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与法治的改进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Xiao Suili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笔者就商洛学院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进行了实际调查,并根据教学规律及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沟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扩充法律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多元评价等改进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Basics class,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the course and benefit from it for life-long,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to this course. Then she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some information of legal contents, adop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us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学生期待 教学改革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Basics;students' expectation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22-03
0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最终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行为规范。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教学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在商洛学院特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达96.3%,调查对象分别涉及大学本专科各年级学生、20多个专业。调查范围较广,对象多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现行的教材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和学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现行教材内容主要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过多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规范和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适从,忽视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需要和满足。因此,我们应改革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育既能实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1]。同时,“一些专家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由于自身潜能的充分展现而获得的完美的体验”[2]。那么,我们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放学,使学生渴望我们所教并快乐地接受我们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获得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收获幸福的同时,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师的教学感召力、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为出发点,这也是实现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改革建议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等能尽量和学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们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2.1 教材内容改革由内容期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公民必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群众的主体,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就不可能参与国事,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对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其次,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据西部网讯报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后,持刀连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在宿舍内被外校学生刺死,一名学生在阻拦中也被刺成重伤。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给他人、社会、自己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做合格乃至优秀公民。
而现行教材《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总共八章内容,而法律仅占两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内容很浅泛,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期待,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大课本法律内容的比例。教学中需要主讲教师讲授道德和法律两部分内容,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很难讲透彻法律部分知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但难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反而冲淡了对法律的兴趣。因此,这门课程除应加大法律内容的比重外,还应让法律专业的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法律部分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调查中32.3%的学生把获得“人际交往知识”放在了第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增添专题讲座,如说话艺术、交往礼节和技巧、沟通能力等等。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2.2 教法改革
2.2.1 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4]。调查显示,42.5%的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课。它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真实社会现象,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表明对这些现象的态度,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能更有效地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用“双向案例教学法[5]”。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有效的参与教学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总之,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 积极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效率则是单纯使用听觉的十倍多[6]。调查显示,35.4%的学生最喜欢观看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在授课时应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许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大班授课(100多人/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给学生呈现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新闻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CCTV1《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学生们看着感动中国的楷模,听着他们的感人事迹,潸然泪下。我相信每个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有所触动。相反如果只是老师口头讲述一下,学生甚至以为那是老师虚构的,两种教学效果不可相提并论。讲到法律部分时播放CCTV1举办的《法治的力量》实况,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律对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7]。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易于实现此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精心准备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兴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 改善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8]。在学校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和学生多交流自己人生体会、生活体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科研成果,教师主要忙于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所以教师们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大大缩水,无暇顾及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由此可见,要改善师生的关系首先应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评价导向应回归学校的本职――教书育人。评价一所高校的发展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志,而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而教师要影响学生就必须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把教师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在日本的岩手县立大学中,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师徒关系,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由基本固定教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制订和实施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培养效果。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师生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术交流。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有春风花雨的效果[9]。
其次,还可通过网络聊天、师生联谊会和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师生沟通,在师生沟通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4 改革《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评价方式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该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笔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道德情况或政治思想状况。失实的评价会适得其反,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对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表1),课程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这些表现,学生们之间了解得最清楚,因此要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民主评议结果。民主评议的方式也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舆论导向,良好舆论导向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是我们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也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树立道德模范,对思想上有具体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谈话,以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律觉悟,矫正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或优秀公民。另外要注重考查每个学生道德的纵向提高过程,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尽量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位学生。使评价结果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发展展望
建立在对学生实际调查基础上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无疑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几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对这门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以期加快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长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的新解读――人的需要的一个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2]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2010:182.
[4]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岁利.浅谈“双向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杨安俊.新课程呼唤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法[N].新课程报,2007,(11).
