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生命的意义

谈谈生命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谈生命的意义

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医科生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8

Talk about Lif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E Yonghua, PANG Weiyi, WANG Chengqiang,

ZHOU Yanyuan, TAN Shengkui, YU Hongping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serve health and life of people. Cherishing life is basic quality of their medical career. Life education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 as well.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some points needing attention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content; methodology

目前的教育体系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异化,注重功利,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支柱危机。大学生自杀、暴力及各种消极颓废现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也提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义缺失。医学生也未能幸免,然而医疗卫生体制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坚决拒绝“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教育行为,整合与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尊重生命、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势在必行。调查表明,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生命观的态度比非医学生较乐观,但在行为方面并无明显差别,①而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要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尤为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高度重视。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追求。生命教育通过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学会尊重生命,以此获得身和谐的心灵、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面,是对传统反生命教育的反拨,而不仅为补措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医学生热爱、奉献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在学有所用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提高医学生的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未来医患矛盾的消解。②

2 生命教育在医学生中的实施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追寻生命意义,以胜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要选取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从而使生命教育具有突出的个体效益和私生活的社会效益。

2.1 在教学内容方面

医学生除了要获得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教育,更要获得科学的死亡教育、生命神圣意识教育、科学的生命健康观教育、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

第一,死亡教育。生命标志着生物机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从人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这种能力终将会消失,即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有了死的苦恼,才更要达到生的乐趣,这样才会最终体会生命的意义,引导医学生主动规划有限却积极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要时时、处处、人人体现出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不能因经济原因延误甚至摧残生命,③更不能因性别、年龄、种族、社会阶层或经济地位而区别对待。同时,结合各地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绝不能为了自己私利而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公平医疗权利,营建公平、健康的社会关系。

第三,生命神圣性的教育。生命是社会学生命,其根基在于人意志的独立性和社会属性,在于其人格的尊严。生命至高无上是人类的社会的基本原则。当发生潜在威胁生命的情况下,抢救人的生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学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医学生要自觉维护生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

第四,科学健康观教育。健康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回归工作与社会。

第四,医学生除了要得到身心健康、社会生存之道的教育,还要学会娱乐,正确处理挫折,科学看待死亡。一般而言,医学生的学业非常紧张,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极大;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无效也不可避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因此,一方面让学生体悟到挫折的心理过程、不可避免性和积极意义,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休闲。

2.2 在教学方式方面

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方式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希望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中,或开展主题活动或讲座,或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开展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是积极的,会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④

第一,以课程为基础完善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体系。可以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程为基础,增加生命教育类通识课程,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相渗透,完善独立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堂上,以关怀生命为主线,通过对话与沟通,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优化课程教学环境,营造积极、温情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建设开放的课堂。

第二,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体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医学生直接在实践中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如参观婴儿院、产房、手术室、太平间、火葬场、墓地等使医学生体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探访法院、戒毒所、等让医学生认识生命的挫折、权利与义务;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或支教、支农、支医等,增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第三,大学要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要有效地与家庭、社会进行沟通,形成生命教育互联互补的机制。同时,医学生要在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在社团开展相关生命教育事件的集体讨论、朋辈之间的心理辅导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宣泄、提升自我。⑤

第四,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发展却是日新月异。医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网络学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面,细化与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与学生的虚拟互动可以方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习惯,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⑥

3 生命教育的评价与效果

生命教育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考试与考核,难以分数为尺度来测评。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医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因此,其测评应当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把参与性作为课程测评的核心。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可包括学习态度、读书报告、参与讨论、交流心得、参加实践等项目。

目前尚无生命教育包括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的报道,但一些资料显示,医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兴趣较高,能自觉进行网站的浏览与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心理健康活动日、走访敬老院等活动,认真提交课程论文。实践表明,生命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减除了心理困惑,端正价值观和生命观,学生在生存意识、生长理念与生活技能等方面明显提高。这必将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4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与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机衔接,避免重复,并循序递进,全面系统。如,上海市在2004年了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以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其它各地区也有类似设计。这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作为医学本科生的生命教学,既要了解其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情况,又要结合医科生的职业生命体验,有的放矢,注意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平衡。

第二,为医学生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不能将生命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的途径不仅是靠说教,更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管理部门应将生命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及考核评价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其学习时间和学习动力。

第三,不能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现代生活的病理特征不只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问题。在当今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社会问题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如果不反思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风气,只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是不够的。⑦因此,应努力改变生命教育所植根的社会问题,才能使生命教育转化成医学生自身内在的生命认知、情感与行为。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181)、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委托课题(JG2013005)

注释

① 姚洁莉,李长瑾.温州市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6):79-81.

