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闰土;悲剧;儿童;迫切性;重要性

闰土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里的人物,读完小说,我们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悲伤情绪笼罩着心头,这对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无疑是敲响了警钟――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的人生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闰土的人生履历写满了辛酸,封建社会摧残了他的身心健康

1. 少年闰土错失了读书的机会,美丽的故乡并没有给闰土之后的生活带来幸福。“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感受得出来: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很遗憾,少年闰土虽然生活在这样美丽的故乡,但是,他没有读过书,成了文盲,这就给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2. 中年闰土生活艰辛,这可从作者对他的描写上看得出来。外貌上,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上,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人的态度态度上,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上: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样的人可怜又可悲!

3. 封建社会的客观因素是造成闰土的悲惨命运的条件之一。小说《故乡》中的闰土,是一个旧中国的农民,处于前后那特定时代和环境之中,以海边沙地为生活来源,成为一个精神近乎麻木,在生活中只是默默承受和挣扎的贫苦农民,他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只是在于神佛之类的偶像,让人们看到国民的麻木认命和精神空虚的弱点。

生活剥蚀了他的青春,辛劳却没有得到幸福生活,任其挑选东西也只要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和草灰,他的这种选择,是出于自己是个农民的身份,出于农民身份的实用,是为了生计和精神寄托。他看望近三十年未见而且早就想见的老朋友,带上土产品,抽空而来,匆匆而去,也是出于农活的繁忙,这是中国勤劳质朴的农民的一些共性特点。已经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毒入骨髓的形骸了,是一个被掏空了灵魂的躯壳,哪里还有一点少年闰土的形迹。

二、闰土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个人原因也难逃其咎

我个人觉得闰土的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按作者的意思是那万恶的封建社会,但我觉得这并不完全,闰土的悲剧固然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普通农民的悲剧,闰土的卑微与奴性很大程度上是深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造成的,但这一切并不都归咎于封建社会,也有个人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1)闰土从小爱贪玩,白天到海边拾贝壳,夜里守西瓜地,有刺杀猹的行为。(2)12岁了,根本没有读书的念头,荒废了学业。(3)捕杀野生动物,不懂得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散志。(4)闰土的父亲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将希望寄托在后代闰土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就给他取名为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并给他戴银项圈,相信封建迷信。(5)闰土深受父亲的影响,也学会了崇拜偶像,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6)孩子生多了,生活当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造成闰土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7)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崇高的追求目标,逆来顺受,变得满脸愁容,麻木迟钝。(8)不珍爱生命,抽旱烟,摧残身体。

三、闰土的成长经历凸显出儿童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闰土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闰土的影子还时常浮现于我们脑海中,闰土的悲伤成长经历不妨可以当作对当今青少年教育的反面教材,能对我们的青少年教育起到警示作用。下面,本人针对当今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谈三点看法:

1.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教育学》指出:“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这些影响中起着主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综上所述,《故乡》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闰土也就成了人生中失败者的典型,他的成长经历,也就是旧中国的普通农民的成长经历――曲折、痛苦、心酸。闰土的悲剧可以警示后人: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否则就是闰土的翻版!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王得后. 鲁迅小说全编[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63~65.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 贯穿 大学体育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39-02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彰显生命的活力,提高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知生命,全面发展体育技能。本文将简析生命教育的意义,论述举例略谈生命教育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始终的必要性,并从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贯穿生命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理解教育而重在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1]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统一组成,不仅需要通过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知生命的珍贵意义,体验生命的快乐,张扬生命的活力。

二、生命教育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始终的必要性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从文化理念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美丽与内涵,促使学生自主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中,从而体验生命的活力,学习生命保健知识,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强化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彰显生命的活力,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其次,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感悟生命的热情与兴趣,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的心胸更加开阔,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双向发展。

另一方面,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系,升华生命的认知高度,在合作性体育运动中营造和谐的关系,唤醒生命的活化意识,发挥生命的光彩和生命的智慧。而且,生命教育理念对于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适应性,通过深入贯彻生命体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升大学的生命与活力。

