿人就等于节约了260万亩地。按投入到这260万亩地上的种种能源和资源来看,就相当于节约化肥费2.52278亿元,节约农药费0.25818亿元,节约机械作业费1.8213亿元,节约灌溉费0.5759亿元,节约种子费0.79872亿元。
[关键词]台湾地区;能源税;双重红利;可持续发展
台湾地区是否应该开征能源税已成为目前其税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自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地区一直实行低能源价格政策,使得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需求量不断增加。1997~2006年的10年间台湾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约2.16%,而同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和c02排放量年均分别增长3.25%和4.8%。在税收收入持续下降和支出刚性的双重压力下,台湾地区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到2006年底,台湾地区政府累计负债高达3.38万亿元(以下除特指,均为新台币元),约占其当年gdp的27.78%。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同时,为缓解日趋严重的财政失衡问题,台湾地区税收理论界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征能源税。目前,能源税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三种:行政版、陈明真版和王涂发版,尽管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部分共识,但在许多细节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介绍目前台湾地区能源和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对三种能源税方案加以概括、比较,最后针对双重红利假说以及能源税开征产生的新问题等加以评述。
一、能源税开征的背景
(一)能源消费“两高一低”
由于台湾战后一直实行低价格的能源政策,客观上导致企业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偏低,部分产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能源的大量消费不但导致环境污染,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台湾地区能源消费呈现出典型的“低价格、高消耗、高污染”的“一低两高”局面。以无铅汽油为例,2006年台湾地区每公升约27.6元,税率约47.14%,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9%和41.26%,不但大大低于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盟国家,比周边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也低34%~40%。在经济发展和低价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台湾地区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2006年能源消耗量达1098亿升标准油,人均消耗4800升标准油,分别比1997年增加了1/4和1/3,高于同期平均2.16%的人均gdp增长率。而与此同时,cq排放量增加了一倍,2006年人均c02排放量超过12吨,是世界人均排放量的近3倍。而从能源供给结构来看,台湾地区98%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2005年受国际燃料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台湾地区进口能源价格上涨,进口能源总支出较上年增长33.63%,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
(二)全面税制改革计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财政状况不断恶化,政府债务不断攀升,主要原因在于税收收入持续下降。为在201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2003年台湾地区启动全面税制改革计划。重点在于逐步提高税收负担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这其中就包括了“绿色税制”改革。2007年台湾地区提出税制改革蓝图,旨在实现“宽税基、低税率、简化税务行政”之目标,将重点放在所得税、遗产税和增与税以及能源税改革上。而能源税的开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双重红利”。在税收中性原则下。采用“从量计征”方式征收的能源税可以矫正能源价格,促进能源合理消费,减少环境污染,体现使用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原则,而能源税收入又可用于降低扭曲性税收、建立低税负环境。因此,能源税的开征也有利于台湾地区全面税制改革计划的推进。
(三)现行与能源相关的税费
目前台湾地区与能源相关的税费共有7种,具体包括:关税、营业税、货物税、空气污染防治费(空污费)、土壤地下水整治费(土污费)、汽车燃料使用费(汽燃费)和石油管理基金(石油基金)。2006年7种与能源相关税费收入约1500亿元,分别占当年台湾地区税收收入总量和gdp的10%和1.5%,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就提出采用多种措施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至少税费政策的效果是不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出多门,管理不一。台湾地区现行7种税费分属四个部门管理,收入管理方式上既有统收统支,也有专款专用,无法发挥双重红利效应。二是税费课征方式不一,总体负担偏轻。7种税费既有从量征收也有从价定率征收,而且总体负担偏轻。以空气污染防治费为例,对移动污染源(如汽车)根据所消耗燃料仅征收0—0.3元/升,收费制度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防止空气污染的效果。三是缺乏系统设计,效果不佳。现行台湾地区与能源相关税费事先并未经过系统设计,各种税费开征的目的各异,并未将节能减排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节约能源方面的效果自然不佳。