② 杜晓平.深化医科类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2-73.

③ 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21-23.

④ 徐会艳.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认知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4(291):5-7.

⑤ Ya-Wen Huang, Po-San Wang, Chia-Chia Lin.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odel for Suicide Prevention and Life Education in Taiwan [J]. Asian Perspectives and Evidence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2011:13-20.

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筑物倒塌 搜救 生命探测仪

1 生命探测仪的原理

生命探测仪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及检测仪器,主要通过感应人体所发出的超低频电波产生的电场(由心脏产生)找出“活人”位置。人体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穿透钢筋混凝墙、钢板、木板、甚至水,因此,只要有生命迹象,不论其是否清醒、昏迷、身陷瓦砾堆或躲在集装箱中,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找到。生命探测仪空旷探测范围可达500米,可透过80厘米厚的普通钢板,探测到生命。

2 生命探测仪的分类

生命探测仪按原理结构可分为:雷达波探测器、视频探测器、音频探测器等,分别对比如下:

音频探测器:声波音频探测器—通过获取在空气中传播的微弱声波并放大信号来探测目标;震动波音频探测器—通过震动探头拾取并放大地面传来的震动波来探测目标;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价格较低,比较简单易用。

局限性:现场需要有一定的孔洞和裂隙才能伸入探测设备,或只适用于浅表层、大空间的探测,在下雨或有消防用水的情况下会受到一定的环境干扰。

视频探测器—利用可见光或非可见光,通过CCD传感器摄像转送到显示屏成像。有视频形象化,直观简单、易用、价廉,一般在使用中需要线缆传输音频信号,或缝隙孔洞。

雷达波生命探测仪—由雷达天线定向集中地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能穿透混凝土墙壁、碎石瓦砾等,与人体接触后反射并产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受人的身体活动、呼吸甚至心跳活动的影响,反射后变化了的电磁波被接收器接收,经过过滤背景干扰,某些特有的波谱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在显示屏显示。具有易携带、移动快、无需与物体接触的特点,无需由孔洞、裂隙等进入,可在被各种物质隔离覆盖的情况下探测到被困者。

生命探测雷达主要由一台无线探测发射器和一个掌上电脑构成。无线探测发射器首先发射雷达波,雷达波可穿透普通的建筑墙体和碎石等材料,到达最远6米的被测目标。目标物的移动或呼吸心跳等使雷达波产生一定的改变,并把变化后的雷达波通过天线发送回掌上电脑上。经过电脑内专业软件的数据处理,得出相应的波形图及信号显示,从而判断被测范围内是否有幸存人员。在操作该探测雷达时,要确保掌上电脑与无线探测发射器之间的距离在1.5-15米范围内,并保证在距探测器天线6.1米的范围内没有其他可疑的移动。该设备通常能够在3分钟之内在有效空间范围内完成搜寻,并进一步定位被困人员。

3 生命探测仪间的对比

不同种类生命探测仪根据原理的不同,探测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别。表1不同种类生命探测仪性能对比中列出了现有的各类生命探测仪都只能针对震后某一区域内环境采集生命体征信息,无法在各个区域将采集的信息综合处理,因此需要综合各类生命探测仪所采集的信息才能为进一步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如表1)。

总体来说,科学技术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各种生命探测仪各有优势、各有所长,但是,随着我市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灾害事故的频发与社会救灾能力相对落后的矛盾日显突出,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工业带来新的挑战,高层、地下和大空间、异型建筑及易燃易爆单位增多,抢险救援任务加重,处置难度加大,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消防铁军队伍,来承担起急、难、险、重的社会灾害救助任务。

参考文献:

[1]姚攀峰著.地震灾害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4.

