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生命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阅读教学――生命教育的肥沃土壤
文以载道。语文是生命体验、情感思想的载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阅读,事实上就是与生命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自觉珍视生命,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蕴含着”生命情感”信息的课文,有的揭示生命规律,有的呼唤热爱生命,有的敬畏提升生命价值。面对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找准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契合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情感。如西师大版《这条小鱼在乎》一课,作者讲述了在海滩上散步时看到的感人的一幕:潮水退去后,一些小鱼滞留在海滩上的浅水洼里,一个小男孩在不遗余力地弯腰捡起小鱼,再用力地扔回大海。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文本,熟读教材,并设身处地去想:“小男孩明知道海滩上的小鱼是救不完的,为什么还那么执着?老师觉得他有点傻。”孩子们都很激动,立刻反对我的观点。我趁机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小男孩救助的不仅仅是一条小鱼,而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的坚持,为在海滩上被困的小鱼提供了生的希望。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了:其实救助生命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就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在他一弯腰,一挥臂的瞬间,一朵即将凋谢的生命之花又获得了重生。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地被唤起,一次又一次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此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使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条小鱼在乎》一课结尾时,我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进一步加深:生命没有大小、贵贱之分,再卑微的生命也是生命,爱护生命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二、习作教学――生命教育的尽情流泻之地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感,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引а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个体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对于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语言文字把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外化出来,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和生活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并以此为素材进行习作训练,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深层理解及生活智慧的积累。例如,在写《桃花心木》读后感时,我让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进行深入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理解,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在他们澄澈的理性思考中,理解了生命成长的规律,我也趁机让学生根据这一话题,自拟题目进行习作训练,在写作中,很多孩子和自己的生活比照,感受到了父母及老师培养自己独立自主能力的良苦用心,促使他们学会用生命发展的眼光去思考现实问题。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面对社会上的诸多诱惑,我们要牢牢把握住道德的底线,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我们,我们都应该这样去做,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道德……”孩子们虽然不知道“慎独”这个词,但这些切身感受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的生命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为他们的生命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语文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的试验田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意义;对策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初中生物是一门揭示生命奥秘的学科,它解释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比如,植物向光生长,人为什么会长大,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伤口会愈合等。因此,生物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平台,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一、引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的知识,为生命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生物学主要是探讨生命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具体以动植物以及人体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然。在中学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理解,生物学这门学科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从植物的生长中,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全过程;从人类的进化和人的遗传发育中,学生可以体会生命的艰辛,进而促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的对策
1.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认识生命之奇妙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课本知识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开始新课的讲解前,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课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放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奇妙,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如,在讲解“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内容时,我在课上放映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纪录片,在影片中,有些种子被埋在土质肥沃的地方,有的种子被埋在少水的地方,还有的种子被埋下以后,上面盖上了石头。在影片中,无论埋在哪里的种子,最后都能突破层层阻碍,长成植物。通过影片,学生都被生命的顽强毅力深深折服,植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再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其他生物”这一章时,我给学生放映了纪录片三文鱼洄游。三文鱼洄游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但是这个洄游过程本身就非常励志。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并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2.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不妨尝试新的导课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在上课之初,我就先提问学生:“有没有哪些诗句中体现出绿色植物的?比如,桃花依旧笑春风。”经我这么一提示,学生立马反映过来,纷纷将自己知道的诗句说了出来,然后我就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植物。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安排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再比如,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时,我先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天花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朝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经过学生的搜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染病以及人体免疫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热爱。3.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生物占得分值不高,有些学生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及家长对生物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做课下作业时,将生物作业放到最后,做作业也不够认真,如果没时间甚至不做生物作业。面对这样的现实,生物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生物知识。比如,在讲到“植物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家中进行实验,植物可以选择小草,做四组对比试验,将一组植物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一组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要罩上玻璃罩,一组放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另一组放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但上边要罩上玻璃罩。