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低增长”背后,中国仍有潜在优势

从2012年开始,新一轮经济减速期开始。2016年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环比呈逐步好转态势,关键是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保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认识到经济下行期是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力的必要过程。经济周期的出现,很大原因是“预期”造成的,即在经济形势好时,往往会超额投资,“预期”达到顶峰时,便会遇到一个大的冲击,必然出现产能过剩和债务累计。因此需要快速找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保增长”结合点。

另一方面,从宏观背景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赶超的一个最佳时机。而目前中国经济实现赶超的优势来自于中国金融改革的再次推进:四五年前私募基金公司数量很多,但风险投资公司几乎是零;现在则是PE满天飞,唯独缺少好项目,现在有了投资的根基后,科技投入已占到GDP的2.1%。此外,空间优势也是世界众多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的重要原因:过去20年间,中国发展基本是沿海的发展,按照经济学的“收敛理论”,如果两个国家采用相同的经济政策,收入较低国家的增速会比收入较高国家快;该理论应用到中国现实,则是在投资得宜情况下,内陆地区经济增速将比沿海地区快,这既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巨大动力,也是创新的巨大市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推动力。一是制造业企业已经意识到,靠廉价劳动力和外延式扩张不仅不会继续获得丰厚回报,甚至会被淘汰出局。二是快速工业化积累的大量资金,也为制造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创新,重在学习“德国模式”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创新是动力之源。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更适合“从1到N”即“德国模式”的创新路径。

“从1到N”,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从1到N”也叫“跟随式”创新。德意志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他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所以这种创新方式也被称为“德国模式”。目前德国制造业已成功带动25%的就业率,强大中产群体的存在,非常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也兼具很强的抗金融风险性。同时,德国制造业持续平稳的创新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此外,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如果这部分被打垮,必将失去经济发展的根基。

因而,“中国式创新”需要多向德国学习,尤其不可忽视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没有一样能够离开制造业,能够离开“从1到N”的创新。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现在,“互联网+”是一个热词,甚至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带来的许多利与弊,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调查分析

网上购物(以下简称网购)的发展迎合了这一时代的“快餐式”特征。人们常说:互联网使“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得到了实现,而网购使“人人不出门,尽享购物趣“也得到了诠释。淘宝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淘宝拥有注册用户3.7亿。每天有6000万人访问淘宝网。根据数据显示,每两个网民中就有1.2个就是淘宝网用户。从年龄分布来看,18~34岁的人群是网购主力人群,特别是18~24岁的消费人群数量在2010年的增幅超过了所有年龄段,18~24岁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大学生,网购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大学生对其的青睐,我们展开了大学生网络购物状况的调查,解剖网购的利与弊,剖析网购的前景。

一、调查方法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0份,统计结果,以此数据为本次调查报告的最终数据。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性别: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男女各占50%。

2.职业状况:在被调查对象的职业中,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4%,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3%,机电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3%,人文类专业大学生占总人数的6%,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

二、大学生网购现状

(一)大学生网购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被调查大学生有过网购经历,44%的喜欢网购,4%的不喜欢。可见,大学生是网购人群的主力军。大学生追求新奇的事物,接受能力也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因此,当每个大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大学生市场可以预见性的再次拓宽。

从淘宝网、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信息的统计报告表明,男性的消费金额高于女性的,男性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女性高,购买的商品多是数码产品之类的贵重物品,而女性更倾向于服饰装饰类等较为低价的物品,这可能是男性消费额大于女性消费额的原因。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消费金额大多在50~150元,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因而独立上网购买商品不敢花费太高的数额,这需要网购在未来完善质量安全等方面多加努力,树立良好的信誉,让网购客户们放心。

(二)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

1.支付安全。由于网购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的交易,大多数支付都是采用网上银行,这不可避免的让大学生疑虑,如果在网上输入银行密码泄露了怎么办,如果电脑有病毒、黑客乘虚而入怎么办,尽管物美价廉,顾虑却也重重。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有54%的被调查大学生担忧支付安全性,16%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网购中的欺诈行为难以防范。这需要商家加强网络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改进与革新,提高网络安全性,将网络交易风险降低到最小。

2.物品质量与商家信誉。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被调查大学生顾虑物品的质量,有80%认为网购的不方便之处在于图片实物有差异,有80%的网购不愉快经历是物品质量与描述的不符合,有68%认为网购的缺点是质量出现问题难以处理,有58%认为网购商店的缺点是商品质量不能保证,有62%认为商家信誉度不能作为商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上高比例的数据都说明了大学生对于网购最大的忧虑在于质量和商家诚信,网购不比现实购物(以下简称为现购),现购可以触摸物品,可以试穿试玩,能够直观的感觉商品的好坏,能够清晰的辨别商品的颜色,从而挑选出最合心意的商品,但是网购只能凭借商家的描述,有差异的图片来选择,如果商家没有真正切实的描述物品的优缺点,久而久之这家网店也将“倒闭”了。网购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于他的便捷便宜,但如果商品一点质量保证都没有,大学生也会越来越排斥网购,网购也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新奇消费方式,因此,商家应该如实描述,好商家“身正不怕影子斜”,别有用意的商家的做法也迟早会被戳。国家也应完善网购法律制度,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购物平台。

