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应用
节能降耗为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原则,基于工程建设特点,为减少资源的浪费,选择可再生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在不影响建筑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具有的优势。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工程建设要求,确定各类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向,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证应用方案编制的合理性。
1、绿色环境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环保建筑是以节约能源为目的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进行合理的低碳运作,它也需要结合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环保材料或循环利用建筑中的废料甚至部分家庭废料。绿色环保建筑重点是保护环境,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充分体现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它使得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建筑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创新研究,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有效应用,促进绿色节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绿色环保建筑不仅可以改善建设施工中的环境质量,减少建筑施工及建筑材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而且室内装修的环保材料的应用更能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可再生能源特点分析
(1)太阳能
(2)水能
(3)风能
(4)地热能
(5)生物质能
3、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应用技术
3.1土壤能和太阳能复合应用技术
将土壤能热泵与太阳能结合,就构成了太阳能土壤源复合热泵系统,这其中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具体为热泵工质循环系统、地下埋地盘管换热系统和太阳能集热系统。相较于常规热泵系统而言,太阳能土壤源复合地泵系统由埋地盘管系统和太阳能集热系统交替为热泵提供低位热源。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土壤与太阳能二者若是以单一能源应用则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影响制热量,但若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则能够更好地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由于太阳能热泵极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土壤源的应用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点,加之太阳能装置的增加也是对土壤源热泵制热量不足问题的有效弥补,同时埋地盘管多和制热效率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通过间歇运行的方式恢复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源热泵的性能系数。此外,在夜间和阴雨天气条件下,太阳能热泵也可以在适宜的热源温度下运行,节省了辅助热源和储热水箱的能量消耗。
3.2自然风与太阳能复合应用技术
随着城市越发密集,民众对应的生活空间也越发密闭,这迫使人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去思考绿色建筑,渴望消除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影响。基于此,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风是回归自然需求的一种体现,同时它也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通常而言,随着风向变化和室外风速变动对应的风压变动也较为明显,受到朝向和区域的限制风压是个不稳定因素,这决定了它在建筑中应用的局限性。但热压却是相对稳定的,热压主导下的自然通风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室内外开口高度差和温度差的影响,因此要想强化自然通风可以提高室内外开口高度差和温差,这其中借助太阳能的热能辅助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将建筑围护结构c太阳能热能利用技术结合,通过被动式冷却和建筑围护结构达到室内热环境改善的目的,在减少建筑能耗、提高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这是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热压产生后造成空气流动,最终热能转化为空气动能。现阶段太阳能烟囱是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也是最为简单且经济的一种形式。
3.3蒸发冷却和自然风复合应用技术
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方面,新风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室内引入一定量的新风能够促进人体舒适感的增加。同时,新风还能够承担一定的室内冷负荷,在改善房间空气质量的同时达到免费供冷的目的。基于此,有学者成功构建了组合变风量空调系统,这一系统由常规全空气系统和新风输送系统构成,其中常规全空气系统用来处理回风,位置在空调机房之内,而新风输送系统则不对空气实施热湿处理,位置在空调房间吊顶之内。考虑到夏季设计风量要小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所以夏季在进行系统风量设计时可适当增加,这样一来过渡季便可通过新风供冷而对冷水机组的运行时间进行合理控制。所谓夜间通风蓄冷,主要是指夜间在室内引入室外的自然冷风,实现室内空气、家具和围护结构与自然冷风之间的换热,这就完成了蓄冷和预冷操作,到了白天便可将这一蓄存冷量向室内供给。夜间通风引入了大量的室外新风,实现免费供冷的同时也是对室内空气环境的改善,人体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当内部设施蓄冷能力不能达到预期的降温效果时,还需开启人工制冷的方式,针对建筑围护结构蓄冷的特性,可联合应用蒸发冷却技术,将送风器与间接蒸发冷却器相串联,利用蒸发冷却原理达到控制送风温度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促进可再生能源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体现着可再生能源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师要全面考察建筑工地,根据建筑地点的地质结构,选择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并加以利用,建筑企业要认真创新与研究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整个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洪卫.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研究[J]. 建设科技,2015,08:38-42.
