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走访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和与该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谈后获悉,该村有12个村民组370余户1054口人,水田1113亩,有林山场3600多亩,20__年该村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当前在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该村只有集体林场300余亩,主要是松、杉、杂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场收入也只能应付山场的管护费用;村集体养猪场和水面养鱼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农民人均只有1亩水田、3.5亩山场,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农业纯收入还不足20__元。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操作性弱,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很大。这个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长达10公里的村级道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贯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却为零,长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第三,村庄建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农民建房普通缺乏规划,房舍散而零乱,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乱堆滥放,农家肥门口“看家”,“露天厕”,“鸡鸭院”,猪栏牛圈随意建,家禽牲畜满街跑,垃圾随处见的现象很普遍。
第四,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该村有劳动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强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就业培训的可塑性不强,从业单一,管理难度较大。
第五,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三农”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农民贷款难;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服务不到位;三是农资市场管理不到位,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富余的农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或低价贱卖,或烂掉倒掉,增产却不能增收。
综上所述,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造要逐步实现水、电、道路、电视、电话“五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和我县大多地方一样,凡村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
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__)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改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今年政府安排的首期150户的沼气建设任务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改路方面: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改建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一年内力争做到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二)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宽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凡村的土地资源布局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滩涂”,因此,凡村的农业生产重点应该放在“山”和“田”上。
1、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
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本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修建围栏,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在经济林中养畜禽,既能灭食害虫,又能为林地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林畜双收。
3、做好“山”文章,突出抓好经济林建设。凡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有村、村内有山”的行政村,山场面积大,且大多为低矮山丘,且坡度小,这类山地因为便于人工劳作,对种植经济林极为有力,这是凡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该村两委班子的多年努力和极力引导,竹子(400余亩)、板栗(200多亩)、柿子等经济林小有规模,我认为还可以扩大面积,力争人均种植1.5亩经济林,将其做大做强。
4、组建公司,注册商标,搞好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增加农产品的存储时间和销售渠道。腌制品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县城菜市场的腌尖椒、腌豇豆,腌制雪里红等大多来自该村,每年该村的腌制品出售达3—4吨,而且这些腌制品鲜嫩香脆,口感很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可以注册“登云”(产地之名)牌商标,村集体组建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加上板栗、柿子、竹笋、吊瓜子等可以搞真空包装,有组织地向市场提供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5、努力增加非农收入。主要有: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增收;②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劳力外出务工增收;③打造“生态新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群众旅游业收入等。
(三)以提高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努力增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这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抓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依托平台搞培训”的思路,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有计划、有针性地围绕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积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所学技能技术回乡创业。具体到凡村,要大力加强板栗病虫防治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加强农产品的真空包装技术的培训等。
【关键词】新疆;牧区;新农村;建设
前言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村镇规划管理。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在村镇规划管理上,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以及配备专职的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为了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让农民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要制定村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开展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让农民拥有房产证。同时还要要坚持把村庄整治与扶贫工程、生态建设、牧民定居等结合起来,通过村庄整治,整合各类公共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以改路、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着力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一、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较慢。小而全、结构雷同的一家一户小生产模式,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与农民承包土地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亟待规范和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产业优势没有得到整体开发。