3.物流运输。网购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便利,物流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被调查大学生顾虑运输的安全性,有58%认为物流运输速度太慢。物流是直接与买家接触的环节,这不仅关系到买家对于网购是否快捷便利的看法,也关系到物流公司的服务质量,方便是网购的最大优势,物流公司可以以此树立良好形象,因此,物流体系应该完善加以适应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成为卖家与买家之间接触的坚实桥梁。

(三)网上购物的好处

1.方便快捷。消费者可以在家里“逛商店”,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若是一时没有决定是否购买,只需轻轻一点保存网页即可,从订货、买货到货物上门不用亲临现场,省时又省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网购的好处在于省时便利,64%认为网购好处是快捷。网购应继续保持这最大的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

2.便宜。对于买家来说,由于网上商品省去租店面,召雇员及储存保管等一系列费用,总的来说其价格较一般商场的同类商品更便宜。

对于商家来说,由于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等,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选择网上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经营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优势 学生 思想教育

近年来,互联网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生活,并以其快捷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时代性,把广大中学生吸引到电脑前,吸引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面前,对青年学生的交往手段、生活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于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一类初级中学,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多媒体教室、会议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和三个微机室,并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应用。在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培养网络时代“四有”新人,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学校的作法是:

一、举行辩论会,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中学生都喜欢上网,宜疏不宜堵,而上网干什么,上网有什么利与弊,不少学生是糊涂的。为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我们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二、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课时间,为学生成长服务,如开展网上团课、网上党课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发动并组织学生建立新闻时事、校园生活、班级风采、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特色网站,将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并通过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上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商业网吧吸引到学校的网络阵地上来。

三、利用校园公告牌(BBS)、QQ、E-mail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健康上网

BBS是反映学生和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及时了解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班级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中许多突发事件的前兆。加强对网络运行环境的监控和管理,对BBS上的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分析综合、及时引导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政工处、团委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充分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以真实姓名或匿名形式给老师发邮件,教师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且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不必俯首帖耳,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同时,通过老师课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指导,让学生明白: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是一个万花筒,有香花,也有毒草;有人间真情,也有世态炎凉;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关键是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从中建构有用的信息,为己所用。

四、利用网络素材,充实德育内容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

五、利用校园远程监控,引导良好学生行为发展

我校的校园远程监控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德育工作,也为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这一技术,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发挥了“窗口”“眼睛”的作用。在监控中,我校成功的防范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倾向,老师及时介入谈话,转变了学生思想。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传播;网络;碎片化阅读

一、网络环境下的阅读现状

要谈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先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现状入手,由阅读状况反推传播羁觥

(一)碎片化阅读

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阅读现状,首先要明确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媒介是什么。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网络阅读主要基于电脑终端,当智能手机兴起之后,网络阅读主要是基于移动终端。此时,“信息爆炸”已经不只是一个宏观的词,在微观层面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通过手机经受着信息爆炸的冲击。其中,快速、简短、大量、类型繁杂的阅读接踵而来,这种阅读便被称之为“碎片化”阅读。宽泛来说,传统的报纸期刊也可以归于这一类,但基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将“碎”这一特质无限放大,以至于信息是碎的,阅读时间是碎的,阅读方式是碎的,阅读体验也是碎的。

(二)“无意识”的选择――被推送

当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时,由于信息量大、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程度低,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则会被部分代劳。最明显的就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推送”,这种推送一般是基于个人的阅读习惯,推送内容的质量良莠不齐。这种推送本身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设计出来的,但也有一部分只是粗糙的宣传,善于遴选的人能够利用推送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而终日靠手机打发时间的人看到的则多为低质量的推送。

(三)放下手机

由上面两点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网络环境下的文学传播途径主要基于移动终端,也即联网的智能手机一类;传播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广、无界限、目标受众被刻意划分(主要通过程序算法的形式);传播内容是便于快速阅读、易看也易忘的;受众几乎是所有连上网的人。直观来看,网络上传播的文学质量似乎差太多,那能不能放下手机,回归经典呢?答案是经典可以回归,手机却无法放下。随着互联时代的来临,手机已经成了另一个身份证,放下手机是不可能的,积极地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使技术为我所用而非受其束缚,才是恰当的态度。