关键词: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是指相对于常规能源,在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开发利用而获得的能源,主要指常规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根据联合国1981年会议的定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发电、风能、生物质能、薪柴、木炭、畜力、海洋热能、波浪力能、潮汐能、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共14种。1981年8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之后,各国对新能源的称谓有所不同,但达成的共识是,除常规化石能源和核能之外,其他能源都可称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和水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可以循环利用。相对于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但利用难度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分布比较分散,目前有很多关键技术还亟待解决。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能源存量有限、污染严重的特点,所以有利于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世界能源理事会(WEC)经过历时5年的研究,于2000年发表了《世界能源评价》(World Energy Assessment)的报告,报告根据对未来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确定了21世纪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该报告认为,到21世纪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世界能源系统的主角(王革华,2010)。
根据初步资源评价,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小水电资源蕴藏量在1.6亿千瓦左右;5万千瓦(含5万千瓦)装机以下的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达到1.3亿千瓦,这说明小型水电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风能资源合计可开发量有10亿千瓦,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约为32.3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为2.5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有7.5亿千瓦。如果陆上风电场年等效满负荷按2,0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电量5,0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年等效满负荷按2,5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电量1.8万亿千瓦时,合计2.3万亿千瓦时电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必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国2/3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每年太阳能光热应用可以达到17,000亿吨标准煤;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未来50年内年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燃料能将超过2亿吨。中国的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储量十分丰富,其资源储量占世界的7,9%,总资源潜力有2,000亿吨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千瓦和33亿吨标准煤。中国有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有潮汐能、潮流能、海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其中可供开发利用量约5,000万千瓦(林伯强,2010)。
一 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能源与环境是目前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石油价格迅速上升。到2020年我国实现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5-33亿吨标准煤(倪维斗,2009)。届时,中国能源供应不仅总量上面临更大压力,而且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能源供应安全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世界范围而言,化石燃料消费形成的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已开始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我国2007年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1/4,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尽管发展中国家当前不可能承担绝对地、强制性地减少碳排放义务,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的履行,中国在未来国际谈判中也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能源供应、经济发展、环境制约的形势下,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约和替代部分化石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减轻环境压力,是保障国家能源与环境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罗汉武,2010)。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重点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到2015年,来自天然气、水电与核能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的电力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3.9%、7.5%、0.8%上升到8.3%、9%、2.6%。而与此同时,到“十二五”末,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70%下降到63%左右,天然气消费占比将从目前的3.9%提高至8.3%。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达到15%的目标,我国将重点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非水能的其他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据测算,届时核电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至少达到3亿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以上。而根据目前规划,2015年中国天然气利用规模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水电利用规模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能源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投入5万亿元用于新能源产业建设。除了资金的投入,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强调将重点推广257项技术;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正紧张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正在加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十二五”与“十一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无疑是“十二五”能源规划的
关键所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增长、保护环境的同时,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的挑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随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也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中国而言,加强促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二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已有近50个国家颁布了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法规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自正式实施以来,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重点发展领域、投资估算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提出的总目标反映了从2005-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体要求。根据这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入口的供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规划还对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提出了分类发展目标;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国家发改委2010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人调配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三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化石燃料资源一直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形式,但近年来,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因此受到各国普遍的关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原因主要在于:(1)传统能源储量有限,能源价格波动剧烈。