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再生能源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洲各经济体与能源的关系错综复杂,包括能源价格、增长、竞争力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能源产业结构与能源价格之间的关系。但是,尚无一种经济模式能够协调所有这些复杂关系。各国能源体系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挑战。然而,欧盟27个成员国对其能源未来有着共同的愿景,并通过分析能源发展现状来确定未来挑战。
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与以往能源政策的差异导致欧洲各国在能源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差别。尽管遭遇反对,很多原来由国家、垂直垄断机构直接控制的领域还是引入了市场自由化机制。就能源平衡而言,欧洲各国之间的初级能源消费比例构成就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石油占31%到48%,天然气占15%到36%,煤炭占3%到24%,核能则不超过38%。各国发电行业同样存在差异,核能发电在法国的发电总量中占比80%,在德国、英国和西班牙,这一比例为10%至30%之间,而在意大利,这一比例则为零。
欧洲的首要能源目标是通过市场自由化和竞争建立一个统一的能源市场。需平衡三大核心因素:维持经济竞争力、转向低碳经济以及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即“能源三元悖论”。欧盟进一步明确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下列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在1990年基础上);能效提高20%;以及可再生能源在总体能源中的占比提高至20%。尽管欧洲各国对能源未来有着共同愿景,但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却阻碍了欧洲统一能源政策的制定。
在天然气领域,尽管乌克兰危机之后,欧洲宣布将开发新的天然气互联网络作为首要任务,但除此之外,欧洲尚无统一的政策。事实上,各国公司和政府都是与俄罗斯、阿尔及利亚或利比亚直接进行双边谈判。
在页岩气领域,法国已经禁止开发页岩气,而波兰却正在加快页岩气的开发。
在核能领域,德国和比利时已决定放弃核能,而法国、芬兰、英国、荷兰和波兰仍将继续开发核能。
2011年12月,欧洲委员会了《2050低碳经济路线图》,设定了七个情景,其中两个是延续目前的做法,另外五个则是“无碳化情景”,旨在到2050年将能源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5%。五个情景所涉领域各不相同,包括提高能效、多元化供应、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延缓碳捕捉与封存以及减少核能发电。
这些情景都是基于一个被称为PRIMES的宏观能源系统模式。该模式对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模拟,有助于识别下列潜在的经济挑战:
经济、技术和地缘不确定性是投资的主要障碍,但是模拟结果显示存在一些“无悔”选择。
由于经济和金融前景不容乐观,公共财政赤字巨大,商业银行深陷困境,未来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挑战,特别是核能、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将价格和关税因素计算在成本之内,对未来能源融资至关重要。
建立渐进式低碳经济的主要工具包括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投资以及能源市场之间更加密切的互联性。这些战略将为绿色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巨大空间。新型节能建筑和旧楼改造每年可以帮助建筑行业创造或维持15万到50万个直接工作机会。过去五年,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就业人数已经从23万增加至55万。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有序开发利用水电。我国坚持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切实做好在建、已建项目的环保工作,加强水电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制定绿色水电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201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1606万千瓦;发电量6867.36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6.2%。二是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我国采取了加强风电开发管理、改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支持优势风电设备企业发展等措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风电创造了条件。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07万千瓦;发电量494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2%。三是广泛应用太阳能。我国稳步推进太阳能应用产业发展,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适宜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试点。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量达到1.68亿平方米。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550万千瓦。五是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浅层地温能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波浪能、潮流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取得进展,开发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已基本形成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发电强制上网、分类优惠上网电价、费用分摊、专项资金等制度以及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并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等方式,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总量目标。二是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全社会费用分摊机制。三是通过开展多批特许权项目招标,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迅速下降,根据各类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资源特点和建设条件,以特许权招标方式发现合理价格区间为基础,形成了四类风电区域标杆电价,有效促进了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四是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各类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了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市场应用等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框架。五是初步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体系,实施了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沼气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
二、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利用量达60亿千瓦,年产能量为40亿—46亿吨标准煤),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具备发挥未来主流能源作用的资源基础。从水能来看,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的年发电量达6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5.4亿千瓦,年发电量2.5万亿千瓦时(折合8.6亿吨标准煤);从风能来看,我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为7亿—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万亿—2.4万亿千瓦时;从太阳能来看,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每年太阳能热利用可相当于约3.2亿吨标准煤,年发电量可达2.9万亿千瓦时;从地热能来看,我国深度2000米以浅的地热资源所含的热能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的经济可开采量相当于2000万千瓦的地热发电装机(年发电量约1300亿千瓦时);从生物质能来看,当前我国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标准煤,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适宜利用方式是发电燃料和民用沼气等,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经济社会和生物质技术的发展,生物质能源资源总潜力有望达到8.9亿吨标准煤;从海洋能来看,我国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海洋能的理论资源量分别达数千万千瓦甚至数百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有望达到9.9亿千瓦。