[2]石安国,商文忠,张晗.生命探测中的红外技术,2008.11.

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于艺术以及艺术的表达

人们广泛把艺术等同于美术,实质上艺术由美术而始,借由美术为主的形式载体表达艺术家主观情绪、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径。艺术不仅仅只有传统艺术创作中诞生的艺术作品,艺术还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等可以表达美与情绪的事物载体。

艺术具有发展属性,随时间推移,艺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从而延伸出各种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由戏剧衍生的行为艺术;由音乐衍生的现代音像元素等。现今,艺术已发展到视、听、味、触、痛等人类的其它感觉。

关于审美

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的审美形式成为艺术审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审美主体,人的主观态度对审美判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审美判断,实质上是人作为审美主题,通过审美判断的语言表达,阐述内心世界以及价值评判。

艺术的审美属性

艺术的审美属性是指艺术作品能够被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人们能以艺术形象为对象,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身的情感同时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作为实用品出现,如画上的马不能骑,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生命表达的审美属性

艺术是人的艺术,在艺术的整个完成过程中人是发挥着主体性作用的,艺术是在人有意识有目的创作下的产物,正因此艺术也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艺术自其产生依赖就与人的生命是分不开的。

歌德强调艺术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长期以来,在传统理性至上观念的主导下,艺术往往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客观世界再现,而对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现却往往被忽略了。”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进步,科学革命引发社会变革,传统信仰与理性缺失,带来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艺术的生命表达形式作为艺术家表现自我对生命价值观点的阐释,也是艺术审美属性重要部分。

中西艺术作品中的生命艺术表现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实践产物,艺术家的生命观在其创作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写照,印记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

西方:西方艺术一般重视对事物逼真生动的刻画,通过色彩、线条、笔触等外在形式,来蕴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识;或者通过抽象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或对生命的认识。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该作品是高更在自杀(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诞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开,按照生命的发展逻辑从右向左铺开了生命的全过程,凝聚着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与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样是生命最后时期的作品,他此时的生命已处于狂乱的状态,画中狂乱旋转的笔触表达了梵高此时的生命状态。《星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天国想向往,也暗示着梵高的生命即将结束。

中国:中国艺术除了表达艺术家自身内在精神外,更是对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颂扬和表现,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生命之气在天地、人、艺术三者之间畅通无碍。”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讲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内心的感触。

在中国画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艺术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生命――有时也叫神、生气、生机、生意、神气、气韵等传达出来。中国古人评画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气、生机。中国艺术强调“气韵生动”,其实就是指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状态。

小结

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 生态道德 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名词,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一种文明体系。它主要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方面的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在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入手,对整个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理论支点的作用,同时又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建设的意义研究。

一、生B道德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所包涵的道德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道德问题,而是多种道德混合的问题。比如伦理关系、生存关系、利益关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道德问题。

最初的道德问题,来源于原始宗教生活。我们知道原始宗教讲究万物皆有灵,这对于古代的劳动人民而言,极具诱惑性。因此人们长期受这种观念影响,在许多劳动、生活当中,充满了隐晦的色彩,比如过鬼节、烧纸等等,这种敬神敬鬼的思想,仍然存在。这恰恰反映了宗教文化当中的实际一面。孔子提出,鬼神可以敬而远之,意思就是强调鬼神不要得罪它就可以了,现实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心灵,因此我们看到,人们对于道德认识,从宗教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了世俗生活。从精神信仰,变成了实际生活原则。这种实际性原则体现在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可以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

我国古代生态道德主要体现在君臣伦理、家庭伦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面。伦理作为一种手段或者方法,对于稳定各种关系,具有实在的好处和意义,成为了整个社会运转的良好纽带。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意识产生转变,这种平衡稳定性开始被打破,因此,现代的生态道德建设需要重新被构建,按照现实需求要去重新考量和评估。