让学生每天进行拍照并做好文字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生命成长的美好,在感悟生命的同时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神奇,并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与兴趣。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有关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以生命教育的视角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本知识和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贵,从而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素云.浅谈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教育,2007(2).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回想一下小时候,当我们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呢?过去,针对上述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回答是:“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或是以一些带有教育目的的善意谎言借机教育,期望改掉我们的某些坏习惯。殊不知,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但降低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而且错失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已有研究表明:在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幼儿时期,积极实施生命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既是可能的,又是可行的。
美国教育专家郑重提醒家长:提供能理解的事实,给孩子一个关于出生和死亡的正确答案,不能回避、不能搪塞,更不能表现出恐惧。因为,家长如果避讳或显示出恐惧,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问题,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开这一疑虑。这样,一些涉及死亡的荒谬说法就会乘虚而入,孩子一旦接受了这些说法,极有可能妨碍他们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念,从而对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决不能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用促使孩子高兴的方法,把他们的悲伤降到最低程度,因为正常的悲伤是必要的。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悲伤,给予更多的安慰,比如轻轻的拥抱、握着孩子的手,用同情的话语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安全。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感到父母是关心自己的,他们就会觉得天下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恐慌的事情。总之,与幼儿直接、坦诚地探讨相关问题,既能消除幼儿对死亡的恐惧,也能让幼儿明白我们要尊重生命,认真地对待有关生命的问题,知道怎么去应对死亡。
和孩子谈谈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和孩子交流,可以谈谈名人的人生故事,探讨“星”们炫目光环背后的艰辛,如邓亚萍、马拉多纳超越自身条件的拼搏。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孩子熏染于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中。孩子的人格倾向、思维方式、个性优势和人性弱点很可能类似于父母。以父母的人生为参照,孩子会从中悟出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而为自己设计更好的人生――这是一种从人生传续中“认识自我”的智慧。
做孩子的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加大“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预防性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除了言传身教,家长还可以利用电视、网络、书籍等多种媒体,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过程和价值,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电视节目、阅读图画书等,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从小故事中发现大道理。
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首先,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性别、身高、体重,自己的籍贯、家人、姓氏等,可以通过帮孩子记录、拍照、比较衣服的大小等方式,让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也可以让他通过长辈的照片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
其次,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看到一年四季动植物的变化,从一棵草、一条鱼了解由生到死亡的过程;在家里养植小动物或植物,这个过程需要孩子全程参与,引导他们与动物和谐相处,同时培养与大自然、与生命的感情。还可以带着孩子参观消防队、博物馆、科技馆等,了解更多有关生命和安全的知识。
此外,允许孩子观看一些腐烂的“尸体”,如腐烂的南瓜或者水果,这也是帮助孩子理解生命体死亡的好途径,可以此消除幼儿对死亡的猜测和恐惧。如将腐烂的植物放在密封的塑料袋里,并引导孩子观察其变化并做记录,这对孩子认识一些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发展过程,会有帮助。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吧,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幼儿进行苦难教育吧,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进一步认识生命、关爱生命,遇到挫折才会不退缩、不轻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品质,呈现生命的本色。
关于生命的绘本和电影推荐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著名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的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可以引导孩子仔细听、认真看,和孩子一起从图画和文字的表达中感受小主人公布鲁诺失去爷爷后的情感变化,领会时间可以抚平悲伤的道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悲伤。
《萨琪小姐・入园入学前必读系列》:法国著名性别教育图画书。通过阅读本书,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以及应有的行为准则。书中的萨琪和马克,不仅能帮助孩子了解男生女生的小秘密,还能教他们如何成为受人欢迎的小绅士和小淑女。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02-02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他告诉人们,生命不但是珍贵的,而且是神圣的,每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以善良之心来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屡见不鲜,其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可见,唤起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迫在眉睫,而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其生命责任意识更为重大,直接关系到他人的生命健康。加强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自身个体的生命意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医学生热爱、奉献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
大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因素,在医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抓好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帮助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帮助他们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地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如孔子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生灵,以人最为珍贵,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法国思想家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他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在学习该课文时,本人围绕“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怎样才能做到敬畏生命?”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尊重他人及其他生物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敬畏一切生命形式,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对一切生命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就得不到保障。再联系到当今大学生漠视生命及人类为金钱利益伤害和毁灭动植物生命的社会现象,并让学生反思这些毁灭生命的恶的事件,使医学生懂得敬畏生命,并自觉形成强烈拯救生命的使命感,从而学会尊重个体生命和挽救每条生命。只有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才能心怀仁术,克服困难,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