3次石油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转向国家能源安全的建设上来,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获得充足和安全的能源替代形式。(2)传统化石能源不仅具有高污染性,而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之间,将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平均下降5.2%,这使许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不仅清洁而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3)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产生,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种类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因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有差异。然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和速度很重要,政府应当以丰厚的补贴和有效的税收以及价格支持政策,尽快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陈元,2007)。考虑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政府如何鼓励,都不过分。(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开创初期风险较大,赢利能力不强,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3)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与其他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其环保和社会效益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难以体现出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了运行风险。(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尚未确立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5)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关键的设备仍需进口,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缺乏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保障。(6)可再生能源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发展目标。但距离大范围普及利用,还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技术瓶颈和商用化周期长等诸多难题。(7)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公众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认知程度低,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因此,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
四 加快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般认为,技术成熟度是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瓶颈,但是忽视了一个被经验所证明的规律:一个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是本国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对接以及政策驱动的结果。中国之所以还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步履蹒跚,其主要障碍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和体制上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明确了美国国家战略的几大目标,其中第一目标是重新夺回新能源的领导权。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战略发展方向,新能源无疑是承担这一重任的最好选择。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并未形成同时考虑所有能源利用和技术发展两个方面的新能源战略,几乎所有影响了中国新能源发展过程的重要决策都是从行业的局部出发。一方面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偏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化石能源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因此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速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目前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截至2008年底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不包括大水电)才7,600万千瓦,与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储量相比,目前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十分微小,因此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挥作用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主要有:
1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从现象上看,以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技术造价昂贵,与常规能源相比缺乏优势。昂贵的直接原因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还不成熟,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则发现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主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政策环境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完整。这些障碍的本质,是没有真正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考虑和规划之中。从立法层面到技术应用层面都涉及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只是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法律以及行政和全社会之间的协调联动,多数条款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推广的迟滞。为此,我们的新能源战略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将各类新能源全部纳入,统一考虑,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面参与和践行。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把强制性的制度手段落到实处。
2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
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能形成适度经济规模的时候,需要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的在于吸引企业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降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其在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力。经济鼓励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批准执行的各种经济鼓励措施,如税收减免、价格优惠、投资补贴等经济政策。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部件引进实行减免税收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高电价收购;为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和投资补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发放专项贷款;建立公共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拉动和引导全社会增加投资,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持续发展态势;建立鼓励企业和私人投资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优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融资。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政府采购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培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3 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