二、生态道德建设意义之人与自然道德关系

生态环境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随着人们的认识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人对自身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人觉得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从自然宗教就可以看出来。自然宗教里面,人和自然平起平坐,互相馈赠。自然给人类带来阳光、带来水、带来空气、植物,人类在享受这一切后,通过敬鬼神、敬天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谢。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道德,是和平共处、不分尊卑的道德原则。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自然科学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重新的认识,人类发现,自然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客观物体,自然所蕴含的价值,可以让人类得到欲望的满足。在这种私欲的膨胀下,人类开始内心发生转变,将原来坚持的平衡道德原则打破,从自然中彻底脱离出来,将自然踩在了脚下,以我独尊,肆意践踏自然,有学者认为,这种心理其实是人类的一种长期受困与自然束缚的报复心理。本文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总之,进入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那么其中所维系的道德关系也悄然变化。这时候的道德关系,是单方面的关系,是利用并且不负代价的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环境的不断破坏,自然似乎开始报复人类了。人类重新开始审视几百年来的发生的一切,重新评估这种不平衡、不公正的道德关系。这种必要性已经凸显。

从人与自然的这个层面上来看,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重新评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人在自然属性上,属于自然,在社会属性上,脱离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道德原则应该是相互尊重、不分尊卑的关系。

其次,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原则。本文认为人与自然要本着适度相处的原则。在生态建设当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过度开发资源,给自然一个喘息的阶段。

三、生态道德建设意义之人与人的道德关系

生态环境当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始终是重要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态道德建设的关系,更是一种生存的关系也是一种存在论的关系。

西方关于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哲学是鲜明的个人哲学,他主张人要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不要迷恋于寻找自然的奥秘。自然世界是神创造的,没有智慧的人是无法认清的。人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神。如何认识?先认识你自己,认识身边的事物,靠美德认识。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就是这个意思。在之前的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苏格拉底又找到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精神主体和道德事物。他认为哲学家的事业就是让灵魂从身体里面解脱出来。对身体的认识导致了神学目的论,对心灵的认识导致了道德哲学。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苏格拉底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将人与人的道德提出了出来。这样道德关系问题就从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转移到了人与人的道德关系上了。

我国的孔子在构建道德关系上面影响巨大。它几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进程。孔子所构建的家庭伦理观,是我国道德关系的基石,甚至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他把家庭伦理关系构建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种实验,孔子旨在将这种模式推行到社会关系层面,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向我们展现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最高标准。

总之,生态道德建设的人与人的道德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生态道德建设是一种基于文明体系下的道德体系,它的基础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和标准。

其次,重新认识人与人的相互超越性生存,构建一种合作互助模式,在合作的基础上有序竞争,力保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四、生态道德建设意义之人与社会道德关系

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当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与他人的关系,生态道德中的人与社会道德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理性与共同理性的问题。在个人的眼中,社会就是一个由他人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某种程度上包涵所有人,但是某种程度上又独立于个体,其中所蕴含的矛盾性,才是构建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最大难题。

生态道德建设意义,必须要考虑到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问题,本文将这种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人与社会的道德问题是一个生态存在的问题,什么样的存在,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德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难点在于生态的存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研究生态变化的规律,就是意义所在。

其次,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根本是人与人的道德问题,难点在于人的权利分配问题,如何有效的分配人的权利,决定了人与人的道德相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人与社会的道德现状关系。解决好了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也能有效的对生态道德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控制。

五、结语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道德建设讨论越来越多,我国由于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此类问题的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具有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对此展开了三方面的讨论,希望通过这种讨论,可以为这个话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梳理作用,希望可以为生态道德建设起到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存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M].谢地坤,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第5篇

100名成都80后,100种焦虑和慌乱,100个等待实现的梦想,100个不确定但是尚存希望的将来。

不说后浪推前浪,用80后青葱时的一首歌注解――那些昔日的花儿,他们都老了吧!