[7]张卫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关键词:法治教育;学生培养;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42-03
法治与人治相对应,具体是指在社会中,法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方法,法治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同样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在高校中开展法治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掌握法治的书面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了解书面的法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更是要把法治观念转化为对学生行为与生活的原则与态度,这才是高校开展法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已经开设了法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平台进行相应的课堂教育。该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法治教育在高校的学生培养中更加注重德育、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缺少实践环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人法律信仰的培养[1]。
(一)师资力量不够专业化
在师资力量上,法治教育并没有形成单独的师资队伍,在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中主要以政治、哲学教师教授法治教育课程,很少有专业专职的法律人才细致化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实际上法学界早已达成共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职业人必须经过系统的法律培训或者具备法律职业资格,例如国家司法考试就是因此而设立的。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共识并没有得到高校主管部门及学生培养者的重视。高校学生培养中的法治教育这一环节并没有专业的法律人才来主导,其所发挥的功能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培养模式一般都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并不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同时,当前的法治教育内容也比较落后于时展,并没有全面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权利义务意识,而往往表现出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这样的法治教育内容不担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的,而且会导致大学生素质培养出现偏差,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从课时上来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一般只有24个学时左右,并且法治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庞杂的法律体系、诸多的部门法律、各种典型案例,这明显是不够的,无法发挥法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健全完善作用。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相对于其他培养环节,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仅内容落后,而且形式也单一。传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仅仅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单纯的法条讲解,并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习的优劣。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当代社会是比较落后的,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培养日新月异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与时共进,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学生培养的需要[2]。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培养模式与内容中均包含了法治教育这一重要模块,但其发展现状并没有满足高校学生培养的相关需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与缺陷。法治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实现,其作用也没有得到体现。
首先,当前高校学生培养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资源相对其他学生培养模块也较少。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或是教学培养的资源配备上,大学生法治教育还远未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并未配备相应的专业法律人才来进行法治教育,而目前的课程也未凸显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之上,无论是课时还是相关资源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功能的实现。从师资上来讲,当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团队仍然存在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学团队中的教师也并非人人都具有法学专业的学习经历和研究背景,也并非人人都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坚定的法治理念。从学时上来看,较短的学时安排无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能保证学生掌握、消化、理解庞大的法律知识,保障不了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来看,多数高校仅仅把法治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不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这一重要学生培养模块的突出表现。
其次,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相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已显得相对落后、陈旧。国内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因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被忽视,导致大学法治教育的教材内容陈旧。如有些法律已经修改几年了,但是在教材里显示的法律规定法治观点还是几年前的,社会实际和理论脱节,法治教育的教材因未能及时调整和修改而流于形式。另外,教材内容往往过于理想,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表现出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重义务、轻权利的法治教育,是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的,也会导致大学生不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
再次,当前高校法治教育还处于理论灌输阶段,缺少实践教学环节。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外渠道,在目前的大多数高校中几乎没有。过于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上及实践环节的互动关系,加上高校学生培养模式中的法治教育和大学生本所属专业基本上并没有相关联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起到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的作用。由于各种资源缺失的限制,大学生法治教育很难借鉴法学专业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课堂讨论等实践教学形式。这些不足都会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古板化、教条化[3]。
关键词:国有企业 信息失真 会计内控
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产生影响,也关系着投资者利益、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更是有碍于我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和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本文站在会计实务者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当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主要成因
(一)对会计内部控制认识存在不足,执行上缺少有效监管
会计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安全有效运营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完善并运行有效的会计内控体系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了必要保证,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然而从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认为会计内部控制与优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工作制度安排,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并无必要完全依规执行;认为会计的内部控制与优化只会增加企业的经营环节和经营成本,束缚了企业的发展,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这些认识使得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强,执行上更是缺少有效监管,会计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上级公司、国资管理部门及相关方对数据的使用和判断。
(二)经营及绩效导向偏重短期,管理层操纵会计信息
随着金融危机后国家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和产业结构调整,风险叠加,行业持续低迷,竞争加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管理层面对的企业持续经营及年度和任期的绩效考核压力愈发沉重,这势必会导致管理层十分注重年度内、任期内如何完成目标经营业绩,从而获取更高的个人经济利益,进而出现管理层违反诚信经营原则,弄虚作假,不重视经营风险控制,不关注经营质量,操纵会计信息,虚增经营业绩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未能发挥会计专业职能作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编制者,会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是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专业职能的作用发挥,影响着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我国目前会计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陈旧、对业务的熟练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尚无法满足相关方对高质量会计信息使用的需要。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审工作存在缺陷