总结国内外经验,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有明确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确保市场规模和效益的逐步实现。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并且将目标进行年度分解。规划目标不仅要通过省级规划和产业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省、每项技术和每个项目,而且要将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表,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保证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未来长期战略能源,需要政府花大力气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设置职能明确、管理有效的机构,建立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政府要逐步从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逐步发展到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和标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4 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
今后20年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的总体目标是要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应该达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实现商业化运作,为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化使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为此,需要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产业标准和产业服务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又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平台、产业知识基础与关键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产业化政策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形成市场竞争力。
5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人才和能力建设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整合现有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运用适合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的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能力建设。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和产品制造能力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力争掌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和本土化。
6 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识,形成全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树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未来主体能源的观念。各级政府应该率先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政府采购计划中积极购买和安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带动全社会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国家级大型企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引导其积极投入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中去。对企业和个人自愿认购高价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行为予以鼓励。
关键词:供热工程 热负荷 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可再生能源概念和内容
可再生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可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内容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特点为:清洁、高效、环保、节能、经济、保护资源等。
有效开发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对增加能源供给,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1、常规能源出现短缺
我国煤炭储量6000亿吨,人均储量462吨,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储量16000万吨,占世界总量2.3%,只可开采20.6年,大大小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吉林省煤炭储量20亿吨,年开采量4000万吨,外购5000万吨,年消耗量9000万吨,石油储量14亿吨,年开采量650万吨(限量开采),按目前吉林省耗煤量,吉林省自给只可供应20多年。吉林省是能源缺口大省,随着我省GDP快速发展,常规能源需求逐年加大,必将导致常规能源价格提高,能源危急即将来临。
2、污染物减排任务加重
我国目前煤炭年消耗量15亿吨左右,世界第一位,石油消耗量接近2亿吨,世界第四位,我国发电量以火电为主,占总发电量65%左右。吉林省十一五装机容量1890.6万千瓦,供热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63%,供热机组大部分为凝汽式机组,热电联产年平均效率最高达42%,其中60%左右的热量和污染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温室气体)排入大气,这种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是我省乃至我国节能减排中最大的课题,重中之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8亿农民人均碳排放较低,但单位国内总产值碳排放是发达国家几十倍。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做出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总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据国内权威人士统计,目前我国实际上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我们仍在德班会议上坚持强调人均排放量,减排形势严峻。
根据上述两个原因,为我省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把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总体战略目标之一是非常必要的。
三、吉林省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状况及十二五期间的重点
1、状况
2008年后我省通过住建部、财政部审批了8个示范项目,6个示范市县,共获国家1.69亿元奖励,用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建设。地方政府配套30%左右,总计完成871万㎡(热泵、太阳能)。自主开发应用水源、土壤源、工业源热泵项目供热面积420万㎡,太阳能1400万㎡,已建成20座风力发电场,总装机容量171.6万千瓦,建成并投入运行3个秸秆发电厂,总装机规模7.2万千瓦,正在建设4个秸秆发电厂,总装机规模11.5万千瓦。目前我省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均为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总规模3万千瓦。
2、重点
根据我省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十二五期间应发展的重点项目为:
(1)白城、洮南、大安、镇赉等西部地区,太阳能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日照率65%以上,适合发展光电项目;全省太阳能日照时数在2200~3000小时,日照率在50%以上,全年总辐射量为110~130千卡/cm2,属太阳能利用三类地区,全省可全部发展太阳能光热项目。
(2)白城、洮南、大安、镇赉、吉林、珲春(长吉图沿线)地下水资源丰富,可考虑发展水源热泵项目,尤其白城市、珲春市地下水水量充足,回灌条件较好,是应用水源热泵项目的重点地区。全省有污水厂的各城市,可发展污水源热泵供暖项目。
(3)我省西部地区可发展风力发电,因为风能资源等级在2.5级以上,判定距地面50米高处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50瓦/㎡以上,且风速风压较大、稳定,为富风区。
(4)长春地区周围,四平地区周围应重点发展生物质能,该地区是粮食主产区,秸秆量较大,可向发电和集中供热方向发展,但生物质能技术和原料市场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收购、存储、晾晒),且裂化技术有待开发。
(5)急需重点突破项目应是热电厂利用工业源热泵项目。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的第一年,我省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暖房子工程),拆拼小型锅炉房,墙体保温,换节能窗,管网平衡,热计量全省完成近5600多万平方米,国家、省、地方财政投入将近100多亿资金,这项工程是民生、民心工程,深得老百姓称赞。预计年节煤平均约120万吨左右(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节煤22公斤标煤计算),二氧化碳减排量为每年6360吨,二氧化硫每年减排量672吨,成绩突出。应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把我省的1.1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实现吉林省建筑低能耗,低排放目标。
我省大部分地级城市都建立了热电联产发电厂,既发电又供热,预计2015年装机容量可达1200万千瓦,供热发电厂全部为凝汽式,这种凝汽式机组高温高压蒸汽发电做功后,尾部低真空蒸汽无法利用,热量只能靠冷却水冷凝排放大气,综合热效率平均为35%~42%之间,有58%~65%热量损失排入大气。如果政府协调电力系统、供热公司利用工业源热泵技术,调整热电厂周边供热面积,实施工业源热泵梯级利用技术,回收热电厂58%~65%的热量供热,吉林省有可能实现2亿平方米的余热供热面积资源,预计可实现年节煤量500万吨标煤,二氧化碳年减排量26.5万吨,二氧化硫年减排量280吨,这项可再生能源技术成熟,四平热电厂已有成功示范项目,这项利用工业源热泵吸收冷却塔热量技术,投资省(投资大约每平方米需要100元左右),可操作性强,节能减排量大,清洁环保,运行成本低(是目前供热成本的2/3),该技术应与暖房子工程同等重要,且重中之重。