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50年,我国含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在新增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例可分别达到36%、45%和69%,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分别达到12亿吨、20亿吨和40亿吨,减排CO2的贡献率到2020年、2050年可分别达到20%和50%左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大大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优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将成为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全球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下,有关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走势有很多结论,但各主要经济体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认识却日趋相同,即抓紧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原因在于:一是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周期调整的结束一般会以某些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标志。在新能源领域,其市场和产业布局尚处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大的争取空间,未来各主要经济体能否在该领域取得发展优势取决于当今的努力。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新兴产业,因而在经济调整关键时期,各主要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二是可再生能源的本土性、清洁性以及技术可预见性,使之成为世界能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当前,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全球化石能源的分配格局紧密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为尽早摆脱束缚,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求多样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下,各主要经济体对资源可获得性、技术可靠性、产业可能性以及经济性更加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更加青睐,形成了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高度关注的局面。三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争夺,必将引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必须通过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才能将地热、风力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及可控的能源。可以预计,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争夺,将是新一轮国家能源领域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装备技术,谁就拥有未来开发利用自身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权,也必将在“后石油”时代把握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动权,这也促使各主要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技术竞争的重点新兴产业。
虽然当前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贡献率还非常低,但是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其目的既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也致力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把握主导权、加大国家间政治博弈中自身的砝码,更是在战略上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积蓄力量,为掌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做好准备。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虽然由于资源评价缺乏、技术滞后、产业支撑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一段时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坚持走我国特色的强国道路过程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我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途径中最具可行性的一个战略选择。因此,亟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以保证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四、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确保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5%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无污染、总量大的绿色新能源,应当充分认识到其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及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加强产品检查,对于不达环保标准、出售劣质产品、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企业,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和整顿。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性安排。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康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性安排,特别是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应尽早完善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以促进跨省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分配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总电量指标。
四是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和监测制度建设。重视可再生能源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推动制定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建筑领域太阳能热利用的强制标准和考核办法;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认证、监测制度,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他看来,应当充分肯定当前新能源所取得的成绩,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在“十二五”末将迎来拐点。
市场持续扩大
从全球来看,因德国和意大利的部分企业赶在上网电价补贴下调政策生效前安装,上半年光伏需求增长超过预期。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设备需求13.1GW,同比增长了46%。中国国内需求也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划大大超过之前的估计,达到20GW。2012年上半年每公斤多晶硅的价格从30.5美元下降到23.6美元,降幅为22.6%。电池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0.951美元降到当前的0.6美元。价格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制约因素,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市场扩大。“金太阳”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成本下降,原来计划1GW的装机规模,上调到1.7GW。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十二五”末,光伏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能够降到0.8元以下,用户侧平价上网成为可能。
截至上半年,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2011年风电并网发电量732亿千瓦时。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风电发展逐渐走向健康可持续,风电与电网的关系在逐渐融洽,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进一步增强,风电每千瓦时价格已经降到0.6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风电场建设趋于理性,从过去单纯“三北”风电基地逐渐向南发展,今年“三北”地区几乎没立项。
问题凸出
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新能源行业自身情况两个层面。《可再生能源法》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对行业所涉及的问题都进行了规范。在管理体制层面,最为突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电网的问题,另一个是价格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协调、统筹、指导、调控。现在缺乏一个权威的部门统筹协调包括产业和市场发展、布局、市场准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协调问题。
新能源自身与常规电力相比,在技术经济性和电力系统适应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商品化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太阳能发电成本虽然已显著降低,但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截至2011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只有350万千瓦,有统计的上网发电量9.14亿千瓦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商品化程度低是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并网运行管理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上,仍未建立与新能源发电相适应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机制,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三是新能源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我国新能源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主要市场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低劣产品扰乱市场和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亟待整合和转型升级,行业管理需要加强。