三、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贯穿生命教育因素

将生命教育成功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首先要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融合生命教育因素,推动体育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和开放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在整个的教学环节,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深刻领悟“生命在于运动”,不再由教师做主导,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环节只起到引导作用,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还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具,在体育视频中融合生命教育因素,例如在让学生鉴赏健美操的视频时,先让学生欣赏各种生命形式,如翩跹的蝴蝶,五彩缤纷的金鱼,美丽的鲜花和焕发青春活力的美少女等,接着,让学生欣赏凝聚着生命内涵的健美操,引导学生领悟健美操精彩的动作时而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时而仿佛欢快的金鱼、时而好像含苞绽放的花朵,使学生认知到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生命因素,体会体育的艺术美和生命的美丽。[2]而且,教师在体育实践课中增加教学的方式,如采用游戏法、合作练习法、自由活动教学法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创新体育教学机制,渗透生命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系,升华生命的认知高度,在体育游戏运动中学会与人合作,认知自然界中的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

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耐心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热爱生命的信念。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运球、传球、接球、投篮等多种技巧,让学生鉴赏篮球比赛视频,然后,融合生命教育理念,告诉学生在参加篮球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时,不仅要大胆、勇敢地发挥自身最佳水平,也要尽量避免运动损伤和意外运动事故发生,练习完篮球运动以后,理应平心静气,喝一杯盐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导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和接受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损伤的早期处理方法,从而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强化学生的生命保健意识,教导学生呵护生命、珍爱生命。[3]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练处理较轻的损伤,告诉学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冲洗法、冷敷法和照射法。冲洗法是将身体受伤的地方放到活水下,进行压力均衡处理,使得皮质下的血液能够正常的流动,避免在伤口处的淤积,造成出血状况的发生;冷敷法是取一些低于身体温度的东西,如冰块、制冷类药物等,用它们来接触受伤皮肤,从而达到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防止伤口面积的扩大;照射法是将损伤的部位暴露在较强的光线下,使得该部位的神经、代谢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同时,这样做还能减轻患者本身的痛苦,有效防止细菌的滋生。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损伤有骨头错位、肌肉损伤和骨头重度损伤伴随大量出血。教师应告知学生骨头错位是由于锻炼时动作的不娴熟,使身体碰撞到较为坚硬的器材上,造成骨头的错位,这时先不要进行损伤者位置的移动,而是应该让损伤者自身选择较为舒服的姿势,然后再在损伤者身体下面垫一些有利于固定的东西,如海绵、木板、枕头等,然后等待专业的医疗人员的处理。肌肉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损伤者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前,没有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出现腿部、胳膊等由于用力过猛造成的p伤,处理此类情况时以冷敷,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较少出血,避免血液淤积在伤口处为主。骨头重度损伤伴随大量出血是损伤中最为严重的,处理此类情况时要特别注意,以止血为主,骨头复原为次。先想办法止住损伤处的流血,以包扎、冷敷、冲洗结合的方式,尽快使损伤处的血流降到最低,同时注意消毒卫生,防止伤口发炎状况的出现。

(三)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师应注意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训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和生命健康意识,体验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感知生命的珍贵。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维护集体利益,遵纪守法,积极向上,顽强、勇敢、乐观、自信,努力进取、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勇于拼搏、不畏强手、遵守体育规则的优良作风,逐步克服懒散、胆怯、懈怠和病态竞争等不良心态。[4]例如在进行大学标枪教学时,通过方位转法、慢跑、队列练习和有趣的体育游戏来带动学生体验生命的活力,指导学生明确标枪技术教学的内容、任务和技能要求,振奋精神,积极、愉悦地参与投掷标枪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标枪传统技法” “现代技法” “纵轴用力技术”和“满弓技术”等不同的投掷策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指导学生在尊重自己的队友和对方球员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足球技能和生命的活力,遵守足球比赛规则,正确处理足球运动中的损伤,告诉学生在比赛中不能急于求胜、伤害对方球员或者因为害怕受伤而消极运动。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提升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生命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生命保健知识掌握能力和主体意识,全面实施考核评分制度,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体育实践课的表现等综合各方面纳入考试评价标准中。这种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可以由学生互相评判,通过班级学生的自主评定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情,增加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生命,感知生命的快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统一组成,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知生命的珍贵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内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全面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美丽真谛与内涵,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中,不断升华生命的活力。教师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理应大力创新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融合生命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耐心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方建新,俞小珍.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来自江西省上饶市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22):1.