四、加强保障措施建设
为推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法规、技术标准、建立财政倾斜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从立法、总体规划、技术标准完善、立项、施工、验收,维护管理等环节进行规范引导,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机构,规范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建筑规范化应用的社会氛围,为我省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能耗占总能耗比例15%的目标做出努力,逐步实现我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结束语
要解决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加大对新能源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公共研究平台建设支持的力度。我们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的技术、人才等资源,抓住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政协相关提案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节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住宅、办公楼、酒店等建筑中设置了中央空调系统。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设备是构成暖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建成后影响其运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工程施工时,要依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等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做好暖通空调工程的施工,确保其设计应达到的节能效果。
1.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分析
1.1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量相当大,如果我们应用与之相适应的节能技术,暖通空调的能耗量就会大大得到降低,对保护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采用适当合理的节能措施,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达到20~50%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
1.2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住房、居住环境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暖通空调,进而导致了近几年来中国建筑能耗的不断攀升,因此研究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就很有必要性。
目前,电能是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引起了电能供求紧张,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众所周知中国很多区域,特别是在河北、山西等地大量采用火力发电,大量的硫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等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去,严重影响了环境,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成为暖通行业的责任。
2.应采取的节能设计措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被应用在暖通空调领域,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
2.1 从设计入手
设计是工程的源头,系统使用性能的好坏直接与系统设计息息相关。而设计的首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建筑物负荷计算,目前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设计工期短,设计人员经常按设计手册所提供的负荷指标进行估算,将估算值作为设备选型依据,未经过严格的负荷计算程序往往导致总负荷偏大,从而致使采暖、空调设备偏大,初投资增高,运行维护费用增加以及能量消耗增加。
2.2 加强冷热回收利用
只有不断加强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才能不断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率。简而言之,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在系统中安装能量回收装置,用排风中的能量来处理新风,以达到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降低机组负荷,从而满足节能的目的。在选择热回收装置时,当地气候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则成为选择装置时必须考虑的。
2.3 节能舒适空调与采暖方式
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环境因素很多,而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是其能耗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保证相同舒适度的前提下可以调整房间的环境参数,降低其能源消耗。
2.4 开发可再生能源
众所周知,空调系统中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发一些既合理又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就变地迫在眉睫。在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可再生能源有:地热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清洁无污染。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等地,这些地方常年光照非常充足,具有丰富的地热能与太阳能,如果能对其加以利用,对解决可再生能源问题很有帮助,设计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系统节能的设计方向
3.1 设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设计理念
暖通空调专业的设计人员应从节能环保角度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并与自动控制专业相互融通,彻底改变过去的纯专业设计的理念。还要不断关注最新的节能成果,做好节能新技术的推广。
3.2 合理的负荷计算
空调与供暖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就是冷热负荷,但是目前一些设计人员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常常不假思索地将设计手册或者技术措施中的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直接用作确定施工图设计阶段空调与供暖冷、热负荷的依据,从而导致冷热源设备装机容量偏大、水泵配置偏大等现象的出现。其结果将导致投入成本的增加,运行维护费用增加以及能量消耗增加。因此设计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负荷计算,将其计算结果作为系统设计的依据。
3.4 选择合理的空调节能方式
(1)供暖系统要设计得合理,才能具备节能运行的功能。合理设计节能供暖系统的主要准则有:首先,供暖系统应保证各个房间的室内温度能够得到独立的调控;其次,使其便于实现分户或者分室热量费用分摊的功能;再次热力入口处应安装自力式压力或流量控制阀;最后,管路系统应简单、管材消耗量尽量少、节省初投资等。
(2)空调系统新风量的大小不仅与初投资、能耗以及运行费用密切相关,而且还关系到人体自身的健康,设计人员应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工程设计,不应随意增加或者减少;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新风送风口还应单独设置,或者布置在风机盘管机组出风口的旁边。
(3)当人员较多、房间面积或空间比较大时,则应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与管理。全空气空调系统改变新、回风混合比例相当容易,并且在必要时可实现全新风运行,从而获得较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对于建筑空间高度H≥lOm且体积V10000m3时,最好采用分层空调系统。在夏季,分层空调系统与全室性空调方式相比,它可节省冷量在30%左右,但在冬季供暖工况下运行时并不节能。
4.其他节能技术
目前,为了实现能源的最大限度地利用,许多空调系统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也在蓬勃进展中,通过此项技术可使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运行维护费用增加以及能量消耗增加,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降低能耗量。
为了缓解目前能源紧张的局面,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并且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而地热(冷)能和太阳能等作为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无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5.结语
总而言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不仅与人们的冷暖、健康等息息相关,还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因此,必须对暖通空调系统在节能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暖通空调系统发挥其经济性、节能性等作用,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更多的正面效应。同时要不断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不污染环境、资源丰富、清洁安全和资源可再生的优点。因此,在能源和环境状况日益紧张的今天,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玲,龙恩深.某宾馆空调系统能耗调研与节能改造分析[J].山西建筑,2008.