二、文学传播的变与不变

在网络环境下文学传播的基本特点和大的形势已经知道了,下面就某几点讨论其中的本质,探究变与不变的特点究竟在哪里。

(一)纸质本依然存在

即使现在的网络环境使文学传播有了巨大变革,但纸质本文学依然存在,为什么呢?有利可图自然就会有人去做。某篇作品或某个作者在网络上打开了知名度,然后出一本书,是自然而然的事;或者说主要是写书,顺便在网络上做宣传,吸引粉丝。就算作者不愿屈从与这种形式,也会有相关机构乐意代劳。文学的传播媒介和方式变了,但其价值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知名作者走向台前

在互联网未诞生的时代,某个作家的粉丝想亲眼与偶像见一面,恐怕是十分困难,但现在总能通过一些方法间接地“见到”自己崇拜的作者。这种客观条件的改善大大加强了作者与读者的联系,使优秀文学的传播更有温度,添加了更充沛的感情在里面,这是互联网为文学传播带来的福音,也是给广大作者、读者带来的福音。

(三)立体式大范围传播

从载体来看,以往的文学传播,主要是文字,最多再配上插图,现在则是文字、图像、声音立体融合,甚至可以做出专门的说书音频和电影般的宣传视频。从宣传效果来看,理论上来说,一部作品的宣传可以推送到每一个人面前,只要他连上网。这种近乎骇人的传播能力是前所未见的,并且在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文学传播的根本价值属性是没变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和表象特征是有变化的,总体来说是文学内容更丰富,品质差距更突出,传播力度更强大。

三、案例分析

(一)网络小说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网络小说兴起,文学网站也相应诞生,“起点中文网”便是其中一个巨头,笔者也曾是该网站的粉丝。网络小说发展到现在,其实也渐渐进入了一定的瓶颈,这个瓶颈便是写的人太多,太多的话题都被写烂了,出彩的内容很难再看到,就算还有层出不穷的新鲜题材,也将很快被复制消磨,看过上百部作品,记住的还是最早期的那几部。网络使得文学的门槛大大降低,也使得为了挣钱所作出的让步越来越多,所谓 “低端”市场被极大限度的放大,影响了文学的整体水平。

(二)“鸡汤”与“干货”之争

在微信上看文章时,经常看到两个词:“鸡汤”和“干货”。毫无营养的鸡汤喝了只会恶心,干之又干的干货又实在无法下咽,那么,加了鸡汤调味的干货是不是最好了呢?是的,但又不完全是。有鸡汤味的干货确实在微信上最受欢迎,可如果仅从是鸡汤还是干货的角度来判断文学,那就脱离了文学本来的样子,文学的本质是表达,须知语言的简练来自于感情的真挚,鸡汤也好,干货也好,其出发点更多的是宣传,而非真正的表达。这一说法未必受到广泛认可,但却值得思索。

(三)“罗辑思维”――说书还是卖书

在自以为有“调性”的人群中,没有人会不知道“罗辑思维”。“罗辑思维”以说书的方式去卖书,“站着也能把钱挣了”,不得不佩服罗胖的眼光和实力。“罗辑思维”有视频,有“喜马拉雅”APP的音频,有微信商城,有天猫商城,把图书售卖做成了品牌――“罗辑思维”独家发售。在羡慕罗胖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仅从商业模式上来说,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学传播找到了一条新路子,那还有没有其他新路子呢?笔者相信是有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结论

互联网的前进步伐没有人可以阻挡,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做出合理的反应。诚然,网络环境给文学传播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往后的趋势将是规范化,就像网购也将对诚信要求越来越高。拥抱新环境,积极融合,才是文学工作者以后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韩啸.微信公众号:网络文学传播的新生态[J].新闻爱好者,2016,09:43-45.

互联网时代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步。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人类被提升到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和应用又一次促进了人类电信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让人们尽早了解世界大事,时事新闻,在家享受群书,就是“秀才不出门,知无不言”。还有交通的发展,可以让远方的亲戚去不同的地方看望他们的亲人。医学发展治愈了许多重大疾病,器官的丧失也可以克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一、首先,它消耗大量资源,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破坏生态,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空气污染,这些都是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缺点。第二,物种灭绝加速,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死亡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弊端。

二、人身安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犯罪行为发生,而且他们的大部分犯罪手段都与当前的技术有关,尤其是枪支犯罪,而且还让普通人防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战争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远非可比,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命运。

三、人类的身体素质不如以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燃气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经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靠自己的两条腿,所以当前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是不可比拟的。过去,项羽“拉山河气盖”,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再重现,而这种情况的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四肢萎缩,从而使人类出现一种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