[2]张兰香.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3(29):2.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教师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在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实施多方面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生命教育,从而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大多数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生命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生命是学生自己的,何需教育。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却缺乏耐心,更没有作长远规划,从而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以及实际操作的难为性则是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虽然现在学校评价教师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但大多数学校只是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特别是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因而大部分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是最可爱的”,这句话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与考试成绩相比,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则相对难以测评,而且容易变化。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弃难就易,关心考试成绩不关心生命教育。

(二)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

生命教育的针对性较强,在我们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系统工作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初中政治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少,资料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灌输生命教育的一点点理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生命的重要性,但对生命为什么重要,如何珍惜生命等实质性问题,却只字不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命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他们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学生自然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不深,难以达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学生或昏昏欲睡,老师您讲您的,我做我的,甚至产生心理逆抗,生命教育的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大大的影响。

(三)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部的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方面的独特资源。[2]从广义上说,老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社区、我们身边的事、学生身边的事都是地方课程资源,都是重要教育课程资源。初中政治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少,资料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尤其是地方课程资源,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但是大多数教师却对地方课程资源置之不理,弃之不用,从而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够认识到在生命教育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增强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有助于提高生命教育效果。二是运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能力的欠缺。虽然有些教师注意地方课程资源对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一认识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的,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引领与指导,没有深入探索并有效应用科学的方法,难以把地方课程资源和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命教育的效果微之又微。

(四)教学内容单一,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而科学的教学理念之一。然而,新课程改革已过了十几年,仍有相当部分教师停留在旧的教材观,无法拓展教材,老是照本宣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更是缩手缩脚,轻描淡写,没有把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没有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大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教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缺乏深入了解。由于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受时间、条件、能力和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社会生活较少关注,对学生思想实际也没有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有的教师受旧的教材观的束缚,未能把生命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现有机地结合,三是部分教师收集、整合与利用课外教育教学资源能力的欠缺。

二、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对策

对策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和使命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3]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培养学生“热爱生命”[5];“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6],“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7]。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生命教育的历史地位、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指明了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径。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课题,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从事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师来说,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题中之义,是政治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着力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对策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8]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发掘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有道是,“教学无定法”。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比较欣赏启发式教学法,因为这种方法在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方面比较有效。

总之,启发式教学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对策三,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9]“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10]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课程资源,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感恩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等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中,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笔者所在的的潮汕地区,历史上一直受人多地少这一社会衣站问题的困扰,大部分人因生活所迫,走投无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冒着葬身大海或抛尸异域的风险远渡重洋。海外潮人忍受离乡背井的悲哀和异地环境所造成的种种压力,辛勤劳动,求生存,谋发展。当他们稍有一点收入,立即想到的是家乡的父母妻儿。他们节衣缩食,把省下的一点收入,寄回家乡,以尽自己的孝心和责任,同时免去家乡亲人对自己的担心和牵挂。这种由海外潮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就是潮汕侨批。[11]每一封侨批的背后都有一个既悲怆又辛劳的生动故事。鉴此,教师可以把侨批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中。

对策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第二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更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对于理论性相对较强、课本知识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更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说教式。

对策五,运用反面教材

加强生命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但同时也需要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教师在生命教育中适当地运用反面教材,以丰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深化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

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好地珍爱自己的生命。运用反面教材进行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掌握语言分寸,把握好情感投入的尺度,一定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初中政治教师必须着力探索新方法,积极创新途径,努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注[J].课程•教材•教法,2004,(5):P78.

[2]周琼华.选题:开发利用《汕头的变迁》课程资源的首要步骤[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4][5][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P4.P4.P7.P7.P16.P21.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庇护下,养成了只知道享受上一辈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很少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和青春期朦胧情感的困扰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不知道生命的存在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颁发的《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知识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具有生命教育的特别优势,所以生命教育应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堂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如何在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下面谈谈在《急救》一课中我是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虽然中国孩子在各项智力竞赛中遥遥领先,他们的基本生存能力却不容乐观,防险意识更是让人担忧。对于发生火灾、地震、洪水之后如何避险等知识,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有的认为这些离自己太远。我就利用历史罕见的汶川大地震中的“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资料和“中国骄傲――七岁女孩袁媛”帮助父母脱离危险的事迹,让学生认识灾难的无情,懂得生命的宝贵、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艰难,以及学会防灾避险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讲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几起由意外伤害导致的生命陨落,让他们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讲解急救的重要性时,介绍“急救黄金四分钟”,讲解意外发生后四分钟内身体各器官发生的变化,四分钟后各器官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使学生认识到体内器官的脆弱和重要性,进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珍惜自己的生命。