会计师事务所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重要把关者。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现场审计人员以应届毕业生以及实习生居多,审计项目经理经验不足,缺少对被审单位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和专业水准,对于有争议的事项很容易被企业以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解释”过去。此外,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和独立性,有法不依,没有认真地、谨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审计过程未能严格遵照审计准则执行,程序上存在瑕疵。
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深刻的意识到实施会计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企业长期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管理层必须要亲自深入到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工作中去,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和会计内部控制的和谐与统一,要发挥会计行为的各阶段的控制与管理的职能。
(二)调整绩效导向,灵活运用考核结果
在当前在实体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上级公司的绩效考核导向应及时调整,要更加关注经营质量、风险控制和持续经营的能力。针对长周期业务的绩效管理,应在薪酬总额框架内进一步优化结构。对于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提高延期支付比例,与经营业绩的验证周期相匹配;探索绩效银行等绩效认可与绩效兑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避免因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的管理层过于注重短期经营结果的行为。
(三)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是实现会计监督,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需要企业持续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由“基础核算型”向“全面管理型”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同时更需要注重职业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定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奖励优秀,严惩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人员,从而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加强对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和评价
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质信较好的事务所,并做好确定同一事务所可连续审计的最长期限(建议不要超过五年)标准,一旦达到审计年限规定的,企业应当及时予以轮换。在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可以统一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标准,指定所属子企业的年审事务所。在年度审计结束后,要及时开展审计工作质量评估工作,从审计方案合理性、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师业务水平、审计沟通、增值服务等方面全面评价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其审计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并在以后年度审计中做好检查。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管控机制和考核导向的不断完善,离不开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自身道德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社会审计机构严格把关。唯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文锦.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58-62
[2]王晨.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9:99-103
础理论课,必须将高职理念贯穿和融入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之中,着力培育
并凸现课程的高职特色。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高职 特色 培育
一、探讨和培育“基础”课程高职特色的重要前提
其一,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界教育”,它同时具有高
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要求毕业生不但要具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更
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工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一
种理论够用、知识适用、技能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法治观念和突出的敬业精神,面向生产、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结合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凝练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
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
针对性,重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别是适应职业岗位需要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其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
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教育
规划纲要》同样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应当说,这
对“基础”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课教师应当在遵循“基础”课程一般要求的基础上,
重新整合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把握高职教育的特征,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在
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然后通过
自身的实践和不断的修养,将其形成为较强的能力,内化为良好的素质。
其三,高职教育一般是以行业或企业为依托的,这就要求“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既应满足普通高校
对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要求,还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基本素养与职
业素质兼顾。因此,在教学模式流程设计上,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中,不但要注意解决大学生在成长、
成才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思想问题,而且要根据行业或企业的要求,听取行业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借鉴
行业或企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经验和作法,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注重增强自身
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便他们今后更好、更迅速地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按照高职理念充实和凝练教学内容
1. 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在“基础”课的教学和改革中,应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确
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
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达到这一要求,可设计一系
列的项目,其中有很多项目都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关,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我心中成功的职业人、职
业道德论坛、我的创业计划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
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2.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模块教学。应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
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社会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教材体系转化
为教育教学体系,加强教学与实践结合,找准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与社会实际的“衔接点”,探索把“系
统照本宣科”改为模块教学讲授。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基础”课课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知识,其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就显得尤为关
键。应当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既要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什么,又要从实践上讲清楚怎么办,那种认
为对高职学生不需要讲理论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那种脱离实践空讲理论的作法是不切实际的。教师
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
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
结合上给予科学的阐释和透彻的讲解。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中确定的岗位素质要求,将课程设计成理论教
学、自我学习、社会实践三个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针对岗位培养目标要求,
重点讲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职业
道德、增强职业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学模块在理论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规定必要的自学时
数,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同时为学生设计新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至少要在规定
时间内阅读10 篇以上报刊、杂志或网上刊登、发表的相关文章,并写出自学心得。社会实践模块主要是
给学生确定一些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包括:(1)以大学生诚信调查、大学生恋
爱现状调查、大学生消费观调查、大学生网络交友情况调查、校园道德调查、大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大学