2.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农村中的农民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一方面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种地农民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后续乏力,一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遇到阻力,土地向种养殖大户、能人集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势在必行,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3.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不平衡。农区和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有的市区新农村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村庄整治等方面整体推进水平较高,涌现了一大批人均纯收入万元乡镇、万元村,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快,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不断提高,参与度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打造了一大批精品示范村。但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欠账太多,整体发展水平急需加快推进。同时全州牧业村农民增收普遍低于农业村,增收渠道较为单一,牧民增收困难较大。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快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按照自治州“三化”的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开辟新思路,扩展新视野,把新农村建设置于全州率先实现“三化”的大局中统筹谋划、统筹考虑,重点在产业体系建设和村镇建设上体现出规划、住房、管理“三个超前”。要把加快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目标任务,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科学测算、对比分析差距,科学合理的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要加大“四大能力“建设。一是调整优化结构,加大农畜产品基地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行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提升优质小麦、棉花、番茄、葡萄、种业、瓜菜、优质奶牛、商品猪、良种肉牛肉羊、无公害肉鸡、苗木、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二是加快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要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精深加工重大项目为载体,突出发展与农民增收关联度大的棉花、加工番茄、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制种、饲料等为主的加工业,培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全面升级。三是加快市场开拓能力建设。要健全完善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加强品牌规划,明确定位,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知名品牌和特色品牌,做强做大名牌产品,通过市场和宣传等手段树品牌品质形象,通过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规范管理,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市场营销队伍,借助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三大农产品展销平台,推动大宗农畜产品长期稳定进入国内外大市场。
2.加快制定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的应对之策。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提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开展创业活动,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熟练运用发展现代农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加快土地向种养殖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能人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技术运用,解放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高度重视牧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大对牧区的投入、扶持力度,有关部门要结合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上要实行差别化政策,巩固和加强牧民定居点建设,落实定居点饲草料基地,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牧民快速增收,尽快扭转牧区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加大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要做好示范乡镇、示范村挂牌工作,列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层次和水平;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考核验收标准,将新农村建设验收挂牌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乡镇、示范村,加快推进,重点打造精品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到2015末年验收挂牌精品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使新农村建设形成梯次推进结构,不断提高建设层次和水平。
5.采取措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盘活现有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产和资金流失。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和不必要支出,防止集体经济新债务产生。找准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拓宽增加集体积累的渠道。依靠集体开发林带、果园、养殖场等,开展个人承包经营,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依托地缘优势,开展饮食、旅游、商贸、运输等三产,增加集体收入。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形式,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工程巨大,耗时、耗财、耗力,但是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农业用地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符合“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内在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新农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关键词】农村现状;老人;孝道文化;居家养老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农村的村容村貌、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颇多问题。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数老人只能选择留在老家看门,耕种责任田,多数都是“活到老,干到老”。另外部分年轻人会在市区买房定居,而老人由于去城里没事做、没熟人、连说话都找不到人、居住楼房不习惯、对城市里人与人关系的不适应,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不愿离开农村。有的是因为儿媳嫌弃老人,而不愿让老人搬来同住,使得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们每年回来探望老人的次数极为有限,造成了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大多数老人与子女的生活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子女虽然进了赡养义务,但也仅仅能维持老人的温饱水平。许多老年人孤单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很难见到孩子人影,有的电话也很少打给老人,就是偶尔打个电话,还嫌老人唠叨。老人即使生病了,儿女也只是看一眼就走。受限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再加上农村的娱乐场所缺少,活动空间非常有限。适合老人参加的活动几乎没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的精神空虚,毫无情感寄托。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不能参加劳动了,认为给孩子增加了经济负担,从而增加了老人自己的精神负担。“养儿防老”是农村世代相传的观念,但这一观念在时下的农村正在被逐渐的淡化。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映出在农村孝道意识的淡薄。老人担负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降低。