二、能源税开征的方案设计
(一)能源税开征的目标
随着2003年全面税制改革计划的推行,台湾地区希望以开征能源税为契机,最终实现财政和经济都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能源税开征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在短期内,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增加税收收入的目标;在长期内,通过税收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台湾地区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开征能源税可以实现“四重红利”:第一重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第二重是减少税收扭曲,提高经济效率;第三重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第四重是建立低污染、低能源密集度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税开征的三种方案设计
目前台湾地区的能源税设计方案主要有三种,其主要内容见下表:
目前,台湾地区税收理论界在能源税方案设计上已达成一定的共识:在维护税收中性的前提下。能源税实行从量计征,税率逐年调整,税收收入优先用于提高综合所得税免税额和降低营业所得税。同时,考虑取消油气类等项目的货物税。但各方案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核心在于如何在税收负担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过渡期后,三个版本中,行政院版所增加税额约占当前能源价格的16.25%,而陈明真版和王涂发版都增加60%以上。很显然。前者的净税收收入增加较少,对c02排放的抑制作用也小,但对gdp增长率的冲击也小,而后两者恰恰相反。
(三)能源税开征的预期效应
无论采用哪种方案,能源税的开征对台湾经济在短期和长期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税收收入、经济增长、co排放量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
1 收入效应。由于三个版本中,王涂发版的最终税率最高,而行政版税率最低,因此王涂发版能源税税收收入最高,约6473亿元,扣除停征的汽车燃料使用费和油气类货物税后,税收净增加约4789亿元。而行政版税率增速最缓,最终税率也最低。到2018年能源税收人约3477亿元,税收净增加约1000亿元。 而在减少co排放量方面,则呈现与税收收入类似的情形。到2025年,王涂发版的减排效果最大,约为14.95%;其次为陈明真版,约为10.64%;行政版最小,约为5.08%。由于三个方案的净税收均为正,因此,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均为负。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方案在预期效应上存在较大差异,高税率带来高税收收入、低c02排放,但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也最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标准来确定税率。台湾地区提出2025年c02排放量要降至2000年的水平,比目前约减少40%左右。按该目标测算,年均c02排放量需减少2.35个百分点,到2015年累计减少约16.45%。如果以co减排目标为标准来确定税率,则上述三个版本中惟有王涂发版最为接近。
2 分配效应。能源税的开征在短期内对各产业影响不一。其中,贸易运输业、公用事业和家计部门等税收负担增加较多,而农业、矿业和高科技产业等税收负担变化不大。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高端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精致农业、新型服务业等。
三、能源税开征的评论与启示
台湾地区原计划自2007年起,以能源税取代现有对石油产品征收的货物税及燃油使用费。以遏制能源过度消耗。但目前为止,能源税方案仍未通过。关于能源税具体方案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简要评论
1 双重红利假说。1991年pearee首次提出“双重红利”这一概念。他认为,在扭曲性税收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和存在过量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恶化的前提下,征收能源税会产生双重红利:第一重红利是对因使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外部性课税,可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第二重红利是将税收用于抵减现存的扭曲性税收,如所得税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目前台湾地区的三个方案真的都存在双重红利吗?事实上,只有新增税收全部用于降低所得税或补贴大众时,才存在双重红利效应。而新增税收用于统收统支和分开使用时。则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存在长期的负效应。
2 能源税开征的新问题。能源税的开征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争论。无论是按照目前的哪一个方案实行,都会产生新的同题。一是现有三个方案只对能源税的税率和税目做了详细规定,并无相关过渡配套措施。对于能源税如何达到鼓励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缺乏充足的论证。2006,年台湾地区制造业产值约占gdp的25%,以税收负担最轻的行政版本为例,能源税的开征将使工业部门至少增加105亿元的税收,如果没有相关的过渡措施,将只会简单地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能源税的开征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都是必需品,而现有方案中并未对此做特别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