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0-0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2004年11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为97.5%,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生命的认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13%的人感觉“有缺点,但还不错”,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
2.对生命情感的看法。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你会……”时,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难以接受”,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让对方不好过”,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差。
3.对生命责任的认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责任感差,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你会……”时,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对生命挫折的态度。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生命体验较单一,抗压能力低,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从头再来”,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尽量转移注意力”,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8.2%的学生选择“奉献,体现个人价值”,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你有一份知识、我有一份智慧,只要我们彼此能够交流,就会同时拥有更多。
生活中的朋友,如果几日不见,我们会非常想念,可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可能约个时间,在一起聊一聊。书也是我们的朋友,可它面对我们却一言不发。
书相对我们是无生命的,面对它时,我们经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完全反对它,甚至是认为它错了……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朋友时,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我们也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彼此不相往来,失去我们本不想失去的友谊,但在多数的时候,我们是能够坐下来交流的,即使最后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们也会因为心平气和的态度以及彼此间的尊重,而加深了情感,增进了的友谊。
生活是多元的,面对和我们一样的主体,合而不同、是正常的,更是客观的。正是因为合而不同的客观现实与的主观态度告诉我们,生命意蕴意味着我们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影响甚至是中止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主体间的生命互动,并提升彼此的生命价值。其实书虽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和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始终处于平等的互动与交流之中。
书作为一种载体,凝缩着作者生命历程中的思想精华与经典感悟,它是作者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作者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延续。虽然书的表现形式是静止的,但它表达的内容却是流动的,是对活动的过去的一种静态表达,它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是过去向现在的延伸,它不仅联结过去和现在,而且还通过现在制约着未来,并时刻向未来开放着。正是因为书的这一特质,读书后我们才会有丰富的遐想和惬意的欢愉。
读书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站在一定的知识和时代的背景下,因此,与其说我们在读书,不如说,我们与作者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交流。在碰撞与交融中,作者的思想通过读者获得了一份新的、具有时代特质的生命意义表达。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从而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点真正指向学生本身,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现在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让他们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名篇精粹。这些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其中不乏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书中《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斑羚飞渡》等课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其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从而不再轻视和放弃生命。如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主要组织学生通过对文中“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诧异和震撼”等重点词句进行讨论、交流,进而体会作者作为拥有生命,享用生命的人第一次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的折服和敬畏。同时让学生从“树的不计成本投资生命”联系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让领悟生命的来之不易,领悟父母的无私和伟大,教会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总之,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用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境界,挖掘文章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这种灵魂的逍遥游,心灵的荡涤中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感悟自己和他人以至一切的生命,从而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进而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进行生命教育。
巴金老人曾有一段话写给我们:“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这个宝库,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拮取生命的浪花,感受生命的搏动和魅力,领悟生命的可贵和伟大。 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人生态度、生命意识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如让学生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支柱》、《牛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让学生敞开心扉融入作品中,用心去感受生命的脉搏,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生命的对话,感悟生命的神圣和伟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开座谈会,让他们互相交流对生命的认识,从而明白生命的价值,尊重、热爱生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和作人,文品和人品是难以分割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说是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情感熏陶的过程。他们的作品就反映出了个人的品格和修养。因此,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进行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如写《善待自己》,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一颗宽容、包容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生命;写《责任》,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所在,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亲情、友情,去体会社会、人生,并把这些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鸿爪。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阅读,让学生写生命的专刊,利用班级作品集把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感悟公示于众,让他们在写作和交流、品读中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从而懂得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把握这一指导思想,本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情感的滋润、心灵的洗礼,感受生命的可贵的美好初衷,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要求】
1.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5、6、7节。
2.认知目标: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复述天鹅破冰的场面。
2.有感情地引导儿童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拚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天鹅的故事》。
斯杰潘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并且被感动过的故事。请同学们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二、在交流中学习有关内容
预案:
1.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三次叫声并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发现课文中老天鹅撞击冰面的特写,教师要有机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旋涡。
3.对老天鹅是“破冰勇士”的理解。
4.对老人放下猎枪的质疑和释疑。
三、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
(一)对三次叫声的理解
1.学生交流自己对三次叫声的理解的看法。
2.教师的引导:逐一对每次叫声的不同含义的理解。
3.在勇敢地撞击冰面的时候,没有一只天鹅叫,但是当很多天鹅都参加撞击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叫声,请问这叫声代表什么呢?