二、当前农村孝道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价值的改变,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往往也把个人利益得失放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小家庭。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更多的从经济方面考虑,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小日子,是否会为自己带来家庭负担。往往忽略了父母最需要的是亲情温暖,老人渴求的并不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父母所倚重的仍然是“亲情式”孝道。
(二)农村公共舆论的缺失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村里公共舆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本家辈分大的老人也有很大的话语权。一旦哪家发生子女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本族大辈可以训教,村民会用传统的眼光,私下的议论和公开的批评,指责子女的不孝行为。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不孝顺的子女在村里“坏了名声,没了面子,抬不起头来”。
(三)农村基层组织对传统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太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很少在村里积极地开展道德文明宣传,更谈不上在村里举办有关孝道的活动。有的农村组织在对待子女不孝的问题上放任和不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子女不孝的家庭矛盾不在村干部的管辖范围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会为了儿女不孝的行为去得罪老人家的孩子,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因此,未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四)家庭成员间利益的冲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是,儿子继承家产和赡养老人,女儿为年迈的父母洗洗涮涮。但在当前的农村,婆媳关系有矛盾的居多,这就导致了老人无法从儿子家庭那里得到亲情温暖。
(五)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流动加快,流动家庭和空巢家庭已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孝道的缺失,影响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婆与儿媳之间,兄弟姐们之间的亲情关系和农村的稳定。
三、让孝道在农村传承和让老人安享晚年的措施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老人的补贴,让他们晚年生活地更有尊严和幸福。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引导。树立孝道模范典型,以点带面。对有志于农村养老服务的爱心人士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孝道的队伍中来,让孝道扎根农村,源远流长。威县政府把“孙家寨”模式向全县推广就是成功的范例。
(二)各地农村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如“孝道+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村里建起“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三)发挥各村村委会的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到道德文明建设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对空巢老人给予特殊的关怀和贴心的照顾,做到精神上关怀,生活上关心。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在外务工人员多回家探望老人,并经常的给自己的老人电话问候。村干部模范带头,让有爱心、有意愿的年轻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同时评选村中孝子慈父(母)模范并大力表扬,有意愿的农村可以制作“功德榜”,记录村民善举,以此来促进村民道德素质提高,同时也可记录某些村民的不良行为,并与村福利挂钩。加强村中公共舆论的力量,让孝老敬老助老成为村里的风尚
(四)加强舆论导向,各种传媒工作者利用自身媒体优势,更多地去发现和挖掘现实生活中孝老敬亲的感人事例,把他们为老人尽孝心的点点滴滴,在各自的媒体上开辟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唤起人的良知,让孝道回归。
(五)学校、家庭结合村委会可以共同组织,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农村看望空巢老人,和孩子一起帮助老人。孩子既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感恩,又在生动的孝道课堂里学会孝老爱亲。
(六)社会爱心组织或企业成立农村孝心基金会,弘扬孝道文化。支持和组织孝心活动;奖励孝道模范;关爱、帮扶孤寡贫困老人。
总之,孝道,是一切养老形式的基础,唯有真正做到孝老敬亲,用孝心感恩父母,用真心去尊重、理解、包容、关爱父母。才能让父母体会到人间温暖,世道亲情。
>> 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中西部地区二元经济转换关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现状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研究 浙北新农村建设中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眉山市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策略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OL].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相望,东连新乡,西接洛阳,辖2市4县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居河南省第15位;总人口358万,居河南省第14位。下有孟州、沁阳、博爱、温县、修武、武陟、中站、马村、解放区、山阳区、高新区。目前解放区、山阳区都在市里,发展空间较小,政府重点在扶持几个重点县加快新农村建设,尽快将市区链接起来,加快焦作经济的发展。为此焦作市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配套政策的通知》和《焦作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全市已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02个,可整合村庄298个,可入住人口63.18万人,计划总投资336.05亿元。
焦作市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一个面积4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西向、西万、柏香、崇义4个中心镇,10个以上较大规模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发展格局。修武县城乡统筹,高标准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城、旅游特色服务城,在县城规划3个大型社区;建设周庄新市镇,聚集10万人口;利用紧邻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优势,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特色服务的七贤旅游小城镇;利用紧邻青龙峡、峰林峡、圆融寺的优势,规划建设当阳裕特色文化旅游小城镇;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葛庄、五里源和周流新型社区,吸引周边群众聚集。
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启动陈村、田庄、大纸坊、郭屯、闫庄等村的改造建设,推进新区村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管理社区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2012年年底前完成田庄村拆迁安置房建设,完成陈村、郭屯改造前期准备工作,制定拆迁改造实施方案。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修武县在云台山旅游度假村方面开动了脑筋,主要有云台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宾馆院可提供吃、住、行、玩一条龙服务。安排最适合的旅游行程,制定详细周全的行程安排。修武县已经建成了据旅游与休闲一体的城市新农村。目前除了278个大型宾馆以外还有200多家农家乐。为此云台山的旅游业已经把焦作市和修武县基本上连为一体了。
武陟县北郭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依托蔬菜、“四大怀药”和小杂果种植已经形成的良好产业,规划建设余会社区和蔡庄社区。可整合5个村、安置4851人的余会社区依托西余会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日光温室,目前已经发展日光温室110座,蔬菜种植近1000亩。
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把土地流转、产业集聚发展,作为破解多元就业难的重点来抓。规划合并3个行政村,建成后村民集中居住,整理出来的土地能复耕的复耕,不具备复耕条件的用做企业建设用地,可节约土地700余亩。”在马庄村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0多家企业,村里以土地参股企业保证了集体土地收益得以持续,流转土地的村民不仅每年每亩可以得到近800元的补贴,而且可以到村办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