生法律意识调查等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报告。(2)以“立志、修身、博学、爱国”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教育
网页。(3)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FLASH。(4)以校园道德为主题的摄影及DV 短剧。
3.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
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是高职“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
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应是“基础”课的重要任务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之外,还应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
具化到行业或岗位层面,结合不同专业各自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不同专业的学生
切实了解今后即将参加的工作或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对
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和非常突出的针对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社区管理与服
务专业学生,让他们了解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他们多以小组形式来完成作业,以培养其团队
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促使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团队合作精神对于社区工作者的重要性,使他们具有尽心尽
责的职业道德和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服务观念,有爱心、同情心和宽广的胸怀,等等。
4. 强化实践能力教育,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这又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
能形成。为此,除理论讲授外,应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左右。
三、遵循高职理念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基础”课的教学要求是既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授课时,应当遵循高职理念,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或运用不同的教学方
式。例如,为达到高职律师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在教学方法上开展研究,在推广启发式和讨论式
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改进案例教学法,并把辩论、社会调查、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教师
在讲授的基础上应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并将课程学时的1/3 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尊重学生
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沟通与切磋,力求改变教
学中常见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
过程应做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现代职业
要求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
在此需要特别探讨的是案例教学法,因为它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律师事务专业具有特别的意义。教
师应在评估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内容特点,系统地编写案例并将其运用到课堂上供
学生深入讨论,教师要层层设问,不要急于下定论,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贴于 在教学中
还可运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由于所选案例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动态预
测分析,然后根据事态的发展进行总结印证。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兴趣性、参与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材料
易于取得,教学效果更好。又例如,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充分采用网
络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制作一些FLASH,剪辑制作一些视频等。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尽快进入学
习状态,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例如,针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
生的特点,布置以“廉洁修身”为主题的漫画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引导他们把专业与课程学习结合
起来,在锻炼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计一
些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网页,制作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FLASH 等。
四、贯彻高职理念改革和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难点。“基础”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否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衡量“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这应当在
各方面尤其是考核方面得到体现并落到实处。
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思想认知和实
际表现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建立“理论考核+ 行为评
价”的考核模式,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如出
勤情况、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2)将学生日常操行表现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如因良好的表现而受到学校或社会表扬或表彰的,或因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或其他部门处理的,必须
在成绩中得到反映。(3)在考核比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成分,提前布置课程主题,让学生结合专业特色
和专长采取网页设计、FLASH、DV 短剧、电子杂志、手抄报、漫画、话剧、辩论赛及社会调查报告等灵活
多样的形式提交课程作品,这些课程作品应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4)把同学和实践单
位的评价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得到的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情况的反映是比较客观、全面的,因
此,与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及其成绩的运用不完全相同,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
当把成绩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而且应当把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毕业
鉴定等的重要指标。
五、把握高职理念建设和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保障。“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与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一样,
其关键是要按照校企合作理念,努力建设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兼教师”的教学团队。
应当像重视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样,大力加强“基础”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任职资格
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和师德关。专职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学历、学位和职称,更重要的是要坚
持以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教学水平较高,善于联系实际,科研能力较强,并
且还应对高职教育和行业、企业有较多的了解。因此,要抓紧专职教师的理论培训,要安排专职教师到
行业或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开展社会考察,要为专职教师的教学科研搭建更好平台,要引导专职教师恪
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基础”课专职教师面临的工作要求更高、
压力更大,建设、培养这支队伍的任务更重、时间更长。
同样,应当像重视专业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样,切实加强“基础”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
师包括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如可以聘请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作
为校内兼职教师,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等作为校外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中的多数人不
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工作实践经验,特别是校外兼职教师对行
业、企业具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承担“基础”课的教学是有优势的。当然,在教学工作的具体安排上也
应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扬长避短,他们中有的可以系统开课,更多的可以担任实践教学工作或开设专
题讲座。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尤其是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加强。目前,
在专业课教学中,已经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但在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中,还很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或者说校外兼职教师还很少承担教学工作,这种状况应当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充分体现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基础”课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实际,以高职理念为引领来考
虑、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思想贯穿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主要从以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