3.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和谐之美。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不但要做到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给别人以帮助。有关“骨折和止血的急救方法”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同学分别扮演受伤者和急救人员,急救人员亲自动手用课前准备的毛巾、纱布等材料为受伤者进行包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既学会了急救的知识,又增强了合作意识,体会到了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对他人的生命要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

4.延展教材,用更多的知识保护生命。

四十五分钟是短暂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急救方法,在导学案的最后,我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意外事故的急救措施,如:溺水、火灾、中暑、异物等,使学生在获得更多急救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

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童;社会问题

当代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和极度繁荣为人类的享受式生存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区域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融合交织,人们开始对生命问题产生了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心智尚在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近年,大学生自杀、自残、伤人、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中小学生相约自杀事件,以及近期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件,都体现出我们传统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当下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且更应该从孩童时期抓起。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初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美国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而进行的教育。而后澳大利亚(1979年)和英国(1986年)相继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上述两国主要针对当时本国内出现的“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生命教育命题的。

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始于21世纪,短短几年内已由最初对西方和我国台湾生命教育的引介,相继到上海、湖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我国生命教育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针对当代中国社会急速发展、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从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可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本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因此,生命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征,而且它也在不断超越国界、国情,走向统一。如世界各国青少年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二、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教育就是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内在的自然天性,保护和促进儿童生命力的正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最为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使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儿童时期开展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能正确面对成长旅途中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避免或缓解一些可能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的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会对儿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当他们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考试、情感压力及社会物质方面的诱惑时,他们往往会思想状况不稳定,缺乏合理的判断和解决方式。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儿童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教师要注重每个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孩子,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给每个孩子一片阳光。因此,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三、儿童生命教育涉及的主要领域

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层面:生物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简单来讲就是人的生命是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问题、生活质量提高所需的物质资源问题及文化娱乐需求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给每个独立的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也给人类生存所需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压力,甚至是灾难。诸如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社会暴力吸毒及频发的自杀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热带雨林的快速消失、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土地的荒漠化、水体污染、全球变暖问题等。所以,儿童生命教育内容根据生命的三层关系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分为个体生命教育、社会性生命教育和自然环境生命教育这三大领域。

四、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

1.构建祥和的“家庭”生命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更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的性质、方向、速度和水平,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和“终身的老师”。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生命教育意识淡薄,特别是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家庭,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引起孩子自杀的重要因素。

鲁迅早在《随感录二十五》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两篇文中就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责任,鲁迅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成为有资格做父亲的人,成为懂得并主动承担起对儿童生命的“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责任,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构建良好的“校园”生命教育环境

学校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担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基本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的生命张力难免受到压抑,生命教育严重缺位,即使部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但对儿童生命教育的理解比较浅薄,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过于呆板,缺乏生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校的生命教育形同虚设。

同时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活动,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在职教师可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班等提升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能力;在校师范生应加强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担负起儿童生命教育的重任。另外,学校要针对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开设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从与生命教育内容相近的教学主题入手,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或课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引发学生关于生命价值及意义相关问题的思考。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载体,其活动内容开放,重视孩子的兴趣,强调孩子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选题合适,开展生命教育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和谐的“社会”生命教育环境

实施儿童生命教育除了强调营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外,和谐的“社会”生命教育环境同样十分重要。首先学术界要重视儿童生命教育研究,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关注,并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在制度上明确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此为儿童生命教育有效实施构建完善的社会大环境。在具体措施方面,学术界可建立儿童生命教育年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拓展生命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可通过媒体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普及,诸如可以从政府层面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有关儿童生命教育的科教动画片,代替目前质量参差不齐的儿童动漫市场,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编写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儿童生命教育的科普读物,为孩子们的生命教育铺路搭桥。

总之,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生命教育环境的有力保障下,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理念和目标,也为年轻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激情和梦想,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邓钰婷.对灾区儿童生命教育的反思[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01):55-58.

[2]朱超华.关注儿童生命激发学习自觉[J].基础教育论坛,2012(03).

[3]朱小红.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J].好家长・新教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