[2]李竹光.暖通空调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褚占彪,郭洪海.浅谈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J].沈阳建筑,2009.
一、引言
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持续低迷,其贸易保护主义也时有抬头,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2011年的当地时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在华盛顿对德国光伏巨头Solar World在美分公司以及其他六家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出的,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联合调查申请举行首次听证会,决定对此案进行立案调查。此事件将影响中国国内75家主要光伏企业的对美出口。据悉,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14家中国光伏企业已经联合抗辩美国“双反”,并委托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为应辩事宜。由于我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因此,对此次事件处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光伏企业的长期发展。在目前国际不可再生能源的日渐枯竭的情形之下,大力发展光伏能源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采取“双反”调查的现状
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盟光伏产业大国削减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植力度,而来自多家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均显示,因为欧洲市场萎靡及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影响,2011年以来,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均呈一路下滑态势。在2010年12月,2011年5月和11月多晶硅料的价格分别为80美元/公斤,67美元/公斤,40美元/公斤;光伏电池片的价格分别为1.3美元/片,0.95美元/片,0.55美元/片;多晶硅片(156mm)的价格分别为3.6美元/片,2.7美元/片,1.5美元/片。
价格下跌的同时,是众多企业节节攀升的库存量。眼下国内的产能估计已经达到30GW-40GW,而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才达到24GW,也就是说,即使全球都用中国的光伏电池,中国还是有1/3-1/2的产能要放空。
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4大巨头英利集团、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陆续了第三季度财报,4家公司共亏损2.9亿美元。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受基本面的影响,在美国上市的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无锡尚德等中国光伏龙头企业,2012年以来连连亏损,股价下挫了70%以上,无锡尚德目前股价只有2美元左右,而它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过85美元。
三、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从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太阳能的优势可以看出光伏产业是一个未来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在能源形势以及生态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00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561MW,而2010年全球光伏太阳电池产量达到了27.2GW,比上年增长了118%,该增长率创下历史新高。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案中,光伏并网发电的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从2000年到2009年,并网光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0%;并网光伏发电在所有太阳能电池发电应用中的份额也由2001年的50%左右增长到2009年的90%以上。
据IMS研究收集的数据,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增长了24%,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4GW。其中欧洲仅增长3%,美国和亚洲加速了全球安装量的膨胀。去年,意大利取代了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市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安装量占全球的78%。
从我国可开发的资源蕴含量来看,学者和专家比较公认的数字是,生物质能1亿千瓦,水电3.78亿千瓦,风电2.53亿千瓦,而太阳能是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达到210亿千瓦,我国2010年总的电力需求为41.92亿千瓦时;从其比例看,生物质能仅占0.46%,风电占1.74%,水电占1.16%,而光电为96.64%。根据欧洲JRC的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的供应中显现重要作用,占比达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比例达到30%;205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总能耗的20%,可再生能源占到50%以上,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下图为光伏发电和常规发电的比较,更可说明光伏发电这一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及未来价值。
从图1可看出,截止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占总电力的比例尚不足0.5%,而该产业在2010年的年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30万。由此可见,光伏产业若遭受打击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二)从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来看,光伏产业作为应对能源危机而诞生新能源产业,已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的光伏发电市场来看,其本质是一个政府政策驱动的市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是传统能源发电的8倍以上,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驱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所以政策扶植成为当前推动光伏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政策突变不但使本国光伏市场立即陷入低谷,对全球光伏市场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充分说明了光伏市场对于政策的敏感性。日本和德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证实了政策引导的力量。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是光伏产业向前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德国于1991 年首先提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开创了政府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先河。在2001年1月颁布实施了与“全网平摊”相配套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2004年1月实施修正后的上网电价。在《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拉动下,德国的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使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