如果以下20个条目中,与你相符的有10条以上,那么你不幸成为了本次选题的对象之一――奔三的、心老了的80后。

01.不怎么爱发短信了,有什么事还是通个话比较好,并且喜欢长话短说。

02.不喜欢花太多时间沉浸在感情的思考中,觉得那种煽情的小情节已经不属于你了。

03.有时候挺喜欢独处的,但是你不在顾影自怜,你喜欢上上网,听听歌,并且自得其乐,偶尔玩玩游戏。

04.以前只爱看娱乐节目,并且准时等待,现在你爱看法制频道,科学探索你也经常关注。

05.会抽出空来去电影院看电影,你小时候觉得那是个很浪漫的谈情场所,你现在宠着你熟悉的导演你喜欢的演员去。

06.加了很多QQ群,从小学到工作的,有兴趣一致的或者星座一样的,但是你不怎么爱在群里发言。

07.有时候你会写博客,也有一些照片,你不经常到处走访别人的博客,因为你博客里的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

08.偶尔哼着的歌,还是好几年前你熟悉的旋律,歌词也许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依然接着哼。

09.床头至少会有一本书,也许是你并未读完的书,但是一定是一本好书,你偶尔会翻来看,知道你读完。

10.开始发现不吃早餐的严重性,不管怎么样你都会填个肚子。

11.永远给不出你年龄的确切答案,22还是23,22岁半吧。

12.有个账本,你不会像以前一样不知道钱花哪里去了。

13.开始花一个周末的时间在超市购物,并且买好你一周乃至半个月的生活用品。冰箱空了你就会记得塞满。

14.小时候喜欢把东西到处乱扔,你现在看见哪里不整洁了你会自然而然收拾一下,乱七八糟的你不舒服。

15.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开始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健康,你觉得有时候你反倒像大人,他们像你的孩子。

16.不浪费水不浪费电。

17.衣服可能不会很多,但是一定都会体面。

18.偶尔喝朋友同事们聚会,你会喝点酒,但是你不会轻易让自己醉。

19.看到很小的小朋友的时候会觉得童年真美好。

20.有一个经常逛的论坛。

新版英语教材推出,李雷和韩梅梅没有结婚,韩梅梅成了家变成一个摩登主妇,李雷却音讯再无。80后的愤怒和失望如潮水般上涨,豆瓣小组“李雷都这么牛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迅速增长为9000人的大组,大家伤心地看到青梅竹马变成了烂梅破马,从两小无猜到老死不相往来,经过了这10多年,80后与李雷一起,集体失恋。

在各种议论之外,李雷韩梅梅牌T恤、杯子、笔记本等飞速走红,网络上一首《李雷韩梅梅之歌》唱哭了整代人。眼泪一发不可收拾,80后的红白机、会眨眼睛的金发洋娃娃、大大泡泡糖、丑陋的校服、成堆的作业、深度近视的数学老师和单纯但愚蠢的早恋,齐齐被挖掘出来一遍遍地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擦去眼泪之后,80后才意识到,如此大规模的深度怀旧,只能证明一件事――老了。

但又奇怪,青春期的结束不清不楚,而立之年的门槛就已经清晰可见了。80后们仓促的成长中,实在经历了太多前辈后辈都不好理解的事件,他们既没有前辈60后和70后坎坷却理想坚定,也没有后辈90后一路平顺却茫然无求,夹在中间的他们正是尴尬的一代,并且,踏入了尴尬的年纪。

第一代从公费读书到自费读书,于是只能幼时就要卯足了劲去抢第一名,让家里少交点“赞助费”,这是无法抗拒的责任;第一代在世界观成形时接触到网络,昔日理想迅速变型,所向往的变成精神物质两手都要硬,这是难以实现的黄粱梦;第一代遭遇大学扩招,戴上了大学生的头衔,却失去了分配工作的机会,毕业等于失业,这是无可选择的命运;第一代赶上房价飞涨,单位分房者少之又少,被迫拼命工作不做房奴,这是清晰残忍的现实;第一代面临经济迅速发展,公司却苛刻又不稳定,养活自己尚存困难于是选择啃老,这是不用找理由的理由;第一代不以婚姻为目的谈恋爱,爱过的人如过江之鲫,该成家的时候身边却空空荡荡,这是无法完成的使命……

80后不承认自己是黄金一代,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让月光变成存款,如何让剩女变成老婆才是生活之重,时代造就了一代人,一代人终究发现,原来种种伴随着和自己成长的极高期望,实则看也看不清的海市蜃楼,踮起脚尖也够不着。“让周围的人失望”是80后最担心的问题之一,而让自己失望,是他们必须要抗过的一道坎。焦虑,就这样随着30岁的近在眼前,而慢慢蛛网般覆盖了80后努力着也挣扎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