解决途径
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急剧上升,到了峰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急剧下降。新能源大起大落,我们对此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目前新能源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新能源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是逐渐稳步前进的开始。
当前风能和光伏相关制造企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按照市场规律,过剩只能收缩和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淘汰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市场中的优胜劣汰规律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否则不惜残酷无情地被淘汰。目前国内多晶硅制造业企业80%已经停产,因为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比国际市场高十几美元,甚至三四十美元。这个过程并不是新能源行业独有的问题,家电、汽车、计算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要不断总结新能源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解决新能源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渐转变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建立一个国内国际兼顾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建立并完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国家补贴机制。其次,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推进新能源发展的格局。第三,从国家层面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机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遏制盲目扩张,对现有产能进行调整整合,使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控制产能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光伏产品质量评定和检测认证管理,阻止低劣光伏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光伏产业市场监管,防止无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下半年,受制于德、意等国对光伏补贴的削减及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去年弃风严重挫伤风电投资积极性等消极因素影响,新能源企业下半年经营压力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风能;光能;发电;前景
中图分类号:R363.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研究背景
1.风光互补发电的需求
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情况不容乐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摆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1月1日生效,其别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和互补系统的研究列为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国家又将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和环保列人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是当前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和发展领域。据权威专家估计,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构成的变化趋势见图1。可以看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供量将接近总电力供应的30%,成为仅次于并接近常规能源发电的第二大能源供应形式。
无论从缓解能源危机、消除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还是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从长远看,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不仅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也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2.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特性
当前可利用的几种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由于具有分布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地取材,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利用。但受其能量密度低,能量稳定性差等缺点的影响,二者的利用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太阳能和风能都是相对不稳定、不连续的能源,用于无电网地区,需配备大量的储能设备,使得系统的耗费大大增加。而中国属于季风气候区,一般冬季风大,太阳辐射小;夏季风小,太阳辐射大。两种资源正好可以相互补充利用。因此,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以很好的克服风能和太阳能提供能量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缺点,实现不间断供电。
3.应用领域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因其自身众多优点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远离电网的边远地区,独立供电系统就成为人们最需要的供电方式,如部队边防哨所、邮电通讯中继站、公路和铁路信号站、地质勘探和野外考察工作站、野外便携设备、远航渔船、偏远的农牧民区等都需要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独立电源系统;特别适用于风力和阳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草原、海岛、沙漠、山区、林场、渔排、渔船等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还可用于城市的住宅小区和环境工程,如照明路灯、庭院、草坪、景观灯、广场、公园、公共设施、广告牌等,该项技术在风景名胜区和市政部门进行推广,不仅具有重要的节能环保意义,又兼具美化环境的社会效益。此外,随着光伏电池价格的降低和并网技术的日益成熟,风光互补系统还可以做大并入电网供电。
二、风光互补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1.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使世界上许多国家重新加强了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再生能源及其综合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欧盟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促进和激励措施,并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使可再生能源在近几年内得到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全球过去几年内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年增长率均高达30%以上,欧盟计划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22%,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占50%以上的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不仅使常规能源的消耗节省50%,而且大大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近几年,国际光伏发电迅猛发展,光伏发电已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到目前为止,世界太阳电池年销售量己经超过6O兆瓦,电池转换效率提高到了15%以上,系统造价和发电成本已分别降至4美元/峰瓦和25美分/度电;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是增长最快、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其年增长速度达到了35%,美国、德国和丹麦等发达国家的年增长更是高达50%以上。德国风电已占总发电量的30%,丹麦风电已超过总发电量的70%。在全球范围内,风力发电已形成年产值超过50亿美元的产业。
2.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人开始了风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的研究。丹麦的N.E.Busch和Kllenbach(198l)提出太阳能和风能混合利用技术问题;美国的C.I.AsPliden(1981)研究太阳能一风能混合转换系统的气象问题;前苏联的N.Aksarin等根据概率原理,统计出近似的太阳能、风能潜力的估计值;余华扬等(l987)也提出了太阳能、风能发电机的能量转换装置191。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热潮的掀起,许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大及台湾科技大学等开始风光互补发电深人研究,其研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一个方面:
(l)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稳定性能分析
系统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还可以降低系统的成本和维修费用。因此,对它展开深人研究有很大的理论及工程应用意义。在国外已经有学者导出与有限的气象参数有关的经验公式,而系统的配置是基于时间步长的仿真,但用于仿真的数学模型过于简单,如部件的特征模型都是线性化的,此外负载也是恒定不变的,因此所导出的公式应用范围有限。一些学者针对风光蓄复合发电系统提出了更直接的优化系统配置的方法,但在优化系统配置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系统的串联连接与并联连接区别开来,此外系统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也有待进一步改进。也有学者通过对系统性能小时数据的计算,得出优化系统配置的方法,即在一系列给定的LPSP(1055ofpowe:suPplyprobability)下,绘出光伏阵列容量与蓄电池容量的协调曲线,通过该曲线的切线(其斜率代表光伏阵列与蓄电池费用的关系)从而唯一地确定系统的最优配置。还有应用线性设计技术分析独立和并网运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该技术能在满足系统可靠运行的同时降低系统的成本,并给出了监测系统控制器的设计。由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美国可再生能源研究室)和UniversityofMassachusett,合作开发的HybridZ应用软件,其功能强大,能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精确的模拟运行,根据输人的发电系统的结构、负载特性以及安装地点风力、日照强度等数据获得8160小时的运行结果。但它只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仿真程序,并不具备优化设计功能。
在国内,香港理工大学同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及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提出了一整套利用CAD进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了更精确地表征组件特性及评估实际获得的风光资源的数学模型,精确确定系统每小时的运行状态,采用寻优方法找出以最小设备投资成本满足用户用电要求的系统配置。内蒙古大学新能源研究中心提出了一种对小型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匹配设计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更符合实际的计算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组合板各月发电量的数学公式。利用用户所在地区的风频分布、太阳辐射等气象资料,计算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组合板各月发电量,以全年各月能量供需平衡进行系统的匹配计算。
(2)最大功率跟踪
最大功率跟踪保证了光伏电池和风力机输出功率尽可能最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最大功率跟踪可通过DC一DC直流变换电路来实现,一般采用升压或降压变换器。基于DC一DC直流变换的控制算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爬山法及智能控制等。前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改进,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缩小成本,而智能控制只处于理论研究与仿真阶段,未见应用于实际系统中。有学者给出互补系统双输人单输出功率变换器,其运行模式由数字控制来实现,使风机与光伏阵列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并给出了10kw实验室模型。
三、结论
总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和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容量的合理配置,无论是怎样的环境和怎样的用电要求,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都可做出最优化的系统设计方案来满足用户的要求,即可保证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又可降低发电系统的造价。应该说,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最合理的独立电源系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1] 低碳经济[2] 新机制[3]
何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的实施措施主要集中在:提升高能耗工业的能效水平、提倡生产清洁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另外,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短期内以现有的节能技术应用为主,中长期将侧重于流程创新和设备升级。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能源需求仍在急剧增长,以石油、煤、天然气等传统化工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一时难以改变;同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产业结构中占很大比例,且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在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降碳”。 事实上,和石化产业一样,煤炭、钢铁、水泥、冶金等均是传统观念中的“高碳产业”。那么,探索这些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路径,理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显然,如何把握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是企业必须做的一道选择题。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企业的机遇正逐渐显现。当前,政府大手笔地支持企业节能减排,这对传统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作为一个企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发展战略与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建立配套体系。结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企业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二是建立“企业低碳经济特色实验区”,对于国家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融合,推动战略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资源环境信用情况与政府鼓励优惠政策挂钩。实行奖励办法,鼓励积极创新。除了以硬指标考核节能降耗的业绩,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应该设专项鼓励机制及时予以重奖,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创新积极性。
四是转变传统观念,倡导低碳生活、转变行为方式为荣的新风尚。引导广大员工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低碳生活习惯。如使用节能灯、节水型水龙头和马桶,人走关灯、关电器,拒绝过度包装,多用购物袋,废旧物品再利用等。
五是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体系。推动企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六是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能源考核体系。修订相关环境和资源等领域的专门管理考核制度,以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管理形式保障企业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
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企业低碳经济仍在能源结构、技术、融资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制约性因素:
首先,现阶段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中,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至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
其次,低碳经济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有待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以风力发电技术为例,它虽然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但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个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
第三,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着产业竞争无序等问题,一些产业恶性竞争应引起警惕,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以及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技术。
第四,低碳经济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政府不断增加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推动绿色信贷,还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拓展融资渠道。但是,这些努力带来的资金仍比较有限。
此外,人们低碳消费意识淡薄,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等等,这也将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方法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18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