日本于1994年开始执行阳光计划,把光伏发电作为国家电力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6年,日本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7.4万千瓦,规模比之制度开始时1994年的0.2万千瓦扩大了数百倍。虽然日本在2004年底累计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13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但由于在2005年停止了对太阳能产业的辅助政策,到2011年,其新装机容量占全球新装机容量的比例只有4%。从已有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出台的光伏发电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是有效使用政策工具的典范。
美国法律中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有颁布于1978年的《公共事业政策管理法》、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其中2005年布什政府签署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一直沿用至今。奥巴马政府2009年经济刺激法案中,适用于太阳能光伏的政策主要有:可再生能源项目享受30%的初始投资补贴,代替原来的税收抵免;可再生能源贷款担保计划;可再生能源相关制造业可享受30%的税收抵免。2010年,美国参议院又通过“千万太阳能屋顶提案”,计划在2020年之前安装1000万个太阳能系统。
相对而言,中国的光伏产业起步要晚得多,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也相对滞后。中国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但很多发展规划尚属于理论范畴,并没有确立具体的实施内容。2007年,国家电力监管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2008年4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开始施行。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在这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一些扶植政策的激励下,在2007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2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为0.8%,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达到500MW,占全球安装量的比例为3.1%。
世界不可再生能源已经处于日渐减少的趋势,而随着世界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耗的能源趋于增加。由此,光伏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将是保证国家持久发展的长足动力。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传统能源的过渡依赖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绊脚石。由此,如果美国“双反”不能打赢,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能源上再次制约于别人。
四、政策建议
1.组织一支精通WTO规则和相关法律的人才队伍。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频频遭受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而国内欠缺应对此类案件的相关人才,往往需要依靠国外的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应对此类事件的处理能力。
2.加强光伏产业链的整合。目前,我国光伏企业数目众多,产能严重过剩,必须引导优质光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以提高我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淘汰大量落后光伏生产企业,使供需平衡,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光伏发电应用的相关体系建设。包括产品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并网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等,为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奠定基础。
4.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研究主要发达国家针对太阳能发电产业的财税政策, 结合我国发展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总体规划,拟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一揽子财税补贴、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并积极进行落实,增加我国国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参考文献
[1]赵玉文.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思考[C].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 2008.
[2]张耀明.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与前景[J].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07(01).
[3]朱玉知,孙海彬,李国荣. 光伏发电政策工具与政府选择――基于德国、日本和中国的比较. 生态经济[J], 2011(08).
[4]朱震宇.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J]. 中国市场, 2010(13).
[5]罗如意,林烨. 美国太阳能扶植政策解析[J]. 能源技术, 2010(02).
[6]徐永邦,王彬. 中德光伏发电发展对照[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03).
[7]刘益君. 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0 (12).
[8]何晓萍. 光伏发电市场,政策仍需发力[J]. 新能源,2011(17).
[9]黄颖川. 工信部:光伏产业要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N]. 南方日报,2011.
[10]李少卿, 陈晓平. 中国光伏产业寒冬:一个靠天吃饭行业的困局[N].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
[11]曾卫锋. 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 [M],2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12]胡润青. 国际光伏发电激励政策的变化和启示[J]. 中国能源, 2009(11).