4.他们在破了的冰面上快乐地、自由地游着,快乐地觅食,是拥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次叫声。
(二)对老天鹅撞击冰面的特写的理解
1.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的理解。
2.重点理解关键词语:“像石头似的”、“腾空而起”、“撞击”、“颤动”……
3.点拨: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裂开了一道缝。
看到了——又开了一道缝。
还看到了——冰面上是羽毛和鲜血。
你体会到了什么?——勇敢和顽强——“破冰勇士”的称号。
4.体验:请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象征那只老天鹅,随着课文的内容,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痛)再来一次,(更痛)——体验老天鹅第二次、第三次……撞击冰面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
5.颠簸学生对其他天鹅的理解。当他们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的?当他们第二次看到老天鹅撞击冰面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第三次撞击冰面,冰面上出现了裂痕,还有满冰面的羽毛和鲜红的鲜血的时候,他们又怎么想?他们被感动了——他们也加入了撞击冰面的行列,而且鼓舞着,叫喊着。
教师深层次点拨——同时还感动一个人——
(三)对老人放下猎枪的质疑和理解
1.当你们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2.学生在读书后提问:总的可以归纳成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放下猎枪?
3.在交流中体会老人当时的心理。
新教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
我在导学八年级下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哀》第3目深刻的启示时,设计了这样两个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问题一:若拜占廷帝国皇帝与中国的唐太宗相遇,太宗皇帝会对他说些什么?问题二:若拜占廷帝国皇帝遇到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天皇,他们又会如何进行交谈?
对于这样开放式的问题,我们听课老师都很期待,特别想知道同学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来。
学生看了课文和问题后,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有的交换意见,气氛慢慢活跃起来。老师也走近学生,有时停下来与学生一起交流。老师看了一下时钟后说,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毫不示弱,一个接一个地各抒己见。我和听课老师后来记录了其中几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同学们就问题一的回答是这样的。甲同学认为:“唐太宗会对拜占廷国皇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国君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乙同学的回答是:“唐太宗会对他讲一个‘水煮青蛙’的故事,然后劝拜占廷国王要有忧患意识。”丙同学讲:“唐太宗也许会对他说君为舟,民为水的典故,作为国君要懂得节约,爱惜民力,把虚心纳谏等治国方略传授给他。”老师归纳说 :同学们的回答很有道理。大家对“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忆犹新,同时也对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皇帝奢侈享乐生活给予否定,对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原因加深了理解。给同学们掌声。针对问题二有同学这样回答:日本天皇会先吹捧拜占廷国皇帝,对拜占廷帝国的繁荣富裕羡慕不已,拜国皇帝听了很高兴,然后就提出要向拜占廷国学习,派遣使者来拜占廷帝国学习。拜国皇帝也就高兴地接受。老师听了高兴的说,你们都有外交潜能。
无独有偶,我在导学八年级下册第24课《昔日的辉煌》中第2目“文学的基石”时,首先针对古希腊悲剧做个铺垫,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了课文知识后,又和同学一起简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接着老师还补充了同学们熟知的社会热点事件。老师说:同学们,有报道称,广东军人邓益龙救落水者而逝;博罗罗阳一中学生结伴到东江游水,一人落水后,同伴施救,结果5人溺亡。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就叫悲剧吗?同学们对施救行为又有何看法?一女生说:“老师,我认为救人牺牲者是愚蠢的。我觉得有能力才施救,无能力就不要施救。”此观点立即引来几个同学赞同,此时老师并未得出结论,只是微笑着鼓掌。老师接着问:还有何看法?一个男生说:“我认为施救要考虑社会价值,如果救一个老人,而让年轻的人牺牲了就不值了。”老师对大家说,张XX同学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则报道,一个名叫张华的大学生跳进一个粪池救起了一个老农,张华自己却牺牲了。同学们惊讶地“啊”了一声。有的说不值得的,也有说了不起的。老师微笑着问:“这是悲剧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悲剧!”老师接着说:“对生命的价值同学们有自己观点,请同学们放开思路,再讲讲看法。”课堂的讨论更激烈了。李同学接着说:“若按张XX的说话,救一个比自己年轻的生命就认为是有价值,他这是以剩余的生命长短来衡量人生的价值的大小,生命是不可以用长短来衡量的,他的回答是不合常理的。而且,我们还不能确定这年轻的生命以后对社会是有益呢,还是有害的。”同学和老师都笑了,并热烈地鼓掌。老师接下来说:“刚才听了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老师很高兴,老师也受益匪浅,同学们的认识不浅啊!(鼓掌)”老师继续说:“我也想发个言,谈谈我的看法,大家想听吗?”“想。”老师说:“所谓悲剧是人们在与苦难、挫折相拼搏时遭到失败的结局,但人们敢于拼死抗争的精神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认为为了别人利益而勇于牺牲自己是悲剧的一种模式。同时也可认为是生命的升华。同学们对生命的认识有不同都很正常。大家认为对施救也要讲策略、技巧、不能盲目施救,要量力而行,防止更大的悲剧的发生,这种看法老师非常认同。而大家对生命价值的讨论,也有不同的见解。我们的社会给了郑益龙们应有的荣誉和评价。再比如像、、邓稼先等等,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和思考,祝愿我们大家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