二、教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存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医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医疗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的教育资源,教材中很多作者本身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典范。如司马迁、杜甫、苏轼、曹雪芹、史铁生等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在苦难中保持坚韧,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敢地面对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本人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然后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如在教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在课前一周就让学生查阅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司马迁在面临人生灾难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奋斗历程。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老师适当启发、引导,如“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此想了此残生,到底是什么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如何看待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后而选择了隐忍苟活?”“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在交流讨论中使学生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生命”。让学生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苦难,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相反,大学语文还有一些作者,如屈原、顾城、海子、川端康成、海明威等面对生活的坎儿而选择了死。在教授这些作家作品时,通常应用比较法,找出其共性,分析他们放弃生命的原因。然后再和司马迁这类人物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要认识生命本质,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坚韧地生存。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何种原因,自杀终是不当的,自杀其实是一种懦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教学中通过情感渗透帮助医学生树立“挽救生命、呵护健康、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职业理念。
医学生只有成为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才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才会用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去面对患者的生命,学会珍惜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存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形成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的习惯
尊重生命意味着不仅要尊重、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必须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一定要有同情心,这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情感基础。本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善良、仁慈的情感品质,让学生从内心树立“仁爱”的思想,使这种“仁爱”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都是句句凝情、字字滴泪的感人肺腑之作。教学时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人伦温情:祖孙情、家族情、夫妻情等,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作者对亲人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学习作者心系家庭、关爱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培养医学生的博爱胸怀、仁爱之情。这类作品情真意切,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从而培养学生珍重生命,善待生命。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让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成为一种习惯,他们才会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使命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全力去救治生命。
四、超越人生困境,提升生命价值
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面对人生困境,该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呢?许多医学生怀着“白衣天使”的美好梦想走进大学校园,当理想与现实脱轨的时候,便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中不堪重负,甚至放弃生命。因此,培养医学生坚强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中许多文人命运多舛,经历各种磨难,或政治上、或生活上、或肉体上,但最终他们超越了困境,寻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田园中得到了快乐,在内心中找到了安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要让生命得以超脱与升华,就要到自己的内心里寻找自由。当李白理想受挫,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他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刘禹锡虽悲叹人世沧桑,但相当达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他们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精神对大学生是一种极大地激励。
另外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时,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诗人是如何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的。他们如何使自己的精神获得了超越的自由?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借此促使学生热爱人生,超越自我。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名利的诱惑,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困境中找寻到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实现生命的超越。
总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要求。大学语文对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感受人生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引领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敏智.谈谈医学生生命观教育[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解放,然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强大的外表之下却找不到自己心灵的家园,以至于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正在受教育、而且还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会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宝贵的生命?曾经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何时居然也成了少数学子的人生终点站?
一、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如果不懂得珍惜,不懂的保护,来自外部的或自我的伤害都可能使生命稍纵即逝,永不再有。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异化现象出现了多种表现形式。
(一)否定生命:大学生花季凋零之回眸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自杀人数也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广东,就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2010年,网络上热议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高达52件之多。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如此风华正茂的年龄,天之骄子却频频选择自杀,这也使得社会质疑不断:大学生心理缘何如此脆弱?
(二)漠视生命:部分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创造自身价值和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然而,当代的部分大学生中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生命的现象。经常在报端能看见“某某坠水,围观大学生见死不救”的报道;同学打架,不仅不加劝阻,反而在旁煽风点火;大学校园里,面对募捐箱和募捐人恳切的眼光,却很少有人停下脚步去看,只因为大家都很忙……震惊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云南马家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四名同学,在狱中,当记者问他“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马家爵(茫然地)说:“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可见,漠视生命的人,也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三)游戏生命:少数大学生人生意义淡化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E时代的网络以其巨大的模拟功能造出了另一个时空,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便凭空多出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网络。网络的虚拟世界既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空间,也给生命的真实存在制造了“陷阱”。有些大学生把时间都浪费在网吧,整天上网聊天;有些大学生则沉醉于爱情的美梦之中:还有些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浪费时间。教育者慨叹当前的大学生学风不浓、考风不正、缺乏理想,而当代大学生的如此作为正是缺乏生命敬畏感的表现,于是,游戏生命的现象和行为便孕育而生,许多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失去了继续做大学生的资格。
诚然,生命是可贵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随便找了个“合适的理由”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或者在因为一点点微小的矛盾选择扼杀别人的生命来成全自己那微小的自尊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一瞬间荡然无存。面对一幕幕的花季凋零。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但是,生命如此之轻,却又充满着韧性,我们不能降服于它的“轻”,更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敬畏生命的勇气去应对生命中的“轻”。
二、生命异化之原因解读
人是社会性的。大学生生命异化的出现不是一个独立现象。而是与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主体内在的影响――自我认同的危机和生命追求的迷失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空间和领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使“自我”在知识的汲取、技术的利用面前被忽视了。随着物质享受的日益丰富,他们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本身带有实质性的东西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深感方寸之心、良心道德、人格操守等找不到托付和安定之地,备受信仰与道德危机的极度创痛,在精神世界里无家可归,极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扭曲的生命观和不当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谈及死亡问题,便认为不吉利,大多数人因此退避三舍。另一方面,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在学业上的过高期望、在精神上的过少关注。是造成子女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到:“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这个生命。”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的遮蔽和技术教育的泛滥
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人文教育理念的遮蔽和技术教育的泛滥,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过去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包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而转向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与技术;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并将智慧溶入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忽视人文精神、一味追求技术至上的教育,导致打学生对生命存在及价值的无知,对生命意义、道德人格和生死问题的无知。大学生淡漠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把生命当作了物品,可以随手丢弃。从而没有了“生命是上天所赐”的神圣感,没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对别人的生命也没感觉。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混乱
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给生于80年代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尤其是某些自杀网站对自杀行为的细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当今的一些行为文化和艺术文化也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痴迷于武侠小说和恐怖影视作品,对武侠小说里英
雄人物的盲目崇拜,给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是电影电视,连电子游戏都充满了暴力与血腥,花真实的钱买虚拟的武器来打败虚拟的敌人,荒唐厮杀后的场面血腥四溅,尸首分离,惨不忍睹,而这却正好让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感到刺激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杀人”二字成了很随便就吐出来的词。血腥残暴的镜头和游戏已经让大学生习以为常,以至于他们如此漠视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生命感悟。树立正确生命观
通过对大学生生命异化的归因分析,笔者认为,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和生命行为刻不容缓。
(一)引导大学生在生命感悟中深化人生观
首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更加珍惜人生和生命。当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在生活中尽情感受人生的乐趣,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会对生命采取随意践踏的态度,把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深化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人生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人又有自己的特殊价值,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精华,具有任何其他生物所没有的优点与长处。
最后,深化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形成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有利于适应、应付各种非常情境。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可以使青年大学生主动地适应现实,接受现实、改造现实,能够较好地处理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防止行为的偏激与草率,进而避免、化解和减少与他人的冲突,使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二)引导大学生在生命认知中确立生命意识
首先,认识和理解生命。人的生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形态的生命,即身体;二是精神形态的生命,即思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正是“有生命的个人”创造了历史,保证了社会的存在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不仅应该认识和理解个体生命存在的惟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还应该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命整体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其次,热爱和珍惜生命。生命是五彩缤纷的,是充满生机的。热爱和珍惜生命,就是要在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基础上,把保存生命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并以此为前提去充实生命的应有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尊重和敬畏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有三个层次:一是尊重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二是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三是尊重和敬畏所有的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只有尊重和敬畏他们,才能开发生命的潜力,构建大学生更美好的生命意义。
最后,创造和超越生命。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不仅是一种“饮食男女”的自然地生存,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表现为人对理想、感情、道德、精神、信仰、价值的追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价值情怀让我们时刻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肩负重要使命的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无限是生命意识到自身有限时对自身的超越,只有不断地以生命的创造力去实现生命的超越,一个人的生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三)引导大学生在生命体验中理解死亡
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就是向死而生的。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永恒的: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开展死亡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死亡,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该要用死亡知识给学生“洗脑”,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敢于采取不避讳、不逃避的态度,公开讨论死亡的话题。正确面对生活中死亡现象的发生,解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了解生与死的不可避免性,体会失去亲情和亲人带来的痛苦与思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就像面对生一样坦然地面对死。
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高危病房、殡仪馆等地方去参观访问,模仿性的“亲身经历”某件生死事件,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面临死亡时的心理感受、“死亡”经历对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震撼和恐惧以及“劫后余生”自己对生命的珍爱和眷恋之情,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死亡体验,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等生命情感,从而达到珍惜生命赐予、维护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树立超越死亡的意识,在死亡没有到来之前,认认真真地活好人生的每一天,真真切切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兢兢业业地做好人生的每一项工作,以自己真实的生命存在藐视死亡的威胁,以自己丰富的人生意义贬损死亡的恐惧,以自己伟大的生命价值否定死亡的羁绊,以自己辉煌的人生成就超越死亡的毁灭,使自己的生命更富内涵、更添风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